- 55.64 KB
- 2022-08-1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浅议新课标下高中文言文教学新课程改革已全面展开,各地的教改进行得如火如荼,科任教师们对教学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实践与探究。虽然新课标对文言文的教与学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新的教学理念也渐渐深入人心。但是,文言文教学改革的现状仍不乐观。本文中笔者将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对当前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做些反思,并进行些许探索。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存在以下不足:1、重言轻文传统的文言文教学重点落在文言知识的逐一讲解上,强调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知识的讲解和分析。这种”重言轻文”的教学格局导致了一些不良后果:第一,”重言”强调对学生进行知识性考查,追求答案的唯一性、标准性,抹杀了学生阅读的个性化与创造性。重言轻文甚至文言剥离,不利于发展学生的阅读个性,培养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第二,重言轻文的教学传统,使学生无法穿透文字符号达到与作者情感相通的境界。第三,文言文作为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文与言都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底蕴。重言轻文导致许多附于”文”上的文化信息被忽略甚至抛弃。2、以教代读\n众所周知,阅读能力是读出来的,必须在阅读中感受、培养和提高。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也不例外。但现实的情况却是学生阅读感受文章的时间被教师的串讲占用了,课堂看似是对文言字词、句式扣得较实,但效果不一定好。这种”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填鸭式”"嚼烂了喂”的串讲,其必然结果是将课文肢解得支离破碎,失去整体感。在”串讲”下,文言文不再是包含思想感情的文而是变成一组组实词、虚词和刻板的文言句法。学生自主朗读体悟的过程几乎被教师忽略了。我们缺乏一种对学生的信任,而过分关注于自己“教”的任务的完成落实。3、片面、孤立对待文本。具体表现在文言文教学不重视知识的迁移运用,只是粗略地挖掘文本资源。教学纠缠于有限的文言知识的传授,与生动形象具体的文言语境相隔绝,这时文言文学习就会变得枯燥乏味,缺乏吸引力与魅力。那么,如何才能使文言文的教学更有效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转变观念,文言并重新课标对高中语文文言文的学习提出以下要求:“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n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不能将文与言分开,而要文言并重,并且有意识地多从”文”的角度对文本进行阐释和拓展,这符合新课标新课改提出的要求。文言文教学既要有”言”,又要有”文”,我们不能把一篇篇经典文言文仅仅当作学习文言知识的例子。作为语文教师,要注重从文学、文章、文化的角度解读文言文,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真正提升语文的素养。以”文”为契机,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第二,指导诵读,培养语感。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由此可见反复朗读,能够帮助领会文章要旨。但要注意的是,诵读不是让学生随心所欲地朗读课文,它必须读出写作者融入在文章中真实的思想感情。而这种思想感情不是一开始读就能把握得准的,它必须建立在充分理解句意和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对于文言文的教学,起初应该让学生自学,发现问题,初步感知文意;然后是质疑和答疑,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句意和文意;诵读则在这两个步骤之后进行。朱熹说,"学者观书,务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读一字,不可少读一字,不可多读一字,不可倒读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n,因此要读准语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情感。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达到因气求声、心口合一、与我为化的诵读境界。在诵读中体悟作者情感,培养文言语感。第三,抓一个教学呆旨放新课标对高中语文的文言文必修课程提出以下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据此,应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索,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在结合注释,自读提示的基础上,自主把握大意,阅读并抄下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句。让学生对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句,借助工具书进行自我解答,并做记录,同时还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来解答各自在阅读过程中的问题。学生在基本理解大意的前提下,进行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通过反复的诵读,使学生读清句读,读出语气、语调,准确传达出作者的思想与感情来。通过这种开放式的教学,及其自主学习,学生不仅提高了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逐渐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但不可矫枉过正,对串讲法进行全盘否认,全篇只字不提字词,让学生自己去看翻译书,去探究,上课时,就只从谋篇布局及主题等角度把握文章,将文言文当做现代文来\n讲。试想彻底撇开字词,怎么能使学生积累古汉语中常见的字词,从而达到新课标中对高中文言文教学提出“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的要求呢?第四,文本拓展,让学生在'‘大语文”中学好文言文。1、在课外活动与阅读中学习。对故事情节性强的文言篇目,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其改编成课本剧,自导自演,如此学生就在整个过程中都在学习文言文。还可以组织古诗文朗诵会、文言故事赛等活动。激发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与此同时,老师可以推荐一些故事性强的、难易适中、且适合学生的文言文给学生阅读,要鼓励学生尽量自主阅读。在阅读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和阅读能力。2、在观看影视作品中提高。如今有一些根据文言作品改编的影视剧,教师可以利用学校的多媒体系统播放。比如《孔子》、《三国演义》等,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在观赏中提高文言素养。以上只是笔者对文言文教学的粗浅之见,愿与各位同仁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