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1 MB
  • 2022-08-19 发布

新课标体系下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研究

  • 4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nTheemotionaleducationresearchintheclassicalteachingofnewcurriculumsystemunderhighschoolMaXiufang\n.,::ijr:::,,,'*;,,':.:::-il-*I'JEFHFAHt+,fniaIEft+rF+F+Ttrgi+xF*fiFXW|,+,fni,'lI4,FH|Jfr,!)#.i€'lH+jSF+dE1*.+f*Iffifr{Efxlrh,6flU,A,\ffiHtstEHrftmF4..frt.IFFflfrl+rta.4^:t+ffiR,++thXF:EFEA.+,fnttxlF#(K&),bAN*ot)+-tE,8B\n-1,1:t'.ti:,:::;..+,fnnx{HHfF&S#vtytF#ft+TM+&xT{ft#.{FH+,fiiarFtHs/r.t*h*nft.,Bp+&a&lxw*FtEx6*#lt4fr&lxt?atfitEEtt4+taH,affi,Jt1+itylfratxlfr{#tfl,&i3sEi*A,Jfg.+p&EJhrmffit4aru1tr44+n6x+ta*r4*[t]A+ffi+#ax3gaWffifrffiw*s|J(+trl{il*+{tv[rartrffiE)ttrtffi,H.EF.*,&,FIuxffiffiqt,'mE1ETTiI+*It€tng+/.-+/Dffi+/.=+D)8,tEtHHfi"#ziErHrilMh-+t))trtEtHAfr.it,ffis+ttl*y,&ffi#tri€HT4#fiS.t+#*z,,hE+tfr#E,,*"o&?,or)+J-E*A\n目录摘要......................................................................IABSTRACT..................................................................I1引言....................................................................11.1问题的提出.........................................................11.2研究的目的.........................................................11.3研究的思路与方法...................................................21.4文献综述...........................................................32对新课标背景下高中文言文情感教育的理性思考..............................82.1情感教育的含义.....................................................82.2新课标背景下高中文言文情感教学的意义...............................93新课标背景下高中文言文情感教学的理论基础...............................143.1心理学依据........................................................143.2斯卡特金的情感教育思想............................................153.3罗杰斯人本主义的情感教育理论......................................153.4苏霍姆林斯基的情感教育理论........................................164新课标背景下文言文情感教学的现状分析...................................174.1文言文情感教学的现状..............................................174.2文言文情感教育缺失的原因..........................................185新课标背景下改进文言文情感教学的策略...................................205.1转变教育理念,改变教学方式........................................205.2朗读文章,通过诵读生情............................................255.3教师从语言上带动学生的情感........................................275.4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285.5注重背诵,更好的推动文言文情感教学................................306新课标体系下文言文情感教学的展望以及所面临的问题.......................32参考文献.................................................................34致谢...................................................................35\n摘要文言文是智慧与文化承传的工具,传统智慧的继承建立于对文言文的正确解读,所以在现代文明的今天学好文言文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新课程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的今天,文言文改革也是迫在眉睫。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怎样很好地利用祖先遗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并且很好的继承与发扬光大,带给新一代的年轻人新的启发与思考,为现行文化注入新的元素和活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又以怎样的方式来实施文言文情感教育这一新的课题显得尤为重要,已成为教育研究者及其奋战在教育一线的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国内已经有大量的关于文言文教学和情感教学的研究,但是关于如何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研究成果还是相当贫乏,本文从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出发,结合自己三年来高中文言文教学的一些经验,分六部分来论述这一课题,第一部分“引言”提出了研究的主要问题及其研究意义,说明了研究的思路和方法,通过文献综述对前人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必要的梳理。第二部分界定了核心概念,提出了实施文言文情感教育的意义。第三部分陈述了研究的理论基础。第四部分对文言文情感教育的现状做了分析和探讨。第五部分提出了在新课标背景下实施文言文情感教育的有效策略。第六部分是结语,对本研究的可取之处和不足进行尽可能实事求是地反思,并对将来的研究做了展望,以便将来后续研究的有效进行。希望这一课题的研究能够引起有关学者和同行们的更多关注,使这一研究更为充分和完善。关键词:新课标;高中文言文;情感教育;I\nABSTRACTClassicalwisdomandculturalheritageisatoolbuiltoninheritedconventionalwisdomonthecorrectinterpretationofclassical,solearnclassicalmoderncivilizationtodayhasanimportantsignificance.Inthenewcurriculumreforminfullswingtoday,classicalreformisimminent.5,000yearsofChinesehistoryandprofoundculture,howtomakegooduseoftheculturalheritageoftheirancestorsbequeathedtousandagoodinheritanceandflourish,bringinganewgenerationofyoungpeopleinspiredandthinking,isthecurrentculturetoinjectnewelementsandvitality,ineducationandteachingprocess,Youclassicalwayhowtoimplementthisnewemotionaleducationisparticularlyimportanttopicshavebecomeeducationalresearchersandteachersinthefrontlinefightingintheeducationproblemstobesolved.Currently,thecountryhasalotofemotionontheclassicalteachingandteachingresearch,butonhowtoimplementinhighschoolteachingclassicalemotionaleducationresearchisstillquitepoor,thisarticlefromtheMinistryofEducation,the"ordinaryhighschoollanguagecurriculumstandards"(experimental)departure,combinedwithhisthreeyearsofhighschoolteachingclassicalsomeexperienceinsixpartstoaddressthisissue,thefirstpartofthe"Introduction"presentsthemainresearchanditssignificance,explainsresearchideasandmethods,throughliteraturereviewonpreviousresearchresultsrelatedtothenecessarycomb.Thesecondpartdefinesthecoreconcepts,proposedtheimplementationofclassicalemotionalsignificanceofeducation.Thethirdpartsetsoutthetheoreticalfoundation.Thefourthpartofthepresentsituationontheclassicalemotionaleducationwereanalyzedanddiscussed.SectionVpresentsthecontextoftheimplementationofthenewcurriculumclassicalemotionaleducationeffectivestrategy.PartVIistheconclusiononthemeritsofthisstudyandreflectrealisticallypossibledeficiencies,andfutureresearchareputforwardforfuturefollow-upstudieseffectively.Hopedthatresearchprojectscancausetheacademicsandcolleaguesmoreattention.Keywords:newcurriculum;highschoolClassical;EmotionalEducationTeachingmethodII\n1引言1.1问题的提出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灿烂的历史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我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学教材中选编的文言文,不论是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代表了我国古代文学的精粹,具有很强的感召力,充满了神奇的美的力量。但是在现阶段文言文的教学实践中,这种美的力量却没有被足够重视起来。高中语文新课标指出:“适度强化文言文的学习,目的是促使学生加深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充实文①化底蕴,提升文化品位。”但是,教师们只是应考纲要求,使得文言文教学仅仅局限于对适应应试教育中对文言字词以及对浅易文言文阅读能力进行考察,过于强调语法教学和基本技能的练习,教授过程中普遍采用传统的“串讲法”剖析词句,着重强调字词之意,却忽略了文章的整体之美,更忽略了文言文中蕴含的极度深厚的情感教育资源,使得文言教学见“言”不见“文”,学生不能从蕴含着丰富多彩的美的佳作中体会到祖国文化的内涵,不能正确汲取古代文学中的养分,古为今用。文言文教化功能被弱化——用古代文化之美来熏陶今人的思想情感。这种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对文言文可谓“谈虎色变”“难懂难记不实用,考试最让人头痛”。学生不能从文言文中体会出美来,自然就会失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长此以往,学生对文言文失去了美的鉴别能力,甚至对古代文学以至于古代文化也失去兴趣。1.2研究的目的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情绪学习思考,对面前所展示的真理会感到振奋。”法国著名教育家赫伯特认为,教育应该辅导学生情感的发展。现代教学论认为:“情感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同时它更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情感是信息传递的传送带、催化剂可见,情感教育在文言文教学中具有不容忽视的地位和作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教育机制做出了相应的调整,考试制度也得以恢复,国家培养出了大量的栋梁之才奉献在各行各业,做出了非凡的成绩,但近年来中小学教育却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缓慢爬行,似乎偏离了教育的本来出发点,学①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新课标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1\n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在大量的题海战术轰炸下,在标准答案的“规范”下逐渐变得迟钝。学生将大量时间用在应付考试上,忽略了人的性格成长和完善,很多人在这种重压下逐渐变成了只会做题的“书呆子”在这种教育背景下,有效发挥古文言文的情感教化作用显得尤为重要。2003年我国教育部出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高中文言文教学提出了人文方面的要求,“学习古代优秀作品,体会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价值,学习民族智慧;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突出了高中文言文情感教学的重要性。《文心雕龙》中说:“情动而辞发”,“情动而言行”,“理发而文见”。从这些言辞中传递出的信息只有一个:不管是文言文还是白话文都是用情感铸就而成的。有情才有文,用情感打动人心的文章才是好文章。我国的文言文教学在走过②了很长一段歧路之后,终于又回到了正途。新课标标准把情感教育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他把语文课堂分为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之下,文言文教学力争要把把过去强调识词释义,过于关注语法知识,死气沉沉的文言文教学课堂转变为充满生机和乐趣的,互动参与式的课堂。细究起来就是要将文言文中所体现出来的作者的情感通过教师学生的理解融会贯通起来,和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真正地起到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效果。1.3研究的思路与方法本文主要针对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情感教育的缺乏问题,从这一研究课题出发,对新课标背景下高中文言文情感教育进行理性思考,并提出在新课标背景下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意义,以及新课标背景下文言文情感教育得以实施的理论依据,并分析了当前文言文情感教育的现状,提出了有效的改进策略。在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了观察法、演绎归纳法、案例分析法、文献资料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进行研究。①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新课标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②张秋.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论高中文言文的情感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09期2\n1.4文献综述1.4.1国外的情感教育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本主义作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崛起,他们认为认知心理学的不足在于把人当作“冷血动物”,即没有感情的人,主张心理学要想真正成为关于人的科学,应该探讨完整的人,而不是把人分割成行为、认知等从属方面。至此人类开始真正关注情感教育。在教学论发展史上,对于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关系问题,世界当代某些教育家们也有很多不同的看法。赫尔巴特的教学论倡导以教师为中心,强调教师的作用,杜威的教学论则主张“儿童中心主义”,将重点放在研究学生的“学”上面。他们均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因素。奥苏泊尔在他的有意义学习理论中提出了有意义学习的两个首要条件是学习者具有同化学习材料的适当的认知结构(认知性)和学习者必须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情感性)其中后者也决定了学生对于教材乐于接受的程度。布鲁姆在他的学校学习模式中提出,在教学活动的开始阶段应该有作为情感进入特征的情感因素存在,在教学活动结束阶段又有作为情感结果的情感因素存在,也就是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有情感因素随认知因素而出现。心理学家霍夫曼也曾把情感对认知的影响归纳为五个方面,即情感发动、结束、干扰信息加工、情感导致选择性加工、情感组织记忆、情感促进充裕情绪的分类和图式。情感影响决策和问题解决等等。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认为“没有情感的知识不是知识”。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也极为重视情感教育,他的“一般发展”理论将情感教育置于显著位置,赞科夫注重智能的发展,认为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决定它总要让学生掌握字、词、句、篇的知识技能,但也决不忽视情感和意志在内的个性全面发展,他主张语文学科的讲读教学要从激发情感入手,让学生读读议议,让课堂中充满一种积极的力量。英国的斯宾塞首次提出了快乐教学,他倡导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并且帮助学生学会自学。并且他还第一次提出自我教育的原则,在教师教育帮助学生的同时,要求学生学会独立的自我教育。他认为“同自我教育原则一①样重要,相辅相成的还有必须使教学成为能够引起儿童的兴趣和快乐的原则”教育家洛克也主张学生在学习时要高高兴兴地学,“正在用心学习的时候,①藤大春.外国近代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333\n①他们应该高高兴兴……充分感觉到快乐。”在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教育思想中,情感教育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他在《写给小学教师的话》中曾经写道:“我有一个夙愿,就是写一本书,专门叙述如何经常地在每一节课上,在教师与学生精神交往的每一分钟都能保持、珍惜、发扬、②认知快乐的精神”。他还曾说“我一千次的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美③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发展”捷克的夸美纽斯的教育主张在他的著作《大教学论》一书中有具体的阐述:“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这是一种教起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也就是说,它不会使教员感到烦恼,或使学生感到厌恶,它能使教员和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快乐;此外,它又是一种教得彻底、不肤浅、不铺张,却能使人获得真④实的知识、高尚的情谊和最深刻的虔信的艺术”。由此可见,国外教育家对情感教育也是极为重视的,并提出了很多用情感教育促进教学发展的有效策略。1.4.2国内研究现状“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古代的情感教育与理性教育是相对和谐的,从某种程⑤度上而言更加重视情感教育”现阶段,在高中文言文教育中实施情感教育非常重要。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出版的《传统语文教育初探》一书,全面系统的介绍并深刻分析了中国古代语文教育系统,成为研究我国古代传统语文教育的奠基之作。改革开放以来,有不少学者对传统语文教育的历史进行了一些研究,取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湖南师范大学张隆华教授主编的《中国语文教育史纲》,高时良的《中国古代教育史纲》都是影响比较大的传统语文教育专著,从中我们可以发现我国古代语文教育中就渗透着情感教育,除此之外,卢家楣的《情感教育心理学》也对我国古代语文情感教育的历史做了比较全面的梳理。随后的著名大教育家梁启超、蔡元培、陶行知、鲁迅、陈鹤琴等都提出了文言文“乐学”的思想。吴连根、唐雪琴在《例谈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问题》一文中提出,认知领域和情感领域是语文教学的两大领域,应该把情感教学放在和传授知识同等重要①洛克.教育漫话[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64②布鲁诺.教育论著选[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185③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54④夸美尼斯.大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3⑤鱼霞.情感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364\n的地位。他们认为在教学中首先应该确立情感教育的地位。教师重视情感教育,才能真正的实施情感教育。朱晓曼的《情感教育论纲》中提到,迫于考试压力,现代语文教育中情感教育缺失的现象很严重,学生提不起学习语文的兴趣,具体原因有:在高考的巨大压力,教师普遍侧重知识灌输,忽视情感因素;情感教育目标缺失,教学方式死板;师生互动不足,缺少沟通,致使感情阻隔;商业化的冲击致使学生情感冷漠等等。2006年华东师范大学李红星的硕士论文《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情感教育研究》,2008年南京师范大学余中凤的硕士论文《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的目标及实施研究》对这一问题也有所论述。1989年第3期《衡阳师范学院学报》刊登的黄魁荣《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一文中认为文言文教学内容有文学性的,也有语言性的。文言文教学内容,应该从文本类型出发把握其文学特征,每种文本都有自己特有的教学内容,教师只有全面把握,深入理解了这些内容,才能准确挖掘到其中蕴含的情感因素,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2008年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钟亮的论文《高中文言文教学内容研究》,2009年山东师范大学孙俭俭的硕士论文《文言文审美教育的失落与重建》也对此内容做了阐释。在文言文中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上,有很多研究者任务首先应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在《语文教学谈艺录》中谈到:“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起来,教学就成功了一大半,学生就不以为苦,从中获得乐趣。”2006年西北师范大学李慧娟的硕士论文《中学文言文教学与学生情趣的培养》一文中对此也进行了相关的论述。还有不少学者主张在文言文教学中实施情境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激发情趣,以教师和文本中的真情来激发学生的感情,以诵读涵咏,注重美读的传统方法体情,在课间活动中内化情感等途径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2008年四川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陈中玲的论文《语文阅读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一文中对此做了相关的论述,与此持相同观点的还有2007年河北师范大学贾东江的硕士论文《中学文言文诵读教学策略研究》,瑞安市第六中学教师张秋在《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论高中文言文的情感教育》一文中认为,虽说文言文中的情感首重意会,但也并非完全不可言传。例如我们可以凭借诵读、走近作者和一些简单的方法来帮助解读文言文的情韵。因此对文言文情感教育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我5\n们可以尝试更加有效的方法来促进文言文教学。包建新在他的文章《回到原点:文言文教学为什么?》指出文言文教学教学有三个功能,其一是认识功能,也就是继承文言文中优秀的文化品质;其二是陶冶功能;这也是文言文的教育价值之所在;其三是发展功能,这是要发挥文言文的艺术价值。由此看来,文言文教学的意义不仅仅是会疏通简单文言字句,学习文言文更是为了提升我们的审美要求和完善自身人格发展。吴俭在《文言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一文中指出,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不能让我们的学生很好地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导致学生人文精神缺失。文言文承载着传统文化精髓,含有大量的人文因素。重视文言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重视文言文中的人文精神,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2004年内蒙古师范大学王美玲的硕士论文《新课标标准下的文言文教学》对此也做了论述。吕叔湘曾说:“要想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根本问题是语文师资问题。”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教师自身的素质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影响。文言文教学也对教师的素养提出了要求:热爱学生,有高度的责任感;扎实的文言文专业基础知识;始终保持饱满振奋的精神状态;高帆的《拿什么吸引学生——名师营造课堂氛围的经典细节》(北京:九州出版社)一书从多个角度和侧面结合具体实例描绘了名师的讲课风采,给我们展示了教师上课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和学识。谢文举的《教师语言艺术手册》(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一书详细地讲述了教师课堂的语言艺术和上课时情感的运用。赞科夫的《和教师的对话》(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和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都谈到了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和如何进行教学。毛蓓蕾的《试论情感情感教育与教师的情感素养》(载《上海教育科研》,1988年第1期),谭晓灵的《浅探语文教师的情感素养》(载《文学教育(上)》,2008年第1期)也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相关论述。综上可见,关于在教学中采取情感教育的思想可谓是源远流长,当下研究高中文言文,和情感教学的文章也颇多,但大多数都偏重理论层面,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没有一条公认的用汉语规范指导情感层面教学活动的原则。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对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缺乏全面而科学的认识。包括很多的教育家对教学中采用情感教育也是主观认识,对教学中具体的实施情感教育没有提出切实可行的指导性意见。本文试图根据相关理论和研究,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抛砖引玉,6\n希望引起更多同行和学者对文言文情感教学的关注,使这一研究成果更为充分和完善,找出更好的实施文言文情感教育的方法,进一步推动文言文的有效教学。7\n2对新课标背景下高中文言文情感教育的理性思考2.1情感教育的含义情感指的是个人对于客观现实的态度的体验。是人们学习和工作的动力,是由客观事物是否满足个体的需要而产生的,它反映的是客观事物与个体需要之间的关系,对人的认识和行动起着很重要的调节支配作用。情感教育主要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提升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进他们对周围事物,包括学习和生活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形个性的完善和人格特征的形成,使得学生德、智、体、美以及生活习惯和劳动态度都得到全面发展。情感教育最关心的是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感,情绪以及信念,用这些内在的抽象因素促进学生的个体人格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是教育过程的很重要的一部分。现代教学论认为:“情感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同时它更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对于语文教育工作而言,只有通之情才能晓之理。情二者理相通,才能形成学生知、情、意和谐发展的完整人格,反之,如果在教育过程中忽视学生个体情感的变化,一味地死搬硬套,一味地填鸭式硬性灌输,把语文教育深入到学生的灵魂深处就很难了。情感教育过程是学生将自己内心的情感体验升华为行为规范的连续不断的过程,是情感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不断的升华需要教学系统中各个要素的共同配合、共同参与才能完成。个人的社会情感的形成和发育主要是在学生生涯阶段,所以在课程体系中贯穿情感教育内容很重要,尤其是在像语文这样的人文学科教材中适时适量地加入与学生情感年龄相呼应的情感教育内容,对于学生整个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都有重要意义。比如幼儿园教育就应该更多的关注自我认识和自我情绪的表达;小学阶段更多的关注学生对亲情的初始化认知,学生能够用基本的社会情感和人进行无阻碍的交流;中学阶段则强调对各种情感理性化的初步认知,初步树立学生的爱情理想,能够有效控制调节自我情绪,对宗教情感、理智感、人类道德情感、审美感等有基本的了解并结合生活实际经验予以体验;大学阶段个体情感已经逐步趋向于成熟,社会情感趋向现实化并准备迈入实践阶段,个人文化情感已经充分的发育,自我意识开始明确,文化理想也已经完全树立,个体人格也基本定型。8\n人类通过学习社会化、文化的重要途径就是情感发育与知识学习的同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种种困难也往往与情感上的障碍和情感挫折相关,在应试教育机制之下,很多教师总是考什么教什么,过度地重视知识的灌输而忽略心灵的成长,导致目前学生存在大量的心理问题和情感问题。这样的现状更突显出当前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之必要。白居易曾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可见“情”之重要。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将“理”通过“情”的心灵内化,使学生接受并转化为符合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一味的说教势必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更甚者会产生逆反心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当充分挖掘和探索出教材自身所蕴涵的情感因素,其次找到学生情感的突破口,然后用情感去带动学生,体味出其中蕴含的真挚情感,用情感去打动学生,起到情感教育的作用。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就要努力运用文言文文质兼优佳作中包含的真挚情感和蕴含的艺术魅力,扣击学生心弦,引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激起他们感情上的波澜,促进学生良好性格发展。2.2新课标背景下高中文言文情感教学的意义2.2.1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实现文言文情感教学目标文言文教学一直是困扰语文教师的一个难题。中学生中广泛流传着这么一句话“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为什么我们的学生把文言文排在最前面,究其原因就是好多学生都觉得文言文晦涩难懂,与当下生活相去甚远,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好多同学都喜欢语文、喜欢阅读现代文、这是因为现代文浅显易懂,跟我们当下的生活体验有着很多的相似性,在阅读过程中作者的情感和读者的情感产生了精神碰撞,两者之间容易引起共鸣,产生美的情感体验。而在文言文阅读过程中却很难体会到情感共鸣这样的情感体验,原因就是一贯以来的文言文教学一味的强调文言字词的疏通,“只见树叶,不见森林”,只重视“言”而忽略了“文”。学生们领略到的只是文言文中最肤浅的内容。其实在我们中学选入的文言文片段,很多都是以情感人的,比如《项脊轩志》中体现出的浓浓叔侄亲情,《陈情表》中体现出的浓浓的祖母亲情,《出师表》中体现出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拳拳的臣子之心。教师如果能够启动自己的情深似海的情感,学生也会深受感染,教学效果一定非同寻常。“要努力在教材的情感点,教师的情感9\n①点,学生的情感点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没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苏霍姆林斯基还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叶圣陶说:“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无论教师讲得多么好,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让他们自学、探究……是无论如何也学不好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投入情感,有效利用文言文中的情感教育资源,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有意识地运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们对文言文的持久地学习兴趣,通过语言等激励他们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之中,使他们对文言文学习不再抵触排斥,而是对文言文会学、乐学、善学、并且学得忘乎所以、乐此不疲。在文言文中的情感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从文章的情感角度而不是枯燥的字词入手去学习文言文,让学生对文言文保持持久弥新的学习兴趣。2.2.2有利于学生更深的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愫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而古老的民族。中国古典文学更是源远流长,内蕴丰富。五千年来,经过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的创造和积累,中华文化虽历尽沧桑却绵延不断。我们的祖先曾在古代创造过辉煌灿烂的文化,在诸多领域:天文、历法、地理、军事、文学……都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这些辉煌成就得以完整而有序的保存,完全依托于文言文。学好了文言文,就无异于得到一把打开中国悠久灿烂历史宝库的金钥匙。文言文记载着中国封建王朝的兴衰变迁,反映着历朝历代的生活,折射出几千年前古人的文化心态和思维方式,教育家乌申斯基说:“一个民族把自己全部精神生活的痕迹都珍藏在民族的语言里。”德国语言学家威廉·洪堡特曾说:“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③族的语言,二者的同一程度超过了人们的任何想象”。学习文言文的过程就是回顾古人心理轨迹的过程,文言文让生活在现代的我们穿越时光隧道回到两千年前和智者对话,感受他们的生活,体味他们的思想,评品他们的感受。高中文言文情感教学就好像在学生面前打开了一扇窗,铺设好了一条路。让他们能够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过往,从而继承和发扬我们的文化,当代文化和古文明一脉相承,发扬了古文明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开创未来。只有真正的认识了昨天,才能更好的珍惜今天,开创明天。高中生学习文言文,正是中学生接触古文化的起点。这将为他们更好的了解和学习古文化打①程绍堂.“语文味儿”理论构想[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3,32(1):43②苏联.苏霍姆林斯基.岶夫雷什中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115③涂纪亮.现代欧洲大陆语言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710\n下良好的基础,并对其一生的文学素养的培养起到关键作用。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有的特殊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心态,诗人流沙河曾经在诗①中写道:“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心态,中国人有中国人的耳朵”每个民族都有一些自己特有的东西,就像文言文一样令我们感到骄傲和自豪。比如孔孟的思想及著作,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苏东坡、李清照、柳永的词,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这些东西让我们深深的意识到:这是我们民族特有的,会激发起学生浓浓的家国意识:我是中国人,我爱我的国家,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愫。在文言文教学渗透情感教育,有助于更深的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深刻认识我们的祖先,学生才能真正体会祖国的兴衰荣辱,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1988年初,75位诺贝尔奖金的获得者在巴黎宣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两千五百年前,去吸收孔子的智慧。西方学者尚且如此,我们中国人就更应认识到批判地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是何等之重要。2.2.3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塑造完美人格“经典的阅读,可以使年轻一代从生命于学习的起点上,就占据一个精神的制高点。……正是经典的阅读,会使教师与学生的生命达到一种酣畅淋漓的自由状态,这种难得的高峰体验,生命的瞬间爆发与闪光,会使学生以一种全新的眼光去看待自我与世界,甚至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生命状态与选择。当然每一个学生在什么时候,在什么文本上,与经典作家发生生命的碰撞,产生高峰体验,是不一样的,而且也是位数不多的,但只要有几次,甚至只是一次瞬间爆发,就会②永远难忘,对其众生发展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著作数量宏大,内容丰富。文言文中所传递的高尚情操、美好憧憬和语言美感,在提高学生文学素养的同时陶冶学生情感,塑造完美人格。语文教学不管是采用何种教学方法,都是要作用于学生的情感,因为情感是学生认知能力得以发展的动力。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不考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只是一味机械地把文言传输给学生,不能使他们深刻地把握作品内涵,对文章的理解也将会非常肤浅,只是学过且过,那么学习文言也就没有多大的意义了。文言文学习就是要作用于学生的情感,将古代文学作品中所体现出的中华民族的优良品质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情感,用古文学中的精髓去感召现世。例如选入中学课本的《陈情表》是一篇以情感人的美文。古有“读诸葛亮《出师表》而不流泪者,①流沙河.就是那一只蟋蟀.流沙河诗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11②朱立元.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36511\n其人必不忠;读李密《陈情表》而不流泪者,其人必不孝”之说。可见《陈情表》中“情”之真之深之切,李密也由此成为中国人“孝道”的楷模,其作品传诵千年而不衰,终在于此。作为一位亡国之臣,李密深感祖母躬亲抚养的不易,于是为祖母养老送终成了他最大的心愿,面对司马氏政权的急切诏书,他冒着生命危险想要辞职不就,因此他必须用充分的理由说服司马氏。在这个时候他最有力的武器就是“情”,全文紧紧围绕一个“情”字,以情动人。文章至情至孝而又陈词婉转,真切自然,仿佛是从肺腑流出,毫无斧凿痕迹。据历史记载当年晋武帝读此表之后,大受感动,下诏命李密留养祖母,并且还赐了两个奴婢,让郡县供给其祖母奉膳。《陈情表》之所以能让李密化被动为主动,全在于一个“情”字。就是这个“情”字巧妙地解决了自古忠孝两难的处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讲授重点放在“孝”字上,用古人的孝义来启发学生,对学生进行道德教化,帮助其塑造完美人格。当今社会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只知道索取不知道回报,自私,自大,不知道父母挣钱的不易,不懂得珍惜,学生之间互相攀比、铺张浪费的现象很严重。结合这一现象在学生充分理解文意的基础之上,展开一场关于孝道的思想教育,用古人的“孝义”去启迪学生,让学生明白自古以来“孝”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今社会“孝”不仅是美德更是责任和义务。也可以组织一场班级讨论大会,让学生们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和父母之间的关系,发起“孝敬父母”的倡议,说一说自己和父母之间有关“孝”的故事,结合情境,学生肯定会有很多自己的想法,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情感教育。情感教育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审美教育,曾经有人说:一个人如果失去审美的能力,他的人生将会减少一半的美好,美需要情感为中介,教学需要情感为纽带,这种情感是教师通过文本传递给学生的。选入中学课本的文言文都是对学生有正面影响文学性很强的作品,具有永恒的审美价值。或者歌咏山川、或者寄托胸怀抱负、或者阐发哲理、或者记述经历,他们表达的都是古人对真善美的感知和追求。通过情感教育,从前人创造的那些灵动的具有生命力的文字中找到精神的归宿、将文言文作为可持续的文化资源,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审美经验,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比如读罢《劝学》学生明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并把这作为激励人生继续前行的座右铭,“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懂得了坚持的重要。读过《师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知道了谦虚的可贵。范仲淹《岳12\n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意识令人肃然起敬;《训俭示康》中的名句“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对今天仍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论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虽然语出两千多年前,但今天仍为一条至理名言。每位向学都能从生活中找出事例来验证它。并轻松得出结论:善于学习方能不断进步。经过长期文言文的欣赏与学习,不仅能提高学生对古人古事的认识,更有助于其加强道德修养,提高审美能力,树立民族自信心,塑造完美人格。13\n3新课标背景下高中文言文情感教学的理论基础3.1心理学依据脑科学研究表明:脑的左右两个半球既分工又合作。左脑是语言理解的中枢,主要完成语言的、逻辑的、分析的、代数的思想认识和行为,负责条理化思维或叫做逻辑思维。右脑则是情绪中枢,主要完成直观的、综合的、图形的思想认识和行为,负责直觉、想象力、创造力等形象思维。学习时两半球的优势兴奋交替兴抑,互补协同,会大大释放大脑的潜能,提高效率。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通过各种感知系统获得信息,神经科学家认为这些信息就是各种各样的刺激。大脑是一切认知活动发生的场所,而认知过程又是神经中枢发挥作用的过程。心理学家Schumannn认为人的认知活动的发生经历了这样几个过程:对外界刺激的感知,对刺激的情感评估,对刺激作反应,刺激在记忆中作为信息保留下来,在行为活动中对信息的再次利用(提取)。在对信息感知和做出反应之间,有一个对信息进行评估的过程,即刺激的情感评估。在肯定或否定的情感评估的背后有一个神经生物系统在起作用,它判断刺激是否符合学习者的学习情感和学习动机。如果神经生物系统认为刺激符合学习者的学习情感和动机,就对刺激做出肯定评估;否则做出否定评估。就语言学习而言,肯定的评估促进语言学习,否定的评估阻碍语言学习。情绪心理学家Scherer对刺激评估的标准曾展开了广泛的研究,发现人的大脑进行刺激评估时参照五个方面:刺激的新奇度,刺激带来的愉快感,刺激与日标和需要的关系,对刺激的应付能力,刺激带来的自我及社会形象。第一语言习得研究专家调查学习动机时也发现,肯定评估促进语言学习,否定评估阻碍语言学习。可见,人的情感有其神经生物基础,并对语言学习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人的需要、情感、态度、兴趣、意志等非智力因素与人的实践活动有密切关系。实践活动为人的非智力因素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可能。通过实践活动,人们对事物的认识逐步深入和不断发展,使人们对事物所持的态度和所产生的情感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心理学家认为,有了动机便能激发人的行为,改变人的行为效率。内部动机形成后,需要不断地加以巩固,巩固系统化的最终机制是来自于人的情感体验,体验到自豪、自信、自主性、自我满足等情感。对这一体验的记忆和不断摄取给人带来的快乐总是驱使人渴望再度体验它,渐渐地使人形成一种“情感谱”,即自动追求某种情感体验,自动追求某种价值。这是人自觉奔向某一成长目标最巨大、最稳定的内在动力。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接触到的客观事物,总是要通过大脑做出反映的;对符合14\n自己需要的事物,人们(反映者)就会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就会感到该事物有价值,从而引起对该事物的兴趣,激励人们产生获得此种需要的动机,用积极态度,努力了解、接近该事物,并采取行为措施获取该事物;对于与人们需要相违背的事物,人们则会产生不愉快的情感体验,就会感到该事物没有价值,对该事物毫无兴趣,也不会引起人们获得此种需要的动机,人们更不会努力了解、接近该事物,不会采取行为措施获取它。由上述可见,人们的情感(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体验)中,包含着需要(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价值观(感到该事物有价值或无价值)、兴趣(引起对该事物的兴趣或毫无兴趣)、动机(激励主体产生或不会引起获得此种需要的动机)、态度(用积极或回避的态度)、意志(进一步了解或不会了解、接近该事物;采取或不采取行为措施获得它)。这说明,情感中不仅包含着态度、价值观,而且包含着需要、动机、兴趣、意志等因素。3.2斯卡特金的情感教育思想前苏联的教育理论家斯卡特金认为没有情感介入的知识只是冷冰冰的符号,并且很容易被遗忘。他认为积极的情感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因素,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更好地引领学生的自主学习。反之就会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不能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中的良好情感交流离不开和谐的教学环境和课堂气氛,教师应该在教学中为学生创造和谐轻松的学习环境。3.3罗杰斯人本主义的情感教育理论20世纪初,人本主义心理学崛起,进一步推动了情感教育理论的发展,罗杰斯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观点,反对那种无视学生心理,一味知识灌输的教育方式,他认为真正合理的教育应该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出学生的学习潜能,进而使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价值理念,最终到达教育自我的目的。他非常重视情感教育在教学中的作用,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是“引领者”而不是“传递着”,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是相互交织,完整统一的,“无论是蹒跚学步的孩子,还是玩积木的儿童,都是兼有了自身的思考与情感的15\n①方式发现对自身有某种意义的东西”。除此,罗杰斯还认为教育的环境和氛围也非常重要,教师在教学前应该营造出一种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便于师生情感交流。3.4苏霍姆林斯基的情感教育理论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倡“和谐教育”在他眼中“和谐教育”是建立在学生积极的“情感动力”之上的,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当学生在某一领域取得成绩,就会产生自尊,自信,自豪等积极的情感,这些积极的情感会累积起来形成强大的“情感动力”,推动学生在其他领域取得更好的成绩,进而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建立学生的“情感动力”,首先要改变教师的观念,教会学生主动去学习,而不是一味地灌输知识,反对死记硬背。其次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帮助学生全面健康发展。①钟启泉.着眼于人格发展的教学模式[J].全球教育展望,1984年第3期16\n4新课标背景下文言文情感教学的现状分析4.1文言文情感教学的现状教育部2003年制定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中学生的文言文学习从人文性和工具性两个方面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工具性一般指语文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表情达意的工具、学习其他课程的工具,是人们学习运用母①语时表现出来的听说读写的生理与心理特征。”其中,在人文性方面,提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文学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②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最新颁发的国家教育部《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又提出了对文言文加大阅读数量的要求,由此可见教育部对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教学这一板块是非常重视的,现如今的文言文教学存在许多不尽人意之处,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凡论及文言文均是“谈虎色变”,并有强烈的抵触情绪。“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文言文成为语文教师最不想去探究的一个领域,但凡评优课,公开课、很少有教师选择文言文作为授课内容。因为文言文教学最难推陈出新,很多教师还是奉行“满堂灌”“字字清楚、句句落实”的“语句疏通式”的枯燥教学方法,文言文教学中只见“文”不见“言”的现象普遍存在。教师应考试大纲需求完全将教授文言文的重点放在文言字词句的疏通理解上,几乎忽略了文章思想情感的感悟,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收获的只是枯燥的字词积累,根本没有领略到文言文中蕴含的丰富情感;教学课时安排也完全是一派混乱,上课老师译到哪里算哪里,根本不考虑文章内容的整体性;课文译完教学内容也算完成,对文中所表现情感不做深层次探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动情”,学生在学习中也很难“生情”,文言文的情感教学停留在一片空白领域。古今语言虽然是一脉相承的,但由于相隔年代久远也有很大差异,再加之生活年代不同,文章的内容与当下青少年的生活相去甚远,现在读来学生对文言文难免有生涩之感。古代文言文脱离了学生自身实际的情感生活体验,如果教师不加以合理正确的引导学生很难从正面真正了解和理解古人的思想。死板,生硬,①靳健.后现代文化视界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6:68②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7\n说教形式的文言文课堂缺少师生间的互动,更没有探索与研究,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中国最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甚至沦为学生难以接受、拒绝接受的“残羹冷炙”,文言文教学现状甚是尴尬。文言文教学成了摆在师生面前的一道难题,在我看来解决文言文课堂这些问题的出路首先应选在文言文中贯穿情感教育,但是纵观整个教育界,情感教育仍是当代中国教育的软肋,更是文言文教学的软肋,文言文教学之所以难教难学,就是因为文言文教学中倾注的情感太少,过分地注重应试教育,老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辛苦,辛苦所学最后的目的好像就是为了应付考试。更何谈提起兴趣对古文化发扬光大。目前文言文教学的现状还紧紧局限于适应应试教育中对文言字词以及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考察,古代优秀文言中的精华之情感并没有被完全激发出来,古代优秀文言文对于学生思想和情操的陶冶在文言文教学中也没有体现出来,与此同时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并不是很浓烈。教师在课堂上“之乎者也”,洋洋洒洒、长篇大论,学生在下面觉得晦涩难懂,昏昏欲睡。也有一些专家学者觉得这种面貌应该改善,写一些短评和文章来抨击这种现象,但是对于根深蒂固的教育风气以及浩瀚似海的教育界来说只能说是微乎其微,文言文教学还是难逃枯燥晦涩之路。我们想要的文言文教学课堂效果应该是:真正有效地利用教学教材有尺度地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教育,构建出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的文言文课堂,做到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并重,使文言文教学具有真实的语文味——既有“文”,又有“言”。4.2文言文情感教育缺失的原因那么,文言文中情感教育缺失的原因是什么呢?首先,教育机制和考试制度难辞其咎,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教师和学生的眼中只有一个目标:升学率,现有的中学语文教学课时本来就很紧张,文言文板块又费时难教,教师在考试制度的巨大压力下,只能把有限的时间充分“合理”利用,课文的教学目标完全放在文言字词上,忽略情感教育目标和审美教育目标,因为单纯地识记文言字词,大量地死记硬背有利于学生文言成绩的迅速提高,文言文教学紧跟考试指挥棒,考试考什么,教师教什么,什么办法有助于考试成绩迅速提升就用什么办法。因为考试不光考的是学生,更考的是老师,教师考核的标准也是完全依据学生的考试成绩。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完全沦落为考试的机器,完全忽略了文言文的情感教育作用,这样下去导致的结果有二:一、学生的情感交流和情感体验功能开始变得退化,缺乏创造力和想象力。二、片面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输入,而忽18\n略了情感方面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其次、新课标改革观念尚未深入人心。新课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提出了三维并重的教学目标要求,在实施新课标改革之前,虽然地方教育局和学校也对教师进行了大量培训工作,但是新课标改革观念并未深入人心,以我三年来的教学经验来看,很多教师,一般是老教师应对改革,创新态度很不积极,教学风格一旦形成很难突破,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曾经指出:“传统教学方法明显的弊病就是没有向学生展示出艺术,也只有艺术具有①的宝藏。”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是忽视情感教育的,具体的做法就是以串讲方式来对待有情有味的文言文,忽视中国优秀古典文学对人的情感教化和审美教育功能。文言文情感教育观念并未深入人心。再次,文言文情感教学方法不够科学,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所体会到的情感只能算作是教师自己的情感,只有将这种情感传递给学生,学生真正地接受并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内化,才可以称作是达到了情感教育的目的。而很多教师在实施情感教育时自己讲的之乎者也,忘乎所以,学生听得一头雾水,同在教室,完全不同的情感体验,还是达不到情感教育的目的。总之,文言文情感教育还是一个新课题,现状不容乐观,但是展望前景却是一片美好。我们需要在这一领域做出巨大的努力,改变文言文教学局面。①赞可夫.和教师的对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719\n5新课标背景下改进文言文情感教学的策略5.1转变教育理念,改变教学方式在文言文教学中实行情感教育,教师应该将精力集中在“情感”两个字上,深入挖掘文言文课文中蕴含着的丰富情感,并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把自己的情感体验在教学中传递给学生,唯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文言文教学的思想和观念也不能一成不变,不能过于僵化和死板,要顺应时代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不断的调整教学的重点。目前,教育界大力倡导创新教学,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新课标理念强调教学过程共同交流、互相配合的共同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自发学习,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推动学生各个方面合理发展。教师要不断调整转变自己的教育理念,适应时代发展需求不断改变教学方式,大胆创新,在继承原来文言文教学的优点之上,拓展新的渠道,推动文言文教学不断向前发展。比如在教授《孔雀东南飞》的过程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改写课文,有的学生觉得刘兰芝“举身赴清池”,刘兰芝“自挂东南枝”不符合人性的要求,可以根据时代变化改写故事结局。将这一叙事性的悲剧故事改写成一部欢乐的爱情喜剧,学生在改写课文之前一定是参悟透了文本才敢下笔,这就促使学生更加自主,自发地去理解,研究课文。同时,文言文也可以算作是文学教学。历来选入教材的文言文,绝大多数是文学性很强的作品,比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王勃的《滕王阁序》等等都属于不折不扣的文艺散文。所以,在文言文教学时,应把教学重点放在欣赏上,教师带领学生体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进一步感悟文中之道,运用情感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审美教育。情感教学的重要传达媒介是课堂。由于个体差异,每个学生有不同的成长背景,学习基础也是参差不齐,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的接受能力,反应的敏捷度等等都各有不同,所以同样的内容反馈在不同的个体身上将会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教师必须要因材施教,通过“融情”,让学生将文章的情感和个人体会相结合,从而达到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的目的。选入高中课本的文言文体裁也比较多样化,可以分为忠义、事理、史理、学理、性理、政理等六大类,如《廉20\n颇蔺相如列传》、《岳阳楼记》、《劝学篇》、《寡人之于国也》等,描写体裁不同,情感内容各异,所以教师在教授的同时必须展示不同的情怀,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有不同的情感体验。张定远先生曾高度概括于漪老师的教学风格“寓教于情,声情并茂,教出趣味,活而有致。”听他的课让我们感到语文教学原来是那么的快乐和有趣,又让①我们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于漪认为,“情”就是语文教师上课一定要“体作者之情,察作者之意”,“要选准动情点,以情激情,声情并茂”。她提出“批文以入情”,根据生活中的具体形象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联想,让作者在咀嚼文字中把作者寄寓的情思化做自己的真情实感。“趣”就是教师要了解学生渴求知识的心理,紧扣课文特点,以知识的清泉浇灌学生,以张弛结合的节奏抓住学②生,以灵动多样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而且不能“千课一面”。多变的教学方式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事半功倍地达到教学效果有积极的意义。下面是我在甘谷一中任教时《陈情表》的课堂实录,做简要分析:一、激趣导入我们以前学习过一种叫“表”的文体,也就是古代奏章的一种,他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思考后回答)向皇帝陈情,我们以前学过的《出师表》就是诸葛亮像后主刘禅陈情的奏章。曾经有人说读《出师表》不忠者不哭,读《陈情表》不孝者不哭,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一下这篇传诵千古的美文,看它是如何打动世人,把它当成孝的典范的。二、诵读生情、整体感知课文1、教师带着自己的情感美读课文,学生在教师范读的过程中感受文章的款款深情,并注意文中易错字的字音。2、学生带着情感高声自由朗读课文。读罢教师简单介绍文章背景,创设情境。3、学生结合注释自己体会文意。并结合"表"的文体特征,提出一下问题:(1)是谁陈情先让学生回答,然后多媒体显示李密(224-287),又名虔、西晋犍为武阳人、(今四川省彭山县)、字令伯。小的时候跟随著名学者谯周学习,以其深奥的学问和精彩的文章著名于世。在蜀汉政权中曾出仕担任尚书郎一职,多次出使东京;很有辩论才华,晋武帝即位后①董蓓菲.语文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276②阳利平.传承与嬗变:语文教师专业素质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9321\n欲征李密为太子洗马,但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需要人养老送终,辞不应征,本文就是李密请辞的内容。.(2)向谁陈情学生回答晋武帝。教师补充投影:晋武帝司马炎为人阴险毒辣,生性多疑。他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刚刚建国之时,为了笼络人心,集结忠良为其效力,对蜀汉士族采取了怀柔政策,宣布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3)陈什么情也就是陈情表的具体内容,李密像当时的皇帝晋武帝上书陈述祖母的躬亲抚养之恩,现在刘氏年老多病,身边无人侍奉,忠孝不能两全,诉说其暂时不能应征的苦衷。(4)李密怎样才能说服晋武帝呢(学生回答当然是从情感上感动君王,引同学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李密要想说服晋武帝,就应该先晓之以真情然后喻之以大义从情感上取胜,以真挚的情感来打动晋武帝。开篇他就先自诉家庭的悲惨境况,为全文奠定了悲苦的情感基调,让晋武帝一开始就落入凄苦悲凉的氛围之中。三、再次诵读课文,梳理文意教师用语言为学生创造出一种凄苦,冷清的情境,带领学生情感进入文本。体会文章深沉的情感。1、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教师:本段中,作者频繁地在自己身上用到了一个形容词,这个词是什么?请尽量用文中的原话回答。概括学生的回答。总结到:孤、弱、孤苦伶仃,总体来说可以概括为一个“孤”字。教师:第一段的基本情感我们已经体会到了,即表现“孤苦”之情。大家动笔在第一段中找出表现这种感情的原句并作以简单分析。学生:“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既无伯叔,终鲜兄弟”“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等等。请一个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李密当时的处境:李密自幼失去父亲,不久,由于舅舅逼迫母亲也改嫁,又没有兄弟姐妹,所以李密形单影只、孤苦伶仃,显得分外可怜。教师:一个孤苦伶仃,体弱多病的孩子,之所以能够平安成长,全仰仗于祖22\n母的悉心呵护,大家从文中找出体现祖父恩重如山养育之恩的这句话。学生:“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由于李密丧父失母的特殊身世,祖母的养育之恩就情深似海了。教师:作者用凄凉哀婉的语言描绘自己悲苦的身世,是为了凸显表现祖母养育之恩的弥足珍贵,在本段的后半部分作者又提到自己“既无伯叔,终鲜兄弟”的“孤独”,有没有其他的作用呢学生:“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说明祖母暮年身边除了自己再无亲人,无人能为自己分担赡养的任务,李密的请辞可谓是天衣无缝,晋武帝没有拒绝的理由。小结:体会作者的孤苦之情。文章内容从两方面可以分为两个小层次:身世凄苦,祖母抚养之恩深似海;人丁衰微,作者尽孝之责无旁贷。2、诵读生情,请一位同学有感情的朗读第二段,并请其他同学进行点评,教师对点评进行适度的肯定。并提出自己的朗读意见。教师:这一段的感情可谓跌宕起伏,前一部分焦虑急迫,后一部分辗转两难。诵读的时候要抓住作者的情感表现力度张弛有度,把我好作者情感的焦急与沉重。学生再次自由诵读,体会作者情感。教师:本段有一句关键语句,道出了作者写此表时的处境和心情,请同学们找一找学生:“臣之进退,实为狼狈。”教师:结合前面介绍过的写作背景,大家来分析一下,作者“进”难在哪里,“退”又难在哪里。学生讨论后回答:进,不能为祖母养老送终,不能回报祖母的养育之恩;退,不能回报君王的知遇之情。小结:第二段:两难之情3、请一位同学诵读第三段。教师适当点评教师:第三段给我们呈现了几种不同的感情,请同学们找出来并作以分析。学生:有两种感情,感激朝廷的知遇之恩,感恩祖母的抚养孤弱之恩。忠孝难两全,作者陷入了前文所说的狼狈之境,两难之情。教师:请学生深入探究本段内容。本段第一句话在全段的作用是什么?学生:为自己回家为祖母养老送终找了一个合情合理的理论依据23\n教师:一般皇帝都不愿前朝臣子重提前朝,李密在这里提到他在前朝的为官经历有什么用处吗?同学们仔细想想深入探讨学生:从历史背景上看,李密和晋武帝关系很微妙。李密是前朝官员,陈情的对象是当今的皇帝,为打消对方的怀疑自己跟前朝旧情未了的忠心,李密的言辞必须谨小慎微,先应该表明自己“本图宦达,不矜名节”的基本态度,打消晋武帝的疑虑小结:第三段:感恩之情。情理兼备,打动武帝。4、学生齐读第四段教师:请找出本段中,找出表现作者陈情目的的句子。学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教师:李密既然已经道出了自己的目的,这篇《陈情表》也该结束了,为什么作者又用了大量的笔墨来写下面的内容呢?学生:其实李密是想表达“尽节日长,尽孝日短”,给晋武帝一个暗示,暗示自己一定会在尽孝后再尽忠。进一步让皇帝消除疑虑,答应他的请辞。四、整理字词1.古今异义:至于:到成立:长大成人辛苦:辛酸苦楚告诉:申诉不行:不能行走2.通假现象:闵:通“悯”,可忧患的事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蓐:通“褥”,草褥子3.成语:孤苦伶仃,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皇天后土4.判断句:①非臣陨首所能上报②今臣亡国贱俘③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5.被动句:而刘夙婴疾病6.文化知识:孝廉,秀才,拜,除,拔擢,陛下并留课后作业:观看公益广告《妈妈洗脚》,阅读作品《一位父亲的来信》24\n写一篇有关孝道的文章,说说平时你是怎样像父母表达孝心的。在这段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这一现代科学技术作为辅助,快速而大容量的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激趣导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打破了“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传统,将重点放在“情”而非文言字词的解释上,李密的言辞谨慎、态度谦恭、用词委婉、好像是在俯首向晋武帝乞怜,令人同情。但实质上他的态度是很坚决的。李密言辞恳切的陈情能得到汉武帝的宽允吗?此时的学生不禁为李密的行为捏了一把汗。悲苦的家庭境遇最容易引起别人的同情,李密在第一段里诉说了自己的“四大不幸”,用情来打动晋武帝,但问题在于晋武帝刚刚建立王朝,他虽然想招揽人才,收买人心,但是李密作为旧朝老臣拒不应征是不是会引起晋武帝的怀疑不呢?如果李密仅仅想自己的悲苦和对祖母的孝心来打动晋武帝的话,晋武帝也许会有些许同情,然而这种恻隐之心很快就会从擅长搞政治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心中消失,“自古忠孝难两全”,你如果对我忠心的话就“舍孝而全忠”。所以李密还得证据凿凿,让晋武帝心服口服。文中作者的处境可谓险象环生,学生不禁兴趣大增,便会积极主动地去思考探索文本内容下隐藏的真实情感。以情为线索,学生边学边记,背诵自然也就不成问题了。最后对课文中的文言字词进行归纳总结,做到“文”“言”并重。学习完《陈情表》相信同学们一定还沉浸在李密的忠厚孝义之中,教师也可以趁机安排学生借此机会写一篇有关孝道的作文,谈一谈自己与父母之间有关孝道的故事,相信借此文言文蓄势,学生写出的作文一定是带有真实情感的情真意切的佳作。并要求学生观看公益广告《妈妈洗脚》,阅读作品《一位父亲的来信》从情感上对学生进行教化,将古代文言散文拉近现代生活,更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更重要的是在文言教学的过程中也一并达到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目的。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特殊并且所占比例很大的部分,文言文情感教学就要求作为语文教学工作者的我们转变观念,积极改进现有教学方式,积极探索,勇于改革,使祖国语言文化这份珍贵遗产能够被学生吸收并利用,完善学生的人格发展,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5.2朗读文章,通过诵读生情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诵读对于语文教学之重要。文言文教学中诵读尤其重要,教师让学生通过反复的诵读去“会意”,通过诵读生情,提高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陶冶其审美水平。25\n《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实施建议中就明确提出:“学生要精读一定数量的优秀古代散文和诗词曲文本,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学生阅读和鉴赏,如加强诗文的诵读,在诵①读中感受体验文本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鲁迅也曾经说过,中国文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在教学的过程中我的诵读策略是:先听老师范读课文,之后教师领读,学生再自己慢慢品读。范读时教师要投入感情,抑扬顿挫、流畅自如,有声有色、用教师的情感带动学生的情感,打动学生、感染学生,激发学生自己诵读的兴趣。教师优美的诵读可以激发学生对文言美的欣赏和追求。教师动情的朗读引导,对教材内容的得当处理,富有针对性启发性的提问,有助于把学生带入了课堂教学的情境让学生全神贯注的投入。领读时教师可以放慢语速有意识地让学生感悟语速和断句方法。让学生在一字一句的领读中体味其中蕴含的作者情感。文言文把在诵读过程中感情传达到位的诵读为“美读”,美读的最高境界在于能够使读的人与作者产生心灵相通之感,充分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理解文章的意义。有位著名作家回忆说,自己的中学语文老师讲林觉民的《与妻书》时:“她在简要地介绍了作者和解释了‘绝命书’一词后,对课文内容并未做任何分析讲解,就开始用很沉静的语调深情地开始朗读课文,同学们深深地受到感染,都不约而同地低下了头,寂无人声的教室响起了唏嘘声,甚至到了‘放声哭泣’的地步。”这就是美读的效果。可以说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往往能感染学生的心灵,在美感的启发作用下,学生怎么会没有学习课文的兴趣呢?在听完教师优美的朗读后,就算教师对学生没有提出任何要求,学生怀着极大的好奇心也会主动去读注解、弄清字句、读课文等,教师也乐得轻松。文言文离我们生活的年代太过久远,因而不易理解,只有多读才能明白其中蕴涵的意思。所谓“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便是如此,“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也如此,“举一反三、熟能生巧”更是如此。诵读也可以有多种方法。可以呼喊着读,沉吟着读,也可以摇头晃脑的读;可以自由读、也可以分组齐声读,有指名读,男女声配合读等;有共性的赏读,也有个性的品读。总之学习文言文就是让学生反复的去读,在读中去感悟、在读中去品味、在读中去鉴赏,于是在不断反复的诵读中文章内容渐渐明晰,情感也受到熏陶。比如讲授课文《五人墓碑记》,学生若不诵读,只凭老师的讲解,学①教育部年制定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6\n生怎么能体会到“五义士”“激于义而死焉者也”的高尚操守呢?而通过诵读,可使学生将“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这些无声文字变成铿锵有力的声音,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通过诵读生情,五义士那种嫉恶如仇,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就跃然纸上,烙在了学生的心里。通过诵读,学生的语感有了,课文思想内容也浮出来了,含英咀华的美感也体会到了,潜移默化的情操陶冶作用也达成了。例如教学《岳阳楼记》这样的名篇,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骈句整齐、琅琅上口的特点,领略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以及他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宽广胸怀和宏大抱负。对教学大纲要求背诵的文言文,还要加强背诵方面的指导。如学《劝学》,背诵是本篇的教学重点,老师可以做如下指导:“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①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这地方是大量的四字句,并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学生如果在背诵的过程中有效地掌握了本体和喻体学生便可以做到当堂背诵,而且背得准确无误,而且背会了还不容易忘记。教师也可以在教授文言文之前先给学生放一些有气势的,配有背景音乐的文言朗读,比如在我在讲授《兰亭集序》时就给学生放了文言朗读带,让学生在朗诵者宏厚的嗓音中体悟那番“惠风和畅”,的初春盛景,体悟“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胜”的博大胸襟,体悟作者的闲情逸致,更好地带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情境。5.3教师从语言上带动学生的情感我们还记得鲁迅笔下的《我的老师》中描绘的说话温柔如和风细雨的蔡芸芝先生,教师的语言给鲁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读来仍然为之动容。卢梭曾说:“在担当培养别人的任务前,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典范。”教师在进行情感教学之前,自己必须有具备很好的情感修养来感染学生。就比如给别人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在课堂上,要恰当得体适时运用自身的表情、动作等,来传递文章中的感情,使学生能得到感染、得到熏陶。在教授体现不同情感的文言①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必修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4827\n文时,情感基调也要有所不同,或者激昂、或者委婉、或者动容、或者悲壮,但也应该注意不能太过于矫揉造作,而是应该通过恰当的情感表达、精准的言语措辞、精彩的语言讲述,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思维,感染学生的情感。教师在讲授过程中也可用幽默诙谐的语言拉近古今距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在讲《陈情表》讲24孝图,看到鹿乳奉亲的郯子披着鹿皮,有学生问:他哪来的鹿皮啊?我说:也许是买的。学生问:既然有钱买鹿皮,为什么不直接去买鹿乳,而非要披着鹿皮去挤鹿乳呢?一男生说:他怕买到三鹿牌的奶啊!于是同学们很开心的大笑起来,活跃了课堂气氛。还是讲24孝图,说到婆与媳,我说:很多女人在婆婆的折磨下渐渐也变成了婆婆,然后继续折磨她自己的儿媳。一男生大叫:我将来要做老师!我一愣:为什么要做老师?他答:我要给学生布置很多很多作业!课堂气氛再次走向高潮,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学生想“昏昏欲睡”都难。如果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倚老卖老。满口的“之乎者也”学生也就很难产生兴趣。文言教学中还要求教师要有较宽的知识面,在教授文言知识的同时多讲一些跟课文内容或者课文创设背景有关的逸闻趣事,不但可以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活跃整个文言文教学的课堂气氛,如教学《兰亭集序》时,顺势讲出“入木三分”成语典故的由来,谈及王羲之书法“飘若游云,娇若惊龙”的潇洒风貌,定会使学生兴趣大增,乐此不疲地去研读文章。讲到《齐桓晋文之事》时,语文教师可摇身变成历史学家,跟学生一起分析战国七雄争霸天下的史实,此时教师滔滔不绝的讲述不仅可以将文章的写作背景介绍的一清二楚,还可以增强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威望,一个知识渊博的老师在任何时候都是受人敬重的。在讲到《烛之武退秦师》时教师可模仿烛之武的口气,用现代白话文将文中内容表述出来,拉近古今距离,从情感上打消学生怕学文言文的顾虑,教学效果一定非凡,当然这需要教师有深厚的言语功底和文学积淀。5.4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情境教学是指通过语言描述、行为演示、摄影、音乐、多媒体等途径,创建出符合文言文内容的气氛和场景,调动学生的感观和思维,将其带入文中描述出来的情境和体会作者情感的教学方法。近年来,内容展示容量大,速度快,形象直观的多媒体在教学中受到青睐,并且取得了好的效果。多媒体除了快速、图像清晰、色彩丰富等优点外可以突破28\n时空限制,更有利于创设良好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语文知识,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各种能力,提高学生素质,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并有效改进了教学效果。我觉得在文言文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尤为重要,它可以将抽象的生涩的语句换成生动的场面、动听的音乐,优美的画卷、用形象具体的东西代替抽象的语句,这不仅降低了文言文学习的难度,而且实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能。在讲述一些较难理解的文言文时加入一些背景的介绍,以动画,图片的方式展现出来,不光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深入理解,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使学生在情感上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佳境。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水满田畴稻叶齐,日光穿树晓烟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等意境优美的古诗句句,单纯靠教师苍白的语言讲解,是很难实现学生对文章意境的深入理解的。而借助多媒体课件,可以用形象逼真的画面调动他们的情感,以景促情,情景交融,使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涵与情境。比如学习《口技》,在讲解中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现多种动物的图片,并插入模拟动物的叫声,将学生引入文章内容的情景之中,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影响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因素很多,而在我的理解中,情感教育是推进教学过程优化的最强盛的驱动力。教师的教学情感是形成积极活跃的教学氛围的重要因素。因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凭借自己丰富的情感创设出愉悦的教学情境,从而带动学生,推动他们进行联想和创造。以自己或教材中的情理、情趣、情态作为催化剂激起学生的情思。发挥好语文教学的情感效应,不仅可以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提升其审美水平,完善学生人格健全发展,而且可以促进素质教育深入发展,提高教学质量。新《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体验性,也就是强调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性,不仅要动脑子去想,还要在生活中去实践,有位专家说得好:“学习语言最好的办法是置身于使用那种语言的环境中去。”然而,文言文反映的时代距今久远,要置身语境,就必须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作品的创作背景。为了获得真实情感体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的创作教学情境就显得异常重要。例在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在配乐诗朗诵中感受作品,体会作者用词之精妙,再结合作品的创作背景:多次被贬谪,深入体会作者借山水之景抒情的胸怀;教师通过语言引导再创写作背景情境,学生在脑中尝试再现历史,以自己此刻的心情去理解作者,体会作者此时的情感体验教学目标也就达到了。29\n新课标提出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变成课堂的引导者,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真正地融入课文意境之中去,方法当然有很多,我以为这些方法莫过于采用情境表演,因为学生要表演文本中的情境,自然要对文本的内容进行深入的钻研,只有自己熟悉了文本,深入了解文章中作者的情感,才可以模仿文中的人物进行表演,从而达到“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目的。高中课本中有很多文言文可以采用情景表演比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荆轲刺秦王》、《邹忌讽齐王纳谏》等。而作为学生,要想表演好一篇课文,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学生必须得非常熟悉课文的内容,揣摩人物的心理与语言等,这样在学习一篇文言文的时候,他就真正地自主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去了,自己想方设法来模拟当时的情景。这比老师教授的效果要好得多,所以教师要有目的地选编一些教材来让学生自主地表演起来,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鸿门宴》一文时,我让学生分别扮演刘邦,项羽,范增、樊哙、张良等。由他们来给大家表演课文中的情节内容,并同时开展竞赛活动,看哪一小组表演最精彩?结果学生们把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都表演得活灵活现,紧张的气氛也营造得恰到好处,在表演过程中而且还熟悉了古代的座次表,赢来了同学们一阵阵热烈的掌声。这样的精彩表演结束后,学生们对于课文的学习,就不必在“之乎者也”的讲解中下大功夫了。教师学生乐得两轻松。在扮演自己角色的过程中,更好地体验作者的情感。总之,让学生行动起来、表演起来,是进行文言文情感教学的好方法。5.5注重背诵,更好的推动文言文情感教学中学教材中的文言文,有不少是教学大纲要求背诵的。这些课文大都出自名家之手,蕴涵深厚,有很强的代表性,把它们熟练地背诵下来,对于学生运用情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语感,提高写作能力是大有裨益的。有的同学在背诵课文时,只是反复地机械地从头到尾多次朗读,根本不了解文章的意思,更不理解文章中所蕴涵的情感,只是一味机械性地重复记忆,结果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背下来,待到要回忆其中某一句时,往往又要从头开始;或暂背下来,时间一长,又全部忘记了。文言文离我们现今生活遥远,平时我们也不使用文言进行交流,所以背诵起来是有一些难度。我总结了一下文言文背诵大致有一下捷径:30\n5.5.1抓住文章脉络线索或者关键词语背诵有时候我们顺着文章的行文脉络进行背诵会发现容易得多,比如《六国论》中谈及六国破灭的原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内容环环相扣,层层深入,背诵起来也不至于遗漏了哪一句。也可以按照关键词语进行背诵,一是指句段的领头字,一个段落中关键的中心句一般位于句首,我们在背诵时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篇已经背得很熟的文言文,有时候会在某一段的开头卡住,这时,如果有人把句首的那句话提示一下,背诵起来又显得流畅自如了。这说明领头字有帮助记忆的作用。二是指文章中的关键的连续性动词。如背诵《赤壁赋》中描绘作者雅兴的句子“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可以根据一系列动词“举”“诵”“歌”等进行背诵。5.5.2将文言译成白话进行背诵在背诵文章时,我发现很多同学只是一味地死记硬背,根本不理解课文的意思。而人的机械记忆的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减弱,而理解记忆的能力增强。如果在背诵之前已经深入了解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和当时所处的生活境遇以及创作的背景等。对文意有更深入透彻的了解、这样背诵起来也就简单多了。记得上学的时候背诵一篇文言文都要下一番大工夫,而如今做了老师,对于文言文,我也并没有着意去背,却感到很多句子都能记住,细想其原因,就是在备课时,就是我已经对文中的字词句的意义、用法,对文章的写作思路结构主旨作者的情感意蕴等已经有了深入的理解,背诵起来自然轻松。学生在背诵的时候也可以运用这个方法,先理解文意,再去背诵。这样的背诵不仅可以快速而且不容易忘记。哪个地方突然记不起来了,回到白话文一比照又想起来了。毕竟白话文比较适合学生的使用习惯。5.5.3利用画面背诵有些课文景物描写如诗如画,人物刻画栩栩如生,读了课文,文中的画面在头脑中就像电影镜头一样,自然而然地出现,从而产生联想记忆。如《醉翁亭记》一文的二、三两段,作者在这两段中分别描绘了两幅画面,一是风景画,即朝暮四季图;二是风俗画,即“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若能将这些山水风光、游人活动、个人情感等画面印记于胸,就能快速成诵。31\n6新课标体系下文言文情感教学的展望以及所面临的问题虽然文言文情感教育目前还处在发展阶段,但是在整个教育界对其取得的功效还是十分认可的,因此也得到了高度的重视。因为情感教育会间接地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花很大的精力去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因为在兴奋的,高昂的情绪中,学生对于所学的东西更感兴趣,收到的学习效果也最好。教师激情饱满,滔滔不绝,沉醉其中讲的不亦乐乎,但教师讲出的情感,只能算是教师个人情感体验的外现,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情感教育,教师情感的体验不能代替真正意义上学生情感的体验,教师只有经过合理引导,让学生的生活体验与文本对话,让他们通过自行思考获得情感体验,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情感教育,只有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情感实际体验的情感教育才能够打开学生心扉,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才能开创文言文情感教育的新局面。我们的奋战在教学一线的一些很有经验的老教师,会形成自己独有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一旦形成,就像一个人的生活习惯是很难改变的,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教学方法上大胆创新,当然传统的教学方法中的诵读法,讲授法等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学生的文言知识的积累,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也不是一概都否定,我们是在原有的教学方法基础之上再做大胆的创新和尝试,活跃课堂气氛,改变文言文枯燥难学的现状,以情动人,在文言文教学中投入更多的情感教育,让文言文教学以崭新的面貌站在语文教学的前沿,适应新时期语文教学改革的要求。文言文唯有打开情感的大门,用情感打开学生的心扉,在愉快学习的过程中,才能感受古文化所散发出来的魅力光芒,相信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入,文言文的情感教育一定会受到高度重视,并且在文言文教授过程中大力普及使用,唯有此,文言文教学才会走出“繁琐,枯燥”的泥塘。但是考验教师教学能力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尺度是考试成绩,高考指挥棒不变,文言文教学过程中重“言”轻“文”的现象要想得到改善,还是有很大的困难。现今高考中,文言文主要考察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都是有固定标准的答案,学生能够自由发挥的空间很小。在平时的积累之中,教师也将教学的目标转向高考考纲要求,重点教学生识记文言实词,文言虚词,以及文言句式等等,忽略了在文言文中作者倾注的感情。所以文言文“教法”要变还是要看高考这根指挥棒,“考法”变了,“教法”自然会变。所以还是建议在高考考查文言文学习能32\n力时加入一些开放式的,主观能动性的题目。这样教师在教授时也会将教授的重点转移。真正有效的有意义的情感教学不光是教师个人的情感演绎,而是能够通过教学转换为学生自己的独立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品味出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意蕴,帮助学生形成完善人格,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本文在此原则上进行了论述,但研究还不够深入和完善,在未来的研究中还需进一步探讨以寻求一个科学完备的教学模式。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抓住情感教育这一课题,充分利用蕴藏在文言文中的情感教育资源,发挥文言文的情感教育潜能和审美教化潜能,多角度,全方位地促进文言文教学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本文根据我三年来教学经验,综合多方面资料做了上述论述,但研究还不够深入和完善,在未来的研究中还需进一步探讨以寻求文言文发展的更好出路。33\n参考文献[1]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新课标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2]张秋.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论高中文言文的情感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1,(09)[3]吴立刚.当代苏联的语文教学改革[J].语文学习,1985.8.19[4]藤大春.外国近代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313[5]洛克.教育漫话[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164[6]布鲁诺.教育论著选[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185[7]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54[8]夸美尼斯.大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3[9]鱼霞.情感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36[10]程绍堂.“语文味儿”理论构想.语文教学与研究[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3,32(1):43[11]苏联.苏霍姆林斯基.岶夫雷什中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12]涂纪亮.现代欧洲大陆语言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7[13]流沙河.就是那一只蟋蟀.流沙河诗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11[14]朱立元.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365[15]钟启泉.着眼于人格发展的教学模式[M].外国教育资料,1984.3[16]靳健.后现代文化视界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6:68[17]赞可夫.和教师的对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7[18]董蓓菲.语文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276[19]阳利平.传承与嬗变:语文教师专业素质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93[20]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必修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4834\n致谢在本论文即将完成之际,谨此向我的导师石义堂教授致以衷心地感谢和崇高的敬意!本论文的工作是在石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石老师以他敏锐的洞察力、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和对科学的献身精神给我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这些使我受益匪浅,并将成为我终身献身科学和献身事业的动力。在职攻读硕士的这一年里,导师不仅为我创造了优越的科研和学习环境,使我得以在专业水平上取得进步,同时在思想上、人生态度和意志品质方面给予了谆谆教诲,这些教益必将激励着我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奋勇向前。衷心地感谢我的父母和其他亲朋好友对我的关心、支持和理解,没有他们对我的关心、鼓励和支持,我无法完成现在的硕士学业。最后,感谢曾经教育和帮助过我的所有老师。衷心地感谢为评阅本论文而付出宝贵时间和辛勤劳动的专家和教授们!35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