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50 KB
- 2022-08-1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97、庄周论(原文)王安石世之论庄子者不一,而学儒者曰:“庄子之书,务诋孔子以信其邪说,要焚其书、废其徒而后可,其曲直固不足论也。”学儒者之言如此,而好庄子之道者曰:“庄子之德,不以万物干其虑而能信其道者也。彼非不知仁义也,以为仁义小而不足行己;彼非不知礼乐也,以为礼乐薄而不足化天下。故老子曰:‘道失后德,德失后仁,仁失后义,义失后礼。’是知庄子非不达于仁义礼乐之意也;彼以为仁义礼乐者,道之末也,故薄之云耳。”夫儒者之言善也,然未尝求庄子之意也。好庄子之言者固知读庄子之书也,然亦未尝求庄子之意也。昔先王之泽,至庄子之时竭矣,天下之俗,谲诈大作,质朴并散,虽世之学士大夫,未有知贵己贱物之道者也。于是弃绝乎礼义之绪,夺攘乎利害之际,趋利而不以为辱,殒身而不以为怨,渐渍陷溺,以至乎不可救已。庄子病之,思其说以矫天下之弊而归之于正也。其心过虑,以为仁义礼乐皆不足以正之,故同是非,齐彼我,一利害,则以足乎心为得,此其所以矫天下之弊者也。既以其说矫弊矣,又惧来世之遂实吾说而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也,于是又伤其心于卒篇以自解。其篇曰:“《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由此而观之,庄子岂不知圣人者哉?又曰:“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用,不能相通,犹百家众技皆有所长,时有所用。”用是以明圣人之道,其全在彼而不在此,而亦自列其书于宋钅开、慎到、墨翟、老聃之徒,俱为不该不遍一曲之士,盖欲明吾之言有为而作,非大道之全云耳。然则庄子岂非有意于天下之弊而存圣人之道乎?伯夷之清,柳下惠之和,皆有矫于天下者也。庄子用其心,亦二圣人之徒矣。然而庄子之言不得不为邪说比者,盖其矫之过矣。夫矫枉者,欲其直也,矫之过,则归于枉矣。庄子亦曰:“墨子之心则是也,墨子之行则非也。”推庄子之心以求其行,则独何异于墨子哉?后之读庄子者,善其为书之心,非其为书之说,则可谓善读矣,此亦庄子之所愿于后世之读其书者也。今之读者,挟庄以谩吾儒曰:“庄子之道大哉,非儒之所能及知也。”不知求其意,而以异于儒者为贵,悲夫!97、庄周论译文世人评论庄子褒贬不一。学儒的人说:“庄子的书,必定诋毁孔子让人相信他的邪说。烧了庄子的书,废了他的弟子,这样才行。他的言论,是非曲直本不值得评说。”\n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而喜欢庄子思想的人说:“庄子之德,不会因为外物干扰而影响他的思虑,让人对他的道深信不疑。他不是不懂得仁义,认为仁义太渺小不值得去实行;他不是不知道礼乐,认为礼乐浅薄不能用来教化天下。所以老子说:‘道失去后才现出德,德失去后才现出仁,仁失去后才现出义,义失去后才现出礼。’从此看出庄子并非不懂得仁义礼乐;他认为仁义礼乐是道的皮毛,所以轻视它。”儒者说的话虽然是对的,但他们没有领会庄子的真正用意。喜欢庄子言论的人只知道读庄子的书,却也没有领会庄子真正的用意。从前古圣先王们的德泽,到庄子时代已经枯竭了,世风日下,欺诈盛行,质朴尽失,即使当时的学士大夫,也没有懂得人应该看重自身而看轻外物的道理的。于是完全丢弃仅留的礼义,在利害之间你争我夺,逐利而不知道耻辱,丧身而在所不惜,在此间越陷越深,终于无法挽救。庄子对这种现状深为忧虑,想用他的学说来改变世风使之归于正道。他的思虑极其深远,以为仁义礼乐不能扭转当时的风气,所以,他混同是非,不分你我,等观利害,以获得心灵自由为满足,这就是他用来矫正天下弊端的方法。既已用他的学说矫正弊端,又担心后世之人把他的学说完全信以为真,从而不能认识世界的真象,曲解古人的义理要旨,于是自己又不得不在篇末加以说明。他在文中说:“《诗》用来表达思想感情,《书》用来记述政事,《礼》用来表述行为规范,《乐》用来传递和谐的音律,《易》用来阐明阴阳变化的奥秘,《春秋》用来讲述名分的尊卑与序列。”由此看来,庄子哪里是不理解圣人的思想学说呢?他又说:“譬如耳朵眼睛鼻子和嘴,都各有各的用途,不能相互取代,如同五行八作各行各业的技巧,都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各有各的用场。”以此明确完备的大道,在圣人的学说中,而不在自己这里。而且他还把自己的学说,置于宋钘、慎到、墨翟、老聃这些人的学说之中,这些都是只有一孔之见学说不够完备的人,大概是要说明自己的著述,是为某一个目的而作的,并非完备的大道。这样看来,庄子难道不是想纠正天下的弊端而保存圣人的学说吗?伯夷的清廉,柳下惠的和顺,都有益于矫正世俗。庄子的用心,和伯夷、柳下惠两位圣人是一样的。然而,庄子的言论不得不与邪说并列,大概是他矫枉过正了。矫正弯曲,是想使弯变直,矫正过了头,则又回到弯曲上了。庄子还说:“墨子的用心是好的,但他的行为是不正确的。”根据庄子的用心来看他的行为,那么与墨子有什么两样呢?后世读庄子著作的人,如果能领会他著书的用心,而摒弃他著作中的言论,就堪称是善于读庄子之书的人了,这也是庄子本人对后世读他著作的人的希望。现在的读者,拿庄子的言论来毁谤儒家学说:“庄子之道广大无边呀,不是儒家学说所能比得了的。”不懂得探究庄子著书立说的真正用意,却只是崇尚与儒者学说有别,可悲呀!\n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