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50 KB
  • 2022-08-19 发布

高中语文 文言文课外阅读大全 86、隋论素材

  • 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86、隋论(原文)苏辙人之于物,听其自附,而信其自去,则人重而物轻。人重而物轻,则物之附人也坚。物之所以去人,分裂四出而不可禁者,物重而人轻也。古之圣人,其取天下,非其驱而来之也;其守天下,非其劫而留之也。使天下自附,不得已而为之长,吾不役天下之利,而天下自至。夫是以去就之权在君,而不在民,是之谓人重而物轻。且夫吾之于人,己求而得之,则不若使之求我而后从之;己守而固之,则不若使之不忍去我,而后与之。故夫智者或可与取天下矣,而不可与守天下。守天下则必有大度者也。何者?非有大度之人,则常恐天下之去我,而以术留天下。以术留天下,而天下始去之矣。昔者三代之君,享国长远,后世莫能及。然而亡国之暴,未有如秦、隋之速,二世而亡者也。秦、隋之亡,其弊果安在哉?自周失其政,诸侯用事,而秦独得山西之地,不过千里。韩、魏压其冲,楚胁其肩,燕、赵伺其北,而齐掉其东。秦人被甲持兵,七世而不得解,寸攘尺取,至始皇然后合而为一。秦见其取天下若此其难也,而以为不急持之,则后世且复割裂以为敌国。是以销名城,杀豪杰,铸锋镝,以绝天下之望。其所以准备而固守之者甚密如此,然而海内愁苦无聊,莫有不忍去之意。是以陈胜、项籍因民之不服,长呼起兵,而山泽皆应。由此观之,岂非其重失天下而防之太过之弊欤?今夫隋文之世,其亦见天下之久不定,而重失其定也。盖自东晋以来,刘聪、石勒、慕容、苻坚、姚兴、赫连之徒,纷纷而起者,不可胜数。至于元氏,并吞灭取,略已尽矣,而南方未服。元氏自分而为周、齐。周并齐而授之隋。隋文取梁灭陈,而后天下为一。彼亦见天下之久不定也,是以全得天下之众,而恐其失之;享天下之乐,而惧其不久;立于万民之上,而常有猜防不安之心,以为举世之人,皆有曩者英雄割据之怀,制为严法峻令,以杜天下之变。谋臣旧将,诛灭略尽,独死于杨素之手,以及于大故。终于炀帝之际,天下大乱,涂地而莫之救。由此观之,则夫隋之所以亡者,无以异于秦也。悲夫!古之圣人,修德以来天下,天下之所为去就者,莫不在我,故其视失天下甚轻。夫惟视失天下甚轻,是故其心舒缓,而其为政也宽。宽者生于无忧,而惨急者生于无聊耳。昔尝闻之,周之兴,太王避狄于岐,豳之人民扶老携幼,而归之岐山之下,累累而不绝,丧失其旧国,而卒以大兴。及观秦、隋,唯不忍失之而至于亡,然后知圣人之为是宽缓不速之行者,乃其所以深取天下者也。 \n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86、隋论译文从前夏商周三代的君王,他们的政权延续的时间都很长久,是以后的世代没有能比得上的。而国家政权迅速灭亡的,要首推秦国与隋朝,都是只经过两代便灭亡了。秦国与隋朝的灭亡,根源到底在什么地方呢?自从周代丧失政权以后,诸侯国便各自为政。秦国只有秦岭以西不过一千里的地方,韩、魏两国挡在它的正面,楚国就像是威胁着它的肩部,燕、赵两国窥伺在它的北边,而齐国却大摇大摆地据守在它的东边。那时候,秦国人身穿铠甲,手执武器,经过七代的不懈战斗,一点一点地扩大地盘,直到秦始皇以后才统一了全国。秦国看到自己夺取天下是如此的艰难,便以为如不严加把持,国家以后还会分裂割据,各个地方又会变成与自己敌对的势力。于是,就把有名的大城池销毁,把英雄豪杰杀死,把天下的武器销毁,企图通过这些措施使天下人叛离的希望彻底破灭。秦国人用来预防祸患和牢固守卫的措施,竟然严密到如此程度。然而,这样做的结果,却使全国百姓愁怨困苦,百无聊赖,没有不想离开它的。所以,陈胜、项藉就顺应了百姓这种不愿臣服的心理,振臂高呼,举兵起义,赢得了全国各地的响应。由此看来,秦国之所以迅速灭亡,难道不正是因为它把丧失政权看得太重,从而防范过分严密造成的恶果吗?隋国建国之初,隋文帝大概也是看到天下混乱,长久不能安定,很害怕丧失统一安定的国家政权。因为,自从东晋以来,天下大乱,刘聪、石勒、慕容、苻坚、姚兴、赫连等一批人纷纷起兵,多得让人数都数不过来。到了拓跋氏,才吞并消灭了北方各处列强,建立了北魏王朝,但仍然没有把国家的南方统一。北魏后来又分裂为北周、北齐。北周吞并了北齐,而隋朝又夺取了北周的政权。以后,隋文帝相继消灭了南方的梁、陈两朝政权,这才最后统一了全国。隋文帝也是看到天下长期不得安宁,建立了全国的统一政权之后,又害怕失掉政权;享受到了把天下据为己有的帝王的快乐之后,又害怕这种享乐长久不了。所以,他尽管处在全国百姓之上,但心里却经常猜疑提防,惴惴不安,以为天下的所有人全都有以往那些豪强们割据独立的思想。于是,他就制定了严酷的法令来杜绝天下人们发动变乱,把过去协助自己夺取天下的谋臣将领几乎诛杀殆尽。然而,他却偏偏死在自己宠幸的杨素手中,并由此使隋朝政权出现祸患,终于在隋炀帝时天下大乱,隋朝政权无法挽救,彻底灭亡。由此看来,隋朝政权遭到灭亡,原因与秦国也没有什么不同。\n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可悲啊!上古超凡出众的帝王注重修养自己的品德,以此来吸引天下的人;天下的人是决定依附还是决定离开,主动权都掌握在帝王的手中。所以,那些超凡出众的帝王把失去权力看得很轻。正因为他们把失去权力看得很轻,所以能够做到心胸开阔,在制定政策上很宽松。政策的宽松,根源就在于他们心中没什么忧虑;而政策的严酷,根源就在于掌权的人觉得特别无依靠。我过去曾经听说,周代兴起的时候,太王为了避免北方少数民族的骚扰,迁到了岐山一带。而原来在豳地的百姓,却全都扶老携幼,到岐山一带来归附太王,道路上的人竟然连绵不绝。结果,周代尽管丢弃了原先的旧地盘,但国势却大大兴旺起来。反观秦国与隋朝,正是由于不愿意失去,结果却反而迅速遭到灭亡。明白了历史上的这些成败得失,然后才会真正理解,那些超凡出众的帝王制定的宽松舒缓的政策,正是他们能够深深吸引住天下人的好办法。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