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2.30 KB
- 2022-08-1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9-2020年高中语文文言文练习-公文类1、阅读诸葛亮的《出师表》选段,完成小题。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袆、允之任也。【小题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遂许先帝以驱驰( ) 恐托付不效( )庶竭驽钝 ( ) 夙\n夜忧叹 ( )【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2)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小题3】文中所说的“故临崩寄臣以大事”具体指是什么事?用原话回答。【小题4】下面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功绩,从列出的五项中任选一项,参考示例,写出其具体的内容。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振,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六出 东和 收二川 七擒 排八阵[示例] 三顾:三顾茅庐【小题5】《出师表》选段中哪一句话也表明了诸葛亮“澹泊明志”的志趣?请把它写在下面的横线上。【小题6】选文第一段采用了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来论述两汉的历史教训。在原文中用横线标出相应的句子。【小题7】从选文看,诸葛亮回顾先帝“三顾茅庐”和“临崩寄大事”的目的是什么?【小题8】诸葛亮出师北伐的战略目标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小题9】下面是诸葛亮祠中的一副对联,请你从列出的四项中任选两项,写出具体所指。两表一对,鞠躬尽瘁酬三顾; 鼎足六出,威德咸孚足千秋。两表:______ __ 一对:_______ _ 鼎足:____ ____ 六出:__ _____【小题10】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此皆良实用心良苦B.晓畅军事家喻户晓C.死节之臣节衣缩食D.计日而待千方百计【小题11】选段中写道“愿陛下亲之信之”。诸葛亮认为“陛下亲之信之”的具体做法应当是(用原文回答):(1) (2) 【小题12】结合《出师表》全文,说说诸葛亮为什么要在出师之前竭力规劝刘禅任用贤能。2、比较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按要求完成小题。【甲】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乙】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小题1】解释加点的词语。(1)遽契其舟 (2)不亦惑乎 (3)求剑若此 (4)涉江【小题2】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遽契其舟/因释其耒而守株B.是吾剑之所从坠/至之市\nC.舟已行矣,而剑不行/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D.楚人有涉江者/宋人有耕者【小题3】翻译(1)是吾剑之所从坠。(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小题4】甲乙两文分别演化成了什么成语?这两则寓言讽刺了哪种人?【小题5】当你在船上,看见楚人“遽契其舟”,你会如何劝告他?3、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②太行之阳有盘谷。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或曰:“谓其环两山之间,故曰‘盘’。”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友人李愿居之。愿之言曰:“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①;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之,与之酒而为之歌曰:“膏②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节选自韩愈《送李愿归盘古序》)【注释】①茹:吃。②膏:用油脂涂抹。【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居民鲜少( ) (2)与之酒而为之歌( )【小题2】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泉甘而土肥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B.濯清泉以自洁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C.太行之阳有盘谷花之隐逸者也D.钓于水,鲜可食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小题3】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2处)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小题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n(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小题5】请结合具体内容,谈谈两篇文章在主旨上的相似之处。4、【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周敦颐《爱莲说》(节选)【乙】芙蕖①自荷钱②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③。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④矣。迨⑤至菡萏⑥成花,娇姿欲滴……及花之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李渔《芙蕖》(节选)【注释】①芙蕖:荷花的别称。 ②荷钱:初生的荷叶。 ③妍:美丽,好看。④逸致:情趣。 ⑤迨:等到。 ⑥菡萏:花苞。【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①日上日妍( ) ②及花之既谢( )【小题2】翻译下面的文言句子。(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此皆言其可目者也。【小题3】人们爱荷,因为它有很多价值……在观赏价值、精神价值、实用价值中你更看中它的哪一价值?谈谈你的看法。 5、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n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乙】十三年春,楚屈瑕伐罗,斗伯比送之。还,谓其御曰:“莫敖①必败。举趾②高,心不固矣。”遂见楚子,曰:“必济师。”楚子辞焉。入告夫人邓曼。邓曼曰:“大夫其非众之谓。莫敖狃于蒲骚之役③,将自用也,必小罗。君若不镇抚,其不设备乎!不然,夫岂不知楚师之尽行也?”楚子使人追之,不及。莫敖使徇④于师曰:“谏者有刑。”及鄢⑤,乱次以济,遂无次。且不设备。及罗,罗与卢戎两军之,大败之。莫敖缢于荒谷。群帅囚于冶父而听刑。楚子曰:“孤之罪也。”皆免之。(选自《左传》,有删改)【注释】①莫敖:即屈瑕。②举趾:抬脚。③狃(niǔ):习以为常而不加重视。蒲骚:地名。④徇(xùn):对众宣示。⑤鄢(yān):水名,汉水支流。【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鄙:目光短浅B.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可以:可以凭借C.遂见楚子,曰:“必济师”济:救济D.罗与卢戎两军之军:进攻,夹击【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其乡人曰还,谓其御曰B.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乱次以济,遂无次C.战于长勺莫敖使徇于师曰D.公将鼓之斗伯比送之【小题3】下列对两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写曹刿作为平民入朝见鲁庄公献计献策,说明曹刿是一个热爱国家、关心国事、深谋远虑、充满自信的人。B.甲文中曹刿认为战争要想取得胜利,一是在政治上要取信于民,二是在战术上要准确及时地把握好战机。C.乙文中斗伯比预知战争的结局,提出了“必济师”的建议,目的是希望楚王能对屈瑕进行镇抚,并使他加强防备。D.乙文中楚王用人不当,不听大臣的意见。楚军败后,他虽能承担责任,但无原则地赦免众将,这体现了楚王治军无方、不善治政的特点。【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n(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2)不然,夫岂不知楚师之尽行也?【小题5】甲乙两文中曹刿和屈瑕在作战指挥方面表现出的特点有什么不同?6、一阅读《送东阳马生序》回答下列问题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小题1】解释下列词语。假借于藏书之家 执经叩问 俟其欣悦 四支僵劲不能动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小题3】文中从哪些方面叙述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 【小题4】“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这句话有何表达效果?\n 【小题5】你从作者读书求学经历中悟出了哪些学习秘诀? 7、文言文阅读【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了,不敢销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乙】范仲淹家贫,就学于南都书舍①,日煮粥一釜②,经夜遂凝,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其二,断齑③数茎啖④之。留守有子同学,归告其父,馈以佳肴。范仲淹置之,既而悉败矣,留守自讶曰:“大人闻汝清苦,遗以食物,何为不食?”范仲淹曰:“非不感厚意,盖食粥安已久,今遽亨盛馔,后日岂能复啖此粥乎!”【注释】①南都书舍:当时有名的书院。②釜:锅子。③齑(jì):腌菜或酱菜。④啖:吃。⑤留守:官职名称。【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2分)(1)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2)礼愈至(3)日煮粥一釜 (4)馈以佳肴【小题2】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A.不敢出一言以复(来)遗以食物(把)B.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向)就学于南都书舍(在)C.俟其欣悦(他,指老师)其喜洋洋者矣(他,指范仲淹)D.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的)辍耕之垄上(去)\n【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1)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2)今遽享盛馔,后日岂能复啖此粥乎!【小题4】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表。选文主要人物(人名)主要内容(限8个字)共同点甲文宋濂借书抄书,从师求教(2)乙文范仲淹(1)【小题5】从下列(1)(2)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1)甲文的作者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你是否赞同这种从师态度?为什么?(2)范仲淹不吃同学的父亲送给他的好饭好菜。你是否赞同这种行为?为什么?8、阅读下边两个文言文语段,回答问题。【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 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孟子《鱼,我所欲也》)【乙】公孙仪(1)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仪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2)受鱼,必有下人(3)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常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韩非子·外储说右下》)注释:(1)公孙仪:春秋时鲁穆公的相。(2)即:假如。(3)下人:迁就他人。【小题1】解释加点的词语。(1)蹴尔而与之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3)公孙仪相鲁而嗜鱼 (4)其弟子谏曰【小题2】翻译句子。(1)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2)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小题3】甲文“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代什么?\n【小题4】乙文中哪句话表达了公孙仪的观点?【小题5】从公孙仪对受鱼和枉法关系的分析,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品质?【小题6】概括这两个语段内容上的相同之处。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乙】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经商)。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同匍匐)。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麾下,未得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史记》)【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①所以动心忍性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 ③于是信孰视之 ④若虽长大 【小题2】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①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②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 _ \n【小题3】韩信后来在汉王建立政权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是一位难得的将才。请根据【甲】【乙】两段文字内容说说,韩信与【甲】文第一段列举的人物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10、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①曾益其所不能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小题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所以动心忍性【小题3】选文先谈人,主要体现“ ”;后论国,主要体现“ ”。11、阅读下边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n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缦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录毕,走送之( )(2)俟其欣悦( )(3)寓逆旅主人( )【小题2】翻译下面的句子。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小题3】作者从哪三个方面来表现自己求学的艰难?【小题4】你从作者的读书经历中悟出了哪些学习秘诀?请写出两条。12、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小题。【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乙】驽骥杂处,饮水食刍,嘶鸣啼啮,求其所以异者盖寡。及其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一顿其辔而千里已至矣。当是之时,使驽马并驱,则唯倾轮绝勒,败筋伤骨,不舍昼夜而追之,辽乎其不可以及也,夫然后骐骥騕袅与驽骀别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为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试之之道,在当其所能而已。(节选自王安石《材论》)【注释】①骥:良马。后文的“骐”与此同义。②刍:喂牡畜的草。求:寻找,寻求。④烦御:烦劳驾驭。⑤顿:整顿,这里指拉。⑥辽:远。⑦骀(tái):劣马。⑧试:试验。【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2)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耳 【小题2】选出下列选项中加点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 )A.策之不以其道不屡策,不烦御B.食之不能尽其材其所以饮水食刍C.而伯乐不常有不舍昼夜而追之\nD.其真不知马也在当其所能而已【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选文中画线的句子。(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2)古之君知其如此,故不以为天下无材。【小题4】比较【甲】【乙】两文,说说两文作者主张的对待人才的态度有什么相同之处。13、《论语》八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而》)子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子张》)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颜渊》)【小题1】下列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学而不思则罔(罔:有害)B.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然:这)C.切问而近思(切问:急切地追问)D.我独亡(亡:死亡)【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A.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罔B.仁在其中矣其恕乎C.与人恭而有礼未复能有与其奇者D.如日月之食焉寒暑易节,始一反焉14、【古文阅读】\n(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选自《大道之行也》)(乙)唐玄宗以韩休为门下侍郎①,同平章事②。休为人峭直,不干荣利。及为相,甚允③时望。上或宫中宴乐,及后苑游猎,小有过差,辄谓左右曰:“韩休知否?”言终,谏疏已至。上常临镜,默默不乐。左右曰:“韩休为相,陛下殊瘦,何不逐之?”上叹曰:“吾貌虽瘦,天下必肥。吾用韩休,为社稷耳,非为身也。” (注释)①门下侍郎:官职名,为皇帝近侍。②同平章事: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与中书、门下协商处理政务之意。③允:符合。 (选自《涉史随笔》)【小题1】解释加点的词语。(1)盗窃乱贼而不作:__________ (2)上常临镜:__________【小题2】翻译下列语句。(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2)吾用韩休,为社稷耳,非为身也。【小题3】实现大同社会是每个人的愿望。请你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谈谈如何才能实现大同社会?15、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完成小题。(甲)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子?传不习乎?”(节选自《论语十则》)(乙)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公输盘服。(节选自《墨子·公输》)【小题1】《论语》虽是语录体,但每则都有一个中心,各句联系紧密。请把甲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意思连贯的一段话,注意其中前两句与第三句之间的内在联系。\n 【小题2】甲文体现了儒家重视“修身”,乙文反映出墨家主张“兼爱”“非攻”。请你先简要解释“兼爱”或“非攻”的意思,然后简答:重视“修身”和主张“兼爱”“非攻”对建设和谐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1) (2) 16、阅读下面课内文言文,回答小题。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故不为苟得也 (2)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小题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小题3】结合选文的文体特点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作用。17、文言文阅读。教 子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①,不教不知也。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②之。书之玉版,藏诸金匮③。生子孩提,师保固明,孝仁礼义,导习之矣。凡庶纵不能尔,当及婴稚④,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⑤罚。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⑥其所欲,宜诫翻奖,应诃⑦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是也。俗谚曰:“教妇初来,教儿婴孩。”诚哉斯语⑧\n! (选自《颜氏家训·教子》)【注释】①中庸之人:中等智力的人,普通人。②节:约束,限制。③匮:柜子。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柜”。④稚:儿童。⑤笞(chī):用竹杖、荆条打。⑥恣:放纵。⑦诃:同“呵”。怒斥、喝斥。【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下愚虽教无益(好处)邑人奇之(认为……奇特)B.师保固明(本来)处处志之(做记号)C.宜诫翻奖(反而)互相轩邈(高大)D.导习之矣(引导)动心忍性(使……坚韧)【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音声滋味,以礼节之河曲智叟无以应B.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义不杀少而杀众C.骄慢已习,方复制之吾妻之美我者D.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小题3】下列各项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本段文字的主要观点是:对于一般人,不早教育就不会明白事理。B.作者主张对孩子的教育应及早进行,即使没条件胎教,也要在“识人颜色,知人喜怒”时,“便加教诲”,而不能等问题出来才教育。C.作者认为赞誉孩子会给孩子带来灾祸,“笞罚”是唯一的好方法。D.本文针对当时在教育子女方面存在的一些误区,说明教育子女的重要性和方法。处处从孩子发展的角度出发,言辞恳切,极其感人。【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2)诚哉斯语!18、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后面题目。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n,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从致书以观(得到)B.录毕,走送之(跑)C.益慕圣贤之道(更加)D.色愈恭,礼愈至(到)【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1)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2)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小题3】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用自己的话回答。 1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小题。【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乙】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始举进士,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①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②,岁满不持一砚归。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拯性峭直③\n,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注释】①缘贡:趁着进项的机会。②才足贡数:仅仅满足进项数量。③峭直:严厉刚直。【小题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1)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2)先帝不以臣卑鄙 (3)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4)平居无私书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晏子使楚》)B.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赵普》)C.故人、亲党皆绝之当余之从师也(《送东阳马生序》)D.奉命于危难之间谨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小题3】(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2)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小题4】阅读【甲】【乙】两文,回答问题。(1)【甲】文第二段主要追叙了什么内容?请简要概括。 (2)两文同述为政与做人之道。诸葛亮建议后主要 。保证告诫后世子孙要 。(各用一个四字短语回答)(2分)(3)请用【甲】文中一个词语(短语)概括包拯这个人物形象。 20、古诗文阅读。马说【唐】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小题1】解释加点字的意思\n(1)策之不以其道 (2)食之而不能尽其才(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4)执策而临之【小题2】翻译句子。(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才美不外现。答案1、2、3、\n4、5、\n6、7、8、9、\n10、11、12、13、14、\n15、16、17、18、19、\n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