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4.26 KB
  • 2022-08-19 发布

不同版本高中语文新课标教材文言文编排的比较思考

  • 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不同版本高中语文新课标教材文言文编排的比较思考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童志斌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课程体系中的重要苏教版、人民版与鲁人版即属此类这些版本的组成部分.对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编排情况进行教材均采用以人文主题为纲来组合课文的方式.研究.是考察文言文教学问题的一个有效视角比如将《劝学》、《师说》与《获得教养的途径》(外为了有一个相对全面的把握.笔者有意识地搜集国散文作品)三篇课文合在一起组成“获得教养了七种版本的新教材.针对这些教材在文言单元的途径”这一专题(苏教版必修一):将《石钟山与课文编排方式上的异同状况进行比较分析.以记》与《再别康桥》(现代新诗)、《听听那冷雨》(现期寻找到相对合理的编排模式.同时对高中文言代散文)三篇课文组合在一起构成“体悟山水神文教学改革有所启迪、本文所考察的七种新课标韵”单元(鲁人版必修一);将《项脊轩志》与《(呐教材为:人教新版(袁行霈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喊)自序》(现代散文)、《再别康桥》(现代新诗)、2004年版),人民版(童庆炳主编。人民出版社《葡萄的精灵》(现代散文)四篇课文组合在一起2005年版),语文版(史习江、张万彬主编.语文出构成“往事悠悠”单元(人民版必修一)版社2006年版),苏教版(丁帆、杨九俊主编,江苏(二)文言文单独编组型,人教版、语文版、粤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粤教版(陈佳民、柯汉琳教版、沪教版这四种教材属于此类这一类型事主编,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鲁人版(谢冕实上又可以分为两个小类型:一是文言语体与文主编.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沪教版(王荣体结合型,像人教版、粤教版这两种。比如《兰亭集生、倪文尖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为序》、《赤壁赋》、《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游褒禅山了更好地说明问题.除了上述7种新教材之间的记》四篇文言文组合为“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单横向比较外,还引人人教1998年版、2000年版两元(人教版必修一);《孑L孟两章》、《劝学》、《过秦种老教材作纵向的考察和分析论》、《师说》四篇文言文组合为“古代优秀的议论据笔者考察.7种语文教材中.文言课文的编文”单元(粤教版必修四)二是文言语体与人文主排体例大体呈现为两种大的类型:题结合型,像语文版、沪教版这两种。比如《鸿¨(一)文言文与现代文(语体文)混合编组型,宴》、《淝水之战》、《段太尉逸事状》、《崔杼弑其君》在学生的心里.会在学生以后的漫长人生旅途主要通过实用文教学才能凸显语文和生活联系中,慢慢抽条、开花、结果。有些东西,也许一生都的教学观.是机械片面地理解了语文教学和生活不显示.只是作为一种隐性知识经验的构成要的关系从命题思路看.在试题中加强而不是弱素.发挥潜在作。也正是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化文学性.才是让语文与学生的生活互相渗透的才使得我们有必要充分凸显语文学科的文学性,有效途径只有在确立这一文学性的大前提、大有意识增加文学作品的比重因为文学.主要是判断下.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它与生活的外延相文学.才一方面帮助学生不断拓宽着生活经验,等性才能充分体现否认这样的大前提、大判断另一方面.不断唤醒或者提升着学生自身的生活而对命题的语言问题来进行争鸣和商榷.其效果积累.并在其中昂扬起人间大爱的主旋律。认为只能是离语文学科发展的正确方向越来越远12●语文学习/争鸣/2009—4\n四篇文言文组合为“大江东去”(古代历史英雄人“文白教材混编混教.混淆了两种教学各自的侧物)单元(语文版必修二);《宫之奇谏假道》、《荆轲重点.削弱了文言教学的根基。⋯⋯(文言与白刺秦王》、《鸿门宴》、《赤壁之战》四篇文言文组合话)二者的特点和难点不同.学习的起点也不同,成“古代战争与英雄精神”单元(沪教版必修二)。不宜放进一个教学层次.纳入同一条教学路子。在对各版教材的文言文编排情况作一番粗否则就会违反各自的教学规律硬是要混在一略的梳理之后.接下去我们要围绕这一问题作一起.尤其是把文言作品纳入现代实用文的框子.个相对细致的审视和思考按单元编排.很难充分照顾到文言教学的特殊众所周知.20世纪20年代以前.无论是私塾性”⑤笔者以为.这一看法是很有见地的。还是新学堂.所谓的语文教学一律是文言教学.建国以来一统天下的人教版统编教材多年包括读与写两个方面。随着白话地位的确立与提沿用所谓的“雨夹雪”、“插花着排列”的文白混编升.渐渐地.中小学校的白话教学也如火如荼地方式(人教1998年版教材可为代表),即每册教材开展起来.而文言教学也依然受到重视(尤其是共7个单元.专门的文言文单元有2个(第六册例初中与高中阶段)。当时所编写的各种语文教材,外.只有一个)其单元编排方式是文言文单元作都实行文言与白话混合编排的做法.并实行“退为每一册的最后两个单元这样的编排方式.符着走”的方式.即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白话内容合文言“集中学习”的原则,有其合理性。人教新逐渐减少.文言内容逐渐增多。新中国建立之后,版与粤教版这两种教材基本上延续了人教旧版小学基本上没有文言学习的要求:初中到高中.随统编教材的体例着年级的提高.文言文学习的分量渐次加大.难度而另8I-5种新课标教材则与此不同.其共同也逐渐加大.要求当然也相应提高。从教材编写来特征是.单元组合以人文话题为依据。在文言文讲.无论是建国前还是建国后,基本上都采用叶圣单元、课文的编排方面,它们的区别在于:语文陶先生所谓“雨夹雪”的文白混编形式.这可以说版、沪教版是同时考虑“文言”语体特征及人文话是汉语文教材的一种常态不过.对于文白混编方题这两个因素进行组合编排;而苏教版、人民版式的质疑.也一直没有停止过早在20世纪40年与鲁人版采用的是文言文与现代文(语体文)完代,浦江清先生就提出:“现在初中课本文言语体全混合编组型(同一单元内兼有文言文和现代夹杂着.显得很不调和”所以他主张“把中学国文),这种混合,较之原先的“雨夹雪”、“插花着排文从混合的课程变成分析的课程:把现代语教列”的混编方式.其“混合”程度来得更为彻底(我育.和古文学教育分开来.成为两种课程”。年们不妨称之为“满天星式”)。代,吕叔湘先生也认为:“现行的教材编法和课时我们认为。这样的编排方式(尤其是文言白安排都还不能符合要求教材中文言文和白话文话完全混合型)。对于文言文教学的消极作用极是插花着排列的。”他主张.“学习文言应有一定为明显的系统”%0年代就进行文言文教学改革实践的我们都知道.当前通行的不同版本的语文教北京景山学校.则从文言文教学实践人手进行探材。都属于文选型教材.都是由相互之间在内容索,并最终得出这样的经验结论:学比不学好:早上没有必然联系的若干篇文章组成的这些文学比晚学好;集中学比分散学好:文白分开学比章,原本并不是作为教材课文来写作的.而是作混合学好:以诵读为主比以讲知识为主好③为一种社会阅读客体存在的根据李海林先生的对于文白混教的方式.叶圣陶先生本人的态看法.这些课文都具有“原生价值”这些文章一度也是处在变化过程中的从20世纪20年代的赞旦进入语文教材。其价值就发生了变化。它们原成、倡导并力行之,到新时期。叶老又主张文言要本所有的传播信息的“原生价值”仍然得以保留.集中编、集中学,坚信“教文言文和教现代文当然同时又增加了一种新的价值.即“教学价值”在有共同之点,也必然有教文言文的特殊之点”④语文教学中.我们对某一篇课文的教学价值.除语文学习l-~Dg12009—41P"13\n有一个在其原生价值的基础上进行教学价值的文,面对由《鸿门宴》与《林黛玉进贾府》这两个文发掘的问题外,还有一个对其具体的教学价值进本组成的“透视人世百相”单元.使用鲁人版教材行“定位”的问题:它们有许多教学价值.可是在的教师,除了顺应教材(编者)的倾向.自然地将教这一个具体的教学点上,我们应该选用哪一点教学重心放在引导学生透过文本去认识鸿门宴及林学价值呢?L这是教学实施者必须面对的问黛玉眼里的“众生相”之外.有多少人会同时有意题。如王荣生先生所言:“一篇篇的‘范文’包含着地着眼于其“记叙散文”及“文言文”的特征呢?而许许多多的方面.而这些方面既不能从‘范文’中执教粤教版教材的教师.估计也基本上将精力都剥离也不能使之独立.因而往往也就没有客观而放在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文言现象上.而不太可确定的连接点能将两篇‘范文’内在地贯穿起来能去太多关注“透视人世百相”这一维度也就是说,作为课程内容的选文.从本质上讲.是更不要说。影响教师教学的。不唯课文的组圆满自足而各自为政的.将它们贯穿起来的合与单元名目。还有与之配套的、直接表明编者‘线’.多数是人为的外在标准.甚至主要是编排意图的“单元导引”文字及课后练习设计.它们对者的创意或对某种编辑效果的追求”⑦于教师与教学的导向及制约作用就更为明显了因此,具体的某一个文言文本.一旦被吸纳比如,我们来看同样包括《鸿门宴》等文言文本的到教材体系当中作为一篇课文.它就必然地体现四种教材的单元导引文字:着教材编者对于这一文本的教学价值的“定位”汉魏晋是我国散文迅速发展的时期.其主要比如同样的一篇《鸿门宴》.它出现在不同版本的标志是《史记》、《汉书》等纪传体史书的出现。⋯⋯教材当中,其原生价值无疑是相同的;可是.在不学习这个单元.要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着重了解同的位置(教材、单元)中,其教学价值的表现却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和司马迁在千差万别:它可以是“古代记叙散文”(人教新版《鸿门宴》中对项羽悲剧性格的揭示在朗读和背必修二),也可以是秦汉文学作品(人教2000版第诵的过程中.注意掌握有关的文言词语和句式二册):可以是历史英雄题材散文(语文版必修——人教2000版第二册第五单元“两汉魏晋二)。可以是古代战争题材散文(沪教版必修二),文学”也可以是“透视人世百相”的文本(鲁人版必修这个单元学习古代记叙散文这些文章或记二):当然也可以是单纯的“文言文”(粤教版必修政治、外交的风云变幻,或记杰出人物的嘉言懿五.苏教版必修三)行.都是千古流传的叙事名篇学习这个单元.既在“教教材”观念的支配下.不折不扣地“贯可以从中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又可以欣赏和彻编辑意图”是每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借鉴叙事的艺术文言叙事特有一种简洁之美,可想而知.教材编者的“创意”与主观意图,将会学习时要反复朗读.悉心体会.还要学习提要钩怎样直接地影响甚至左右着教师的教学设计与玄的阅读方法.学会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的教学组织行为在“用教材教”的观念下,课文与叙事脉络,做到纲举目张,化繁为简,提高概括能教材仅仅是作为教学的素材而存在.语文教师的力和表达能力教学行为.就是借助“教材内容”来生成“教学内——人教新版必修二第三单元“古代记叙散容”.“它既包括在教学中对现成教材内容的沿文”用.也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处理、本单元四篇课文都与战争有关.课文中的人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哦们当然支持、鼓物充分地体现了传统的英雄精神《宫之奇谏假励语文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构”,不过,不容道》描述了幕后英雄的智慧,《荆轲刺秦王》展示否认,即便在“用教材教”理念指引下,语文教材了失败英雄的豪情,《鸿门宴》让我们感受英雄的编者的主观意图及语文教材内容对于教学的制性格与命运,《赤壁之战》引我们思考英雄对历史约作用还是相当明显的。比如对于《鸿门宴》一的影响14语文学习/争鸣/2009—4\n英雄崇拜.是中华民族挥之不去的情结。让先生曾在《苏教版高中语文新课标教材的特点与我们循着英雄们渐远的足迹,进入历史深处。教学》一文中告诫大家(按:着重号为引者所加,——沪教版必修二第四单元“古代战争、英下同):雄散文”和以前的单一的文体组元不同.这套教材是阅读文言文.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素以人文主题为统领进行组元但在教学过程中,养.还可以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语言随着时代绝不可着眼于人文主题进行教学.更不可把人文的变迁.形成较大的古今差异,给我们带来了阅主题的解读作为教学的内容.否则就背离了语文读的困难但只要潜心其中。由流溯源,就一定能课程的基本要求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立足于语觅得学习文言文的津梁.汲取古代经典的智慧。文学习.必须把语文学科三维目标的具体内涵体——苏教版必修三第四专题“寻觅文言津梁”现在教学过程之中⋯⋯整个教学活动都必须坚从这四段话中我们可以分别提取出四个关持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活动为主体,以学生语键词:文学,叙事,英雄,文言。遵循这样的单元要文素养的提高为目的文本资源的利用.也不可求(教材编者意图)来实施教学,同样面对《鸿门局限于专题的人文主题和板块的专题.要尽可能宴》这一文本,其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教学重点的充分发挥文本的价值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绝确定是明显不同的不可放弃文言文教学的基本任务.进行架空的人至此,我们就要提出疑问了:在教学《鸿门文主题解读.而应该在文言文的阅读过程中探讨●●●O●●●●●●●●●●●●●●●●宴》这一古代文本时。按照上述苏教版教材编者有关问题。①的要求.无疑应该以“文言”为教学重心(哪怕不就现代语体文教学而言,较之实行多年的人是全部围绕“文言”.至少也须重点着眼于“文教旧版统编教材的以文章文体为统领进行组元言”),那么,其他几种教材的《鸿门宴》教学,除了的方式.笔者以为,采用“以人文主题为统领进行分别强调“文学”、“叙事”、“英雄”(或着眼于文组元”有其更大的合理性。可是。像苏教版(还有体.或着眼于题材)之外.还要同时关注“文言”这人民版、鲁人版)这样。不考虑现代文教学与文言一维度吗?如果要关注,那么,应该关注到什么程文教学目的及教学规律的差异。不加区别地将这度才合适呢?在教学时如何处理“文言”教学内容种组元原则贯彻到文言课文身上。是缺乏理据的。与“叙事”教学等其他内容的权重呢?对于教学实践的干扰作用也是无法否认的。教材事实上。教材给教学造成的麻烦.使用教材编者关于“以语言为核心”、以文言文教学为“基本的一线教师们已经有切身体会了江苏无锡的徐任务”的初衷.与其教材编写的实际可以说是相背忠宪老师以“文言文教学的彻骨之痛”这样触目离的:在现有的教材格局下.“放弃文言文教学的惊心的标题.揭示了苏教版教材对于文言文教学基本任务.进行架空的人文主题解读”的所谓“文造成的伤害:“笔者和江苏省全体高一语文教师言文教学”,几成当下文言文教学的正统与常态。使用苏教版课本进行语文新课改已经整整一年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这样的事实:追求现了。反思这一年新教材使用效果.以‘不唯上,不代语体文同文言文完全“融合”的苏教版教材.在唯书,只唯实’的精神斗胆说一句:苏教版新课本其教材体系中专门设置了一个纯粹的文言文专给高中文言文教学造成了彻骨之痛”而“文白混题“寻觅文言津梁”(必修三),这是苏教版必修五编.忽视文言文教学的特殊规律”正是其“三痛”册教材中唯一的“文言文”单元为什么要安排这之第一痛。他认为.苏教版“文自混编”格局导致个专题呢?《语文教学参考书》(必修三)“专题内学生的文言文学习零碎而不成系统.形成重课文涵解说”中,编者专门指出:“本专题为落实这一思想情感而轻语言文字的课本定势⑨要求而专门编排.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文言文基耐人寻味的是.苏教版教材编者自身对上述本特点和阅读文言文的基本规律.引导学生把握问题其实也是早有警觉的教材编者之一黄厚江文言文学习的重点.掌握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语文学习/争鸣/2009—4b,15\n法。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我们不禁要设问:学生单单凭借这样一个专题(寥寥6篇文言试说“陈江会晤"的一副对联文)的集中学习,就真的能如教材编者所愿,可以河北沧J,i1市第一中学刘宝增“让学生了解文言文基本特点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基本规律”.并最终顺利达成“觅得学习文言文作为民族文化瑰宝之一.对联,~k2004年起多的津梁”的目标吗?次在全国高考语文试题中出现.体现了人们对对说到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数量问题.如王力先联这一文化形式的重视在2008年l1月举世瞩目生所说:“学古汉语的最基本要求,就是念三五十篇的两岸会谈中.对联又一次焕发出迷人的光彩古文,一二百首唐诗。宁可少些,但要学得精些。”@2008年l1月4日.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陈王力先生提出的最低要求是“三五十篇”.似乎与云林与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江丙坤在台北举行正式会晤。此间,陈云林、江丙坤于11月4日下我们这些新教材的文言文篇目数量比较接近了午登上台北地标建筑“101大楼”大楼门口悬挂(如果加上初中的,那就更充足了)。可是.像苏教一副对联:“江山有情,丙火恒丰乾坤会:陈谷无版教材那样.虽然文言课文总数达到了24篇.可偶.云水复泰儒林谈”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同文同是.除了“寻觅文言津梁”专题中的6篇算是正经种,同心同德,两岸人民的深情、中华传统文化的八百的“文言文阅读”教学之外.零星散布于各册永恒魅力得到完美展现教材各个专题的“古代作品”(文言文?),能归人文上联,“江山有情。丙火恒丰乾坤会”,“江山有言文教学范围内吗?何不索性将文言课文从那些情”,指大陆台湾心系一处,同文同种,情深意长,混合专题中分离出来.专门设置文言文教学专题此次陈江会晤.人们期盼已久.故言“有情”;“丙火以利于真正开展有针对性的文言文阅读教学呢?恒丰”,“丙”乃天干第三位,在五行中属火.取兴旺——这样做.未必就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在笔者看之意。“恒”即“恒久”.“丰”即“丰茂、丰硕”,意在期来,若不囿于现实因素.专门编写文言课本甚至单盼两岸物阜年丰、国运昌盛:“乾坤会”旨在表明此独设置“文言阅读”课程.应是更适宜更彻底的解次会晤意义之大.也可理解为“乾坤交泰而万物生决办法).但毕竟也是改变现状的一种思路吧?发”之意。含义隽永.清新而古朴。注释:①浦江清.论中学国文(下)[J].语文学习,2004,下联,“陈谷无偶,云水复泰儒林谈”.“陈谷”(4):53.②吕叔湘.吕叔湘语文论集[M].北京:商务印语见《吕氏春秋》:“新谷熟而陈谷亏”意指中华民书馆1983.319—320.③教育部语文出版社.高中语文族不可二分,也可解为:“陈谷佳酿,以待高朋”之新大纲新教材辅导讲座fC].北京:语文出版社,意:“云水复泰”指的是天云地水回复到安泰、平2000.104.④⑤刘占泉.汉语文教材概论[M].北京:北安之状.取“否极泰来”之意。“儒林谈”即指此次京大学出版社.2004.164,154。150.⑥王荣生.新课标会谈有儒林之风,温文尔雅。共创双赢,同时也表与“语文教学内容”『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现了两岸人民同文同种的亲近之关意.体现两岸2004.99—102.⑦⑧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fM].上人民对共同拥有共同继承的“儒家文化”的尊崇。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309,300.(徐忠宪.文言发自内心的亲切之情.萦绕不绝。文教学的彻骨之痛[J].中学语文教学,2006,(12):18.对联讲究“字数相同、句式工整、词性相同、⑩教育部语言文字报刊社、《语文建设》编辑部.高中语词义相关、平仄相对、仄起平收”等,这副对联不文新课标新教材新课堂『M].北京:语文出版社,但与以上要求合契若神,且将“陈云林”、“江丙2006.134.⑩王力.谈谈学习古代汉语[M].济南:山东坤”、“会谈”等词嵌于其中,既表现了台湾人民对教育出版社.1984.93.两岸和平、祖国统一的殷切期待。又充分展示了本文为浙江省教育厅课题“新课程高中文言文教中华文化千年不衰的魅力。这种文化、这种魅力,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070444)及浙江省教育科学也必将随着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愈加动人,愈规划课题“新课程背景下浙江省高中文言文教学研加久长究”(项目编号:SGG248)的研究成果之一。16..语文学习/争呜/2009—4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