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8 MB
- 2022-08-1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分类编号:——密级:——单位代码:—100—65学号:!!三Q!!Q2§天滓师苊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论文题目:差王直主塞宣塞逦耋活旦塾堂虫刍逦动用的研究学生姓名:赵堕堑申请学位级别:亟±申请专业名称:数直亟±研究方向:堂型塾堂!适塞2指导教师姓名:壑型基专业技术职称:塾握提交论文日期:2Ql垒生3目\n原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天津师范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己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论文作者签名:乞蝴j吼为止年,月歹日研究生学位论文使用授权说明(必须装订在提交学校图书馆的印刷本)本人完全了解天津师范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规定,即:·按照学校要求向图书馆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图书馆有权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通过校园网向本校读者提供全文与阅览服务。·图书馆可以采用数字化或其它手段保存论文;·因某种特殊原因需要延迟发布学位论文,按学位论文保密规定处理,保密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论文作者签名:芝!,强拜导师签名:J日期:年月日\n摘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教学是很重要的一环,同时也一直是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有一个概念是不能不提到的,那就是“词类活用”,多数语文教师会把词类活用当作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内容,另外“词类活用"也是古代汉语研究和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语法理论,自问世以来,就曾引起语言学界的广泛重视,也给中学文言文教学带来很大的帮助,在教学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目前人们对词类活用问题意见纷纭,尤其是对名词动用这一现象。鉴于以上分析,我把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教学中名词动用的研究作为我论文的主题,以期发现文言文教学的更有效途径。在人们关于“词类活用”的争议中,对名词动用这种现象的讨论是比较多的,对名词动用的质疑主要集中在这几个方面:在教学中,对名词动用的概念的理解,外延过宽;对于文言文中出现的一些所谓名词用作动词的一些字,不好区分它的意义是“本用”还是“活用”;没用区分“名词动用”和“词类兼用”这两个概念,有很多被理解为词类活用的字本应该是词类兼用,把它当成了活用。我们认为,造成这种局面有这样一些原因:一是我们经常以今律古,一是缺少对古汉语语言事实的具体分析。我分析研究的对象是目前使用的人教版语文教材中名词活用作动词的类型,并且是有争议的那一部分,我把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所有的具有活用现象的词都找了出来,并且按照通行的词类活用方法进行了分类,找出所有被看作是名词活用作动词的字,借鉴一些资料对这些字的词义进行了一个大致的梳理,经过分析探究,最终找出那些有争议的名词动用的字然后进行了一个整理,再简单进行了分类,希望能通过自己的整理对这些词有一个更TI\n好的理解,对这种语言现象也有一些更深的认识,进而对自己的教学能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关键词: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名词动用IⅡ\nABSTRACTmllighschoolChineseteaching,thewritingsinclassicalstyleteachingisanimportantpartof,alsoisoneofthefocusesofhighschoolChineseteaching.Inthewritingsinclassicalstyleteaching,thereisaconceptisnotmentioned,thatis”speech¨,mostoftheChineseteacherwillputthespeechasanindispensablepartofteachingcontent,¨speech¨isalsoaimportantgrammartheoryinthestudyofancientChinese,sinceitshunch,hascausedwideattentionoflinguistics,alsobringgreathelptothehighschoolwritingsinclassicalstyleteaching,inteachingp厨alargerole,buttherearequestionsaboutthechangeofpartsofspeech,opinionsvary,especiallytothenounusethisphenomenon.Inviewoftheaboveanalysis,Iputthehighschoolwritingsinclassicalstyleofspeechnollnusedintheteachingresearchasthethemeofmythesis,inordertomoreeffectivewaytodiscoverthewritingsinclassicalstyleteaching.Inthepeopleaboutthedisputeof”speech”,thediscussionofthenounsusedthiskindofphenomenonismoreconcentrated,thenounusequestionmainlyconcentratedintheseaspects:intheteach吨,understandingoftheconceptofnounsused.extensiontoowide;Badfornounsinthewritingsinclassicalstyle,distinguishbetween”theuse”and”use”;Nodistinctionbetween¨nounused”and’'partofspeechcombination”ofthesetwoconcepts,therearealotofwordsshouldbeunderstoodasthechangeofpartsofspeechisacombinationofwordclasses,regarditasthebest.Webelievethatthereasonthereissome:oneisthatweoftentothepresentlaw,oneisthelackofadetailedanalysisofancientChineselanguagefacts.Istudyobjectisthetypeof\nverb120Hnsinthetextbooks,andthatpartiscontroversial,IputintheChinesetextbooksforhighschoolsareallhavetousethewordphenomenontofindout,andthemethodsareclassifiedaccordingtothepassageofthechangeofpartsofspeech,findallisseenasatermtousethewordasaverb,referencetosomeinformationonthemeaningofthesewordsaroughcomb,afteranalysis,finallyf'mdoutthedisputedtermusedwordsmadeasorting.Tolookforwardtohaveabetterunderstandingofthesewords,fortheirownteachingcallhavecertainhelp.usedKEYWORDS:HighschoolwritingsinclassicalstyleOfspeechTermV\n目录第一章引言⋯⋯⋯⋯⋯⋯⋯⋯⋯⋯⋯⋯-⋯⋯⋯⋯⋯⋯⋯⋯⋯⋯⋯⋯⋯⋯一l第一节问题的提出⋯⋯⋯⋯⋯⋯⋯⋯⋯⋯⋯⋯⋯⋯⋯⋯⋯⋯⋯⋯⋯⋯⋯⋯l第二节概念的界定⋯⋯⋯⋯⋯⋯⋯⋯⋯⋯⋯⋯⋯⋯⋯⋯⋯⋯⋯⋯⋯⋯⋯⋯l第三节研究现状⋯⋯⋯⋯⋯⋯⋯⋯⋯⋯⋯⋯⋯⋯⋯⋯⋯⋯⋯⋯⋯⋯⋯⋯⋯3第二章高中方言文词类活用教学中名词动用的研究背景及意义⋯⋯⋯⋯⋯4第一节研究背景⋯⋯⋯⋯⋯⋯⋯⋯⋯⋯⋯⋯⋯⋯⋯⋯⋯⋯⋯⋯⋯⋯⋯⋯⋯4第二节研究意义⋯⋯⋯⋯⋯⋯⋯⋯⋯⋯⋯⋯⋯⋯⋯⋯⋯⋯⋯⋯⋯⋯⋯⋯⋯6第三章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教学中名词动用的具体分析研究⋯⋯⋯⋯⋯⋯8第一节重点分析研究对象⋯⋯⋯⋯⋯⋯⋯⋯⋯⋯⋯⋯⋯⋯⋯·⋯⋯⋯⋯⋯一8第二节分析研究依据⋯⋯⋯⋯⋯⋯⋯⋯⋯⋯⋯⋯⋯⋯⋯⋯⋯⋯⋯⋯⋯⋯⋯8第三节分析研究方法和过程⋯⋯⋯⋯⋯⋯⋯⋯⋯⋯⋯⋯⋯⋯⋯⋯⋯⋯⋯⋯ll第四节整理结果⋯⋯⋯⋯⋯⋯⋯⋯⋯⋯⋯⋯⋯⋯⋯⋯⋯⋯⋯⋯⋯⋯⋯⋯⋯1l第五节整理反思⋯⋯⋯⋯⋯⋯⋯⋯⋯⋯⋯⋯⋯⋯⋯⋯⋯⋯⋯⋯⋯⋯⋯⋯⋯19第六节研究对文言文“词类活用”教学的指导意义⋯⋯⋯⋯⋯⋯⋯⋯⋯⋯20第四章结语⋯⋯⋯⋯⋯⋯⋯⋯⋯⋯⋯⋯⋯⋯⋯⋯⋯⋯⋯⋯⋯⋯⋯⋯⋯⋯⋯2l参考文献⋯⋯⋯⋯⋯⋯⋯⋯⋯⋯⋯⋯⋯⋯⋯⋯⋯⋯⋯⋯⋯⋯⋯⋯⋯⋯⋯⋯23Ⅵ\n关于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教学中名词动用的研究第一章引言界一旱5I萄第一节问题的提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教学是很重要的一环,同时也一直是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在《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文言文的教学有以下说明“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但是,因为文言离学生生活时代甚远,字词又生疏难懂,学生对文言文学习没有什么兴趣,因此,文言文学习成了学生的一个难点,如何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对文言文产生兴趣,并且能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陶冶个人情操,提高自身修养,就成了我们每个语文教师面临的任务。在高中文言文的教学中,有一个概念是不能不提到的,那就是“词类活用”,多数语文教师会把词类活用当作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内容,另外“词类活用”也是古代汉语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语法理论,白问世以来,就曾引起语言学界的广泛重视,也给中学文言文教学带来很大的帮助,在教学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中学生接触文言文很少,文言知识有限,要在有限的时间里达到教学大纲上能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要求,没有一套既简单又实用的理论是很困难的。词类活用说以其简单易学的特点被引进了中学文言文教学中,是符合中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认识水平的,对他们来说其实用性和可接受性是非常突出的,能利用他们已有的知识来理解文言文中的特殊现象,进而读懂整篇文章,对于学生学习有很大的积极作用。但是目前人们对词类活用问题意见纷纭,尤其是对名词动用这一现象。鉴于以上分析,我把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教学中名词动用的研究作为我论文的主题,以期发现文言文教学的更有效途径。第二节概念的界定著名语言文学家、教育家王力先生在他的《古代汉语》也对文言做了界定,他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n“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①商务印书馆2005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里,对文言的解释是:“五四以前通用的以古汉语为基础的书面语”。固《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必修)》第五册里也沿用了《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即“五四以前通用的以古汉语为基础的书面语”。固关于“文言”,上述的几个概念中都提到了古汉语,那么,古汉语是什么,文言和古汉语又有怎样的关系呢?谢惠全先生指出:“古代汉语包括上古汉语、中古汉语和近代汉语。”固广义的说,凡五四运动前汉族人民使用的语言,都可以看成是古汉语。古汉语分书面语和口头语两种形式。由于古代人民的口头语言现在已无法听到,因此我们常说的古代汉语只指书面语言。而文言就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模仿这种书面写成的作品。因而,我们所说的文言是不包括古白话的,是古代汉语以书面形式展现出来的内容。吕叔湘生指出:“文言文是晚周两汉的哲学家和历史家的著作,以及唐宋以来模仿他们的所谓古文家的文章。”哆2005年版的《现代汉语词典》里释义则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结合上一段中“文言”的概念和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文言文既包括古诗词歌赋,也包括用古白话创作的作品。中国在1919年以前,所有的文章都是用文言文书面语言写成的,现当代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中一个重要的语法概念,由于汉语缺乏形态的变化,因而在使用的过程中很多词经常会随文而异,这点,在古汉语中尤为常见.马建忠在初创汉语词类学说之时就已经发现汉语所分的词类同语法成分无法对应的问题,所以提出:“字无定义,故无定类”。固清代俞樾在《古书疑义举例》中也谈到了词的活用。上世纪20年代,陈承泽在《国文法草创》一书中首次提出了“词类活用”说,这在汉语词类分析上具有重要的历史∞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M],第3版,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26页。。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排室.现代汉语词典【M】,第5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1428页。@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北京大学中文系,语文教育研究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5)口“】,第2版,北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90页.回谢惠全:《文言教学讲话》【M】,第l版,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页。@吕叔湘:《吕叔湘论语文教学》[M】,第l版,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325页。雪马建忠:《马氏文通》1983年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n意义。陈承泽认为:“凡字一义只有一质而可数用者,从其本来之质而用之者,谓之本用,若明其本用,则活用自得类推。”∽这一理论现己成为吉汉语语法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并在古代汉语的教学中加以介绍。王力先生也曾对“词类活用”作了如下阐述:“在古代汉语里,某词属于某一词类还是固定的,各类词在句中的职务也有一定的分工⋯⋯但是,在上吉汉语里,词类活用的现象比现代汉语更多一些,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国王力的意见可以说代表了当今“词类活用”说的主流。所谓词类活用,是指一个词在特定的上下文中根据一定的语言习惯,临时改变其句法功能,充当别类词所充当的句法成分。随着人们对“词类活用”现象理解地逐步深入,学界对“词类活用”这个概念又重新给予了新的关注,学者们在研究古汉语中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时,态度和意见都表现得更加谨慎,提出了一些不同见解,大致有这三种观点:以郭锡良为代表的“清理修正说”,以王克仲、黄珊为代表的“肯定保留说”,以孙良明为代表的“否定取消说”。而大家对词类活用的质疑有很大一部分就是针对词类活用类型中的名词活用动词这种类型的。根据目前大家比较认同的词类活用理论,名词活用动词,指的就是本来是名词词性,却临时用作动词,我在这里把这种现象称作名词动用。在我们目前使用的教材中有很多的名词动用现象,就目前人们对名词动用的质疑,主要是认为我们对有些词的划分是以现代汉语为依据的,用现代汉语的词类去观察和理解古代汉语的语法现象,是以今律古,很多被认为的名词动用实际上是词的兼类。我在这篇文中就是对自己目前使用的人教版语文教材中的这类现象做一个简单的具体的探究,希望能够梳理总结出这几本教材中的这类现象,把握其中的一些规律,以便更好地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第三节研究现状在众多讨论词类活用的论文或相关著作中,主要呈现出这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术语名称方面,有的学者称为“实词活用”,有的学者称为“词类活用”:第二,态度方面,大部分学者肯定词类活用说的合理性,但也有部分学者主张取消词类活用说,在态度方面的讨论更多一些。而在所有的讨论中,对名词动用这种现象的讨论则比较集中,对名词动用的质疑主要集中在这几个方面:在教学中,对名词动用的概念的理解,外延过宽;对于文言文中出现的名词,不好区分“本用”和“活用”;没用区分“名词动用”和“词类兼用”这两个概念,。陈承泽:《国文法草创》【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3\n有很多被理解为词类活用的字本应该是词类兼用,把它当成了活用。我们认为,造成这种局面有这样一些原因:一是我们经常以今律古,一是缺少对古汉语语言事实的具体分析。第二章高中方言文词类活用教学中名词动用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第一节研究背景一、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中文言文地位不断上升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结合我们目前使用的教材和以往的教材,我们不难发现,在语文教材中,文言文一直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指出:“学习中国古代的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其中对高中生学习文言文的目标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语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圆结合新课标对文言文模块的表述,我们可以看出,新课改后,对文言文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在诵读、背诵上有要求,阅读上注重举一反三,还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那就是通过对古代优秀作品的学习,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与之相应的是,高中人教版五本必修教材中方言文的数量与占据的比例,也充分说明了文言文地位的重要性。高中人教版五本必修教材中,每一本都有四个单元,其中除了必修l、5,其他几本必修都有两个单元是文言文单元,第一册第二单元《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f-i宴》;第二册中有《诗经》两首、《离骚》、《孔雀东南飞》、《诗三首》、《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第三册有《蜀道难》、《杜甫诗三首》、《琵琶行》、《李商隐诗两首》、《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师说》;第四册有两单元还要多一篇《窦娥冤》、《柳永词两首》《苏轼词两首》《辛弃疾词两首》《李清照词两首》、《廉颇蔺相如传》、《苏武传》、《张衡传》;第五册有《归去来兮辞》、《滕王阁序》、《逍遥游》、《陈情表》。这些篇目占据了整个高中语文课文的将近一半,另外,在选修教材中还专门有一本《中国古代诗歌与散文》,这些数量和比例足可见新课程改革后对文言文的重视。二、高中学生文言文学习现状由上述内容我们可以看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是学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8。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8。4\n们了解祖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窗口和平台,而且,学习一定的文言文也可以让学生对我国古代的语言现象、发展规律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有助于中学生语言运用地更加灵活、简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内涵。但从教学实践来看,文言文教学效果并不尽人意。主要表现在这些方面:注重识记教育,忽视阅读教育,教学内容严重不平衡;注重应试教育,忽视能力培养,教学效果不明显;教学主体单一,教师一味灌输,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形式单一,课堂气氛沉闷压抑;重课堂重课本,轻课外轻延伸,文言文教学拓展和延伸不足;古与今结合不够紧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的概念界定与以往相比也是有很大变化的,更强调语文的人文性特征,这与时代的发展是有一定关系的,在物质充裕的时代,人们就愈发会追求精神生活的满足,精神生活的重要性也就日愈凸显,联系到教育领域,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也就愈发显得重要了。因而,即使是传统意义上需要逐字串讲的方言文教学也就不能只留在工具层面,而要深入到人文的内里,让学生体会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形成一定的文化底蕴,进而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中国古代优秀的作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学生学习这些优秀的作品对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培养自己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等有着重要作用,能让学生在文化熏陶中提高品味、健全人格、陶冶情感。但与之相应的却是,学生在学校里对文言文的学习并不感兴趣。原因有很多,其中比较客观的原因就是,文言文所反映的内容离学生的生活很远,而文言文的的语法结构跟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又相差甚远,针对高中学生文言文学习的现状,我们的专家和一线的语文教师都在探求更合理的文言文教学方法,让学生能更好地继承和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能让每个学生对文言文学习有了兴趣,那学好就不会是很困难的事儿。那如何才能让学生对文言文感兴趣昵?那首先要改进我们教师的传统文言文讲课模式,教师不再一味地灌输知识点,可以把词类活用当成一个突破口,让学生了解一些词类活用的知识,甚至可以了解一些关于词类活用的争议,让学生在不影响理解的基础上有探究的欲望,进而增强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三、目前学术界对“词类活用”这个概念依然存在争议词类活用传统古汉语语法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语法理论,也是理解文言文的疑难问题,自陈承泽以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语言学家们取得了很大进步。他们不断地对这。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8。5\n一学说进行修正和规范。但是在语言学界普遍接受、认同“词类活用”说的同时,对它质疑的反对意见也没有停止过,尤其是八十年代以来,这方面的争论更为激烈。其中,在持反对意见的学者中,杨军、任福禄最具代表性,杨军先生认为词类活用这样确实存在,但人们把它过度泛化了,比如真正属于名词活用为动词频率极低,人常说的名词动用大多是名动兼类。任福禄先生则全面质疑“词类活用”说。他认为把本属于语义语用范畴的问题纳入语法,在理论上是混乱的,从逻辑上说是不通的。在理论上,有的学者甚至认为“词类活用”说应该到了取消的地步,人们在认定某个词的活用时陷入了各种误区。在这方面也有许多学者给以指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李延安,他在《近十年对词类活用的研究》一文中批评了词类活用滥用的几种典型类型:主要方面是由于对词义认识理解不够而误为活用的,这方面又可以分为词的本义误解与词的引申义误解;另外还指出很多人不能够很恰当地把词类活用与兼类词的常见用法区分开来。由于汉语重语义的特征,汉语中存在着大量的名词、动词、形容词互相兼义兼用的兼类词,如果对词义的理解不够,就容易对词类活用的判定过度泛化。而在我们目前使用的教材中就有很多这样的现象。第二节研究意义一、培养教师的研究能力,提高教师的研究水平朱绍禹、付永安等主编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指出:“语文教学是一种复杂多变的过程,因此它一刻也离不开理论研究和理论指导。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还应该是教学研究工作者,成为专家型教师。”增文教学的复杂性,对语文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具备更高更全面的素质:不仅仅要会教书还应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作为实施素质教育主体的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的教育科研素质,努力向科研型教师转化,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课题。那么,青年教师如何在自己的日常工作中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呢?这就需要教师自己在平时的工作中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自己的能力自然也就会跟着不断提高。就本文研究的课题来看,就是笔者在自己的实际教学工作中感受到的一些疑惑,在高中文言文的教学中,词类活用现象是每个语文教师都会重点强调的知识点,因为词类活用理论对高中文言文教学有很大的帮助,能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理解古汉语中的一些特殊现象。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能明显感受到一些问题,因为师生都知道,从古至今,词的语义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而我们在探讨词类活用时,却往往依照的是这个词在现代汉语雪朱绍禹:《付永安.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第l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404页。6\n中的划分,这是在教学中能明显感觉到的不合理的一些地方,这种现象在名词活用作动词时最为常见,因此,就带着这样的疑惑查看了一些资料,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学习解决这些疑惑,并且在这个质疑、解惑的过程中提高个人的教学水平,培养一定的研究能力。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一个人最好的老师,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应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在中学生当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文言文位于“三怕”之首,可见学生学起文言文来有多么困难,学生看到文言文,想到的不是它蕴含多么优秀的文化,而是满篇的“之、乎、者、也”,与现代汉语在语法、词汇上的差异让他们看到这些篇目就产生惧怕心理,结果自然是对它敬而远之,不愿意学习自然也就谈不上举一反三,更谈不上体会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形成一定的文化底蕴了。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我认为首先是文言文年代比较久远,它是古代汉语的书面语,跟现代汉语相差甚远,让生活在当下的中学生理解起来确实有些困难;其次,文言文中的内容以及其中表达的某些思想不太容易被现代人所接受:再者,也就是我认为也是最主要的一点,是它的语法规范与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有着明显的差异,现在的高中生对现代汉语语法都了解不多,更别说是古代汉语的语法了,这就使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难度加大,畏难情绪会让很多人在失去学习兴趣。这样下去,再好的文章学生恐怕也是体会不到了。因些,我们一定要让学生了解一些古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像新课标里提的那样,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文言虚词,文言句式。其中在解释文言实词时,词类活用这种现象是必然会提到的,既便是现在人们对于词类活用依然众说纷纭,对于这个闽题的深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进而引发学生的兴趣。三、扫除学生的阅读障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该标准的“课程基本理念”的第一条即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课程基本理念的第一条同样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自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素养受到语文教育界的高度重视,那么何为语文素养呢?新课程标准中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②这个概念既体。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8。雪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阎.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8。7\n现了工具性,又体现了人文性,有着丰富的内涵。文言文记录着历史发展的轨迹,昭示着传统文化的底蕴,散发着人文精神的芳香,中国文学史上流传下来的文言文,大都是文质兼美的范文,文约意丰,含蓄蕴藉,语言讲究推敲,注重精练,色彩鲜明,譬喻形象。中学生多读文言文,不仅可以增加语言储备,提高作文布局谋篇的能力,而且还能够增长历史文化知识,提升人文素养,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文言文的地位不断上升,在教材中的比例也不断加大,而且选入教材的文言文更是范文中的范文,因此,如果学生能够很好学习这些篇目,一定能够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而想要达到这一目的,首先得扫除文章的阅读障碍,而本文研究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第三章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教学中名词动用的具体分析研究第一节重点分析研究对象在古汉语出现的词类活用中,名词活用作动词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种类型,在本文的前面部分叙述过,这种活用类型目前依然存在着很大争议。所谓词类活用,关于它的概念在前面已有很多论述,比较通行的概念是“指某类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征,并进而产生出和语境相适应的意义。”∞根据这个概念,我们可以知道,词类活用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临时性,偶尔为之,但是我们现在所了解的不少活用并不是上下文语境临时赋予它的,而是它本身就有的词义,或者是它的所谓活用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应该把它视为词的兼类。本文重点分析对象就是在教材中出现的那些有争议的名词动用,争取通过分析研究能更好地了解词的发展脉络,更好地理解这些词义。第二节分析研究依据因为笔者分析研究的对象是目前使用的教材中名词活用作动词的类型,并且是有争议的那一部分,所以,首先要知道这些活用为什么会存在争议,在前面的文中已多次提到过,有些词只所以被认为成活用,主要是人们以今律古,对这些词的词义不够了解,以这个词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情况来确定这个词的词义与词类,以至于有些词义本来是这个字所固有的义项,使用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却被当成了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一个词在使用时经常有词类转换的的情况,比较复杂,但在目前中学的文言文教学中,这些词大都被看作。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北京大学中文系,语文教育研究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版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5)【M】,第2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9l页。8\n“词类活用”,这与古代汉语的语言实际是不相符的,所以,在这儿有必要先区分一下“词类活用”和“词的兼类”这两个概念,了解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以及区别,了解如何辨析一个字是“词类活用”还是“词的兼类”,因为这是研究分析的依据。一、“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这两个概念的区别“词类活用”是某类词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灵活运用,可以使某类词临时具有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这样看来“词类活用”有两个基本特征:其一,其功能在动态的言语环境中体现,“活用”词的词性,要靠“依句辨品”来认知。其二,其意义受现实的语句制约,活用的词的意义,要通过“随文释义”才能确定。人们也是通过对意义的认知,才能进一步认定该词是否活用的。叫照此看来,认定一个词是“词类活用”是有前提的,那就是“词有定类”,“类有定职”,所谓活用就是这些有“定类”和“定职”的词在一定的语境中发生了临时的变化,只是在一个特定的语境中临时拥有了某种语法功能和一个新的意义,所以,活用的词它的词义和语法功能都不是这个词本身固有的,而是会随着周围的语境境而变化的,受它周围语境的制约,应该具有临时性和灵活性的特点。我们想要对词类活用有更加深入地了解,就不能不提到古汉语中另一个现象,那就是“词的兼类”兼类词的是指一个词同时兼具若干类词的语法功能和语义内涵,一个兼类词所兼具的若干类词的特性都是它自身所固有的,是词类的本用,可以脱离具体的语境而存在,有较长的生命力。二、“词类活用”和“词的兼类”之间的联系由于汉语缺乏形态的变化,而社会生活是极其复杂的,人的内心世界又是丰富多彩的,因而,为了能更好地表现这些内容,人们就不断灵活地运用语言,使语言中的每个词都在本义的甚础上不断地丰富,以至于很多词都可以身兼多职,“词的兼类”也就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兼类词的产生大致有两种途径,一是由词义的引申而产生的兼类,二是由临时性的活用变成固定的活用,活用的次数多了,固定了下来,这个词便有了兼类的词义。可见,“活用”可能是兼类词产生的一个途径。吕叔湘先生说:“词义的变化比较特殊,只是偶尔这样用,没有经常化,这算是临时活用,不同于永久性的词类转变⋯⋯这种活用如果经常化了,就成了词类转变了”。罾由此可见,当一个词的这种活用经常化,在实际语法结构中多次活用,这种经常化把它们的“临时变性”固定下来,这就形成词义的引申转变,词义的引申转变使语言中产生大量的“多义词”形成大量的“同词异义”的现象,这就成了“词的兼类”。而“词类活用”则是一个词在实际语法结构中的临时应用,一旦离开那个。张劲秋:《“词类活用”说之再认识》,《安徽大学学报》1998年,第5期,第87页。。《古汉语中词的兼类与活用的联系与区别》(1),一学科教育论文,2012年5月1日,ht垃://www,reader.oom。9\n环境,那种用法就不复存在,临时的活用可以发展为兼类,而兼类词当其中的某一类用法在历史中消失了,兼类词就变成了单类词。可见,由于语言的发展,“活用”和“兼类”也都是在不断变化的,没有“活用”,兼类就不能发展到非常丰富的地步。因此,我们在确定一个词是活用还是兼类时,应该把它放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和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比较,辨析,才能得出较为可信的结论,而如果站在现代人的角度,凭借这个词在现代汉语中的划分去看古文中的词语运用,就容易犯以古律今的毛病。三、词类活用与兼类的辨识根据以上对词类活用和词的兼类的理解,判断一个词是活用还是兼类可以看看这几个方面:一、出现的频率高不高。正如前面所述,词类活用是一个词在句子中偶尔的临时变化,在句中所充任的词类也就没有为人们广泛认同,因此其出现的频率往往是非常低的,只是偶尔用作别类词,例如“目”字在《左传》中出现16次,用作动词只有1次,在《论语》中出现2次,在《礼记》中出现15次,没有用作动词的情况。很显然,“目”在《左传》中是属于词类活用,而不是兼类:而兼类词是被人们经常使用,约定俗成的,有社会性,因而在古汉语中它的使用频率是非常高的。如“衣”在《孟子》中出现了18次,作动词10次:在《韩非子》中出现56次,用作动词的有31次。二、看辞书中是否记录,活用的词,它活用的词义和语法功能都是周围环境临时赋予的,具有临时性和灵活性,因而辞典也都不把它当成一个义项列出。而兼类词就是一词多义,经常用作几类词,所以,它的义项大都被辞书列出。例如:“臣”、“兵”、“言”等兼类词的几个义项,在辞书中均有给出记载,因此其在古代汉语中只能属于兼类词,把他们作为词类的活用显然是不正确的。可见区别兼类和活用词的主要依据和简便方法就是看辞典中是否查到这个词作别类词的义项可以使用。三、看一个词在不同句中是否有破读的现象。一些词在它的使用和发展过程中用读音的改变来对它进行区分,不同读音表示不同的词义和词性,这种情况我们称它为“破读”,“破读”之后的词与原音词应理解为不完全相同的词,其实质上是利用改变词的读音以区别不同词义或词性的一种方法,在语言的运用中,这类词就只能是兼类词,不能看成是词类活用。在“破读”的词当中有很多是名词的转类,因而它们多数是多音词,辞书中大都把它q]N为多音多义词。例如“语”,本来是名词,读“y讧”,但有时用作动词,作“告诉”义,读“yd”。如《鸿门宴》中“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中的“语”就是一例。“王”当名词用时读wdng,当动词用时读wdng。作“称王”理解,如《鸿门宴》中“沛公欲王关中”中的“王”就是这种现象。而词类活用由于是在一定的语境中临时转类,所以就不需要用破读去作区分,字典词典都不会把它lO\n列为多音多义词。因此,在转类的词中,凡是辞书中列为多音多义词,都是兼类词;但不能说凡是多音多义词就是兼类词,如“说”字,作为名词时有“学说,主张,言论”之意i读音为(shuo);用做动词时意为“劝说,说服”,读音为(shui),由于两者在词类和意义上都有很大的差别,很显然这不能看作兼类词,只能说是两个不同的词用同一个字形。四看有没有派生词义的能力。兼类词有固定的一些词义,因而,它就能按照词义的引申规律派生新的词义。如“履”以“踩踏”为基本义,又派生出“实行”、“执行”等义,如“处其位而不履其事”(《礼记》)中的“履”就是“实行”的意思。而活用的名词的临时义则没有,也不可能有这种派生新义的能力因此,在实际中辨别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要明确本义,不要误把本义当活用:二是要考察词义演变的全过程,不要误把常用义当活用:三是不要以今律古,误把现代汉语中消失的词义当活用。∞第三节分析研究方法和过程笔者把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所有的具有活用现象的词都找了出来,并且按照通行的方法进行了分类,找出所有被看作是名词活用作动词的字,借鉴一些资料对这些字的词义进行了一个大致的梳理,经过分析探究,最终找出那些有争议的名词动用的字做了一个整理。希望能通过自己的整理更好地理解这些词的词义,进而可以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当中,对自己的教学起到一定的作用。第四节整理结果(1)雨,下雨。《诗经·小雅·采薇: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必修1)梦游天姥吟留别》: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雨”是甲骨文字形,象下雨形。《说文》:“雨,水从云下也。”段玉裁注:“引申之凡自上而下者称雨。”陈梦家在《殷墟卜辞综述》里说:“卜辞的‘雨’字像掉下雨点之形,就其为雨点而言是名字,就其为雨点落下而言是动字。”可见,“雨”自始就传达着名、动两种概念,作名词或动词用都可视为本用。咎“雨”作名词用和作动词用都很普遍,看看这些例子:密云不雨。一一《易·小畜卦》他日,月宿毕,竟不雨。——《史记》既雨既处。天丽墙坏。一一《韩非子·说难》失时不雨,民且狼顾。一一汉·贾谊《论积贮疏》天雨雪。一一《汉书·李广苏建传》恒雨少日。一一唐·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古汉语中词的兼类与活用的联系与区别》(1),一学科教育论文,2012年5月1日,http://www.reader.com。@雷固:《名动兼类和名词动用》,《语文学刊》,2008年11期。\n道书》在这些句子中,“雨”都作动词用。再看下面这些例子:雨,濡物者也。一一《管子·形势解》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一一《荀子》风流云散,一别如雨。一一三国魏·王粲《赠蔡子笃》泽雨无偏,心田受润。一一南朝梁·简文帝《上大法颂表》常时车马之客,旧,雨来;今,雨不来。一一唐·杜菊《秋述》这这些例子中“雨”则是作名词使用的。根据一些统计,《左传》中,作名词用的“雨”见10多次,作动词用的见30多次.所以,“雨”当是名动兼类词,后来人们采用破读来区分“雨”的名、动两义,“例旬中“雨”当读去声,是动词“雨”,这是它本来就有的一个意思,不可理解为活用。(2)军,驻军。《烛之武退秦师》: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必修1)《鸿门宴》:沛公军霸上。(必修1)“军”会意字。金文字形,从车,从勺。表示用车子打包围圈的意思。本义:围成营垒《说文》:“军,:圆围也。四千人为军。从包省,从车。”段玉裁注:“包省当作勺。勺,裹。勺车,会意也。”《广雅》:“军,围也。”古代打仗主要靠车战,驻扎时,用战车围起来形成营垒,以防敌人袭击。从它的字形判断,这个字动态地讲可以理解为“驻扎”,静态地看,可以看成是“军营”。由此可见,“军”自从一开始就兼备动名词两义。在古书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例如:军于庐柳。一一《国语·晋语》疏而不可蹙,数而不可军,在于慎。一一《银雀山汉墓竹简》凡盗贼,乡邑及家人,杀之无罪。一一《周礼》建德不能军,以百余骑走饶阳。饶阳无备,因取之。一一《新唐书》祝聃射中王肩,王亦能军。一一《左传·桓公五年》在这些句子上,“军”都作动词讲。而在下面这些例子中:击破沛公军。一一《史记·项羽本纪》虽入军无忿争之心。——《韩非子·解老》亮身率诸军攻祁山。一一《三国志·诸葛亮传》两军人马杂迟。一一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英法联军。一一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军”则是作名词来理解。既然这样,“军”作名词“军队”和动词“驻扎”都可视为本用,例句中用法是词的本用,不是活用。在先秦著作中,“军”的名动两义都出现比较频繁(据胡安顺统计,它的“军队”义在《左传》中出现34次,其“驻扎”义在《左传》中出现20次),并且没有受到语言环境的制约,①所以,例句中的“军”不能理解为名词活用作动词。(3)王,称王,使⋯⋯称王。《鸿门宴》:先入关破秦者王之。(必修1)《寡人之于国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必修3)“王”会意字。本作“士”,是能独立任事的人,后加一横,表示在“士”之上,即人间的最高统治者,而帝是天上的最高统治者。后“帝”、“王”同步降职,帝成了人闾的皇帝,。雷固:《名动兼类和名词动用》,《语文学刊》,2008年11期。12\n而“王”成了对臣子的最高封爵。本义:天子、君主。《说文》:“王,天下所归往也。董仲舒日:“古之造文者,三匣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释名》:“王,天子也。”当“王”开始作“称王”理解的时候,我们可以把它看作名词动用,但后来“王”的这一用法逐渐稳定下来(据王健统计,“王”作动词在《孟子》、《商君书》中共见近80次),其意义和用法也不再受语言环境的制约,古文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王此大邦,克颁克比。一一《诗·大雅》沛公为汉王,王巴、蜀。一一《史记·留侯世家》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一一《孟子·公孙丑上》周不法商,夏不法虞,三代异势,而皆可以王。一一《商君书》常季日:“彼兀者也,而王先生,其与庸亦远矣。”一一《庄子》,当“王”作为动词大量使用时,这时候,它已经是名动兼类词了。当人们用破读来区分“王”的名、动意义时,“王”的词形发生了改变,应是两个词了。例句中的“王”应该是名动兼类词,不要理解为名词动用。(4)刑,对人用刑。《鸿门宴》:刑人如恐不胜。(必修1)关于“刑”字,我们可以看它在古汉语中的一些用法,利用刑人。一一《易·蒙》。注:“兑折为刑。”刑人之父子也。一一《吕氏春秋-顺说》。注:“杀也。”杀戮之谓刑。一一《韩非子·二柄》阴将始刑。一一《吕氏春秋·音律》。注:“杀也。”刑马作誓。一一南朝zkq20151125梁·丘迟《与陈伯之书》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一一《史记》又如:刑牛(古代盟誓时作牺牲用的牛):刑牲(古时为了祭祀或盟约而杀牲畜):刑马(古代结盟要杀马歃血,立誓为信,称“刑马”)刑其长吏。一一《史记·陈涉世家》五人之当刑。一一明·张溥《五人墓碑记》。以五刑纠万民。一一《周礼·大司寇》刑者,恶之末也。一一《管子·心术》五刑者。五常之鞭策也。一一《白虎通》刑者,惩恶而禁后者也。一一《说苑·政理》严断刑罚。一一《左传·昭公六年》。疏:“对文则加罪为刑,收赎为罚。散则刑罚通也。”论其刑赏。——诸葛亮《出师表》怒而滥用刑。一一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因摸地上刑械。一一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通过以上这些记载的刑的词义,我们不难判断“刑”字在古汉语中本就有“对人用刑”生“刑法”两种词义,而且使用也不受环境的制约,所以,例句中的“刑”字不能理解为名词活用作动动词。(5)名,命名。《游褒禅由记》:以故其后名之日“褒禅”。(必修3)“名”是会意字。甲骨文字形。从口夕。本义:自己报出姓名;起名字。“名”字在《说文》中记载为“名,自命也。”另有一些其他的例子,比如:黄帝正名百物。一一《礼记·祭\n法》名之日幽厉。一一《孟子》名公器也。一一《庄子·天运》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一~《乐府诗集》以故其后名之日“褒禅”。一一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名之者谁。一一宋·欧阳修《醉翁亭记》自名“蟹壳青”。一一《聊斋志异·促织》通过以上记载可以看出,“名”字本来就是动词词性,本义就有“命名”的意思。当然它也有名词词义,例如:请问名。一一《仪礼·士昏礼》记百名以上书于策。——《仪礼·聘礼》慎器与名。一一《左传·昭公三十二年》。注:“爵号也。”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周书·谥法》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一一《木兰诗》在这些例子中“名”就是名声,名字的意思。所以,把例句中的“名”字理解为名词动用是不合理的。(6)鼓,击鼓。《寡人之于国也》:填然鼓之。(必修3)《梦游天姥吟留别》:虎鼓瑟兮鸾回车。“鼓”是会意字。甲骨文字形,左边是鼓的本字,右边是“支”(po),表示手持棒槌击鼓。《说文》中说“鼓,击鼓也。”可见,“鼓”本义就是动词义。另外,我们可以再看一些其它的例子。鼓,郭也。春分之音。一一《说文》鼓,廓也。张皮以冒之,其中空也。一一《释名·释乐器》击鼓其镗。一一《诗·j1:13风·击鼓》皮日鼓。一一《汉书·律历志上》抱玉枪兮击鸣鼓。一一《楚辞·屈原·国殇》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震。一一宋·司zkq20151125马光《资治通鉴》百姓阗王钟鼓之乐。一一《孟子·梁惠王上》在这些例子中,“鼓”都被看作是名词。我们再看看另外的一些例子:公将鼓之。一一《左传·庄公十年》子有钟鼓,弗鼓弗考。一一《诗·唐风·山有枢》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一一《左传·庄公十年》在后面的这些例子中,“鼓”则是作动词用,所以,它应该是兼有名动双重词性,所以,例句中的“鼓”不能理解为名词活用作动词。(7)衣,穿,穿衣。《荆轲刺秦王》:皆白衣冠以送之。(必修1)《寡人之于国也》: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必修3)《廉颇蔺相如列传》:乃使其从者衣褐。(必修5)《说文》:“衣,依也。上日衣,下日裳”甲骨文、金文,“衣””字“象衣之左右襟交复之形”。“衣”的本义是上衣,作名词用当是其本用,照此,例句中“穿”义当为活用。但是,当“衣”活用作动词“穿衣”后,它的这种用法就稳定了下来,在古汉语中,“衣”的名、动用法都比较普遍,例如:许子必织布然后衣乎?一一《孟子·滕文公上》许子衣褐。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一一《韩非子·五蠹》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一一《易·系辞下》在这些句子中,“衣”都是作动词讲,而它作名词出现的频率也很高,据王军健统计,“衣”在《论语》《孟子》两部书中共见26次,其中有13次作动词用,在《韩非子》中作名词用50多次,作动词用22次。后来,当人们用破读区分“衣”的名、动两义时,14\n“衣”的词形便发生了改变,是两个词了。例旬中的“衣”当读去声,是动词“衣”,不能理解为活用。(8)履,登上。《过秦论》:履至尊而至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必修4)履是会意字,小篆字,从尸,即人:从彳(chi),表示与行走有关。履在战国以前一般只作动词用。一般用“屦”称鞋子。用“鞋”是唐以后的事了。本义:践踏。让我们来看看它的用法,履霜,履虎尾。——《易·坤》可以履霜。一一《诗·魏风·葛屦》履蒯席。一一《礼记·玉藻》地履其黄。一一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足之所履。一一《庄子·养生主》“履”字在以上的这些例子中都是用作了动词“踩”。履其位而不履其事。一一《札记·表记》,在这个句子中它就是作“登上”讲。履,足所依也。一一《说文》。按,古日舄,日屦,汉以后曰履。今曰赣。此字本训践。转注为所以践之具也。丝作之者谓之履。一一《方言四》脱履户外。——《列子·黄帝》衣敝履空。——《汉书·鲍宣传》不辨衣履。一一清·周容《芋老人传》蹑丝履。一一宋·司马光《训俭示康》衣履天下。一一《史记·货殖列传》孺子,下取履。一一《史记·留侯世家》郑人有欲买履者。——《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脱丝履。一一《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zkq20151125卿妻作》在这些例子中“履”字是作名词来用。通过以上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履”的本义就是动词词性,后来才有了名词义,所以,把例旬中的字理解成名词用作动词也不合理。(9)鞭,鞭打。《过秦论》:履至尊而至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必修4)《说文》里讲“鞭,驱也。”所以“鞭”本义就是动词。后来才引申为“鞭子”。我们可以看看以下的例子。使造父操右革而鞭笞之。一一《韩非子-外储说右下》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日。一一《史记·伍子胥列传》在这些句子里“鞭”字都理解为动词。其左执鞭弭。一一《国语·晋语》虽鞭之长,不及马腹。一一《左传·宣公十五年》北市买长鞭。一一《乐府诗集·木兰诗》骏马不劳鞭。一一唐·李白《赠友人》在这些例子里“鞭”则是名词义。由此可以看出,这个字的本义就是动词义,所以如果把例句中的字理解成名词用作动词也是不合理的。(10)前,上前。《廉颇蔺相如列传》:乃前日。(必修5)我们来看看古代汉语中关于“前”字的词义记载:前,进也。一一《广雅》然而驱之不前,却之不止。——《韩非子·外储说右上》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日。——《史15\n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罗敷前致词。一一《乐府诗集·陌上桑》听妇前致词。一一唐·杜甫《石壕吏》狼不敢前。一一《聊斋志异·狼三则》驰而前。一一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孔子下车而前。一一《庄子》在以上的这些例子中,“前”字都被理解成“上前”的动词义。再看看下面这些例子:在前上处。一一《诗·邶风·简兮》百夫荷素质之旗于王前。一一《周书·克殷》近出前后。一一唐·柳宗元《三戒》犬坐于前。一一《聊斋志异·狼三则》恐前后受敌。这几个句子中出现的“前”字则是名词“前面”之义。通过以上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前”字的本义即是动词义,所以把例句中的“前”字理解成名词活用作动词是不合理的。(11)乳,生子。《苏武传》:羝乳乃得归。(必修5)“乳”是会意字。从孚。甲骨文中象手抱婴儿哺乳形。“孚”是以爪抱子哺乳。《说文》中说“人及鸟生子曰乳,兽日产。”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乳”本就有动词义,再可以看一些其他的例子:乳化日孽。一一《书·尧典》传胎生日乳。一一《尸子》在这两个例子,“乳”也解释“产子”之意。所以,把例句中的字理解为名词活用作动词也不合理。(12)杖,持。《苏武传》:杖汉节牧羊。(必修5)《说文》中说“杖,持也。”‘‘杖”的本义就是“持”,再可以看看其他的例子,王左杖zkq20151125黄钺。一一《书·牧誓》杖剑从之。——《汉书·韩信传》杖斧。一一《汉书·武帝纪》在这些句子中“杖”都是“持”义。而在另外一些句子中,比如,必操几杖以从之。一一《礼记·衄礼》植其杖而芸。一一《论语·微子》扶杖望朱砂庵。一一《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这些例子,在这些句子中则是名词。所以,如果把“杖”理解为名词动用也是不合理的。(13)祠,祭祀:《苏武传》: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必修5)祠是形声字。从示,司声。本义:春祭。《说文》中说“春祭日祠,品物少,多文辞也。”由此可见,“祠”的本义就跟“祭祀”有关。例举一些与之相关的句子,仲春之月祠不用牺牲,用圭璧及皮币。一一《礼记·月令》供奉鬼神、祖先或先贤的庙堂祠,神祠也。一一《汉书·陈胜传》注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一一《史记·陈涉世家》。后来引申为“祭祀”以及“祠庙”的意思。可见,把“祠”理解为名词作动词是不准确的。(14)书,读书。《归去来兮辞》: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必修5)《说文》中说:“书,箸也。”“书”的本义就是“书写,记录,记载”的意思。可以看这些例句,五日六书。一一《周礼·保氏》作书。上古以刀录于竹若木,中古以漆画于帛,后世以墨写于纸。一一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易之以书契。——《易·系辞》书者,16\n以笔画记之辞。一一《尚书序》疏子张书诸绅。一一《论语·卫灵公》乃丹书帛日:“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一一《史记·陈涉世家》大书一“屈”字,以两竿夹揭之,走诉行御史台。一一明·高启《书博鸡者事》众言同,于是乎书。一一方苞《狱中杂记》在这些句子里“书”都是“书写,记录”意思。而它作名词“书籍,书信”义,在古文中也很常见,例如书,凡载籍谓之书。一一《正字通》申子、韩子皆著书。——《史记·韩非列传》何必读书,然后为学?一一《论语·先进》书者,五经六籍总名也。一一《史记·礼书》李隐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之书而告之日。一一清·袁枚《黄生借书说》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杜甫《春望》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一一唐·杜甫《石壕吏》从上面这些例子可以看出,把例句中的“书”理解为名词作动词是不合理的。(15)礼,礼遇。《六国论》:礼天下之奇才。(《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礼是会意字。从示,从登(11)。“曼”是行礼之器,在字中也兼表字音。本义:举行仪礼,祭神求福。《说文》中说:“褴,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可见,“礼”的本义就是动词。再可以看一下这些例子信而礼之。~一明·顾炎武《复庵记》敬贤礼士。一一《资治通鉴》在这些句子中,“礼”都是动词义。后来“礼”才引申为名词“礼节,礼仪,礼物,zkq20151125礼貌”等,如:礼节甚倨。(傲慢)~一《史记》导之以德,齐之以礼。一一《论语·为政》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史记》及受礼,唯酒一斗、鹿肉一样。一一《晋书·陆纳传》则是无礼。一一《世说新语·方正》轻而无礼。一一《左传·僖公三十三年》从上面这些例子可以看出,把“礼”理解成名词作动词是不合理的。(16)语,告诉。《文与可画赁笃谷竹记》:近语士大夫。(《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说文》中说:“语,论也。语,言也。一~《广雅》“语”语是形声字,从言,吾声。本义:谈论:议论:辩论。可见,“语”的本义就是动词。“语”作动词理解的有很多句子,于时语语。一一《诗·大雅·公刘》。传:“论难日语。”旦日,卒中往往语。——《史记》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一一《庄子·秋水》既歌而语。可与晤语。一一《诗·陈风-东门之池》笑语卒获。一一《诗-小雅·楚茨》尔将可与语大理矣。一一《庄子-秋水》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一一《史记·陈涉世家》食不语,寝不言。一一《论语·乡党》乃向西北奋头,喃喃细语。一一《北史》。后来“语”引申为名词义,例子也有很多,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一《汉书·李广苏建传》语日:“唇亡则齿寒。”一一《谷梁传·僖公二年》齐君之语偷。一一《左传·文公十七年》为人性僻舷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一一唐·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17\n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一一《孟子·滕文公下》随着词义的发展,人们用“破读”来区分这个词的动名词用法,作名词时读上声,作动词时读去声,至此,“语”的词形发生变化,是两个词了,由些看来,把例句中的“语”看作是名词作动词是不合理的。(17)歌,唱歌。《苦斋记》:樵歌出林。(《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说文》中说:“歌,咏也。”“歌”是形声字。从欠,哥声。从“欠”,表示与口有关系。由此可见,“歌”的本义就是动词。作动词词义的例子有很多,歌者,长引其声以诵之也。——《说文系传》不鼓缶而歌。一一《易·离》歌永言。一一《虞书》歌咏其声也,长言也。一一《礼记·乐记》曲合乐日歌,徒歌日谣。——《诗·魏风·园有桃》传昔者,舜鼓五弦,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一一《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一一《论语·微子》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一一《战国策·齐策》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一一清·黄宗羲《柳敬亭传》后来“歌”才引申为名词,例如:诗言志,歌永言。一一《书·舜典》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一一白居易《琵琶行》由此可以看出“歌”本身就是动词义,如果把例句中的“歌”当成是名词作动词是不准确的。(18)饭,吃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必修zkq201511255)《说文》中说“饭,食也。”可见,“饭”的本义就是“吃饭”,做“吃饭”的例句有很多,饭殆者三饭也。一一《札记·玉藻》呼饭饮之。一一《汉书·朱买臣传》饭疏食,饮水。一一《论语·述而》饭糗(干粮)茹草。一一《孟子·尽心下》。后来饭才引申为名词,所以,如果把例句中的“饭”理解为名词活用作动词是不准确的。(19)友,把Illlll当作朋友。《赤壁赋》: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麇鹿(必修2)“友”是会意字。甲骨文字形,象顺着一个方向的两只手,表示以手相助。友,同志为友。一一《说文》,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友”本义是“朋友”的意思,按照这个理解,似乎例旬中的“友”应理解为名词作动词,但是从友的甲骨文字型我们也能看出它具有的动词词义,而且在古文中也有很多作动词的例子,如:瓒深与先主相友。一一《三国志·先主传》吉之高士,不臣天子,不友诸侯,⋯一一顾炎武《日知录》给出人相友。一一《孟子·滕文公上》友直,友谅,友多闻。一一《话语》在这些例子中,“友”都理解为动词义。《释名》中对这个字也有这样的解释,“友,有也,相保有也”。由此可以看出,“友”可兼动名词义,如果把例句中的“友”理解成名词作动词是不合理的。lR\n(20)冠,戴帽子。《荆轲刺秦王》’: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必修1)《大铁椎传》:不冠不袜(《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冠”是会意字。从”1”(m1),用布帛蒙覆。从“元”(人头),从“寸”(手)。意思是:手拿布帛之类的制品加在入的头上。《说文》:“冠,弁冕之总名也。由此可见,“冠”的本义是“帽子”,但是我们能过它的字形分析也可以看出,“冠”也有动词义。在古文中也有很多动词的义项记载,例如: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一一《楚辞·屈原·涉江》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日:“冠素。”一一《孟子·滕文公上》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一一《战国策·齐策》沐猴而冠男子二十冠而字。一一《礼记·蓝袍上》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一一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一一《论语·先进》弱冠弄柔翰。~一左思《咏史》在这些例子中,“冠”都理解为动词,“戴帽子”或者“行冠礼”。而且它作名词和动词分别有不同的读音,可见,名词和动词都是它所具有的词义,因而,如果把例句中的字理解为名词活用作动词是不合理的。上面的这些例子就是笔者在整理了人教版5本必修教材和一本选修教材里所有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后,对其中的名词活用作动词的类型进行了整理,又查阅了一些资料,大致了解了这些字在古代汉语中的一些使用情况,根据文中在前面在前面提到的“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的区别方法,认为把这些例子中的字理解成名词活用作动词不太合理,是以现代汉语的词类划分去看待古汉语当中的字,是以古律今的做法。第五节整理反思因为在高中语文文言文的教学中,“词类活用”是必然要提到的一个概念,这个概念是比较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的,但在这个概念的使用过程中发现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本着解决这些问题的目的,笔者查阅了一些资料,对文言文这个常见概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了解了关于“词类活用”和“名词动用”的一些争议,为了对这些词有个更好的理解,笔者进行了本文的研究和总结,但在总结的过程中就发现钴之弥坚,中国文字自甲骨文演变到目前的文字,已经经历了几千年,每个字的意思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丰富,不断变化,想要掌握某一个字的词义演变和使用情况是需要耗费很大精力的,作为一个中学的语文教师,如果要专门做这一方面的研究肯定非常困难,所以笔者在总结这些有争议的“名词动19\n用”现象时主要参考了辞书上关于这些词的记载,总结的依据和结果是不是科学还是有待探讨的。第六节研究对文言文“词类活用”教学的指导意义本文研究的主要成果,就是对目前本地区使用的语文教材中有争议的那些“名词动用”的字进行了梳理和辨析,以期待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能起到一些帮助,但如何才能让自己的研究在教学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呢?我想从两个方面进行思考:一是老师的教,二是学生的学。在目前的教学中,教师依然是起到主导作用的角色,所以教师本身的思想和知识水平肯定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学生的认知,如果一个教师本身的知识水平有限,还十分强调自己的权威性,那么在某种程度上就会对学生认识理解新的知识产生一些阻碍。以本文探讨的“名词动用”为例,其实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会产生疑问,那么教师如果能解决这些问题自然最好,如果不能解答这些疑问,就应该予以保留,然后可以提供给学生一些相应的资料让其进行自主的学习和探究,这样可以让学生有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试图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无形中就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文言文教学中引入“词类活用”这个概念,对学生学习文言文有很大的帮助,毕竟文言文的词义,行文结构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距,“词类活用”可以帮助学生用目前掌握的语法知识来理解文言文中的一些语法现象,让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有更好的理解,但这样也会产生相应的问题,那就是容易让学生以古律今,对一个词的发展和演变缺乏整体上的认识,把文言文与现代汉语完全割裂开来,认为古代的就是古代的,现代的就是现代的,没有什么太大关系,这样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就会存在更多的隔阂和距离感。所以,本文研究的内容虽然在很多方面存在不足,但其中涉及的一些问题都是跟词义的演变和使用有关的,可以帮助学生对这些词有更好的理解和认识,也让学生了解一些词义发展演变的规20\n律,并把这些规律运用到文言文学习的整个过程中,感受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千丝万缕的联系,进而不再排斥文言文,愿意去学习,这样才能再好地去接受文中蕴含的思想情感,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的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底蕴奠定甚础。第四章结语“词类活用”这个语法概念自出现以来就一直是一个热点问题,也是我们现代人在阅读古文时必然会面临的一个常见现象,到目前为止,“词类活用”研究依然存在很大的争议,例如“词类活用”这个概念划分范围过宽、理论基础薄弱、在词类划分时面临很多的尴尬等等,但是无论这个概念存在多大的争议,在高中语文文言文的教学中,这是必然会提到的一个知识点,本文就是从高中语文教学的实际出发,感觉到在词类活用这个知识点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做的只是词类活用教学中关于名词活用作动词的一些浅薄的探索。经过三章的跋涉,本文完成了课题既定的任务:第一,引言部分,介绍了问题的提出,对“文言文”“词类活用”“名词动用”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对词类活用中名词动用的研究现状作了简单的介绍。第二,通过对新课改后文言文地位的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现状的介绍,明确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各意义第三,对“词类活用”和“词的兼类”这两的概念进行辨析,并且以此为依据,整理了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名词活用作动词的字,并且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希望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能给一线的语文教师进行文言文词类活用教学方面以启发。然而本人的研究水平有限,文中所写的内容很不全面,“词类活用”本身就是一个很有争议的概念,它与一词多义和词的兼类这些概念之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区分这些概念时本来应该把它们放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中,并且应该结合很多的语言实际进行考察才能选出较可信的结论,然而本人在这方面鉴于个人的能力手头的资料都有限,都没能进行细致的考察,所以,在对一些词的思考和认识上就很不全面,得出的观点自然会很粗糙,非常需要进一步的完善。总之,本文实际上只是重点分析了目前使用的教材里面,关于文言文词类活用教学名词活用作动词的中有争议的那一部分词语,鉴于个人的研究能力有限,所找的词语和所分析的内容应该会存在很多的问题,希望能得到贤者的指正。我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的共同努力,一定能为21\n中学生学习文言文找到更好的学习途径和方法,让学生真正达到新课标所提出的目标,“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n参考文献一、论著类[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1.必修[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2.必修[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4]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3.必修[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5]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4.必修[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6]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5.必修[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7]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6.必修[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8]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M].第3版.北京:中华书局,1999:126.[9]现代汉语词典[M].第5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428.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北京大学中文系,语文教育研究所.[10]谢惠全:《文言教学讲话》[M].第1版.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1.[11]吕叔湘:《吕叔湘论语文教学》[M].第l版.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325.[12]马建忠:《马氏文通》1983.[M].北京:商务印书馆.二、期刊论文类[1]雷固:《名动兼类和名词动用》,《语文学刊》,2008年11期.[2]罗竹莲:《词的活用与词的兼类论析》,《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4期.[3]任凤琴:《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和兼类词的关系》,《语文学刊》,2008年11期.[4]张劲秋:《“词类活用”说之再认识》,《安徽大学学报》,1998年5期.三、电子文献[1]《古汉语中词的兼类与活用的联系与区别》(1)一学科教育论文,2012年5月1日,http://www.reader.com.[2]《古汉语中词的兼类与活用的联系与区别》,http://www.0149.ell,2012年4月7日.\n致谢这篇论文的完成有赖于我的论文导师赵利民老师的细心指导,在此表示真诚的感谢。另外马志英、熊成钢等老师也对我的学业以及论文指导有莫大的帮助,借此机会一并表示感谢。为了完成这篇论文,我翻看了多种书籍及相关论文,花费了很多时间,但终因个人才智有限,虽尽全力其质量也暗自汗颜。所以,期待读者多多批评,以促使我在学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n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1]赵晓轩:《有关高中教学中教会学生写作的实践研究》,武清区教育科学研究室,2012年6月。[2]赵晓轩:《在语文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言语生命》,天津市基础教育2015年“教育创新”论文评选三等奖,天津市教育学会,2015年3月。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