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2.50 KB
  • 2022-08-19 发布

以《赤壁赋》为例谈高中文言文兴趣教学

  • 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以《赤壁赋》为例谈高中文言文兴趣教学  日常生活中很少会用到文言文,再加上文言文本身晦涩难懂,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就不高,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一成不变的授课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  一、有趣的课前导入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想让学生自主去学习文言文,就要让学生爱上文言文。而让学生喜欢上文言文的最好方法,就是让学生对其产生兴趣。在开始讲课之前一个有趣的课前导入,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在讲《赤壁赋》时,可以借助于多媒体的帮助,以幻灯片和音乐相结合的方式介绍背景。先在幻灯片上打出“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余秋雨《苏东坡突围》)给学生一种先入为主的观念,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为之后的知识传授打下基础。然后可以请学生朗读,也可以播放语音视频――《念奴娇?赤壁怀古》,将学生的好奇心拨动起来,最后教师简单介绍一下《赤壁赋》的写作背景,就可以正式地引入文言文正文了。这种课前导入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为课文学习做铺垫。3\n  二、提高语言感悟力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能吟”,要想让学生学好文言文,教师要教好文言文,必须要求学生反复诵读。自古以来,学习文言文没有捷径,惟有反复诵读。由于文言文的语言我们现在几乎很少用到,对于接触文言文的高中生来说,在理解上是还有很大困难的。因此反复的诵读可以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可以在诵读过程中完成对文意的整体感知,这样就能有效地缓解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紧张心理和畏难情绪。但如果只是单纯地读也很乏味无趣,很容易让学生失去兴趣,所以在读的时候要有明确的目标,对于《赤壁赋》,要让学生做到准确、流畅、感知大意。  教师可以让学生小组内或者自己自由朗读,给学生五分钟的读文章时间。学生可以把读文章时遇到的问题和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教师加以总结后再带着问题读。这样既能集中学生阅读的注意力,又能有效地推进教学。《赤壁赋》是一篇情感较丰富的文章,可以采用泛读、领读、齐读的阅读方式以改变枯燥无味的课堂氛围。而且通过诵读,学生心里会产生进一步理解课文的欲望,有了能意会课文的喜悦,也就培养了独立阅读和鉴赏浅显文言文的能力。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提升了,潜移默化地增加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记忆。  三、游戏激发兴趣3\n  文言文词句晦涩难懂,而且在现实生活中应用也不广泛。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知识点时很容易出现一个人卖力地讲,而学生昏昏欲睡的情况。长此以往,学生对文言文课堂就心生厌倦,自然也就没有了兴趣。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可以穿插一些游戏,使原本枯燥的课堂变得有趣。而且,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喜欢竞争,喜欢挑战,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巧妙地将“讲授”变成游戏,学生的注意力会更集中,也能更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教师可以把《赤壁赋》的一些知识,如难懂的字词、长难句理解、重点的知识背景、课文理解等问题以幻灯片的形式呈现在大屏幕上。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抢答,答对得分,答错扣分,最后得分最高的小组会获得奖励。这样一来,学生看书的动力就会增强,而且也会自主地去学习、寻找知识点,自行总结知识。而且还加强了团体合作的能力,拉近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一改以往沉闷的教学方法,课堂变得积极活跃起来。这种穿插游戏的方法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使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探求知识,在知识的主动探求中发展智力和能力,从而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质量,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文言文教学方法,并且能够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课文和参考书,视情况进行问题的设置。  文言文是高考的“重头戏”,无论是分数还是难易程度都在改变。因此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文的实际内容进行合理有效的课程编排,让课堂变得有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古希腊哲人普罗塔戈所说:“头脑不是容器,而是需要点燃的火把。”教师需要想方设法找到点燃火把的火种,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的思维成为熊熊燃烧的火炬。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实验学校(226100)3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