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00 KB
- 2022-08-1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中语文第三册文言文知识梳理http://www.dearedu.com[通假字]1.暴霜露,斩荆棘 暴,通“曝”,冒着。 2.暴秦之欲无厌 厌,通“餍”,满足。3.当与秦相较 当,通“倘”,如果。 4.长乐王回深父 父,通“甫”,名字下加的美称。5.汝识之乎 识,通“志”,记住。 6.至莫夜月明 莫,通“暮”,晚上。7.某所,而母立于兹 而,通“尔”,你,你的。8.敛赀财以送其行 赀,通“资”,资财,钱财。9.亦曷故哉 曷,通“何”,什么。10.须臾成五采 采,通“彩”,彩色。11..石……多平方,少圜 圜,通“圆”,圆形的。[古今异义]1.思厥先祖父 古:祖辈、父辈;今:指父亲的父亲。2.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终究,到……结局;今:连词,表示另提一事。3.可谓智力孤危 古:智谋和力量;今:指理解事物的能力。4.后秦击赵者再 古:两次;今:表示又一次。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先例,旧事;今:指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6.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十分之一;今:数词。7.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古:不平常,不一般;今:很,十分。8.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古:到;今:连词,表示另提一事。9.于是余有叹焉 古:“于”,介词,译为“由”;“是”,代词,代这种情况。今:合用为连词。10.岂非人事哉 古:人力所及之事;今:指有关人员录用管理等事宜。11.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古:属官,下属;今:做某种事。 12.空中而多窍 古:中间是空的;今:天空上。 13.自以为得其实 古:那事情的真相;今:实际上。14.与向之噌咳者相应 . 古:先前;今:方向,相对。 15.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古:一丈见方;今:寺院主持。16.墙往往而是 古:处处;今:时常,经常。17.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古:行,品行;为,成为。今: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活动。18.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古:党羽;今:个人,非公家的。19.吴之民方痛心焉 古:痛恨;今:极端伤心。20.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古:头颅,脑袋;今:指领导者。21.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 古:脸色;今:颜料或染料等。22.石苍黑色,多平方 古:平滑方正;今:称一个数自乘。③\n有穴窈然(……的样子,形容[词类活用]1.名词的活用(1)名词用作动词1.以地事秦 (侍奉) 2.义不赂秦 (坚守大义) 3.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礼遇) 4.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筑舍定居) 5.名之曰“褒禅” (命名) 6.则或咎其欲出者 (责怪)7.莫能名 (说明白) 8.函梁君臣之首 (用木匣装)9.微风鼓浪 (激起) 10.而此独以钟名 (命名)11.噌吰如钟鼓不绝 (敲钟击鼓) 12.垣墙周庭 (砌上墙)13.乳二世 (喂养) 14.以旌其所为 (表彰)15.去今之墓而葬焉 (修墓) 16.其疾病而死 (患病)17.为之声义 (伸张) 18.缇骑按剑而前 (上前)19.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 (出任巡抚) 20.然五人之当刑也 (受斩刑)21.买五人之腹而函之 (用匣子装) 22.而为之记 (写这篇记)23.道少半 (走) 24.明烛天南 (照耀)25.以绳天下之梅 (约束)(2)名词用作状语1.日削月割 (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2.有泉侧出 (从旁边)3.一夫夜呼 (在夜里) 4.仓皇东出 (向东边) 5.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用船,坐船) 6.事不目见耳闻 (亲眼;亲耳)7.雨泽下注 (向下) 8.使不上漏 (从上)9.东犬西吠 (对着西面) 10.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亲手)11.人皆得以隶使之 (像使唤仆人一样) 12.汶水西流 (向西)13.山巅崖限当道者 (像门槛一样)2.动词的活用动词用作名词 ①不敢复有株治 (株连治罪的事情) ②\n人之愈深,其进愈难 (前进的道路) ③而其见愈奇 (见到的景象) ④则其至又加少矣 (到达的人) ⑤谬其传 (流传的文字)3.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用作名词①问其深 (深度) ②常在于险远 (险远的地方) ③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表率) ④不能容于远近 (远近的人)。 ⑤亦以明死生之大 (重大意义) ⑥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重大贡献) ⑦梅以曲为美 (弯曲的) ⑧直则无姿 (笔直的) ⑨以欹为美 (倾斜的) ⑩正则尤景 (端正的) 11.以疏为美 (稀疏的) 12.密则无态 (稠密的)(2)形容词用作动词 ①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穷尽,走到尽头) ②火尚足以明也 (照明) ③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尽情享受) ④老于户牖之下 (老死) ⑤亦以明死生之大 (说明)4.数词的活用 数词用作动词 六王毕,四海一(统一)5.使动用法(1)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李牧连却之 (使……退却,击退) ②忧劳可以兴国 (使……兴盛) ③逸豫可以亡身 (使……灭亡) ④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使……呜) ⑤扶而仆之 (使……倒下,打倒) ⑥安触屈豪杰之流 (使……屈身) ⑦必复之全之 (使……恢复原状;使……痊愈)(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使……迷乱) ②数十伶人困之 (使……处于困境) ③以夭梅病梅为业 (使……奇形异状)(3)名词的使动用法 以夭梅病梅为业 (使……变成病态)6.意动用法(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①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以……为哀,惋惜)(2)名词的意动用法 ①\n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以……为鉴戒)文言句式l.判断句 ①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②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③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④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⑤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⑥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⑦梁,吾仇也。 ⑧此三者,吾遗恨也。 ⑨燕王,吾所立。 ⑩所在皆是也。 11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12此世所以不传也。 13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14妪,先大母婢也。 15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16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17斯固百世之遇也。 18贤士大夫者,……孟长姚公也。2.疑问句 ①谁得而族灭也? ②儿寒乎?欲食乎? ③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 ⑤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⑥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⑦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⑧安得……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3.被动句 ①洎牧以谗诛。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③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④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⑤智勇多困于所溺。 ⑥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⑦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⑧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4.省略句(1)省略主语 ①(其)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 ②(众)抶而仆之。 ③于是(吴之民)乘其厉声以呵 ④(余)回视日观以西峰……(2)省略谓语动词 ①至丹以(派)荆卿(刺秦土)为计 ②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3)省略宾语 ①有志矣,不随(之)以止也。 ②举(之)以予人。(4)省略介词①磔磔(于)云霄间。 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于)绝壁之下。③余自束发读书(于)轩中。 ④与子颍坐(于)日观亭。5.变式句(1)宾语前置 ①古之人不余欺也。(2)定语后置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②\n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③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3)介词结构后置 ①赵尝五战于秦。 ②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文学常识 张溥(1602─1641),字天如,号西铭,江苏太仓人,明末文学家。归有光(1507~1571年),字熙甫,明朝昆山人,著名散文家。作者自幼苦读,9岁能文,20岁通读五经(《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和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加《三国志》称“四史”),但考试不利,35岁才中举,后8次考进士落第,于是迁居到嘉定(今上海市)安亭江上,讲学20余年,学生颇多,称之为“震川先生”。他直到60岁才中进士当县令。在文学上,作者仕途多舛,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上造诣很深,是明代杰出散文家。他的散文源出《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一反当时“文必秦汉”的理论和只求貌似的形式主义风尚。归有光与王填中、唐顺之、茅坤并称为“唐宋派”。他的散文朴素简洁,自然真挚,以神味见长,尤善以家庭琐事寄托真情。《项脊轩》《先妣事略》《寒花葬志》为代表,他的作品对清代桐城派散文影响很大,本单元的《登泰山记》(姚鼐)与本文有很多相似之处。志,记也,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人.神宗时,曾推行变法,后因保守派反对失败后,退居江宁,封舒国公,旋改封荆,也称荆公.卒谥文.其散文雄建峭拔,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作品今存<王临川集><临川先生集>等.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省吉安)人。四岁丧父,家境贫寒,刻苦自学,宋仁宗天圣八年进士及第。晚年历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卒谥文忠。早年热心政治改革,但晚年对王安石变法有所不满。为文主张切合实用,重内容,反浮靡。积极培养后进,因而成为北宋中叶文坛领袖。他的散文明畅简洁,丰满生动,说理透彻,抒情委婉。诗、词也有很高成就。他的《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新的体裁。著作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伶官传序》是他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短序。《伶官传》是一篇合传,写敬新磨、景进、史彦琼、郭从谦四个伶人。写敬新磨善于讽谏,没有贬词。另三个人都出入宫掖,货赂交行,偶不逞意,即陷人于罪,破家灭族,使后唐上下离心,互相猜忌,祸乱不息。作者作此序是为了告戒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应满足表面的虚荣。《登泰山记》选自《惜抱轩诗文集》,作者姚鼐,字姬传,一字梦谷,清代桐城人,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他因室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著有《惜抱轩全集》,他所选编的《古文辞类纂》在近代是一部家传户诵的文章总集。桐城派: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创始于方苞,经刘大櫆、姚鼐的发展,形成完整的理论,三人并称“桐城三祖”,姚鼐被称为领袖,他秉承了“文道合一”的主张,讲究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兼长,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写景散文尤有独特成就。简介作者。龚自珍,清代后期著名的思想家,诗人,散文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先驱者之一。他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支持林则徐查禁鸦片。他对清朝严酷的思想统治和腐败的政治深感不满,力主“更法”“改图”,废科举,重真才,以求挽救危局。他同林则徐、魏源等人组织“宣南”诗社,讲求经世致用之学,宣传改良主义思想。但即使是改良主义,也仍然为保守势力所不容。所以他一直遭受排挤打击。在北京辗转10年,都是做小官,最后还被迫弃官回乡。他的革新思想在当时产生很大的社会影响,并对后来的维新派政治改良运动起了推动作用。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说:“晚清思想之解放,自珍确有功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