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4.35 KB
- 2022-08-1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中语文必修四文言文教学内容的确定郭惠榕福州一中2013.7.12\n文言文教学的弊端:死于章句废于清议\n因言解文,生成合理的教学内容言文统一\n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n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n披草而坐——箕踞而遨《礼记·曲礼上》:“立毋跛,坐毋箕,寝毋伏。”倾壶而醉——引觞满酌\n《廉颇蔺相如列传》“曲”——蔺相如的政治智慧“度”——蔺相如敏锐的洞察力“负”——一词三得\n《张衡传》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致思”课文注释:用心思应注释为:尽心思索极力钻研遂乃研核阴阳“研核”课文注释:研究考验应注释为:核查、核实\n判断句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廉颇蔺相如列传》)(臣窃以为)其人勇士。(《廉颇蔺相如列传》)且相如素贱人(《廉颇蔺相如列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苏武传》)汉天子,我丈人行也。(《苏武传》)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张衡传》)\n王力《古代汉语》判断句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为谓语,表示判断的。\n被动句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见犯乃死,重负国。(《苏武传》)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苏武传》)(无标志被动句)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苏武传》)(无标志被动句)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无标志被动句)\n无标志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这类句子中的主语是受事主语,动词的宾语大多数是施事。\n与官职有关的词语的用法拜:授给官职。取阳晋,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举:举荐、推举。举孝廉不行。(《张衡传》)辟:征召。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召:征召。累召不应。(《张衡传》)迁: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再迁为太史令。(《张衡传》)转:转任、改任。再转复为太史令。(《张衡传》)徙:调职、调动。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张衡传》)出:调出、出外。永和初,出为河间相。(《张衡传》就:就任。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右:上。位在廉颇之右。(《廉颇蔺相如列传》)下车:官吏初到任。衡下车,治威严。(《张衡传》)视事:官员到职工作。视事三年。(《张衡传》)有司:官吏的通称。召有司案图。(《廉颇蔺相如列传》\n重视课程内容,确定合乎要求的教学内容单元说明指出“学习这些作品,要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把握人物身上的闪光之处,体会作者对笔下人物的感情倾向;要注意这些传记作品多样的叙事写人手法,体味文章的风格与韵味。”\n善于通过典型事件来刻画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真实可信。\n在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的真正内心世界,使人物形象鲜明突出\n用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展现人物的心理和感情,使人物形象个性鲜明独特而丰富复杂。\n生动的细节刻画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使人物活灵活现地浮现在人们面前。\n对比手法来加强人物形象描写,突出人物本质特征。\n于是李陵置酒贺武曰:“今足下还归,扬名于匈奴,功显于汉室,虽古竹帛所载,丹青所画,何以过子卿!陵虽驽怯,令汉且贳(shì)陵罪,全其老母,使得奋大辱之积志,庶几乎曹柯之盟,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收族陵家,为世大戮,陵尚复何顾乎?已矣!令子卿知吾心耳。异域之人,壹别长绝!陵起舞,歌曰:“径万里兮度沙幕,为君将兮奋匈奴。路穷绝兮矢刃摧,士众灭兮名已聩。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陵泣下数行,因与武决。\n从学情出发选择适合学情的教学内容\n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从学生的角度讲,可以归结为三句话:学生不喜欢的,使他喜欢;学生读不懂的,使他读懂;学生读不好的,使他读好。\n《廉颇蔺相如列传》本文题为《廉颇蔺相如列传》,为何廉颇和蔺相如的传要并在一起写?为什么主要描写蔺相如,对廉颇描写甚少?为何写蔺相如在前,写廉颇在后?蔺相如在秦国朝堂上指责秦王除了有和氏璧,还凭借什么?为什么敢在秦王面前当面斥责历代秦国君王,而且还“请就汤镬”?他不怕秦王一怒之下杀了自己?蔺相如为何不直接和廉颇说自己避匿的原因,而是一直避匿?这么做体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相如几次“度”秦王在文中起的作用?“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这一情节的作用?\n《苏武传》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之前两度要自杀,后来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是否矛盾?为何匈奴人多次劝苏武投降,遭拒绝后都不杀苏武?苏武被困匈奴十九年,如果匈奴杀了他,他还是不能回到汉效力,他明知匈奴不会放他,又何必白搭自己的性命呢?\n《张衡传》张衡明明“上疏陈事”,又为何“诡对而出”?最后一段既然说张衡在官位上干的很好,但仅三年就告老还乡?为什么宦官给张衡使眼色,张衡就不据实相告?“衡常思图身之事……以宣寄情态”似乎在文中无太大用处,为何要有这句话?将张衡所精通的都一一写出,是否会过于繁琐而没有明确的中心?为何用三分之一的篇幅如此详尽介绍地动仪?\n如何收到预习的效果(陈日亮)1、教师充分认识预习的重要性。一节课有预习垫底,就会出现高度;有预习先行,就会出现深度。2、预习需制订“常规”,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3、教师应做出“示范”,不要徒托空言。4、预习应以“问疑”为主项,而“识记”次之。\n诵读背诵断句标点推敲语词的语境义归纳整理实词和虚词的用法翻译句子品味语句探究问题课外拓展等等\n谢谢!\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