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00 KB
- 2022-08-1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2年中考说明(语文)》文言文部分课外文言文资料:课内文言文部分(一)【原文】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期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译文】子贡问怎样为政。孔子说,“食物充足,军事充足,人民信任他。”子贡说:“遇到不得以的情况必须去掉一项,在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事。”子贡说:“不得已再去掉一项,那么这两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食物。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没有人民的信任那么国家就不能存在了。”(二)一、原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二、翻译:山河的美丽,是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共同谈论赞赏的。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明澈见底,两岸的悬崖峭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四季长存。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散,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夕阳快要落山了,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置身这片奇美的山水之中。(三)一、原文: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人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睦兄弟,以和夫妇,发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智,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执(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二、译文:从前,孔于曾加过鲁国的蜡祭。祭记结束后,他出来在宗庙门外的楼台上游览,不觉感慨长叹。孔子的感叹,大概是感叹鲁国的现状。言偃在他身边问道“老帅为什么叹息?”孔子回答说:‘大道实行的时代,以及夏、商、周三代英明君王当政的时代,我孔丘都设有赶上,我对它们心向往之。“大道实行的时代,天下为天下人所共有。选举有德行的人和有才能的人来治理天下,人们之间讲究信用,和睦相处。所以人们不只把自己的亲人当亲人,不只把自己的儿女当作儿女这样使老年人能够安享天年,使社年人有贡献才力的地方,使年幼的人能得到良好的教育,使年老无偶、年幼无父、年老无子和残废的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各尽自己的职分,女子各有自己的夫家。人们不愿让财物委弃于无用之地,但不一定要收藏在自己家里。人们担心有力使不上,但不一定是为了自己。因此,阴谋诡计被抑制而无法实现,劫夺偷盗杀人越货的坏事不会出现,所以连住宅外的大门也可以不关。这样的社会就叫做大同世界。“如今大道已经消逝了,天下成了一家一姓的财产。人们各把自己的亲人当作亲人,把自己的儿女当作儿女,财物和劳力;都为私人拥有。诸侯天子们的权力变成了世袭的,并成为名正言顺的礼制,修建城郭沟池作为坚固的防守。制定礼仪作为纲纪,用来确定君臣关系,使父子关系淳厚,使兄弟关系和睦,使夫妻关系和谐,使各种制度得以确立,划分田地和住宅,尊重有勇有智的人;为自己建功立业。所以阴谋诡计因此兴起,战争也由此产生了。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和周公旦,由此成为三代中的杰出人物。这六位君子,没有哪个不谨慎奉行礼制。他们彰昌礼制的内涵,用它们来考察人们的信用,揭露过错,树立讲求礼让的典范,为百姓昭示礼法的仪轨。如果有越轨的反常行为.有权势者也要斥退,百姓也会把它看成祸害。这种社会就叫做小康。”(四)晏子谏杀烛邹一、原文: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诏吏杀之。晏子曰:“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士,是罪三也。”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二、翻译:齐景公喜欢射鸟,派烛邹掌管那些鸟,但鸟跑掉了。景公大怒,诏告官吏杀掉他。晏子说:“烛邹的罪有三条,我请求列出他的罪过再杀掉他.”景公说:“可以”。于是召来烛邹并在景公面前列出这些罪过,晏子说:“烛邹,你为国君掌管鸟而丢失了,是第一条罪;使我们的国君因为丢鸟的事情而杀人,是第二条罪;使诸侯们知道这件事了,以为我们的国君重视鸟而轻视士人,是第三条罪。”把烛邹的罪状列完了,晏子请示杀了烛邹。景公说:“不要杀了,我明白你的指教了。”(亡,就是跑掉、逃亡的意思。)(五)一、原文: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二、译文:起初,吴王孙权对大将吕蒙说道:“你现在身当要职掌握重权,不可不进一步去学习!”吕蒙以军营中事务繁多为理由加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钻研经史典籍而成为学问渊博的学者吗?只是应当广泛地学习知识而不必去深钻精通。你说要处理许多事务,哪一个比得上我处理的事务呢?我常常读书,自己感到获得了很大的收益。”吕蒙于是开始学习。等到东吴名将鲁肃路过寻阳,与吕蒙研讨论说天下大事,鲁肃听到吕蒙的见解后非常惊奇地说:“你如今的才干谋略,已不再是过去的东吴吕蒙可相比的了!”吕蒙说:“对于有志气的人,分别了数日后,就应当擦亮眼睛重新看待他的才能,老兄你为什么看到事物的变化这么晚呢!”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然后告别而去。\n(六)一、原文: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攲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休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已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俾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二、翻译:在道州城西边一百多步的地方,有一条小溪。它向南流几十步远,并入营溪。溪水两岸,全都是怪石,它们倾斜嵌叠,回旋盘曲,姿态奇特,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清澈的溪流冲击到岩石,便激起腾空的浪花和股股洄流。岸边还有美丽的树木和珍奇的青竹,垂下荫影相互遮蔽。这条溪水如果在空旷的山野,那是很适合隐士游览和居住的;如果在人烟聚集的地方,也可成为城市居民游览的胜地,和爱清静者休憩的园林。可是自从道州城成为州的治所以来,却至今没有人们来欣赏它和喜爱它;我在溪水旁徘徊,为此怅然惋惜!于是进行疏导开通,清除掉杂乱的草木,建造了亭阁,又种植了松树、桂树,还铺植保护坡岸的香茅,来增益它优美的景致。因为溪在州城之右(即西面),便命名它为“右溪”。现在把这些文字刻在石上,以让后来的人知道。(七)一、【原文】任末年十四,负笈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而读,暗则缚麻蒿以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及其事。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二、【译文】任末14岁时,就背着书箱拜了很多老师,不怕艰难险阻。他常说人如果不好好学习,将来凭什么去完成一番事业。他贫穷无家,有时没有宿处,只在树下搭一个草棚,把荆棘削成笔,用树汁当墨水。夜晚在月光下看书,没有月亮的日子就点燃枯草杂木照明。平日里每当读书有体会时,便把心得写在衣服上。跟他学习的人都佩服他能刻苦勤学,为了要研读他写的心得体会,他们经常轮流用干净的衣服跟他交换。不是古代圣贤的著作他是不看的。临死时告诫后人说:“一个人如果终身好学习,即使死了还像活着一样;要是不学习,即使活着也只能算行尸走肉罢了。”(八)一、原文:赵将廉颇之后嗣(sì)廉范①,任云中郡守.一日,会匈奴大入塞,故事②虏人③过五千,移文④旁郡。吏欲传檄(xí)⑤求救,范不听,自率士卒拒之。虏众盛而范兵不敌。会日暮,令军士各交缚⑥两炬三头热火⑦,营中星列⑧,虏遥望火多,谓汉兵救至,大惊。待旦⑨将退,范乃令军中褥(rù)食⑩。晨往赴之,俄而,斩首数百级,虏自相践踏,死者千余人,虏由此不敢复向云中。二、翻译:廉范是赵将廉颇的后代,担任云中郡太守。一天,正遇到匈奴大举入侵边塞,按照以往方式,胡虏人马只要超过五千人,就要向旁边的郡传送书信。官吏想发紧急公文求救,廉范不同意,亲自率兵抵抗敌人。但敌兵人数众多而廉范兵力太少不能对抗。刚好太阳下山,廉范命令士兵将两个火炬交叉绑扎,手持一端,点燃三端,在军营中星状排列,敌兵远远望见火炬众多,认为汉军救兵到来,十分惊恐。等到天亮快要撤退时,廉范边命令士兵在睡垫上吃饭。清晨前往敌阵,一会儿,杀了数百个匈奴人,敌人自相踩踏,死者有一千余人,从此匈奴不敢再侵入云中了。赞同2|评论三、注释:①廉范:廉颇的后代。②故事:按旧例。③虏人:敌人。④移文:发文书。⑤传檄:发出紧急公文。⑥交缚:交叉绑扎。⑦热火:点火。⑧星列:象星一样布满。⑨待旦:等到天亮。⑩褥(rù)食:在睡垫上吃饭。(十)千里马遇伯乐一、【原文】君亦闻骥①乎?夫骥之齿至②矣,服③盐车而上太行。蹄申膝折④,尾湛胕溃⑤,漉汁⑥洒地,白汗交流,中阪⑦迁延⑧,负辕而不能上。 伯乐遇之,下车攀而哭之,解纻衣以幕之⑨。 骥于是俯而喷⑩,仰而鸣,声达于天,若出金石声者⑾,何也?彼⑿见伯乐之知己也。二、【译文】您也听说过千里马的事吗?千里马老了,驾着装盐的车爬太行山。它的蹄子僵直了,膝盖折断了,尾巴被浸湿,皮肤也溃烂了,口水洒到了地上,汗水满身流淌。被鞭打着爬到山路的中间,再也上不去了。 伯乐遇到了它,从车上跳下来,抱住它痛哭,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给它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叹了一口气,又昂起头高声嘶叫,那声音直上云天,响亮得就好像金石发出来的一样,这是为什么呢?他知道伯乐是自己的知己啊。三、【注释】①骥——千里马,良马。②齿至——牙口老了。齿,牙齿,看马牙齿的数目和磨损程度可以判断马的年龄。③服——驾。④蹄申膝折——蹄子僵直,膝盖折断。⑤尾湛胕溃——尾巴渍湿,皮肤溃烂。湛,渍。胕,同“肤”,皮肤。⑥漉(lù)汁——原指渗出的液体,这里指马流出的口水。⑦中阪(bǎn)——山坡中间。阪,山坡。⑧迁延——退。这里指马拉不上去,车往回退。⑨解紵(zhù)衣以幕之——脱下麻衣给马盖上。解,脱。紵,紵麻,可以纺线和织布。⑩俛(fǔ)而喷——低下头而叹气。俛,低头。⑾若出金石声者——发出象金石般的声音。若,象。⑿——代词,它,这里指马。四、主旨:这篇文章选自《战国策·楚策四》,这则千里马遇伯乐的故事是汗明见春申君时所引用的,他要用这个故事向君主阐明这样一个道理:当政者要想得到真正的人才,就不仅要善于发现人才和恰当地使用人才,还要用伯乐爱护千里马那种特殊的感情去理解和珍惜人才。\n课外文言文(一)一、原文:奴子傅显喜读书,颇知文义,亦稍知医药,性情迂缓,望之如偃蹇老儒。一日,雅步行市上,逢人辄问见魏三兄否--奴子魏藻行三也,或指所在,复雅步以往。比相见,喘息良久,魏问相见何意?曰:适在苦水井前,遇见三嫂在树下作针黹,倦而假寝,小儿嬉戏井旁,相距三五尺耳。似乎可虑,男女有别,不便呼三嫂使醒,故走觅兄。魏大骇,奔往,则妇已俯井哭子矣。二、翻译:奴仆傅显,喜欢读书,颇懂文义。也稍微知道(些)医药(知识),性情迂腐而迟缓,看上去如同(一个)傲慢的老学士。一天,行走在市场上,逢人就问看见魏三没有。有的人指示(魏三)在什么地方,(就)又迈着幽雅的步履前往。等到相见,喘息半天。(魏三)问他见(自己)有什么事,说:“刚才在苦水井前,遇见三嫂在树下做针线活困了在打盹。小孩在井旁嬉戏,相距大概只有三五尺,似乎有危险。(因)男女有别,不便叫醒三嫂,所以跑来找您。”魏三大惊跑去,妇人已经趴在井口哭儿子了。三、事理:奴仆读书,可以显示出(是件)好事。但读书是用来明理的,明理是用以实用的。食而不消化(学不致用),(反而)致使糊涂乖僻,贻害无穷,又看重这种学士干吗啊!傅显喜欢读书、注重男女之别的礼节显得他很可爱,但同时他的迂腐不化、生搬硬套,在情况很危急的情况下却还装的一幅文人模样迈着缓慢的步子又显得他可恨、可笑。(二)一、原文:孙叔敖①为楚令尹②,一国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③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④。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父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⑤,使臣受吏民之垢⑥,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⑦?”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⑧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孙叔敖再拜⑨曰:“敬受命⑩,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孙叔敖对曰:“甚善,谨记之。” 选自《说苑·敬慎》二、译文:孙叔敖担任楚国的宰相,全国的官吏百姓都来祝贺。有一个老人,穿着白色的衣服,戴着白色的帽子,最后来慰问。孙叔敖整理好衣帽出来接见了他,对老人说:“楚王不知道我没有贤德,让我当了宰相,人们都来祝贺,只有您独自来吊唁,莫非有什么是不高兴的吗?”老人说:“是有话说。身份已经很高贵但是待人骄傲的人,人民会离开他;地位已经很高但是擅弄职权的人,君主会厌恶他;俸禄已经很多但是不知充足的人,祸患就会和他共处。”孙叔敖向老人拜了两拜,说:“(我)聆听您的教训,愿意听您余下的意见。”老人说:“地位越高,要越为人谦恭;官职越大,思想越要小心谨慎;俸禄已很丰厚,就不应索取分外财物。您严格地遵守这三条,足够把楚国治理好了!”孙叔敖回答说:“您说得真对,我会牢记在心的。”三、注释:1。孙叔敖:春秋时楚国人,三度为楚相,有贤名。 2。令尹:楚国官名,相当于宰相。 3。老父:老人,下文中“父”,即此老人。衣:穿。 4。吊:慰问,吊唁。 5。不肖:不能干,没有贤德。 6。受吏民之垢:意即担任宰相一事,这是一种谦虚的说法。 7。岂有说乎:莫非有什么要说的吗 8。去:离开 9。擅权:擅弄职权。 10。恶:对......感到厌恶 11。再拜:拜了两拜,表示礼节的之隆重。 12。敬受命:聆听您的教训。 13。意益下:越发将自己看低 14。心益小:思想越小心谨慎 15。一:全部 16。国:国家 17。衣(第一个):穿着 18。为:担任 19.冠:戴着四、相关练习:1.文中“衣粗衣”中,前一个“衣”作动词,读作"yi”,释为“穿”,后一个“衣”作名词,读作"yī”,释为“衣服”。请找出用法与此相似的词句。 答:“冠白冠”,第一个“冠”为动词,意为“戴”;后一个“冠”为名词,意为“帽子”。2.从上文可知孙叔敖是个怎样的人。 答:善于纳谏,虚怀若谷,虚心请教,爱国爱民。 3.“老夫”提醒孙叔敖要治理好国家应当那几个方面的事情? 答:“位已高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三)一、原文:贾岛初赴举,在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欲“推”字,炼之未定,于驴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观者讶之。时韩退之权京兆尹,车骑方出,岛不觉行至第三节,尚为手势未已。俄为左右拥止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推”字与“敲”字未定,神游象外,不知回避。退之立马久之,谓岛曰:“‘敲’字佳。”遂并辔而归,共论诗道,留连累日,因与岛为布衣之交。二、译文:贾岛初次在京城里参加科举考试。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了一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想用“推”字,又想用“敲”字,反复思考没有定下来,便在驴背上(继续)吟诵,不停做着推和敲的动作,围观的人对此感到惊讶。当时韩愈临时代理京城的地方长官,他正带车马出巡,贾岛不知不觉,直走到(韩愈仪仗队的)第三节,还在不停地做(推敲)的手势。于是一下子就被(韩愈)左右的侍从推搡到韩愈的面前。贾岛详细地回答了他在酝酿的诗句,用“推”字还是用“敲”字没有确定,精神离开了眼前的事物,不知道要回避。韩愈停下车马思考了好一会,对贾岛说:“用‘敲’字好。”两人于是并排骑着驴马回家,一同谈论作诗的方法,好几天不舍得离开。(韩愈)因此跟贾岛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三、词语解释:1、贾岛:唐朝诗人 2、岛初赴举京师:贾岛当初到京城去考进士 3、赴举:参加科举考试. 4、京师:京城(长安) 5、得句:想出诗句,一般指一句或两句 使欲着”推“字:开始想用”推“字。着:用 6、炼之未定:用心琢磨,反复锤炼,决定不下来 7、吟哦:吟咏. :8、引手作推敲之势:伸出手做出推和敲的姿势来 9、韩愈吏部权京兆:礼部侍郎汉语代理京兆尹 10、左右拥至尹前:随从人员(拿下贾岛)带到韩愈跟前 11、讶:对……感到惊讶. 12、具对:全部详细回答 13、云云:如此. 14、炼:锤炼,申引为反复思考. 15、俄:不久. 16、立马良久:让马站住很久. 17、留连:舍不得离开. 18、权:代理……职务. 19、京兆尹:京城地方长官. 20、第三节:指韩退之仪仗的第三节. 21、尚:还,仍然. 22、已:停止. 23、俄:不久,指时间短. 24、神游象外:精神离开了眼前的事物.神:精神游,离开.象,眼前事物.象外:现实生活,眼前事物之外. 25、车骑:车马. 26、辔:驭马的缰绳,这里指马. 27、布衣之交:普通老百姓之间的交往。布衣:平民,百姓.\n 28、引手:伸手. 29、遂:于是就. 30、至:到...某地.四、启示:这则故事启示我们:不管做什么事都要反复琢磨、斟酌和不断改进。永远精益求精!(四)一、原文:王大司马母魏夫人,性甚严正。王在湓城时,为三千人将,年逾四十,少不如意,犹捶挞之,故能成其勋业。梁元帝时,有一学士,聪敏有才,为父所宠,失于教义:一言之是,遍于行路,终年誉之;一行之非,揜藏文饰,冀其自改。年登婚宦,暴慢日滋,竟以言语不择,为周逖抽肠衅鼓云。二、翻译:王大司马的母亲魏老夫人,品性非常严谨方正。王大司马在温城时,做统领三千人的将领,年纪已过四十,但稍不称魏老夫人的意,老夫人仍然用棍棒教训他。正因如此,王大司马才成就了功业。梁元帝的时候,有一个学士,聪明有才华,从小被父亲娇宠,疏于管教。他若是有一句话说得很在理,他父亲就遍告过往的行人,一年到头赞不绝口;他若是有一件事做错,他父亲便为他遮掩粉饰,心里希望他能悄悄改掉。这个学士成年以后,凶暴傲慢的性情日益增长,终究因为说话不检点而触犯了周遂,被他杀掉,肠子都被抽出来,血被涂抹在战鼓上。(五)吴起论功一、原文: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尝学于曾子。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田文曰:“可。”起曰:“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收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韩赵宾从,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此三者,子皆出吴下,而位加吾上,何也?”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节选)二、翻译:吴起是战国初期卫国人,善于用兵.曾经向曾子学习。吴起做了西河守,取得了非常高的声望。这时魏国设置了相位,任命田文担任了国相。吴起很是不高兴,于是对田文说:“请允许我与您比一比功劳,行吗?”田文说:“可以。”吴起说:“统率三军,让士兵乐意为国去死战,敌对国家不敢对魏国有所图谋,您和我比,谁更好一点?”田文说:“不如您。”吴起说:“管理文武百官,让百姓亲附,充实府库的储备,您和我比,谁行?”田文说:“不如您。”吴起说:“拒守西河而秦国的军队不敢向东侵犯,韩国、赵国服从归顺,您和我比,谁能?”田文说:“不如您。”吴起说:“这几方面您都不如我,可是您的职位却在我之上,是什么道理呢?”田文说:“国君还年轻,国人疑虑不安,大臣不亲附,百姓不信任,正当处在这个时候,是把政事托付给您呢,还是应当托付给我?”吴起沉默了许久,然后说:“应该托付给您啊。”田文说:“这就是我的职位比您高的原因啊。”吴起这才明白在这方面不如田文。三、注释:1、魏置相:魏国设置相位。 2、田文:战国时人,曾任魏相,能礼贤下士。3、不敢东乡:乡,同“向”不敢向东侵犯。 4、宾从:服从,归顺。 5、主少国疑:国君年轻,国人疑虑。 6、属:同“嘱”,委托,托付。(六)临江之麋(唐代·柳宗元)一、原文:临江之人畋得麋麑,畜之。入门,群犬垂涎,扬尾皆来。其人怒,怛之。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使勿动。稍使与之戏。积久,犬皆如人意。麋麂稍大,忘己之麋也,以为犬良我友,抵触偃仆,益狎。犬畏主人,与之俯仰甚善,然时啖其舌。三年,麋出门外,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外犬见而喜且怒,共食之,狼藉道上。麋至死不悟。 ——选自《柳河东集·三戒·临江之麋》二、翻译:临江(今江西省清江县)有个打猎的人,捉到一只小麋鹿,把它带回家饲养。刚一进门,一群狗流着口水,都翘着尾巴来了,那个人非常愤怒,便恐吓那群狗。从此主人每天都抱着小鹿去接近狗,让狗看熟了,使狗不伤害它。后来又逐渐让狗和小麋鹿在一起玩耍。时间长了,那些狗也都明白主人的意思了。麋鹿逐渐长大了,忘记了自己是只鹿,把狗当作自己真正的朋友,时常和狗互相碰撞在地上打滚,越来越亲近。狗因为害怕主人,于是和麋鹿玩耍,和麋鹿周旋十分友善,然而时常地舔自己的嘴唇,想要吃掉麋鹿。几年之后,麋鹿走出家门,看见大路上有一群野狗,立刻跑过去想跟它们玩耍,这群野狗见了麋鹿既高兴又愤怒,一起把它杀了吃掉,麋鹿的尸体七零八落地散落在路上,麋鹿至死都不明白自己死的原因。三、注释:1、畋(tián),打猎。 2、麋(mí)麑(ní):小鹿。 3、之:代指麋鹿。 4、畜(xù):饲养。 5、垂涎:流口水。 6、扬尾:摇尾巴。 7、皆:都。 8、怛:恐吓。 9、其人怒,怛之。怛(dá),惊吓,呵斥。其:那个。之:代群犬。 10、是:这。 11、日:天天、每天。 12、习示之:之:代词,指群犬。 13、良:的确。 14、自是:从此。自:从。是:这。 15、 就:接近。 16、习:常常。 17、偃(yǎn):互相碰撞翻滚。 18、啖其舌:舔它自己的舌头(想吃鹿)啖(dàn),吃,这里的意思是舔。 19、稍:渐渐,逐渐。 20、善:友好,友善。 21、走:跑(过去)。 22、抵触:相互亲近地碰撞。 23、甚:很。 24、狎:态度亲近而不庄重。 25、使:让。 26、如:依照,按照。 27、益:更加。 28、就:接近。 29、俯仰:周旋,应付。 30、积久:日子一久。 31、涎(xián),唾沫,口水。 32、示:给······看。 33、众:多。 34、共:一起。 35、以为:把……当作。 36、是:指示代词,这个,这样。 37、稍使与之戏:戏:游戏,玩耍之:代群犬。 38、忘己之麋也: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39、走:跑。 40、然时啖其舌:然:表转折。其:自己的。 41、悟:明白。 42、狼藉:指尸体散乱不整。四、启示:本文是《三戒》中的第一篇,是柳宗元谪居永州时所写.《三戒》借麋,驴,鼠三种动物的可悲结局,讽刺了社会上的三种人."临江之麇"所讽刺的是倚仗他人势力求得与对方要好的那种人五、寓意:作者对封建守旧势力及其爪牙深恶痛绝,采用寓言的形式,对他们进行辛辣的讽刺和深刻的揭露。作者通过这则寓言尖锐地讽刺了那些倚仗权贵而得意忘形的小人物,指出他们必败的命运。 \n"至死不悟"四个字,既表达了作者的厌恶之情,也勾画出麋的可怜与可悲.这则寓言故事在写法上突出的是细致逼真的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如"外犬见而喜且怒",用拟人的笔触刻画犬的心理活动.。 麋至死不悟的原因是:它忘却了自己的种群本性,而且在养尊处优的情况下没有学会区分敌我。(七)一、原文:子路见孔子,子曰:“汝何好乐?”对曰:“好长剑.”孔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谓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乎.”子路曰:“学岂益哉也?”孔子曰:“夫人君而无谏臣则失正,士而无教友则失听.御狂马不释策,御狂马者不得释棰策也操弓不反檠.弓不反于檠然后可持也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哉.毁仁恶仕,必近于刑.谤毁仁者憎怒士人必主于刑也君子不可不学.”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柔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以此言之,何学之有?”孔子曰:“括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之不亦深乎.”子路再拜曰:“敬而受教.”二、翻译:孔子对子路说:“你有什么喜好?”子路回答说:“我喜欢长剑。”孔子说:“我不是问这方面。以你的天赋,再加上学习,应该能有好的才能。”子路说:“学习能够增长我们的能力吗?”孔子说:“好比君王如果没有敢进谏的大臣,政事就会有错失;读书人如果没有能够指正自己缺点的朋友,品德就容易有缺失。对性情狂放的马不能放下鞭子,操弓射箭则不能随便更换辅正的檠。树木如果以墨绳来牵引就能长得笔直,人能接受善言规劝就能品格高尚。接受教导认真多问,没有什么学不成的。违背仁德专行恶事的人,随时要接受国法的制裁。所以说君子不能不学习。”子路说:“南山有一种竹子,不须揉烤加工就很笔直,削尖后射出去,能穿透犀牛的厚皮,所以有些东西天赋异秉又何必经过学习的过程呢?”孔子说:“如果在箭尾安上羽毛,箭头磨得锐利,箭不是能射得更深更远吗?”子路听后拜谢说:“真是受益良多。”(八)一、原文:于中丞成龙,按部至高邮。适巨绅家将嫁女,装奁甚富,夜被穿窬席卷而去。刺史无术。公令诸门尽闭,止留一门放行人出入,吏目守之,严搜装载。又出示谕阖城户口,各归第宅,候次日查点搜掘,务得赃物所在。乃阴嘱吏目:设有城门中出入至再者捉之。过午得二人,一身之外,并无行装。公曰:“此真盗也。”二人诡辩不已。公令解衣搜之,见袍服内着女衣二袭,皆奁中物也。盖恐次日大搜,急于移置,而物多难携,故密着而屡出之也。 又公为宰时,至邻邑。早旦经郭外,见二人以床舁(yú)病人,覆大被;枕上露发,发上簪凤钗一股,侧眠床上。有三四健男夹随之,时更番以手拥被,令压身底,似恐风入。少顷息肩路侧,又使二人更相为荷。于公过,遣隶回问之,云是妹子垂危,将送归夫家。会行二三里,又遣隶回,视其所入何村。隶尾之,至一村舍,两男子迎之而入,还以白公。公谓其邑宰:“城中得无有劫寇否?”宰曰:“无之。”时功令严,上下讳盗,故即被盗贼劫杀,亦隐忍而不敢言。公就馆舍,嘱家人细访之,果有富室被强寇入家,炮烙而死。公唤其子来诘其状,子固不承。公曰:“我已代捕大盗在此,非有他也。”子乃顿首哀泣,求为死者雪恨。公叩关往见邑宰,差健役四鼓出城,直至村舍,捕得八人,一鞠而伏。诘其病妇何人,盗供:“是夜同在勾栏,故与妓女合谋,置金床上,令抱卧至窝处始瓜分耳。”众服于公之神。或问所以能知之故,公曰:“此甚易解,但人不关心耳。岂有少妇在床,而容入手衾底者?且易肩而行,其势甚重,交手护之,则知其中必有物矣。若病妇昏愦而至,必有妇人倚门而迎;止见男子,并不惊问一言,是以确知其为盗也。”二、翻译:中丞于成龙巡视到高邮。恰好有一个富绅家即将嫁女儿,嫁妆非常多,夜里被盗贼穿墙打洞席卷一空。当地刺史束手无策。于成龙命令关闭各个城门,只留一个城门放行人出入,派公差头目把守,严格搜查行人的装载。又出告示告知全城百姓各自回家,等候第二天仔细搜查,务必找到赃物。于成龙暗地里叮嘱公差头目:如果有人从城门出入两次的就把他抓起来。过了中午抓获了两个人,全身之外,并无其他随行物品。于成龙说:“他们是真正的盗贼。”这两个人不停地诡辩。于成龙命令脱掉两人的衣服搜查,发现外衣里面套着两身女装,都是富绅家嫁妆的衣物。原来盗贼们担心第二天大搜查,急于转移赃物,物品太多,难以携带,所以秘密地穿在身上,多次带出城去。 另外,在于公做县宰时,他去邻县。一天早上经过邻县城郊,看见有两个人用床抬着病人,(病人)盖着大被;枕上露着头发,头发上插着一根凤钗,侧身睡在床上。有三四个身强力壮的男子在两旁跟随着,时不时轮流替换用手拥裹床被,叫病人把被压在身下,好像怕风进入。过了一会儿在路旁歇息,接着又让两个人换着来抬。于公走过后,又派仆隶回去探问,回答说是妹子病情垂危,将她送回婆家。于公走了二三里,又派仆隶回去,监视他们进了哪个村庄。仆隶在他们后面跟着,到了一处村舍,看见有两个男子迎着出来,仆隶回去把这告诉了于公。于公对那县宰说:“城中恐怕有盗贼打劫行盗吧?”邻宰回答说:“没有这事。”当时考核功绩法令严厉,上下都忌讳寇盗,所以即使被盗贼打劫,也隐瞒忍着不敢说出。于公住进旅馆,吩咐家人察访,果真有一富家被强盗打劫,富翁也被炮烙致死。于公叫来他的儿子询问被劫的情况,他的儿子坚持不承认。于公说:“我已经在此替你捕到(其实是查到)了盗贼,没有别的什么。”富翁之子才叩头哭泣,哀求于公为他父亲报仇雪恨。于公叩开城门往见邻宰,叫他差遣健役在四更时分出城,径直去了某处村舍,结果捕获八人,一审问就承认了。问那病妇是什么人,盗贼供认说:“那夜同在妓院,因此就与妓女合谋,把盗金放在床上,叫她抱着睡在床上,然后抬到窝藏之处进行瓜分。”大家都佩服于公的神明。有人问他凭什么知道事情的原故的,于公回答说:“这很容易理解,只是人们不大关心罢了。哪里有少妇睡在床上,而允许别人入手到她的被子里的?而且换肩而行,(正说明)那被抬的东西非常重,还交替用手护着,就知道其中一定藏有东西了。如果是病妇昏昏沉沉地被抬到,就一定有富人倚着门框迎接;只见男子出来,又没见惊问一句话,因此就确认他们是盗贼了。”(九)一、原文:苏秦之①楚②,三日乃③得见王乎。谈卒④,辞而行。楚王曰:“寡人闻⑤先生,若⑥闻古人。今先生乃不远千里而临⑦寡人,曾⑧不肯留,愿⑨闻⑩其说。”对曰:“楚国之食贵于⑾玉,薪贵⑿于桂,谒者⒀难得见如鬼,王难得见如天帝。今令⒁臣食玉炊桂,因⒂鬼见帝。” 王曰:“先生就舍⒃,寡人闻命⒄矣。”二、译文:\n苏秦来到楚国,过了3天,才见到楚王。(苏秦与楚王)交谈完毕,就向楚王辞行。楚王说:“我听到您的名声,就像听到古代贤人一样,现在先生不远千里来见我,为什么不肯多待一些日子呢?我希望听到您的意见。”苏秦回答说:“楚国的粮食比宝玉还贵,柴禾比桂木还贵,禀报人员像小鬼一样难得见面,大王像天帝一样难得见面;现在要我拿玉当粮食,拿桂木当柴禾烧,通过小鬼见高高在上的天帝……。”楚王打断苏秦的话,说:“请先生到客馆住下吧,我接受教导了。”三、解释::⒈(之)去,往 ⒉(苏秦)字季子,战国时著名士。 ⒊〔乃〕才。 ⒋〔卒〕完毕。 ⒌〔闻〕听说。 ⒍〔若〕像。 ⒎〔临〕到。 ⒏〔曾〕竟然。 ⒐〔愿〕希望。 ⒑〔闻〕听。 ⒒〔于〕比。 ⒓〔薪贵〕柴禾。 ⒔〔谒(yè)者]古代掌管进见的人(国君的近臣,负责传达)。 ⒕〔令〕要。 ⒖〔因〕通过。 ⒗〔就舍〕回到宾馆去吧。 ⒘〔闻命〕接受指教,接受教导。(命)教导四、评析:苏秦作为大游说家,其心理素质非常之高。他没有因为拒绝召见而心灰意冷,而当他见到楚王后也没有忘乎所以,把自己的想法和要求和盘托出,而是以退为进,马上辞行。如此反而掌握了心理上的主动权,让楚王十分迫切的听从他的意见、答应他的要求,把他奉为上宾。可见,在说服他人时,光有学识是不能被人接纳的,顽强的毅力和冷静的心态是以识取信的关键。(十)一、原文: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古官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二、翻译:王冕,诸暨人。七八岁的时候,他的父亲让他到地里放牛,(他)却偷偷地到私塾去,听学生念书,听过之后,就默默的背诵。黄昏回去的时候,却忘了(带)他的牛(回来)。一个人牵着王冕的牛问是谁家的牛踩坏了庄稼,王冕的父亲非常生气,打了他,事后还是这样。王冕母亲说:“儿子喜欢读书,为什么不任凭他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呢?”王冕因此离开,去寺院居住。晚上偷偷出来,坐在佛像膝上,手执简策映着长明灯读书,书声朗朗直到天亮。佛像大多是土烧制的,狰狞(使人感到)害怕,可怕。王冕当时年幼,平静得好像不知道。安阳韩性听说王冕后对他感到惊异,就收他为弟子。王冕努力学习于是成为当时的大儒。韩性死后,他门下的人侍奉王冕像侍奉韩性一样。当时王冕的父亲已死,王冕就接来母亲到越城养老。久了,母亲就考虑还乡,王冕就买牛车用车载着母亲,自己穿戴着古式的帽子和衣服跟随在车后。乡里的小孩竞相围在道路旁笑他,王冕也跟着笑。三、字词翻译:牧:放牧畜牲。 垄:田埂。 窃:偷偷地,暗中。 学舍:学堂。 或:有一个人 曷:通“何”,为什么。 潜:暗暗地,悄悄地。 佛:指佛像。 执策:拿着书。 达旦:到早晨,到天亮。 狞恶可怖:狰狞凶恶,令人害怕。 恬:神色安然,满不在乎的样子。 韩性:当时著名学者。 录:收 通儒:通晓儒家经典,学识渊博的大师。句子翻译 已而复如初:不久,又像原先那样。 冕因去,依僧寺以居:王冕从此以后,离开了家,寄居在寺庙里住了。四、启示:我们要像王冕那样在苦学中获得学习的快乐,快乐学习,诗意人生! 后天教育重要,要充分利用家庭社会为我们创造的学习条件,刻苦用功,踏踏实实的,脚踏实地的学习.(十一)一、原文:曹州于令仪者,市井人也,长厚不忤物,晚年家颇丰富。一夕,盗入其家,诸子擒之,乃邻舍子也。令仪曰:“汝素寡悔,何苦而为盗邪?”曰:“迫于贫耳。”问其所欲,曰:“得十千足以衣食。”如其欲与之。既去,复呼之,盗大恐。谓曰:“尔贫甚,夜负十千以归,恐为人所诘。”留之,至明使去。盗大感愧,卒为良民。二、译文:曹州于令仪,是做生意的人,为人忠厚,不损人利已,晚年家境颇为富裕。一天晚上有人到他家行盗。于令仪的儿子们抓住了小偷,原来是邻居的儿子。令仪对他说:“你平时很少做对不起自己的事,何苦做小偷呢?”那人回答说:“都是贫穷逼的。”问他需要什么,小偷回答说:“有十贯铜钱就足以买食物及衣服了。”令仪按照他要求的数目给了他。小偷刚一走,令仪又叫他回来,盗贼很惊恐,令仪对他说:“你十分贫穷,晚上却背着十贯铜钱回去,恐怕巡逻的人会盘问你。”留到天亮才打发他走。盗贼感到十分惭愧,终于成为良民。三、注释:1.市井:指做生意。 2.禽:通“擒”,抓获。 3.素:一向,平时。 4.寡悔:很少做对不起自己的事。 5.十千:指十贯铜钱。 6.诘:盘问。 7.卒:最终。性格特点:于令仪:忠厚,不损人利己,待人宽厚,大方,至诚至仁,处处为他人着想。(十二)一、原文:帝欲用安石,唐介言安石难大任。帝曰:“文学不可任耶?经术不可任耶?吏事不可任耶?”介对曰:“安石好学而泥古①,故议论迂阔,若②使为③政,必多所变更。”帝不以为然④,竟⑤以安石参知政事,谓之曰:“人皆不能知卿,以⑥卿但⑦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帝曰:“然则卿设施⑧以何为先?”安石对曰:“变风俗,立法度,正方今⑩之所急也。”帝深纳⑨之。二、译文:\n皇帝(宋仁宗)想启用王安石,唐介说:“安石很难担当起这个职务。”皇帝说:“(他)文学方面不可信任吗?经术方面不可信任吗?吏事方面不可信任吗?”唐介答:“安石好学但是思想古板,以前讨论的时候,他的思想行为不切实际事理,如果他做了官,(他的)政策肯定经常变更。”皇帝却不这样认为,最终(还是)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对(王安石)说:“别人都不了解你,认为只知道经学数术,不清楚世务,”王安石答道:“经学数术正是用来规划处理世务。”皇帝说:“你认为现在应该先实施什么政策?”王安石说:“要改变现在的风气、礼节、习惯,公布新的法令,(这)正是现在所急需要做的事。”皇帝就采纳了(他的意见)。三、解释:①泥古:拘泥于古代②若:如果③为:治理④然:正确的⑤竟:最终⑥以:以为⑦但:只⑧设施:打算开展⑨纳:采纳⑩方今:当今四、人物形象:从中看出王安石自信、胸有成竹、有大谋略的可贵品德。(十三)一、原文: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西行矣。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趋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趋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二、译文:魏国和赵国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告急。齐国派田忌率兵前往,直奔大梁。魏将庞涓听到消息,放下韩国赶回,但齐军已经越过齐境而西进。孙子对田忌说:“他们三晋的军队素来慓悍勇武而看不起齐国,齐国有怯懦的名声,善于作战的人只能因势利导。兵法上说,行军百里与敌争利会损失上将军,行军五十里而与敌争利只有一半人能赶到。(为了让魏军以为齐军大量掉队,)应使齐军进入魏国境内后先设十万个灶,过一天设五万个灶,再过一天设三万个灶。”庞涓行军三天,见到齐军所留灶迹,非常高兴,说:“我本来就知道齐军怯懦,入我境内三天,士兵已经逃跑了一大半。”所以丢下步兵,只率轻兵锐卒,用加倍的速度追赶齐军。孙子估计魏军的行军速度,天黑应当赶到马陵。马陵道路狭窄,旁多险阻,可以埋伏兵马,于是把一棵大树削去树皮,露出白木,在上面写上“庞涓死于此树之下”。然后命齐军善射者持上万张弩,埋伏在道路两旁,约定好“天黑见到点着的火就一起放箭”。庞涓果然于夜晚来到削去树皮的大树下,看见树上写着字,便钻木取火来照明。字还没有读完,齐军万弩齐发,魏军大乱失去队形。庞涓自知无计可施,军队已彻底失败,只好自刎,临死说:“总算叫这小于成了名!”齐国乃乘胜全歼魏军,俘虏了魏太子申回国,孙膑因此而名扬天下,世人皆传习他的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