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00 KB
  • 2022-08-19 发布

浅谈文言文教学就是教学文言文

  • 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浅谈文言文教学就是教学文言文文言文教学就是教学文言文,文言文跟白话文和外文相比,难学、失落已成为事实。一、什么是文言文教学文言文该怎么教,方法会有很多。但我想都要基于一个事实:这是文言文,而不是白话文;是中文,而不是外文。我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是文言文,意味着文章是古代的、远离现代的,至少跟现代生活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那么跟中学生的关系是远隔的,是疏离的,换言之,功利性差。而白话文跟生活关联度极高,如按照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的理论,学生每天都在学习白话文,都在学习语文。至于外语,这完全是一种陌生的语言,没有生活基础,只有书本、课堂,实践性极低,但因为当今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使国人有了跟外国人交往的冲动,有了奋不顾身地去学外语的热情。文言文跟白话文和外文相比,难学、失落已成为事实。但文言文要考,这也是事实,并且占的比重还不低,约占基础分的四分之一。文言文的存在只是为了考试吗?肯定不是,有传承问题,有文化问题,有民族的生存与发展问题等等。作为老师,你必须去教文言文,并且要尽可能地去教好文言文,让学生能愉快地接受文言文。为了教好文言文,有些教师进入了误区,把文言文课上成历史课,上成思想课,如:上《六国论》时,竞大讲战争形势和赂与不赂;上《陈情表》时,竟大谈孝与忠对现代的意义至于文言和文章的主旨都成了附庸。课的可听性是强了,但课的文言陛就弱了,喧宾夺主、本末倒置,大概就是如此。虽然一篇文章可以从语文角度讲,也可以从历史角度、思想角度来讲,但前提是你是什么学科的老师你是语文老师,还是历史老师、政治老师。如2004年上海高考历史卷中有一题:全国人大十届二次会议期间,温家宝总理在答记者问时,引用了清末诗人丘逢甲《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潜。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问题:(1)这首诗写于哪一年?(2)为什么四百万人同一哭?(3)春愁是中国古诗词中常见的词语,以此为题抒发了怎样的情怀?这道题告诉我们,可以从历史的角度去读诗词,但这是历史老师的事。如果一堂文言文课,你过多地担当了历史老师的角色,这不是对我们语文老师的强化,我以为恰恰是对我们语文老师的弱化。我们要明确文言文和文言文教学这个事实,明确自己所担当的角色。\n西汉前期的策问与对策初探,西汉前期是古代策试制度化的重要时期,它确实选拔出了真正的人才,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策问是古代以策试士时由主考一方出题发问,其中由皇帝亲自发问或者代表皇帝发问的称为制策,由各级主考的政府部门发问的称为试策。士子的回答则称为对策。一、汉文帝时期的策问与对策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论述道:对策者,应诏而陈政也[1],这里的应诏而陈政,即是针对统治者关于时政的策问给以准确的回答。作为一种制度化的考试方法,它确立于西汉前期。据《汉书文帝纪》载,文帝即位的第二年(公元前178年)十一月发生了日食,文帝以为这是上天对自己的施政有过给以警戒,所谓人主不德,布政不均,则天示之灾以戒不治,因此下诏令臣民上言自己的过失,同时要求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以匡朕之不逮。文帝十五年(公元前165)九月,汉文帝再次下诏,要求诸侯王、公、卿、郡守举贤良能直言极谏者,上亲策之,傅纳以言。[2]关于文帝策问的具体内容,《汉书》记载道:惟十有五年九月壬子,皇帝曰:昔者大禹勤求贤士,施及方外,四极之内,舟车所至,人迹所及,靡不闻命,以辅其不逮;近者献其明,远者通厥聪,比善戮力,以翼天子;是以大禹能亡失德,夏以长楙。高皇帝亲除大害,去乱从,并建豪英,以为官师,为谏争,辅天子之阙,而翼戴汉宗也。赖天之灵,宗庙之福,方内以安,泽及四夷。今朕获执天子之正,以承宗庙之祀,朕既不德、又不敏、明弗能烛、而智不能治,此大夫之所著闻也。故诏有司、诸侯王、三公、九卿及主郡吏,各帅其志,以选贤良明于国家之大体、通于人事之终始及能直言极谏者,各有人数,将以匡朕之不逮。二三大夫之行,当此三道,朕甚嘉之,故登大夫于朝,亲谕朕志。大夫其上三道之要,及永惟朕之不德、吏之不平、政之不宣、民之不宁,四者之阙,悉陈其志,毋有所隐。上以荐先帝之宗庙,下以兴愚民之休利,著之于篇,朕亲览焉。观大夫所以佐朕,至与不至,书之、周之、密之、重之、闭之。兴自朕躬,大夫其正论,毋枉执事。呜乎,戒之!二三大夫其帅志毋怠!分析这篇策问我们可以看出五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对古代统治者的推崇与效仿;二是对自己祖先的膜拜;三是对自己进行解剖与评价;四是讲自己征举贤良及直言极谏者的目的,将以匡朕之不逮;五是就对策的问题作出说明,即朕之不德、吏之不平、政之不宣、民之不宁,要求贤良们认真对待,作出答策。\n从策试的视角来看,文帝二年和十五年的两次诏举贤良,第一次的目的是要纠正自己施政的过失,考试的性质还不十分明显;第二次策问则明确提出皇帝要亲自进行策试的具体内涵,并且要采纳贤良们的建策,这可以看做策试制度化的开始。而从被举荐的贤良方正之对策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对于时政和治国方略确是深有见地。如这次的诏举贤良文学士,晁错获得了第一,他在对策文中按照皇帝策问的内容层次,一一作出答策:首先是自谦;接着对诏策曰明于国家大体作出回答;再接下去是对诏策曰通于人事终始作出回答;再接下去是对诏策曰直言极谏作出回答,他以五霸为例讲了春秋五个霸主才能不如其臣,但是得到直言极谏的方正之士的辅佐,能够救主之失、补主之过、扬主之美、明主之功,使主内亡邪辟之行、外亡骞污之名,五霸因此被后世称为贤主;再接下去是对诏策曰吏之不平、政之不宣、民之不宁作出回答,他以秦朝二世而亡为例,分析了吏不平、政不宣、民不宁之祸产生的根源,秦朝暴政所造成的亲疏皆危、外内咸怨、离散逋逃、人有走心的状况,又以汉文帝即位以来为天下兴利除害、变法易故、以安海内的诸多惠政作为对比,称赞这些是上世之所难及、道纯德厚,元元之民幸矣;最后,他对诏策曰悉陈其志,毋有所隐作出回答,认为五帝其臣莫能及,则自亲之;三王臣主俱贤,则共忧之;五伯不及其臣,则任使之,汉文帝资材不亚于五帝,然君临天下十六年来,民不益富、盗贼不衰、边境未安,之所以如此,意者陛下未之躬亲,而待群臣也,他希望汉文帝能够亲身治理朝政,以实现天下之治[3]。二、汉武帝时期的策问与对策二、我们需要共识要教好文言文,我想要达成一个共识:充实和扎实。文言文的用语很简约,但内涵很丰富。老师要讲的很多,如字词句、语法修辞、篇章结构、思想情感、历史文化等等。苏州大学陈国安教授所说:丰满语言的两翼,绕到文字的背后,教会文学的思考,理解文化的人生。文章是既定的,怎么教,其实也是老师学识修养的体现,因为这不仅是传授知识的问题,也是人格修养的问题。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无非是讲老师对学生影响的深远。有老师在上《五人墓碑记》时,问学生:呼中丞之名而詈之中詈字从课本落实在课文上,我想:作为理想的文言文教学,理应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废谁都不行,重谁也不行,至于把握的度,是一个教师的思想认识和教学水平的问题。\n《赤壁赋》是一篇人文性很强的课文,如果弃掉人文性,而只讲字词句,肯定是不行的。因为在这篇文章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乐观旷达的苏轼。同样,在这个板块中后一篇文章《始得西山宴游记》,也是一篇人文性很强的文章,前些天就听了一节公开课,要求是一节课上完。那位授课教师大概花了一半时间讲字词句,另一半时间讲人文,一半对一半。我以为这不是并重,并重是根据课的情况作恰如其分的安排,正如折中不是中庸。这堂课人文明显重于工具,是有失偏颇的。重人文并非是弃工具,工具是基础,人文是升华,是水到渠成的。因为是同一板块,还可以让学生思考板块标题感悟自然的意义,这两篇文章都是写景散文,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以我观物,万物皆着我之色彩,我们在文章中读出了:一个是乐观旷达的,一个是执着孤傲的。联系这两人之前之后写的一些诗文,就会明白,苏轼在离开黄州到庐山时,写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诗句,如果联系一下苏轼的生活遭遇和他的生活态度,就不难明白写这首诗的用意了:你们怎样看是你们的事,可以看高,可以看低,我还是我,苏轼还是苏轼。柳宗元写《江雪》(干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是千万孤独,跟《始得西山宴游记》一脉相承,所谓不与培娄为类。两篇文章一比较,就会发现,同样的遭遇,不一样的反应,因为性格、气质、修养不一样,但都不影响他们的伟大。正如屈原在楚国灭亡时选择死,司马迁在受腐刑时选择生,我们不能因他们的不同选择否定他们的伟大。四、于丹讲《论语》是特例在我们那么看重文和言的时候,于丹讲《论语》,讲文而不讲言,竟大行其道,一时让语文老师膛目结舌。有人说为文言文教学开了一个好头,因为这样教学,文言文的可听性绝对没有问题;也有人说为语文老师出了一个难题,因为不可能放弃文言而追求所谓的效果。我想于丹讲《论语》,正确地说不是在讲文言文,更不是在讲文言文教学。于丹只是一时红火,不会像《论语》本身一样经典,可以千年而不朽。有人戏称她为超女,我想多少包含着对她的评价。于丹讲《论语》是特例,不能归到文言文教学,我想作为语文老师还是应该有明晰的认识。我们不要因于丹讲《论语》而喜,也不要因为于丹讲《论语》而忧,文言文就是文言文,文言文教学就是教学文言文。\n我们用文言文来教学,要让学生掌握通假字、实词意义、虚词用法、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古汉语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达成语文课程的教学目的。于丹讲《论语》,只是阐发己见,引发电视观众去思考一些社会问题。她的落脚点是观点而不是知识,是娱乐而不是实用。我们用文言文来教学,教材是例子。《师说》、《六国论》、《过秦论》等都是经典,学生学了这些文章,能有举一反三的功效。于丹讲《论语》是演说,所用材料是引子、是由头,是为了自己随心所欲地演绎和发挥,而真正的《论语》被异化,被泛文化。我们用文言文来教学,有对话场,可以多元解读,文言文教学就是教学文言文可以独立思考。一篇《赤壁赋》可以引起学生大讨论,对主客对话可以作不同的解读。主客对话是虚拟的,代表了思想中两个不同侧面的矛盾斗争;也可以说是实有的,客是道士,是杨世昌,说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自然是最符合他的身份与性格。于丹讲《论语》是独语,有听众而没有对话,有独立性而没有多元性,有随意性而没有严肃性。中学里有选修《(论语)选读》,出版社编教师参考用书,或老师写《论语》方面的文章,引用的资料有朱熹《论语章句集注》,何晏、邢昺《论语注疏》,康有为《论语注》,程树德《论语集释》,南怀瑾《论语别裁》等等,但没有于丹讲《论语》,因为大家都知道它没有史料价值。因此,文言文只能是文言文,当文言文成了于丹讲《论语》时,已不具备文言文的本质;文言文教学只能是文言文教学,当文言文教学成了一个人演说时,就会被异化为娱乐和泛文化。我们的文言文教学可以多样化,但本质是不变的:这是文言文,这是文言文教学。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