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状语后置 2页

  • 16.50 KB
  • 2022-08-23 发布

文言文状语后置

  • 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状语后置   我们知道,在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即翻译时大多数时候要提到谓语前面去翻译。   (1)格式:动+以+宾   ①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译文:“用篆文山龟鸟兽的形状来装饰”   ②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伶官传序》)译文:“把箭放回先王灵位之前,禀告大功告成”   ③请其矢,盛以锦囊(《伶官传序》)译文:“并请出那三枝箭,装进锦囊”   ④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伶官传序》)译文:“当庄宗用绳索捆绑燕王父子”   ⑤申之以孝悌之义(《齐桓晋文之事》)译文:“把孝敬父母敬重兄弟的事向他们反复讲述”   ①覆之以掌(《促织》)译文:“用手掌覆盖(蟋蟀)”   (2)格式:动+于(乎,相当“于”)+宾   ①使归就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译文:“让他回去向孙将军求救”   ②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能够在集市上指出我的过错的人”   ③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译文:“并且在他们的墓门前建立石碑”   ④生乎吾前(《师说》)译文:“生在我的前面”   ⑤风乎舞雩(《四子侍坐》)译文:“在舞雩台上吹风”   (3)格式:形+于+宾   ①长于臣(《鸿门宴》)译文:“(他,指项伯)比我长(大)”   ②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张衡传》)译文:“虽然才能比世人高,但却没有骄傲的情绪” 后置,实际上就是“置动词后”。之所以是“后置”,其主要的参照物是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在现代汉语中,状语是放在谓语(动词)的前面,若有放在谓语(动词)后的现象,则谓之。第一:找出(准)句子当中的关键词(谓语动词)为什么要找出和找准动词?原因很简单,这是因为状语是专门用来修饰谓语(动词)的。所以只要把谓语(动词)找出来了,剩下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如:①得双石于潭上 (《石钟山记》)②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③赵尝五战于秦 (《六国论》) ④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上面四个句子的关键动词分别为:①得 ②贤 ③战 ④申第二:掌握介词结构(状语)后置的规律  上面说了:状语是专门用来修饰谓语(动词),而如果是状语后置的情况,它一定要符合这么一条规律  “谓(动)+(宾)+(介)+名(代)”在这里的“介词结构”就可以理解成后置的“状语”了。实际就应该是:  “谓(动)+(宾)+【介+名】”①得双石于潭上  结合规律判断:“得”应该是“谓语动词”,“双石”作“宾语”,“于”是“介词”,“潭”是“名词”。由此,根据上面两条,可以推断出这是“介词结构后置”。  翻译成:【于潭上】得双石②师不必贤于弟子  结合规律判断:“贤”应该是“谓语动词”,“于”是“介词”,“弟子”是“名词”。由此,可以推断出这也是“介词结构后置”。  翻译成:师不必【于弟子】贤③赵尝五战于秦  结合规律判断:“战”应该是“谓语动词”,“于”是“介词”,“秦”是“名词”。由此,可以推断出这也是“介词结构后置”。  翻译成:赵尝【于秦】五战④申之以孝悌之义\n  结合规律判断:“申”应该是“谓语动词”,“之”作“宾语”,“以”是“介词”,“孝悌之义”是“名词性结构”。由此,可以推断出这是“介词结构后置”。  翻译成:【以孝悌之义】申之可见,只要在实际学习过程中掌握了这些规律,并且有意识地在课文中寻找和总结,那么,轻松学会“介词结构后置”这一语法现象就指日可待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