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9 MB
  • 2022-08-26 发布

《文言文的翻译》PPT课件

  • 5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考专题辅导文言文的翻译\n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山行(杜牧)因为\n【考纲聚焦】《考试大纲》规定:考生须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其能力层级为B级。【考点阐释】文言文翻译是考查考生文言文阅读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一直以来是高考文言阅读的重点。因而,我们有必要加强文言文翻译能力的培养,掌握一些基本的文言文翻译技巧,以便更好地驾御这一题型。\n例1:2008年高考安徽卷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刺史幸知民之敝而不救,岂为政哉?虽得罪,所甘心焉。走进高考译文:(我作为)刺史倘若了解百姓的疾苦却不去救助,这难道是为政之道吗?即使得罪宰相,也是心甘情愿的。【解析】本句翻译不是很难,最容易出错的词是“幸”,在这句中作副词,是“本、正”的意思,觉得标准答案中的“倘若”,不如“本来”准确。“倘若”表示的是假设关系,从上下文看,不是假设,是事实。“虽”根据语境译为“即使”,“得罪”不是“得罪了别人”,而是“(自己)获罪”。(2)罪细且不容,巨猾乃置不问,陛下不出伯献,臣不敢奉诏。译文:罪轻的人尚且不被宽容,罪重的人竟然放过而不去问罪,如果陛下不放逐程伯献,我不能接受诏令。【解析】“巨猾”与“罪细”结构不同,译为“特别奸猾狡诈的人”也可以,“乃”是“竟、竟然”的意思。“不问”不是“不过问”,应改是“不问罪”。“出”是“驱逐、放逐”的意思。“敢”是个表谦的词。\n例1:2008年高考安徽卷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刺史幸知民之敝而不救,岂为政哉?虽得罪,所甘心焉。译文:(我作为)刺史倘若了解百姓的疾苦却不去救助,这难道是为政之道吗?即使得罪宰相,也是心甘情愿的。【解析】本句翻译不是很难,最容易出错的词是“幸”,在这句中作副词,是“本、正”的意思,觉得标准答案中的“倘若”,不如“本来”准确。“倘若”表示的是假设关系,从上下文看,不是假设,是事实。“虽”根据语境译为“即使”,“得罪”不是“得罪了别人”,而是“(自己)获罪”。\n例2:2008年高考四川卷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l)永乐元年入朝,留为故官。未几,复谢去。(2)使者至,所发皆经史,置其半不启,乃免于祸,人以为至行所感云。【答案】(l)(4分)永乐元年被征召入朝,留下担任原来的官职。不久,又辞官离去。(2)(6分)使者到来,打开看到的全是经史书籍,丢下另一半未打开,才免于祸患,人们认为是崇高品行感应的结果。【解析】(l)得分点“故”为“原来”“谢”为“推辞”,各1分,语句通顺2分。(2)得分点“发”为“打开”,“置”为“丢弃”,“以”为“认为”“至行”为“崇高品行”,各1分,语句通顺2分。\n【考点阐释】文言文翻译通常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直译就是将原文逐字逐句落实到译文中去,尽量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尽可能保持一致。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多年来,高考翻译题均要求考生采用直译的方式,只有在确实难以直译的情况下才酌情采用意译。\n信 达 雅“信”,就是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达”,就是译文明白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表达要求和习惯,无语病。“雅”,就是译文语句规范、得体、生动、优美。文言文翻译的标准字字落实,文从句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n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留调补贯删换字句\nA.庆历四年春,藤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B.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留人名地名年号\n如:“《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元封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如:“《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元封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n总结一:凡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或现代汉语也通用的词,皆保留不动。1、德祜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2、和氏璧,天下所传宝也。3、卢陵文天祥自序其诗。4、督相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n删:夫战,勇气也。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夫发语词,没有实在意义,翻译时删去打仗,是靠勇气的。语助和连词,译时删去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它作为自己的功劳山北面有个名叫愚公的,年纪将近九十岁了,向着山居住。把无意义或没必要译出的衬词、虚词删去\n如:“夫襵强而燕弱”“日月忽其不淹兮,戥与秋其代序。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发语词)(句中停顿助词)(语气助词)(结构助词)如:“夫赵强而燕弱”“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其闻道也固先乎吾”\n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皇宫的侍臣和丞相府的宫吏都是一个整体,对他们的提升、处分、表扬、批评,不应该不同。异同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不同偏义复词曾益增加同义连用删除一个\n换十年春,齐师伐我。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军队攻打愚我悉都咨商量妻子妻子儿女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或词的结构古今相同意义却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n①璧有瑕,请指示王(单、双音节词的变化)译:璧上有斑点,请让我指出来给大王看。②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词类活用)译:已经为它们哭泣了三天,于是发誓要治疗他们……把五年作为期限,一定要使它们恢复使它们保全。(为动用法,使动用法)\n③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通假、活用)译:天下人如同云一样聚集起来,回声似的响应他,都带者粮食,像影子一样跟从着他。(名词作状语)\n古今异义词单音词双音词词类活用词活用后的词通假字本字小结:对文句的每个字,我们运用留删换这三种方法,就不会有遗漏和增多了,能做到“字字落实”了。字字落实留删换字本义引申比喻义总结今义词\n练一练1、孔子云:何陋之有?2、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4、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5、子何恃而往。6、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7、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8、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留删换\n即:补出文句中省略了的内容(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n②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在省略句中,补出省略的成分:③竖子,不足与()谋。④今以钟磬置()水中。①沛公谓张良曰:“……()度我至军中,公乃入。”(省略主语)你鼓鼓之(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于\n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2、可以()一战之武陵人渔人渔人武陵人\n3、公之视廉将军与秦王。诸位认为廉将军与秦王相比,谁更(厉害)?4、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庄暴见孟子》(孟子)问:“一个人欣赏音乐快乐,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齐宣王)回答说:“不如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n指要根据上下文语境,灵活贯通地翻译。这往往指前五种方法都用上了还不能解决问题时。因为对文言文翻译而言,我们首先要“直译”(留删换调补),在“直译”不能完成时,不得已才用“意译”,这个“贯”就是所谓的“意译”。不过,这种情况在考试时,遇到的可能性不大,所以大家不必太过担心。\n①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司马迁《报任安书》②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注:牛马走,像牛马一样的人。此处为作者自谦词,可意译为“鄙人”或“您的仆人”)译:(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译:太史公、像牛马一般的仆役,司马迁拜了又拜说:\n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你太不聪明了。何陋之有?有何陋?有什么简陋呢?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还自扬州。《伤仲永》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自扬州还。我从扬州回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盖简修狭者桃核为之。原来是挑选桃核中又长又窄的雕刻成的。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状语后置)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n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译:尖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②夫晋,何厌之有?译:有什么满足的?③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④“甚矣,汝之不惠!”译:你的不聪明,太严重了!(你太愚笨了!)(定语后置)(宾语前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译: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北斗星和牵牛星之间徘徊。\n一、联想推断法05年湖南卷11题答案A:李超,字魁吾,淄之鄙人。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诸葛亮《出师表》鄙:边境卑鄙:出身低微、学识浅陋;粗俗⒈根据所学来推断鄙:粗俗\n⒉联想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推断: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不速之客:招致、招引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众叛亲离(通“叛”,背离)06年高考全国统一卷第8题答案B:远本倜傥,尚轻侠尚:崇尚不尚空谈:崇尚\n二、相似结构推断法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胜。品类:自然界的万物05年浙江高考卷11题B项:庭除甚芜,堂庑甚残。庭除甚芜,堂庑甚残。堂庑:堂屋走廊庭除:庭院台阶\n三、以形释词法如从字形结构入手:汉字绝大部分是形声字,形旁大多表意,因此可以通过字形结构来推断词义。例如:1、“若少屈,冀得一归觐”(2004年全国高考题)2、“夫子将焉适”(2003年全国春招试题)“适”字的形旁是“辶”,它与“走”“到”“往”有关,联系上下文,可推断为“到”的意思。“觐”可以借助形旁“见”推断意思与“见”有关,再根据语境推断为“朝见”。\n四、以音释词法根据读音,可以发现通假关系,然后根据本义推断通假字的意思。例如:1、“以身徇国,继之以死”“乃是天子报尔先人之徇命也”(95年全国高考卷)“徇”与“殉”读音相同,“徇”通“殉”,“殉”的意思是:“为了某种理想、追求而死”,联系上下文,可以推断两个“徇”属同一义项,即“为……而死”。2、“或至涂而反”(2001年上海试卷)“涂”与“途”,“反”与“返”读音相同,根据语境,“涂”通“途”,意即“路途”、“道路”;“反”通“返”,意即“返回”、“回来”。\n小 结这个“猜”不能随便使用。我们首先要“直译”(留删换调补),在“直译”不能完成时,不得已才用“猜”。字字落实留删换文从字顺调补猜\n通读全文,掌握大意。古今同义,保留不译。句中省略,括号补齐。如遇倒装,调整语序。偏义复词,删去衬字。同义连用,只留其一。个别虚词,无法翻译,没有影响,不妨删去。古今异义,辨析仔细,以古换今,要合原义。直译为主,辅以意译。忠于原作,贯通顺利。文言文翻译歌诀\n文言文翻译的得分技巧\n1.原句: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译文:①唐太宗听到了将有武姓人杀戮唐室子孙(的传言),便将可疑之人找出来杀掉。评分细则:前半句对,得1分;后半句2分:“除”1分,倒装句式“求人于疑似之际”对1分。全句意思翻译完全错了,不得分。请你打分考生翻译(1)唐太宗听说武氏要杀了他子孙后代,于是要求别人在他怀疑的时候杀了他。(2)唐太宗听说武则天杀了他的子孙,叫人在疑似的时候除掉她。2分0-1分\n2.原句: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译文:这是善于谋划人事而不善于谋划天道啊。评分细则:“乃、工”翻译对各得1分;全句意思翻译错误,不得分。2.你的功能在于谋划别人,然而不能谋划上天啊!2.这是在谋略别人的方面专攻,而在谋略上天的方面笨拙。0分1分\n失分举要:忽略语境大意不明字词句式没有落实语意不通表达不畅宏观微观启示?\n翻译文言文的两个关注点启示小结:联系语境,推断大意宏观上:词不离句,句不离段句子大意!(基本分)微观上:字字落实,文从句顺关键实虚词、特殊句式!(踩点分)直译为主意译为辅\n翻译得分四个步骤:第一步:联系语境明大意联系具体语境,把握句子大意,写出主干,抓住基本分。解决问题\n探究尝试?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译一:文天祥思索了很久很久,才写下了《过零丁洋》一诗给了他。\n探究尝试——解决问题天祥至潮阳,见弘范①,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②,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扞③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宋史•文天祥传》)【注:①弘范:蒙古汉军元帅,率部下抓获文天祥。  ②厓(yá)山:宋末抗元的最后据点。  ③扞(hàn):保卫。】上下文语境:词不离句句不离段句子大意?(基本分)(张弘范)要书信,(文天祥)书写了《过零丁洋》给他。\n翻译得分四个步骤:第二步:字句落实莫疏漏注意重要实词、虚词,看清语法现象,如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偏义复词等;明确特殊句式如省略、倒装、固定句式等。\n探究尝试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关键字词、特殊句式!(踩点得分)“索”、“固”“书”的意思以及倒装句、省略句的调整及补充\n翻译得分四个步骤:第三步:翻译句子要得法留,指凡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皆保留不动;替,将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双音词,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凡该换的,一律换之;补,即补出古代简练说法所省略或隐含的内容,特别是对省略句;删,指删去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虚词;移,指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猜,指文言句中多义实词、带修辞的句子,要根据上下文灵活猜估处理,文言文“六字翻译法”:留替补删移猜\n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译二:(张弘范)坚持索要(招降张世杰的书信),(文天祥)于是书写了《过零丁洋》一诗给了他。补留猜移替补替替替替补\n翻译得分四个步骤:第四步:隐性失分要避免带回原文,检查是否符合语境---看;再读一遍,保证句子准确通顺—念;誊上卷子,字迹清楚端正无误---写。避免:这是在谋略别人的方面专攻,而在谋略上天的方面笨拙。\n高考体验结合运用四个步骤,翻译下面高考试题:\n王戎,字濬冲,琅邪临沂人也。父浑,凉州刺史。戎幼而颖悟,神彩秀彻。视日不眩,裴楷见而目之曰:“戎眼灿灿,如岩下电。”年六、七岁,于宣武场观戏,猛兽在槛中虓①吼震地,众皆奔走,戎独立不动,神色自若。魏明帝于阁上见而奇之。又尝与群儿嬉于道侧,见李树多实,等辈竞趣之,戎独不往。或问其故,戎曰:“树在道边而多子,必苦李也。”取之信然。阮籍与浑为友。戎年十五,随浑在郎舍。戎少籍二十岁,而籍与之交。籍每适浑,俄顷辄去,过视戎,良久然后出。谓浑曰:“濬冲清赏,非卿伦也。共卿言,不如共阿戎谈。”及浑卒于凉州,故吏赙②赠数百万,戎辞而不受,由是显名。戎尝与阮籍饮,时兖州刺史刘昶字公荣在坐,籍以酒少,酌不及昶,昶无恨色。戎异之,他日问籍曰:“彼何如人也?”答曰:“胜公荣,不可不与饮;若减公荣,则不敢不共饮;惟公荣可不与饮。”戎每与籍为竹林之游,戎尝后至。籍曰:“俗物已复来败人意。”戎笑曰:“卿辈意亦复易败耳!钟会伐蜀,过与戎别,问计将安出。戎曰:“道家有言,‘为而不恃’,非成功难,保之难也。”及会败,议者以为知言。征为侍中。南郡太守刘肇赂戎筒中细布五十端,为司隶所纠,以知而未纳,故得不坐,然议者尤之。帝谓朝臣曰:“戎之为行,岂怀私苟得,正当不欲为异耳!”帝虽以是言释之,然为清慎者所鄙,由是损名。戎在职虽无殊能,而庶绩修理。后迁光禄勋、吏部尚书,以母忧去职。性至孝,不拘礼制,饮酒食肉,或观弈棋,而容貌毁悴,杖然后起。时和峤亦居父丧,以礼法自持,量米而食,哀毁不逾于戎。帝谓刘毅曰:“和峤毁顿过礼,使人忧之。”毅曰:“峤虽寝苫食粥,乃生孝耳。至于王戎,所谓死孝,陛下当先忧之。”戎先有吐疾,居丧增甚。帝遣医疗之,并赐药物,又断宾客。永兴二年,薨于郏县,时年七十二。(2007山东卷)(节选自《晋书·王戎传》)[注]①虓(xiāo),怒吼。②赙(fù),赠送财物助人治丧。\n回顾翻译得分四个步骤:第一步:联系语境明大意:把握句子大意,写出主干,抓住基本分。第二步:字句落实莫疏漏:请用笔划出你认为重要的实虚词关注语法现象,如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明确特殊句式如省略、倒装、固定句式等。第三步:翻译句子要得法:文言文“六字翻译法”:留替补删移猜第四步:隐性失分要避免:看,念,写\n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10分)(1)戎异之,他日问籍曰:“彼何如人也?”3分(2)钟会伐蜀,过与戎别,问计将安出。3分(3)帝虽以是言释之,然为清慎者所鄙,由是损名。4分\n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10分)(1)戎异之,他日问籍曰:“彼何如人也?”(2)钟会伐蜀,过与戎别,问计将安出。(3)帝虽以是言释之,然为清慎者所鄙,由是损名。【注意点】:(1)注意“异”字的特殊用法,以及“何如”的翻译。(2)注意“安出”的解释。(3)注意“虽”“以”“然”“由是”的翻译,注意被动句。\n【答案】:(1)王戎感到奇怪,有一天问阮籍说:“他是什么样的人?”(2)钟会讨伐蜀国,路过时与王戎告别,问(他)有何计策。(3)皇帝虽然用这样的话解释此事,然而王戎被清廉谨慎的人鄙视,因此损害了名声。【评分标准】:(1)“异”1分,倒装句式“何如”1分,句子大意对1分。(2)注意“安”字的解释,句式“安出在”的翻译1分(可以意译)省略句要补出。(3)虚词“虽”“以”“然”1分,固定用法“由是”的翻译1分,被动句式1分,句子大意1分。\n得分小结:翻译题得分两个关注点踩点分三个关键点实词虚词句式基本分句子大意积累源于过程方法取于课内四个步骤\n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4.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5.一食或尽粟一石。6.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练一练7.清荣峻茂,良多趣味。8.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n1、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呢。2、第一次击鼓振作了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低落,第三次击鼓勇气就消失了。3、做高官得厚禄的人谋划这件事,你又为什么要参与呢?4、只求能在乱世中暂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面前有什么名气。你做对了吗?\n5、吃一顿有时吃完一石粮食。6、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7、水清,树茂,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8、有时大片的烟雾完全消散了,明月照耀着千里大地,浮动的月光象闪耀着的金光,静静的月影象现下的白璧。\n文言文翻译题的启示采分点——关键词语、重要语法现象A.积累性的:重要实词(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常用虚词固定结构B.规律性的: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直译——一一对应,字字落实语境——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