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课外文言文练习 18页

  • 137.50 KB
  • 2022-08-29 发布

初中课外文言文练习

  • 1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一)文侯与虞人期猎文侯与虞人①期猎(魏文侯同管理苑囿的官吏约定了打猎的时间)。是日(这天),饮酒乐(魏文侯与百官饮酒非常的高兴),天雨(天下起雨来)。文侯将出(文侯要出去赴约),左右曰(随从的侍臣说):“今日饮酒乐(今天饮酒这么快乐),天又雨(天又下雨了),公将焉之(您要去哪里呢)?”文侯曰(魏文侯说):“吾与虞人期猎(我与小官约好了去打猎啊),虽乐(虽然(我在这里)很快乐),岂可不一会期哉((我)怎么可以不去赴约会呢)!”乃往(魏文侯于是前往(约定的地方)),身自罢②之(亲自取消了这次活动)。魏于是乎始强(魏国从此变得强大)。  【注释】①掌管山泽苑囿打猎的官。②罢:通“疲”。  (1)文侯:战国时期魏国国君,在诸侯中有美誉。  (2)虞人:管理山泽苑囿的官吏。  (3)期猎:约定打猎时间。  (4)焉:哪里。  (5)是:这  (6)罢:停止,取消。  (7)之:到,往。  (8)犯风:顶风。  (9)强:强大。  (10)期:约定(11)雨:下雨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①天又雨,公将焉之?译:天又下着雨,您准备到哪里去呢?(句中的“雨”、“公”、“焉”、“之”都能正确翻译) ②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译:虽然现在很快乐,怎么可以不坚守约定的(打猎)时间呢?(句中的“虽(虽然)”、“岂”、“一(专一、坚守)”、“期”。)2.请简要说说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的主要启示。答:做人要诚信守时等(二)齐宣王使人吹竽齐宣王使人吹竽(齐宣王让人吹竽),必三百人(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根本不会吹竽的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宣王说之(宣王很高兴),廪食以数百人(官府给他的待遇和那几百人一样)。宣王死(齐宣王死后),湣王立(他的儿子齐闵王继位),好一一听之(齐闵王也喜欢听吹竽,但他喜欢让他们一个一个地吹听独奏),处士逃(而南郭处士不会吹竽,只好灰溜溜地逃走了)。1.解释加点的词:①处士请为王吹竽:为:给②宣王说之:之:通“悦”,喜欢2.译下边句子①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译文:齐宣王命令艺人吹奏竽,一定要让三百人一起吹奏。②湣王立,好一一听之。译文:齐湣王继位为王,喜欢一个一个地听艺人吹竽。3.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个故事:18\n答:滥竽充数。(三)邹孟轲母(节选)邹孟轲母((鲁国)邹邑人孟轲的母亲),号孟母(人称孟母)。其舍近墓((当初)她的家靠近(一片)墓地)。孟子之少时((因此)孟子小时候),嬉游为墓间之事(游戏玩耍的都是下葬哭丧一类的事),踊跃筑埋(特爱(学)造墓埋坟)。孟母曰(孟母(见了)说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这里不该是我带着孩子住的地方啊)。”乃去(于是(领着孟子)离开了这里),舍市傍(迁住在了(一处)集市的近旁)。其嬉游为贾人⑴炫卖⑵之事(孟子(又)学玩起了奸猾商人夸口买卖那一类的事)。孟母又曰(孟母又说):“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这里(也)不是我应该带着孩子住的地方啊)。”复徙舍学宫之旁((就)再次把家迁到了一个公学学校的旁边)。其嬉游乃设俎豆⑶((这时)小孟子所学玩的,才是祭祀礼仪),揖让进退(作揖逊让、进退法度(这类仪礼方面的学问)了)。孟母曰(孟母说到):“真可以居吾子矣((这里才)真正是可以让我(带着)儿子居住的地方啊)。”遂居(于是,(长久)把家安在了这里)。及孟子长(等孟子长大成人),学六艺((便很顺利地)学(精)了《易》、《书》、《诗》、《礼》、《乐》、《春秋》等六艺(的学问)),卒成大儒之名(最终成就了儒家大师的大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⑷((后来的)君子贤人都说孟母(很)善于利用(环境)渐染教化(孩子))。注:(1)贾人,商人。(2)炫卖,叫卖。(3)俎豆,古代祭祀用的礼器。(4)渐化,逐渐濡染。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乃去,舍市傍:离开(2)及孟子长:等到,至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复徙舍学宫之旁。译文:再一次把家迁到一所学堂旁边3.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故事的主要内容,然后谈谈这个故事给你的启示。  内容:叙述了孟母三迁的故事。  启示: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四)郑人逃暑郑人有逃暑①于孤林②之下者(郑国有个人在一棵独立的树下乘凉),日流影移(太阳在空中移动,树影也在地上移动),而徙衽③以从阴(他也随着树荫挪动自己的卧席)。及至暮(到了黄昏),反席于树下(他又把卧席放到大树底下)。及月流影移(月亮在空中移动,树影也在地上移动),复徙衽以从阴(他又随着树荫挪动自己的卧席),而患露之濡④于身(而苦于露水沾湿了全身)。其阴逾⑤去(树影越移越远了),而其身逾湿(他的身上也越沾越湿了),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这个方法)在白天使用很巧妙,但晚上用就相当笨拙了)。[注释]①逃暑:避暑,乘凉。②孤林:独立的一棵树。③衽(rěn):卧席。④濡(rú):沾湿。⑤逾:同“愈”,更加。1.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1)徙衽以从阴(移动)(2)其阴逾去(离开)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翻译:这个办法用在白天是巧妙的,而用在晚上是笨拙的3.郑人的“拙”具体表现在(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拙”具体表现在晚上也跟着树影移动席子4.这则寓言告诉人们的道理是:答:要随机应变,要顺应变化,不凭经验办事,不要墨守成规18\n(五)浦阳郑君仲辨浦阳郑君仲辨(浦阳县有位青年名郑仲辨),左手之拇指有疹焉(有一天,左手的大拇指生了一个疹斑),隆起而粟(肿起来像米粒一般大)。君疑之(郑君疑惧),以示人(给别人看),人大笑(看的人哈哈大笑),以为不足患(认为不值得担忧)。既三日(过了三天),聚而如钱(疹粒肿得像铜钱那般大)。忧之滋甚(他更为担忧),又以示人(又拿给人看),笑者如初(看得人像以前一样笑他)。又三日(又过了三天),拇指大盈握①(拇指肿得像拳头那般大),近拇之指皆为之痛(靠近拇指的指头,都被它牵引得疼痛起来,好像割刺一般),肢体心膂②无不病者(四肢心脏及背脊骨没有不受痛的)。惧而谋诸医(郑君心中害怕,就去请教医生),医视之(医生看了),惊曰(吃惊地说):“此疾之奇者(这是奇特难治的病),虽病在指(即使病在指头上),其实一身病也(其实成了影响全身的病了),不速治(不赶快治疗),且能伤身(将会丧失生命)。然始发之时(可是刚开始发病的时候),终日可愈(一天就可治好);三日(发病三天以后),越旬可愈(要超过十天才能治好);今疾且成(现在病已经形成了),已非三月不能瘳③(不到三个月不能治愈)。终日而愈(一天治得好),艾可治也(用艾草就可以了);越旬而愈(过十天要治得好),药可治也(用药草才可);至于既成(到成了重病时),甚将延乎肝膈④(到人体内脏,甚至会蔓延),否亦将为一臂之忧(有一只手臂残废,不然也可能)。非有以御其内(除非能从内部治它),其势不止(否则病势不会停止);非有以治其外(不设法从外面来治疗),疾未易为之(病就不容易治好)。”君从其言(郑君听从他的话),日服汤剂(每天内服汤药),而傅⑤以善药(又外敷有效的良药),果至二月而后瘳(果然到两个月后就好了),三月而神色始复(三个月后精神脸色才复原)。余因是思之(我因此想到):天下之事(天下的事故),常发于至微(通常发生在极为细微),而终为大患(隐而不显的地方,最后成为莫大的祸患);始以为不足治(最初认为不值得处理),而终至于不可为(但是最终到了没有办法处理的地步)。当其易也(当初发生,容易处理时),惜旦夕之力(往往吝惜些微的精力),忽之而不顾(轻忽它而不加顾虑);及其既成也(等到祸患形成了),积岁月(花费很长的时间),疲思虑(用尽了脑筋,精疲力竭),而仅克之(才仅仅能把这祸患克服),如此指者多矣(天下事,像这拇指的,可太多了)。(方孝儒《指喻》)【注】①握:四寸为一握。②膂:脊骨。③瘳:病愈。④肝膈:泛指人体内脏。⑤傅:涂。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两项是(AC)A.惧而谋诸医(谋划)B.甚将延乎肝膈(蔓延)C.疾未易为之(变换)D.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消除)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AB)A.日服汤剂,而傅以善药徐以杓酌油沥之B.不速治,且能伤身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C.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虽人有百手,首有百指D.终日而愈,艾可治也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解释错误的一项是(C)A.忧之滋甚,又以示人(指代“拇指疾患”)B.余因是思之(指代“引发的道理”)C.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顾(指代“各种疾病”)D.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指代“祸患”)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①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翻译:郑君不能确定它是什么,把它给别人看,看的人大笑,认为不值得担忧②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翻译:开始认为不值得整治,最终到了不能够整治。5.本文写郑君医治拇指疾患一事是为了说明一个什么道理?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世上的事情,常起于极细小的地方,但不加关注,就可能酿成无可挽救的大祸。18\n(六)管仲、隰朋①从于桓公而伐孤竹管仲、隰朋①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②(春秋时代,有一次,管仲和隰朋跟随齐桓公出征孤竹国),春往冬反(春天去,冬天回),迷惑失道(归途中迷失了道路)。管仲曰(管仲说):“老马之智可用也(可以让老马发挥作用了)。”乃放老马而随之(于是让几匹老马在前面走,队伍跟在后面),遂得道(终于找到了道路)。行山中无水(走在山里,队伍找不到水喝),隰朋曰(隰朋说):“蚁冬居山之阳(蚂蚁冬天住在山南),夏居山之阴(夏天住在山北),蚁壤一寸而仞有水(只要顺着蚂蚁窝向下挖就会找到水源)。”乃掘之(于是挖掘蚁穴),遂得水(果然挖到了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像管仲这样能干、隰朋这样聪明的人),至其所不知(到他们所不了解的事),不难③师于老马、老蚁(也知道要向老马和蚂蚁学习),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但现在有许多人,不知道自己知识浅薄,却不愿向学习聪明人的知识),不亦过乎(不也是错得很厉害吗)?注释:①管仲、隰(xǐ)朋:都是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的大臣。②孤竹:商、周时期的一个小国家。③不难:不惜,不耻。1.“乃掘之”中的“乃”与下文哪句中的“乃”字意思相同?( B )A.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B.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C.当立者乃公子扶苏。D.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2.下列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B )(2分)A.老马之智可用也:老马的智慧可以利用啊。B.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北面,夏天住在山的南面。C.蚁壤一寸而仞有水。:蚁壤高达一寸,下面一仞的地方就有水。D.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老蚁。:凭管仲的圣明和隰朋的智慧,到他们有所不知的时候,不耻向老马、老蚁学习。18\n(七)项籍者,下相人也项籍者(项籍),下相人也(是下相人),字羽(字羽(项羽名籍字羽))。初起时(当初起义的时候),年二十四(是二十四岁)。其季父项梁(他的叔父(其实比叔父排行更后面,是“季父”)是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项梁的父亲就是楚国的将领项燕,是被秦国将领王翦所杀的。项氏代代是楚国的将领,受封在项城,所以姓项)。项籍少时学书(项籍年少时曾学习写字识字),不成(没有学成),去(就放弃了),学剑(学习剑术),又不成(也没有学成)。项梁怒之(他的叔父项梁很生气)。籍曰(项籍却说):“书(写字),足以记名姓而已(能够用来记姓名罢了)。剑(剑术),一人敌(也只能与一个人对敌),不足学(不值得学)。学万人敌(我要学习能敌万人的本事)。”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于是项梁就教项籍兵法),籍大喜(项籍非常高兴),略知其意(后来只知道兵法大概的意思),又不肯学(又不肯深入的学习下去)。秦始皇帝游会稽(秦始皇游览会稽郡),渡浙江(渡浙江时),梁与籍俱观(项梁和项籍一块儿去观看)。籍曰(项籍说):“彼可取而代也(那个人,我可以取代他)!”梁掩其口(项梁急忙捂住他的嘴),曰(说):“毋妄言(不要胡说),族矣(要满门抄斩的)!”梁以此奇籍(但项梁却因此而感到项籍很不一般)。籍长八尺余(项籍身高八尺有余),力有扛鼎(力大能举鼎),才气过人(才气超过常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即使是吴中当地的年轻人也都很惧怕他了)。1.用/给下面文字加划分节奏停顿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2.解释加点词语。略知其意其:代项梁所教的兵法梁以此奇籍奇,以……为奇3.翻译句子。毋妄言,族矣。翻译:不要胡言乱语,(否则)要被灭族了!4.选文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特点?答:轻视学习,崇尚武力,胸怀大志,具有叛逆性格。5.项羽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悲剧英雄。南宋词人李清照曾作诗怀念他,请写出其中的名句或写出与之有关的一个成语。答: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或破釜沉舟等。18\n(八)晏子谏杀烛邹景公好弋(齐景公喜欢用系着绳子的箭射鸟),使烛邹主鸟(下令让烛邹负责养鸟),而亡之(然而烛邹却让鸟逃跑了)。公怒(齐景公发怒了),诏吏杀之(命令官吏杀掉他)。晏子曰(晏子说):“烛邹有罪三(烛邹的罪有三条),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请允许我一一列举烛邹的罪行然后按照他的罪行处死他)。”公曰(齐景公说):“可(可以)。”于是召而数之公前(于是召见烛邹,并在齐景公面前列举他的罪行),曰(说):“烛邹(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你负责替我们国君养鸟却把鸟弄丢了),是罪一也(这是第一条罪行);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让我们国君由于鸟的缘故处死人),是罪二也(这是第二条罪行);使诸侯闻之(致使各诸侯听到这件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都认为我们国君看重鸟而轻视人),是罪三也(这是第三条罪行)。”数烛邹罪已毕(烛邹罪行列举完了),请杀之(晏子请求齐景公处死烛邹)。公曰(齐景公说):“勿杀(不要杀他了),寡人闻命矣(我听从你的教诲)。”注:①齐景公,姓姜,名杵臼,春秋时代齐国的国君。②烛邹,齐景公的臣仆。③弋〔yi〕,将绳子系在箭上射。⒈请为加点字选择正确的注音。①景公好弋②诏吏杀之③使烛邹主鸟④寡人闻命矣⒉为加点字选择正确的义项。①使烛邹主鸟(A)A掌管B主持C主要的②而亡之(B)A同“无”,没有B丢失,逃掉C灭亡③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C)A查点B计算C列举⒊翻译下列句子。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翻译:景公说:“不要杀他,我听从你的指教了”。⒋本文的题目是“晏子谏杀烛邹”,其中“谏”是“劝告”的意思。文中晏子是怎样劝告景公勿杀烛邹的?答:晏子没有从正面指责齐王,而是从维护他的根本利益出发,顺着他的话进行劝谏,列出烛邹的五条罪状,指出枉杀无罪之人的荒唐行径将会带来严重后果,从而达到劝谏的目的,由此看出晏子机智有策略。(九)鲁人身善织屦鲁人身善织屦①(鲁国有一个人自己很会打草鞋),妻善织缟②(妻子很会织白绸),而欲徙于越(两口子想搬到越国去)。或谓之曰(有人对他说):“子必穷矣(你到越国去必定会变穷)!”鲁人曰(那鲁国人问):“何也(为什么呢)?”曰(这个人回答说):“屦为履③之也(鞋子是为了用来走路),而越人跣④行(但是越国人却习惯于赤脚走路);缟为冠之也(帽子是为了给人戴的),而越人被发(但是越国人喜欢披散着头发)。以子之所长(以你们的专长),游于不用之国(跑到用不着你的国家里去),欲使无穷(要想不走投无路),其可得乎(那怎么能办到呢)?”(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注释】①屦:麻鞋。②缟:白绢,周人用缟做帽子。③履:鞋,这里用作动词,指穿鞋。④跣:赤脚。  1.解释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1)或谓之曰:有人(2)以子之长:凭  2.翻译  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翻译:你们编了麻鞋是给人穿的,可是越国人是光脚走路的。你们织了白绢是给人做帽子戴的,可是越国人是被散头发不戴帽子的。  3.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答:要根据需要来确定行动,否则只能碰钉子。18\n(十) 今者臣来   今者臣来(今天我回来的时候),见人于大行①方②北面而持其驾(在大路上遇见一个人,正在向北面赶他的车),告臣曰(他告诉我说):“吾欲之楚(我想到楚国去)。”臣曰(我说):“君之楚(您既然要到楚国去),将奚为北面(为什么往北走呢)?”曰(他说):“吾马良(我的马好)!”臣曰(我说):“马虽良(马即使不错),此非楚之路也(但是这也不是去楚国的路啊)。”曰(他说):“吾用多(我的路费多)!”曰(我说):“用虽多(路费即使多),此非楚之路也(但这不是去楚国的方向啊)。”曰(他又说):“吾御者善(我的车夫善于赶车)!”此数者愈善(这几样越好),而离楚愈远耳(反而会使您离楚国越远)。  【注】①大行:远行。②方:正。1、翻译文中划线的“君之楚,将奚为北面?”这个句子。(2分)  答:您到楚国去,为什么向北面行走呢?                                    2、“此数者愈善”句中“此数者”指的是:马良、用多、御者善。   上文的大意可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个成语是:南辕北辙   3、上面短文说明了怎样的道理?(3分)答:行动和目的相反18\n(十一)炳烛①夜读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晋平公向师旷问道):“吾年七十(我年龄七十岁了),欲学(想要(再)学习),恐已暮矣(恐怕已经晚了)。”师旷曰(师旷说):“何不炳烛乎(为什么不点燃火把(学习)呢)?”平公曰(平公说):“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怎么有作为别人的臣子(的人)戏弄他的君主的呀)?”师旷曰(师旷回答):“盲臣②安敢戏君乎(我哪敢戏弄我的君主呀)?臣闻之(我是听说):少而好学(年轻时喜欢学习),如日出之阳(如同升起的太阳);壮而好学(壮年时喜欢学习),如日中之光(如同中午的太阳);老而好学(年老时喜欢学习),如炳烛之明(如同点燃火把的明亮)。炳烛之明(点燃蜡烛和在黑暗中行走),孰与昧行③乎(哪一个(更好)呢)?”平公曰(平公说):“善哉(好啊)!”  【注释】①炳烛:点烛。②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为盲臣。③昧行:在黑暗中行走。孙权劝学初(当初),权谓吕蒙曰(孙权对大将吕蒙说):“卿今当涂掌事(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不可以不学习)!”蒙辞以军中多务(吕蒙用军中事务太多为借口推辞)。权曰(孙权说):“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但当涉猎(只是粗略地阅读),见往事耳(让你了解历史罢了)。卿言多务(你说你事情多),孰若孤(怎么能比得上有我多呢)?孤常读书(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认为读书有很大的好处)。”蒙乃始就学(吕蒙从此就开始学习)。及鲁肃过寻阳(后来鲁肃到寻阳的时候),与蒙议论(和吕蒙讨论议事),大惊曰(鲁肃大吃一惊,说):“卿今者才略(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非复吴下阿蒙(已经不再是以前那个在吴县时的阿蒙了)!”蒙曰(吕蒙说):“士别三日(有志之士分开多日),即更刮目相待(就应该用新的眼光来看待(另眼看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长兄认清事物太晚了啊)!”肃遂拜蒙母(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结友而别(与吕蒙结为好友,然后分别)。1.下面句子中的“于”和“晋平公问于师旷”的“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C)  A.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B.于厅事之东北角  C.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D.游于是乎始2.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  ⑴恐已暮矣__①迟、晚____⑵盲臣安敢戏君乎___②怎么_____  ⑶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_③再次、重新___⑷及鲁肃过寻阳__④等到、到___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译文:__(1)年少而学,(就)如同初升的太阳。___  ⑵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经:指儒家经典。博士:指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可不译。)  译文:_(2)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而成为博士吗?__4.晋平公担心学不好的理由是_年纪大___,吕蒙不愿学的理由是___事务多____。(每处所填不超过5字)5.两文都是谈学习的,共涉及四个人,读完后你得到什么启发?答:从热爱学习、珍惜时间、善于引导、虚心听取他人的合理建议等方面阐述均可。18\n(十二)鲁国之法①鲁国之法(鲁国有一条法律):鲁人为臣妾于诸侯(鲁国人在国外沦为奴隶),有能赎之者(有人能把他们赎出来的),取金于府①(可以到(鲁国的)国库中报销赎金)。子贡②赎鲁人于诸侯而让其金(有一次,孔子的学生子贡(端木赐)在诸侯国赎了一个鲁国人,回到鲁国后拒绝收下国家赔偿金)。孔子曰(孔子说):“赐③失之矣(赐(子贡的名)呀,你采取的不是好办法)!夫圣人之举事(圣人所做的事),可以移风易俗(可以改变人们风俗习惯),而教导可施于百姓(影响老百姓的行为),非独适己之行也(并非你个人的事情)。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现今,鲁国富人少而穷人多),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你收回国家的补偿金,并不会损害你的行为的价值),不取其金(而你不肯拿回你抵付的钱),则不复赎人矣()从今以后,鲁国人就不肯再替沦为奴隶的本国同胞赎身了。”子路④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子路救起一名落水者,那人感谢他,送了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说:"这下子鲁国人一定会勇于救落水的人了。)。(选自冯梦龙著《智囊》)注释]:①府:指国库。②子贡:孔子的学生。③赐:子贡的名。④子路:孔子的学生。1.文中写子贡做了什么事?孔子对他的做法持什么态度?孔子持这种态度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回答。答:子贡在诸侯国中赎出鲁国人,却不愿依鲁国法律领取应得的赎金。孔子不赞同子贡的这一做法。孔子认为圣人的行为可影响百姓,子贡不取赎金,便不能引导不富裕的百姓效法他去赎回更多为奴的鲁国人。2.文中第②段没有标点符号,请用“|”线标示出需要加标点符号的位置。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 18\n(十三)张姓者,偶行溪谷【甲】张姓者(有个姓张的人),偶行溪谷(偶然行走在溪谷中),闻崖上有声甚厉(听到山崖上边有非常凄厉的声音)。寻途登觇(寻着路登上山崖),见巨蛇围如碗(看见一条身体粗的像碗口一样大的蛇),摆扑丛树中(在树丛中摇摆甩动),以尾击柳(用尾巴击打树木),柳枝崩折(树枝崩裂断折)。反侧倾跌之状(看它身子翻来覆去倾斜跌倒的样子),似有物捉制之(好像是有东西控制了它)。然审视殊无所见(然而仔细察看实在没见到什么)。大疑(十分疑惑)。渐近临之(他渐渐靠近面对它看),则一螳螂据顶上(原来是一只螳螂处在它的头顶上),以刺刀攫其首(用刺刀抓住它的头),攧不可去((蛇)摆动没有甩掉它(指螳螂))。久之(过了很久),蛇竟死(蛇终于死了)。视頞上革肉(看见蛇的额头上的皮肉),巳破裂云(都已经破裂了)。(蒲松龄《螳螂捕蛇》)【乙】尝见一蜘蛛布网壁间(曾经看见一只蜘蛛,在墙壁之间布网),离地约二三尺(离地大约二三尺(高)),一大蛇过其下(一条大蛇从它下面经过),昂首欲吞蜘蛛(抬起头想吞食蜘蛛),而势稍不及((它着势往上)而高低略微差一点);久之(久了),蛇将行矣(蛇将要走),蜘蛛忽悬丝币下(蜘蛛忽然(垂丝)悬挂而下),蛇复昂首待之(蛇又昂首等它),蜘蛛仍还守其网(蜘蛛仍然守在它的网中),如是者三四次(像这样三四次);蛇意稍倦(蛇感觉稍微有点疲倦),以首俯地(将头趴到地上),蜘蛛乘其不备(蜘蛛乘其不备),奋身飚下①(奋身迅速下来),踞②蛇之首(蹲在蛇的头上),抵死不动(拼死不动);蛇狂跳颠掷(蛇狂跳颠摔),以至于死(而到死),蜘蛛乃盬③其脑果腹而去(蜘蛛就吸它的脑浆,吃饱肚子后离去)。(选自薛福成《物性相制》)【注释】①飚下:带着一股风跳下。②踞:趴。③盬(ɡǔ):吃。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1)闻崖上有声甚厉:听到(2)渐近临之:从上往下看(3)久之,蛇竟死:终于(4)尝见一蜘蛛布网壁间:曾经(5)蜘蛛乃酯其脑果腹而去:离开2.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不同意义。(1)之①反侧倾跌之状:的②蛇复昂首待之:它,指蜘蛛(2)以①以刺刀握其首:用②以首俯地:把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然审视殊无所见。翻译:然而仔细看看,什么也没有看到。蜘蛛仍还守其网,如是者三四次。翻译:蜘蛛仍然退回守在它的网里,像这样有三四次。4.甲文中的螳螂和乙文中的蜘蛛是怎样杀死大蛇的?请你分别用文中原话回答。答:甲文: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攧不可去。乙文:蜘蛛乘其不备,奋身飚下,踞蛇之首,抵死不动。5.读了这两则短文后,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答:只要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就能克敌制胜,弱者也可以战胜强者。或:弱有所长,强有所短,弱者只要相机而动,善于斗智,就能战胜强敌。18\n(十四)细柳营细柳营上自劳军(皇上亲自去慰劳军队)。至霸上及棘门军(到了霸上和棘门的军营),直驰入(驱驰而入),将以下骑送迎(将军及其属下都骑着马迎送)。已而之细柳军(随即来到了细柳军营),军士吏被甲(只见官兵都披戴盔甲),锐兵刃(手持锋利的兵器),彀弓弩(开弓搭箭),持满(弓拉满月,戒备森严)。天子先驱至(皇上的先行卫队到了营前),不得入(不准进入)。先驱曰(先行的卫队说):“天子且至(皇上将要驾到)!”军门都尉曰(镇守军营的将官回答):“将军令曰(将军有令):‘军中闻将军令(军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闻天子之诏(不听从天子的命令)’。”居无何(过了不久),上至(皇上驾到),又不得入(也不让入军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于是皇上就派使者拿符节去告诉将军):“吾欲入芝军(我要进营慰劳军队)。”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军营大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守卫营门的官兵对跟从皇上的武官说):“将军约(将军规定),军中不得驱驰(军营中不准驱车奔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于是皇上的车队也只好拉住缰绳,慢慢前行)。至营(到了大营前),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将军周亚夫手持兵器,双手抱拳行礼说:“我是盔甲在身的将士,不便跪拜,请允许我按照军礼参见)。天子为动(皇上因此而感动,脸上的神情也改变了),改容式车(俯身扶着横木上),使人称谢(派人致意说):“皇帝敬劳将军(皇帝敬重地慰劳将军)。”成礼而去(劳军礼仪完毕后辞去)。既出军门(出了细柳军营的大门),群臣皆惊(许多大臣都深感惊诧)。文帝曰(文帝感叹地说):“嗟乎(啊),此真将军矣(这才是真正的将军)!曩者霸上(先前的霸上)、棘门军(棘门的军营),若儿戏耳(简直就像儿戏一样),其将固可袭而虏也是(匈奴是完全可以通过偷袭而俘虏那里的将军)。至于亚夫(至于周亚夫),可得而犯邪(岂是能够侵犯他吗)!”1.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C)A.将以下骑送迎齐使田忌将而往B.天子且至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C.已而之细柳军之虚所卖之D.其将固可袭而俘也汝心之固,固不可彻。2.用“/”为下文的句子断句,断两处。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答: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翻译:将军约定(规定),军营中不得骑马奔驰4.简述汉文帝称亚夫为“真将军”的原因。答:亚夫治军严肃,军令威严,军纪严明,不媚上,因此汉文帝称赞他是“真将军”18\n(十五)石崇与王恺争豪石崇与王恺争豪(石崇和王恺比阔斗富),并穷绮丽,以饰舆服①(两人都用尽最鲜艳华丽的东西来装饰车马、服装)。武帝,恺之甥也(晋武帝是王恺的外甥),每助恺(常常帮助王恺)。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他曾经把一棵二尺来高的珊瑚树送给王恺),枝柯扶疏(这棵珊瑚树枝条繁茂),世罕其比(世上很少有和它相当的)。恺以示崇(王恺把珊瑚树拿来给石崇看),崇视讫(石崇看后),以铁如意②击之(拿搔背痒的工具敲它),应手而碎(马上就打碎了)。恺既惋惜(王恺既惋惜),以为疾已之宝(又认为石崇是妒忌自己的宝物),声色甚厉(说话时声音和脸色都非常严厉)。崇曰(石崇说):不足恨(不值得发怒),今还卿③(现在就赔给你)。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于是就叫手下的人把家里的珊瑚树全都拿出来),有三尺、四尺(三尺、四尺高的)、条干④绝世(树干、枝条举世无双)、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光彩夺目的有六七棵);如恺许比⑤,甚众(像王恺那样的就更多了)。恺惆然⑥自失(王恺看了,自感失落)。(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注释:①舆服:车辆、冠冕和服装。②铁如意:搔背痒的工具,一端做成灵芝形或云叶形,供观赏。③卿:此处为对对方的称谓。④条干:枝条树干。⑤如恺许比:同王恺那棵珊瑚树差不多相等的。⑥惘然:失意的样子。1.用现代汉语解释加点的词语。(1)并穷(都用尽,用来)绮丽(2)尝以(曾经把,左右)一珊瑚树(3)世罕其比(比得上)2.回答下列问题。(1)文章通过一略一详两件事来写石崇与王恺争豪,请各用三个字概括。答:①击珊瑚;②展珊瑚(2)从哪些描写可以看出王恺的珊瑚"世罕其比"?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枝柯扶疏,铺垫(3)王恺在珊瑚被击碎后,为何声色甚厉?答:既惋惜,又以为疾已之宝(4)联系后文,我们从石崇击碎珊瑚的举动中,可以看到他怎样的性格特点?答:傲慢,又胸有成竹(5)文章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状?答:反映晋代地主生活的豪华与奢侈18\n(十七)九方皋相马秦穆公谓伯乐曰(秦穆公对伯乐说):"子之年长矣(您的年纪大了),子姓有可使求马者乎(您的子侄中间有没有可以派去寻找好马的呢)?"伯乐对曰(伯乐回答说):"良马,可形容筋骨①"相也(一般的良马是可以从外形容貌筋骨上观察出来的)。天下之马者(天下难得的好马),若灭若没(是恍恍惚惚),若亡若失(好像有又好像没有的)。若此者绝尘弭辙②(这样的马跑起来像飞一样地快,而且尘土不扬,不留足迹)。臣之子皆下才也(我的子侄们都是些才智低下的人),可告以良马(可以告诉他们识别一般的良马的方法),不可告以千里之马也(不能告诉他们识别天下难得的好马的方法)。臣有所与共担缨薪菜③者,曰九方皋(有个曾经和我一起担柴挑菜的叫九方皋的人),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他观察识别天下难得的好马的本领绝不在我以下)。请见之(请您接见他)。"穆公见之(秦穆公接见了九方皋),使行求马(派他去寻找好马)。三日而反(过了三个月)。报曰(九方皋回来报告说):"已得之矣,在沙丘(我已经在沙丘找到好马了)。"穆公曰(秦穆公问道):"何马也(是匹什么样的马呢)?"对曰(九方皋回答说):"牝而黄④(是匹黄色的母马)。"使人往取之(秦穆公派人去把那匹马牵来),⑤牡而骊(一看,却是匹纯黑色的公马)。穆公不说(秦穆公很不高兴),召伯乐而谓之曰(把伯乐找来对他说):"败矣(坏了),子所使求马者(您所推荐的那个找好马的人),色物牝牡尚弗能知(毛色公母都不知道,他怎么能懂得什么是好马),又何马之能知也(什么不是好马呢)?"伯乐喟然太息曰(伯乐长叹了一声,说道):"一至于此乎(九方皋相马竟然达到了这样的境界吗)?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这正是他胜过我千万倍乃至无数倍的地方)。若皋之所观,天机也(九方皋他所观察的是马的天赋的内在素质),得其精而忘其粗(深得它的精妙,而忘记了它的粗糙之处),在其内而忘其外(明悉它的内部,而忘记了它的外表),见其所见(九方皋只看见所需要看见的),不见其所不见(看不见他所不需要看见的);视其所视(只视察他所需要视察的),而遗其所不视(而遗漏了他所不需要观察的)。若皋之相者(像九方皋这样的相马),乃有贵乎马者也(包含着比相马本身价值更高的道理哩)。"马至(等到把那匹马牵回驯养使用),果天下之马也(事实证明,它果然是一匹天下难得的好马)。《列子·说符》(注)①形容筋骨:形,指形体;容,指状貌。形容筋骨是名词性并列短语作动词"相"的状语。②绝尘弭辙:形容天下之马(千里马)跑得既快,还不扬起尘土,不留下车轮的痕迹。弭,消除。③担缮薪菜:扛东西打柴草。绳索;担缮,指用绳索背负东西。菜,通"采",薪菜,即打柴草。④牝而黄:黄色母马。牝,雌性的鸟兽。⑤牡而骊,纯黑色的雄马。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A子之年长矣。子:你;年:年纪B伯乐对曰。对:回答C三日而反。反:“返”回来D穆公不说。说:“悦”高兴E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尚:还;弗:不F伯乐喟然太息。喟然:长叹的样子;太息:叹息G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遗:忽略H马至,果天下之马也。至:果:到,果真2.说明下列句子中的"之"的用法。A臣之子皆下才也〔的〕B穆公见之〔九方皋〕C已得之矣〔千里马〕D召伯乐而谓之曰〔伯乐〕E又何马之能知也〔不译(主谓之间〕3.把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A臣有所与共担缨薪菜者,曰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请见之。翻译:我有一个同我一起扛东西打柴草的朋友,叫九方皋,对于马的认识不在我之下,大王可以召见他B败矣,子所使求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翻译:失败啊,你所推荐的寻求千里马的人,却连马的颜色都分不清楚,又怎么能识别千里马的才能呢?4.九方皋相马的特点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18\n答:抓住事物的本质(十六)董行成怀州河内县董行成能策贼(唐朝怀州河内县,有个叫董行成的人,能一眼就分辨出对方是否贼匪)。有一人从河阳长店,盗行人驴一头并皮袋(有名贼人在河阳长店偷得路人一头驴和皮袋),天欲晓,至怀州(在天快破晓时赶到怀州境内)。行成至街中,见之,叱曰(正巧碰到董行成迎面而来。董行成一见他就大声喝道):“个贼住(你这贼子给我站住),即下驴来(立即从驴上下来)!”遂承伏(那人一听立即下驴认罪)。人问何以知之(事后有人问董行成如何看出那人是贼)。行成曰(董行成说):“此驴行急而汗(这头驴因长途急行而流汗),非长行也(不是走了很长的路)。见人则引缰远过(而这人见了路人也会引驴绕路),怯也(这一定是因他心虚)。以此知之(所以我判定他一定是贼)。”捉送县有顷驴主寻踪至皆如其言(董行成将盗贼送到县衙,不一会儿,驴的主人寻着踪迹找来了,实际情况和董行成说的一模一样)。(选自《太平广记》)1.根据故事情节,请你给董行成起一个恰当的绰号:神探(或:破案高手)     2.请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董行成这次“策贼”的依据。  答:驴走得很急且身上流汗,说明不是正常长途而是急忙赶路,不正常;赶驴看见人便牵着驴躲避,说明心里有鬼。                          3.文中划线部分没有标点符号。请用“/”线标示出需要加标点符号的位置。捉送县/有顷/驴主寻踪至/皆如其言。18\n(十八)《训俭示康》司马光参政鲁公①为谏官(参政鲁公当谏官(时)),真宗遣使急召之(真宗派人紧急召见他),得于酒家((后来)在酒馆里找到他)。既入((鲁公)入宫以后),问其所从来(真宗问他从哪里来),以实对((他)如实地回答(真宗))。上曰(皇上说):"卿为清望官②(你(担任的官职)属于清望官),奈何饮于酒肆(为什么在酒馆里喝酒)?"对曰((他)回答说):"臣家贫(小臣家里贫寒),客至(客人来了),无器皿(没有食具)、肴(下酒菜)、果(水果),故就酒家觞之③(所以就到酒馆请客人喝酒)。"上以无隐(皇上因为(鲁公)不隐瞒实情),益重之(越发器重他)。张文节④为相(张文节当宰相(时)),自奉养如为河阳掌书记时⑤(自己生活享受如同(以前)当河阳节度判官时(一样))。所亲或规之(亲近的人有的劝他),曰(说):"公今受奉不少(您现在领取的俸禄不少),而自奉若此(可是自己生活享受(却)像这样(节俭)),公虽自信清约(您虽然自己知道(自己)确实(是)清廉节俭),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⑥((但是)外人(对您)很有讥评,说您如同公孙弘盖布被子那样矫情作伪)。公宜少从众(您应该稍稍随从众人(的习惯做法才好))。"公叹曰((张文节)公叹息说):"吾今日之俸(我今天的俸禄(这样多)),虽举家锦衣玉食(即使全家(穿)绸缎的衣服,(吃)珍贵的饮食),何患不能(还怕不能做到(吗))?顾人之常情(但是人们的常情),由俭入奢易(由节俭进入奢侈(是)容易(的)),由奢入俭难(由奢侈进入节俭(却)困难(了))。吾今日之俸岂能常有(我今天的(高)俸禄哪能长期享有(呢))?身岂能常存((我)自己(的健康)哪能长期保持(呢))?一旦异于今日((如果)有一天(我罢官或病死了,情况)与现在不一样),家人习奢已久(家里的人习惯于奢侈生活已经很久),不能顿俭(不能立刻节俭),必致失所((那时候)一定会(因为挥霍净尽而)弄到饥寒无依)。岂若吾居位去位(哪里比得上我作(大)官或不作(大)官)、身存身亡常如一日乎(活着或死亡,(家中的生活标准都)固定像(同)一天(一样)呢)?"呜呼(唉)!大贤之深谋远虑(大体有道德才能的人的深谋远虑),岂庸人所及哉(哪里(是)凡庸的人所(能)比得上的呢!)!(注)①参政鲁公:参知政事(副宰相)鲁宗道。②清望官:清廉有名望的官职。③觞(sh6ng)之:备酒招待客人。觞,酒杯,这里用为动词,意为进酒劝饮。④张文节:张知白,宋真宗、仁宗时的宰相,谥文节。⑤自奉养如为河阳掌书记时:自定的生活标准像原来任河阳掌书记的时候。⑥公孙布被之讥:汉代的公孙弘为人阴险,把俸禄都用来养宾客,自己很俭省,用的被子是用布制的。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1)真宗遣使急召之。使:使者(2)既入,问其所从来,以实对。既:已经实:实际(实情)对:回答(3)故就酒家觞之。故:所以就:靠近(4)上以无隐,益重之。上:皇上以:认为益:更加(5)所亲或规之。所亲:亲近的人或:有时(6)公宜少从众。宜:应该少:少数从:跟从(7)举锦衣玉食,何患不能?举:全患:愁(8)不能顿俭,必致失所。顿:习惯致:导致失所:没有存生之道(9)岂庸人所及哉!及:达到2.找出下列各句加点的词用法与例句一致的,分别填入例句后的括号内。例1:公虽自信清约,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BDG)例2:虽举家锦衣玉食,何患不能?(ACEF)A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B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C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D游人虽未盛,然……亦时时有。E虽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F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G风力虽尚劲,徒步则汗出浃背。3.这段话共15句,用"∣"表示大层次,用"‖"表示小层次,在下图中画出。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⑽⑾⑿⒀/⒁⒂4.这段话的论点是(C)。A家人不能顿俭,必致失所B公宜少从众C由俭人奢易,由奢入俭难D大贤之深谋远虑,岂庸人所及哉5.这段话用了几个论据?属什么类型的论据?摘录文中关键词语概括论据(各不超过七个字)。18\n事例(十九)仲永之通悟[甲]王子曰(王安石说):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天赋予的)。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卒之为众人(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是因为他受到的后天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彼其受之天也(像他那样天资聪颖),如此其贤也(如此有才智的人),不受之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且为众人(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今夫不受之天(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固众人(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受之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得为众人而已耶(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节选自《伤仲永》)[乙]人之为学(人做学问),不日进则日退(如果不是天天进步,那就是在天天退步)。独学无友(如果没有学伴),则孤陋①而难成(见解就会片面浅显,难以学成)。久处一方(在一个环境里待久了),则习染而不自觉(会不知不觉染上某些习气)。不幸而在穷僻之域(如果不幸处于穷乡僻壤),无车马之资(没有坐马车的盘缠)②,犹当博学审③问(仍要广泛的猎取学问并详细考究),古人与稽(看到古人的探究考察)④,以求其是非之所在(以便知道学问的正确与否),庶几⑥⑤可得十之五六(这样一来,差不多得到学问的十分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如果又不岀门去),又不读书(又不去读书),则是面墙之士(则是像一面墙的人一样,对学问一无所知),虽有子羔、原宪⑥之贤(即使是有子羔、原宪那样的贤能),终无济于天下(对国家还是没有用处的)。子曰(孔子说):“十室之邑(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⑦,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不如丘⑧之好学也(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夫以孔子之圣(连孔子这样的圣人),犹须好学(仍须努力地学习),今人可不勉⑨乎(现在人难道不该以此勉励自己吗)?(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注解]①[孤陋]片面、浅陋。②[资]盘缠。③[审]详细。④[稽]探究、考察。⑤[庶几]差不多。⑥[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⑦[邑]地方,⑧[丘]孔子。⑨[勉]勤勉,努力。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①卒之为众人卒:终于②则其受于人者不至至:达到③不幸而在穷僻之域域:地方(答“疆界”“区域”也算对)④终无济于天下济:帮助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翻译: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②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翻译:人们做学问,如果不每天进步就会每天退步。3.甲文谈“成才”,乙文谈“做学问”,二者强调的重点各有不同。请根据你的理解,谈谈具体有什么不同。答:甲文强调要想成才,除“受之天”外,更要“受之人”。乙文强调做学问要有研讨的朋友,要认真钻研书中的道理,要出门学习生活(或开阔眼界)。4.甲乙两文都具有较强的议论性,试分别概括两文所论述的主要内容。甲文:论述了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乙文:论述了“为学”不进则退的道理。18\n(二十) 公孙仪相鲁而嗜鱼 公孙仪①相鲁而嗜鱼(公孙仪做鲁国的宰相,并且特别喜欢吃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全国的人都相争着买鱼来献给他)。公仪子不受(公孙仪先生却不接受)。其弟子谏曰(他的弟子劝他说):“夫子嗜鱼而不受者(您喜欢吃鱼而不接受别人的鱼),何也(这是为什么)?”对曰(他回答说):“夫唯嗜鱼(我正因为爱吃鱼),故不受也(我才不接受)。夫即②受鱼(假如收了别人献来的鱼),必有下人③之色(一定会有迁就他们的表现);有下人之色(有迁就他们的表现),将枉于法(就会歪曲和破坏法律);枉于法(歪曲和破坏法律),则免于相(就会被罢免相位),虽嗜鱼(虽然(我)爱吃鱼),彼必不能常给我鱼(这些人不一定再送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我又不能自己供给自己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如果不收别人给的鱼,就不会被罢免宰相),虽嗜鱼(尽管(我)爱吃鱼),我能长自给鱼(但别人不用送给我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我能够长期自己供给自己鱼)。(《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注释:①公孙仪:《史记·循吏列传》作公仪休,春秋时鲁穆公的相。②即:假如。③下人:迁就他人。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2分)  枉于法,则免于相免:避免。(免——被罢免)  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尽:都。  其弟子谏曰……谏:下对上规劝。  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唯:正因为。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这是明白了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的道理啊!3.公孙仪为什么将“受鱼”与“枉法”联系在一起?这表现了公孙仪什么样的思想性格?答:有道理。公孙仪认为接受了别人送的鱼,就欠了人情,顾虑到人情,执法就有失公正。这表现了公孙仪清醒自律、廉洁奉公的思想性格。18\n(二一) 李将军 [甲]李将军广者(将军李广),陇西成纪人也(陇西郡成纪县人)。广家世世受射(李广家世代传习射箭之术)。  广居右北平(李广驻守右北平),匈奴闻之(匈奴听说后),号曰“汉之飞将军”(称他为"汉朝的飞将军"),避之数岁(躲避他好几年),不敢人右北平(不敢入侵右北平)。广出猎(李广外出打猎),见草中石(看见草里的一块石头),以为虎而射之(以为是老虎就向它射去),中石没镞(射中了石头,箭头都射进去了),视之(过去一看),石也(原来是石头)。因复更射之(接着重新再射),终不能复人矣(始终不能再射进石头了)。  广廉(李广为官清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得到赏赐就分给他的部下),饮食与士共之(饮食总与士兵在一起)。广之将兵(李广带兵),乏绝之处见水(遇到缺粮断水的地方),士卒不尽饮(见到水,士兵还没有完全喝到水),广不近水(李广不去靠近水),士卒不尽食(士兵还没有完全吃上饭),广不尝食(李广一口饭也不尝)。宽缓不苛(李广对士兵宽厚和缓不苛刻),士:以此爱乐为用(士兵因此爱戴他,乐于为他所用)。其射(李广射箭的方法是),见敌急(看见敌人逼近),非在数十步之内(如果不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估计射不中,就不发射),发即应弦而倒(只要一发射,敌人立即随弓弦之声倒地)。[乙](广)望匈奴有数千骑(远远望见几千名匈奴骑兵),见广(他们看到李广),以为诱骑(以为是诱敌之骑兵),皆惊(都很吃惊),上山陈(跑上山去摆好了阵势)。广之百骑皆大恐(李广的百名骑兵也都大为惊恐),欲驰还走(想回马飞奔逃跑)。广曰(李广说):“吾去大军数十里(我们离开大军几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照现在这样的情况,我们这一百名骑兵只要一跑),匈奴追杀我立尽(匈奴就要来追击射杀,我们会立刻被杀光的)。今我留(现在我们停留不走),匈奴必以我为大军诱之(匈奴一定以为我们是大军来诱敌的),必不敢击我(必定不敢攻击我们)。”广令诸骑曰(李广向骑兵下令):“前(前进)!”前(骑兵向前进发),未到匈奴陈二:里所(到了离匈奴阵地还有大约二里的地方),止(停下来)。令曰(下令说):“皆下马解鞍(全体下马解下马鞍)!”其骑曰(骑兵们说):“虏多且近(敌人那么多,并且又离得近),即①有急(如果有了紧急情况),奈何(怎么办)?”广曰(李广说):“彼虏以我为走(那些敌人原以为我们会逃跑),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现在我们都解下马鞍表示不逃),用坚其意②(这样就能使他们更坚定地相信我们是诱敌之兵)。”于是胡骑遂不敢击(于是匈奴骑兵终于不敢来攻击)。  注释:①即:如果。②用坚其意:以让他们相信自己的猜想,指让胡人相信李广是来诱敌的。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具体含义。 (1)广家世世受射( 传授 )  (2)因复更射之( 它,代石 ) (3)吾去大军数十里(  距离 )  (4)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  跑 )2.结合所学过的课文《李广》中的语句“广为圜陈外向,胡急击之,矢下如雨”,揣摩乙文画线句中“陈”的意思并加以解释。陈:“阵”的通假字,是布阵的意思。3.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1)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译文:(他)执法宽大,不苛待部下,士兵因此心甘情愿地为他效劳。                                       (2)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译文:敌人很多而且离我们很近,如果有紧急情况,怎么办呢?                                           4.从甲文的文字来看,李广不仅关爱士卒,而且武艺高强,精于射术(射箭);从乙文的文字来看,他还具有机智勇敢(第二处必须答出“机智”或体现有智谋、有胆识的意思) 的性格特点。 5.乙文的叙事具体而生动,甲文也有表现这样特点的文字,请在文中用直线画出来。答: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人矣。18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