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50 KB
  • 2021-05-10 发布

河南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试题选

  • 1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河南中考记叙文阅读题选 ‎2016年 母亲养蜗牛 ‎ 父亲去世后,母亲来北京跟我住。我忙于写作,实在抽不出空陪她。母亲被寂寞所困的情形,令人感到凄楚。‎ ‎ 楼上人家赠予母亲几只小蜗牛。那几个小东西,只有小指甲的一半儿大,粉红色,半透明,可爱极了。‎ ‎ 母亲非常喜欢这几个小生命,将它们安置在一个漂亮的茶叶盒儿里,还预先垫了潮湿的细沙。母亲似乎又有了需精心照料和养育的儿女了。她经常将那小铁盒儿放在窗台上,盒盖儿敞开一半,让那些小东西晒晒太阳。并且很久很久地守着,怕它们爬到盒子外边爬丢了。它们爱吃菜心儿,母亲便将蔬菜最嫩的部分细细剁碎,撒在盒儿内。‎ ‎ 母亲日渐一日地对它们有了特殊的感情。那种感情,是与小生命的一种无言的心灵交流。有时,为了讨母亲欢心,我也停止写作,与母亲共同观赏。‎ ‎ 八岁的儿子也对它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奶奶,它们能长多大啊?”‎ ‎ “能长到你的拳头那么大呢!”‎ ‎ “奶奶,你吃过蜗牛吗?”‎ ‎ “吃?……”‎ ‎ “奶奶,我想吃蜗牛!我还想喝蜗牛汤!我同学就吃过,说可好吃了!”‎ ‎ “可……它们现在还小啊……”‎ ‎ “我等它们长大了再吃。不,我要等它们生出小蜗牛以后再吃,这样我就可以一直有蜗牛吃了。奶奶你说是不是?”‎ ‎ 母亲愕然。‎ ‎ 我阻止他:“不许存这份念头!不许再跟奶奶说这种话!”儿子眨巴眨巴眼睛,受了天大委屈似的,一副要哭的模样。‎ ‎ 母亲便说:“好,好,等它们长大了,奶奶一定做给你吃。”‎ ‎ 从此,母亲观看那些小生命的时候,儿子肯定也凑过去观看。‎ ‎ 先是,儿子问它们为什么还没长大,而母亲肯定地回答——它们分明已经长大了。‎ ‎ 后来是,儿子确定地说,它们已经长大了,不是长大了一些,而是长大了许多。而母亲总是摇头——根本就没长。‎ ‎ 然而,不管母亲和儿子怎么想,怎么说,那些小生命的确是一天天长大着。壳儿开始变黑变硬了,它们的头和柔软的身躯,从背着的“房屋”内探出时,憨态可掬,很有妙趣了。‎ ‎ 母亲将它们移入一个大一些的更漂亮的盒子。‎ ‎“奶奶,它们就是长大了吧?它们再长大一倍,就该吃它们了吧?”‎ ‎ “不行。得长到和你拳头一般儿大。你不是说要等它们生出小蜗牛之后再吃吗?”‎ ‎ “奶奶,我不想等了,现在就要吃,只吃一次,尝尝什么味儿就行了。”‎ ‎ 母亲默不作答。‎ ‎ 我认为有必要和儿子进行一次严肃的谈话了。趁母亲不在家,我将儿子拉至跟前,对他讲奶奶一生多么地不容易;讲自爷爷去世后,奶奶内心的孤独和寂寞;讲那些小蜗牛对于奶奶的意义……儿子低下头说:“爸爸,我明白了,如果我吃了蜗牛,便是吃了奶奶的那一点儿欢悦。”从此,儿子再不盼着吃蜗牛了。‎ ‎ 一天晚饭时,母亲端上一盆儿汤,对儿子说:“你不是要喝蜗牛汤吗?我给你做了,快喝吧。”我狠狠瞪儿子一眼。儿子辩白:“不是我让奶奶做的!”母亲朝我使了个眼色。我困惑地慢呷一口,鲜极了!但那不是蜗牛汤,而是蛤蜊汤。‎ ‎ 其实母亲是把那些能够独立生活的蜗牛放了,放于楼下花园里的一棵老树下。她依然每日将菜蔬之最鲜嫩的部分,细细剁碎,撒于那棵树下……‎ ‎ 一天,母亲说:“我又看到它们了!它们好像认识我似的,往我手上爬。”我望着母亲,见母亲满面异彩。那一刻,我觉得老人们心灵深处情感交流的渴望,令我肃然,令我震颤,令我沉思……”‎ ‎ (作者:梁晓声。有删改)‎ ‎ 8.“母亲养蜗牛”的故事可谓波澜起伏。请将相关情节填写在下面横线处。(4分)‎ ‎ (1)① ,波澜顿起。‎ ‎ (2)蜗牛逐渐长大,母亲刚将蜗牛移入新居,儿子却说现在就要吃蜗牛。波澜再起。‎ ‎ (3)② ,波澜又起。‎ ‎ 9.结合具体内容,说说第三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答: ‎ ‎ 10.细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任选一个角度分析作者是怎样表现人物心理的。(4分)‎ 答: ‎ ‎ ‎ ‎11.本文的主题是什么?请写出两个方面,并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4分)‎ ‎2015年 阅读下文,完成7~10题。(共16分) ‎ 滴水之恩 紫红色的天空渐渐变得暗黑。我握着桑木棍,孤单地走在山路上。 ‎ 我是搭赶集的车来到这个地方的,去寻找据说矗立在附近田野中的古塔。当我在陌生的乡间找到青麦田里残存的白色古塔,再回到先 前下车的小街时,集市早已散了。 ‎ 街角凉粉摊前头裹苗帕的老妇人的回答叫我失望:“公交车下午一点以后就没有了,要是你早些到,还可以搭摆摊的货车。” ‎ 这会儿,什么车也没有了。 ‎ ‎“在那里 住一晚,明早再搭车走嘛。”老妇人指指对面一家写着“迎宾旅馆”的木楼对我说。 ‎ 但我无论如何也得赶回去,明早还有事呢。 ‎ 走三十多里路是没有问题的,只是我根本不认得返回的路。 ‎ 老妇人指点我沿这条路一直朝东走,别走岔路就可以走回去了。“小心哟,这个季节山里有蛇。”她顺手砍下一截桑木枝递给我。 ‎ 雷声从远处沉沉地压过来,闪电把天边的乌云撕开一道耀眼的裂缝。 ‎ 我一边走一边看有没有经过的车可搭。一辆卡车嘶吼着爬上山坡,我拼命挥手,车从我身边呼地开了过去。 ‎ 山下沟坳里,几户人家的窗格透出昏黄的灯光来。雷声越滚越近,大雨说不准什么时候就会瓢泼而下。我只得加紧步子,同时担心蛇会突然从路边草丛中钻出。 ‎ 终于又有一辆小拖车开过来,这次被我拦下了。没想到,司机竟会是那个人。 ‎ 去年夏天在马山,有一天将散集时,我在街上闲逛,看见了他。 ‎ 当时,他衣衫不整地斜靠在土墙根下,胡须很长,头发蓬乱,一副潦倒落魄的样子。他的面前并没有放乞讨钱币的碗,但我确信,他一定是又渴又饿了。 ‎ 几步之外有个茶水摊,我去买了一杯水一块糕递给他。他无神的眼睛并没有因我的热心而闪亮,他甚至不抬眼看一看便自顾自吞食起来。“快散集了,要去哪里,你也该去了。”我随口劝了他一句,便走开了。 ‎ 几个月过去了,虽然眼前这个人整洁而精神,但我还是认出了他。 ‎ ‎“去马山吗?”我焦灼地问。 ‎ ‎“去马山?”他迟疑了一会儿,让我上了车。 ‎ 小拖车颠簸着,他燃着的烟头,红红的亮点忽明忽暗。 ‎ ‎“你是马山人?”他问。 ‎ ‎“不是,我在那儿见习。” ‎ 他有点失望:“我倒曾遇到过一个马山人呢,那真是个好人。” ‎ ‎“你去过马山?” ‎ ‎“去过。” ‎ 话题断了,黑暗中,他似乎笑了笑。开始下雨了,豆大的雨点叩打着车窗。 ‎ 他忽然说:“说起来那次去马山,怪难为情的。那时我赌输了,输得精光,被撵出来,流落到马山。有个人给我水喝,给我东西吃,可惜我不认得她,要不,真得好好谢她。” ‎ ‎“就为了那个人送你一点水一点吃的吗?” ‎ 他不屑地看我一眼:“你不懂,那时候我心灰意冷,没脸回家,她劝我‘快散集了,要去哪里,你也该去了’。我听了她的劝告,回家了。后来再也不赌了。我真的很感谢她,要不是她那一杯水一块糕一句话,我现在还不晓得会怎样呢。” ‎ 我心中有掩饰不住的喜悦,想不到那件小事会对他帮助那样大。 ‎ 他没有认出我来。我决定不提看见他潦倒情形的就是我。每个人都有尊严,我要让他拥有一份完整的助人的快乐和自豪。 ‎ ‎“我也很感谢你,要不是搭上你的车,这会儿我还在山路上挨雨淋呢!” ‎ 他听了果然高兴:“其实你也不用谢我,要谢就谢那个给我水喝的人。那次之后,我才晓得,人有时候是多么需要旁人帮一把。” ‎ ‎“马山到了!”他刹住车。 ‎ ‎“谢谢你啊,下车来喝杯热茶,歇会儿吧。” ‎ 他一边倒车一边说:“我还得赶回去运货呢——本来,我的车是不到马山的。” ‎ ‎(作者:唐敏。有删改) ‎ ‎7.请按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概述“我”和“他”之间的故事。(4分) ‎ ‎8.“头裹苗帕的老妇人”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结合具体内容,从情节和主题两个角度进行分析。(4分) ‎ ‎9.文中的“我”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 ‎10.联系全文,简要分析结尾的妙处。(4分)‎ ‎2014年 阅读下文,完成7—10题。(共16分)‎ 看自行车的女人 ‎①想为那个看自行车的女人写点什么的念头,已萌生在我心里很久了。 ‎ ‎②第一次见到她,是在北京一家医院前的人行道上。一个胖女人企图夺她装钱的书包,书包的带子已从她肩头滑落,搭垂在手臂上。身材瘦小的她双手将书包紧紧搂在怀里,以带着哭腔的声音叫嚷:“你不能这样啊,我每天挣点儿钱多不容易呀!” ‎ ‎③她40余岁,穿着一套旧迷彩服,戴着一顶旧迷彩单帽。那身衣服一看就是地摊货。脚下是一双老式旧布鞋,没穿袜子,脚面晒得很黑。帽舌下,她的两只眼睛,呈现着莫大而又无助的惊恐。‎ ‎ ‎ ‎④我从围观者的议论中听明白了两个女人纠缠的原因:那胖女人存车时,忘了拿放在车筐里的包,包丢了。她认为这个看自行车的外地女人应该负责任,并且怀疑是被她藏起来了。‎ ‎⑤胖女人一用力,终于将看自行车的女人那书包夺了去,她将一只手伸进包里去掏,却只过掏出了一把零钱。“当”的一声,一只小搪瓷碗抛在看自行车女人的脚旁,抢夺者骑上自己的自行车,带着装有一把零钱的别人的书包,扬长而去。‎ ‎ ⑥看自行车的女人追了几步,回头看看一排自行车,慢慢走回原地,捡起自己的小搪瓷碗,瞧着发愣。忽然,她把头往身旁的大树上一抵,呜呜哭了…… ‎ ‎⑦第二次见到她,是在一家商场的自行车场。我因没买到合适的东西,带着的一百元钱也就没破开。取自行车时,我歉意地说:“忘带存车的零钱了,一百元你能找得开吗?”我以为她会朝不好的方面猜疑我,因为一个人从商场出来,居然说自己兜里连几角零钱都没有,不大可信的。她望着我怔了怔,然后一笑,很不好意思地说:“那就不用给钱了,走吧走吧!”她当时那笑,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我们许多人,不是已被猜度惯了吗?偶尔有一次竟不被明明有理由猜度我们的人所猜度,于是我们自己反倒觉得很稀奇了。每每的,竞至于感激起来。我当时的心情就是那样。应该不好意思的是我,她倒那么不好意思。 ‎ ‎⑧后来我又去那家商场,付存车费时,我说:“上次欠你两毛钱,这次一起付给你。”我之所以如此主动,是我觉得她肯定记得我欠她两毛钱的事,若由她提醒,我会尴尬的。不料她又像上次那样怔了怔,然后一笑,很不好意思地说:“不用啊,不用啊!”硬塞还给了我两毛钱。我将装东西的纸箱夹在车后座上,忍不住问她:“来北京多久了?”“还不到半年。”“家乡的日子怎么样?”“不容易啊……再加上我儿子又上了大学……”她将“大学”两个字说出特别强调的意味,一脸自豪。我推自行车下人行道时,觉得后轮很轻,回头一看,她正替我提着后轮呢。骑上自行车刚蹬了几下,纸箱掉了,她跑过来,从书包里掏出一截塑料绳…… ‎ ‎⑨这年冬天,雪后的一个晚上,单位一位退休摄影师给我打电话,让我替他写一封表扬信。他要表扬的,就是那个看自行车的女人。“我到那家商场去,遇到熟人聊了一会儿,竞忘了取自行车,拎兜也忘在车筐里了。拎兜里的几百元钱倒没什么,关键是我洗的三百多张老照片啊!干了一辈子摄影,那些老照片可都是我的宝呀!天黑了我才想起来'急忙赶去,你猜怎么着?就剩我那辆车了!商场早关门了,看车的女人在冷风中站着’抱着我的拎兜,守着我那辆旧自行车。人心不可以没有了感动呀,是不是?人对人也不可以不知感激呀,是不是?”他在电话里言辞恳切。 ‎ ‎⑩不久前我又去那家商场,见看自行车的已经换成一个男人了,我想问原先那个女人到哪里去了,张了张嘴,却什么也没问。我祈愿她永远也不会再碰到什么欺负她的人,比如那个抢夺了她书包的胖女人。 ‎ ‎⑩阳光底下,人与人应该是平等的。弱者有时对这平等反倒显得诚惶诚恐似的,不是他们不配,而是因为这起码的平等往往太少,太少…… ‎ ‎     (作者:梁晓声。有删改) ‎ ‎7.本文写了“看自行车的女人”的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 (4分)  ‎ ‎8.品读第③段和第⑥段,从人物描写的角度,结合相关语句进行赏析。(4分)‎ 第③段:  ‎ 第⑥段:  ‎ ‎ 9.本文表现了作者的理性思考。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请以第⑦段为例进行分析。(4分)‎ ‎ ‎ ‎10.从全文看,“我”为什么想为“看自行车的女人”写点儿什么?(4分) ‎ ‎2013年 阅读下文,完成7——‎1l题。(共16分)‎ 放 学 ‎ ①安安上小学了。半年之后,妈妈觉得他可以自己走回家,不必再接了,毕竟只是十五分钟、拐三个弯的路程。‎ ‎ ②十五分钟过去了,又过了一个十五分钟。妈妈开始不安。‎ ‎ ③一个小时零十分之后,妈妈拎起汽车钥匙,准备出门找安安。门铃响了,安安进门,看见妈妈生气的面孔,惊讶地问:“怎么啦?”妈妈生气地说:“怎么啦?还问怎么啦!你过来给我坐下!”安安卸下背上的书包,嘟着嘴在妈妈指定的沙发角坐下。他的球鞋一层泥,裤膝上一团灰,指甲里全是黑的。“你到哪里去了?”审问开始。“没有呀。”安安睁大眼睛。“只要十五分钟的路,你走了一小时零十分,你做什么了?”“真的没有呀!”安安渐渐生气起来,声音开始急促,“我跟米夏儿、克利斯、史提方一起走,就这样一路走回家,哪里都没去,什么都没做呀!”他气愤地站了起来。看样子孩子没说谎。“安安,妈妈只是担心,怕你被车子撞了,被坏人拐了,懂吗?”安安点点头:“我知道,可是我真的哪里都没有去。”‎ ‎ ④以后的日子里,妈妈又紧张过好几次,用电话追踪来追踪去,然后安安又一脸无辜地出现在门口。‎ ‎ ⑤妈妈决定亲眼看看孩子怎么走那十五分钟、三个拐弯的路程。‎ ‎ ⑥‎1l点半,放学了。孩子们像满天麻雀似的冲出来,叽叽喳喳吵得像一锅滚水。孩子往千百个不同的方向奔跑跳跃,坐在长凳上的妈妈好不容易才盯住了安安,还有安安的“死党”。四个小男生在前头走,妈妈在后头跟着,隔着一段距离。‎ ‎ ⑦经过一截短墙,小男生一个接一个爬上去,惊险地走几步,跳下来;再爬上去,惊险地走几步,跳下来……11点45分。‎ ‎ ⑧‎ 经过一个大铁门,里头传出威武的狼狗叫声。米夏儿已经转弯,现在只有三个男生了。三个男生蹑手蹑脚地走向大铁门,一接近铁门,狼狗扑过来,小男生尖叫着撤退,尖叫声中混着刺激的狂喜。狼狗安静下来,小男生又开始蹑手蹑脚地摸向大铁门……狂喜尖叫着撤退。妈妈看看手腕,12点整。‎ ‎⑨克利斯转弯,这已到了板栗街。安安和史提方突然四肢着地,肩并肩,头颅依着头颅在研究地面上的什么东西。他们跪趴在地上,背上突出着正方形的书包,像乌龟背着硬壳。地面上有一只黑色的蚂蚁,蚂蚁正用它的细手细脚,试图将一只死掉的金头绿眼苍蝇拖走。死苍蝇的体积比蚂蚁起码大上20倍.蚂蚁工作得非常辛苦。妈妈很辛苦地等着。12点15分。‎ ‎⑩史提方转弯。安安踽踽独行,背着他花花绿绿的书包,两只手插在裤袋里,嘴里吹着不成调子的口哨。差不多了吧!妈妈想,再转弯就是咱们的麦河街。安安停下来。他看见了一片美好的远景:一块工地。他奔跑过去。妈妈心一沉。工地上乱七八糟,木板、油漆桶、铁钉、扫把、刷子……安安用脚踢来翻去,聚精会神地搜索宝藏。他终于看中了什么——一根约两米长的木条。他握住木条中段,继续往前走。12点25分。‎ ‎ ⑩在离家还有三个门的地方,安安停在一株大松树下,仰头往上张望。这一回,妈妈知道他在等什么。松树上住着两只红毛松鼠,它们经常在树干上来来去去地追逐。有时候,它们一动也不动的,就贴在那树干上,瞪着晶亮的圆眼看来来往往的路人。现在,两只松鼠就这么定在树干上,安安仰首立在树下,他们彼此用晶亮滚圆的眼睛瞅着对方,安静得好像可以听到彼此的心跳。‎ ‎ ⑩在距离放学时间一个小时零五分之后,七岁半的安安抵达了家门口。他把一根两米来长的木条搁在地上,腾出手来按了门铃。‎ ‎ (作者:龙应台。有删改)‎ ‎7.放学回家的路程,妈妈认为只需十五分钟,安安却走了一小时零十分。为什么会 有这样的矛盾?(2分)‎ 答: ‎ ‎8.第①-③段中哪些语句为后文写安安放学路上的经历做了铺塾?(2分)‎ 答: ‎ ‎9.品读第⑦-⑩段,从词语运用、修辞方法、细节描写中任选一个方面,结合相关语句进行赏析。(4分)‎ 答: ‎ ‎10.全文十多次写表示时间的词句,有什么作用?(4分)‎ 答: ‎ ‎11.本文的主旨,有人认为是表现母爱,有人认为是表现童真童趣,有人认为是关注 儿童成长。你赞同哪种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探究。(4分)‎ ‎2012年 桥在水上 ‎    这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有许多座桥,桥总是架在水上。 ‎ ‎    星期天清晨,一片宁静。我站在一座桥上看风景。 ‎ 桥上没有行人,桥中央的栏杆旁躺着个男子。这几天,我每天从桥上走过,总能看见他蜷缩在这里。     ‎ 一辆红色小桥车出现在桥头边。车门开了,两个孩子从车里跑了出来,后面是一位中年妇女。男孩六岁模样,女孩小一些。孩子们朝桥上跑来,女人站在桥头观望。 ‎ ‎    两个孩子各抱一个纸袋,奔到男子身旁站住。早上好!男孩女孩异口同声说。 ‎ 早上好!男子翻了个身,坐了起来,靠在桥栏上。他头发蓬松,胡子拉碴,深色的夹克衫满是污迹。    ‎ ‎ 这是你的早餐!男孩把手里的纸包递过去。这是你的苹果!女孩把手里的纸包也递了过去。     ‎ 女孩双手撑在膝盖上,你吃吧,这是我妈妈做的三明治。 ‎ ‎     男子疲惫地说,对不起,昨天晚上我发烧了,还不想吃,谢谢你妈妈,我一定会吃的。女孩说,哦,我发烧的时候,也不想吃饭。 ‎ 我克制不住自己的好奇,站在桥栏边,装作欣赏河上的风景,一字不漏地听着他们的对话。 先生,男孩问,你为什么睡在这里呢?     ‎ 我没有房子。 ‎ ‎     女孩马上说,你可以住到我们家去,我们家有房子。     谢谢你,可我不能去你家。     ‎ 为什么呢?女孩很惊奇。 ‎ 那不是我的家,每个人都应该住自己的家。     ‎ 你的家在哪里?男孩问。 ‎ ‎     我的家在外地,房子被大水冲掉了,我没有家。 ‎ ‎     两个孩子沉默了。过了一会儿,女孩问,先生,我能不能抱抱你呢?不,不不,男子惊慌地缩了缩身子,低头看看肮脏的衣服,我很久没有洗澡了„„话还没说完,女孩伸出细小的胳膊,绕住男子的脖子,男子犹豫了一下,紧紧地抱住了女孩。随即,男孩也扑过去,三个人拥抱在一起。 ‎ ‎     我的眼睛湿润了。我一动也不敢动,怕扰了桥上这无比温馨的一幕。我问自己,我会让自己的孩子去拥抱一个肮脏的发着烧的乞讨者吗?我知道,我是宁愿给钱给物也不愿让孩子这样做的。我遥望对面桥头的母亲,她依然站在那里,粉红的围巾飘动。 ‎ ‎    ‎ ‎ 我能和你玩一会儿吗?一转眼,女孩已经坐到男子的膝盖上,像自家亲人一样。男子激动得声音发颤,我怕是感冒了,会传染给你的。女孩说,不要紧的,我打过感冒预防针。男子说,可是,我没有什么可以给你玩的呀。 ‎ ‎     我有玩具!男孩从口袋里掏出一辆掌心大小的玩具汽车,递给男子。男子接过去,看了看,往地上一收一放,小汽车呼啦一下滑了出去。三个人趴在桥上一起玩了起来。咯咯咯的笑声在空气里震荡,传得很远。     太阳升高了。桥头的母亲抬手看了看表,喊道,孩子们,时间到了,该走啦!两个孩子依依不舍地站起来,和男子挥手说再见。可是不一会儿,两个孩子再次飞奔而来,每人给男子手里放了一张纸币。女孩说,妈妈说了,谢谢你陪我们玩得那么开心!男孩说,谢谢你让我们有这样快乐的早晨! ‎ ‎     谢谢你们,我也非常快乐。坐在地上的男子扒着栏杆摇晃着站起来,他低楼着身子,不停地挥手,谢谢,谢谢,告诉你妈妈,这是我来到这个城市最快乐的一天! ‎ ‎     桥上这感人的一幕,让我怎么也平静不下来。良久,我缓过神来,走过去,给了男子一些钱。男子正在流泪,他说他的孩子们寄养在亲戚家,等他赚钱寄回去。可是他病了,没钱医治,又不能打工,只能暂时在桥上乞讨度日,这几天发烧了,头痛欲裂。他曾想从桥上一跃而下,可是今天,上帝派这两个孩子带信来,让他一定要活下去! ‎ ‎(作者:王周生。有删改) ‎ ‎8.请简要概括故事情节。(3分)‎ ‎9.结合全文,说说题目“桥在水上”的作用。(3分)   ‎ ‎10.从画线句中找出几个体现细节的词语,结合具体内容进行赏析。(3分)    ‎ ‎11.文中那个中年妇女的形象耐人寻味。请结合全文探究她是个什么样的人。(4分)     ‎ ‎12.依据本文的主题和意境,写几句描写景物的话作为本文的结尾。(3分)‎ ‎2011年 阅读下文,完成8—12题。(共16分) ‎ 漓江情韵 ‎     雨霏霏,雾茫茫。雨雾好像是漓江的纱巾,笼罩在它美丽的面颊之上。江里的渔舟、游船以及江边的垂钓者.都成了一个个逗点,在雨雾漓江的诗章中,挑逗着你手中的笔.把大自然中的绝美鳊织成篇。 ‎ ‎     我漫步江边,向这一个个黑色标点走去。最近的一个标点圆圆的,像是句号。等我走近了,才看见那是一把雨伞,但伞下空无一人。转身刚要离去.伞下忽然有稚嫩的童音向我问候:“你好——你好一”我顿时愣在那儿了。还没客我醒过闷儿来,那细嫩的童声又飞了出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哎呀,他在背诵韩愈描写桂林山水的佳句!我弓下身,寻觅与我开玩笑的伞下顽童。一看吓了一跳,与我逗趣的竞是一只伏在鸟笼里的鹦鹉。鹦鹉觅我俯视它,又对我来了一句欢迎词:“要知漓江美,请你登木舟。”我不禁笑出声来,猜想它的主人一定是个十分风趣的摇船人。 ‎ ‎     于是,我耐心地等待他的出现。终于,a在漓江朦胧诗中,又出现了一个标点,那是一个破折号。顺着江心渐渐向江边移动过来。我从木桨击水的声音中悟出,那破折号是一只小舟。我猜想这叶木舟上的摇桨人,一定是这只神奇鹦鹉的主人;这只鹦鹉,是他有意安排在 这儿吸引游客的。妙!这个超人的奇思妙想,等于给这首朦肫诗又增添了一个惊叹号。     果然,一叶木舟从雨雾中现身。一个低沉苍劲的男低音传入我的耳鼓:“你是过江,还是想游漓江?上船来吧!” ‎ ‎     上了船,我才看清,他的脸清癯瘦削,身备和那张脸一样瘦削,让我吃惊的是,他竟是个一走一歪的残痰人。我的兴致顿时跌落了下来。他却不知我心态上的变化,依然兴致勃勃地对我说:“看你这身行头,不像是本地的过江人。你想去哪儿看景?不要看我的船小,它可以从漓江摇到桃花江。先生如果有远游的野兴,我还可以送你到阳朔,那儿有一条洋人街,是中国的一绝。” ‎ ‎     我摇摇头,告诉他昨天我已经乘坐游艇去过那些景区了。     “那么,你登船的意思是……”他不解地望着我。 ‎ ‎      我只好言明只是想看一看调教鹦鹉读诗的摇船人。仅此而已。 ‎ ‎     他大声地笑了起来。b那朗朗的笑声,惊飞了江边的水鸟,像是标点中的一串黑色省略号,消失在漓江茫茫的雨雾深处。 ‎ ‎     他告诉我,他先天残疾,一出生就被父母抛在江边,是一对在江上摆船的夫妇把他养大成人的。待收养他的两个老人走后,他不甘心靠吃“社会低保”打发日子,便开始了摇船生涯。有一天,他到鸟市去买鱼鹰,看见这只仅有一条腿的鹦鹉,便把它买了下来。从此,这只鸟儿与他朝夕相伴。 ‎ ‎    “那韩愈赞美漓江的诗.是你教它的?”我问。 ‎ ‎    “不是。桂林人都会背诵这两句诗,它听多了,就会学舌了。”     “那么请客人登船的两句话呢?” ‎ ‎    “两个瘸子之间,心灵相通,我一点拨它也就会了。”说这话时,他似乎十分开心,又爽朗地笑了起来。 ‎ 我沉默了。我不知这个腿部残疾的摇船人和他那少了一条腿的鸟,在雨雾漓江上苦心经营一天,能有多少收入。我想问问他,但嘴唇像被贴了封条一般,怎幺也张不开。我不愿再耽误这个摇船人的宝贵时间,从衣兜里掏出一张五十元的钞票,塞到他的手里,匆匆下船。他从船上跳了下来,急切地对我喊道:“不可以——不可以——老先生,我没为你做什么.不能收你的钱……”     ‎ 回到江边公寓,隔窗而望,那船那伞已不再是朦胧诗中的标点,阴柔情致的漓江和充满阳刚的人,编织成了漓江一首美丽的人文诗章…… ‎ ‎                                 (作者:从维熙。有删改) ‎ ‎  8.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3分)   ‎ ‎ ‎ ‎ 9.第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2分)   ‎ ‎ ‎ ‎ 10.“我”见到摇船人时为什么“兴致顿时跌落了下来”?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4分)  ‎ ‎11.从文中画波浪线的a、b两个比喻句中任选一句,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   ‎ ‎12.文中的摇船人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写出两个主要的方面即可) (4分)‎ ‎2016答案 ‎ (一)(共 16 分)‎ ‎8. ①蜗牛尚小,母亲精心照料,儿子却说要吃蜗牛②蜗牛长大了,儿子已放弃吃蜗牛的念头,母亲却突然端出一盆“蜗牛汤”(意思对即可。一处2分,共4分)‎ ‎10. 示例一:通过人物的语言(对话)表现人物心理。从儿子的话语中,表现出儿子想吃蜗牛的急切心理;从母亲看似矛盾的话语中,表现出母亲为蜗牛长大感到的自豪和舍不得蜗牛被吃掉的心理。‎ 示例二:用人物说话的语气变化表现人物心理。儿子先疑惑后确定的语气变化,表现了他想吃蜗牛的急切心理。母亲先肯定后否定的语气变化,显示了她为蜗牛长大感到的自豪和舍不得蜗牛被吃掉的心理。‎ 示例三:选取能突出人物心理的词语表现人物心理。写母亲时,先用“肯定”“分明”来突出她看到蜗牛长大时的自豪,后用“总是”“根本”表现她舍不得蜗牛被吃掉的心理。写儿子时,用“确定”“已经”“许多”突出他想要吃蜗牛的急切心理。‎ ‎(任选一个角度,分析合理即可。4分。若有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11. ①表现老人们对情感交流的渴望,希望引起人们关注。文章开头点出母亲寂寞;中间写母亲精心照料蜗牛,和蜗牛进行心灵的交流;结尾提醒人们给予关注。‎ ‎②表现浓浓的亲情。母亲爱孙儿,虽然舍不得蜗牛,却从未回绝孙儿吃蜗牛的请求,最后用巧妙的办法满足了孙儿的要求。孙儿爱奶奶,当明白自己的要求会剥夺奶奶的欢乐时,就再也不提吃蜗牛了。“我”爱母亲,能体察到母亲的寂寞和欢乐,常停止写作陪母亲观赏蜗牛,并说服儿子不再想要吃蜗牛。‎ ‎③表现对小生命的爱。母亲像呵护儿女一样养蜗牛,舍不得伤害蜗牛,最后将能独立生活的蜗牛放生并继续照料它们。‎ ‎(写出任意两个方面,分析合理即可。一个方面2分,共4分。若有其他理解,分析符合文意也可酌情给分)‎ ‎2015年答案 ‎7.几个月前,他流落到马山,“我”给他买水买糕,劝他回家。(1分)“我”在步行返回的山路上,恰好拦到他的车。他没认出“我”,给“我”讲了几个月前在马山发生的事,认为那次受到的帮助改变了他。到马山后“我”才知道他是专程送“我”的。(3分)(意思对即可。共4分) ‎ ‎8.①情节:交代“我”面临的困境,写出“我”步行返回的原因,为故事情节的展开作铺。垫。②主题:老妇人充满善意的言行,表现了她对陌生人的友善与关爱,使主题更丰厚。(意思对即可。一个角度2分,共4分) ‎ ‎9.①善良,有爱心,乐于助人:为潦倒的他买水买糕,并劝他回家。②细心体贴,尊重他人:没有言明“我”曾帮助过他,维护他的尊严,让他拥有一份完整的助人的快乐和自豪。(意思对即可。一 方面2分,其中形象1分,分析1分。共4分) ‎ ‎10.①点明他是雨夜专程送“我”的,更突出他的善良和爱心,使人物形象更鲜明。②突出受人滴水之恩,便涌泉相报、回馈社会的主题。③故事这样结尾,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更具艺术表现力。④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回味的余地。(意思对即可。一点1分,共4分) ‎ ‎2014年答案 ‎7.①她被胖女人冤枉,被抢走了装钱的书包。②她知道我没零钱时,免收我的存车费。③她不要我补给她的存车费,还帮我抬车、捆纸箱。④她等候忘了取车的摄影师,并帮他保管拎兜。(意思对即可。一点1分,共4分) ‎ ‎8.第③段:主要运用了外貌描写。(1分)“旧迷彩服”“老式旧布鞋”“脚面晒得很黑”写出了她衣服的廉价、穿着的过时、工作的辛苦。或:“她的两只眼睛,呈现着莫大而又无助的惊恐”写出了她当时的处境和内心的惊恐。(意思对即可。1分) 第⑥段: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1分)“追„‘回头看看„‘慢慢走回„‘捡起„‘瞧”“抵”“哭”写出了她被抢后的为难、无助与伤心。(意思对即可。1分) (共4分。若答细节描写,分析合理,可酌情给分) ‎ ‎9.在叙述她免收“我”存车费这件事后进行议论论。(意思对即可。2分)由她对“我的信任、体谅,引起了“我”对人与人之间猜度与信任的感慨,引人深思。(意思对即可。2分)(共4分) ‎ ‎10.①看自行车的女人的遭遇令“我”同情,她对“我”的体谅、对工作的尽职尽责令“我”感动。②看自行车的女人是社会中弱者的代表,为她写点什么是为了呼吁人们尊重他们,平等对待他们。(意思对即可。一点2分,共4分) ‎ ‎2013年答案 ‎7.放学回家的路程只需卜五分钟,是妈妈以成人的思维,按直奔曰的地的时间来计算的。(1分)事实上,孩子天性好奇爱玩,容易被路上的事物吸引,所以安安一路玩耍却没有意识到耽误了回家的时问。(1分)(意思对即可。共2分)  ‎ ‎8.—他的球鞋一层泥,裤膝上一团灰,指甲里全是罴的。  ②只要十五分钟的路,你走了一小时。(每点1分,共2分)  ‎ ‎9.“词语运用”示例:第⑧段“三个男生蹑手蹑脚地走向大铁门,一接近铁门,狼狗扑过来,小男生尖叫着撤退,尖叫声中混着刺激的狂喜”一句中“蹑手蹑脚”“尖叫”“摸”等词语传神地刻画出孩子们逗狗时既害怕又异常兴奋的样子,充满了童真童趣。(相关语句,1分;句通顺,1分:分析,2分,共4分) ‎ ‎“修辞方法”示例:第⑦段中“小男生一个接一个爬上去,惊险地走几步,跳下来;再爬上去,惊险地走几步,跳下来”一句,运用反复的修辞方法,突出了孩子们对跳墙的乐此不疲,表现了“小男生”喜欢冒险的天性。(相关语句,1分;修辞方法,1分;分析,2分,,共4分)“细节描写”示例:第⑨段中“地面上一只黑色的蚂蚁,蚂蚁正用它的细手细脚,试图将一只死掉的金头绿限苍蝇拖走”‎ 一句,运用细节描写,侧面写出了孩子们观察的细致专注,表现了他们强烈的好奇心。(相关语句,1分;细节描写,1分;分析,2分。共4分) ‎ ‎  (任选一方面,意思对即可。共4分) ‎ ‎10.①表现妈妈等待的焦急。  ②记录事件的进程,推动情节发展。  ③时间精确到分,突出孩子活动的专注投入。  ④是故事矛盾的焦点,引发人们对文章主旨的思考。(意思对即可。每点1分,共4务)提示:这道题的答题思路从情节、人物、主题这几个方面作答会好一些。  ‎ ‎11.示例一:我赞同主旨是表现母爱。安安放学回家晚了,妈妈很焦急,为他的安全担心。妈妈对安安回家晚有疑问,却没有轻易下结论,丽是亲眼去看他到底做了什么。这些都表现了妈妈对孩子的爱。 ‎ ‎    示例二:我赞同主旨是表现童真重趣。文章髑较多的笔墨细致地描写了孩子们爬短墙、逗狼狗等活动,表现了儿童好奇、爱冒险、爱探索的天性,充满童真童趣。 ‎ ‎    示例三:我赞同主旨是关注儿童成长。文章把安安与妈妈在放学回家所用时间产生的矛盾摆在人们面前,意在引起人们反思:不应完全用成人的标准苛求孩子,应多从儿童的视角来看待他们的行为,精心呵护他们成长。 ‎ ‎(观点,1分;结合内容,1分;分析,2分。共4分)‎ ‎2012年答案 ‎8.两个孩子给桥上乞讨的男子送早餐,和他拥抱、玩耍;孩子的行为让男子有了活下去的信心。(意思对即可。孩子的行为,2分;孩子行为产生的影响,1分。共3分) ‎ ‎    9.①指架在水面上的桥,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②指架在善良的人们与落难者之间的桥,点明主题。③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④富有诗意,为全文营造美好的氛围。(答出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一点1分,共3分) ‎ ‎  10.示例一:“绕住”“扑”等词语具体细致地展现了两个孩子拥抱男子的感人情景,突出了孩子的纯真善良。示例二:“犹豫”“紧紧”等词语细腻地表现了男子内心的波动,写出了孩子的纯真善良带给男子的感动。(言之成理即可。写出体现细节的词语,1分;具体分析,2分。共3分) ‎ ‎   11.①教子有方:在具体行动中培养孩子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的美德。②善良有爱心:同情乞讨男子,让孩子给他送早餐、送钱;当孩子拥抱男子时,不阻拦。(意思对即可。一个方面2分,其中形象1分,分析1分。共4分) ‎ ‎   12.示例:桥下,水静静地流着,在阳光下泛着片片金光,远处飘来悠扬的乐声,好听极了。(言之成理即可。景物描写,2分;符合主题和意境,1分。共3分)‎ ‎2011年答案 ‎8.在漓江边,“我”被一只鹦鹉吸引,结识了一位残疾的摇船人,被他身残志坚、自食其力的故事所感动。(意思对即可。人物1分,情节2分,共3分) ‎ ‎9.①交待故事发生的环境。②引起下文。③营造朦胧的诗情。④用漓江的阴柔情致烘托摇船人的阳刚之美。(意思对即可。答出任意两点,一点1分,共2分) ‎ ‎    10.因为摇船人其貌不扬且有残疾,与“我”想象的差别很大,“我”很失望。(2分与后文“我”的感动、赞美形成对照(作铺垫、欲扬先抑),(1分)突出摇船人的精神品质。(1分)  ‎ ‎(意思对即可。共4分)     11. a示例:把雨雾中的漓江比作艨胧诗,把远处江中隐约可见的小舟比作破折号,形象地写出了小舟的形态,生动别致,富有诗情画意。  b不例:把被笑声惊飞的水鸟比作一串黑色省略号,形象地写出了水鸟渐飞渐远的身影,生动别致,富有诗情画意。  (对比喻内容的分析l分,效果2分,共3分) ‎ ‎12①身残志坚、自食其力、拒绝怜悯:不甘心靠吃“社会低保”打发日子,靠摇船为生,不接受“我”给他的五十元钱。②乐观、开朗、热爱生活:爱笑,不避讳自已的残疾,积极面对生活。  (意思对即可。每个方面2分,其中形象1分,分析1分。共4分。若答“阳刚”,言之成理也可)‎ ‎(二)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共12分)‎ 人体器官有可能自愈吗 ‎ ①自愈,顾名思义是自己愈合之意。自愈能力是人体修复自身缺损、维持生命健康的能力。有些自愈能力是人体原本就具有的,依靠遗传而获得。而科学家所要追求的是,在人体器官出现病变时,以科学手段遏制病变,使器官自己恢复到正常状态。‎ ‎ ②美国科学家在实验室中的小白鼠身上发现了一种可快速修复组织的特殊基因。就因为携带了这一基因,本来会长出肿瘤的小白鼠摆脱了“宿命”,不仅没有患上癌症,反而生长迅速,体格健壮。这一发现令科学家们大为振奋。在此之前,这种特殊的基因被认为通常只能在发育的胚胎中起作用,在成年生物体中则会丧失活性。‎ ‎ ③“激活”衰老的细胞,重启它们的生长机能,这样的研究并非刚刚出现。在此之前,这个领域最重大的突破就是培育出诱导多功能干细胞。但新发现的这种特殊基因则更加强大,它在成年生物体中也能增强组织的修复能力。如果把生病的人体比作一台感染病毒的电脑,诱导多功能干细胞所起的作用就像磁盘格式化,即将所有的数据全部清空,一切从生命最初发育的阶段开始;而新发现的这种特殊基因则像杀毒软件,清除病毒但不丢失已有数据,保持电脑的健康运行。这就是说,已经成年的生物体,也能以此来修复自身组织器官的损伤。‎ ‎ ④这种特殊的基因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我们的身体是通过基因调节来认知自己正处于哪个生长阶段的,这种特殊基因类似于一个调节器,它可以让体内的基因误以为机体正处于更年轻的状态,从而使衰老或病变的组织器官的生长机能再次被激活,完成自身修复。‎ ‎ ⑤除此之外,科学家还从人体神经系统调节方面进行了器学科网(www.zxxk.com)--教育资源门户,提供试卷、教案、课件、论文、素材及各类教学资源下载,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 官自愈的研究。他们研制出了一种微型植入器,把它植入人体,让它来监控并促进器官自愈。‎ ‎ ⑥‎ 人体的各个器官都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下,相互作用,密切配合,从而使人体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实现正常的生命活动。微型植入器正是利用了这一原理,在被植入人体后,它会监控人体器官的健康状况,一旦探测到一个器官受到病毒感染、出现损伤或者变得衰弱时,它便刺激神经系统,通过人体的神经系统调节使这个器官自己恢复健康,再度正常工作。‎ ‎ ⑦虽然这一研究目前还处在实验阶段,但展现了诱人的前景。许多难以治疗的疾病可以通过神经系统调节得到更有效的治疗,微型植入器或许能从根本上改变医生诊断治疗的方式,取代对药物治疗的依赖。‎ ‎ ⑤科学发现让前景乐观起来,然而,要让神奇的科学之光照进现实,道路还很漫长。但这些都不会阻碍科学前进的脚步,相信不久的将来,人体器官自愈将不只是个梦想。‎ ‎ (作者:胡宇齐。有删改)‎ ‎12.在有关“人体器官自愈”的研究中,科学家们取得了哪些成果?(2分)‎ 答: ‎ ‎13.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答: ‎ ‎14.第⑤-⑦段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3学科网(www.zxxk.com)--教育资源门户,提供试卷、教案、课件、论文、素材及各类教学资源下载,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分)‎ 答: ‎ ‎15.下面这则材料是否可以作为本文的例子?如果你认为可以,请指出放在哪一段中合适,并简述理由。如果你认为不可以,请简述理由。(3分)‎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当手指不小心划了一道伤口,即使不用任何药物,伤口也会自动愈合。这是血液中的血小板在起作用,它能加速凝血,让伤口无药而愈。‎ ‎(二)(共 12 分)‎ ‎12. ①发现了可快速修复组织的特殊基因在成年生物体中也具有活性。②研制出一种微型椬人器,让它监控并促进器官自愈^ (意思对即可。一点1分,共2分)‎ ‎13. 打比方,作比较。(2分)把生病的人体比作感染病毒的电脑,把诱导多功能干细胞所起的作用比作磁盘格式化,把这种特殊基因比作杀毒软件,并将两者进行比 较,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这种基因作用更强大,能在成年生物体中增强组织器官的修复能力。(意思对即可。2分)(共4分)‎ ‎14. 逻辑順序。第⑤段指出研究成果,第⑥段介绍工作原理和过程,第⑦段展望应用前景。(意思对即可》“说明顺序”1分简要分析”2分。共3分)‎ ‎15. “可以”示例:放在第①段中合适,因为这个例子说明的是人体本身具有自愈能力,与第①段开头提到的依靠遗传而获得的自愈能力是一致的。(意思对即可。 一句1分,共3分)‎ ‎“不可以”示例:因为本文主要说明的是以科学手段通制病变,使病变的器官自愈的问題,(2分)而这则材料所讲的是人体自身靠遗传就具有的自愈能力。(1分) (意思对即可。共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