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50 KB
  • 2021-05-13 发布

高考地理考点专项训练:美洲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美洲 下图为安第斯山脉地理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安第斯山脉南北狭长的原因是( )‎ A.沿经线方向发育 B.沿火山地震带发育 C.沿板块作用边界发育 D.沿海陆作用边界发育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板块构造知识。安第斯山脉位于南美洲西部,属于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处,而两板块边界呈南北狭长分布,形成南北狭长的安第斯山脉。故选C。‎ ‎2.下列地理现象成因与安第斯山脉密切相关的是( )‎ A.巴西高原煤炭资源丰富 B.南美大陆地表径流主要流入大西洋 C.南美大陆西部沿海形成大渔场 D.巴西东南沿海有热带雨林气候分布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安第斯山脉的隆起使山脉东西两侧的河流流向不同,西侧主要流向太平洋,东侧主要流向大西洋。由于安第斯山脉分布在大陆西侧,故地表径流主要流向大西洋。故选B。‎ 下图为美国与巴西两国城市的土地、淡水、能源产出效益图。读下图回答3~4题。‎ ‎3.两国相比 ( )‎ A.淡水产出效益美国低于巴西 B.淡水产出效益相等 C.能源产出效益美国低于巴西 D.能源产出效益相等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世界重要国家的资源问题,以及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难度不大,正确读图分析比较是判断的依据。从图中可以判断出巴西淡水产出效益高于美国,因此A项正确。能源产出效益美国高于巴西。‎ ‎4.与巴西相比,形成美国城市土地产出效益特点的原因可能是( )‎ A.国土面积大 B.城市绿地面积大 C.城市人口比重高 D.科技发展水平高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世界重要国家的资源问题,以及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难度中等,读图比较是前提。从图中可以判断,美国城市土地产出效益远远高于巴西,主要是美国科技发展水平高,劳动生产率高导致的,故D项正确。‎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等高线分布图,读图,完成5~6题。‎ ‎5.图中石油资源最丰富的地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A ‎【解析】图示为中美地峡附近地区,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区域附近石油资源丰富,故选A。‎ ‎6.下列关于图中①②③④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地全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B.②地为热带草原气候 C.③地受飓风的影响较大 D.④地为热带雨林气候 ‎【答案】B ‎【解析】①地离赤道低气压带较远,主要受信风控制。②地位于墨西哥高原热带草原气候区;③位于中美地峡西岸,受山地阻挡明显,受飓风的影响较小;④位于中美地峡西岸,处于东北信风背风坡,降水少,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下图为某大陆北纬48 °沿线地区的年降水量变化示意图,据此回答7~9题。‎ ‎7.该大陆为 (  )‎ A.欧洲大陆       B.南美大陆 C.北美大陆 D.澳大利亚大陆 ‎8.甲地气候类型为 (  )‎ A.温带海洋性气候 B.亚热带季风气候 C.热带雨林气候 D.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9.影响a地降水的主要风向是 (  )‎ A.东南风 B.东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 ‎【答案】7.C 8.A 9.C ‎【解析】第7题,沿北纬48°某大陆的年降水量,西岸降水量大,在某区域以后突然降低,最可能受高大地形的影响,北美大陆西部为高大山地。因此选择C。‎ 第8题,在大陆的西侧,降水量在500mm以上,且是北纬48°地区,据气候类型的分布图,应为温带海洋性气候。‎ 第9题,a地降水是受西风带的影响而形成的地形雨,北半球的西风带为西南风,故选择C。‎ 下图为甲、乙两国轮廓图,回答10~11题。‎ ‎11.关于两国沿海气候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甲国沿海干湿季分明 B.乙国沿海为热带雨林气候 C.甲国沿海降水稀少 D.乙国沿海冬雨夏干 ‎12.乘船从乙国北部沿海到甲国西部沿海,按最近路线航行 (  )‎ ‎①经过直布罗陀海峡 ②经过巴拿马运河 ③先逆流后顺流 ④先顺流后逆流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11.C 12.B ‎【解析】第11题,甲国沿海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秘鲁寒流影响形成热带沙漠气候,降水稀少;乙国沿海是热带草原气候,夏季降水较多。‎ 第12题,乙国临大西洋、甲国临太平洋,从乙国沿海到甲国沿海最近航线当然要过巴拿马运河;乙国北部有自东向西的北赤道暖流经过,到巴拿马运河段航线是顺流航行,而到太平洋后受由南向北的秘鲁寒流影响,由巴拿马运河到甲国西部沿海是逆流航行。‎ 下图示意科隆群岛(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地理位置。读下图,完成13~14题。‎ ‎13科隆群岛特有动物种属比例较大。形成这一现象的地理条件是该群岛(  )‎ A.地处赤道附近      B.远离大陆 C.构造运动强烈 D.地形复杂 ‎14科隆群岛是耐寒的企鹅和喜暖的鬣蜥的共同家园,主要因为该群岛(  )‎ A.气温日较差大 B.处在动物迁徙路线上 ‎ C.地处热带但受寒流影响 D.气候垂直差异显著 ‎【答案】13.B 14.C ‎【解析】第13题,科隆群岛的位置极其特殊,距离南美大陆约1 000 km,形成了一个几近封闭的小型生态环境,因而生物多具有独特性,故选B。‎ 第14题,科隆群岛受秘鲁寒流影响,虽位于赤道附近,但气候凉爽干燥,草木茂盛,这里海洋生物异常丰富,喜寒、喜暖动物均可生存,故C对;地处赤道附近,加之周围海洋调节,气温日较差小,故A错;企鹅和鬣蜥把科隆群岛当作家园,不属于迁徙动物,故B错;群岛最高峰海拔为1 707 m,气候的垂直差异较显著,但“耐寒”的企鹅并不生存在高海拔地区,可见这不是其原因,故D错。‎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图是甲国地图。甲国是美国重要的服装进口国,服装生产中心在A城;首都B城是该国重要的工业中心,纺织、食品、制糖是其主要工业部门。‎ ‎(1)简述甲国的地理位置。‎ ‎(2)与甲国东部城市比较,指出该国西部城市分布的突出特点。‎ ‎【答案】(1)该国位于北半球、西半球,地处北美洲南部;位于低纬度地区(或位于热带);东临加勒比海,西濒太平洋;北接洪都拉斯,南连哥斯达黎加。‎ ‎(2)主要分布在铁路沿线(或湖、海沿岸及其附近);城市分布较密集。‎ ‎【解析】(1)该国位于中美地峡,从半球位置来看,在北半球、西半球。从纬度位置来看,位于低纬度地区。从海陆位置来看,东临加勒比海,西濒太平洋,在北美洲南部。从邻国来看,北接洪都拉斯,南连哥斯达黎加。(2)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国西部城市主要分布在铁路沿线及湖、海沿岸附近,城市较密集,等级较高。‎ ‎1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死谷长约‎225千米,宽8~24千米,低于海平面的面积达1 408平方千米。该地夏季气温经常超过‎49 ℃‎,最高曾达‎57 ℃‎,是北美洲夏季最炎热的地区。‎ 分析死谷夏季炎热的原因。‎ ‎【答案】夏季受副热带高压的控制,太阳辐射强;缺乏植被覆盖,谷底和谷坡共同吸收太阳辐射,加热大气;谷深且狭长。(谷底海拔低),空气对流弱(盛行下沉气流),热量不易散发。‎ ‎【解析】该地位于中低纬度地区,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降水少,晴天多,太阳辐射强;该地植被覆盖度较低,谷底和谷坡升温速度快,热量向近地面大气传递时气温升高;从材料中可知,死谷海拔低,空气对流弱,热量不易向外扩散,造成夏季炎热。‎ ‎1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冷湿环境下,未完全分解的植物残体逐渐堆积,形成泥炭。图示岛屿泥炭资源丰富。‎ 分析该岛屿适宜泥炭形成的冷湿环境的成因。‎ ‎【答案】(该岛屿)纬度较高,常年盛行西风(位于西风带),受海洋(寒流)影响,降水丰富且季节分配较为均匀,(一年中雨日较多),日照时间少;年均温较低,蒸发弱。地势低平(地形以平原为主),河流落差小,排水不畅。‎ ‎【解析】根据经纬度,判断该岛位于南美洲德雷克海峡附近。纬度高,再加上寒流影响而“冷”;(纬度高)蒸发弱,温带海洋性气候多云雾而大气湿度大;海拔多在‎200米以下,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再加上降水较多而蒸发微弱,形成湿地环境。‎ 读下面南美洲局部图,回答下列各题。‎ ‎18.材料 南美洲局部地理概况图。图中城市为百万人口城市。‎ ‎(1)B处附近海岸的旗型树冠的朝向是________。若A处河中心有一个沙洲,则沙洲最有可能首先同________(北或南)岸相连。‎ ‎(2)①、②、③、④四地的盐度按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为________。‎ ‎(3)从地形与气候两方面说明河流A水量丰富的成因。‎ ‎(4)B处沿海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分析该气候在B处的分布特点及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巴西百万人口城市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 ‎ (6)有关巴西农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主要耕作区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 B.高原地区以种植咖啡为主 C.亚马孙平原适宜种植水稻 D.高原的农业地域类型为迁移为业 E.主要农作物有咖啡和可可 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 ‎【答案】 (1)西北 南岸 (2)④③①② (3)地形:西、北、南三面高,利于雨水汇集;湿润水汽由东面进入,利于形成地形雨。气候:流域内以热带雨林气候为主,终年高温多雨。 (4)热带沙漠气候 分布特点:①分布纬度低,②分布在沿海狭长地带。原因:①西部沿海的东侧为高大的安第斯山脉(无法向东扩展),②沿岸有寒流经过。 (5)沿海(沿河)地区 (6)AE ‎【解析】本题考查了南美洲部分区域自然地理特征、沿海海域盐度、人口分布、农业等众多知识点,是一道考查知识全面、能力要求较高的综合题。第(1)题,旗形树冠的朝向与风向相反,B处盛行东南信风;A处沙洲受向左的地转偏向力影响,最先与右侧相连,即南岸相连。‎ 第(2)题,副热带海区盐度最高,且同纬度有暖流流经处盐度更高,大河入海口处因有淡水稀释而盐度最低。‎ 第(3)题,结合亚马孙河流域的地形特点和气候特征回答。‎ 第(4)题,气候类型为记忆知识,分布特征和原因可结合图中信息(狭长山脉)、以及沿海位置(洋流的影响)分析回答。‎ 第(5)题,观察图中城市位置即可回答。‎ 第(6)题,属记忆知识。‎ ‎19.读区域图(图1)和图中文字信息,回答问题。‎ ‎(1)甲、乙两区域开发治理措施都结合了各自地理环境特点,这说明两区域发展都遵循了________________原则;两区域开发治理措施中也有一些共同之处,请提炼、概括出两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图中信息,探究甲区域a河下游地区过去经常洪水泛滥的自然原因,填写表格内容。‎ ‎(3)据气候统计图概括,甲区域N城市气温特征是________,乙区域K城市降水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甲、乙两区域气候类型不同,其中更适合发展畜牧业的区域是________。‎ ‎【答案】 (1)因地制宜 保护环境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 (2)①上游坡度大(上游以山地丘陵为主、支流多);②年径流量大(河流水量大);③下游地势低平(下游以平原为主、河口地区有河流交汇)。 (3)冬季温暖,夏季炎热 季节分配均匀 乙 ‎【解析】 从图像信息可以准确读出甲图是美国的一部分,乙图是德国的一部分;再从图中文字信息中提取有效信息,结合题中问题的前后内容,可以得出正确答案。‎ ‎20.下图中的主要国家是拉丁美洲经济一体化集团的重要成员国。甲国为拉丁美洲人均GDP较高的国家,与中国有良好的贸易关系,2019年8月双方签订了农田灌溉系统建设、矿产品开采、机电生产等多项协议。 ‎ ‎(1)分别说出A、B两地所在地形区的主要地形类型。‎ ‎(2)描述H河中下游的水文特征。‎ ‎(3)说明甲国建设农田灌溉系统的自然原因。‎ ‎(4)分析甲国吸引中国投资工业的有利条件。‎ ‎【答案】 (1)A:高原 B:山地 (2)水量丰富;水位季节变化大;无结冰期;含沙量小;水流平缓。 (3)以热带草原气候为主,干湿季明显;干季需要水源灌溉;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雨季需要排涝;山区适宜建水库。 (4)石油、煤、铁、水能等资源丰富;国家之间协作较好,人均收入较高,市场潜力较大;水运便利(海运与河运);政策支持。‎ ‎【解析】 第(1)题,A所在地形区中心部分等高线稀疏且海拔在1000米左右,周围等高线密集,且中高周低,最可能是高原地形;B地等高线密集,相对高差大,坡度陡,则该地为山地。 ‎ 第(2)题,河流的水文特征主要从水位、流量、含沙量、结冰期等方面考虑。结合当地的地形、气候、植被覆盖等特点不难描述该地的水文特征。该地位于南美洲北部,为热带草原气候,降水量季节变化大,河流中下游地形平坦,直接影响该地水文特征。‎ 第(3)题,甲国建设农田灌溉系统的自然原因主要从气候、地形等方面考虑。该地为热带草原气候,干湿季变化明显,干季需要用水灌溉,中下游地势低平,雨季时需要排涝,而山区适宜建设水库。 ‎ 第(4)题,甲国为委内瑞拉,其吸引中国工业投资的有利条件主要从资源、市场、交通、政策等方面考虑,注意本题要求“分析”。‎ ‎21.D湖泊(图a)的湖面海拔约3800米,降水资料如图b所示。D湖沿岸地区地形平坦,发现有大量古代农耕遗迹,包括相互交织的人工堆土高台、人工水渠(图c),以及人工运河和水塘。‎ ‎(1)推测D湖沿岸地区气温的年变化、日变化特征,并简述原因。‎ ‎ (2)归纳D湖沿岸地区的降水特征。‎ ‎(3)指出威胁D湖沿岸地区发展耕作业的主要气象灾害及发生时间。‎ ‎(4)说明该农耕系统对防治这些气象灾害的作用。‎ ‎【答案】 (1)(年均温较低),年变化(年较差)较小,因为海拔高,地处热带(低纬度地区);日变化(日较差)较大,因为海拔高,空气稀薄,白天增温快,夜晚散热快(按高度推测日最低温度可能降至0℃及以下)。(2)年降水量约600(580~620之间皆可)毫米,集中于夏季(1~3月或12月至次年3月)。(3)低温、冻害 夜间;洪涝灾害 夏季(雨季、1~3月或12‎ 月至次年3月);旱灾 其他季节(4~12月或4~11月,答春、秋季也可)。(4)(沟渠、水塘与高台交织,)排水通畅利于雨季防洪,灌溉方便利于旱季抗旱;水体增温和降温的速度比陆地慢,因此,增大水体面积,并使水面与高台(合理)交错分布,可减小气温变化幅度,尤其可提高夜间温度,有效减少低温、冻害对高台农作物的损害。‎ ‎【解析】 第(1)题,看图D湖纬度为16°S,属于热带地区,年较差较小。由材料知湖面海拔约3800米,海拔较高,气温空气稀薄,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增温快;夜晚大气逆辐射弱,降温快,所以日较差大。‎ 第(2)题,直接读表中数据知,年降水量约为600毫米。降水集中于12月至次年3月,此时为南半球夏季。‎ 第(3)题,海拔高,空气稀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降温快,很容易发生低温、冻害等;雨季降水大约占全年的70%~80%,降水集中,多暴雨,所以容易发生洪涝灾害;相反旱季降水很少,容易发生旱灾。 ‎ 第(4)题,水体增温和降温的速度比陆地慢,所以增大水体面积,并使水面与高台合理交错分布,可减小气温变化幅度,尤其可提高夜间温度,有效减少低温、冻害对高台农作物的损害;同时,沟渠、水塘与高台交织,一方面排水通畅利于雨季防洪,另一方面灌溉方便利于旱季抗旱。 ‎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