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50 KB
  • 2021-05-13 发布

2017高考第一轮复习之高中语文必修一

  • 1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7高考第一轮复习之高中语文必修一 复习要求:‎ ‎1、重点复习篇目:《沁园春·长沙》《诗两首》《纪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包身工》《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和《鸿门宴》。‎ ‎2、默写篇目:《沁园春·长沙》《雨巷》《再别康桥》《纪念刘和珍君》《荆轲刺秦王》。‎ ‎3、作文专题训练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8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第一单元 第一:展示教学内容并引导学生识记 沁园春·长沙 一、准确识记下列字词:‎ ‎ 分泌 沁园春 百舸 坎坷 拜谒 遏制 ‎ ‎ 竭力 挥斥 干坼 遒劲 酋长 谩骂 ‎ ‎ 散漫 花蔓 惆怅 稠密 绸缪 寥廓 ‎ ‎ 峥嵘 ‎ 二、 成语积累 未雨绸缪:趁着天没下雨,先修缮房屋门窗,比喻事先做好准备。‎ 粪土当年万户侯:粪土,意动用法,把……当作(看作)粪土 三、 文学常识:‎ ‎1、中国的诗歌可以分为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而古典诗歌又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其中古体诗有以下一些形式:四言诗、楚辞体、乐府、新乐府、歌行体;而近体诗主要有律诗和绝句两种形式。律诗又分为五律和七律,绝句又分为五绝和七绝。律诗一般分为四联八句,即: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其中颔联和颈联要对仗,偶句押韵。‎ ‎2、词:又叫诗余、长短句、曲子词、乐府,是我国传统的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隋唐之际,盛行于宋。最初的词都是配合曲调来歌唱的,后来逐渐与音乐分离,成为一种纯粹的文学样式。词根据长短来分,有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三种,词的一段叫阙,也叫片。词牌:古人填词用的曲调的名称,与作品内容无太大关系。同一词牌的词结构格式相同。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格。‎ ‎3、《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写于1925年的豪放词,在内容上属于现代诗,在形式上属于旧体诗。其中“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标题。全词上片(阙)写景,情景交融,下片(阙)议论抒情,抒写了中国早期共产主义战士以天下为己任、激流勇进的战斗风貌、博大胸怀和凌云壮志。‎ 雨巷 一、准确识记下列字词:‎ ‎ 寂寥   彷徨  彳亍   颓圮   舷梯   娴熟 悬崖勒马 ‎ ‎ 弦外之音  按捺   刚毅木讷   方凿圆枘 静谧 猕猴 ‎ ‎ 所向披靡   奢靡   矫揉造作   繁衍   挑衅 ‎ 二、 成语积累 悬崖勒马:比喻临到危险的边缘及时清醒回头。‎ 弦外之音:比喻言外之意。‎ 三、文学常识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因而作者被称为“雨巷诗人”。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是一种美好理想的象征,她是美好的却又是迷蒙而不可及的,表现了诗人孤独、消沉的情绪。‎ 再别康桥 一、准确识记下列字词:‎ ‎ 青荇 长篙 蒿里行 枯槁   浮藻 缫丝 ‎ ‎ 漫溯   晦朔 斑斓 阑干 波澜 笙箫 二、 文学常识 ‎ 徐志摩,现代诗人,“新月派”代表诗人之一,代表作《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新月派”诗歌三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三、熟读并默写这首诗 大堰河—我的保姆 一、准确识记下列字词:‎ ‎ 大堰河 荆棘   火钵 忸怩   冰屑 凌侮 ‎ ‎ 叱骂   团箕   给予 碾了三番 ‎ 二、 给下列括号里填入恰当的词语 ‎ ‎ 大堰河/( )旗息鼓 凌侮/( ) 人不倦 叱骂/( ) 异 ‎ ‎ 红漆/( ) 盖 豆浆/船( ) ( ) 转/碾了三番 ‎ ‎ 瓦菲( ) 声中外 三、 文学常识 ‎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现代著名诗人。作者把个人的悲欢融合到民族和人民的苦难与命运中,表现出对光明的热烈向往与追求,富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性,感情深挚,风格独特,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推动一代诗风的重要诗人。诗集有《大堰河》《北方》《归来的歌》等。自传性抒情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的成名作。‎ 第二: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前两首词。‎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第三单元 教学内容:‎ 第一步,展示并引导学生识记基础知识 记念刘和珍君 一、准确识记下列字词:‎ 洗涤 攒射 尸骸 杀戮 黯然 绯红 不惮 诧异 ‎ ‎ 踌躇 喋血 寥落 浸渍   桀骜 惩创 二、 词语 长歌当哭:长歌:引吭高歌,这里指写文章。当,当做。‎ 殒身不恤: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殒:死亡。恤,顾虑。‎ 二、 作者简介 ‎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而已集》《南腔北调集》《华盖集》等14部。“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其一生的写照。‎ 四、背诵 ‎ 1、“真的猛士……”‎ ‎ 2、“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就在沉默中灭亡”‎ ‎ 3、“苟活者将在淡红的……”‎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准确识记下列字词:‎ 景仰  戊戌  显宦    叱咤风云  莅校  迥乎不同   短小精悍 步履  潇洒   顾盼    谦逊  激亢   箜篌  弥漫 博闻强记  酣畅   屏息以待 涕泗交流 第二步:布置作业 背诵纪念刘和珍君重点语段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第四单元 教学内容:‎ 第一步:归纳并识记基础知识 短新闻两篇 一、准确识记下列字词 凝重 婆娑 噩梦 嬉笑  纳粹 凋谢 窒息  绿树成阴 二、 识记新闻常识 ‎ 消息是新闻体裁的一种,以简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反映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事实。它的基本特征是:(1)及时性,(2)简明扼要,(3)用事实说话(真实性)。新闻一般分五个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一篇新闻要包含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因)。新闻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小狗包弟 一、准确识记下列字词 作揖  狗吠 叱骂  煎熬    租赁  篱笆  揪回来 ‎ 二、成语 ‎ 绿草如茵:茵,草垫子。‎ ‎ 呕心沥血:形容费尽心思。‎ 三、 作者简介 ‎ 巴金,原名李尧棠,“世纪老人”,享年101岁。他被公认为20世纪不多的几位文学大师之一,他的作品代表着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与人文精神的颠峰。 ‎ ‎ 主要作品:《灭亡》;“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寒夜》,《憩园》等。 ‎ ‎ “文革”中,巴金遭到了残酷的迫害。1978年起,在香港《大公报》连载散文《随想录》——“一部说真话的大书”。 ‎ 包身工 一、准确识记下列字词:‎ 蠕动 褴褛 游说 水门汀 执拗 籼米 莴苣 揩地板 ‎ 怜悯 蹒跚 殴打 谄媚 譬如 贿赂  骷髅 噩梦 ‎ ‎ 焦灼 胆怯 拎着 弄堂  搽粉 锭子 怔住 二、 掌握成语 横七竖八:形容纵横杂乱。 ‎ 里应外合:外面攻打,里面接应。‎ 不假思索:用不着想。形容说话做事迅速。‎ 三、文学常识 报告文学,是采取文学手段及时地反映真人真事的一种新闻文体,具有新闻性和文学性的特点。‎ 飞向太空的航程 一、准确识记下列字词:‎ 诞生 翌年 酝酿 苛刻 横亘 ‎ 二、掌握成语:‎ 惊天动地:①形容声音特别响亮;②形容声势浩大或事业伟大。‎ 不同凡响:比喻事物(多指文艺作品)不平凡。 ‎ 一鼓作气: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三、文学常识:‎ ‎ 通讯,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将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或事件及时、具体、生动地予以报道的新闻体裁。除去真实、时效的新闻性特征,通讯的主要特点有:生动性、完整性、评论性。‎ 第二步:布置作业 ‎1、识记基础知识 ‎2、做一张练习 第四课时 教学要点:【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部分 教学内容:‎ 第一步: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下列文学知识(多媒体展示):‎ ‎1、中国汉字形体的演变过程,可以分为古汉字和隶书楷书两个阶段,前一阶段有甲骨文、金文、大篆和小篆;后一阶段有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了解各类汉字的形体特点)。汉字的构成有六种方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和转注。‎ 中国最早的字典是东汉许慎编撰的《说文解字》;古代收录汉字最多的字典是宋代丁度等编纂的《广韵》;迄今为止收录汉字最多的字典是《汉语大字典》,堪称当今汉语字典的“世界之最”。‎ ‎2、对联又叫“楹联”、“楹帖”、“对子”,它由骈文和律诗的形式演变而成,又独立于诗词曲赋等之外。对联由上联和下联组合而成,字数多少没有定规,但是要求上下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其中上下联是仄起平收。竖写时上联在右边,下联在左边。‎ ‎3、《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集中体现了孔子在政治、伦理、哲学、教育等方面的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全书共20篇。文中有不少为人处世的格言警句,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等。‎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世尊奉为“圣人”。他在教育方面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政治方面主张“仁”。‎ ‎4、《大卫·科波菲尔》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大师狄更斯的一部代表作。在这部具有强烈的自传色彩的小说里,狄更斯借用“大卫自身的历史和经验”,从不少方面回顾和总结了自己的生活道路,反映了他的人生哲学和道德理想。‎ 第二步:学生重点识记 第三步:布置作业学生做一张配套练习 第五课时 教学要点:复习《烛之武退秦师》‎ 教学内容 一、单元梳理 本单元三篇课文都是古代记叙散文,或记政治外交上的风云变幻,或记杰出人物的嘉言懿行。《烛之武退秦师》选自编年体史书《左传》,它的叙事艺术和记言艺术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烛之武善于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敌人,说辞委婉多姿,谨严而周密,从而只身说退秦师,维护了国家的安全。《荆轲刺秦王》选自国别体史书《战国策》,它成功地塑造了一个重义轻生、沉着勇敢、机智刚毅、反抗强暴的侠义形象。自刎报国、易水送别、献图行刺等情节,出人意表,慷慨悲壮。文中的形态描写和细节描写生动传神。《鸿门宴》选自记传体史书《史记》,它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通过人物间的矛盾和斗争以及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行动、情态等刻画了人物的性格,同时,巧妙地运用了对照手法,将项羽、刘邦两位英雄人物写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学习古代记叙散文,要重视反复朗读以培养语感,从而增进对课文的理解。要学习运用提要钩玄的阅读方法,学会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文章的叙事脉络,理解和概括文章的思想内容。要不断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和含义,掌握一些常见文言句式的特点和用法,领会它的规律性和灵活性,从而获得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二、复习《烛之武退秦师》‎ ‎(一)、复习目标 ‎1. 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理解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及用法、把握文言句式。‎ ‎3. 熟读成诵,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赏识人物形象及写作技巧。‎ ‎(二)、课文整体感知 ‎1. 解说文题 晋、秦要攻打郑国,郑国大夫烛之武凭借其雄辩的才华,从当时形势出发,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说服秦穆公,使秦军撤退,从而最终保全了郑国。‎ ‎2. 感悟主旨 本文记叙烛之武说退秦师的经过,赞扬了烛之武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恩怨,临危受命,只身说退秦师,维护国家安全的精神和他善于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敌人的外交才能。‎ ‎(三)精彩语段赏析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 本段的重点说辞虽仅百余字,却委婉曲折,开阖跌荡,步步进逼,层层深入。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伯退兵的?‎ 本段的中心是烛之武说秦君,说辞仅125个字,却不卑不亢,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地道出了秦、晋联盟的虚伪,亡郑对秦的不利,晋国的贪得无厌和背信弃义,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主题,句句打动对方,不愧是一段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 (四)重点难点探究 ‎1.本文叙事波澜起伏,请结合课文,谈谈这样写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文章开头写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让人捏着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读者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挽狂澜于既倒,谁知他却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辞”,打起了退堂鼓,使郑国的希望由此渺茫。而郑伯的自责,又使故事有了转机,增添了戏剧性。再如,秦国退兵后,子犯建议攻打秦军,秦晋关系顿时又紧张起来。晋文公讲了一番“仁”“知”“武”的大道理,才平息了一场虚惊。 课文就是这样有张有弛,曲折有致,生动活泼,颇具感染力。‎ ‎2.烛之武是本文的中心人物,请用简练的语言加以评价。‎ 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返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他的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义无反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都值得我们学习。‎ ‎(五)基础知识积累 ‎1.作者、作品 ‎《左传》的作者,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为“十三经”之一。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记事比《春秋》详细而具体(字数近二十万,超过《春秋》本文十倍)。‎ ‎《左传》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述了整个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同时也较为具体地描绘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作者在选材、描写和评论时,往往带有自己的褒贬和爱憎。作者以其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认识和高度的文学修养,对许多大小历史事件,作了深刻而生动的记述。‎ ‎《左传》不仅是我国最早最完备的编年史,也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成为历代散文的典范。《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清人朱彝尊评价说:“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 ‎2.识记字词 ‎(1)字音①汜,fàn,字的左边为“三点水”,故其义必与水相关。指汜水,是位于郑国境内的一条河流。另外,“范”字的读音也是由草字头下面的“汜”的读音而来。 ②缒,zhuì,字的左边为“绞丝旁”,故其义与绳索、丝绸相关。意为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其造字法采用“形声构字法”,左边为绳索之形,右边是其音,“缒”的读音就是根据“追”而来。‎ ‎③共,本为象形字,下面两点为盛食物的器皿之足,意为祭祀用的食品等,而文中是一个通假字,通“供”,供给之意,读gōng。‎ ‎④阙,形声字,“门”为形,“阙”为声,读作quē,意即门户受损。‎ ‎⑤逢,是多音字,做姓氏用时,读páng。 (2)通假字: 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 “矣”,了。)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 “供”, 供给、供应。读gōng) ③夫晋,何厌之有(厌,通 “餍”,满足。) ④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读yuè。) ⑤失其所与,不知(知,通 “智”,明智,聪明。读zhì) (3)词类活用: ①烛之武退秦师(退,使动用法,使……撤兵。) ②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使动用法,使……灭亡。) ④越国以鄙远(鄙,名词意动,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地。)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厚,薄,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 ⑥既东封郑(东,名词作状语,向东;封,名词意动用法,以……为疆界。) ⑦若不阙秦(阙,动词使动用法,使……削弱。) ⑧阙秦以利晋(利,名词使动用法,使……获利。) ⑨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敝,形容词用作动词,损害。) ⑩共其乏困(乏困,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东西。)‎ ‎(4)一词多义 封 ①既东封郑(做疆界,动词)②肆其西封(疆界,名词)‎ 之 ①唯君图之(代词,指阙秦以利晋)②子犯请击之(代词,代秦军)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助词“的”)‎ ‎④臣之壮也(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其 ①君知其难也(他的,代词) ②吾其还也(表希望的语气副词)③以其无礼于晋(郑国,代词)‎ ‎(5)古今异义 ①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例如:“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今义:请客的主人。 ②行李 古义:出使的人。例如:“行李之往来。”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等。 ③乏困 ‎ 古义:缺少的东西。例如:“共其乏困”今义:疲劳。 ④夫人 古义:那人。例如:“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今义:对已婚女子的尊称。 3.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是寡人之过也(“……也”表示判断)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否定判断) (2)省略句 ‎①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 ‎②(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 (省略主语“烛之武”)‎ ‎③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省略介词“以”的宾语“之”)‎ ‎(3)宾语前置句 夫晋,何厌之有?(“有”的宾语“何厌”前置,“之”作为标志。翻译时要调整为“有何厌”) (4)状语后置 以其无礼于晋(介宾短语“于晋”作状语,后置,翻译时要调整为“于晋无礼”) 4.虚词用法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②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③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 ‎(2)而 ①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代词,哪里) ‎ 第六课时 教学要点:复习《荆轲刺秦王》‎ ‎(一)复习目标 ‎1、了解课文背景,借助工具书,对照注释,初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 ‎2、从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描写中,分析主要人物。‎ ‎3、理解思想内容,学习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二)课文整体感知 ‎ 本文通过对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的叙述,反映了燕、秦两国的尖锐矛盾,也反映了燕国反抗暴秦侵略的激烈斗争,赞扬了荆轲机智勇敢、不怕牺牲、反抗侵伐的精神和气概,表现了作者反抗强暴统治的思想。‎ ‎(三)精彩语段赏析 ‎1.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体会文中连用“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的作用。‎ 文章一开始,就连用“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写出秦军所向披靡,燕国危如累卵的形势,渲染了紧张、危急的气氛,为后面故事的展开定下了悲剧的基调。‎ ‎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四)重点难点探究 ‎1.本文成功地塑造了荆轲的形象。对荆轲其人,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认为荆轲是怎样一个人?‎ 分析:可从思想、性格、才能、精神方面分析:‎ 思想:为国分忧,雪耻报仇,报效太子。他对樊于期说,刺秦王的目的是“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除“燕国见陵之耻”。行刺失败,他仍宣称欲生劫秦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性格:深沉,刚毅,慷慨。准备信物,深谋远虑。迟发见疑,他怒叱太子。取道易水,慷慨悲歌。‎ 才能:工于心计,善于言辞。事前胸有成竹,周密策划,义激樊于期。临危从容不迫,遮掩搪塞,机智过人。‎ 精神:不畏强暴、不避艰险、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明知“一去不复还”,仍然一往无前,“终已不顾”,行刺不就,身受重伤,仍拼死一搏,英雄气概,值得称道。‎ 对荆轲的评价,历来见仁见智。北宋苏洵非议荆轲“始速祸焉”。南宋鲍彪说“轲不足道也”。朱熹认为“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但肯定荆轲的人也很多,第一个是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结尾说:“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左思的《咏荆轲》称颂他“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陶潜说他“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近代龚自珍赞扬他“江湖侠骨”。评者大都认为,荆轲虽不懂得以一人之力难以挽狂澜于既倒的道理,也不懂得秦帝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他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在国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艰险的精神和气概还是值得称道的。‎ ‎2.我们应该怎样认识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分析:荆轲刺秦王,是反抗强暴的正义行动。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愿望改变不了的,所以只能以悲剧告终。就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消极因素作斗争来讲,这场斗争具有合理性;就整个历史进程来讲,它有着很大的局限性。‎ ‎(五)基础知识积累 ‎1. 作者、作品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作者已不可考。最初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三十三篇,分国别编辑,依次是:西周一篇,东周一篇,秦五篇,齐六篇,楚四篇,赵四篇,魏四篇,韩三篇,燕三篇,宋、卫合一篇,中山一篇。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前452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年),共245年。‎ ‎《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战国策》的作者在记叙历史事件时,过分夸张渲染谋臣策士的作用,有时为了突出纵横游说之士在历史事件中的决定作用,甚至编造一些情节,不免违背历史的真实。‎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2. 识记字词 ‎(1) 字音 燕(yān)国 樊於(wū)期(jī) 戮(lù)没 骨髓(suǐ)偏袒(tǎn) 濡(rú )缕(lǚ)‎ 瞋(chēn)目 夏无且(jū) 拊(fǔ)心 忤(wǔ)视 ‎(2) 多音字辨析 冠:①(guān)冠冕堂皇 ②(guàn)冠军 兴:①(xīng)兴奋兴隆 ②(xìng)兴致 兴高采烈 创:①(chuāng)创伤 ②(chuàng)创造 盛:①(chéng)盛器 ②(chèng)盛世 提:①(dī)提防 提溜 ②(tí)提拔 耳提面命 ‎(3) 形似字 A.淬(cuì):淬火。猝(cù):突然,如“仓促”。卒(zú):①兵,小卒;②完毕,如“卒业”。‎ B.揕(zhèn):刺,如“揕杀” 堪(kān):能忍受,如“难堪”。‎ 勘(kān):①校订,核对,如“勘误”;②实地查看,“勘探”。‎ 斟(zhēn):往杯子或碗里倒(酒、茶),如“自斟自饮”。‎ C.陵(líng):欺侮,侵犯,如“陵压”。 凌(líng):侵犯,欺侮,如“欺凌”。‎ ‎(4) 通假字 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高兴,喜欢。 今日往而不反者 “反”,通“返”,回来。‎ 请辞决矣 “决”,通“诀”,告别,辞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同“捧”。奉,两手捧着。‎ 秦武阳色变振恐 “振”,通“震”,害怕。 图穷而匕见 “见”,通“现”,出现,显露出来。‎ 秦王还柱走 “还”,通“环”,绕。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卒”,通“猝”,突然。‎ ‎(5) 词类活用 ‎①樊於期乃前曰 前:名词活用为动词,上前。‎ ‎②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函: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③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迟:形容词用作意动词,以……为迟,即认为迟。‎ ‎④皆白衣冠以送之 (白)衣冠:名词活用为动词,‎ 穿上(白)衣,戴上(白)帽。‎ ‎⑤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祖:名词活用为动词。出行前举行祭路神的仪式。‎ ‎⑥使使以闻大王 使:动词活用为名词,使者。‎ ‎⑦乃朝服,设九宾 朝服:名词活用为动词,穿上上朝的礼服。‎ ‎⑧群臣怪之 怪:意动用法,以……为怪。‎ ‎⑨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 ‎⑩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使:动词活用为名词,使命。‎ ‎(6) 一词多义 请:①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 动词,请求 ②丹请先遣秦武阳 动词,请允许我、请让我 愿:①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动词,愿意,情愿 ②愿足下更虑之! 动词,希望 ‎③果不如先愿,又非君所详。 名词,心愿,愿望 顾:①荆轲顾笑武阳 动词,回头看 ②顾计不知所出耳! 副词,但,只是,不过 ‎③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动词,回头 ④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副词,反而 ‎⑤(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动词,探问,拜访 为:①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介词,被 ②为之奈何? 介词,对 ‎③乃为装遣荆轲 动词,整理 ④为变徵之声 动词,发出 ‎⑤(轲)又前而为歌曰 动词,作 ⑥嘉为先言于秦王曰 介词,替 ‎⑦愿举国为内臣 动词,做 见:①秦王必说见臣 动词,召见,接见 ②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 动词,看见,见到 ‎③乃遂私见樊於期 动词,会见 ④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介词,被。表被动 ‎⑤见燕使者咸阳宫 动词,接见 引:①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动词,拉开弓 ②秦王惊,自引而起 动词,指身子向上起 ‎③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动词,举起 ‎(7) 古今异义 ‎①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穷困”,古义:走投无路。 今义:贫穷。‎ ‎②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 “涕”,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③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臂膀。 今义: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 ‎④持千金之资币物 “币”,古义:礼品。 今义:货币。‎ ‎⑤诸郎中执兵,皆阵殿下 “郎中”,古义:宫廷的侍卫。 今义:中医医生 ‎3. 特殊句式 ‎(1)判断句: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者……也”表判断。译文:事情不能成功的原因,是我想活捉你,强迫你签订条约来回报太子。)‎ ‎(2)被动句:①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为”表被动。译文:将军的父母以及宗族,全被杀死或收入官府做奴婢。)‎ ‎②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见”表被动。译文:而且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 ‎(3)倒装句:①燕王拜送于庭(“于”表示状语后置。译文:燕王亲自在朝堂上行了礼送出来。)‎ ‎②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者”,相当于结构助词“的”。译文:太子及知道这件事的门客。)‎ ‎③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定语后置。译文:陪侍在大殿上的臣子们,不能携带任何兵器。)‎ ‎(4)省略句:①嘉为先言于秦王曰(介词“为”后省去了代词宾语“之”。译文:蒙嘉就替荆轲先对秦王说。)‎ ‎②使毕使于前(第一个“使”后省去了宾语“之”。译文: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自己的使命。)‎ 六、背诵易水诀别一段 第七、八课时 教学要点:复习《鸿门宴》‎ 一、复习目标 ‎1.了解“鸿门宴”斗争的起因、经过,认识这一斗争的性质,正确评价有关人物。 2.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3.掌握本课出现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特殊句式等。‎ ‎4.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人物的理解,培养多方位并深入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基础知识积累 ‎1. 作者、作品 司马迁(约前145-前80或前135-前93)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司马谈之子。少时随父在长安研习经史,二十岁后,游踪几遍全国,考察风俗,探访古迹,采集传说。初任郎中,后继父任太史令,博读史官所藏图书。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承继其父遗志,著《太史公书》(即《史记》),后因替降子匈奴的李陵辩解,而受腐刑下狱。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述,完成《史记》。 《史记》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部分组成,计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余字,记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史事。作者基本上站在同情被压迫者的立场,在一定程度上嘲笑了封建社会的最高权威,鞭挞了贪官酷吏和土豪劣绅,同情并歌颂了农民起义的领袖和当时被社会所贱视的小人物;他写的一些人物传纪,不仅表现了高度的思想性,而且大部份有很动人的艺术力量。人物塑造形象鲜明,文笔简练朴素。其中也有许多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的作品。如《项羽本纪》、《魏其武安侯列传》等。它不仅是一部相当完备的古代史书,同时又是我国古代史传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作品。鲁迅先生曾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正说明了《史记》在史学和文学上的伟大成就。‎ ‎2. 识记字词 ‎(1)字音 ‎①王(wàng)关中 ②说(shuì)关羽 ③好(hào)美姬(jī) ④为(wè)击破沛公军 ‎⑤从(cóng)百余骑(jì) ⑥数(shuò)目项王 ⑦且为(wéi)所虏 ⑧客何为(wéi)者 ‎(2)通假字、‎ ‎①距─拒: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②内─纳: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③要─邀:张良出,要项伯。 ④倍─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⑤蚤─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⑥郤─隙: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⑦坐─座:置之坐上。 ⑧不——否 ‎(3)古今异义 ‎①山东 古:指崤山以东地区。今:指太行山东边的一个省。‎ ‎②非常 古:意外的变故。今:程度副词,很不一般。‎ ‎③河北 古:黄河以北地区。今:黄河北部的一个省。‎ ‎④河南 古:黄河以南地区。今:黄河南部的一个省。‎ ‎⑤寿 古:敬酒。今:长寿。‎ ‎⑥细说 古:小人的谗言。今:详细地讲述。‎ ‎⑦婚姻 古:儿女亲家今:结婚的事或者说因结婚而主生的夫妻亲眷关系。‎ ‎(4)一词多义 ‎①谢 谢罪、道歉: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感谢:哙拜谢,起,立而饮之。辞谢、告别:乃令张良留谢。‎ ‎②辞 推辞: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告别: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③故 故旧、交情:君安与项伯有故? 因此:故听之 特意: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④且 将:且为之奈何? 况且: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 ‎⑤幸 宠幸、亲近:妇女无所幸。 幸亏、幸而:故幸来告良。‎ ‎⑥之 到: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代词,这:为之奈何?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结构助词,的:今者有小人之言。 助词,衬字,无义:珍宝尽有之。‎ ‎⑦去 距离:相去四十里。 离去,离开:脱身独去。‎ ‎⑧于 向,对: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比:长子臣。在:复得见将军子此。‎ ‎⑨因 就此:不如因善遇之。就、于是: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趁势、趁机: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⑩为任,做:使子婴为相。 替,给: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被: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作为:军中无以为乐。 是: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句末语气词:何辞为?‎ ‎(5)词类活用 ‎①名词用如动词:‎ 沛公军(驻军,动词)霸上。 沛公欲王(为王、称王,动词)关中。‎ 吾得兄事(做事、侍奉,动词)之。 籍(登记,动词)吏民。‎ 范增数目(使眼色,动词)项王。 刑(施加肉刑,动词)人如恐不胜。‎ 道(取道,动词)芷阳。‎ ‎②形容词用如动词:素善(友善、交好,动词)留侯张良。‎ ‎③意动、使动:‎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以之为王,称王,意动)之。 项伯杀人,臣活(使之活,救了他的命,使动)之。‎ 沛公旦日从(使……跟从,意即带领,使动)百余骑来见项王。‎ 交戟之卫士欲止(使之止,制止,使动)不内。 樊哙侧(使……斜侧着)其盾以撞 ‎④名词作状语:‎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用对侍兄长的礼节)事之。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像鸟用翅膀)蔽沛公。‎ 项伯乃夜(在夜里)驰之沛公军。 头发上(向上)指。‎ 道芷阳间行、间(抄小路)至军中。‎ ‎3.特殊句式 ‎①宾语前置:客何为者?(何为─ 为何)大王来何操?(何操─ 操何)沛公安在?(安在─在安)‎ 籍何以至此?(何以——以何)‎ ‎②介词结构后置:具告以事 贪于财货 ‎③判断句:此天子气也。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亚父者,范增也。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④省略句:欲呼张良与(省略“之”)俱去。毋从(省略“之”)俱死也。奉厄酒为(省略“之”)寿。‎ 旦日(省略主语“沛公”)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将军战(省略“于”)河北,臣战(省略“于”)河南。‎ 加彘肩(省略“于其”)上。‎ ‎⑤被动句:珍宝尽有之(被占有) 若属皆且为所虏 吾属今为之虏。‎ ‎4.固定句式:‎ 奈何:奈,动词。何,疑问代词。译为“如何”、“怎样”。如“为之奈何?”‎ 孰与:与……相比,谁……?表示比较。如“孰与君少长?”‎ 所以:“……的原因”或“……的方法”。如“所以遣将守关者”“事知所以距子也。”‎ 为……所:被……,表被动。如“若属皆且为所虏”‎ 无以(无……以……):没有什么东西拿来……,如“军中无以为乐”‎ 何……为:表反问。为:用在反问句尾的语气词。如“何辞为”‎ ‎5.古代“座次”问题:‎ ‎①堂上座位:北为帝(尊),南为臣(卑) 左为贵,右为轻。‎ ‎②四面环坐:由尊到卑,依次排列为: 西——北——南——东 项羽(伯)——亚父——沛公——张良 三、布置作业 ‎ 1、熟读课文 ‎2、做配套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