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50 KB
  • 2021-05-13 发布

高三年级语文高考二轮复习教学案诗歌鉴赏一

  • 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7届高三语文高考二轮复习教案:诗歌鉴赏练习 教学目标: 总序第 个教案 ‎1.审清诗歌鉴赏题目类型 ‎2.审清题干要求 ‎3.灵活运用鉴赏手法 教学重点 鉴赏诗歌,巧用手法 教学难点 学习并掌握各类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和规律 教学时间 六课时 ‎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准确判断,赏出效果——表达技巧赏析题之要诀 学案引语 表达技巧赏析与情感把握是高考古诗鉴赏考查的两大重点。对于表达技巧,我们在一轮复习中重在构建其知识体系。而在做题实践中,技巧判断不准、效果表述不到位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面对这个“老大难”问题,我们绝不能轻易退缩,一方面要继续巩固原有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要加强知识的动态运用,在“判断”与“效果”两大环节上多下功夫,提高我们的应试能力和鉴赏水平。‎ 自学在前 自我诊断 ‎1.(2016·天津)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登裴秀才迪小台 ‎[唐]王维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选自《全唐诗》)‎ 请结合诗句说明颔联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答:‎ ‎ ‎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颔联“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为景物描写,“落”“下”分别形容“日”“鸟”,为动态描写;“秋原人闲”意指秋野空阔,是静景,动静结合。诗人景中寓情,以这种闲适的景物,来表现自己闲适的心境。‎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木兰花·江云叠叠遮鸳浦 苏庠[注]‎ 江云叠叠遮鸳浦,江水无情流薄暮。归帆初张苇边风,客梦不禁篷背雨。  渚花不解留人住,只作深愁无尽处。白沙烟树有无中,雁落沧洲何处所。‎ 注 苏庠:宋代词人,终身未仕,隐居庐山,浪迹湖海。‎ ‎“归帆初张苇边风,客梦不禁篷背雨”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答:‎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游 边 ‎[唐]尚颜 边阴四顾浓,饥马嗅枯丛。‎ ‎ 万里八九月,一身西北风。‎ ‎ 偷营天正黑,战地雪多红。‎ ‎ 昨夜东归梦,桃花暖色中。‎ 结合全诗,简要赏析尾联。(4分)★‎ 答:‎ 自我反思 ‎1.在已构建的古诗表达技巧知识体系中,你认为哪一部分建得最牢固,哪一部分最薄弱?‎ 答:‎ ‎ 2.在具体判断古诗的表达技巧时,你最擅长判断哪种(类)技巧?为什么?在答这类技巧赏析题过程中,你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打算如何解决?‎ 答:‎ 现场答案 批语完善 借题发挥 突破题点 一、如何准确判断表达技巧 准确判断古诗的表达技巧是一项十分重要而又艰难的工作,也绝非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涉及古诗鉴赏的方方面面。当然,最基础的工作是构建一套有关它的知识网络体系。除此之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读懂内容 读懂,是鉴赏的前提,对于古诗鉴赏来说尤其如此,对于判断所用的技巧最为必要。判断不准,不是你知识掌握得不够好,而是对所给语言材料未读懂,或未读准。“现场答案 批语完善”中的第1题的三个现场答案最能说明这个问题。要做到读懂、读准,除要对全诗内容有整体的把握外,最重要的是对所给材料的细读问题。这里,尤其要找出写作对象(是景是物是人等)及其行为特征(景、物、人有怎样的具体表现),再把各部分内容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清晰、流动的生活图景。如《木兰花·江云叠叠遮鸳浦》那两句,写作对象有:归帆、苇边风、客梦、雨。其行为特征是:归帆初张,苇边风吹着,客梦醒了,雨在下着。合起来就是:在苇边风的吹拂下,别人归家的帆已张开;而“我”在雨点敲打中醒来,而且还要冒雨前行;人归“我”行,风雨交加。读到这一层次,所用技巧便一目了然了。‎ 因此,对技巧的准确判断,说到底是“读”的功夫与能力。‎ ‎2.切准角度 读懂了内容,我们还要善于对所给语言材料切准几个判断角度:‎ ‎(1)从写作对象判断技巧 如果写作对象是景物,则要考虑景物描写的角度与手法;如果是事物,则要考虑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烘托映衬等手法;如果是人物,则要考虑写人的手法(如语言、神态、心理、细节等手法);如果是兼而有之,则要从它们之间的关系上判断。‎ ‎(2)从关系判断技巧 诗歌表面上看是词、句的组合,实质上是材料与材料间的组合。就所给语言材料讲,要善于抓住材料之间的关系(即景、物、情、事、人之间的关系)判断。如最常见的关系是景与情、物与志、别人与自己等,另有虚与实、正与反、主与次、动与静等关系。多从这些关系考虑,就能判断出好多常用技巧来。‎ ‎(3)从层次判断技巧 所谓层次,就是所给语言材料的不同层级,如这一句、这一联、这一片、这一篇。语言层级单位不同,判断技巧便不同。如词、句、联的判断,优先从修辞手法考虑;如是片(几联)、篇,则优先从表现手法考虑;若是两句(一联),判断不可只看一句,而要两句合成一个整体看。‎ ‎(4)从位置判断技巧 就是从所给语言材料在篇中的位置上判断技巧。且这一技巧多为结构技巧,如放在开头,技巧多为铺垫,中间则多为过渡、照应,结尾多为直抒胸臆或以景结情。‎ ‎(5)从手法特征判断技巧 凡是表达技巧,总有其表现特征。如借景抒情,表现语言中总少不了景物描写;想象虚写总有“想”“念”“忆”“梦”等词语;对比,总有两个相对的内容存在;视听结合,总是要有声音描写,等等。要善于抓住语言材料中手法所具有的语言特征去判断。‎ ‎3.审准题意 表达技巧赏析题的题干总在规定着赏析的角度、技巧的数量、答题的步骤,不少考生判断不准,问题有时也出在审题不准上。如要求你答修辞手法,你却答成了表现手法;要你答一个,你却答成了两个等。这一点在《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中有详细讲解,此处不再赘述。‎ ‎2017届高三语文高考二轮复习教案:诗歌鉴赏练习 教学目标: 总序第 个教案 ‎1.审清诗歌鉴赏题目类型 ‎2.审清题干要求 ‎3.灵活运用鉴赏手法 教学重点 鉴赏诗歌,巧用手法 教学难点 学习并掌握各类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和规律 教学时间 六课时 ‎ 第二课时 边练边悟 ‎1.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水仙子·渡瓜洲[注]‎ 赵善庆 渚莲花脱锦衣收,风蓼青雕红穗秋,堤柳绿减长条瘦。系行人来去愁,别离情今古悠悠。南徐城下,西津渡口,北固山头。‎ 注 瓜洲:长江岸边渡口。‎ 该曲前三句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 ‎ ‎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行香子·题罗浮①‎ 葛长庚②‎ 满洞苔钱③,买断风烟,笑桃花流落晴川。石楼高处,夜夜啼猿。看二更云,三更月,四更天。‎ 细草如毡,独枕空拳,与山麋野鹿同眠,残霞未散,淡雾沈绵。是晋时人,唐时洞,汉时仙。‎ 注 ①罗浮:据传说,浮山原为蓬莱岛的一阜,唐尧时,浮海而至,与罗山并体,故称“罗浮”。②葛长庚:南宋道士,能诗赋,长于书画,晚年隐居著述。③苔钱:因苍苔形圆如钱,故名。‎ 词的上片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描绘罗浮山的自然风光?请简要赏析。‎ 答:‎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游西湖 苏辙[注]‎ 闭门不出十年久,湖上重游一梦回。‎ 行过闾阎争问讯,忽逢鱼鸟亦惊猜。‎ 可怜举目非吾党,谁与开尊共一杯。‎ 归去无言掩屏卧,古人时向梦中来。‎ 注 苏辙:北宋宰相、文学家,晚年为避新旧党争之祸,辞退官职,筑室于颍昌,自号颍滨遗老。‎ 本诗的颔联在表达技巧上有何特点?请简要赏析。‎ 答:‎ ‎ ‎ ‎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哭刘司户蕡①‎ 李商隐 路有论冤谪,言②皆在中兴。‎ ‎ 空闻迁贾谊③,不待相孙弘④。‎ ‎ 江阔惟回首,天高但抚膺。‎ ‎ 去年相送地,春雪满黄陵。‎ 注 ①作者当时在长安,闻好友刘蕡客死异乡,写下此诗。②言:指刘蕡应试所作的对策。③迁:升迁。贾谊:贾谊曾被贬长沙,后汉文帝召他回京问政。④孙弘:即公孙弘,才学卓越,汉武帝时一度免归,后受重用,官至丞相。‎ 比较分析这首诗的颈联与尾联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 答:‎ ‎ ‎ 特别提醒:‎ 判断表达技巧要避免两个误区:‎ ‎①先入为主。如只要看到句子材料中有景物,就判为借景抒情。其实,仔细品味一下材料,如虽写景,但景与情关系不一致,这时就要考虑为“反衬”或“乐景衬哀情”;如写了景,更写了人,则要从人物描写角度考虑。‎ ‎②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考虑到材料中的只言片语,而不把整个材料合起来看,更不把材料放在全文中看。‎ 二、如何赏出效果 几乎所有的表达技巧赏析题,都要有对表达效果的分析,只有把表达效果分析到位了,才算真正地完成了赏析,才能真正地看出你的欣赏水平。那么,如何赏析效果?‎ ‎1.紧贴诗歌本身赏效果 ‎(1)紧贴表达目的赏效果 所有的表达技巧都是为表达目的服务的,“表达技巧+表达目的”就等于表达效果。在具体诗歌中,表达目的包括写景、状物、造境、写人、叙事、抒情等方面。所谓赏析表达效果,就是运用这种技巧,看它写出了什么样的景,使景物描写得如何;描绘了什么样的事物,使该物形象如何;营造出了什么样的意境;刻画了人物的什么形象,使人物形象如何;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使思想感情表达得如何。在众多目的中,抒情是根本目的。几乎任何技巧都与抒情有联系,几乎任何表达效果都少不了抒情目的的分析。而且,无论分析哪种目的,都不可笼统,应紧扣诗歌内容赏得具体细致深入。‎ ‎(2)紧扣位置赏效果 效果就是作用,所赏析的语言片段在古诗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甚至手法都有所不同。试以句子为例。如首句有点题、开篇、奠定基调之妙;中间句(主要指绝句的第三句、律诗的第三联、词的中间句),有转折文意、承上启下之用;尾句,或卒章显志,或另辟新境,或以景结情。当然,不是所有效果分析都要这样,但关注句子在诗歌中的位置进而关注其表达效果,是一个重要的思考角度。‎ ‎2.紧扣技巧本身赏效果 不同的表达技巧有着不同的表达效果。如比喻、拟人重在生动形象,借景抒情使情感抒发委婉含蓄,反衬、对比达到突出强调之效果。因此,赏析表达效果在紧扣诗歌本身的同时必须兼顾表达技巧的自身效果。而这部分效果多以术语出现,如生动逼真、自然贴切、新奇别致、耐人寻味、含蓄蕴藉、意境深远、别开生面等,且大多是固定的。虽说在使用这些术语时有贴标签之嫌,但必要的“标签”有时还是要贴的。‎ ‎3.可以适当地套用一下“效果套路”‎ 赏析表达效果本无什么答题套路,只要能把效果说准、说全、说清楚即可。有时适当地套用一下套路,能使表述更流畅,答案更规范。 这个套路有两个要点,一是两种语言表述大致形式:‎ a. 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景象 技巧自身效果 诗歌自身效果 b.抒发了作者……的情感,使这种情感更加哀婉动人 诗歌自身效果 技巧自身效果 二是注意“效果术语”的精当使用。‎ 边练边悟 ‎5.(2015·四川)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 骆宾王 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 兰径薰幽珮,槐庭落暗金。‎ 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 请简要赏析“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答:‎ ‎ ‎ ‎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戏 题 吕思诚 典①却春衫办早厨,老妻何必更踌蹰。‎ ‎ 瓶中有醋堪烧菜,囊里无钱莫买鱼。‎ ‎ 不敢妄为些子②事,只因曾读数行书。‎ ‎ 严霜烈日皆经过,次第春风到草庐。‎ 注 ①典:典当。②些子:一些,某些。‎ 赏析尾联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