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4.00 KB
  • 2021-05-13 发布

高考地理新课标一轮复习重点章节测试题河流地貌的发育

  • 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一部分 第3节 ‎ (45分钟,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读黄河示意图,回答1~4题。‎ ‎1.图中河床剖面呈“V”字形的河段是 ‎(  )‎ A.a B.b C.c D.d ‎2.形成巨大冲积扇平原的地点是 ‎(  )‎ A.a B.b C.c D.d ‎3.下列关于a处聚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聚落规模一般较大 B.聚落会分布在地势比较高的开阔地 C.聚落一般分布在水能丰富的峡谷区 D.聚落一般沿河谷呈狭长条带状 ‎4.关于d处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黄河泥沙含量大,因此三角洲增长速度快 B.d处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航海运输 C.d处因河网密布、地形平坦,成为我国的“鱼米之乡”‎ D.入海口处三角洲增长慢 ‎【解析】 a处是黄河的上游,以下蚀作用为主,所以河床剖面呈“V”字形。c处是河流流出山口由洪积和冲积物组成的冲积扇平原。受地形影响,a处聚落一般沿河谷狭长条带状。d处位于黄河下游三角洲,黄河含沙量大,因此三角洲增长速度快,因泥沙淤积严重,没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航海运输。黄河下游由于地势低平,夏季易涝,地下水位高,多盐碱地、低湿地等中低产田,农业产量低。‎ ‎【答案】 1.A 2.C 3.D 4.A 读我国某河流流域示意图,回答5~6题。‎ ‎5.关于Ⅰ、Ⅱ两区域河流地质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Ⅰ区域河流的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流水搬运、沉积作用 B.Ⅱ区域河流的外力作用权有侵蚀作用 C.Ⅰ区域河流流水作用使左岸侵蚀,右岸沉积 D.Ⅱ区域河流切割作用显著,使河谷呈槽形 ‎6.有关该河流的假设能够成立的是 ‎(  )‎ A.若该河流位于东北地区,则该河流只有一次汛期 B.若该河流位于华北地区,Ⅱ区域的河流易发生凌汛 C.若该河流位于西北地区,则该河的补给以高山冰雪融水为主 D.若该河流位于秦岭—淮河以南,则该河径流量一定大于北方任一河流 ‎【解析】 第5题,Ⅱ区域存在河流的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我国位于北半球,河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右岸侵蚀,左岸沉积;槽形河谷见于河流下游,河流切割作用弱。第6题,我国东北地区的河流具有“双汛”;径流量的大小与流域面积和流域内的降水量、地下水、湖泊或冰雪融水量有关。‎ ‎【答案】 5.A 6.C 读某河口三角洲示意图,完成7~9题。‎ ‎7.形成河口三角洲的外力作用是 ‎(  )‎ A.流水搬运       B.海浪堆积 C.流水堆积 D.洋流搬运 ‎8.下列地貌中,与该河口三角洲形成原因相同的是 ‎(  )‎ A.黄土高原的沟壑 B.台湾岛 C.华北平原 D.喀斯特地貌 ‎9.该地区聚落分布 ‎(  )‎ A.在狭窄的河漫滩平原上 B.呈点状分散分布 C.蜿蜒分布于山前 D.沿河发展,形成沿河聚落带 ‎【解析】 第7题,河口三角洲是河水流速减慢,河流携带的泥沙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第8题,华北平原是冲积平原。第9题,河口三角洲地区聚落沿河发展,形成沿河聚落带。‎ ‎【答案】 7.C 8.C 9.D 读图甲和图乙,完成10~11题。‎ ‎10.图甲中,形成该河谷的地质作用依次是 ‎(  )‎ A.流水作用、冰川作用 B.流水作用、风化作用 C.冰川作用、流水作用 D.风化作用、冰川作用 ‎【解析】 读图可知,图甲中河谷为U形谷与V形谷的组合,U形谷形成较早,V形谷形成较晚,U形谷是冰川侵蚀作用的结果,V形谷是流水侵蚀作用的结果。所以C项正确。‎ ‎【答案】 C ‎11.图乙中,E、F示意的河谷形态分别出现在河流的 ‎(  )‎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 读图可知,E为河流中游河水下切形成的倾斜的河流阶地,F为河口附近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河口三角洲。‎ ‎【答案】 D 下图为某地区自然景观分布示意图以及P、Q两区域的等高线图。读图回答12~15题。‎ ‎12.引起图示区域植被分布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纬度的变化 B.经度位置的变化 C.海拔的变化 D.海陆位置的变化 ‎【解析】 图中海拔‎200米以下区域为常绿阔叶林,200至2 ‎000米高度区域为针阔混交林,海拔在2 ‎000米以上区域为针叶林,明显反映出植被随海拔高度变化而变化。‎ ‎【答案】 C ‎13.图中P处的地貌名称是 ‎(  )‎ A.河漫滩 B.冲积扇 C.三角洲 D.侵蚀平原 ‎【解析】 从P处等高线地形图中可看出,该处地貌呈明显的扇面状分布在山脚下,是受河流冲积物在山麓地带沉积作用形成的,是冲积扇地貌。‎ ‎【答案】 B ‎14.P处沉积作用最显著的月份是 ‎(  )‎ A.1月 B.3月 C.7月 D.10月 ‎【解析】  从山谷中出来的河流流量最大时,带下来的冲积物最多,则在山麓地带沉积作用最明显。根据图中显示的30°纬度、洋流流向及洋流位于大陆西岸等信息,调用中低纬度洋流分布知识,可判断该处位于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区,则7月为其雨季,河流流量较大。‎ ‎【答案】 C ‎15.按照“地势平坦、取水方便、无水患洪灾之地建立聚落”的原则,在Q地聚落选址的最佳位置是 ‎(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 乙地位于河流上游,取水方便,水质较好,且乙地地形平坦,因此是聚落的最佳选址。‎ ‎【答案】 B 二、综合题(共40分)‎ ‎16.读图,比较北半球某河源头附近A地和河流经过的B、C、D三地,回答下列问题。(18分)‎ ‎(1)A处谷地,是________形谷,由________作用形成。河流源头的补给主要为________补给。(6分)‎ ‎(2)B、C、D三处流水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是:B地为________作用,C地为________作用,D地为________作用。(6分)‎ ‎(3)A、B、C、D四点中,最适宜形成聚落的是________。(2分)‎ ‎(4)河口沙洲因泥沙不断堆积而扩大,最终与河流的哪岸相连?为什么?(4分)‎ ‎【解析】 根据图示,A处谷地是冰川侵蚀形成的“U”形谷,属沟谷,无稳定水源,B位于河流上游,横剖面呈“V”字形,C处于河流中游,侧蚀加强,河谷展宽,D位于河流下游,地形平坦,河床更加宽阔,河口处沙洲因左岸堆积最终与左岸相连。‎ ‎【答案】 (1)“U” 冰川侵蚀 冰雪融水 ‎(2)侵蚀 搬运 沉积 (3)D ‎(4)与左岸相连,因为北半球的河流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右岸水流急,冲刷厉害,因此在河口处沉积的泥沙与左侧相连。‎ ‎17.(探究创新题)下图是北纬30°附近我国东部某地1949年和2009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示意图,读图后回答下列问题。(22分)‎ ‎(1)图中A、B两处河谷有何区别?原因是什么?(8分)‎ ‎(2)C处典型的流水地貌是________,成因是________。(4分)‎ ‎(3)分析图示地区2009年与1949年农业用地的明显变化及对地貌带来什么影响?(4分)‎ ‎(4)从图示聚落分布看,该地区聚落分布特点是________,原因是什么?(6分)‎ ‎【解析】 第(1)题,A处于支流上游,河谷呈“V”字形,B处于河流下游,河谷呈槽形。第(2)题,C处于河谷谷口,典型地貌为冲积扇。第(3)题,分析两图可知耕地面积变大,林地面积减少,水土流失加剧,河口三角洲面积扩大。第(4)题,本区聚落形成沿河聚落带,沿海聚落带,与地形、水源、交通有关。‎ ‎【答案】 (1)A处位于支流上游,河流以下蚀和溯源侵蚀为主,河谷呈“V”字形。B处位于河流下游,河流侧蚀作用加强,河谷展宽,河床横剖面呈槽形。‎ ‎(2)冲积扇 河水流出谷口,地势趋于平缓,水道变宽,水流速度放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堆积形成 ‎(3)2009年与1949年比较林地减少,耕地增加,会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河口三角洲面积扩大。‎ ‎(4)沿河、沿海岸分布 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适宜聚落的发展 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 www.ks5u.com 来源:高考资源网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k s 5 u.com)‎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