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3.50 KB
  • 2021-05-14 发布

2012江苏高考生物真题word解析答案清楚

  • 1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2年高考江苏省试卷 生物试卷 ‎【说明:解析还是不错的,已经过校对!】‎ 一、单项选择题:本部分包括20 题,每题2 分,共计40 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下列关于细胞中化学元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胞中一种元素的作用能被其他元素替代 B. 细胞中的脱氧核苷酸和脂肪酸都不含有氮元素 C. 主动运输机制有助于维持细胞内元素组成的相对稳定 D. 细胞中的微量元素因含量极少而不如大量元素重要 ‎【答案】C ‎【解析】不同的元素有不同的作用,在细胞内不能被别的元素替代,A选项错误;脱氧核苷酸由C、H、O、N和P五种元素组成,脂肪酸由C、H和O三种元素组成,B选项错误;主动运输使细胞能对外界物质有选择的吸收和排出,能维持细胞内元素的平衡,C选项正确;微量元素虽然含量极少,但却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也非常重要,所以D选项错误。‎ ‎【点评】本题以化学元素为背景,结合主动运输考查化合物的元素组成、元素的含量和作用。有一定的综合性。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 ‎2. 人类对遗传物质本质的探索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孟德尔发现遗传因子并证实了其传递规律和化学本质 B.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比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更具说服力 C. 沃森和克里克提出在DNA双螺旋结构中嘧啶数不等于嘌呤数 D. 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验说明所有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答案】B ‎ ‎【解析】遗传因子只是孟德尔通过实验现象推理出的理论产物,孟德尔并未证实遗传因子的化学本质,A错;肺炎双球转化实验中没有将DNA和蛋白质分开,而噬菌体转化实验将DNA和蛋白质的作用分别进行了研究,而所以噬菌体转化实验更有说服力,B正确;沃森和克里克提出的DNA双螺旋结构中,碱基互补配对,嘌呤数等于嘧啶数,C错;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验只能说明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D错 ‎【点评】本题考查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主要涉及有关遗传物质的一些经典实验的方法和结论。属于识记水平。‎ ‎3. 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失调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淋巴管阻塞引起下肢水肿 B. 血液中钙盐过多引起肌无力 C. 再次接触同种过敏原引起过敏反应 D. 腹泻引起体液中水和蛋白质大量丢失 ‎【答案】D ‎ ‎【解析】淋巴循环是对血液循环的补充,淋巴管阻塞使水分过多地存在于组织液中而出现组织水肿,A正确;血液中钙盐过多引起肌无力,B正确;过敏是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C正确;腹泻引起的水和无机盐的大量丢失,不会引起蛋白质的大量丢失,D错;‎ ‎【点评】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的知识,通过一些生理现象的分析,考查学生对于内环境中成分及其作用和免疫等知识。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 ‎4.下列关于真核细胞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器在细胞质中的分布与细胞的功能相适应 B. 线粒体是细胞内物质氧化和能量转换的主要场所 C. 由rRNA和蛋白质组成的核糖体具有特定空间结构 D. 高尔基体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加工和运输的场所 ‎【答案】D ‎ ‎【解析】细胞器有不同的功能,它们的分布与细胞的功能相适应的,A正确;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B正确;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细胞器,它具有特定的空间结构,C正确;蛋白质的合成在核糖体上,而不是高尔基体,D错误。‎ ‎【点评】本题考查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涉及线粒体、核糖体、高尔基体的结构和功能。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 面 [5. 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是 A. 生物的种间竞争是一种选择过程 ‎ B. 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依据 C. 外来物种入侵能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 D. 突变的可遗传性阻碍生物进化 ‎【答案】D ‎ ‎【解析】生物竞争也是一种环境因素,A正确;化石是过去生物的遗体、遗迹和遗物,可通过对比了解生物进化情况,B正确;生物也可引起环境的变化,C正确;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可遗传的变异主要来自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及突变产生进化的原材料。D错。‎ ‎【点评】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属于识记水平。‎ ‎6. 下列关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叙述,合理的是 A. 该计划的实施将有助于人类对自身疾病的诊治和预防 B. 该计划是人类从细胞水平研究自身遗传物质的系统工程 C. 该计划的目的是测定人类一个染色体组中全部DNA 序列 D. 该计划的实施不可能产生种族歧视、侵犯个人隐私等负面影响 ‎【答案】A ‎ ‎【解析】人类基因组计划是从分子水平进行的研究,其目的是测出人在基因组中DNA的30亿个碱基对的序列,发现所有人类基因,找出它们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破译人害全部遗传信息,并且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人类很多疾病与遗传有关,A正确;人类基因组计划是在分子水平上的研究,B错;人类基因组计划是测定人类基因组(22条常染色体和XY染色体)的全部DNA序列,解读其中包含的遗传信息,C错;该计划也能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D错 ‎【点评】本题考查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涉及人基因组计划的内容、意义及影响等。属于识记水平。‎ ‎7. 下列关于植物激素或类似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脱落酸能够调控细胞的基因表达 B. 杨树顶芽的快速生长需要侧芽提供生长素 C. 喷施生长素类似物可以保花保果但不能疏花疏果 D. 密封贮藏导致水果各种激素合成增加 ‎【答案】A ‎ ‎【解析 ‎】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脱落酸能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A正确;顶芽能合成生长素,不需要侧芽提供,B错;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C错;植物的生命活动受多种激素的调节,某一生理活动中有的激素分泌增多,而有的减少,D错。‎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植物激素的知识,要求学生理解并分析某些植物激素的作用原理和实际生产和生活中应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 ‎8. 观察到的某生物(2n=6)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如图所示。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A. 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有一对染色体没有相互分离 B. 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有一对染色单体没有相互分离 C. 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有一条染色体多复制一次 D. 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有一条染色体多复制一次 ‎【答案】A ‎ ‎【解析】该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数为6,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复制,在正常情况下,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染色体数减少一半,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由于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成为子染色体,此时染色体数应为6条,而实际为8条。仔细观察发现,上下的第二条染色体和第四条染色体形态大小相同,这说明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这一对同源染色体没有分开。所以A正确。‎ ‎【点评】本题设置了新的问题情境,考查减数分裂的过程。要求考生能够在理解减数分裂这一过程的基础上,对于异常分裂现象做出正确的分析。同时考查考生理解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识图)。可惜命题者没能充分挖掘材料中的可用成分,如果能进一步考查同源染色体、非同原染色体和染色体组的概念,甚至基因数目,此题便入化境。‎ ‎9. 通过胚胎移植技术,可以实现良种牛的快速繁殖。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对供体和受体母牛都要进行相同激素处理 B. 受精和胚胎的早期培养都需要在体外进行 C. 对冲卵获得的原肠胚检查合格后方可移植 D. 胚胎分割移植实现同卵多胎的成功率较低 ‎【答案】D ‎ ‎【解析】对供体和受体母牛进行同期发情处理,所用激素相同,但对供体母牛进行超数排卵要用促性腺激素,受体母牛则不需要,A错;受精可在体内进行,B错;冲卵得到的胚胎应培养到桑椹胚或囊胚方可移植,C错;到目前为止,最常见的是分割产生的同卵双胎,而同卵多胎成功的比例很小,D正确。‎ ‎【点评】本题考查选修3“胚胎工程”的知识。涉及胚胎工程中的一些操作和应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 ‎10. 下列关于人类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与性别决定有关 B. 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伴随性染色体遗传 C. 生殖细胞中只表达性染色体上的基因 D. 初级精母细胞和次级精母细胞中都含Y 染色体 ‎【答案】B ‎ ‎【解析】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并不都与性别决定有关,如色盲基因,A错误;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伴随性染色体遗传,B正确;不同的细胞里面的基因选择性表达,并不针对某一条染色体,C错;X和Y为同源染色体,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次级精母细胞有的含X染色体,有的含Y染色体,D错。‎ ‎【点评 ‎】本题考查人类的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的知识。涉及性染色体的概念、作用及其在减数分裂中的行为、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等。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综合能力。‎ ‎11. 下列关于遗传实验和遗传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非等位基因之间自由组合,不存在相互作用 B. 杂合子与纯合子基因组成不同,性状表现也不同 C. 孟德尔巧妙设计的测交方法只能用于检测F1 的基因型 D. F2 的3 :1 性状分离比一定依赖于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 ‎【答案】D ‎ ‎【解析】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不能自由组合,且非等位基因之间有互作现象,A错;当完全显性时,显性纯合子与杂合子性状相同,B错;测交既可检测F1的基因型,也可检测F1在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是否分离,从而形成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C错;如果没有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就无法得到雌雄各两种基因型的配子比例相同的四种结合方式,也就得不到3:1的性状分离比,D正确。‎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内容涉及孟德尔杂交实验过程和一些遗传的基本概念。属于《遗传与进化》中比较基础的主干知识。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 ‎12. 下列关于免疫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都与机体免疫有关 B. 浆细胞能增殖分化成具有分裂能力的记忆细胞 C.HIV 病毒主要攻击T 细胞导致免疫功能严重缺陷 D. 大规模饲养家畜时合理使用动物激素可提高免疫力 ‎【答案】B ‎ ‎【解析】动物的生命活动调节离不开神经和体液调节,免疫调节也是生命活动之一,A正确;记忆B细胞能分化为浆细胞,而浆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不能再继续分裂分化,B错;HIV攻击的主要是T细胞,C正确;合理使用激素能调节动物的生理活动,能提高动物的免疫力,D正确。‎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免疫调节的知识,涉及免疫在稳态中的作用、免疫细胞和艾滋病等知识。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综合能力。‎ ‎13. 下列关于转基因生物安全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种植转基因作物应与传统农业种植区隔离 B. 转基因作物被动物食用后,目的基因会转入动物体细胞中 C. 种植转基因植物有可能因基因扩散而影响野生植物的遗传多样性 D. 转基因植物的目的基因可能转入根际微生物 ‎【答案】B ‎ ‎【解析】种植转基因作物应防止产生基因污染,所以应与传统农业种植区隔离,A正确;动物取食转基因作物后,要经过消化吸收才进入身体,目的基因不可能直接进入动物细胞,B错;转基因植物可能与野生植物发生杂交而出现基因交流,影响野生植物的多样性,C正确;目的基因被根际微生物摄入细胞内后,可能进入这些微生物中,D正确。‎ ‎【点评】本题考查选修3中“生物技术的安全性”,要求学生对于转基因作物对食物、物种、生态等方面的安全性的理解。‎ ‎14. 某植株的一条染色体发生缺失突变,获得该缺失染色体的花粉不育,缺失染色体上具有红色显性基因B,正常染色体上具有白色隐性基因b(见下图)。如以该植株为父本,测交后代中部分表现为红色性状。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 A. 减数分裂时染色单体1 或2 上的基因b 突变为B B. 减数第二次分裂时姐妹染色单体3 与4 自由分离 C. 减数第二次分裂时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自由组合 D. 减数第一次分裂时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叉互换 ‎【答案】D ‎ ‎【解析】 根据题干所知,染色体缺失花粉不育,则正常情况下,该植物做父本只产生含b的配子,测交后代不可能出现红色性状。既然测交后代中有部分个体表现为红色性状,说明父本产生的配子中有部分含有B。若发生基因突变,则后代个体只有个别个体表现为红色;若是减数第一次分裂时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叉互换,因为交叉互换有一定的交换率,故父本产生的配子中可能有一部分含有B,测交后代可能会出现部分(不是个别)红色性状,B正确。‎ ‎【点评】本题考查减数分裂知识,要求学生能够结合染色体结构的变异(缺失)分析减数分裂过程,而且涉及到交叉互换这一较冷的知识点。难度较大。这要求学生对减数分裂知识的复习要全面、细致。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识图)和综合能力。‎ ‎15. 下列关于“观察洋葱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有丝分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解离和压片都有利于根尖分生区细胞分散 B. 先用低倍镜找到分生区细胞,再换用高倍镜观察 C. 显微镜下绝大多数细胞中能观察到染色体 D. 探究有丝分裂日周期性可为实验取材时机提供依据 ‎【答案】C ‎ ‎【解析】解离是用盐酸和酒精混合液(1:1)使组织细胞相互分离,压片使细胞分散开,A正确;低倍镜视野宽,便于找到分生区,而高倍镜更容易看清染色体,B正确;由于细胞分裂间期时间长,观察到的细胞大多为间期,这时观察到的是细长丝状的染色质,C错误;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主要是观察分裂期,由于分裂期时间短,了解有丝分裂日周期性便于在分裂期观察,D正确。‎ ‎【点评】本题考查“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等知识。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16. 下列关于“探究加酶洗衣粉和普通洗衣粉的洗涤效果”的叙述,合理的是 A. 先用热水溶解洗衣粉,再将水温调节到最适温度 B. 实验的观察指标可以是相同洗涤时间内污渍的残留程度 C. 相同pH 时加酶洗衣粉洗涤效果好于普通洗衣粉 D. 衣物质地和洗衣粉用量不会影响实验结果 ‎【答案】B ‎ ‎【解析】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高温使酶失活,A错;实验的应变量是洗涤效果,其可观测指标可以为污渍残留程度,B正确;酶的活性受PH的影响,pH过高、过低都会使酶变性,只有在最适pH时,酶的活性最高,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才最好,C错;衣物质地和洗衣粉的用量影响去污效果, D错。‎ ‎【点评】本题考查选修1中 “探究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等内容。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实验能力。‎ ‎17. 下列关于酶和固定化酵母细胞的研究与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从酶的固定方式看,吸附法比化学结合法对酶活性影响小 B. 作为消化酶使用时,蛋白酶制剂以口服方式给药 C. 尿糖试纸含有固定化的葡萄糖酶和过氧化氢酶,可以反复使用 D. 将海藻酸钠凝胶珠用无菌水冲洗,目的是洗去CaCl2 和杂菌 ‎【答案】C ‎ ‎【解析 ‎】化学结合法可能影响酶的活性部位而影响反应效果,而吸附法是物理方法不影响酶的分子结构,A正确;消化酶在消化道内起作用,B正确;尿糖试纸由于使用后不能将反应物和酶分开,而不能再次使用,C错;固定化酵母细胞在凝胶珠中,用无菌水冲洗可洗去CaCl2和表面的杂菌,D正确。‎ ‎【点评】本题考查选修1中“酶的应用”,涉及固定化酶中的原理、操作和应用等知识。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实验能力。‎ ‎18. 下列关于“DNA 粗提取与鉴定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洗涤剂能瓦解细胞膜并增加DNA在NaCl溶液中的溶解度 B. 将DNA 丝状物放入二苯胺试剂中沸水浴后冷却变蓝 C. 常温下菜花匀浆中有些酶类会影响DNA 的提取 D. 用玻棒缓慢搅拌滤液会导致DNA 获得量减少 ‎【答案】C ‎ ‎【解析】洗涤剂能够瓦解细胞膜,但不能增加DNA的溶解度,A错;将 DNA 丝状物放入二苯胺试剂中沸水浴中变蓝,不需要冷却,B错;常温下菜花匀浆中有些酶类可破坏DNA,而影响DNA的提取,C正确;用玻棒缓慢搅拌滤液并不影响DNA的含量,而在粗提取时,缓慢撑拌有利于DNA附着,D错。‎ ‎【点评】本题考查选修1“DNA 粗提取与鉴定实验”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等内容。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实验能力。‎ ‎19. 下表中有关人体细胞化合物的各项内容,正确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C ‎【解析】脂肪由甘油和脂肪酸构成;糖原是非还原性糖,与斐林试剂反应不会出现砖红色沉淀;核酸包括DNA和RNA,甲基绿用于检测DNA,所以D错;唯有C正确。‎ ‎【点评】本题考查四大有机化合物的检测、基本单位和功能。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识表)和实验能力。‎ ‎20. 研究表明细胞癌变是细胞从已分化转变到未分化状态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癌细胞具有和正常分化细胞相近的细胞类型 B. 癌细胞的分裂能力与分化程度成正相关 C. 诱导癌细胞的正常分化是癌症治疗的一种策略 D. 癌细胞类似于胚胎细胞都脱离了细胞的正常分化 ‎【答案】C ‎ ‎【解析】从题干可知癌细胞是未分化状态,与正常分化状态不同,A错;分裂能力与分化程度成反相关,B错;诱导癌细胞的正常分化,使之失去癌细胞的特性,C正确;胚胎细胞属于正常分化,D错。‎ ‎【点评】本题考查细胞癌变的知识,涉及癌细胞的概念和特点。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 二、多项选择题:本部分包括5 题,每题3 分,共计15 分。每题有不止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全选对者得3 分,其他情况不得分。‎ ‎21.下列关于制作果酒、果醋和腐乳的叙述,合理的是 A. 在果酒发酵后期拧开瓶盖的间隔时间可延长 B. 条件适宜时醋酸菌可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 C. 果酒发酵过程中发酵液密度会逐渐减小 D. 将长满毛霉的豆腐装瓶腌制时,底层和近瓶口处需加大用盐量 ‎【答案】ABC ‎ ‎【解析】在果酒发酵后期,由于瓶中的营养物质减少,单位时间内产生的CO2的量减少,所以拧开瓶盖的间隔时间可以延长,A正确;在糖源、氧气充足的条件下,醋酸菌可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B正确;果酒发酵过程中,营养物质消耗,并且有水的生成,密度会逐渐减小,C正确;将长满毛霉的豆腐装瓶腌制时,近瓶口表面的盐要铺厚一些,但底层不需要大量用盐,D错误。‎ ‎【点评】本题考查选修1果酒、果醋和腐乳制作过程的原理和方法。属于识记水平。‎ ‎22. 下列事实能体现细胞全能性的是 A. 棉花根尖细胞经诱导形成幼苗 B. 单细胞的DNA 在体外大量扩增 C. 动物杂交瘤细胞产生单克隆抗体 D. 小鼠体细胞经诱导培育成小鼠 ‎【答案】AD ‎【解析】在多细胞生物中每个体细胞的细胞核具有个体发育的全部基因,从理论上讲,只要条件许可,都可发育成完整的个体。要能产生完整的新个体,才能体现全能性。单细胞DNA体外扩增运用PCR技术,不能说明细胞具有全能性,动物杂交瘤细胞不能形成生物个体,所以,也不能说明细胞具有全性,答案AD。‎ ‎【点评】本题考查选修3“细胞的全能性”,要求学生能根据细胞全能性的原理,对一些现象进行分析。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 ‎23. 下图表示细胞呼吸作用的过程,其中1 ~3 代表有关生理过程发生的场所,甲、乙代表有关物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1 和3 都具有双层生物膜 B. 1 和2 所含酶的种类不同 C. 2 和3 都能产生大量ATP D. 甲、乙分别代表丙酮酸、[H]‎ ‎【答案】BD ‎ ‎【解析】葡萄糖经细胞呼吸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首先要在细胞基质中分解为丙酮酸,所以,图中的1为细胞质基质, 3为线粒体内膜,2为线粒体基质,甲为丙酮酸,乙为[H]。有氧呼吸的第一、二阶段产生ATP较少,第三阶段能产生大量的ATP。‎ ‎【点评】本题考查主干知识——有氧呼吸的过程,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识图),难度也不小。‎ ‎24. 全球范围内生物多样性有降低的趋势,对此所作的分析正确的是 A. 栖息地总量减少和栖息地多样性降低是重要原因 B. 栖息地破碎化造成小种群有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 C. 这种变化是由于新物种产生量少于现有物种灭绝量 D. 过度的人为干扰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 ‎【答案】ACD ‎ ‎【解析 ‎】栖息地总量减少和栖息地多样性降低导致生物的生存空间减小,是全球范围内生物多样性有降低趋势的重要原因,A正确;栖息地破碎化造成小种群,会减小各个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的机会,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小,B错误;全球范围内生物多样性有降低的趋势这种变化是由于新物种产生量少于现有物种灭绝量,C正确;过度的人为干扰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D正确。‎ ‎【点评】本题考查生物多样性降低的原因。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 ‎25. 糖耐量受损(IGT)的人表现为空腹血糖浓度正常、负荷(如饮食)后血糖浓度升高异常。为了探究运动对IGT 的干预情况,受试者于餐后进行中等强度持续运动30 min,定时采样测定血糖浓度及胰岛素含量,实验结果如图所示。由此可初步推测 A. 餐后60 min 时,胰岛素分泌下降导致血糖浓度低于对照组 B. 餐后适度运动可降低IGT 人群餐后血糖峰值和胰岛素升高幅度 C. 餐后适度运动使IGT 人群胰岛素分泌高峰提前,血糖浓度下降 D. 餐后适度运动可以减轻IGT 人群胰岛B 细胞的分泌负担 ‎【答案】BCD ‎ ‎【解析】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浓度的功能,其分泌下降会导致血糖浓度有所升高,这样实验组的结果应该高于对照组,但图示告诉我们实验组低于对照组,所以A项中的因果关系不成立,A错误;由图可知:餐后适度运动可降低IGT 人群餐后血糖峰值和胰岛素升高幅度,B正确;餐后适度运动使IGT 人群胰岛素分泌高峰从90—120min提前到45min,血糖浓度下降,C正确;从图中可以看出,餐后适度运动可以适当减小胰岛素分泌的峰值,这样可以减轻IGT人群胰岛B 细胞的分泌胰岛素负担。‎ ‎【点评】本题考查主干知识——血糖平衡的调节,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所提供的背景材料和曲线,结合相关激素的作用进行分析。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识曲线)和分析综合能力。‎ 三、非选择题:本部分包括8 题,共计65 分。‎ ‎26.(8分)江苏某小型天然湖泊原有少量鱼类,后改造为人工鱼塘,投饵养殖植食性鱼类和肉食性鱼类,两类鱼均无滤食浮游生物的能力。养殖前后生态调查的数据见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1)改为人工鱼塘后,该湖泊生物群落的 __________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2)从种间关系的角度分析,水生高等植物明显减少的直接原因是 __________、 __________。‎ ‎(3)从表中可以推测,与2007 年相比,2010年湖水中生物体内所含的总能量显著增加,其主要原因是 __________。‎ ‎(4)虾、贝等小型动物能摄食鱼饵料。如果肉食性鱼类只摄食虾、贝等小型动物,可以推测在相同饲养条件下2010年肉食性鱼类的总量将会 __________,植食性鱼类的总量将会__________。‎ ‎(5)若对该湖泊进行生态修复,除停止养鱼外,还需恢复水生高等植物,以抑制浮游藻类生长。在这一过程中水生高等植物的直接作用是 __________、 __________。‎ ‎【答案】(1)食物链 (2)捕食者(植食性鱼类)增多 竞争者(浮游藻类)大量繁殖 (3)投饵输入大量能量 (4)减少 增加 (5)吸收营养物质 竞争阳光 ‎【解析】(1)生态系统是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改为人工鱼塘后,投饵养殖植食性鱼类和肉食食性鱼类,则该湖泊生物群落的食物链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2)种间关系有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寄生。从种间关系分析水生高等植物明显减少的直接原因一方面与养殖植食性鱼类有关,另一方面与浮游藻类争夺阳光、养料有关。‎ ‎(3)从表中可以看出2010年生物量明显多于2007年生物量,主要原因与人工投饵输入大量的能量。‎ ‎(4)能量的传递是单向、逐级递减,传递效率10%-20%。虾、贝等小型动物能摄食鱼饵料,肉食性鱼类只摄食虾、贝类,与肉食性鱼类可以摄食鱼饵相比较,肉食性动物的能量来源减少,与植食性鱼类竞争减弱,植食性鱼类相对增多。‎ ‎(5)水生高等植物与浮游藻类是竞争的关系,与浮游藻类竞争阳光和养料来抑制其生长。‎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生态这一部分的知识,通过表格中提供的鱼塘生态系统相关量的前后变化,考查了群落、种间关系等内容。考查考生在新情境下的理解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识表)。‎ ‎27. (7分)蓝藻、绿藻和硅藻是湖泊中常见藻类。某课题组研究了不同pH对3 种藻类的生长及光合作用的影响,实验结果见图1、图2。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图1 和图2 分析,3 种藻类中pH 适应范围最广的是__________;在pH 为8.0 时,3 种藻类中利用CO2 能力最强的是 __________。‎ ‎(2)在培养液中需加入缓冲剂以稳定pH,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实验中需每天定时对藻细胞进行取样计数,请回答以下问题:‎ ‎①取出的样液中需立即加入固定液,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在计数前通常需要将样液稀释, 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将样液稀释100倍,采用血球计数板(规格为1 mm×1 mm×0.1 mm)计数,观察到的计数室中细胞分布见图3,则培养液中藻细胞的密度是 __________个/ mL。‎ ‎【答案】(1)绿藻 蓝藻 (2)藻类生长代谢会改变培养液pH (3)①维持藻细胞数目不变 ②藻细胞密度过大 ③1×108‎ ‎【解析】(1)由图1、图2可知,pH改变后绿藻的生长速率和光合速率变化不大,其次是蓝藻。由图2在pH为8.0时,蓝藻的光合速率最大,故推知其利用CO2能力最强。‎ ‎(2)藻类植物在光合作用时大量吸收CO2,代谢过程产生一些物质会改变培养液的pH。‎ ‎(3)①取样后向样液中加入固定液来杀死细胞,维持藻类细胞数目不变;‎ ‎②由于样液藻类细胞的密度比较高,稀释后方便计数;‎ ‎③血球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m,采用五点取样法,取四角和最中间的5个中方格计数,统计数据时采取“数上不数下,数左不数右”的原则统计压线个体,平均每个中方格内有4个酵母菌。计数区有25个中方格,共计有酵母菌4×25=100个。计数区体积为1mm×1mm×0.1mm=0.1mm3=0.1×10-3 mL,换算成1mL,则有酵母菌100×104个,再乘以稀释倍数100,结果为108个。‎ ‎【点评】本题以一个藻类实验课题为背影材料,考查“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要求学生能把基本实验中所涉及到的实验原理、方法进行迁移,灵活运用。以及对照实验变量的处理、分析曲线得出结论的能力。考查理解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识曲线、识图)和实验探究能力。‎ ‎28. (8 分)科学家将培育的异源多倍体的抗叶锈病基因转移到普通小麦中,育成了抗叶锈病的小麦,育种过程见图。图中A、B、C、D 表示4 个不同的染色体组,每组有7 条染色体,C 染色体组中含携带抗病基因的染色体。请回答下列问题:‎ ‎(1)异源多倍体是由两种植物AABB 与CC 远缘杂交形成的后代,经 __________方法培育而成,还可用植物细胞工程中 __________方法进行培育。‎ ‎(2)杂交后代①染色体组的组成为 ________,进行减数分裂时形成 __________个四分体,体细胞中含有 __________条染色体。‎ ‎(3)杂交后代于中C 组的染色体减数分裂时易丢失,这是因为减数分裂时这些染色体 __________。‎ ‎(4)为使杂交后代③的抗病基因稳定遗传,常用射线照射花粉,使含抗病基因的染色体片段转接到小麦染色体上,这种变异称为 __________。‎ ‎【答案】:(1)秋水仙素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 植物体细胞杂交 (2)AABBCD 14 42 (3)无同源染色体配对 (4)染色体结构变异 ‎【解析】(1)A、B、C、D表示4个不同的染色体组,植物AABB产生AB的配子,植物CC产生含C的配子,结合后形成ABC受精卵并发育为相应的种子,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形成可育的后代AABBCC;还可以利用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获得AABBCC的个体。‎ ‎(2)AABBCC产生的配子为ABC,AABBDD产生的配子为ABD,配子结合形成AABBCD的受精卵,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染色两两配对形成四分体, C染色体组和D染色体组中无同源染色体,不能形成四分体,两个A染色体组可形成7个四分体,两个B染色体组可形成7个四分体,共计14个四分体。由于①中有6个染色体组,每个染色体组7条染色体,共42条。‎ ‎(3)杂交后代②,减数分裂过程中C组染色体无同源染色体配对而丢失。‎ ‎(4)射线可能会导致C染色体断裂,断裂的部分如果含有抗病基因,抗病基因可通过易位的方式转移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这种变异为染色体结构变异。‎ ‎【点评】本题以小麦新品种的培育过程为背影材料,考查了杂交育种方案设计、染色体变异和减数分裂过程等知识。要求学生在理解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能够进行准确分析、推理。综合性强,难度大。考查考生理解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识图)和分析综合能力。‎ ‎29. (8 分)为了研究乙醇对人体神经行为能力的影响,科研人员选取若干自愿者,等量饮用同一种酒,参照世卫组织神经行为能力测试标准,测试简单反应时(对简单信号作出反应的最短时间)、视觉保留(对视觉信号记忆的准确数) 和血液中乙醇浓度。以受试者自身未饮酒时为对照,计算能力指数相对值,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测试期间受试者血液中乙醇浓度的变化说明人体能通过调节维持 __________。‎ ‎(2)随着血液中乙醇浓度的迅速升高,神经行为能力指数相对值明显降低,可以推测乙醇会 __________兴奋在相应反射弧上的传输时间,从而降低了机体的反应速度和判断能力。‎ ‎(3)对视觉信号作出判断与反应需经过的神经中枢位于 __________。‎ ‎(4)动物实验显示,乙醇能增加脑组织中某种抑制性神经递质与相应受体的结合。由此推测乙醇可能影响了兴奋在 __________处的传输。‎ ‎(5)凡有神经系统疾患、视听觉及手部运动障碍者不能作为测试对象, 原因是受试者的 __________必须结构完整和功能正常;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患者也不宜作为受试者,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干扰测试结果。‎ ‎【答案】(1)稳态 (2)延长 (3)大脑皮层和脊髓 (4)突触 (5)反射弧 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解析】(1)乙醇属于内环境中的外来物质,一段时间后,乙醇的浓度逐渐降低说明人体能通过调节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2)随着血液中乙醇浓度升高,神经行为能力指数相对值明显降低,可推测乙醇会延长兴奋在相应反射弧上的传输时间,从而降低机体反应速度和判断能力。‎ ‎(3)参与对视觉信号作出判断与反应的神经中枢为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躯体运动中枢以及脊髓心血管运动中枢、呼吸中枢等。‎ ‎(4)脑组织中某种抑制性递质与相应受体结合在突触处完成。‎ ‎(5)反射完成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患者体内甲状腺激素过多,它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所以其不适合做受试者。‎ ‎【点评】本题通过乙醇对人体神经行为能力的影响这一背景材料,考查内环境的稳态、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等知识。考查考生理解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识曲线)、实验探究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此题却让我想起了国际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的一条规定:不能有伤害脊椎动物的实验。而我们的高考试题却可以公然伤害自愿者。我不知道,这是命题者有意为之,还是无心之过。但这样的问题是值得我们进行深层的思考的!‎ ‎30. (9 分)人类遗传病调查中发现两个家系都有甲遗传病(基因为H、h)和乙遗传病(基因为T、t)患者,系谱图如下。以往研究表明在正常人群中Hh 基因型频率为10—4。请回答下列问题(所有概率用分数表示):‎ ‎(1)甲病的遗传方式为 __________,乙病最可能的遗传方式为 __________。‎ ‎(2)若Ⅰ-3 无乙病致病基因,请继续以下分析:‎ ‎①Ⅰ-2 的基因型为 __________;Ⅱ-5 的基因型为 __________。‎ ‎②如果Ⅱ-5 与Ⅱ-6 结婚,则所生男孩同时患两种遗传病的概率为 __________。‎ ‎③如果Ⅱ-7 与Ⅱ-8 再生育一个女儿,则女儿患甲病的概率为 __________。‎ ‎④如果Ⅱ-5 与h 基因携带者结婚并生育一个表现型正常的儿子,则儿子携带h 基因的概率为 __________。‎ ‎【答案】(1)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伴X隐性遗传 (2)①HhXTXt HHXTY或HhXTY ② 1/36 ③1/60000 ④3/5‎ ‎【解析】(1)根据系谱图中正常的Ⅰ-1和Ⅰ-2的后代中有一个女患者为Ⅱ-2,说明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正常的Ⅰ-3和Ⅰ-4的后代中有一个患者Ⅱ-9,说明乙病为隐性遗传病,图中的4个乙病患者都为男性,没有女患者,从发病率上看男性大于女性,所以乙病最有可能的遗传方式为伴X隐性遗传。‎ ‎(2)①Ⅱ-2患甲病,所以可以推出Ⅰ-1和Ⅰ-2有关于甲病的基因型为Hh,Ⅰ-3无乙致病基因,所以乙病确定为伴X隐性遗传。根据交叉遗传的特点,Ⅱ-1的致病基因是由其母Ⅰ-2遗传的,所以Ⅰ-2有关于乙病的基因型为XTXt。综合以上所述,Ⅰ-2的基因型为HhXTXt。关于Ⅱ-5的基因型,根据系谱可以看出,Ⅰ-1和Ⅰ-2有关于甲病的基因型为Hh,这样,Ⅱ-5有关于甲病的基因型为HH或Hh。而Ⅱ-5不患乙病,所以有关于乙病的基因型为XTY。所以 Ⅱ-5的基因型为HHXTY或HhXTY。‎ ②Ⅱ-6的基因型为H XTX—,Ⅱ-5的基因型为H XTY。如果Ⅱ-5和Ⅱ-6结婚,后代患甲病,则Ⅱ-5和Ⅱ-6的与甲病有关的基因型应为2/3Hh和2/3Hh,这样后代患甲病的概率为2/3×2/3×1/4=1/9。如果后代患乙病,则Ⅱ-5和Ⅱ-6的与乙病有关的基因型应为XTY和1/2XTXt,所生的男孩患乙病的概率为1/2×1/2=1/4。综合以上内容,所生男孩同时患两种病的概率为1/9×1/4=1/36。‎ ③Ⅱ-7的基因型可能为1/3HH或2/3Hh。根据题意在正常人群中Hh的基因型频率为10—4,此值就是Ⅱ-8基因型为Hh的概率。所以,女儿患甲病的概率=2/3×10—4×1/4=1/60000。‎ ④Ⅱ-5的基因型为1/3HH或2/3Hh(只涉及甲病),与之婚配的是携带者,基因型为Hh。他们的后代表现型正常的概率为1-2/3×1/4=5/6。而出现携带者Hh的概率为1/3×1/2+2/3×1/2=1/2。这样儿子携带h基因的概率为(1/2)/(5/6)=3/5。‎ ‎【点评】本题以遗传病系谱图为背景材料,结合基因型频率考查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与伴X隐性遗传病的自由组合。此类自由组合在以往的考试中较为少见。本题侧重有关概率的计算,尤其结合了基因型频率的计算,使得难度值较大。要求学生具备很强的分析推理能力和计算能力。重点考查理解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识图)和综合能力。但计算偏多,更象数学题。‎ ‎31. (8 分)某研究组对籼稻开展了组织培养及相关研究,请回答下列问题:‎ ‎(1)2,4-D 常用于籼稻愈伤组织的诱导,对形态的发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为促进愈伤组织再分化,在配制分化培养基时需 __________(填“升高”、“保持”或“降低”)2,4-D 的浓度。‎ ‎(2)当籼稻愈伤组织在只含有细胞分裂素的培养基上培养时,出现具有分生能力的绿色芽点,但不能继续出芽,通常在培养基中添加 __________,以促进幼苗形成。‎ ‎(3)研究中用显微镜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 __________(填下列序号)。‎ ‎①绿色芽点细胞排列松散 ‎②刚融合的籼稻和稗草杂交细胞发生质壁分离 ‎③胚状体细胞中有叶绿体 ‎④分化的愈伤组织内各细胞的形态大小一致 ‎(4)经组织培养筛选获得的籼稻叶绿素突变体,其叶绿素a 与叶绿素b 的比值显著大于对照,叶绿素总量不变。某同学用 __________(填序号:①绿色②红色③蓝紫色④黄色)光照射突变体和对照叶片,检测到两者光合放氧速率差异不大。若取等量色素提取液进行层析,会发现突变体第 __________条色素带(自上而下)窄于对照组。‎ ‎(5)胚乳(3n)由一个精子与两个极核受精发育而成。若用籼稻种子的胚乳诱导愈伤组织, 培育三倍体,需适时剔除胚,以免胚的存在影响愈伤组织细胞的 ‎ __________,还可避免再生苗中混有 __________。‎ ‎【答案】:(1)降低 (2)适量的生长素 (3)③ (4)①④ 4 (5)增殖与分化 二倍体幼苗 ‎【解析】(1)2,4-D常用于植物愈伤组织的诱导和生长,但它趋向于抑制植物形态的发生,当愈伤组织再分化形成新的植株个体时,要减少2,4-D抑制植物形态发生的作用。所以在配制分化培养基时需降低2,4-D的浓度。‎ ‎(2)根据题意,此时已经出现具有分生能力的绿色芽点,但不能继续出芽。由于生长素有促进再分化过程中芽的生长,所以在培养基中添加适量的生长素,以促进幼苗形成。‎ ‎(3)绿色芽点细胞为分生区细胞,排列紧密;刚融合的杂种细胞没有细胞壁,不可能发生质壁分离;愈伤组织细胞排列疏松无规则;再分化产生胚状体,需要光照刺激,会促进叶绿体的形成,可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叶绿体。‎ ‎(4)色素具有不同的吸收光谱,叶绿素a、b主要吸收的是红光和蓝紫光。而对绿光和黄光吸收很少。在本题中,通过光合放氧速率反映出二者光合作用强度的大小,自变量是叶绿素a、b比例上的差异。从结果来看,二者放氧速率差异不大,而突变体中叶绿素a与叶绿素b的比值显著大于对照,说明该同学用的光不是红色和蓝紫色,所以是绿色和黄色。通过纸层析法分离色素时,叶绿素a、b分布于第3、4条(自上而下)。因为突变体中叶绿素a与叶绿素b的比值显著大于对照,所以会发现突变体第4条色素带窄于对照组。‎ ‎(5)利用胚乳诱导愈伤组织,由于胚中含有植物激素,会影响愈伤组织的增殖和分化,所以需适时剔除胚。因为胚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是二倍体。剔除胚也可以避免再生苗中混有二倍体幼苗。‎ ‎【点评】本题以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为背景,主要考查组织培养过程中激素的作用、再分化植株细胞的结构特点、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染色体变异等内容。要求考生备考过程中加强对知识的理解,注重知识点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体系。具备良好的知识体系和分析能力。重点考查理解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和综合能力。‎ ‎32. (9 分)图1 表示含有目的基因D 的DNA 片段长度(bp 即碱基对)和部分碱基序列,图2 表示一种质粒的结构和部分碱基序列。现有MspⅠ、BamHⅠ、MboⅠ、SmaⅠ4 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它们识别的碱基序列和酶切位点分别为C↓CGG、G↓GATCC、↓GATC、CCC↓GGG。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 的一条脱氧核苷酸链中相邻两个碱基之间依次由 __________连接。‎ ‎(2)若用限制酶SmaⅠ完全切割图1 中DNA 片段,产生的末端是 __________末端,其产物长度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图1 中虚线方框内的碱基对被T-A 碱基对替换,那么基因D 就突变为基因d。从杂合子中分离出图1 及其对应的DNA 片段,用限制酶SmaⅠ完全切割,产物中共有________种不同长度的DNA 片段。‎ ‎(4)若将图2 中质粒和目的基因D ‎ 通过同种限制酶处理后进行连接,形成重组质粒,那么应选用的限制酶是 __________。在导入重组质粒后,为了筛选出含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 一般需要用添加 __________的培养基进行培养。经检测,部分含有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菌株中目的基因D 不能正确表达,其最可能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 (2)平 537bp、790 bp、661 bp (3)4 (4)BamH I 抗生素B 同种限制酶切割形成的末端相同,部分目的基因D与质粒反向链接 ‎【解析】(1)DNA单链中相邻两个碱基之间通过“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连接。‎ ‎(2)Sma I识别的序列为GGGCCC,切割后会产生平末端;图1所示的DNA分子中含有两个Sma I的识别位点,第一个识别位点在左端534bp序列向右三个碱基对的位置;第二个识别位点在右端658bp序列向左三个碱基对的位置,从这两个位点切割后产生的DNA片段长度分别为534+3,796-3-3,658+3,即得到的DNA片段长度分别为537bp、790bp和661bp。‎ ‎(3)在杂合子体内含有基因D和基因d,基因D的序列中含有两个识别位点,经过SmaI 完全切割会产生537bp、790bp和661bp三种不同长度的片段,基因d的序列中含有一个识别位点,经过切割后会产生1327bp和 661bp两种长度的片段,综上,杂合子中分离到该基因的DNA片段经过切割后会产生4种不同长度的片段。‎ ‎(4)能够获取目的基因并切开质粒的限制酶有识别序列为GGATCC的BamH I和识别序列为GATC的Mbo I,若使用Mbo I会同时破坏质粒中的抗生素A抗性基因和抗生素B抗性基因,所以要用BamH I来切割目的基因和质粒,切割后保留了完整的抗生素B抗性基因,便于筛选出含有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因为目的基因和运载体是用同种限制酶切割的,目的基因两端的末端和质粒切割后的两个末端都能进行互补,可能出现目的基因反向连接在运载体上的情况,导致基因D不能正确表达。‎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主要是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过程、限制酶的作用、目的基因的检测和筛选等。尤其本题中所涉及的限制酶的内容,难度大,要求能准确分析其产物的长度。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识图)和分析能力。‎ ‎33. (8 分)为探究低浓度NaHSO3 溶液对水稻光合速率的影响,某研究小组做了如下实验,请完成实验报告并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报告 ‎①材料用具:乳熟期的温室盆栽水稻,1 mmol/ L NaHSO3 溶液,蒸馏水,喷壶,光合分析测定仪等。‎ ‎②实验步骤:‎ 第一步:选取若干 __________的水稻植株随机平均分成甲、乙两组,甲组为对照组,乙组为实验组。‎ 第二步:每天傍晚分别将等量的 __________、 __________喷洒在甲、乙两组的水稻叶片上,次日上午测定光合速率。‎ ‎③结果与分析:实验结果见图1,经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____。‎ ‎(2)研究发现NaHSO3 增加了叶片内叶绿体形成ATP 的能力,推测其作用部位是叶绿体的 __________,进而加快对图2 中 __________(填字母A ~ D)物质的利用。‎ ‎(3)研究小组利用上述条件设计实验,证明了0.2 mol/ L 硫酸甲酯吩嗪(PMS)和1 mmol/ L NaHSO3 效应相同,两者共同处理既不存在累加效应,也无抑制效应。请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用柱形图绘制出实验结果(实验光照强度为1000 mol·m—2·s—1)。‎ ‎【答案】(1)株型、长势、叶片均一 蒸馏水 1 mmol/ L NaHSO3 溶液 ③不同光照强度下低浓度NaHSO3 溶液均可提高水稻光合速率 类囊体 A、B、D (3)见下图 ‎【解析】(1)该实验中自变量为是否喷施NaHSO3溶液,因变量是水稻光合速率,其它为无关变量,在实验过程中要排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干扰,所用实验材料的株型、长势、叶片等条件要基本相同;实验操作分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喷洒一定量的蒸馏水,实验组喷洒1mmol/LNaHSO3溶液;根据图1,在不同光照强度下,喷洒NaHSO3溶液的植株光合速率均高于喷洒蒸馏水的对照组,说明NaHSO3溶液在不同光照强度下均能提高水稻植株的光合速率。‎ ‎(2)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可以产生ATP,场所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图2中A表示二氧化碳,B表示C3,C表示光合作用产物糖类,D表示C5,光反应增强,ATP和[H]增多,可促进暗反应过程中C3的还原进而促进二氧化碳的固定和C5的利用。‎ ‎(3)根据题中信息,0.2μmol/L的硫酸甲酯吩嗪和1mmol/L的NaHSO3溶液效应相同,可促进水稻光合作用效率,但二者无累加效应和抑制效应,即二者混合使用效果和分别使用的效果是一样的。据此信息结合图1可作出对应的条形图。‎ ‎【点评】本题主要是以探究水稻光合速率的影响因素这一实验作为材料,考查主干知识——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和探究实验的基本流程,除了光合作用的知识以外,重点是要求学生熟悉整个探究实验过程中一般流程,包括材料用具的选择、自变量的处理、无关变量的控制、因变量的测定、实验数据的处理呈现、分析结果和得出结论等。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识曲线)和实验探究能力。‎ ‎2012年高考江苏省生物试卷分析 由25道选择题(第1题~第20题为单选题,每题2分,共40分。其中,第9题、第13题为选修3试题;第16题、第17题、第18题为选修1试题。第21题~第25题为多选题,每题3分,共15分。其中,第21题为选修1试题;第22题为选修3试题 ‎)、8道非选择题(第26题~第33题,共65分。其中,第31题,8分,为选修1试题;第32题,9分,为选修3试题)组成,总分120分。其中,各题考查的知识点与能力要求如下表:‎ 题序 考查的主要知识点 能力要求 单 选 题 ‎1‎ 必修1‎ 结合主动运输考查化合物的元素组成、元素的含量和作用。‎ 理解能力(少量综合)‎ ‎2‎ 必修2‎ 有关遗传物质的经典实验 理解能力(识记)‎ ‎3‎ 必修3‎ 内环境中成分及其作用、过敏反应 理解能力 ‎4‎ 必修1‎ Z细胞器(线粒体、核糖体、高尔基体)的结构和功能 理解能力 ‎5‎ 必修2‎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理解能力(识记)‎ ‎6‎ 必修2‎ 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 基因歧视 理解能力(识记)‎ ‎7‎ 必修3‎ 植物激素或类似物 理解能力 ‎8‎ 必修2‎ 减数分裂的过程 理解能力 获取信息的能力(识图)‎ ‎9‎ 选修3‎ 胚胎移植 理解能力 ‎10‎ 必修2‎ 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 减数分裂 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理解能力 综合能力 ‎11‎ 必修2‎ 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 理解能力 ‎12‎ 必修3‎ 免疫调节 理解能力 综合能力 ‎13‎ 选修3‎ 转基因生物安全性 理解能力 ‎14‎ 必修2‎ 染色体结构的变异(缺失)‎ 减数分裂 理解能力 获取信息的能力(识图)‎ 和综合能力。‎ ‎15‎ 必修1‎ 观察洋葱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有丝分裂 理解能力 实验探究能力 ‎16‎ 选修1‎ 探究加酶洗衣粉和普通洗衣粉的洗涤效果 理解能力 实验探究能力 ‎17‎ 选修1‎ 固定化酶和固定化酵母细胞 理解能力 实验探究能力 ‎18‎ 选修1‎ DNA 粗提取与鉴定实验 理解能力 实验探究能力 ‎19‎ 必修1‎ 四大有机化合物的检测、基本单位和功能 理解能力 获取信息的能力(识表)‎ 实验探究能力 ‎20‎ 必修1‎ 细胞的癌变 理解能力 多 选 题 ‎21‎ 选修1‎ 果酒、果醋和腐乳制作过程的原理和方法 理解能力(识记)‎ ‎22‎ 选修3‎ 细胞工程 理解能力 ‎23‎ 必修1‎ 有氧呼吸的过程 理解能力 获取信息的能力(识图)‎ ‎24‎ 必选3‎ 生物多样性 理解能力 ‎25‎ 必选3‎ 血糖调节 理解能力 获取信息的能力(识曲线)‎ 综合能力。‎ 非 选 择 题 ‎26‎ 必修3‎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理解能力 获取信息的能力(识表)‎ ‎27‎ 必修3‎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理解能力 获取信息的能力(识曲线、识图)‎ 实验探究能力。‎ ‎28‎ 必修2‎ 选修3‎ 染色体变异 减数分裂 植物体细胞杂交(1分)‎ 理解能力 获取信息的能力(识图)‎ 综合能力。‎ ‎29‎ 必修3‎ 内环境的稳态 神经调节 激素调节 理解能力 获取信息的能力(识曲线)‎ 实验探究能力 综合能力 ‎30‎ 必修2‎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与伴X隐性遗传病的自由组合 理解能力 获取信息的能力(识图)‎ 综合能力 ‎31‎ 选修1‎ 必修1‎ 必修2‎ 必修3‎ 植物组织培养 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2分)‎ 染色体变异(1分)‎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1分)‎ 理解能力 实验探究能力 综合能力 ‎32‎ 选修3‎ 基因工程 理解能力 获取信息的能力(识图)‎ ‎33‎ 必修1‎ 探究水稻光合速率的影响因素 理解能力 获取信息的能力(识曲线)‎ 实验探究能力 合计 必修1:23分[1、4、15、19、20、23、31(4)、33]‎ 必修2:31分[2、5、6、8、28、30、31(5)一空]‎ 必修3:36分[3、7、12、24、25、26、27、29、31(5)一空]‎ 选修1:13分[16、17、18、21、31(1)(2)(3)]‎ 选修3:17分[9、13、22、28(1)一空、32]‎ 选修1、3各占15分左右,必修各模块基本平均分配格局不变。‎ 在无偏题,怪题,难题,超纲题的基础上,试题平中见奇,稳中求新,围绕主干知识点展开,知识点分布广,知识考查细腻,注重考生审题能力和实验分析能力的考查 ‎。具有部分跨模块的试题(第28题、第31题),适当体现了学科内综合。明显地体现出“加强基础考查,适当强调综合,密切联系实际”的鲜明特点。‎ 涵盖能力考查的各种能力要求。包括理解能力,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和综合能力。仍以理解能力为主。能够较好地考查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总体要求。‎ 既有较易题(第2题、第5题、第6题、第21题)、中等偏易题(第13题、第20题、第28题、第29题),又有中等难度题(第1题、第3题~第5题、第7题、第9题~第12题、第15题~第19题、第22题、第24题、第26题、第27题、第31题、第32题)、较难题(第8题、第14题、第23题、第25题、第30题、第33题)等,以中等难度试题为主。难度与去年持平。有较好的区分度,适合目前的考生。‎ 试题充分体现了学科知识与生产生活、社会实践、科学实验的联系,纯理论性的试题较少(仅第1题、第4题、第8题、第10题、第20题、第23题)。考查的背景材料和角度新颖,形式多样(如模式图、系谱图、流程图、表格、曲线),体现公平。所涉及的考点在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中不存在知识点重叠的现象。强调了选修教材中常考热点,如基因工程、胚胎工程、植物组织培养、酶的应用等。对新课程高考复习具有很强的导向性。‎ 然而,各模块知识点的尽量均衡分布,还是需要努力一把的。‎ 总之,本卷是一份优秀的高考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