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6.50 KB
  • 2021-05-14 发布

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一高考题分类

  • 1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2014年课标全国卷II ·24)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赢起源于现在的( )‎ ‎ A 河南 B 河北 C 陕西 D 山东 ‎ ‎2、(2013年广东高考·12)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分封制的加强 B.宗法制的衰落 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D.井田制的推行 ‎3、(2009年宁夏文综 ·25)西周实行的宗法制在秦汉以后仍有重大影响,其主要表现是( )‎ A嫡长子继承制          B. 反复出现的分封制       ‎ C.三纲五常的伦理观        D.传统的宗族观念 4、 ‎(2015年浙江卷·14)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 ‎ A. ‎“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B.“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 ‎ C.“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D.“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5、(2014年广东卷·12)“宗”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宗字作“  ”,“ ”象宫室屋宇之形,“”可能表示(  )‎ A.青铜兵器   B.铁制农具   C.祖先牌位    D.皇帝宝座 6、 ‎ (2013年山东卷·9)《周礼·考工记》载:建造王城,九里见方,四周各三门,南北和东西大道各九条,宫城之左为宗庙,右为社稷,前为朝,后为市。它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 A. 中央集权 B.中正有序 C.敬天法祖 D.君权神授 ‎7、(2013年浙江卷·14) 以下为周代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有(  )‎ ‎ ‎   ①禅让制     ②分封制    ③世官制   ④宗法制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 ‎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总论 一、选择题 ‎ 1、(2014·北京文综·14)唐末五代,中央集权大为削弱。为扭转这一局面,宋初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是(  )‎ A.文官任知州 B.设三司使 ‎ C.设枢密院 D.施行将兵法 ‎2、(2014·天津文综·1)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 A.君主专制被颠覆 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C.君权至上的后果 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3、(2014·全国新课标卷Ⅰ文综·2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4、 ‎(2015年天津卷·2) 秦汉时期设置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 ) A 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决议 B 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 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 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5、 ‎(2014年天津卷·1)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 ‎ A. 君主专制被颠覆  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 C.君权至上的后果  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6、 (2013年北京卷·12)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一段碑文是:“至于□国,天下分而为七。□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县,更□、□分裂,至□灭陈,天下方合为一。” “□”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 ) ‎ A.周     B.秦  C.汉     D.唐 ‎ ‎6、(2013年山东卷·11)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 A.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 ‎ B.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 C.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 ‎ D.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 ‎7、(2013年山东卷·12)图5文字节选自一则清代档案史料。其撰拟者应是( )‎ A. 中书省     B.内阁    C.军机处   D.礼部 ‎8、(2013年浙江卷·15)公元前221年,秦完成统一大业。读下图判断,符合秦灭六国先后顺序的部分排列是(  )‎ ‎ ‎ A. ‎②③①⑤   B.②①⑤⑥  C.①③⑤④  D.④③⑤⑥‎ 材料  有学者认为,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最独特之处在于,我们是唯一保持了两千年中央集权制度的国家。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制度创新,从本质上来说,都围绕着四大基本制度而展开。这四个基础性制度,如四根“支柱”共同支撑起中央集权的“大厦”,经历上千年的打磨和探索,日渐趋于精致完善,在明清时期达到巅峰。‎ 尊儒制度 科举制度 中央集权 国有专营制度 郡县制度 图示如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图15中每项制度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12分) (2)结合所学知识,论述制度创新对王朝盛衰的影响。(16分)(要求:联系中国封建王朝盛衰的史实;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即可。)‎ 我国古代中央行政制度 一、选择题 ‎1、(2014年课标全国卷II·27)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 A. 皇权渐趋衰弱 B.君主集权加强 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 2、 ‎(2009年宁夏文综·28)明朝“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六部所掌主要是( )‎ A.决策 B.行政 C.监察 D.司法 ‎3、(2007宁夏文综)中国古代,在皇权的影响下,以相权为中心的中枢机构不断变化。回答27~29题 ‎ ‎(1)秦和西汉前期,丞相为“百官之长”,其主要职责是( ) ‎ A. 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B.对重大军政事务作出决定    ‎ C.处理朝廷各种日常军政事务  D.代表皇帝监督百官 ‎ ‎(2)北宋前期继续设置三省六部,但其职能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仍与唐代相同的是( ) ‎ A.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B.对重大军政事务作出决定 C.处理朝廷各种日常军政事务 D.代表皇帝监督百官 ‎ ‎(3)29.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 ‎ A. 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     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 ‎ C.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D.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 ‎ 4、 ‎(2015年北京卷·14)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 ) A.唐朝的门下省  B.宋朝的枢密院 C.明朝的锦衣卫   D.清朝的军机处 5、 ‎(2015年广东卷·13)针对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的现象,有朝臣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由此可知,该朝臣( ) ‎ A. 反对中央集权       B.主张建立内阁 ‎ C.主张加强相权       D.反对三省六部制 6、 ‎(2015年福建卷·15)元初,中书省“省规”:三日一奏事,军国急务不拘于此限;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这表明中书省( ) ‎ A. 专为处理军国急事而设      B.强调集体议决防止大臣专权 ‎ C.通过分割权力强化相权      D.任何决策之事实时禀报皇帝 ‎7、(2014年北京卷·14)唐末五代,中央集权大为削弱。为扭转这一局面,宋初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是( ) ‎ A.文官任知州   B.设三司使  C.设枢密院   D.施行将兵法 8、 ‎(2014年广东卷·14)中国古代有这样一类官员,他们充当皇帝私人顾问,其权力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属于这类官员的有( ) ‎ A.秦朝御史大夫   B.汉朝丞相       ‎ C.唐朝六部尚书    D.明朝内阁大学士  ‎ ‎9、 (2013年重庆卷·5)《明史》记载,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 ‎。由此表明,明朝内阁( )‎ A.在明太祖时期已正式设立      B.在明成祖时期开始参与国是  ‎ C.大学士在明仁宗后是丞相      D.大学士可正式统率六部百司 二、材料分析题:‎ ‎(2014年浙江卷·38)学习历史,不仅要广泛阅读,更要感悟智慧,融会贯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6分) ‎ 材料一 1587年“并无大事可叙”。学者黄仁宇却从此年入手,剖析明中后期社会,写成《万历十五年》。‎ ‎ 该著作涉及的重要人物有: ‎ ‎ 时年24岁的万历皇帝。他一方面依赖内阁,另一方面又以司礼太监加以牵制,后来创造了近30年不上朝的专制主义君主制史上的“荒诞奇迹”; ‎ ‎ 已经去世五年的内阁首辅张居正。他生前虽然守住了内阁只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的底线,却把内阁政治演绎得有声有色; ‎ ‎ 这年去世的名将戚继光。他曾在浙闽粤沿海大败倭寇,保卫了东南海防; ‎ 在内地已成功定居4年多的西方传教士利玛窦。他从欧洲出发,经过葡萄牙占领的澳门,活跃于广东一带。 ‎ ‎ ——据《万历十五年》编写 ‎ 材料二  玉米、番薯等“种出西土”,在不少地方开始种植。 ‎ ‎ ——据[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徐光启《农政全书》等 ‎ (1) 阅读材料,联系所学知识,简述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形态,并分析造成政治日益黑暗的重要原因(8分) ‎ ‎(2)试揭示明朝中后期在经济领域中(含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日益凸显出来的新气象和政府实行的老政策。(9分) ‎ ‎(3)充分利用材料提供的信息,以日本、西欧(葡萄牙)为切入点,简要叙述明朝中后期中外关系的基本内容以及明朝政府的政策。(9分) ‎ ‎(2013年天津卷·12)材料一 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亭、里。郡有郡守、郡尉等,分掌政治、军事、监察之权。县分大小,万户以上设县令,万户以下设县长。                       ——樊树志《国史概要》 (1)材料一反映了汉初哪些政治制度?指出其渊源。(5分)‎ ‎ ‎ 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 一、选择题 ‎1、(2010年课表全国卷·25)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2、(2015年山东卷·14)唐宋时期,地方官任职避亲,避籍渐成定制。该制度旨在一( )‎ A.瓦解宗法体系 B.防止地方势力膨胀 C.健全地方行政机构 D.完善地方监察制度 ‎3、(2015年浙江卷·15)下列地方行政区划级别最低的是( ) ‎ A.汉代益州郡     B.唐代扬州       ‎ C.宋代扬州       D.元代顺宁府 ‎4、(2014年山东卷·14)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 ) ‎ A.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    B.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 C.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D.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 5、 ‎(2014年四川卷·4)读表1,据此不能得出的认识是 表1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 ‎ A. 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    ‎ B.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 C.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了地方自主性    ‎ D.二级制和三级制是古代政区层级的主体 ‎6、(2014年广东卷·13)唐代某诏令批评当时存在“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和“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卖买”的现象。这表明当时( ) ‎ A.井田制瓦解            B.均田制受到破坏     ‎ C.分封制恢复            D.“市”突破空间限制 ‎7、(2013年北京卷·13)读图7,判断下列各项表述正确的是 图7‎ ‎  A.汉武帝在②颁布“推恩令”‎ ‎  B.北魏孝文帝从③迁都到②‎ ‎  C.②和④先后是两宋的都城 D.明太祖在①废除了丞相制度 二、材料分析题:‎ ‎(2013年天津卷·12)材料二 “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 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 ‎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2)依据材料二,说明汉初“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及具体内容,(4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措施导致的后果。(2分)‎ 材料三 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 ‎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5分)并分析其意义。(2分)‎ 我国古代选官(选才)制度 一、 选择题 ‎1、(2015年安徽卷·13) 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这体现了( ) ‎ A. 地方无选举权     B.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 ‎ C.察举制的弊端     D.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 ‎ ‎2、(2014年广东卷·15)《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府私塾老师说:“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 ‎ A.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更受重视     ‎ B.孔子权威地位动摇,《诗经》遭到轻视     ‎ C.科举制度弊端暴露,富家子弟弃儒从商     ‎ D.《红楼梦》取材于现实,反映宋代生活 ‎3、(2013年福建卷·17)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功名利禄一类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该材料( )‎ 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      B.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 C.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      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 二、材料分析题:‎ ‎(2014年福建卷·38)(36分)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至1905年被宣布废除。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 ‎ ‎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 材料二  (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 ‎ ‎                        ——丁韪良《西学考略》 ‎ 材料三  贫若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 ‎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 材料四  邑聚千数百童生,擢十数人为生员;省聚万数千生员,而拔百数十人为举人;天下聚数千举人,而拔百数人为进士;复于百数进士,而拔数十人入翰林,此其选之精也。然内政外交,治兵理财,无一能举者,则以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故也。 ‎ ‎              ——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 ‎ 材料五  ‎ ‎1905年全国工矿企业已达400家左右,铁路、轮船等新式交通事业也逐渐兴办,这些无疑需要大量科学技术人才来操作和管理。同时,新式学堂的急剧增加需要众多的具有新知识的教师;清末新政中增设的许多政府机构如外交部、商部、学部„„等,也都需要懂得相关专业的干员。 显然科举制无法培养、选举这类新式人才。         ‎ ‎ ——徐辉《废除科举制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 ‎ ‎(1)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的主要特点。(6分) ‎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的积极影响。(10分) ‎ ‎(3)据材料四,概括梁启超对科举选才的基本看法。分析梁启超上述议论的目的。(10分) ‎ ‎(4)在近代,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而在中国却难逃被废除的命运。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述。(10分)‎ 我国古代监察制度 一、选择题 ‎1、(2012年课表全国卷·24)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当时( )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 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二、材料分析题:‎ ‎(2013年四川卷·13)(28分)权力监督与制约是政治领域的重要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从西周就开始了权力监督的制度建设。秦汉时期已有大量相关法规,如关于官吏任用与铨选的《置吏律》、关于官吏调任与监察的《效律》和考核官吏为政情况的《上计律》等。唐朝时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的行政法典——《唐六典》,首次以法典的形式为行政监督提供了完备的法律根据。在此基础上,宋朝不仅大量充实各项监察法规,诸多行政制度也体现了权力监督理念,如在人事任用上通过了“避亲法”、“避嫌法”等回避制度约束官员权力。明清两朝也制定了专门的行政法典和比较完善的监察法,对监察考课机关的职掌权限、官员的条件及责任义务等做出详细的规定。(据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宋英宗欲擢王畴为枢密副使,封驳官钱公辅认为王畴“素望浅”,不宜擢升。英宗不仅不采纳其意见,反而贬钱公辅为滁州团练使。(据贾玉英《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权力监督的突出特点。(6分)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古代中国权力监督的作用与局限。(6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