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5.50 KB
  • 2021-05-14 发布

步步高2014高考语文苏教版大一轮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专题一 高频考点二

  • 1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频考点二 浓缩的都是精华 ‎——概括段(层)意、主题 ‎1.(2009·江苏)《上善若水》(原文见本专题高频考点一“5年高考”部分)‎ 文中说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作者这样评价的理由是什么?‎ 答: ‎ 答案 因为都江堰的建立,①理念正确:顺应自然,符合生态,造福百姓。②方法科学:“低作堰、深淘滩”,“分四六、平涝旱”。③功效长久:至今仍发挥灌溉、防洪的作用。④体现了“上善若水”的哲学思想。‎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中信息进行筛选和归纳的能力。信息点主要集中在第四、九段,找准这两段进行准确归纳。‎ ‎2.(2007·江苏)《麦天》(原文见本专题高频考点一“5年高考”部分)‎ 文中叙写了如今关中“麦天”的哪些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答: ‎ 答案 (1)女看娘的交通工具变了;麦客少了;收麦子用收割机了;割麦子的时间缩短了。(2)表现乡村在向现代化发展(或表现了农村的进步)。‎ 解析 第二段写女看娘的交通工具跟过去不一样了,第三段写“如今,麦客少了,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等。‎ ‎1.江苏《考试说明》对“概括作品主题”有什么要求?‎ 答案 作品主题的概括要从作品实际出发,注意时代氛围、社会环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江苏卷在“概括作品主题”考点命题上有什么特点?‎ 答案 对作品主题的概括,可以是对作品局部文意的概括,也可以是对作品主旨的整体概括。江苏卷多以前者为主,在具体命题时主要使用三种题型:一是信息提取型,如2007年江苏卷;二是原因概括型(题干往往提出一个结论,要求概括出原因、理由、条件等),如2009年江苏卷;三是特点概括型(多要求对某一事物或环境特点作出概括)。‎ 一、概括段(层)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我在寺庙里见过苔藓。寺庙是尘世的净土,是修身养性的宁静栖园。修道者们苦苦寻觅的无非是人在大地上诗意栖居的生命方式。不管红尘千丈,我自守住心性,守住人与天、心与道最本源最深妙的血脉关联。世俗文化随着物欲的膨胀日益远离人与世界的真谛,求道者们以他们舍身求道的苦行精神维系了世界和人在根上的联系,这也为返本溯源的后来者保留了一条条秘密幽径。入定、静观和冥思,就是古人悟道和修行的基本方式,也是中国文化最核心的内在超越之路。我每一次谒访寺庙,踩着那铺满苔藓的小径,就仿佛看见了僧人们宁静淡远的背影,习习秋风,犹回荡着诵经的声音;而飞檐上的月亮,莫非是他们留在天上的面容:似笑非笑,是不是他们久久冥思禅坐,忽然顿悟时绽放的喜悦而吉祥的神色?‎ ‎(节选自《苔藓》)‎ ‎1.作者为什么说“寺庙是尘世的净土,是修身养性的宁静栖园”?请分点概括。‎ 答: ‎ 答案 ①让修道者寻觅到诗意栖居的生命方式;②让求道者领悟到人与世界的真谛,维系世界和人在根上的联系;③通过入定、静观和冥思的方式,实现内在的自我超越。‎ 解析 这句话是本段的中心句,后文中“修道者们……诗意栖居的生命方式”“求道者们……维系了世界和人在根上的联系”“入定、静观和冥思,就是古人悟道和修行的基本方式,也是中国文化最核心的内在超越之路”等句子,都是说“寺庙是尘世的净土,是修身养性的宁静栖园”的原因。‎ 知识储备 概括层(段)意最基本的方法是划分层次,提取或概括关键信息,为此需要逐句逐层地细读。‎ 对于几个段落的文意概括,既要注意段内的层次要点,又要注意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如是并列、对照关系的,要把多个段落的意思有机结合;如是层进、转折关系的,要重在后者,又不忘前者;如是总分(分总)关系的,要抓住总说部分概括。‎ 概括、归纳文意常用的三种方法 ‎(1)摘取法 需要归纳的内容往往是段落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这些重要的词语往往嵌在主要语句中,重要的句子又常常出现在文或段的首或尾或中间。归纳时需把这些词语或句子摘录出来。‎ ‎(2)合并法 把每层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或整个段落的主要内容。‎ ‎(3)舍取法 ‎①需要归纳的内容,本身有主次之分,而命题人只要求概括回答其要点,故需要对次要信息和同类信息进行舍弃。‎ ‎②文段中所说的内容复杂,而命题人只要求考生答某一方面,故需要对符合题干要求 的信息进行提取。‎ 二、概括主旨(主题、中心思想)‎ ‎(2012·山东)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被时间决定的讲述 张锐锋 ‎①我来到一个古老的村庄,帝舜耕作过的地方。从早上开始,我亲眼目睹了村民们一天的生活。‎ ‎②鸡叫声是一天生活的起点。不到早上六点钟,鸡鸣响起,几千年来,这样的永不毁坏的大自然的钟表,精确无比。它总是将人的生活正点代入一个不朽的方程式,只是得出的答案日日常新。林一家人开始起床,林的老父亲年过古稀,照常起来做第一件事情:劈柴。锋利的斧头,在暗淡的天光里发出黑蓝的光。一个还未来得及被完全照亮的人的轮廓,用有点笨拙的姿势,预备一天的炊火之薪。斧头上下挥动,从高过头顶的地方,借取了这一高度上的自然能量,猛烈地越过空间。这一动作,这一被压缩了的短暂时间,以及啪的一声闷响,劈木开裂,舜的以前或舜的以后,从未改变。 ‎ ‎③林的妻子早晨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鸡栅,一群鸡涌到院子里。她撒一把米,鸡们怀着感激之情扑动翅膀,争夺地上的米粒。然后她开始拿起扫帚打扫庭院,就像每天洗脸一样,对生活的敬畏含于其中。村庄的独特声息渐渐大了起来,那种类似于琴瑟的音乐之声,优雅,古老,节奏鲜明。这与城市庞大、庞杂的噪音能量不同,它代表着清淡、恬淡、恬静的基本秩序。林和大儿子一起,到院外的柿树上采摘柿子。邻居们做各自的事情,狭窄街道旁边的一块空地上,古老的笨重石磨转动起来,金黄的玉米被缓缓磨成面粉。一切劳动几乎没有语言的参与,似乎没有什么事情值得交谈。然而,这一点儿也没有损害劳作中的默契,仿佛一出戏剧的出演,已经经过了预先的排练。‎ ‎④秋天就要过去,天气仍很暖和。地里的活儿已经做完,再有一场雨,就可以把冬小麦种好,那时的庄稼人就可以享受一年中最安逸的季节了。林这些天的习惯性动作,就是仰望天空,蓝,蓝,白云停留一会儿,就又很快散尽,剩下的,仍然是蓝。趁着这样的间隙,邻居开始盖房,林和妻儿前去帮工。他的老父亲则挑着柿子到河边的石头上晾晒,顺手用小刀将柿子皮削掉,以利于它的水分很快蒸发,以便在冬天贮存。河边的大石头献出了自己的平面,供老人坐下。他眯起眼睛发呆地望着远方,他在想什么?我们谁也不可能猜到。也许他所想的仅仅是眼前的一片蓝,天边的蓝。‎ ‎⑤天很快就黑了下来。一天的光阴就像几千年的光阴,简单而迅忽。林的一家人陆续回到家中,林对着墙壁上挂着的日历,沉思了好久,好像想起了什么,又好像忘掉了什么,总之,他犹 豫了一会儿,然后用老茧坚硬的大手,粗暴地撕下了一页。用大大的黑体字标着阿拉伯数字的日历,和造币厂刚刚印制的崭新纸币一样,挺括,坚韧,在黑夜到来前的最后时刻闪着光,它用每一个唯一的日子作为自己的防伪标志,一个日子根本不会与另一个日子混淆,只是在撕下它的一瞬,发出嗤的一声,尖锐,迅疾,刺激,不容置疑。一天的终结,多少年的终结,嗤的一声撕裂。 ‎ ‎⑥晚饭后才开了灯,一盏15瓦的灯泡,将并不明亮的光射向每一个角落,人们的脸庞现出明暗的分界,夸张的塑像都坐在小板凳上,一台14英寸的黑白电视机屏幕,在一片雪花斑点里推出了清晰度很差的人影,繁忙喧嚣的城市场景,豪华汽车和别墅,高架公路和人行天桥……奢华的生活只露出冰山一角,已经足够让人震惊。对于林一家人来说,电视剧中讲述的不过是一个传说,一个神话,和远去的舜的故事几无区别,甚至他们更相信后者。‎ ‎⑦这个古老村落里的人们,几千年来恪守自己的寂静生活,按部就班,连步履也是那样从容、谨慎、不慌不忙,完全符合自然的悠悠节奏。但是其中仍然藏着神奇,平凡比非凡可能更有价值,或者说,平凡乃是非凡的极限。‎ ‎(节选自《被时间决定的讲述》,有删改)‎ ‎2.你认为本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答: ‎ 答案 (1)对生生不息的乡土文明和从容恬淡的劳作生活的敬重(或“赞叹”)。‎ ‎(2)对奢华、喧嚣的城市文明的排斥与反感。‎ ‎(3)对城市文明冲击乡村生活的现状深表担忧。‎ ‎(4)对贫困落后的农村生活的同情。‎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结合主题、情感探究文本的创作意图。归结文章每部分包含的情感,特别注意最后一段。‎ 知识储备 概括、把握主旨的内容包括两点:一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二是作者的思想观点和写作意图的概括。‎ 概括、把握主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种:‎ ‎(1)解读题目法 很多题目直接点明了主旨,是文章中心思想最精练的概括。有的题目即使没有点明主旨,也往往与中心意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最佳的思考切入点。‎ ‎(2)分析首尾法 很多文章的首尾往往揭示或暗含中心意思,所以一定要对首尾的语句进行重点品悟,这样往往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主旨。‎ ‎(3)分析议论抒情语句法 散文中的议论抒情语句,往往直接反映了作者的观点态度,抓住了这些语句,就抓住了文章主旨。‎ ‎(4)因文而异法 写人叙事类散文要对人物作出评价或赞美,或揭示、评价事件的意义,或从人物事件中生发出对人生等问题的感悟和认识;写景状物类散文则是借景、物抒发了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某种感悟;哲理性散文的主旨,往往是作者对人生或社会、生活的揭示或评价。‎ 提取、概括信息要点要准而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茶是极受中国历代文人厚爱的,红茶经历了火与水的洗礼,经历了炼狱般的苦,它的修行连着苦痛,与那些志趣高远的人一样,有着内敛的心灵,渴望着舒展和飞翔。文人敞开胸怀,以笔端墨意拥抱这滚烫的生活,在奋起与求索中恣意流转。‎ 为茶为诗,中国历代文人墨客自强自立,纯洁高尚,左右逢源,九曲回肠。因为茶而香飘万里,因为茶而和谐富足,美名远扬。‎ 那清香袅袅的茶,泛着青铜之韵的茶,笑傲风霜雨雪的茶,把最嫩的心尖供奉出来,把荒凉留给山坡。滴落的茗露,轻轻唤醒了一个茶的国度。满山的气节和率真,一个民族的写真,心中藏纳了春天和大海。‎ 意中有溪流,一滴水感知江河。‎ 境中有天地,一枚叶彻悟山川。‎ 中国茶真是神形俱致,内敛,通达,清润,禅悟,从容开阔的境界,深藏于内心的修为,在岁月里反复翻滚、腾挪,不停地涤荡自我。是一杯茶,帮我们涤尽一身的征尘。品茶人那一颗燥热的心,最终听从了命运、风和炊烟的召唤。茶总是可以君子坦荡荡,好的茶能够滋养出一个国家的精髓和民族的希望。 (节选自《禅悟红茶》)‎ 中国历代文人为什么厚爱“茶”?请结合文本分条陈述。‎ 现场答案1‎ 存在的问题  ‎ 提示 该答案如若判分的话,则为零分。因为它只答出了茶的特点,未回答文人厚爱“茶”的原因。应该把茶的特点与文人的特点结合起来回答。‎ 现场答案2‎ 存在的问题  ‎ 提示 该答案主要问题是遗漏要点,还有只知抄录、不知整合概括等次要问题。‎ 请修改为满分答案  ‎ 答案 ①茶在制作过程中“经历了火与水的洗礼,经历了炼狱般的苦”,与文人修身正行过程中所要经受的苦痛类似。②茶叶被缓缓泡开,与志趣高远的文人内敛的心灵渴望着舒展和飞翔相类似。③滚烫的茶水,如同滚烫的生活,中国历代文人墨客自强自立、左右逢源,在奋起与求索中恣意流转。④茶香飘万里,让文人美名远扬,感到生活的和谐富足。⑤茶蕴涵着气节和率真,是一个民族的写真。‎ ‎“答准答全”,不仅是对文本信息题的要求,也是对整张试卷的要求,反映了一种答题的境界。要达到这一点很困难也很复杂,它对答题者的思维品质提出了较高要求。这里,我们只能从微观的角度,从做题实践当中提出几点注意事项,以便考生逐渐达到答准答全这一要求。‎ ‎1.注意筛选的范围 有的题目筛选的范围很明确,但多数考题没有明确的筛选范围,只提供了题干原句,这时,确定筛选范围对于答全要点至关重要。一般而言,确定筛选范围首先是遵循“就近”原则。凡是题干语句所在的地方,均是答题要点密集的地点。确定了这一范围,就掌握了主要答题点。其次是适当扩大筛选范围,这个较大范围是指题干原句或原句中的关键词语出现的其他地方,剩下的答题要点有可能在这些地方。‎ ‎2.注意内容的层次 当筛选范围确定后再发生要点不全问题,恐怕就与未把握好内容层次有关了。一般而言,要对信息集中的段落仔细阅读,划分层次,分层提取要点,这样才可以保证要点不遗漏。‎ ‎3.注意整合、概括的方法 大多数考生做此类题一般使用直接摘录法,这种方法用在某些题的某个要点上是合适的,但大多数题的多数要点是不能用这种方法的。解答此类题靠的是对某些关键词语的组合,换个角度的转述,用一个更“上位”的词加以概括;有的则需要自己挖掘概括。记住:全用原文的话太呆板,全用自己的话太危险,原文的话与自己的话相结合最保险。‎ ‎4.要有“因分赋点”意识 这种题不像其他题一点两分,而多数情况下是一点一分,甚至答满6点才得4分。‎ 因此要根据分值的多寡来大致确定要点的数目。‎ 即时小练 (2009·全国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从库尔勒出城不久,车子就离开国道,进入油田公路。新修的油田公路,像一支黑亮的箭镞直直地射向前方。前方,是茫茫的戈壁,是黄沙漫漫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举世闻名的西气东送的第一口气井。车子全速奔驰在戈壁上。在我们的视野里,地平线的远处,是无遮无拦的穹隆和淡淡升腾着的云朵。开阔的戈壁,像是一方棋盘,偶尔看见一团两团圆圆的草棵,像是刻意摆下的一局残棋。生存与死亡,在这里艰难地进行命运的博弈。我们来到这里时,已是深秋时节,灰色,到处是灰色。 (节选自《彩色的荒漠》)‎ 该选段描写了戈壁滩的哪些特点?‎ 答: ‎ 答案 环境恶劣,色彩单调。‎ 解析 答题要点为提取“描写”“戈壁滩”的一系列“特点”。要对“生存与死亡,在这里艰难地进行命运的博弈”和“到处是灰色”进行概括。概括的思路是“难以生存”可概括为“环境恶劣”,“到处是灰色”可概括为“色彩单调”。‎ 一、特点概括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北京声音 吴 越 在首都博物馆的非物质遗产展览会上,我得知有“北京声音”这一项,十分好奇。‎ 首博一位女士托人传给我原始素材,包含二十多个各有名字的声音文件:唱京剧,二胡,蝈蝈,花鸟虫鱼市场,空竹,驴,磨剪子磨刀,清扫寺院,寺院钟声……‎ 戒台寺清晨台阶上扫地的刷刷声。扫帚带过落叶,落叶是湿的吧,雾应该还没散,初日照高林。‎ 胡同里磨剪子手艺人的吆喝。磨一阵子剪子,嚓嚓嚓,吆喝一长一短两声,手艺人说:“你先别录,你要听哪种?”又换了一种吆法,更有古意,尾音像能勾魂。又磨剪子,嚓嚓嚓 驴拉货进城,在墙角不老实,叫唤起来。有大人带着孩子经过,孩子第一次看见驴,咯咯笑了,清脆得像两根花针掉在瓷釉上。‎ 这些声音,每一个的寻找与录制都很不寻常。‎ 例如鸽哨,如今踪迹难觅,如果不是有一户祖传鸽哨手艺的人家,辗转听说首都博物馆在进行声音搜集计划,“找上门来”,这种极具京城代表性的声音也将付之阙如。‎ 看似举手可得的,也不容易。如清晨禅寺扫阶声,得去好几个大清早,反复调试;天坛的风声,因其南侧有火车道,周围有七千多只鸟,早晨六点多就有游客,难以“提纯”……‎ 声音,是形象思维之门。推开这道门,人们跨越时空,与这段声音的“生命”同在。在她的理想中,北京应该有一个“音库”,收藏古建筑的声音、民俗活动的声音、自然四季的声音 然而,她告诉我,这项收藏并没有按计划继续下去,她为北京建一个“音库”的想法似乎也遥不可及。由于种种原因,它并没有获得足够的重视和支持。“有一些声音,前两年还有,现在也已经找不着了。”‎ 是的,这些声音很普通,甚至卑微。微小到没有谁觉得要把它们留下来,珍藏之。它们默默地来,默默地走,正如产生它们的市井生活,正如与它们相伴的、多半不会在历史留名的普通人们。有什么必要,为普通到几乎无人察觉的存在与消失的历史立志呢?‎ 可是,当它们如缕地消失,记忆便失去了依傍。(有删改)‎ ‎1.文中所写的“北京声音”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答: ‎ 答案 普通(“卑微”亦可),丰富多样(“反映北京的市井生活”亦可),正在消失(“将付之阙如”亦可)。‎ 规范导引 特点概括题要求概括的是散文中的人、物、景、情及环境的特点(特征),是概括题中常见题型之一。常见的提问方式有:①×××具有怎样的特点(特征)?‎ ‎②请概括×××的形象特点xk.Com]‎ 审题要特别注意阅读区间的把握。特点题的概括区间一般较大,不只在一段中。‎ 答案语言一般为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这些词语可以从原文中提取,多数情况下需要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对一些人、物特点的概括,不要忘记形、神两方面。‎ 二、原因概括题 ‎(2012·大纲全国)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听朗诵 孙 犁 一九八五年,九月十五日晚间,收音机里,一位教师正在朗诵《为了忘却的记念》。‎ 这篇散文,是我青年时最喜爱的。每次阅读,都忍不住热泪盈眶。在战争年代,我还屡次抄录、油印,给学生讲解,自己也能背诵如流。‎ 现在,在这空旷寂静的房间里,在昏暗孤独的灯光下,我坐下来,虔诚地、默默地听着。我的心情变得很复杂,很不安定,眼里也没有泪水。‎ 五十年过去了。现实和文学,都有很大的变化。我自己,经历各种创伤,感情也迟钝了。五位青年作家的事迹,已成历史;鲁迅的这篇文章,也很久没有读,只是偶然听到。‎ 革命的青年作家群,奔走街头,振臂高呼,最终为革命文学而牺牲。这些情景,这些声音,对当前的文坛来说,是过去了很久,也很远了。‎ 是的,任何历史,即使是血写的历史,经过时间的冲刷,在记忆中,也会渐渐褪色,失去光泽。作为文物陈列的,古代的宗教信徒,用血写的经卷,就是这样。关于仁人志士的记载,或仁人志士的遗言,有当时和以后,对人们心灵的感动,其深浅程度,总会有不同吧!他们的呼声,在当时,是一个时代的呼声,他们心的跳动,紧紧连接着时代的脉搏。他们的言行,在当时,就是群众的瞩望,他们的不幸,会引起全体人民的悲痛。时过境迁,情随事变,就很难要求后来的人,也有同样的感情。‎ 时间无情,时间淘洗。时间沉淀,时间反复。历史不断变化,作家的爱好,作家的追求,也在不断变化。抚今思昔,登临凭吊的人,虽络绎不绝,究竟是少数。有些纪念文章,也是偶然的感喟,一时之兴怀。‎ 世事虽然多变,人类并不因此就废弃文学,历史仍赖文字以传递。三皇五帝之迹,先秦两汉之事,均赖历史家、文学家记录,才得永久流传。如果没有文字,只凭口碑,多么重大的事件,不上百年,也就记忆不清了。文字所利用的工具也奇怪,竹木纸帛,遇上好条件,竟能千年不坏,比金石寿命还长。‎ 能不能流传,不只看写的是谁,还要看是谁来写。秦汉之际,楚汉之争,写这个题材的人,当时不下百家。一到司马迁笔下,那些人和事,才活了起来,脍炙人口,永远流传。别家的书,却逐渐失落,亡佚。‎ 白莽柔石,在当时,并无赫赫之名,事迹亦不彰著。鲁迅也只是记了私人的交往,朋友之间的道义,都是细节,都是琐事。对他们的革命事迹,或避而未谈,或谈得很简略。然而这篇充满血泪的文字,将使这几位青年作家,长期跃然纸上。他们的形象,鲁迅对他们的真诚而博大的感情,将永远鲜明地印在凭吊者的心中。‎ 想到这里,我的心又平静了下来,清澈了下来。‎ 文章与道义共存。文字可泯,道义不泯。而只要道义存在,鲁迅的文章,就会不朽学科网]‎ ‎1985年9月21日晨改抄讫 ‎(有删改)‎ ‎2.作者听朗诵时,“心情变得很复杂,很不安定,眼里也没有泪水”。这是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 ‎ 答案 ①作者青年时代对鲁迅的散文充满了喜爱之情;②时过境迁,如今知音难觅,令人感慨;③作者经历了各种创伤,感情迟钝,对激情的失去深感无奈。‎ 解析 从理解重要句子的角度考查信息整合能力。“眼里也没有泪水”是针对上文“这篇散文,是我青年时最喜爱的。每次阅读,都忍不住热泪盈眶”说的。“‎ 心情变得很复杂”是针对下文“五十年过去了。现实和文学,都有很大的变化。我自己,经历各种创伤,感情也迟钝了”说的。‎ ‎3.在作者看来,影响历史与世事流传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 答: ‎ 答案 ①被书写的对象在历史上的重要性;②书写历史的作者,如历史家和文学家的表现能力;③口碑、文字、金石、竹木纸帛等传播方式和载体。‎ 解析 本题考查提炼文段要点的能力。从原文“能不能流传,不只看写的是谁,还要看是谁来写”这些话中可看出,影响历史与世事流传的有被书写的人和写作者,即被书写的是不是像五位青年作家一样可歌可泣的人,写作者是不是像司马迁、鲁迅那样的人。另外,还有文章第8段谈到的文字得以流传的载体。据此分析作答。‎ 规范导引 原因概括题的特点:题干呈现的往往是作者的观点(或结论),要求筛选、概括出作者持该观点的理由或依据。‎ 常见的提问方式有:‎ ‎①作者这样评价的理由是什么?‎ ‎②综观全文,概括×××的主要原因。‎ ‎③结合文意,说说作者为什么×××。‎ 审答题区间时要特别注意题干的结论在原文出现的地方,它往往是信息要点最集中的地方。‎ 答题要有因果意识,要善于由果溯因,求一果多因。语言组织可以采用“因为:①②③……”的形式。另外,可用因果法检验答案是否正确。用“因为……所以……”形式把原因与结论连起来读一读,如果因果关系成立,则基本正确;如果生硬,则可能不正确,或语言组织不到位。‎ 三、全文主旨或思想感情概括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怀念牛 王本道 ‎40年前,我在辽南山区插队,有过三年左右的“知青”生活经历。每当忆及那段既苦涩又满怀憧憬的日子,无比惬意的田园风光及其充盈其间的诗情画意之中,总是离不开牛的。‎ 上世纪60年代末,中国广大农村依旧是漫长的农耕文明的延续,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唯一能够依靠的动力就是牛。因此,尽管当时实行的是全国大一统的人民公社建制,但牛是格外受尊崇的。我所在的生产队,近百米长的牲口棚中,有两匹马、3头驴,但却有20头牛。为了侍弄好这些农耕中的“动力”,生产队指派最有经验的老农做饲养员,每天吃住在饲养棚里,得到的是最高的工分报酬。‎ 大田封过垄之后,牛也有闲。为了节省草料,队里安排我去放牛。这倒是个闲差,村东有条小河,河边是柳林,柳林下的荒滩长满野草,多是茅草,其中点缀着紫花的地丁、黄花的蒲公英、白花的车轱辘菜……牛吃百草,到了地方撒手放开绳子,牛自然自己去低头啃草了,不用管它也不会去啃庄稼的。牛是人最亲近的伙伴,虽然它生得健壮,但却总是小鸟依人似的与人作情感的沟通。有年冬天,我陪着饲养员大爷一起侍弄这些精灵。冬季虽喂料较少,但草总是拌得均匀、滋润,并适当加些磨碎的黑豆、麸皮。那些牛都吃得很香,“咕吱咕吱”地咀嚼,并不时去舔沾在槽边的豆瓣和麸皮。饲养员大爷告诉我,这些牛,根据它们的长相和习性,都是有名字的,“黄犍”“红牤”“缎面”“愣头”等等,有只小牛犊,自生下来就显得俊俏乖巧,大家干脆就叫它“美妞”。‎ 千百年来,牛在中国社会牵引着农家的岁月,沉重又迟缓地衍进着。在繁重的农事生活中,牛确立了自己恒久的位置,也造就了自己美好的形象。“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是我国自然经济时代农民对幸福生活追求的理想境地,牛也成了农人的家庭成员之一。正由于这样,我国历史上,对牛的颂扬入诗入画不计其数。南北朝诗人李纲在《病牛》诗中写道:“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歌颂了牛精神的高尚。五代时期诗人彦仁郁有诗云:“夜半呼儿趁晓耕,羸牛无力渐艰行。时人不识农家苦,将谓田中谷自生。”写出了千百年来牛与农人共同走过的艰辛历程。历代的丹青妙笔也把牛的形象描绘得见仁见智,唐代韩滉的《五牛图卷》自不必说,近代的齐白石、李可染、潘天寿等大家,笔下的牛无不具有人性的温暖,连一生画马无数的徐悲鸿也时而画牛自况。据史学家考证,我国对牛的驯化距今至少有7 000多年的历史。数千年来,由于牛在一定程度上寄托着人对美好安定生活的向往,所以,我国历史上许多朝代都是严禁宰杀耕牛的。如唐、宋、五代诸朝的法律都规定,不管牛是否老弱病残,都在禁杀之列,只有自然死亡的方可开剥售卖或自食。对于偷宰耕牛者,最高可判死罪。‎ 纵古观今,牛是人类的好朋友,是牛拉动着犁铧犁出了灿烂的农耕文化,牛以自己的坚忍勤劳与农民一起度过了几千年苦难的时日。随着起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农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几亿农民相继脱贫致富,村庄已经不是传统的村庄,村民也早已不是地道的农民。务工、经商、运输、建筑等渐渐成为他们的主业,大多数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继之,牛也逐渐从原野中淡出,新一代农民已经渐渐淡化了对牛的感情。劳苦功高的牛啊,你将何去何从呢?这些年我曾走南闯北去过许多地方,诸多造型奇特的牛的雕塑也让我怦然心动:颐和园的铜牛、济南的“天下第一牛”、深圳的“拓荒牛”、香港九龙的“石牛”乃至美国华尔街的铜牛,尽管模样栩栩如生,却唯独缺少生气与灵气。难道我们的先人数千年来对牛的崇高精神的颂扬只能永远定格在诗意和精美的雕塑之中了吗?‎ 一个不能不承认的现实是,与农耕文明相比,在工业文明的时空观念之下,我们的生活已经与大自然产生了深深的隔阂。但是,面对着东风拂煦、万物复苏的春天的原野,我突发奇想:既然城里人养了那么多的猫啊狗啊作为宠物,那么富裕起来的农民何不把牛也作为宠物来养?若真是这样,田野里又有了牛,农村的风景画又恢复成了风俗画,牛那憨声憨气的呼唤又将给人带来亲切和温馨,我们的乡村也将重新布满古典浪漫的诗意了。‎ ‎(选自‎2009年5月14日《大连日报》,有改动)‎ ‎4.在画线句子中,作者为什么说那些“牛”“缺少生气与灵气”?‎ 答: ‎ 答案 因为这些牛虽然栩栩如生,但从未与老百姓亲密接触;没有走进农家,“牵引着农家的岁月”;没有在劳动中“确立”“自己恒久的位置”,造就自己坚忍勤劳的美好的形象;没有犁出灿烂的农耕文化。‎ ‎5.作者在文中怀念的“牛”有怎样的特征?全文的主旨是什么?‎ 答: ‎ 答案 (1)作者深情怀念的牛,乖巧懂事,与人亲近,忠诚、勤劳、坚忍,在人们心目中有着崇高的地位,能给人美好的憧憬,具有人性的温暖。(2)作者通过回忆与牛的交往以及历史上对牛的颂扬,写出了牛对人类的重要贡献,表达了作者对牛的无比尊重和热爱之情。同时也对新时代下牛的处境给予了深深的同情,表达了人与包括牛在内的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 规范导引 概括散文主旨或思想感情题考查的是对全文的整体理解、把握能力。答题时一定要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要在此基础上对全文核心内容和思想感情作总体提炼概括。‎ 答此类题,语言要简洁,层次要清晰,有时可分要点作答;概括主旨答案,有时可采用“通过……抒发了(表达了)……”的模式。‎ 解答时应注意文中议论性的语句,这类句子往往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有时对我们理解主题起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