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高考生物必修一二2 33页

  • 2.15 MB
  • 2021-05-14 发布

2013高考生物必修一二2

  • 3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3年各省市高考真题分类汇编 ‎1、走近细胞及细胞的物质组成 ‎(2013江苏卷)1.下列关于生物体内有机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脂质不参与生命活动的调节 B. 蛋白质是生物体主要的能源物质 C. 核酸是生物体储存遗传信息的物质 D. 糖类不参与细胞识别和免疫调节 ‎【答案】C【解析】有的脂质参与生命活动的调节,如性激素(属于固醇类)参与激素调节,A错误;生物体主要的能源物质是糖类,B错误;核酸是生物体储存遗传信息的物质,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C正确;细胞识别主要与细胞表面的糖蛋白有关,糖蛋白是由多糖和蛋白质结合形成,D错误。‎ ‎【试题评价】该题对生物体内的有机物的基础知识,及与生命活动的关系进行考查,涉及面较宽,但难度不大,旨在考查学生的识记与理解能力。‎ ‎(2013大纲卷)3.关于HIV的叙述,正确的是 A. HIV在活细胞外能大量增殖 B. HIV仅含有核糖体这一种细胞器 C. HIV主要攻击B细胞,使人体无法产生抗体 D. 艾滋病患者的血液中可以检出HIV这种病毒 ‎【答案】D【解析】HIV是病毒,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大量繁殖,A错误;HIV不含有核糖体,B错误;HIV主要攻击T细胞,C错误;HIV通过体液传播,所以在患者的血液中能够检出HIV,D正确。‎ 试题点评】本题综合了病毒、细胞器和免疫调节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难度适中。‎ ‎(2013重庆卷)1.下列有关细胞物质组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人体活细胞中氢原子的数目最多 B.DNA和RNA分子的碱基组成相同 C.多糖在细胞中不与其他分子相结合 D.蛋白质区别于脂质的特有元素是氮 ‎【答案】A【解析】人体活细胞中水含量最多,因而H原子也最多,A项正确;DNA碱基种类有A、T、C、G,RNA碱基种类有A、U、C、G,B项错误;多糖在细胞表面可与蛋白质分子结合形成糖蛋白,C项错误;脂质中的固醇和磷脂中含有N元素,D项错误。‎ ‎【试题评价】本题考查组细胞的物质组成,属理解识记层次,难度较小,容易得分。‎ ‎(2013新课标II卷)1.关于DNA和RNA的叙述,正确的是( )‎ A.DNA有氢键,RNA没有氢键 B.一种病毒同时含有DNA和RNA C.原核细胞中既有DNA,也有RNA D.叶绿体、线粒体和核糖体都含有DNA ‎【答案】C【解析】DNA为双链,两条链间以氢键连接,RNA为单链,但也有双链区域,如tRNA三叶草构象,双链区域也含氢键,A错误;病毒是非细胞生物,只含有DNA或者RNA一种核酸,B错误;细胞生物都含有DNA和RNA,C正确;线粒体、叶绿体为半自主性细胞器,具有DNA,核糖体含rRNA和蛋白质,D错误。【试题点评】此题考查的对核酸基础知识的识记,难度不大。‎ ‎2、细胞的结构 ‎(2013北京卷)1.下列真核细胞结构与成分,对应有误的是 A.细胞膜:脂质、蛋白质、糖类 B.染色体:核糖核酸、蛋白质 C.核糖体:蛋白质、核糖核酸 D.细胞骨架:蛋白质 ‎【答案】B【解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为脂质、蛋白质和少量糖类,A正确;染色体由脱氧核糖核酸(DNA)和蛋白质构成,B错误;核糖体由蛋白质和核糖核酸(rRNA)构成,C正确;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形成的微管和微丝构成,D正确。‎ ‎【试题评价】此题考查识记能力,考查学生对真核细胞结构和成分的相关知识的理解,难度不大。‎ ‎(2013山东卷)1、真核细胞具有一些能显著增大膜面积、有利于酶的附着以提高代谢效率的结构。下列不属于此类结构的是( )‎ A. 神经细胞的树突 B. 线粒体的嵴 C. 甲状腺细胞的内质网 D. 叶绿体的基粒 ‎【答案】 A【解析】树突扩大了神经细胞的表面积,利于接受刺激并将冲动传入细胞体,A不属于提高代谢效率的结构;线粒体内膜折叠成嵴,增加了膜面积,并为有氧呼吸有关的酶提供了附着场所。甲状腺细胞糙面内质网为酶附着的结构。叶绿体中的类囊体堆叠形成基粒,上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故B、C、D属于提高代谢效率的结构。‎ ‎【试题评价】本题考查真核细胞生物膜的意义,意在考查考生识记和理解能力。‎ ‎(2013安徽卷)1.生物膜将真核细胞分隔成不同的区室,使得细胞内能够同时进行多种化学 反应,而不会相互干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核是mRNA合成和加工的场所 B.高尔基体是肽链合成和加工的场所 C.线粒体将葡萄糖氧化分解成CO2和H2O D.溶酶体合成和分泌多种酸性水解酶 ‎【答案】A【解析】细胞核是转录的场所,所以是mRNA合成和加工的场所,A正确;核糖体是肽链的合成场所,B错误;葡萄糖不能进入线粒体,C错误;溶酶体中的酶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并由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加工和修饰,D错误。‎ ‎【试题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细胞的结构,但涉及的知识较广,综合性较强,难度适中。‎ ‎(2013江苏卷)29.(8分)下图为某细胞的部分结构及蛋白质转运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内质网上合成的蛋白质不能穿过 进入细胞核,表明这种转运具有 性。‎ ‎(2)细胞膜选择透过性的分子基础是 具有疏水性和 具有专一性。‎ ‎(3)若该细胞是高等植物的叶肉细胞,则图中未绘制的细胞器有 。‎ ‎(4)若该细胞为小鼠骨髓造血干细胞,则图示细胞处于细胞周期的 ,此时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明显可见细胞核中有 存在。‎ ‎(5)研究表明硒对线粒体膜有稳定作用,可以推测人体缺硒时下列细胞中最易受损的是 ‎ (填序号)。①脂肪细胞 ②淋巴细胞 ③心肌细胞 ④口腔上皮细胞 ‎【答案】(1)核孔 选择 (2)磷脂双分子层 膜转运蛋白 (3)叶绿体和液泡 ‎ ‎(4)分裂间期 核仁 (5) ③‎ ‎【解析】(1)分泌蛋白是在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上合成的,通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以囊泡的形式转运至细胞膜,囊泡膜与细胞膜融合从而将蛋白质分子分泌到细胞外。因此内质网上合成的蛋白质主要是分泌蛋白,其发挥作用的场所主要在细胞外,无法进入细胞核,如各种消化酶,蛋白质类激素,抗体等。而细胞内生命活动所需的蛋白质,主要是在游离在细胞质基质中的核糖体上合成的。核膜上核孔是控制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具有选择透过性。‎ ‎(2)细胞膜上的脂质分子是疏水的,磷脂分子具有疏水性的尾部。细胞膜上的转运蛋白具有特定的空间结构,能与被转运物质特异性结合,体现了膜对物质运输的专一性。‎ ‎(3)高等植物的叶肉细胞内含有叶绿体,并且成熟的植物细胞具有大液泡。‎ ‎(4)核仁在前期消失,在末期重现,图中明显可见细胞核中有核仁存在,因此该细胞处于细胞周期的间期。‎ ‎(5)细胞内线粒体参与细胞有氧呼吸,缺硒线粒体膜无法稳定,影响到细胞内能量的产生,而题目提供的细胞中心肌细胞对能量要求最高,所以最先受损。‎ ‎【试题点评】此题综合考查了各种细胞器的分工协作,涉及蛋白质的分泌过程,细胞膜结构与功能,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区别,细胞增殖等多项内容,要求学生对基础知识进行识记,理解和灵活运用。考查内容多,但试题难度不大。‎ ‎(2013天津卷)1. 下列过程未体现生物膜信息传递功能的是 A.蔗糖溶液使洋葱表皮细胞发生质壁分离 B.抗原刺激引发记忆细胞增殖分化 C.胰岛素调节靶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 D.传出神经细胞兴奋引起肌肉收缩 ‎【答案】A 【解析】蔗糖溶液渗透压较高,使洋葱表皮细胞渗透失水发生质壁分离,该过程不涉及信息传递;记忆细胞与抗原具有特异性识别作用,该过程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有关;靶细胞膜表面的受体能与胰岛素结合,从而使胰岛素发挥作用;传出神经细胞兴奋引起肌肉收缩的过程中有神经递质与相应受体的结合,B、C、D项均体现了生物膜的信息传递功能。‎ ‎【试题评价】本题以生物膜信息传递为依托,考查了免疫调节、激素调节、神经调节相关内容和考生的识记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3.物质的输入和输出 ‎ ‎(2013新课标Ⅰ卷)3.关于植物细胞通过主动运输方式吸收所需矿质元素离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吸收不同矿质元素离子的速率都相同 B.低温不影响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速率 C.主动运输矿质元素离子的过程只发生在活细胞D.叶肉细胞不能以主动运输方式吸收矿质元素离子 ‎【答案】C【解析】植物细胞对离子的吸收具有选择性,其细胞学基础是膜上有特异性的离子载体,不同植物细胞上离子载体的种类和数量不一样,所以吸收离子的种类和速率不同,A错误;低温条件下呼吸酶活性下降,呼吸速率下降,产生的ATP少,影响主动运输,B错误;主动运输过程除了需要载体还需要能量,能量供给必须是活细胞,C正确;叶肉细胞的生命活动也离不开矿质元素离子,也可以主动运输吸收矿质元素离子,D错误。‎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主动运输的条件和影响因素等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对主动运输条件及影响因素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2013福建卷)2.为探究茉莉酸(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离体培养的成熟胡杨细胞质壁分离的影响,将细胞分别移至不同的培养液中继续培养3天,结果如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组别 培养液中另添加的成分 结果 NaCl 茉莉酸 ‎①‎ ‎+‎ ‎-‎ 部分细胞质壁分离 ‎②‎ ‎+‎ ‎+‎ 细胞正常,无质壁分离 ‎③‎ ‎-‎ ‎-‎ 细胞正常,无质壁分离 注:“+”表示有添加,添加后NaCl浓度为100mmol·L-1,茉莉酸浓度为10-3mg·L-1;‎ ‎“-”表示无添加 A.胡杨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吸水和失水 B.质壁分离的胡杨细胞液泡体积变小 C.NaCl为自变量,茉莉酸为因变量 D.茉莉酸对NaCl引起的胡杨细胞质壁分离有抑制作用 ‎【答案】C【解析】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都是通过渗透作用,A正确;质壁分离后液泡因失水体积缩小,B正确;自变量是最初变动的量 因变量是由于自变量变动而引起变动的量,实验中NaCl和茉莉酸显然是自变量,细胞正常与否及有无质壁分离是因变量,C错误;通过实验①②对照知道茉莉酸对NaCl引起的细胞质壁分离有抑制作用,D正确。‎ 试题点评通过探究茉莉酸(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离体培养的成熟胡杨细胞质壁分离的影响的实验,考查了学生对渗透作用、质壁分离、自变量因变量的概念的理解,也考查了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 ‎(2013福建卷)1.人肝细胞合成的糖原储存在细胞内,合成的脂肪不储存在细胞内,而是以VLDL(脂肪与蛋白质复合物)形式分泌出细胞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VLDL的合成与核糖体无关 B.VLDL以自由扩散方式分泌出细胞外 C.肝细胞内糖原的合成与分解可影响血糖含量 D.胰高血糖素可促进肝细胞内糖原的合成 ‎【答案】C【解析】VLDL是脂肪和蛋白质的复合物,蛋白质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A错误; VLDL是高分子化合物,不能穿膜运输,必须是胞吐,B错误;肝细胞内肝糖原的合成会降低血糖浓度,分解成葡萄糖进血液会升高血糖浓度,C正确;胰高血糖素是升高血糖浓度的,应该是促进肝糖原分解而非合成,D错误。‎ ‎【试题点评】本题以肝细胞为核心考察了脂蛋白、肝糖原的合成分解及运输方式,以及胰高血糖素的作用,旨在考查学生对化合物、物质运输方式、内环境稳态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2013北京卷)2.在细胞生命活动中,不可能发生的过程是 A.神经递质由突触小泡分泌到胞外 B.mRNA从细胞核进入细胞质 C.老化受损的细胞器融入溶酶体中 D.O2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线粒体 ‎【答案】D【解析】神经递质通过突触小泡和突触前膜融合,将其分泌到胞外,A可以发生;mRNA通过核孔从细胞核进入细胞质,B可以发生;老化受损的细胞器与溶酶体融合完成细胞内消化,C可以发生;O2是通过自由扩散跨膜的,D不会发生。‎ ‎【试题评价】此题考查学生对胞吐、跨膜运输、细胞衰老等过程的理解,难度不大。‎ ‎(2013浙江卷)2.某哺乳动物神经细胞内外的K+和Na+浓度见下表。下列属于主动转运的是 A.K+经钾离子通道排出细胞 B.K+与有关载体蛋白结合排出细胞 C.Na+经钠离子通道排出细胞 D.Na+与有关载体蛋白结合排出细胞 ‎【答案】D【解析】根据表格,神经细胞外Na+浓度较高,细胞内K+浓度较高,K+和Na+经过离子通道排出细胞属于被动运输,A项、C项错误;K+与有关载体蛋白结合排出细胞,运输方向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B项错误;Na+与有关载体蛋白结合排出细胞,运输方向由低浓度向高浓度,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D项正确。‎ ‎【试题评价】本题以表格为信息载体,综合考查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和考生分析表格数据的能力,同时涉及离子通道、运载体等相关知识,但整体难度不大,较易得分。‎ ‎(2013四川卷)9.(12分)瘦素是动物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蛋白质激素,机体脂肪储存量越大,瘦素分泌越多。下丘脑的某些细胞接受到瘦素信号后,机体能通过复杂的神经内分泌网络调节摄食行为。‎ (1) 脂肪是细胞内良好的 物质;与糖类相比,脂肪分子中氧的含量 。‎ (2) 组成瘦素的基本单位是 。在核糖体中合成的瘦素蛋白,必须通过 进行加工和运输才能分泌到细胞外,随 运送到全身各处。下丘脑中的靶细胞通过 来识别瘦素。‎ (3) 现有两类患肥胖症的小鼠,A类小鼠肥胖是瘦素受体基因缺陷所致,B类小鼠肥胖原因未知。分析以下实验:‎ 组别 处理措施 正常饲喂一段时间后的实验结果 ‎1‎ 正常小鼠与A小鼠连体共生 正常小鼠摄食量明显减少,A小鼠无变化 ‎2‎ 正常小鼠与B小鼠连体共生 正常小鼠无变化,B小鼠摄食量略微减少 ‎3‎ A小鼠与B小鼠连体共生 A小鼠无变化,B小鼠摄食量明显减少 ‎(注:连体共生即通过手术使两只小鼠的血液循环贯通)‎ ‎①根据实验结果推测,连体前A小鼠体内瘦素的含量比正常小鼠 ,B小鼠肥胖的原因最可能是 。‎ ‎②为排除手术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可增设一组处理措施为 的对照实验。‎ ‎【答案】(1)储能 更少 (2)氨基酸 内质网、高尔基体 血液 细胞膜上的受体 ‎ ‎(3)① 高 不能正常产生瘦素 ②两只正常小鼠连体共生 ‎【解析】(1)与糖类相比,脂肪分子中氧的含量远远少于糖类,而氢含量更多,因而脂肪是良好的储能物质。(2)瘦素是一种蛋白质激素,组成基本单位是氨基酸。分泌蛋白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中由氨基酸形成多肽链,肽链进入内质网进行加工,形成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包裹蛋白质进入高尔基体,在高尔基体对蛋白质进一步修饰加工,最后形成囊泡移动到细胞膜释放。脂肪细胞释放的激素通过血液运输到全身各处,与靶细胞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靶细胞一系列反应。‎ ‎(3)①A小鼠无瘦素受体,因而比正常小鼠体内瘦素含量高。由题可知,正常小鼠与A小鼠连体共生,正常小鼠摄食量减少,说明瘦素发挥作用,A小鼠无瘦素受体,A无变化;正常小鼠与B小鼠连体共生,正常小鼠无变化,B小鼠摄食量略微减少,说明无瘦素分泌;A小鼠与B小鼠连体共生,A小鼠由于无瘦素受体无变化,B小鼠摄入量明显变化,说明B小鼠瘦素的受体正常。因而B小鼠肥胖是不能正常产生瘦素所致。‎ ‎②为排除手术干扰,可设置两只正常小鼠连体共生,都正常,说明手术无影响。‎ ‎【试题点评】本题以瘦素为材料,考查脂肪的功能、脂肪与糖类元素组成的区别、蛋白质的基本单位、分泌蛋白的合成以及实验探究,意在考查学生对获取信息,联系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验探究能力,难度中等。针对此类题型,复习过程中需要提供一些最新的科技前沿信息,引导学生寻找信息与教材知识的切入点,培养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013江苏卷27.(8分)右图为研究渗透作用的实验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漏斗内溶液(S1)和漏斗外溶液(S2)为两种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漏斗内外起始液面一致。渗透平衡时液面差为△h,此时S1和S2浓度的大小关系为 。‎ ‎(2)图中半透膜模拟的是成熟植物细胞中的 ,两者在物质透过功能上的差异是 。‎ ‎(3)为进一步探究两种膜的特性,某兴趣小组做了以下实验。‎ 实验材料:紫色洋葱。‎ 实验器具:如图所示的渗透装置(不含溶液),光学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镊子,刀片,吸水纸,擦镜纸,滴管,记号笔等。‎ 实验试剂:蒸馏水,0.3g/mL的蔗糖溶液和与其等渗的KNO3溶液,‎ 部分实验步骤和结果如下:‎ ①选两套渗透装置,标上代号X和Y。在两个烧杯里均加入一定量的蒸馏水,分别在装置X和Y的漏斗内加入适量的蔗糖溶液和KNO3溶液,均调节漏斗内外液面高度一致。渗透平衡时出现液面差的装置有 (填代号)‎ ②选两片洁净的载玻片, ,在载玻片中央分别滴加 ,制作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临时装片并分别观察装片中细胞的初始状态。‎ ③观察临时装片中浸润在所提供的蔗糖溶液和KNO3溶液中的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发生的变化,两者都能出现的现象是 。‎ ‎(4)上述实验中最能体现两种膜功能差异的实验现象是 。‎ ‎【答案】(8分)(1)S1>S2 (2)原生质层 原生质层能主动转运有关物质而半透膜不能 ‎(3)①X ②标号 蒸馏水 ③质壁分离(4)KNO3溶液中的细胞质壁分离后会自动复原 ‎【解析】(1)一般两侧溶液的浓度并不相等,因为液面高的一侧形成的静水压,会阻止溶剂由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扩散,故两者浓度关系仍是S1>S2。 ‎ ‎(2)图中半透膜模拟成熟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从功能上,半透膜只是利用孔径大小控制物质进出;原生质层是选择透过性膜,靠能量和载体控制物质出入,具有生物活性,可以完成逆浓度梯度的主动运输。‎ ‎(3)①蔗糖分子不能通过半透膜,而KNO3能够通过半透膜,渗透平衡时装置X能出现液面差,装置Y不能出现液面差。‎ ②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为成熟植物细胞,能够发生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选洁净的载玻片分别编号,在载玻片中央分别滴加蒸馏水,制作临时装片后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初始状态。‎ ③蔗糖分子不能透过原生质层,蔗糖溶液中的细胞质壁分离后不会自动复原,KNO3能被细胞吸收,导致细胞液和外界溶液的浓度差被消除,从而发生质壁分离自动复原的现象。‎ ‎【试题评价】本题综合考查渗透装置、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条件、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的操作以及生物实验设计的对照原则等知识,难度适中,较易得分。‎ ‎4.酶与ATP ‎ ‎(2013新课标II卷)6.关于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同一种酶可存在于分化程度不同的活细胞中B.低温能降低酶活性的原因是其破坏了酶的空间结构 C.酶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画画能来提高化学反应速率 D.酶既可以作为催化剂,也可以作为另一个反应的底物 ‎【答案】B【解析】有些酶是生命活动所必须,比如呼吸作用有关的酶,那么在分化程度不同的细胞中都存在,A正确;导致酶空间结构发生破坏变形的因素有:过酸、过碱、高温等,低温只能降低酶的活性,不会破坏结构,B错误;酶的作用实质即为降低反应所需活化能从而提高反应速率,C正确;酶是蛋白质或者RNA,本身是催化剂,也可作为底物被蛋白酶或者RNA酶降解,D正确。‎ ‎(2013四川卷)4.下列所采取的措施,不涉及“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原理的是:‎ A.利用果胶酶提高水果的出汁率 B.滴加肝脏研磨液促使过氧化氢的分解 C.滴加FeCl3溶液提高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 D.利用水浴加热提高胡萝卜素的萃取效率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为酶的相关知识。“降低反应活化能”的原理描述的是催化剂的作用原理,A、B项中的两种酶和C项中的FeCl3均为催化剂,所以均能降低反应活化能。利用水浴加热提高胡萝卜素的萃取效率则是利用温度升高提高胡萝卜素的溶解度的原理,D项错误。‎ ‎【试题点评】本题以催化剂的作用原理为主线,考查酶及催化剂有关知识,难度不大。针对此类题型,复习时需对重点原理及核心知识进行重点强调,同时进行归纳整合。‎ ‎(2013安徽卷)2.细胞代谢受酶的调节和控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激素都是通过影响细胞内酶活性来调节细胞代谢 B. 代谢的终产物可反馈调节相关酶活性,进而调节代谢速度 C. 同一个体各种体细胞酶的种类相同、数量不同,代谢不同 D. 对于一个细胞来说,酶的总类和数量不会发生变化 ‎【答案】B【解析】激素不都是通过影响靶细胞内酶活性来调节细胞代谢的,例如:抗利尿激素,A错误;代谢终产物可以通过反馈来调节相关酶活性,进而调节代谢速率,B正确;同一个体各种体细胞中的酶的种类也不尽相同,C错误;对于一个细胞来说,酶的种类和数量会发生变化,例如:细胞衰老,D错误。‎ ‎5.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 ‎ ‎(2013新课标II卷)3.下列与微生物呼吸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肺炎双球菌无线粒体,但能进行有氧呼吸 B.与细菌呼吸有关的酶由拟核中的基因编码 C.破伤风芽孢杆菌适宜生活在有氧的环境中 D.有氧和无氧时,酵母菌呼吸作用产物不同 ‎【答案】C【解析】肺炎双球菌是好氧细菌,为真核生物,无线粒体,可是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所以可以进行有氧呼吸,A正确;细菌主要的生命活动都由拟核控制,B正确;破伤风芽孢杆菌为厌氧细菌,适宜生活在无氧环境中,C错误;酵母菌既能进行有氧呼吸产生CO2和H2O,又能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CO2,D正确。‎ ‎(2013新课标II卷)2. 关于叶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叶绿素a和叶绿素b都含有镁元素 B.被叶绿素吸收的光可用于光合作用 C.叶绿素a和叶绿素b在红光区的吸收峰值不同 D.植物呈现绿色是由于叶绿素能有效地吸收绿光 ‎【答案】D【解析】叶绿素中心元素是镁离子,A正确;色素的作用是吸收、传递、转化光能,进行光合作用,B正确;叶绿素a比叶绿素b在红光区的吸收峰值高,C正确;植物主要的吸收峰在蓝紫光区和红光区,绿光吸收最少,反射多,所以叶片呈现绿色,D错误。‎ ‎(2013重庆卷)6.题6图是水生植物黑藻在光照等环境因素影响下光合速率变化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t1→t2,叶绿体类囊体膜上的色素吸收光能增加,基质中水光解加快、O2释放增多 B.t2→t3,暗反应(碳反应)限制光合作用。若在t2时刻增加光照,光合速率将再提高 C.t3→t4,光照强度不变,光合速率的提高是由于光反应速率不变、暗反应增强的结果 D.t4后短暂时间内,叶绿体中ADP和Pi含量升高,C3化合物还原后的直接产物含量降低 ‎【答案】D【解析】水的光解、O2释放发生在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而不是叶绿体基质,A项错误;t2→t3,限制光合速率的因素为CO2浓度此时光照充足且恒定,若增加光照,光合速率不会提高,B项错误;t3→t4,暗反应增强,一定程度上加快ATP和ADP的转化,同时促进了光反应,C项错误;突然停止光照,光反应减弱甚至停止,类囊体薄膜上ATP合成受阻,ATP含量减少,ADP和Pi含量升高,被还原的C3化合物减少,直接产物含量降低,D项正确。‎ ‎【试题评价】本题以坐标图为信息载体,考查光照、温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及光合作用的过程和考生的理解能力,选项迷惑性强,具有一定难度。‎ ‎(2013安徽卷)3.右图为每10粒水稻种子在成熟过程中于物质和呼吸速率变化的示意图。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种子干物质快速积累时期,呼吸作用旺盛 ‎ B.种子成熟后期自由水减少,呼吸速率下降 C.种子成熟后期脱落酸含量较高,呼吸速率下降 ‎ ‎ D.种子呼吸速率下降有利于干物质合成 ‎【答案】D 【解析】干物质积累最快的时期是曲线的斜率最大的时候,此时呼吸速率处于最大值;呼吸速率与自由水含量有关,种子成熟后期自由水含量低,呼吸速率下降;脱落酸抑制生长,呼吸速率下降。根据排除法,选D项。‎ ‎【试题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细胞的呼吸作用,旨在考查学生对呼吸作用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的理解,并且考查学生对曲线图中信息的获取。难度适中。‎ ‎(2013大纲卷)31.某研究小组测得在适宜条件下某植物叶片遮光前吸收CO2的速率和遮光(完全黑暗)后释放CO2的速率。吸收或释放CO2的速率随时间变化趋势的示意图如下(吸收或释放CO2的速率是指单位面积叶片在单位时间内吸收或释放CO2的量),回答下列问题:‎ ‎(1)在光照条件下,图形A+B+C的面积表示该植物在一定时间内单位面积叶片光合作用 ,其中图形B的面积表示 ,从图形C可推测该植物存在另一个 的途径,CO2进出叶肉细胞都是通过) 的方式进行的。‎ ‎(2)在上述实验中,若提高温度、降低光照,则图形 (填“A”或“B”)的面积变小,图形 (填“A”或“B”)的面积增大,原因是 。‎ ‎【答案】(1)固定的CO2总量 呼吸作用释放出的CO2量 释放CO2 自由扩散 ‎(2)A B 光合速率降低,呼吸速率增强 ‎【解析】(1)根据坐标图分析,A为叶肉细胞吸收外界的CO2,而B+C的总和则是植物自身产生CO2的量,两部分的CO2都会被植物的叶肉细胞所吸收,即光合作用固定的CO2‎ ‎。遮光之后,植物主要进行呼吸作用产生CO2,根据遮光后平稳段的直线的变化趋势可以推出B的面积表示这段时间内植物呼吸作用放出的CO2量,而C段则表示植物可能通过其他途径产生CO2。CO2属于小分子,进出细胞都是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进行的。‎ ‎(2)题干中提到适宜条件是针对光合作用,所以提高温度、降低光照都会使光合作用减弱,所以A的面积会变小,而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比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要高,所以提高问题会增大呼吸作用的速率,而光照的改变对呼吸作用无影响,所以B的面积会变大。‎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相关知识的理解以及图形处理能力,难度较大。‎ ‎(2013新课标Ⅰ卷)29.(11分)‎ 某油料作物种子中脂肪含量为种子干重的70%。为探究该植物种子萌发过程中干重及脂肪的含量变化,某研究小组将种子置于温度、水分(蒸馏水)、通气等条件适宜的黑暗环境中培养,定期检查萌发种子(含幼苗)的脂肪含量和干重,结果表明:脂肪含量逐渐减少,到第11d时减少了90%,干重变化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观察胚乳中的脂肪,常用 染液对种子胚乳切片染色,然后再显微镜下观察,可见 色的脂肪微粒。‎ ‎(2)实验过程中,导致种子干重增加的主要元素是 (填“C”、“N”或“O”)。‎ ‎(3)实验第11d如果使萌发种子的干重(含幼苗)增加,必须提供的条件是 ‎ 和 。‎ ‎【答案】(1)苏丹III(或苏丹IV) 橘黄(或红) (2)O(3)光照 所需的矿质元素离子 ‎【解析】(1)根据实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脂肪可知,用苏丹III(或苏丹IV)染液可以将细胞中的脂肪颗粒染成橘黄色(或红色)。‎ ‎(2)由图可知,种子萌发过程中,干重先增加,这是由于萌发过程中,脂肪先转化为糖,二者比较,O元素的含量增加,所以干重增加。‎ ‎(3)第11d时,种子已萌发成幼苗。如果要使萌发的种子干重增加,需是萌发的种子进行光合作用。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有光照、水、二氧化碳浓度、所需的矿质元素离子等,依据题中条件,必须要提供的是光照和所需的矿质元素离子。‎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种子萌发过程中物质的变化,实验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检测、有机物的相互关系、光合作用影响因素等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对光合作用影响因素的识记和理解能力及提取信息的能力。‎ ‎(2013四川卷)8.(11分)将玉米的PEPC酶基因导入水稻后,测的光照强度对转基因水稻和原种水稻的气孔导度及光合速率的影响结果,如下图所示。(注:气孔导度越大,气孔开放程度越高)‎ 气孔导度 ‎(mol·m-2·s-1)‎ ‎4‎ ‎2‎ 光照强度(×102μmol·m-2·s-1)‎ ‎0.2‎ ‎0.4‎ ‎0.6‎ ‎0.8‎ ‎8‎ ‎6‎ ‎12‎ ‎10‎ ‎14‎ 光合速率 ‎(μmol·m-2·s-1)‎ ‎4‎ ‎2‎ 光照强度(×102μmol·m-2·s-1)‎ ‎10‎ ‎20‎ ‎30‎ ‎40‎ ‎8‎ ‎6‎ ‎12‎ ‎10‎ ‎14‎ O ‎0‎ ‎-10‎ 转基因水稻 原种水稻 转基因水稻 原种水稻 ‎(1)水稻叶肉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是 ,捕获光能的色素中含量最多的是 。‎ ‎(2)CO2通过气孔进入叶肉细胞后,首先与 结合而被固定,固定产物的还原需要光反应提供 。‎ ‎(3)光照强度低于8×102μmol·s-1时,影响转基因水稻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是 ;光照强度为10~14×102μmol·s-1时,原种水稻的气孔导度下降但光合速率基本不变,可能的原因是 。‎ ‎(4)分析图中信息,PEPC酶所起的作用是 ;转基因水稻更适合栽种在 环境中。‎ ‎【答案】(1)叶绿体 叶绿素a (2)C5 [H]和ATP ‎ ‎(3)光照强度 光照强度增加与CO2供应不足对光合速率的正负影响相互抵消(或“CO2供应已充足且光照强度已达饱和点”) (4)增大气孔导度,提高水稻在强光下的光合强度 强光 ‎【解析】本题考查光合作用的过程、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等。‎ ‎(1)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其中有四种色素,含量最多的是叶绿素a,叶绿素a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2)光合作用的暗反应中,进入植物细胞内的CO2首先被C5化合物固定成为C3化合物,再被光反应提供的ATP和[H]还原。‎ ‎(3)结合题图:光合速率随光照强度的变化曲线可以看出在低于8×102μmol·s-1的范围内影响光合作用的主要因素为光照强度。由普通与转基因水稻的光合速率与光强度变化关系曲线可看出:光强为10~14×102μmol·s-1时,普通水稻随光强变化光合速率不再增加,而此时气孔导度下降CO2吸收减少,说明可能是光照强度增加与CO2供应不足对光合速率的正负影响相互抵消。‎ ‎(4)由气孔导度与光强度关系曲线可看出转基因水稻较普通水稻的气孔度大,其原因为转基因水稻导入了PEPC酶的因素,说明此酶有促进气孔打开或增大作用。同时转基因水稻在较强光照下光合速率却更强说明更能适应较强光照环境。‎ ‎【试题点评】本题综合考查光合作用的场所、色素的种类及含量、暗反应的过程、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等,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获取图像信息能力,难度中等。针对此类题型,复习过程需要对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重点复习,同时借助图表曲线引导学生分析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培养学生能力。‎ ‎(2013山东卷)25、(10分)大豆种子萌发过程中鲜重的变化曲线如图。‎ ‎ ‎ ‎(1)阶段I和III大豆种子的鲜重增加明显。阶段I中,水进入种子胚细胞的穿(跨)膜运输方式为 。阶段III中,种子胚细胞内水的主要存在形式是 。‎ ‎(2)阶段II期间,大豆种子胚细胞合成的 解除种子休眠,促进种子萌发。阶段III中根向地生长的原因是 分布不均,使根的近地侧生长受到 。‎ ‎(3)若测得阶段II种子吸收O2与释放CO2的体积比为1:3,则此时种子胚细胞的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消耗葡萄糖之比为 。‎ ‎(4)大豆幼苗在适宜条件下进行光合作用时,若突然停止CO2供应,短时间内叶绿体中C5和ATP含量的变化分别为 、 。大田种植大豆时,“正其行,通其风”的主要目的是通过 提高光合作用强度以增加产量。‎ ‎【答案】(1)自由扩散 自由水(2)赤霉素(或:GA) 生长素(或:IAA) 抑制 ‎ ‎(3)6:1(4)升高(或增加) 升高(或增加 ) 增加CO2浓度 ‎【解析】(1)水分子的跨膜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阶段III种子新陈代谢强度比较大,细胞内的水主要以自由水的形式存在。‎ ‎(2)打破种子的休眠,促进种子萌发的激素是赤霉素;根向地性产生的原因是生长素的运输受重力因素的影响,在根水平放置时,近地一侧生长素浓度高而生长受到抑制长的慢,远地一侧生长素浓度低但生长的快,从而表现为根的向地性。‎ ‎(3)根据题意假设氧气的吸收量为1mol,则二氧化碳的释放量为3mol,则 所以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的量:有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量=6:1 ‎ ‎(4)突然停止二氧化碳的供应以后,导致二氧化碳的固定反应减弱,所以消耗的C5减少,同时短时间内C5的再生不受影响,所以五碳化合物的含量增加;由于生成的C3减少,消耗光反应中[H]和ATP的量减少,所以ATP的含量增加;“正其行,通其风”的目的是过提高二氧化碳浓度来增强光合作用强度。‎ ‎ ‎ ‎(2013浙江卷)30.(14分)为研究某植物对盐的耐受性,进行了不同盐浓度对其最大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及根相对电导率影响的实验,结果见下表。‎ 盐浓度 ‎(mmol·L-1)‎ 最大光合速率 ‎(μmol CO2·m-2·s-1)‎ 呼吸速率 ‎(μmol CO2·m-2·s-1)‎ 根相对电导率 ‎(%)‎ ‎ 0(对照)‎ ‎31.65‎ ‎1.44‎ ‎27.2‎ ‎100‎ ‎36.59‎ ‎1.37‎ ‎26.9‎ ‎500‎ ‎31.75‎ ‎1.59‎ ‎33.1‎ ‎900‎ ‎14.45‎ ‎2.63‎ ‎71.3‎ 注:相对电导率表示处理细胞与正常细胞渗出液体中的电解质含量之比,可反映细胞膜受损程度。‎ 请据表分析回答:‎ ‎(1)表中最大光合速率所对应的最小光强度称为____________。与低盐和对照相比,高盐浓度条件下,该植物积累有机物的量____________,原因是CO2被还原成____________的量减少,最大光合速率下降;而且有机物分解增加,____________上升。‎ ‎(2)与低盐和对照相比,高盐浓度条件下,根细胞膜受损,电解质外渗,使测定的________升高。同时,根细胞周围盐浓度增高,细胞会因________作用失水,造成植物萎蔫。‎ ‎(3)高盐浓度条件下,细胞失水导致叶片中的_______增加,使气孔关闭,从而减少水分的散失。‎ ‎【答案】(1)光饱和点 减少 三碳糖 呼吸速率(2)根相对导电率 渗透(3)脱落酸 ‎【解析】(1)光照强度为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之一。一定范围内,随着光照强度增大,光合速率逐渐变大;直到达到某一光照强度后,光合速率不再发生变化,此时对应的最小光强度我们称之为光饱和点。分析表格中数据,低盐(100 mmol·L-1)时,最大光合速率为36.59μmolCO2·m-2·s-1,而呼吸速率为1.37μmolCO2·m-2·s-1;对照组的最大光合速率为31.65,而呼吸速率为1.44μmolCO2·m-2·s-1;而高盐浓度(900 mmol·L-1)时,最大光合速率为14.45μmolCO2·m-2·s-1,而呼吸速率为2.63μmolCO2·m-2·s-1;所以高盐浓度条件下,该植物积累的有机物的量减少。从有机物的合成和分解两方面进一步分析原因,因为植物吸收的CO2减少,所以还原产生的三碳糖减少;同时,呼吸速率上升,故积累的有机物减少。‎ ‎(2)分析表格信息,高盐浓度条件下,根的相对导电率为71.3%,而低盐浓度条件下,根的相对导电率为26.9%;对照组的为27.2%。产生这种现象是因为高盐浓度条件下,根细胞受损,电解质外渗,使测定的根的相对导电率升高。另外,电解质外渗使得细胞外的液体浓度高于细胞液,根细胞因渗透作用而失水,造成植物萎蔫。‎ ‎(3)气孔的关闭和植物体内的脱落酸含量呈正相关。在高浓度条件下,细胞失水导致叶片中的脱落酸增加,从而叶片的气孔关闭,减少植物失水。‎ ‎【试题点评】本题综合了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渗透作用和植物激素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识记能力和数据分析处理能力,难度适中。‎ ‎(2013北京卷)29.(16分)‎ 为研究棉花去棉铃(果实)后对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研究者选取至少具有10个棉铃的植株,去除不同比例棉铃,3天后测定叶片的CO2固定速率以及蔗糖和淀粉含量。结果如图。‎ ‎(1)光合作用碳(暗)反应利用光反应产生的ATP和__ _,在__ __中将CO2转化为三碳糖,进而形成淀粉和蔗糖。‎ ‎(2)由图1可知,随着去除棉铃百分率的提高,叶片光合速率_____。本实验中对照组(空白对照组)植株的CO2固定速率相对值是__ _。‎ ‎(3)由图2可知,去除棉铃后,植株叶片中______增加。已知叶片光合产物会被运到棉铃等器官并被利用,因此去除棉铃后,叶片光合产物利用量减少,______降低,进而在叶片中积累。‎ ‎(4)综合上述结果可推测,叶片中光合产物的积累会_____光合作用。‎ ‎(5)一种验证上述推测的方法为:去除植株上的棉铃并对部分叶片遮光处理,使遮光叶片成为需要光合产物输入的器官,检测______叶片的光合产物含量和光合速率。与只去除棉铃植株的叶片相比,若检测结果是_____,则支持上述推测。‎ ‎【答案】(1)[H]/NADPH 叶绿体基质 (2)逐渐下降 28‎ ‎(3)淀粉和蔗糖的含量 输出量 (4)抑制(5)未遮光 光合产物含量下降,光合速率上升 ‎【解析】(1)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了[H]和ATP,暗反应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 ‎(2)根据图1可以看出光合作用速率随去除棉铃的百分率的增加而降低;图1中去除棉铃的百分率为“0”时,为空白对照,植株的二氧化碳的固定速率的相对值是28。‎ ‎(3)由图2可知,去除掉棉铃后,植株中的蔗糖和淀粉等有机物的含量增加;叶片光合产物利用量减少,输出量降低,进而在叶片中积累。‎ ‎(4)根据图1可以看出光合作用速率随去除棉铃的百分率的增加而降低,而图2则说明光合作用下降的原因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在叶片中积累,所以叶片中光合产物的积累会抑制光合作用。‎ ‎(5)去除掉棉铃以后并对部分叶片进行遮光处理是自变量,因变量是光合产物含量和光合速率降。遮光处理的目的是为未遮光的叶片合成的有机物提供一个转移的场所,避免叶片中光合产物的积累,如果此时检测到光合产物含量下降,光合速率上升,则说明未遮光的叶片的有机物运输到遮光的叶片中去了,反面证明了叶片中光合产物的积累会抑制光合作用。‎ ‎【试题评价】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基本过程和相关影响因素的知识,另涉及实验设计的部分知识,难度适中。‎ ‎(2013福建卷)26.为研究淹水时KNO3对甜樱桃根呼吸的影响,设四组盆栽甜樱桃,其中一组淹入清水,其余三组分别淹入不同浓度的KNO3溶液,保持液面高出盆土表面,每天定时测定甜樱桃根有氧呼吸速率,结果如图。‎ 请回答:‎ ‎(1)细胞有氧呼吸生成CO2的场所是 ,分析图中A、B、C三点,可知 点在单位时间内与氧结合的[H]最多。‎ ‎(2)图中结果显示,淹水时KNO3对甜樱桃根有氧呼吸速率降低有 作用,其中 mmol·L-1的KNO3溶液作用效果最好。‎ ‎(3)淹水缺氧使地上部分和根系的生长均受到阻碍,地上部分叶色变黄,叶绿素含量减少,使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的[H]和 减少;根系缺氧会导致根细胞无氧呼吸增强,实验过程中能否改用CO2作为检测有氧呼吸速率的指标?请分析说明 。‎ ‎【答案】(1)线粒体基质 A (2)减慢 30(3)ATP 不能,因为无氧呼吸可能会产生CO2‎ ‎【解析】(1)细胞有氧呼吸第二阶段生成CO2,进行场所是线粒体基质;由图示可知,A、B、C三点 中A点有氧呼吸速率最高,在单位时间内生成的[H]最多。 ‎ ‎(2)据图可知,加KNO3溶液组与清水组对照,有氧呼吸速率在相同时间都高于清水组,说明KNO3溶液对甜樱桃根有氧呼吸速率降低有减缓作用,其中30mmol·L-1的KNO3溶液组速率最高,作用效果最好。‎ ‎(3)淹水缺氧使叶绿素含量减少,使光反应减弱,为暗反应提供的[H]和 ATP减少;根系缺氧会导致根细胞无氧呼吸增强,但不能改用CO2作为检测有氧呼吸速率的指标,因为无氧呼吸可能会产生CO2。 ‎ ‎【试题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场所、反应过程中的物质变化及影响因素,旨在考查学生识图分析及理解能力。‎ ‎(2013天津卷)8.(16分)菌根是由菌根真菌与植物根系的联合体。菌根真菌从土壤中吸取养分和水分供给植物,植物为菌根提供糖类等有机物。下表为不同温度下菌根对玉米幼苗光合特性影响的实验结果。‎ 组别 光合作用速率 ‎(μmol CO2·m-2·s-1)‎ 气孔导度·‎ ‎(mmol·m-2·s-1)‎ 细胞间CO2浓度 ‎(μmol·mol-1)‎ 叶绿素相对含量 ‎25℃‎ 有菌根 ‎8.8‎ ‎62‎ ‎50‎ ‎39‎ 无菌根 ‎6.5‎ ‎62‎ ‎120‎ ‎33‎ ‎15℃‎ 有菌根 ‎6.4‎ ‎58‎ ‎78‎ ‎31‎ 无菌根 ‎3.8‎ ‎42‎ ‎157‎ ‎28‎ ‎5℃‎ 有菌根 ‎4.0‎ ‎44‎ ‎80‎ ‎26‎ 无菌根 ‎1.4‎ ‎17‎ ‎242‎ ‎23‎ ‎·气孔导度是描述气孔开放程度的量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菌根真菌与玉米的种间关系是 。‎ ‎(2)25℃条件下,与无菌根玉米相比,有菌根玉米叶肉细胞对CO2的利用率 。‎ ‎(3)15℃条件下,与无菌根玉米相比,有菌根玉米光合作用速率高,据表分析,其原因有① ,促进了光反应;② , 促进了暗反应。‎ ‎(4)实验结果表明:菌根能提高玉米的光合作用速率,在 条件下提高比例最大。‎ ‎(5)在菌根形成率低的某高寒草甸试验区进行菌根真菌接种,可提高部分牧草的菌根形成率。下图为接种菌根真菌后试验区内两种主要牧草种群密度和群落物种丰富度的变化结果。‎ ‎①图中种群密度数值应采用样方调查结果的 值。‎ ‎②据图推测,两种牧草中菌根依赖程度更高的是 。接种菌根真菌后,该试验区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提高,原因是 。‎ ‎【答案】(1)互利共生(2)高(3)①叶绿体相对含量高,利于吸收光能 ‎ ‎②气孔导度大,CO2供给充分(4)5℃(或低温) ‎ ‎(5)①平均 ②优质牧草A 物种丰富度升高,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升高 ‎【解析】(1)由题可知,菌根真菌从土壤吸收养分和水,同时有利于植物光合作用,植物为菌根真菌提供糖类等有机物,两者是互利共生关系。‎ ‎(2)在25℃条件下,有菌根玉米细胞间CO2浓度相对于无菌根玉米较低,说明有菌根玉米利用率较高,光合作用较强。‎ ‎(3)在15℃条件下,有菌根玉米光合作用速率高,据表分析,有菌根叶绿素相对含量较大,有菌根玉米,吸收光能速率较大,促进光反应进行,气孔导度较大,细胞间CO2浓度较小,CO2供应充足,促进暗反应进行。‎ ‎(4)对比三个温度条件下,在5℃条件下,有菌根玉米与无菌根玉米光合速率相比,提高程度最大。‎ ‎(5)①牧草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且取各样方平均值,保证数据的科学有效性。②从图表中分析,优质牧草在真菌作用下,种群密度逐年升高,而劣质牧草种群密度逐年降低。接种真菌后,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不断增加,物种多样性增强,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增强,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试卷评价】本试题考查植物光合作用、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数据分析能力,属于理解层次,但考查内容相对简单,容易得分。‎ ‎(2013江苏卷)33.(9分)为探讨盐对某生物燃料树种幼苗光合作用的影响,在不同浓度NaCl条件下,对其净光合速率、胞间CO2浓度、光合色素含量等进行测定,结果如下图。检测期间细胞的呼吸强度没有显著变化。请参照图回答下列问题:‎ ‎(1)叶绿体中色素的功能是 。‎ ‎(2)大气中的CO2可通过植物叶片表面的 进入植物体内。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C6H12O6)中的氧来源于原料中的 ,有机物(C6H12O6)中的氧经细胞有氧呼吸后到终产物 ‎ ‎ 中。‎ ‎(3)当NaCl浓度在200~250 mmol/L时净光合速率显著下降,自然条件下该植物在夏季晴朗的中午净光合速率也会出现下降的现象。前者主要是由于 ,后者主要是由于 。‎ ‎(4)总光合速率可用单位时间内单位叶面积上 表示。请在答题卡指定位置的坐标图上绘制该实验中总光合速率变化趋势的曲线图 。‎ ‎【答案】 (1)吸收、传递、转换光能 (2)气孔 CO2 CO2‎ ‎(3)光合色素含量降低 胞间CO2 浓度降低 ‎(4)光合作用消耗的CO2 量(光合作用产生的O2 量或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的量)‎ 绘图 ‎【解析】 (1)叶绿体中色素的功能是吸收、传递和转化光能,用于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 ‎(2)大气中CO2的吸收需通过植物叶片表面的气孔扩散进入叶肉细胞,是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的反应物,CO2中的O进入到暗反应的产物葡萄糖中。葡萄糖参与有氧呼吸时,其中的O在第二阶段进入到产物CO2中。‎ ‎(3)结合三幅图分析,NaCl浓度在200~250mmol/L时净光合速率显著下降是与光合色素含量低相对应的,抑制光反应过程。但夏季晴朗一天的中午,出现净光合速率下降则是由于抑制暗反应过程,夏日午后气温较高、蒸腾作用过强导致气孔关闭,CO2的吸收减少以至于胞间CO2浓度较低,CO2难以扩散到叶肉细胞内参与暗反应。‎ ‎(4)总光合速率可用光合作用过程中CO2的消耗量或O2的产生量或有机物的产生量来表示,绘制曲线时需标出横纵坐标的意义,还要注意总光合速率大于净光合速率。此题通过定性分析绘出总光合作用随NaCl浓度变化趋势即可。‎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光合作用过程,光合作用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影响因素以及总光合速率和净光合速率之间的关系,要求学生具有准确地从图形中获取信息并进行信息的分析和转换能力,试题难度适中。‎ ‎(2013江苏卷)28.(7分)雨生红球藻是一种单细胞绿藻,是天然虾青素含量最高的物种之一。虾青素是一种类胡萝卜素,色泽鲜红,因其具有良好的抗氧化能力和着色作用而受到广泛关注。为了培养雨生红球藻以获得虾青素,科研人员研究了A、B两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单位体积藻液内雨生红球藻细胞数、干物质质量、虾青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见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1)雨生红球藻和蓝藻细胞都能进行光合作用,但是发生的场所不同,前者光合作用的场所是 。‎ ‎(2)B的浓度从0.1 mg/L提高到0.5 mg/L时,雨生红球藻单位干物质中虾青素含量的变化是 。‎ ‎(3)与B相比,A的浓度变化对虾青素含量影响的特点是 。‎ ‎(4)两种生长调节剂中,与细胞分裂素生理功能更相似的是 。‎ ‎(5)与叶绿素a、叶绿素b、叶黄素进行比较,虾青素和其中的 分子结构最相似。‎ ‎(6)在本实验基础上,设计实验探究A、B的协同作用对雨生红球藻增产虾青素的影响,选用A、B时首先应考虑的浓度分别为 。‎ ‎【答案】(1)叶绿体 (2)增加 (3)上升较快,下降较快 (4)A ‎ ‎(5)叶黄素 (6)0.5mg/L,0.1mg/L ‎【解析】本题考查了有关叶绿体中色素的相关知识,和从资料中提取有关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1)雨生红球藻是真核生物植物中的藻类,光合作用的场所在叶绿体中;‎ ‎(2)植物生长调节剂B浓度为0.1mg/L时,干物质增加量为119.7%,虾青素含量的增加量8.5%,虾青素含量的增加量与干物质增加量的比值为8.5/119.7;植物生长调节剂B浓度为0.5mg/L时,干物质增加量为41.7%,虾青素含量的增加量3.9%,虾青素含量的增加量与干物质增加量的比值为3.9/41.7;由于8.5/119.7<3.9/41.7,可知B的浓度由0.1mg/L增加到0.5mg/L时,雨生红球藻单位干物质中虾青素的含量在增加;‎ ‎(3)由表中数据A的浓度由0.5mg/L增加到0.5mg/L时,虾青素的含量增加量由57.1%增加到137.8%,当A的浓度增加到5.0mg/L时,虾青素的含量减少到-95.4%,说明A的浓度变化对虾青素含量影响的特点是上升较快,下降也较快;‎ ‎(4)细胞分裂素的功能是促进细胞的分裂,从表中数据随A浓度的增加细胞数也增加,所以A的功能与细胞分裂素的功能更相似;‎ ‎(5)从题干可知虾青素是一种类胡萝卜素,而叶黄素属于类胡萝卜素;‎ ‎(6)要考虑A、B的协同作用对雨生红球藻增产虾青素的影响,应选取表中A、B分别对虾青素增加量最大的相应浓度,由表中数据可知,A为0.5mg/L,B为0.1mg/L。‎ ‎【试题点评】本题要求学生对基本的生物知识应有所了解,比如应知道叶黄素为类胡萝卜素;更主要的是要理解题目所问内容,并从所给资料中提取出重要的信息进行解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对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考查方向,应加强学生从陌生材料中提取重要信息能力的训练。‎ ‎6.细胞的生命历程 ‎ ‎(2013江苏卷)3.下列关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分裂间期有DNA 和中心体的复制 B. 分裂间期DNA 含量和染色体组数都加倍 C. 纺锤体形成于分裂前期,消失于分裂后期 D. 染色单体形成于分裂前期,消失于分裂后期 ‎【答案】A【解析】细胞分裂间期,完成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动物细胞还需完成中心体的复制,A正确;间期DNA复制,DNA数目加倍,但两条DNA分子连在一个着丝点上,染色体数和染色体组数都没有发生改变,B错误;纺锤体形成于分裂前期,消失于分裂末期,C错误;染色单体形成于间期,出现在分裂前期,消失于分裂后期,D错误。‎ ‎【试题评价】此题考查动物有丝分裂过程,要求熟练掌握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特点及变化,属于识记理解层面,难度不大。‎ ‎(2013江苏卷)7. 关于细胞的分化、衰老、凋亡与癌变,下面选项中表述正确的是 A. 细胞的高度分化改变了物种的遗传信息 B. 细胞的衰老和凋亡是生物体异常的生命活动 C. 原癌基因或抑癌基因发生多次变异累积可导致癌症,因此癌症可遗传 D. 良好心态有利于神经、内分泌系统发挥正常的调节功能,从而延缓衰老 ‎【答案】D【解析】分化只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并没有改变遗传信息,A错误;细胞的衰老和凋亡属于细胞的正常活动,为细胞的编程性死亡,B错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基因突变是在体细胞中发生的,因此不遗传给后代,C错误;良好心态有利于神经、内分泌系统发挥正常的调节功能,机体代谢旺盛,可以延缓衰老,D正确。‎ ‎(2013天津卷)3.对下列生命现象及其生物学意义表述正确的是 A.光合作用推动碳循环过程,促进了生物群落中的能量循环 B.细胞分裂使细胞趋向专门化,提高了机体生理功能的效率 C.主动运输使膜内外物质浓度趋于一致,维持了细胞的正常代谢 D.细胞凋亡使细胞自主有序死亡,有利于生物体内部环境的稳定 ‎【答案】D【解析】生物群落中的能量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不能循环,A项错误;细胞分化使细胞趋向专门化,提高了机体生理功能的效率,细胞分裂只是增加了细胞的数量,B项错误;主动运输可逆浓度梯度进行,使细胞内外物质浓度差进一步增大,满足了细胞对营养物质的摄取需要,C项错误;细胞凋亡使细胞自主有序死亡,以免衰老病变的细胞在生物体内积累,有利于生物体内部环境的稳定,D项正确。‎ ‎【试题评价】本题以生命现象为依托,综合考查了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细胞分裂分化、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细胞凋亡等相关内容,跨度较大,但整体较易得分。‎ ‎(2013四川卷)1.在诱导离体菊花茎段形成幼苗的过程中,下列生命活动不会同时发生的是:‎ A.细胞的增殖与分化 B.光能的吸收与转化 C.ATP的合成与分解 D.基因的突变与重组 ‎【答案】D【解析】本题综合考查植物组织培养中的细胞代谢和变异的知识。诱导离体菊花茎段形成幼苗的过程是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经过脱分化和再分化阶段,在脱分化和再分化的过程中都是既有细胞增殖又有细胞分化,所以A项正确;在再分化的过程中,愈伤组织形成的幼苗会开始进行光合作用,有光能的吸收和转化,所以B项正确;细胞的能量供应中ATP不断合成又不断分解,所以C项正确;基因突变发生在任何时期,但植物组织培养中的细胞分裂方式为有丝分裂,所以不会有基因重组的出现,D项错误。‎ ‎【试题点评】本题以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为背景,综合考查细胞增殖、细胞分化、光合作用、细胞代谢和变异,综合性强,难度中等。针对此类题型,复习过程中需要利用主线把基础知识进行串联,建立一定的知识网络。‎ ‎(2013山东卷)2、 将小鼠myoD基因导入体外培养的未分化肌肉前体细胞,细胞分化及肌纤维形成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携带myoD基因的载体以协助扩散的方式进入肌肉前体细胞 B.检测图中细胞核糖体蛋白基因是否表达可确定细胞分化与否 C.完成分化的肌肉细胞通过有丝分裂增加细胞数量形成肌纤维 D.肌肉前体细胞比肌肉细胞在受到电离辐射时更容易发生癌变 答案】 D【解析】 将表达载体导入动物细胞常用显微注射法,A错误;核糖体蛋白是构成核糖体的结构蛋白,无论是否分化的细胞都具有, B错误;完成分化的细胞不再具有分裂的能力,C错误;未分化的肌肉前体细胞具有分裂能力,受到电离辐射时比不能分裂的肌肉细胞更容易发生癌变,D正确。‎ ‎【试题评价】本题考查目的基因的导入方式、细胞的分裂、分化、癌变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和应用能力。‎ ‎(2013浙江卷)1.下列关于高等动植物连续分裂细胞的细胞周期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用蛋白质合成抑制剂处理G1期细胞,不影响其进入S期 B.S期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已增加一倍 C.G2期细胞的核DNA含量已增加一倍 D.用秋水仙素处理细胞群体,M期细胞的比例会减少 ‎【答案】C【解析】细胞分裂间期分为G1、S、G2三个阶段,G1时期主要进行RNA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并且为下阶段S期的DNA合成做准备,用蛋白质合成抑制剂处理G1期细胞,细胞将停留在该时期,A项错误;S期进行DNA的复制,复制后的两个DNA分子仍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此时染色体数没有加倍,B项错误;经过S期DNA的复制,G2期细胞的核DNA含量已经加倍,C项正确;秋水仙素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细胞停留在M期,用秋水仙素处理细胞群体,M期细胞的比例会增加,D项错误。‎ ‎(2013四川卷)7.哺乳动物红细胞的部分生命历程如下图所示,图中除成熟红细胞外,其余细胞中均有核基因转录的RNA,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成熟红细胞在细胞呼吸过程中不产生二氧化碳 B.网织红细胞仍然能够合成核基因编码的蛋白质 C.造血干细胞与幼红细胞中基因的执行情况不同 D.成熟红细胞衰老后控制其凋亡的基因开始表达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细胞的分化和凋亡知识。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也没有细胞器,只能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所以在呼吸过程中不产生二氧化碳,A项正确;由于网织红细胞中仍然有核基因转录的RNA,所以仍然能够合成其编码的蛋白质,B项正确;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不同细胞中表达的基因有所不同,C项正确;成熟红细胞已经没有细胞核和细胞器,所以也就没有凋亡基因,D项错误。‎ ‎【试题点评】本题以图像为信息载体考查了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的结构特点、细胞分化的实质、细胞凋亡等,意在考查学生获取图像信息能力以及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针对此类题型,复习过程需要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利用所获取的信息去分析解决问题。‎ ‎(2013安徽卷)29.(14分)‎ 近年来,有关肿瘤细胞特定分子的靶向治疗研究进展迅速。研究发现,蛋白X是细胞膜上的一种受体,由原癌基因X编码,在一些肿瘤细胞中,原癌基因X过量表达会持续激活细胞内的信号传导,启动细胞DNA的复制,导致细胞异常增殖,利用动物细胞融合技术制备的单克隆抗体,可用于诊断和治疗原癌基因X过量表达的肿瘤,请回答下列问题:‎ ‎(1)同一个体各种体细胞来源于受精卵的分裂与分化。正常情况下,体细胞核遗传信息相同的原因是 。‎ ‎(2)通过检测原癌基因X的 和 可判断其是否转录和翻译。检测成人多种正常组织后,发现原癌基因X只在乳腺、呼吸道等上皮细胞中有微弱表达,这说明 。‎ ‎(3)根据以上信息,可推测原癌基因的主要功能是 。‎ ‎(4)制备该单克隆抗体时,免疫动物的抗原可以是 。B淋巴细胞识别抗原并与之结合,之后在适当的信号作用下增殖分化为 和 。‎ ‎(5)用该单克隆抗体处理原癌基因X过量表达的某肿瘤细胞株,发现其增殖能力明显下降。这是因为 。‎ ‎【答案】(1)亲代细胞通过有丝分裂将复制后的核DNA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 ‎(2)合成的mRNA 蛋白X 原癌基因X的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 ‎(3)维持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 ‎(4)蛋白X 浆细胞 记忆细胞 ‎(5)该单克隆抗体与肿瘤细胞表面的蛋白X特异性结合,从而阻断蛋白X介导的信号传导 ‎【解析】(1)体细胞通过有丝分裂进行增殖;‎ ‎(2)转录是合成信使RNA的过程,而翻译是合成蛋白质的过程;虽然各种体细胞中都有原癌基因,但只有一定的细胞才表达,这说明原癌基因X的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 ‎(3)通过题目信息可知,原癌基因是通过控制受体蛋白的合成来控制细胞内信号传导,启动DNA的复制;‎ ‎(4)原癌基因X能维持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B淋巴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能分化产生记忆细胞和浆细胞;‎ ‎(5)由于抗体能与抗原(蛋白X)结合,而蛋白X为细胞膜上的受体,从而阻断了信号传导。‎ ‎【试题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癌细胞的相关知识,涉及到了细胞的分裂分化、转录和翻译、细胞免疫以及单克隆抗体的制备等内容,综合性较强,难度较大。‎ ‎7.遗传规律 ‎ ‎(2013天津卷)5. 大鼠的毛色由独立遗传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用黄色大鼠与黑色大鼠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右图。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黄色为显性性状,黑色为隐性性状 B. F1与黄色亲本杂交,后代有两种表现型 C. F1和F2中灰色大鼠均为杂合体 D. F2黑色大鼠与米色大鼠杂交,其后代中出现米色大鼠的概率为1/4‎ ‎【答案】B【解析】两对等位基因杂交,F2中灰色比例最高,所以灰色为双显性状,米色最少为双隐性状,黄色、黑色为单显性,A错误;F1‎ 为双杂合子(AaBb),与黄色亲本(假设为aaBB)杂交,后代为两种表现型,B正确;F2出现性状分离,体色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则灰色大鼠中有1/9的为纯合体(AABB),其余为杂合,C错误;F2中黑色大鼠中纯合子(AAbb)所占比例为1/3,与米色(aabb)杂交不会产生米色大鼠,杂合子(Aabb)所占比例为2/3,与米色大鼠(aabb)交配,产生米色大鼠的概率为2/3×1/2=1/3,D错误。‎ ‎【试题评价】 此题考查显隐性性状的判断、对自由组合定律的理解及相关计算,属于对知识理解判断和灵活运用的考查,难度适中。‎ ‎(2013山东卷)5. 家猫体色由X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只含基因B的个体为黑猫,只含基因b的个体为黄猫,其他个体为玳瑁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玳瑁猫互交的后代中有25%的雄性黄猫 B. 玳瑁猫与黄猫杂交后代中玳瑁猫占50%‎ C. 为持续高效地繁育玳瑁猫,应逐代淘汰其他体色的猫 D. 只有用黑猫和黄猫杂交,才能获得最大比例的玳瑁猫 ‎【答案】 D【解析】由题意可知,玳瑁猫的基因型为XBXb不能互交, A项错误;玳瑁猫(XBXb)与黄猫(XbY)杂交,后代中玳瑁猫占25%,B项错误;玳瑁猫只有雌性,需要和其它体色的猫杂交才能得到,C项错误;用黑色雌猫(XBXB)和黄色雄猫(XbY)杂交或者黄色雌猫(XbXb)和黑色雄猫杂交(XBY)都可得到1/2的玳瑁猫,D项正确。‎ ‎【试题评价】本题考查分离定律的应用以及概率计算,意在考查考生理解能力。‎ ‎(2013新课标Ⅰ卷)6.若用玉米为实验材料验证孟德尔分离定律,下列因素对得出正确实验结论影响最小的是 A.所选实验材料是否为纯合子 B.所选相对性状的显隐性是否易于区分 ‎ C.所选相对性状是否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D.是否严格遵守实验操作流程和统计分析方法 ‎ ‎【答案】A【解析】杂交的两个个体如果都是纯合子,验证孟德尔分离定律的方法是杂交再测交或杂交再自交,子二代出现1:1或3:1的性状分离比;如果不都是或者都不是纯合子可以用杂交的方法来验证,A正确;显隐性不容易区分容易导致统计错误,影响实验结果,B错误;所选相对性状必须受一对等位基因的控制,如果受两对或多对等位基因控制,则可能符合自由组合定律,C错误;不遵守操作流程和统计方法,实验结果很难说准确,D错误。‎ ‎【试题点评】本题通过孟德尔实验验证所需要满足的条件等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对孟德尔实验验证所要注意因素分析判断能力。‎ ‎(2013大纲卷)34(11分)‎ 已知玉米子粒黄色(A)对白色(a)为显性,非糯(B)对糯(b)为显性,这两对性状自由组合。请选用适宜的纯合亲本进行一个杂交实验来验证:①子粒的黄色与白色的遗传符合分离定律;②子粒的非糯和糯的遗传符合分离定律;③以上两对性状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要求:写出遗传图解,并加以说明。‎ ‎【答案】 亲本 (纯合白非糯)aaBB×AAbb(纯合黄糯)‎ ‎ 亲本或为: (纯合黄非糯)AABB×aabb(纯合白糯)‎ ‎ ↓‎ ‎ AaBb(杂合黄非糯)‎ ‎ ↓U F2‎ F2子粒中:‎ ‎①若黄粒(A_)︰白粒(aa)=3︰1,则验证该性状的遗传符合分离定律;‎ ‎②若非糯粒(B_)︰糯粒(bb)=3︰1,则验证该性状的遗传符合分离定律;‎ ‎③若黄非糯粒︰黄糯粒︰白非糯粒︰白糯粒=9︰3︰3︰1,即:A_B_︰A_bb︰aaB_︰aabb=9︰3︰3︰1,则验证这两对性状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解析】常用的验证孟德尔遗传规律的杂交方案为自交法和测交法。植物常用自交法进行验证,根据一对相对性状遗传实验的结果,若杂合子自交后代表现型比例为3:1,则该性状的遗传符合分离定律,根据两对相对性状遗传实验结果,若杂合子自交后代表现型比例为9:3:3:1,则两对性状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测交法是教材中给出的验证方法,若杂合子测交后代两种表现型比例为1:1,则该性状遗传符合分离定律,若双杂合子测交后代出现四种表现型比例为1:1:1:1,则两对性状的遗传符合分离定律。本题中两种方法均可选择。‎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遗传定律的运用能力,难度较大。‎ ‎(2013新课标II卷)32.(10分)‎ 已知果蝇长翅和小翅、红眼和棕眼各为一对相对性状,分别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不同的染色体上。为了确定这两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以及控制它们的等位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X染色体上(表现为伴性遗传),某同学让一只雌性长翅红眼果蝇与一只雄性长翅棕眼果蝇杂交,发现子一代中表现型及其分离比为长翅红眼:长翅棕眼︰小翅红眼︰小翅棕眼=3︰3︰1︰1。‎ 回答下列问题:‎ ‎(1)在确定性状显隐性关系及相应基因位于何种染色体上时,该同学先分别分析翅长和眼色这两对性状的杂交结果,再综合得出结论。这种做法所依据的遗传学定律是 。‎ ‎(2)通过上述分析,可对两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及其等位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X染色体上做出多种合理的假设,其中的两种假设分别是:翅长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眼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棕眼对红眼为显性;翅长基因和眼色基因都位于常染色体上,棕眼对红眼为显性。那么,除了这两种假设外,这样的假设还有 种。‎ ‎(3)如果“翅长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眼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棕眼对红眼为显性”的假设成立,则理论上,子一代长翅红眼果蝇中雌性个体所占比例为 ,子一代小翅红眼果蝇中雄性个体所占比例为 。‎ ‎【答案】(1)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或自由组合定律) ‎ ‎(2)4 (3)0 1(或100%)‎ ‎【解析】(1)先分析一对相对性状时,依据的是利用了基因的分离定律。在综合分析两对相对性状,这是依据了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2)由题可知,两只长翅果蝇杂交产生了小翅果蝇,由此可判断出长翅为显性,小翅为隐性,这不需要假设;而由题干无法判断果蝇眼色的显隐性。那么除了设问中两种假设之外,还可以作出以下四种假设:翅长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而眼色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棕眼对红眼为性;翅长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眼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红眼对棕眼为显性;翅长基因和眼色基因都位于常染色体上,红眼对棕眼为显性;翅长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眼色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红眼对棕眼为显性。故一共可得六种假设。‎ ‎(3)若假设成立,由题干信息可推出亲代基因型为AaXbXb和AaXBY,其子一代中雌性全为棕眼,雄性全为红眼,故子一代中雌性长翅红眼果蝇所占比例为0;小翅红眼果蝇中雄性个体所占比例为1。‎ ‎【试题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遗传规律和假说演绎法的运用能力,难度适中。‎ ‎(2013山东卷)27、(14分)某二倍体植物宽叶(M)对窄叶(m)为显性,高茎(H)对矮茎(h)为显性,红花(R)对白花(r)为显性。基因M、m与基因R、r在2号染色体上,基因H、h在4号染色体上。‎ ‎(1)若基因M、R编码各自蛋白质前3个氨基酸的DNA序列如图,起始密码子均为AUG。若基因M的b链中箭头所指的碱基C突变为A,其对应的密码子将由 变为 。正常情况下,基因R在细胞中最多有 个,其转录时的模板位于 (填“a”或“b”)链中。‎ ‎ (2)用基因型为MMHH和mmhh的植株为亲本杂交得F1,F1自交得F2,F2自交性状不分离植株所占的比例为 ;用隐性亲本与F2中宽叶高茎植株测交,后代中宽叶高茎与窄叶矮茎植株的比例为 。‎ ‎ (3)基因型为Hh的植株减数分裂时,出现了一部分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Hh型细胞,最可能的原因是 。缺失一条4号染色体的高茎植株减数分裂时,偶然出现了一个HH型配子,最可能的原因是 。‎ ‎ (4)现有一宽叶红花突变体,推测其体细胞内与该表现型相对应的基因组成为图甲、乙、丙中的一种,其他同源染色体数目及结构正常。现只有各种缺失一条染色体的植株可供选择,请设计一步杂交实验,确定该突变体的基因组成是哪一种。(注:各型配子活力相同;控制某一性状的基因都缺失时,幼胚死亡)‎ ‎ ‎ ‎ 实验步骤:① ;‎ ‎ ②观察、统计后代表现型及比例。‎ ‎ 结果预测:Ⅰ.若 ,则为图甲所示的基因组成。‎ ‎ Ⅱ.若 ,则为图乙所示的基因组成。‎ ‎ Ⅲ.若 ,则为图丙所示的基因组成。‎ ‎【答案】(1)GUC UUC 4 a (2)1/4 4:1‎ ‎(3(减数第一次分裂时的)交叉互换 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染色体未分离 ‎(4)答案一①用该突变体与缺失一条2号染色体的窄叶白花植株杂交 I.宽叶红花与宽叶白花植株的比例为1:1‎ II.宽叶红花与宽叶白花植株的比例为=2:1‎ III.中宽叶红花与窄叶白花植株的比例为2:1 ‎ 答案二①用该突变体与缺失一条2号染色体的宽叶白花植株杂交 I.宽叶红花与宽叶白花植株的比例为3:1‎ II.后代全部为宽叶红花植株 III.宽叶红花与窄叶红花植株的比例为2:1‎ ‎【解析】(1)由起始密码子(mRNA上)为AUG可知,基因M和基因R转录的模板分别为b链和a链。对M基因来说,箭头处C突变为A,对应的mRNA上的即是G变成U,所以密码子由GUC变成UUC;正常情况下,基因成对出现,若此植株的基因为RR,则DNA复制后,R基因最多可以有4个。‎ ‎(2)F1为双杂合子,这两对基因又在非同源染色体上,所以符合孟德尔自由组合定律,F2中自交后性状不分离的指的是纯合子,F2中的四种表现各有一种纯合子,且比例各占F2中的1/16,故四种纯合子所占F2的比例为(1/16)*4=1/4;F2中宽叶高茎植株有四种基因型MMHH:MmHH:MMHh:MmHh=1:2:2:4,他们分别与mmhh测交,后代宽叶高茎:窄叶矮茎=4:1。‎ ‎(3)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应是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而现在出现了Hh,说明最可能的原因是基因型为Hh的个体减数分裂过程联会时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发生交叉互换,形成了基因型为Hh的次级性母细胞;配子为中应只能含一个基因H,且在4号只有一条染色体的情况下,说明错误是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着丝点没有分开造成的。‎ ‎(4)方案1 选择缺失一条2号染色体的窄叶白花植株(mr)与该宽叶红花突变体进行杂交。若为图甲所示的基因组成,即MMRr与moro杂交,后代为MmRr、MoRo、Mmrr、Moro,宽叶红花:宽叶白花=1:1;若为图乙所示的基因组成,即MMRo与moro杂交,后代为MmRr、MoRo、Mmro、Mooo(幼胚死亡),宽叶红花:宽叶白花=2:1;若为图丙所示的基因组成,即MoRo与moro,后代为MmRr、MoRo、moro、oooo(幼胚死亡),宽叶红花:窄叶白花=2:1。‎ 方案2 选择缺失一条2号染色体的窄叶红花植株(mR)与该宽叶红花突变体进行杂交。若为图甲所示的基因组成,即MMRr与moRo杂交,后代为MmRR、MoRo、MmRr、Moro,宽叶红花:宽叶白花=3:1;若为图乙所示的基因组成,即MMRo与moro,后代为MmRr、MoRo、MmRo、Mooo(幼胚死亡),后代全部为宽叶红花;若为图丙所示的基因组成,即MoRo与moRo杂交,后代为MmRR、MoRo、moRo、oooo(幼胚死亡),宽叶红花:窄叶红花=2:1。‎ ‎【试题评价】本题主要考查基因突变等变异、减数分裂及实验判断,意在考查考生分析、理解、解决问题及实验设计的能力。‎ ‎(2013新课标Ⅰ卷)31.一对相对性状可受多对等位基因控制,如某植物花的紫色(显性)和白色(隐性)。这对相对性状就受多对等位基因控制。科学家已从该种植物的一个紫花品系中选育出了5个基因型不同的白花品系,且这5个白花品系与该紫花品系都只有一对等位基因存在差异。某同学在大量种植该紫花品系时,偶然发现了1株白花植株,将其自交,后代均表现为白花。‎ 回答下列问题:‎ ‎(1)假设上述植物花的紫色(显性)和白色(隐性)这对相对性状受8对等位基因控制,显性基因分别用A.B.C.D.E.F.G.H表示,则紫花品系的基因型为 ;上述5个白花品系之一的基因型可能为 (写出其中一种基因型即可)‎ ‎(2)假设该白花植株与紫花品系也只有一对等位基因存在差异,若要通过杂交实验来确定该白花植株是一个新等位基因突变造成的,还是属于上述5个白花品系中的一个,则:‎ 该实验的思路 。‎ 预期的实验结果及结论 ‎ ‎ 。‎ ‎【答案】(1)AABBCCDDEEFFGGHH(答案符合即可) aaBBCCDDEEFFGGHH(答案符合即可)‎ ‎(2)①用该白花植株子代分别与五个白花品系杂交,观察子一代花色 ‎②若子一代全为紫色,说明该白花植株是由基因突变产生新基因而导致的;若在五个杂交组合的子一代中,有白花植株,说明该白花植株是五个白花品系之一。‎ ‎(2013福建卷)28.(12分)甘蓝型油菜花色性状由三对等位基因控制,三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花色表现型与基因型之间的对应关系如表。‎ 表现型 白花 乳白花 黄花 金黄花 基因型 AA ‎ Aa _ ‎ aaB _‎ aa D_‎ Aabbdd 请回答:‎ (1) 白花(AABBDD)×黄花(aaBBDD),F1基因型是 ,F1测交后代的花色表现型及其比例是 。‎ (2) 黄花(aaBBDD)×金黄花,F1自交,F2中黄花基因型有 种,其中纯合个体占黄花的比例是 。‎ (3) 甘蓝型油菜花色有观赏价值,欲同时获得四种花色表现型的子一代,可选择基因型为 的个体自交,理论上子一代比例最高的花色表现型是 。‎ ‎【答案】(1)AaBBDD 乳白花∶黄花=1∶1 (2)8 1/5 (3)AaBbDd 乳白花 ‎【解析】(1)AABBDD×aaBBDD的后代基因型为AaBBDD,其测交后代的基因型为1AaBbDd和1aaBbDd,对照表格可知其表现型及比例为乳白花∶黄花=1∶1。‎ ‎(2)黄花(aaBBDD)×金黄花(aabbdd),F1基因型为aaBbDd,,其自交后代基因型有9种,表现型是黄花(9aaB_D_、3 aaB_dd、3aabbD_)和金黄花(1 aabbdd),故F2中黄花基因型有8种,其中纯合个体占黄花的比例是3/15=1/5。‎ ‎(3)欲同时获得四种花色表现型的子一代,则亲代需同时含A和a、B和b、D和d,故可选择基因型为AaBbDd的个体自交,子代白花的比例是1/4、乳白花的比例是1/2、黄花的比例是1/4×3/4×3/4+1/4×3/4×1/4+1/4×1/4×3/4=15/64、金黄花的比例是1/4×1/4×1/4=1/64,故理论上子一代比例最高的花色表现型是乳白花。‎ ‎【试题点评】本题通过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主要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难度相对来说注重基础考查。‎ ‎8.遗传的细胞基础 ‎ ‎(2013江苏卷) 8. 右图为某生物一个细胞的分裂图像,着丝点均在染色体端部,图中1、2、3、4 各表示一条染色体。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图中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 ‎ B. 图中细胞的染色体数是体细胞的2 倍 C. 染色体1 与2 在后续的分裂过程中会相互分离 D. 染色体1 与3 必定会出现在同一子细胞中 ‎【答案】C【解析】图中同源染色体联会,属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A错误;一个着丝点上有两条DNA分子,但染色体数目没变,和体细胞中的数目一样,B错误;染色体1和2是同源染色体,在减一后期,会相互分离,进入不同子细胞,C正确;1和3是非同源染色体,在减一后期,会发生自由组合,1可以和3或4进入同一个子细胞,D错误。‎ ‎【试题评价】此题考查识图能力,及对减数分裂过程的各个阶段的特点掌握程度,难度适中。‎ ‎(2013天津卷)2.哺乳动物卵原细胞减数分裂形成成熟卵子的过程,只有在促性腺激素和精子的诱导下才能完成。下面为某哺乳动物卵子及早期胚胎的形成过程示意图(N表示染色体组)‎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次级卵母细胞形成的过程需要激素调节 B.细胞III只有在精子的作用下才能形成成熟卵子 C.II、III和IV细胞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相同 D.培育转基因动物应选择细胞IV作为受体细胞 ‎【答案】C【解析】据图可知,初级卵母细胞形成次级精母细胞的过程需要促性腺激素的调节,A项正确;细胞III为次级卵母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是在输卵管中伴随着受精作用完成的,B项正确;II、III和IV分别为初级卵母细胞、次级卵母细胞和受精卵,它们在细胞分裂后期的染色体组数依次为:2N、2N、4N,染色体数不同,C项错误;动物细胞的受精卵全能性高,因此培育转基因动物常用受精卵作为受体细胞,D项正确。‎ ‎【试题评价】本题综合考查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和考生理解识图能力,涉及基因工程、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等相关内容,难度不大,较易得分。‎ ‎(2013安徽卷)4.下列现象中,与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联会行为均有关的是 ① 人类的47,XYY综合征个体的形成 ② 线粒体DNA突变会导致在培养大菌落酵母菌时出现少数小菌落 ③ 三倍体西瓜植株的高度不育 ④ 一对等位基因杂合子的自交后代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 ⑤ 卵裂时个别细胞染色体异常分离,可形成人类的21三体综合征个体 A.①② B..①⑤ C.③④ D.④⑤‎ ‎【答案】C【解析】人类XYY综合征,是由于精子异常,卵细胞不可能提供Y染色体,所以YY染色体来自于精子,减II姐妹染色单体没有分离;线粒体DNA不与蛋白质结合不形成染色体,无法进行减数分裂;21三体综合征,主要是由卵细胞异常导致的(异常精子受精的概率低),可能是由于减I同源染色体未分离,也可能由于减II姐妹染色单体未分离,从而产生了21号染色体多一条的卵子,而胚胎发育过程中个别细胞染色体异常分离,属于有丝分裂异常;三倍体无籽西瓜与联会紊乱有关;杂合子自交,在产生配子时,同源染色体联会配对、分离导致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所以选C答案。‎ ‎【试题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减数分裂与变异之间的联系,重点考查学生对减数分裂过程的理解,难度适中。‎ ‎(2013福建卷)5.某男子表现型正常,但其一条14号和一条21号染色体相互连接形成一条异常染色体,如图甲。减数分裂时异常染色体的联会如图乙,配对的三条染色体中,任意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分离时,另一条染色体随机移向细胞任一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甲所示的变异属于基因重组 B.观察异常染色体应选择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 C.如不考虑其他染色体,理论上该男子产生的精子类型有8种 D.该男子与正常女子婚配能生育染色体组成正常的后代 ‎【答案】D【解析】图甲看出,一条14号和一条21号染色体相互连接时,还丢失了一小段染色体,明显是染色体结构变异,A错误;观察染色体的最佳时期是中期,B错误;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发生分离,应该产生13和2和1和23和12和3六种精子,C错误;该男子减数分裂时能产生正常的精子13,自然可以产生正常的后代,D正确。‎ ‎【试题点评】通过染色体变异和精子形成过程图例的分析,考查了学生对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的区别、减数分裂过程、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等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013新课标Ⅰ卷)2.关于同一个体中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两者前期染色体数目相同,染色体行为和DNA分子数目不同 B.两者中期染色体数目不同,染色体行为和DNA分子数目相同 C.两者后期染色体数目和染色体行为不同,DNA分子数目相同 D.两者末期染色体数目和染色体行为相同,DNA分子数目不同 ‎【答案】C【解析】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都进行了DNA的复制,所以在着丝点分裂之前,染色体数目、DNA数目都相同,在减一前期有同源染色体的联会以及部分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两者染色体行为不同,A、B错误;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一分为二,染色体加倍,而减一后期只是同源染色体分开移向两极,染色体数目没变,两个过程的DNA数目没变化,C正确;有丝分裂的末期,由同一个着丝点连接的两个染色单体分成的两个子染色体分别进入不同的子细胞,分裂结果是两个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不变,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末期是同源染色体分开进入不同的子细胞,分成两个次级性母细胞,染色体减半,DNA分子数目都减半,二者DNA分子数目相同,D错误。‎ ‎【试题点评】本题通过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有关染色体行为和DNA数目变化规律的内容,考查两种分裂方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考查学生对两种分裂方式的识记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9.伴性遗传和人类遗传病 ‎ ‎(2013安徽卷)31.(20分)‎ 图1是一个常染色体遗传病的家系系谱。致病基因(a)是由正常基因(A)序列中一个碱基对的替换而形成的。图2显示的是A和a基因区域中某限制酶的酶切位点。、分别提取家系中Ⅰ1、Ⅰ2和Ⅱ1的DNA,经过酶切、电泳等步骤,再用特异性探针做分子杂交,结果见图3。‎ ‎(1)Ⅱ2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_。‎ ‎(2)一个处于平衡状态的群体中a基因的频率为q。如果Ⅱ2与一个正常男性随机婚配,他们第一个孩子患病的概率为_________。如果第一个孩子是患者,他们第二个孩子正常的概率为_____________。‎ ‎(3)研究表明,世界不同地区的群体之间,杂合子(Aa)的频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请简要解释这种现象。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 ‎(4)B和b是一对等位基因。为了研究A、a与B、b的位置关系,遗传学家对若干基因型为AaBb和AABB个体婚配的众多后代的基因型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这些后代的基因型只有AaBB和AABb两种。据此,可以判断这两对基因位于_________染色体上,理由是_______。‎ ‎(5)基因工程中限制酶的作用是识别双链DNA分子的_________,并切割DNA双链。‎ ‎(6)根据图2和图3,可以判断分子杂交所用探针与A基因结合的位置位于_______。‎ ‎【答案】(1)AA或Aa (2) ‎ ‎(3)不同地区基因突变频率因环境的差异而不同 不同的环境条件下,选择作用会有所不同 ‎(4)同源 基因AaBb个体只产生Ab、aB两种类型配子,不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5)特定核苷酸序列 (6)酶切位点①与②之间 ‎【解析】(1)无中生有,该病为伴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Ⅱ2的基因型是AA或Aa。‎ ‎(2)a的基因频率为q,则有Aa占2q(1-q),aa占q2,则正常男性中Aa占,所以他们的第一个孩子患病的概率为;由于第一个孩子患病,可以确定该正常男性的基因型为Aa,则第二个孩子正常的概率为。‎ ‎(3)世界不同地区的群体之间,杂合子(Aa)的频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其原因是:不同地区基因突变频率因环境的差异而不同,不同的环境条件下,选择作用会有所不同。‎ ‎(4)这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存在着明显的连锁现象),所以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5)基因工程中限制酶的作用是识别双链DNA分子的特定核苷酸序列,并切割DNA双链。‎ ‎(6)根据图2和图3,可以判断分子杂交所用探针与A基因结合的位置位于酶切位点①与②之间。‎ ‎【试题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遗传,变异和进化的相关知识,综合性较强,难度适中。‎ ‎(2013四川卷)11.(13分)回答下列果蝇眼色的遗传问题。‎ ‎(l)有人从野生型红眼果蝇中偶然发现一只朱砂眼雄蝇,用该果蝇与一只红眼雌蝇杂交得F1,F1随机交配得F2,子代表现型及比例如下(基因用B、b表示):‎ 实验一 亲本 F1‎ F2‎ 雌 雄 雌 雄 红眼(♀)×朱砂眼(♂)‎ 全红眼 全红眼 红眼︰朱砂眼=1︰1‎ ‎①B、b基因位于___________染色体上,朱砂眼对红眼为________性。‎ ‎②让F2代红眼雌蝇与朱砂眼雄蝇随机交配,所得F3代中,雌蝇有 种基因型,雄蝇中朱砂眼果蝇所占比例为____________。‎ ‎(2)在实验一F3的后代中,偶然发现一只白眼雌蝇。研究发现,白眼的出现与常染色休上的基用E、e有关。将该白眼雌蝇与一只野生型红眼雄蝇杂交得F′1,F′1随机交配得F′2 ,子代表现型及比例如下: ‎ 实验二 亲本 F′1‎ F′2‎ 雌 雄 雌、雄均表现为 红眼︰朱砂眼︰白眼=4︰3︰1‎ 白眼(♀)×红眼(♂)‎ 全红眼 全朱砂眼 实验二中亲本白眼雌绳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F′2‎ 代杂合雌蝇共有_____种基因型,这些杂合雌蝇中红眼果蝇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果蝇出现白眼是基因突变导致的,该基因突变前的部分序列(含起始密码信息)如下图所示.‎ ‎(注:起始密码子为AUG,终止密码子为UAA,UAG或UGA)‎ CGC CGC TAC CCT TTA GAG TTA CAC TGT GAC 乙链 GCG GCG ATG GGA AAT CTC AAT GTG ACA CTG 甲链 上图所示的基因片段在转录时,以_______________链为模板合成mRNA;若“↑”所指碱基对缺失,该基因控制合成的肽链含__________个氨基酸。‎ ‎【答案】(1)① X 隐 ②2 1/4 (2)eeXbXb 4 2/3 (3)乙 5‎ ‎【解析】本题考查遗传规律、伴性遗传和基因的表达等知识点。‎ ‎(1)①F2代中雌果蝇全为红眼,而雄果蝇既有红眼又有朱砂眼,即性状与性别相关联,则控制该性状的基因应位于X染色体;亲本为红眼和朱砂眼,而F1代全为红眼,则可知红眼为显性性状、朱砂眼为隐性性状。②根据题意可知F2中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1/2XBXB、1/2XBXb,其产生的配子应为XB︰Xb=3︰1;朱砂眼雄果蝇的基因型为XbY,其产生的配子为Xb︰Y=1︰1,则子代雌果蝇的基因型有2种即XBXb、XbXb,雄果蝇的基因型及比例为XbY︰XBY=3︰1,故朱砂眼雄果蝇所占比例为1/4。‎ ‎(2)常染色体与性染色体为非同源染色体,其上的基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结合实验二中子一代的性状表现,可知e基因和b基因同时存在为白眼,含B基因就表现为红眼,E基因和b基因存在表现为朱砂眼,由此可知亲本中白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eeXbXb,子一代雌果蝇的基因型为EeXBXb、雄果蝇的基因型为EeXbY,二者交配子二代的雌果蝇的基因型应有3*2=6种,其中杂合子为4种,即EEXBXb、EeXBXB、EeXbXb、eeXBXb,其比例为1︰2︰2︰1,其中红眼果蝇(EEXBXb、EeXBXB、eeXBXb)所占比例为2/3。‎ ‎(3)根据起始密码子为AUG以及模板链与mRNA碱基互补配对的知识,可判断乙链为模板链;箭头处碱基对缺失后,模板链的序列(从起始密码子处开始)将变为-TAC CCT TAG AGT TAC ACT GTG AC相应的mRNA序列为-AUG GGU AUC ACG AUG UGA CAC UG,可知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起始密码子与终止密码子之间为5个密码子,故该多肽含有5个氨基酸。‎ ‎【试题点评】本题以果蝇为命题材料,综合考查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伴性遗传的基本计算、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基因互作、转录以及基因突变,意在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能力,难度较大。针对此类题型,复习遗传知识时应注重对学生基本分析方法和核心遗传思想的灌输,培养其利用经典的“假设-演绎”、棋盘分析等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013江苏卷)31.(8分)调查某种遗传病得到如下系谱图,经分析得知,两对独立遗传且表现完全显性的基因(分别用字母Aa、Bb表示)与该病有关,且都可以单独致病。在调查对象中没有发现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的个体。请回答下列问题: ‎ ‎(1)该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 (是/不是)伴X隐性遗传,因为第Ⅰ代第 个体均不患病。进一步分析推测该病的遗传方式是 。‎ ‎(2)假设Ⅰ-1和Ⅰ-4婚配、Ⅰ-2和Ⅰ-3婚配,所生后代患病的概率均为0,则Ⅲ-1的基因型为 ,Ⅱ-2的基因型为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Ⅱ-2与Ⅱ-5婚配,其后代携带致病基因的概率为 。‎ ‎【答案】(1)不是 1、3 常染色体隐性(2)AaBb AABB或AaBB(AABB或AABb) 5/ 9‎ ‎【解析】(1)根据Ⅰ-1与Ⅰ-2正常,其女儿Ⅱ-3患该病,Ⅰ-3与Ⅰ-4正常其女儿Ⅱ-6患该病,“无中生有为隐性”,说明此遗传病为隐性遗传病。又因为Ⅰ-1和Ⅰ-3男性都正常,其女儿有患病的,说明该致病基因在常染色体上。‎ ‎(2)由于该遗传病受两对基因控制,只有当双显时才表现正常,由题中信息Ⅰ-1与Ⅰ-4婚配、Ⅰ-2与Ⅰ-3婚配,所生后代患病的概率均为0,说明他们的基因组成中各有一对为显性纯合子,且Ⅰ-1、Ⅰ-2的基因型相同,Ⅰ-3、Ⅰ-4的基因型相同。分两种情况分析:①若Ⅰ-1、Ⅰ-2基因型为AABb、AABb,则Ⅰ-3、Ⅰ-4基因型为AaBB、AaBB。可推知Ⅱ-2基因型为1/3AABB、2/3AABb,Ⅱ-5的基因型为1/3AABB、2/3AaBB,Ⅱ-3的基因型为AAbb,Ⅱ-4的基因型为aaBB,从而可以推断Ⅲ-1的基因型为AaBb。在这种情况下,Ⅱ-2与Ⅱ-5婚配,有三种情况后代携带致病基因:1/3AABB×2/3AaBB、2/3AABb ×1/3AABB、 2/3AABb×2/3AaBB,故后代携带致病基因的概率为1/3×2/3×1/2+2/3×1/3×1/2+2/3×2/3(1-1/2×1/2)=5/9。②另一种情况时把杂合的一对换为Aa,其余分析相同。‎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遗传定律在人类遗传病中的应用,难度适中。‎ ‎10.遗传的分子基础 ‎ ‎(2013新课标II卷)5.在生命科学发展过程中,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是( )‎ ①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②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 ③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 ④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 ⑤DNA的X光衍射实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答案】C【解析】①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证明了遗传的基本规律,②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③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④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⑤DNA的X光衍射实验为DNA空间结构的构建提供依据。‎ ‎【试题点评】此题考查对经典实验的识记能力,难度不大。‎ ‎(2013新课标Ⅰ卷)1.关于蛋白质合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种tRNA可以携带多种氨基酸 B.DNA聚合酶是在细胞核内合成的 C.反密码子是位于mRNA上相邻的3个碱基 D.线粒体中的DNA能控制某些蛋白质的合成 ‎【答案】D【解析】一种tRNA上只有一种反密码子,只能识别并携带一种氨基酸,A错误;DNA聚合酶是蛋白质,应该在细胞质中核糖体上合成,B错误;反密码子位于tRNA上的3个碱基构成的,C错误;线粒体中有合成蛋白质所需的DNA、RNA、核糖体以及相关的酶,也能控制某些蛋白质的合成,是半自主性的细胞器,D正确。‎ ‎【试题点评】本题主要涉及的知识点是化合物的本质及合成、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过程中有关概念及特点。旨在考查考生对蛋白质合成过程中相关知识点的识记及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 ‎(2013天津卷)6.下图为生长素(IAA)对豌豆幼苗茎内赤霉素生物合成影响的示意图。图中GA1、GA8、 GA20、GA29是四种不同的赤霉素,只有GA1能促进豌豆茎的伸长。若图中酶1或酶2的基因发生突变,会导致相应的生化反应受阻。‎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对去顶芽豌豆幼苗外施适宜浓度IAA,该植株茎内GA1的合成可恢复正常 B. 用生长素极性运输抑制剂处理豌豆幼苗的顶芽,该植株较正常植株矮 C. 对酶1基因突变的豌豆幼苗施用GA20,该植株可恢复正常植株高度 D. 酶2基因突变的豌豆,其植株较正常植株高 ‎【答案】C【解析】对去顶芽豌豆幼苗施加适宜浓度IAA,抑制GA29和GA8的合成,促进GA20形成GA1,A正确;生长素极性运输抑制剂处理顶芽,则生长素不能运输到作用部位,GA1少,而其他三种赤霉素多,茎的伸长减弱,植株较矮,B正确;酶1基因突变,施用GA20也无法催化GA1形成,不可恢复正常高度,C错误;酶2突变的豌豆,GA20形成GA1过程不受影响,还阻断了GA2和GA1的消耗,所以比正常植株较高,D正确。‎ ‎【试题评价】此题考查识图和获取信息的能力,难度不大。‎ ‎(2013浙江卷)3.某生物基因表达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与该图相符的是 A.在RNA聚合酶作用下DNA双螺旋解开 B.DNA—RNA杂交区域中A应与T配对 C.mRNA翻译只能得到一条肽链 D.该过程发生在真核细胞中 ‎【答案】A【解析】图示过程为DNA的转录和翻译过程,RNA聚合酶具有解旋功能,在RNA聚合酶的作用下DNA双螺旋解开,同时开始mRNA的延伸,A项正确;DNA—RNA杂交区域中,DNA链上的碱基A与RNA链上额碱基U配对,B项错误;由图可知,多个核糖体结合在该mRNA上,该mRNA翻译能得到多条相同的肽链,C项错误;根据图示,转录和翻译同时进行,该过程发生在原核细胞中,D项错误。‎ ‎(2013天津卷)7.(13分)肠道病毒EV71为单股正链(+RNA)病毒,是引起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之一。下面为该病毒在宿主细胞肠道内增殖的示意图。‎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物质M的合成场所是 。催化①、②过程的物质N是 。‎ ‎(2)假定病毒基因组+RNA含有7500个碱基,其中A和U占碱基总数的40%。病毒基因组+RNA为模板合成一条子代+RNA的过程共需要碱基G和C 个。‎ ‎(3)图中+RNA有三方面的功能分别是 。‎ ‎(4)EV71病毒感染机体后,引发的特异性免疫有 。‎ ‎(5)病毒衣壳由VP1、VP2、VP3和VP4四种蛋白组成,其中VP1、VP2、VP3裸露于病毒表面,而VP4包埋在衣壳内侧并与RNA连接,另外VP1不受胃液中胃酸的破坏。若通过基因工程生产疫苗,四种蛋白中不宜作为抗原制成疫苗的是 ,更适宜作为抗原制成口服疫苗的是 。‎ ‎【答案】(1)宿主细胞的核糖体 RNA复制酶(或RNA聚合酶或依赖于RNA的RNA聚合酶) ‎ ‎(2)9000 (3)翻译的模板;复制的模板;病毒的重要组成成分 ‎ ‎(4)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5)VP4 VP1‎ ‎【解析】(1)图中的M物质是一条多肽链,由于EV71病毒没有细胞器,其合成的场所是宿主细胞的核糖体;①、②过程是以RNA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需要的是RNA复制酶(或RNA聚合酶或依赖于RNA的RNA聚合酶);‎ ‎(2)病毒是由+RNA合成+RNA的过程:需要先以+RNA为模板合成-RNA,再以-RNA为模板合成+RNA,也就是合成了一条完整的双链RNA,在这条双链RNA中A=U,G=C,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在病毒+RNA中(假设用第1条链来表示)(A1+U1)=40%,而互补链-RNA中(假设用第2条链来表示)(A2+U2)=(A1+U1)=40%,所以两条互补链中A+U占双链RNA碱基数的比例是A+U=40%,则G+C=60%,所以病毒基因组+RNA为模板合成一条子代+RNA的过程共需要碱基G和C碱基数是7500×2×60%=9000。‎ ‎(3)由图中可以看出+RNA的功能是作为翻译的模板翻译出新的蛋白质;也作为复制的模板形成新的+RNA;还是病毒的组成成分之一。‎ ‎(4)EV71病毒感染机体后进入内环中首先会引发体液免疫产生抗体;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后,会引发细胞免疫。‎ ‎(5)由于VP4包埋在衣壳内侧不适合作为抗原制成疫苗;由于VP1不受胃液中胃酸的破坏,口服后不会改变其性质,所以更适合制成口服疫苗。‎ ‎【试题评价】本题综合考查基因的表达、免疫调节、DNA分子结构计算的迁移。题目新颖,难度适中。‎ ‎(2013江苏卷)32.(9分)图①~③分别表示人体细胞中发生的3种生物大分子的合成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细胞中过程②发生的主要场所是 。(2)已知过程②的α链中鸟嘌呤与尿嘧啶之和占碱基总数的54%,α链及其模板链对应区段的碱基中鸟嘌呤分别占29%、19%,则与α链对应的DNA区段中腺嘌呤所占的碱基比例为 。‎ ‎(3)由于基因中一个碱基对发生替换,而导致过程③合成的肽链中第8位氨基酸由异亮氨酸(密码子有AUU、AUC、AUA)变成苏氨酸(密码子有ACU、ACC、ACA、ACG),则该基因的这个碱基对替换情况是 。‎ ‎(4)在人体内成熟红细胞、浆细胞、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中,能发生过程②、③而不能发生过程①的细胞是 。‎ ‎(5)人体不同组织细胞的相同DNA进行过程②时启用的起始点 (在“都相同”、“都不同”、“不完全相同”中选择),其原因是 。‎ ‎【答案】(1)细胞核 (2)26% (3)T//A替换为C//G(A//T替换为G//C)‎ ‎(4)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 (5)不完全相同 不同组织细胞中基因进行选择性表达 ‎【解析】 (1)图①②③表示的过程依次是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转录的场所主要在细胞核中。‎ ‎(2)RNA中G+U=54%、C+A=46%,则其DNA模板链中C(29%)+A=54%、G(19%)+T=46%,计算得DNA一条链中A+T=52%,故双链中A+T=52%,A=T=26%。‎ ‎(3)该基因突变是由于一个碱基对的改变引起的,故异亮氨酸的密码子中第2个碱基U变为了碱基C成为苏氨酸的密码子,相应的则是基因中T//A替换为了C//G(或A//T替换为了G // C)。‎ ‎(4)人体成熟的红细胞中无细胞核,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都不能发生,高度分化的细胞即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中能进行转录和翻译,但不能进行DNA的复制。(5)1个DNA分子中含许多个基因,不同组织细胞因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故进行转录过程时启用的起始点不完全相同。‎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的是遗传的物质基础和生物变异的知识,涉及DNA复制、转录和翻译等过程,同时考查基因突变与细胞分化等知识,基础性比较强,难度适中。‎ ‎11.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 ‎ ‎(2013山东卷)6. 用基因型为Aa的小麦分别进行连续自交、随机交配、连续自交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随机交配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根据各代Aa基因型频率绘制曲线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曲线Ⅱ的F3中Aa基因型频率为0.4‎ B. 曲线Ⅲ的F2中Aa基因型频率为0.4‎ C. 曲线Ⅳ的Fn中纯合体的比例比上一代增加(1/2)n+1‎ D. 曲线Ⅰ和Ⅳ的各子代间A和a的基因频率始终相等 ‎【答案】 C ‎【解析】对题目中提到四种交配方式逐一分析:‎ ‎1.杂合子连续自交Fn中Aa的概率为(1/2)n,图中曲线Ⅳ符合;自交得到的Fn中纯合体比例为1-1/2 n,Fn-1中纯合体的比例为1-(1/2)(n-1),二者之间差值是1/2n ,C错误。由于在杂合子的连续自交过程中没有选择,各代的A和a的基因频率始终相等,D中关于曲线Ⅳ的描述正确;‎ 2. 杂合子的随机交配:亲本中Aa比例为1,随机交配子一代中Aa概率为1/2,继续随机交配不受干扰,A和a的基因频率不改变,Aa的比例也保持定值,曲线Ⅰ符合此种小麦的交配方式,同时D中关于曲线Ⅰ的描述正确,D项正确;‎ 3. 连续自交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亲本中Aa概率为1,自交一次并淘汰隐性个体后F1中Aa概率为2/3,再自交一次并淘汰隐性个体后F2中Aa的概率为2/5,即0.4,再自交一次并淘汰隐性个体后F3中Aa的比例为2/9,所以曲线Ⅲ为连续自交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B项正确。‎ ‎4.随机交配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亲本中Aa,随机交配一次(可视为自交)产生子一代淘汰掉隐性个体后Aa概率是2/3,再随机交配产生子二代并淘汰掉隐性个体后Aa概率是1/2,A基因频率为3/4,a的基因频率为1/4,产生子三代中Aa的比例为2/5,曲线Ⅱ符合。在Ⅱ的F3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0.4,A正确。‎ ‎【试题评价】本题考查遗传学分离定律的应用、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相关计算,旨在考查考生学生的图文转换能力以及分析综合能力。难度较大。‎ ‎(2013江苏卷)11. 某种极具观赏价值的兰科珍稀花卉很难获得成熟种子。为尽快推广种植,可应用多种技术获得大量优质苗,下列技术中不能选用的是 A. 利用茎段扦插诱导生根技术快速育苗 B. 采用花粉粒组织培养获得单倍体苗 C. 采集幼芽嫁接到合适的其他种类植物体上 D. 采用幼叶、茎尖等部位的组织进行组织培养 ‎【答案】B【解析】茎段扦插、幼芽嫁接、植物组织培养都是无性繁殖,可以大量快速得到与原有性状相同的个体,A、C、D均可选用;采用花粉粒离体培养可获得单倍体幼苗,但由于花粉粒为雄配子,发育来的单倍体植株会发生性状分离,不能保持亲代的优良性状,B错误。‎ ‎【试题评价】此题考查无性繁殖及单倍体植株的特点,难度适中。‎ ‎(2013江苏卷)12. 下图为四个物种的进化关系树(图中百分数表示各物种与人类的DNA 相似度)。DNA 碱基进化速率按1% / 百万年计算,下列相关论述合理的是 A. 四个物种都由共同祖先通过基因突变而形成 B. 生殖隔离是物种朝不同方向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C. 人类与黑猩猩的DNA 差异经历了约99 万年的累积 D. 大猩猩和人类的亲缘关系,与大猩猩和非洲猴的亲缘关系的远近相同 ‎【答案】C【解析】四个物种起源相同,是由共同的祖先,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变异,经过长期自然选择逐渐形成的,A错误;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向不同方向发展是由自然选择决定,B错误;黑猩猩和人类的DNA相差(100-99.01)=0.99%,碱基进化速率按1% / 百万年计算,人类与黑猩猩的DNA 差异经历了约99 万年的累积,C正确;大猩猩和人类相差1.1%,大猩猩和非洲猴相差1.24%,大猩猩和人类的亲缘关系,与大猩猩和非洲猴的亲缘关系的远近不同,D错误。‎ ‎【试题评价】此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知识及理解,并且对识图能力和提取信息能力有一定要求,难度适中。‎ ‎(2013江苏卷)25.现有小麦种质资源包括: ①高产、感病; ②低产、抗病; ③高产、晚熟等品种。为满足不同地区及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栽培需求,育种专家要培育3类品种:a.高产、抗病;b.高产、早熟;c.高产、抗旱。下述育种方法可行的是(多选)‎ A.利用①、③品种间杂交筛选获得a B.对品种③进行染色体加倍处理筛选获得b C.a、b和c的培育均可采用诱变育种方法 D.用转基因技术将外源抗旱基因导入③中获得c ‎【答案】CD【解析】欲获得a,应利用和‚品种间进行杂交筛选,A错误;染色体加倍后结实率降低,欲获得b应对ƒ进行诱变育种,B错误;诱变育种可以产生新基因,因此a、b、c都可以通过诱变育种获得,C正确;基因工程可定向改造生物的性状,ƒ获得c可通过基因工程实现,D正确。‎ ‎【试题评价】本题通过育种方式的选择,考查变异等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分析、判断和理解能力。‎ ‎(2013安徽卷)4.下列现象中,与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联会行为均有关的是 ‎①人类的47,XYY综合征个体的形成 ‎②线粒体DNA突变会导致在培养大菌落酵母菌时出现少数小菌落 ‎③三倍体西瓜植株的高度不育 ‎④一对等位基因杂合子的自交后代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 ‎⑤卵裂时个别细胞染色体异常分离,可形成人类的21三体综合征个体 A.①② B..①⑤ C.③④ D.④⑤‎ ‎【答案】C【解析】人类XYY综合征,是由于精子异常,卵细胞不可能提供Y染色体,所以YY染色体来自于精子,减II姐妹染色单体没有分离;线粒体DNA不与蛋白质结合不形成染色体,无法进行减数分裂;21三体综合征,主要是由卵细胞异常导致的(异常精子受精的概率低),可能是由于减I同源染色体未分离,也可能由于减II姐妹染色单体未分离,从而产生了21号染色体多一条的卵子,而胚胎发育过程中个别细胞染色体异常分离,属于有丝分裂异常;三倍体无籽西瓜与联会紊乱有关;杂合子自交,在产生配子时,同源染色体联会配对、分离导致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所以选C答案。‎ ‎【试题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减数分裂与变异之间的联系,重点考查学生对减数分裂过程的理解,难度适中。‎ ‎2013四川卷5.大豆植株的体细胞含40条染色体。用放射性60Co处理大豆种子后,筛选出一株抗花叶病的植株X,取其花粉经离体培养得到若干单倍体植株,其中抗病植株占5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用花粉离体培养获得的抗病植株,其细胞仍具有全能性 B.单倍体植株的细胞在有丝分裂后期,共含有20条染色体 C.植株X连续自交若干代,纯合抗病植株的比例逐代降低 D.放射性60Co诱发的基因突变,可以决定大豆的进化方向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细胞增殖及单倍体的相关知识。大豆单倍体体细胞含有一个染色体组,具有全套的遗传信息,所以也具有全能性,A项正确;单倍体体细胞中染色体为20条,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加倍为40条,B项错误;单倍体中抗病植株占50%,说明该植株为杂合子,杂合子连续自交多代后,显性纯合子比例逐代升高,C项错误;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能为进化提供原材料,但不能决定进化的方向,决定进化方向的是自然选择,D项错误。‎ ‎【试题点评】本题以单倍体为材料,考查了花药离体培养的原理、有丝分裂中染色体数目变化、杂合子基因型的判断等,意在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难度中等。针对此类题型,复习时需要结合重点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分析,力求知识间的相互整合。‎ ‎(2013北京卷)4.安第斯山区有数十种蝙蝠以花蜜为食。其中,长舌蝠的舌长为体长的1.5倍。只有这种蝙蝠能从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底部取食花蜜,且为该植物的唯一传粉者。由此无法推断出 A.长舌有助于长舌蝠避开与其他蝙蝠的竞争 B.长筒花可以在没有长舌蝠的地方繁衍后代 C.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长舌蝠和长筒花相互适应,共同(协同)进化 ‎【答案】B【解析】由于长舌才能取食长筒花的花蜜,二者相互适应,共同进化,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也使长舌蝠避开了和其他蝙蝠的竞争,A、C、D均可推断出来;长筒花在没有长舌蝠的地方不知道有没有适应的生物,所以不能确定长筒花是否可以在没有长舌蝠的地方繁衍后代,B由题目无法判断。‎ ‎【试题评价】此题考查学生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难道不大。‎ ‎(2013大纲卷)5.下列实践活动包含基因工程技术的是 A.水稻F1花药经培养和染色体加倍,获得基因型纯合新品种 B.抗虫小麦与矮秆小麦杂交,通过基因重组获得抗虫矮秆小麦 C.将含抗病基因的重组DNA导入玉米细胞,经组织培养获得抗病植株 D.用射线照射大豆使其基因结构发生改变,获得种子性状发生变异的大豆 ‎【答案】C【解析】A项属于单倍体育种,原理是染色体变异;B项属于杂交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C项属于基因工程,原理是基因重组;D项属于诱变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选C。‎ ‎2013天津卷)4. 家蝇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产生抗性,原因是神经细胞膜上某通道蛋白中的一个亮氨酸替换为苯丙氨酸。下表是对某市不同地区家蝇种群的敏感性和抗性基因型频率调查分析的结果。‎ 家蝇种群来源 敏感性纯合子(%)‎ 抗性杂合子(%)‎ 抗性纯合子(%)‎ 甲地区 ‎78‎ ‎20‎ ‎2‎ 乙地区 ‎64‎ ‎32‎ ‎4‎ 丙地区 ‎84‎ ‎15‎ ‎1‎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上述通道蛋白中氨基酸的改变是基因碱基对缺失的结果 B.甲地区家蝇种群中抗性基因频率为22%‎ C. 比较三地区抗性基因频率可知乙地区抗性基因突变率最高 D. 丙地区敏感性基因频率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答案】D【解析】由题目可知,亮氨酸替换为苯丙氨酸,氨基酸数目没改变,氨基酸的改变应该是由碱基对替换引起的,A错误;甲地区抗性基因频率为(2+20/2)=12%,B错误;乙地区抗性基因频率为(4+32/2)=20%,丙地区的抗性基因频率为(1+15/2)=8.5%,乙地区的抗性基因频率最高,但不代表突变率最高,C错误;丙地区抗性基因频率最低,则敏感性基因频率最高,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正确。‎ ‎【试题评价】 此题考查基因频率的计算,及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知识,配合从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检测,难度适中。‎ ‎(2013重庆卷)8.(20分)某一单基因遗传病家庭,女儿患病,其父母和弟弟的表现型均正常。‎ ‎(1)根据家族病史,该病的遗传方式是 ;母亲的基因型是 (用A、a表示);若弟弟与人群中表现型正常的女性结婚,其子女患该病的概率为 (假设人群中致病基因频率为1/10,结果用分数表示),在人群中男女患该病的概率相等,原因是男性在形成生殖细胞时 自由组合。‎ ‎(2)检测发现,正常人体中的一种多肽链(由146个氨基酸组成)在患者体内为仅含45个氨基酸的异常多肽链。异常多肽链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由此导致正常mRNA第 位密码子变为终止密码子。‎ ‎(3)分子杂交技术可用于基因诊断,其基本过程是用标记的DNA单链探针与 进行杂交。若一种他安贞能直接检测一种基因,对上述疾病进行产前基因诊断时,则需要 种探针。若改致病基因转录的mRNA分子为“…ACUUAG…”,则基因探针序列为 ;为制备大量探针,可利用 技术。‎ ‎【答案】(1)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a;1/33;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 ‎(2)基因突变;46 (3)目的基因(待测基因);2;ACTTAG(TGAATC);PCR ‎【解析】(1)因双亲正常,子代患病,无中生有推出该病为隐性遗传病且双亲为杂合子,又因女儿患病,父母正常,确定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父母的基因型均为Aa;正常双亲结合,其弟基因为1/3AA、2/3Aa与人群中致病基因为了1/10的概率的女子结合,由人群中致病基因概率推女子基因为2×1/10×9/10Aa=18%,基因型为aa的概率为1%,由于女性表现型正常,其基因型为AA或者Aa,其基因型为Aa的概率为18%÷(1-1%)=2/11,故弟与人群中女婚配,考虑患病情况;弟(2/3Aa)与女子(为2/11Aa),可算出其子女患病概率为2/3×2/11×1/4=1/33;在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携带致病基因的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结合的概率相等,故人群中男女患该病的概率相等。‎ ‎(2)根据题意,患者体内氨基酸数目比正常人少,导致该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指导该多肽合成的基因发生突变,导致翻译提前终止,患者体内多肽合成到45号氨基酸停止,说明基因突变导致第46位密码子变为终止密码子。‎ ‎(3)DNA分子杂交的原理是利用碱基互补配对原理,用带标记的DNA单链探针与目的基因进行碱基互补配对,由mRNA中-----ACUUAG---推出相应的模板链为----TGAATC—进而推出相应互补链-----ACTTAG即为致病基因序列,致病基因DNA双链中任意一条均可以用来作为基因探针。制备大量探针,即扩增目的基因片段,可用PCR技术实现。‎ ‎【试题评价】本题以人类遗传病为切入点,综合考查了遗传病类型的判定及相关概率计算、基因突变、基因诊断等内容,综合性强,但整体难度不大,较易得分。‎ ‎(2013浙江卷)32.‎ ‎(18分)在玉米中,控制某种除草剂抗性(简称抗性,T)与除草剂敏感(简称非抗,t)、非糯性(G)与糯性(g)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有人以纯合的非抗非糯性玉米(甲)为材料,经过EMS诱变处理获得抗性非糯性个体(乙);甲的花粉经EMS诱变处理并培养等,获得可育的非抗糯性个体(丙)。‎ 请回答:‎ ‎(1)获得丙的过程中,运用了诱变育种和________________育种技术。‎ ‎(2)若要培育抗性糯性的新品种,采用乙与丙杂交,F1只出现抗性非糯性和非抗非糯性的个体;从F1中选择表现型为________的个体自交,F2中有抗性糯性个体,其比例是_______。‎ ‎(3)采用自交法鉴定F2中抗性糯性个体是否为纯合子。若自交后代中没有表现型为__________的个体,则被鉴定个体为纯合子;反之则为杂合子。请用遗传图解表示杂合子的鉴定过程。‎ ‎(4)拟采用转基因技术改良上述抗性糯性玉米的抗虫性。通常从其它物种获得_______,将其和农杆菌的__________用合适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分别切割,然后借助_______连接,形成重组DNA分子,再转移到该玉米的培养细胞中,经筛选和培养等获得转基因抗虫植株。‎ ‎【答案】(18分)‎ ‎(1)单倍体 (2)抗性非糯性 3/16 (3)非抗糯性 ‎(4)抗虫基因(或目的基因) Ti质粒 DNA连接酶 ‎【解析】(1)甲ttGG产生的花粉为tG在EMS的诱变下通过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tg,再由单倍体tg获得可育的丙非抗糯性ttgg,需要秋水仙素处理使染色体加倍,这个过程属于单倍体育种。‎ ‎(2)甲ttGG通过诱变产生乙TtGG,乙和丙ttgg杂交,可以获得TtGg和ttGg,从中选出表现型为抗性非糯性TtGg的个体自交,F2中有抗性糯性T_gg的个体,其比例为3 /16。‎ ‎(3)采用自交法,纯合子不会发生性状分离,杂合子出现性状分离。F2中抗性糯性T_gg的个体有可能为TTgg,其自交结果不会性状分离。如果出现性状分离且抗性糯性:非抗糯性=3:1则为杂合子Ttgg.。‎ ‎(4)转基因技术的第一步是获取目的基因,可以从其他生物直接获取抗虫基因,用同一种限制酶分别切割目的基因和质粒,然后在DNA连接酶的作用下将其拼接到运载体质粒上构建基因表达载体(农杆菌转化法中是将目的基因插入Ti质粒的T—DNA中),然后通过农杆菌转化法导入到受体细胞玉米细胞中,通过组织培养获得抗虫植株,最后鉴定和筛选。‎ ‎【试题评价】该题综合考查了单倍体育种、诱变育种、杂交育种和基因工程育种,涉及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等基本原理,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相关基础知识并加以灵活运用,试题难度适中。‎ ‎(2013北京卷)30.(18分)‎ 斑马鱼的酶D由17号染色体上的D基因编码。具有纯合突变基因(dd)的斑马鱼胚胎会发出红色荧光。利用转基因技术将绿色荧光蛋白(G)基因整合到斑马鱼17号染色体上,带有G基因的胚胎能够发出绿色荧光。未整合G基因的染色体的对应位点表示为g。用个体M和N进行如下杂交实验。‎ ‎(1)在上述转基因实验中,将G基因与质粒重组,需要的两类酶是 和 。将重组质粒显微注射到斑马鱼 中,整合到染色体上的G基因 后,使胚胎发出绿色荧光。‎ ‎(2)根据上述杂交实验推测:‎ ‎①亲代M的基因型是 (选填选项前的符号)。‎ a. DDgg b. Ddgg ‎②子代中只发出绿色荧光的胚胎基因型包括 (选填选项前的符号)。‎ a. DDGG b. DDGg c. DdGG d. DdGg ‎(3)杂交后,出现红·绿荧光(既有红色又有绿色荧光)胚胎的原因是亲代 (填“M”或“N”)的初级精(卵)母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 发生了交换,导致染色体上的基因重组。通过记录子代中红·绿荧光胚胎数量与胚胎总数,可计算得到该亲本产生的重组配子占其全部配子的比例,算式为 。‎ ‎【答案】(1)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DNA连接酶 受精卵 表达(2)①b ②b、d ‎(3)N 非姐妹染色单体 4×(红·绿荧光胚胎数量/胚胎总数)‎ ‎【解析】(1)基因工程操作过程中需要两类工具酶:限制性核酸内切酶DNA连接酶。动物细胞工程的受体细胞一般是受精卵。‎ ‎(2)由于出现了绿色荧光(D_G_)和红色荧光(ddgg)的子代胚胎,则亲代M中必定均含有d基因,同时可推出M和N的基因型是:Ddgg、DdGg,由此可知第一问选b,第二问选b、d。‎ ‎(3)由题可知,D与G是连锁遗传的,再由第(2)题的分析可知,其基因分析如下图(左)所示,因此正常情况不会产生红·绿荧光胚胎,除非亲代N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发生了交叉互换,形成如下图(右)所示的情况。‎ ‎ 交叉互换后 ‎ 若亲代N产生的配子中重组的配子(dG和Dg)占的比例为x,则dG占的比例为x/2,又因亲代M产生两种比例相等的配子:Dg、dg,则可知子代胚胎中红·绿荧光胚胎的概率为x/4,即:x/4=(红·绿荧光胚胎数量/胚胎总数),可推出重组的配子比例为:4×红·绿荧光胚胎数量/胚胎总数。‎ ‎【试题评价】本题考查知识点主要为基因工程和遗传规律,第(3)题中涉及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基因的关系,是学生答题的难点。‎ ‎12.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 ‎(2013北京卷)3.有关生物体对刺激做出反应的表述,错误的是 A.病毒感染→人体T细胞分泌特异性抗体→清除病毒 B.外界温度降低→哺乳动物体温调节中枢兴奋→体温稳定 C.摄入高糖食品→人体胰岛素分泌增加→血糖水平回落 D.单侧光照→植物体生长素重新分布→向光弯曲 ‎【答案】A【解析】病毒感染,引起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共同作用,但分泌抗体的只能是浆细胞,A错误;外界温度降低,哺乳动物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通过体液-神经调节,使体温稳定,B正确;摄入高糖食品,血糖增加,人体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血糖水平回落,C正确;单侧光照,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向光弯曲,D正确。‎ ‎【试题评价】此题考查学生对内环境稳态调节的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难度不大。‎ ‎(2013新课标II卷)30.(9分)‎ 回答下列问题:‎ ‎(1)清晨静脉取血测定正常人和胰岛B细胞分泌功能不足者的空腹血糖浓度。空腹时,血糖的来源是 和 。‎ ‎(2)空腹抽血后,一次定量饮入高浓度葡萄糖水。喝糖水后每隔一定时间静脉取血,测定血糖浓度(整个过程中禁食、禁水,不做剧烈运动),发现正常人与胰岛B细胞分泌功能不足者血糖浓度的变化趋势都是先上升,再下降,但下降的速率不同。下降速率不同的原因是 。‎ ‎【答案】(1)肝糖原的分解 非糖物质转化 ‎(2)胰岛素可促进血糖进入细胞和被利用,胰岛B细胞功能不足者胰岛素分泌不足,所以血糖浓度下降较慢(3)内质网 高尔基体 ‎【解析】(1)人体的血糖的来源主要有三个途径:①食物的消化吸收;②肝糖原的分解;③非糖物质的转化。空腹者,消化道内无食物,故其血糖来源为后两者。‎ ‎(2)见答案(3)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胰岛素是一种分泌蛋白,其加工的主要场所在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中进行。‎ ‎【试题点评】此题考查的血糖平衡调节的基本知识,难度系数较小。‎ ‎(2013新课标Ⅰ卷)30.(10分)胰岛素可使骨骼肌细胞和脂肪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载体的数量增加,已知这些细胞膜上的载体转运葡萄糖的过程不消耗ATP。回答下列问题:‎ ‎(1)胰岛素从胰岛B细胞释放到细胞外的运输方式是 ,葡萄糖进入骨骼肌细胞内的运输方式是 。‎ ‎(2)当血糖浓度上升时,胰岛素分泌 ,引起骨骼肌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载体的数量增加,其意义是 。‎ ‎(3)脂肪细胞 (填“是”或“不是”)胰岛素作用的靶细胞。‎ ‎(4)健康人进餐后,血糖浓度有小幅度增加。然后恢复到餐前水平。在此过程中,血液中胰岛素浓度的相应变化是 。‎ ‎【答案】(1)胞吐 协助扩散 ‎ ‎(2)增加 促进葡萄糖进入骨骼肌细胞和被利用,降低血糖浓度(3)是 (4)先升高后降低 ‎【解析】(1)胰岛素的化学成分为蛋白质,属于大分子物质,跨膜运出细胞的方式为胞吐;由题意可知,肌细胞运输葡萄糖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所以葡萄糖进入骨骼肌的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 ‎(2)当血糖浓度上升时,胰岛素作为降血糖的激素,分泌量增加;由题意可知,此载体转运葡萄糖的过程不消耗ATP,为协助扩散,因此载体的数量增加可以增加骨骼肌细胞吸收葡萄糖的速度,降低血糖。‎ ‎(3)胰岛素使得骨骼肌细胞和脂肪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载体的数量增加,说明脂肪细胞是胰岛素作用的靶细胞。‎ ‎(4)进餐后血糖浓度升高,胰岛素作用后下降,当降到正常水平时,不再作用,维持在餐前水平。‎ ‎【试题点评】本题通过血糖调节和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对血糖调节过程及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理解能力及对信息的提取能力。‎ ‎(2013山东卷)24、(9分)长跑比赛中,运动员体内多种生理过程发生了改变。‎ ‎(1)机体产热大量增加,通过神经调节,引起皮肤 和汗腺分泌增强,导致散热加快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这一调节过程的的中枢位于 。‎ ‎(2)机体大量出汗导致失水较多,刺激渗透压感受器,引起垂体释放 ,继而促进 ,以维持体内的水盐平衡。‎ ‎(3)机体血糖大量消耗的主要途径是 ,此时骨骼肌细胞的直接供能物质是 。血糖含量降低时,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增加,肾上腺髓质分泌的 增加,使血糖快速补充。‎ ‎(4)比赛结束后,运动员可适量补充水分以消除由于 中渗透压升高引起的渴感。可通过积极放松的方式缓解因肌肉细胞中 积累过多造成的肌肉酸痛。‎ ‎【答案】(1)毛细血管舒张 下丘脑(2)抗利尿激素(或ADH) 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分 ‎(3)氧化分解(或氧化分解供能) ATP(或三磷酸腺苷) 肾上腺素(4)细胞外液 乳酸 ‎【解析】(1)炎热环境下,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皮肤的毛细血管,使毛细血管舒张,进行散热,同时汗腺分泌增加,散热增强。‎ ‎(2)水盐平衡调节过程中,当体内渗透压升高时,下丘脑合成并由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集合管,促进水的重吸收,以维持内环境渗透压平衡。‎ ‎(3)血糖的去向有组织细胞的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转化为非糖物质,在长跑比赛中,血糖的大量消耗是用于细胞内葡萄糖的氧化分解供能;细胞的直接供能物质是ATP;升高血糖的激素有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 ‎(4)由于运动丢失大量的水分,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血浆渗透压属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之一;肌肉酸痛的原因是肌肉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结果。‎ ‎【试题评价】本题主要考查人体体温平衡、水盐平衡、血糖平衡等的调节,意在考查考生识记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13.人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 ‎(2013山东卷)吞噬细胞对细菌抗原的吞噬、加工处理和呈递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吞噬细胞特异性地吞噬细菌抗原 B. 溶酶体参与抗原的加工处理过程 C. 加工处理后的抗原可直接呈递给B淋巴细胞 D. 抗原加工处理和呈递过程只存在于体液免疫 ‎【答案】B【解析】 吞噬细胞具有吞噬功能,但不具有特异性,A错误;由图可知内吞泡和溶酶体融合,将抗原处理成片段,所以溶酶体参与抗原的加工处理过程,B正确;加工处理后的抗原要呈递给T细胞,C错误;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第一阶段都是对抗原的识别、处理和呈递过程, D错误。‎ ‎【试题评价】本题通过图示考查学生有关免疫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获取信息能力和理解能力。‎ ‎(2013四川卷)2.若H7N9禽流感病毒侵入人体,机体在免疫应答过程中不会发生的是:‎ A.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病毒 B.T细胞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 C.浆细胞进行分裂并分泌抗体 D.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人体的免疫调节知识。病毒侵入人体后,先经过吞噬细胞摄取处理,并传递给T细胞,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和抗原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为记忆细胞和浆细胞,并由浆细胞分泌抗体。由上述过程可知A、B、D项均正确,而浆细胞高度分化不能分裂,所以C项错误。‎ ‎【试题点评】本题以H7N9热点为命题背景,考查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基本过程,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对易混易错知识的辨析,难度不大。针对此类题型,复习过程需要将基础知识夯实,对于一些基本过程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复述,同时对易混易错只是进行重点强调。‎ ‎(2013四川卷)3.下图表示具有生物活性的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神经末梢与肌细胞的接触部分类似于突触,称“神经—肌接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神经—肌接头”处可发生电信号与化学信号的转变 B.电刺激①处,肌肉会收缩,灵敏电流计指针也会偏转 C.电刺激②处,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计会记录到电位变化 D.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的电流方向相同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兴奋的传导和传递的知识。神经末梢与肌细胞的接触部位类似于突触,所以“神经-肌接头”处有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过程,A项正确;电刺激①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能够使肌肉收缩和电流计偏转,B项正确;电刺激②处,由于“神经-肌接头”类似于突触,兴奋只能单向传递,所以不能传到电流计,不会有变化,C项错误;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一致,与膜外电流方向相反,D项正确。‎ ‎【试题点评】本题以图像信息为载体,考查突触中信号转化、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神经元之间的传传递特点、兴奋传导方向与电流方向的关系,意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以及获取图像信息能力,难度中等。针对此类题型,复习过程中需要结合图像引导学生获取其中相关信息,同时需要对重点知识进行延伸,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2013新课标II卷)4.关于免疫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核吞噬细胞 B.血液和淋巴液中都含有T细胞和B细胞 C.吞噬细胞和B细胞都属于免疫细胞 D.浆细胞 通过胞吐作用分泌抗体 ‎【答案】A【解析】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吞噬细胞为免疫细胞,A错误;淋巴细胞位于淋巴液、血液和淋巴结中,B正确;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C正确;抗体为蛋白质,浆细胞通过胞吐作用分泌抗体,D正确。‎ ‎【试题点评】此题考查对免疫细胞的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难度不大。‎ ‎(2013江苏卷)19.下列关于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激素和酶都具有高效性,在非细胞条件下也能发挥作用 B.激素和抗体都具有特异性,只能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 C.血液中未参与免疫反应的淋巴细胞都是记忆细胞 D.神经细胞上神经冲动的传导都以局部电流为前导 ‎【答案】D【解析】酶可以在非细胞条件下发挥作用,激素不可以,A错误;激素和抗体具有特异性,激素作用于靶细胞,有些激素如甲状腺激素可作用于全身的细胞,抗体作用于抗原,抗原并非都是细胞也可以是病毒或是大分子异物;B错误;血液中未参与免疫反应的还有未致敏的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C错误;神经细胞上神经冲动的传导是兴奋区和未兴奋区之间形成局部电流的形式为前导,D正确。‎ ‎(2013大纲卷)1.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错误的是 2. 刺激神经纤维中部,产生的兴奋沿神经纤维向两侧传导 3.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由兴奋部位至未兴奋部位 4. 神经纤维的兴奋以局部电流的方式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 5. 在神经纤维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反 ‎【答案】C【解析】神经纤维的兴奋以局部电流的方式在神经元上双向传导,C错误。‎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神经调节的理解,难度较低。‎ ‎(2013新课标Ⅰ卷)4.示意图甲、乙、丙、丁为某实验动物感染HIV后的情况 ‎ ‎ 神经纤维 灵敏电流计 腓肠肌 ‎①‎ ‎②‎ ‎ ‎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从图甲可以看出,HIV感染过程中存在逆转录现象 B.从图乙可以看出,HIV侵入后机体能产生体液免疫 C.从图丙可以看出,HIV可能对实验药物a敏感 D.从图丁可以看出,HIV可能对实验药物b敏感 ‎【答案】D【解析】据图甲可知,HIV病毒由RNA到DNA,是由逆转录完成的,A正确;据图乙可知,HIV入侵后有抗体产生,说明有体液免疫发生,B正确;注入药物a后,T淋巴细胞数量增多,可能是药物抑制了病毒的增值,减少了对T淋巴细胞的破坏,T淋巴细胞不断增殖的结果,C正确;加入药物b后,HIV病毒上升,说明HIV对该药物不敏感,D错误。‎ ‎【试题点评】本题通过逆转录、免疫等知识,考查学生对特异性免疫过程的识记、理解、应用能力;识图、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2013重庆卷)4.少数人注射青霉素后出现胸闷、气急和呼吸困难等过敏(超敏)反应症状,严重者发生休克。以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青霉素过敏反应的主要原因是机体免疫防御功能低下 B.青霉素引起的病理性免疫反应,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 C.机体初次接触青霉素后,活化的浆细胞分泌淋巴因子 D.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青霉素后会发生自身免疫反应 ‎【答案】B【解析】过敏反应是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是机体免疫系统过于敏感所致,A项错误;青霉素注射后出现胸闷等过敏反应,且在下次注射青霉素后仍会出现相应症状说明青霉素引起的免疫反应具有特性异性和记忆性,B项正确;浆细胞只能分泌抗体,不能产生淋巴因子,淋巴因子是由T细胞分泌的,C项错误;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青霉素引起过敏反应,而不是自身免疫反应,D项错误。‎ ‎【试题评价】本题以常见的青霉素过敏为背景,综合考查人体免疫相关知识,涉及过敏反应的原因、特点、淋巴因子、过敏反应与自身免疫病的区别等内容,整体难度不大,较易得分。‎ ‎(2013重庆卷)7、(20分)I.马拉松长跑是一项超强体育运动,需要运动员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运动员出发后心跳加快,是 ‎ 调节的结果;运动停止后心跳并不立即恢复到正常水平,原因之一是激素调节具有 的特点。‎ ‎(2)出发后体温逐渐升高,一段时间后在较高水平维持相对稳定,这是 达到动态平衡的结果;途中运动员会大量出汗,造成血浆的 升高,故应及时补充水分。‎ ‎(3)长时间跑步会感到疲劳,但运动员仍能坚持跑完全程,控制该行为的中枢部位是 。‎ II.某山区坡地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人们根据不同坡度,分别采取保护性耕作、经济林种植和封山育林对其进行了治理。‎ ‎(1)陡坡在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其典型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如题7—II图所示。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 。图中.o→a,物种①密度上升,原因是在适宜条件下,物种①的 ;b→c,物种①逐渐消失,物种②密度逐渐降低到相对稳定,原因是物种②能耐受 ;c点后,在适宜气候条件下群落中最终占主导地位的植被类型将是 。‎ ‎(2)该坡地经治理后,既扩大了植被覆盖面积、增加了对大气中 的固定,又提高了经济产出,初步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发展。‎ ‎【答案】I.(1)神经和体液;作用时间较长 (2)产热和散热;渗透压(3)大脑皮层 ‎【解析】I(1)起跑这一复杂动作是在神经系统参与下完成的,起跑后心跳加快与肾上腺素的分泌有关,故该过程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激素经过体液运输起作用,速度较慢,作用时间较长,运动停止后,部分肾上腺素等激素仍在一段时间内发挥作用,导致心跳不能立即恢复到正常水平。‎ ‎(2)体温在较高水平维持相对稳定,说明此时机体产热量和散热量达到动态平衡;途中大量出汗散失较多的水分,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应及时补充水分以维持内环境渗透压稳定。‎ ‎(3)在感到疲劳状态下仍坚持跑完全程,与个人意识控制有关,控制该行为的中枢位于最高级中枢——大脑皮层 ‎【试题评价】本题以马拉松长跑为信息背景,综合考查了生命活动调节相关知识和考生的理解能力,涉及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血糖平衡等内容,较易得分 ‎【答案】II.(1)样方法;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弱光;乔木(2)碳元素(CO2)‎ ‎【解析】II(1)对植物和活动能力比较弱的动物,一般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结合题中材料,图中①表示一年生草本植物,②表示多年生草本植物,③表示灌木。决定种群密度最直接的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图中.o→a,物种①的密度上升,数量增多,说明该时间段内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c段,群落由多年生草本阶段向灌木阶段过渡,灌木取代了多年生草本植物,多年生草本植物②逐渐降低到相对稳定的水平,说明②能耐受灌木丛导致的弱光环境,并在该环境下保持种群数量的相对稳定;c点后,若气候条件适宜,高大的乔木能获得充足的光照取代灌木的优势,成为该地区占主导地位的植被类型。‎ ‎(2)该地区经过治理,增大了植被覆盖面积,同时增加的植被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固定更多的碳元素(CO2),增加了农林产品的产出,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发展。‎ ‎【试题评价】本题综合考查种群与群落相关知识及考生的理解能力和识图能力,涉及种群密度调查、群落演替等相关内容,较易得分。‎ ‎(2013福建卷)27.为探究铅中毒对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将大鼠分为四组,其中一组饮水,其余三组饮醋酸铅溶液,60天后进行检测。‎ 检测a:用下图水迷宫(池水黑色,大鼠无法看到平台)进行实验,大鼠从入水点入水,训练其寻找水面下隐蔽平台,重复训练4天后撤去平台,测定大鼠从入水点到达原平台水域的时间;‎ 检测b:测定脑组织匀浆铅含量及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AChE活性检测原理:AChE可将乙酰胆碱(ACh)水解为胆碱和乙酸,胆碱与显色剂显色,根据颜色深浅计算酶活性。‎ 组别 醋酸铅溶液浓度 ‎/g·L-1‎ 脑组织铅含量 ‎/g·gprot-1‎ AChE活性 ‎/U·mgprot-1‎ 到达原平台水域时间 ‎/s ‎①‎ ‎0‎ ‎0.18‎ ‎1.56‎ ‎22.7‎ ‎②‎ ‎0.05‎ ‎0.29‎ ‎1.37‎ ‎23.1‎ ‎③‎ ‎1‎ ‎0.57‎ ‎1.08‎ ‎26.9‎ ‎④‎ ‎2‎ ‎1.05‎ ‎0.76‎ ‎36.4‎ 请回答:‎ ‎(1)表中用于评价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指标是 ,通过该指标可知 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最弱。‎ ‎(2)Ach是与学习记忆有关的神经递质,该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 ,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 变化。ACh发挥效应后在 酶的催化下水解,本实验是通过检测单位时间内 的生成量,进而计算该酶的活性。‎ ‎(3)表中结果表明:脑组织铅含量越高,ACh水解速度越 。‎ ‎(4)水迷宫实验过程中,使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的措施是 ,以此强化神经元之间的联系。‎ ‎【答案】(16分)(1)到达原平台水域时间 ④‎ ‎(2)突触间隙 电位 乙酰胆碱酯 胆碱 (3)慢 (4)重复训练 ‎【解析】(1)表中用于评价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指标是到达原平台水域时间,通过该指标可知④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最弱。‎ ‎(2)Ach是与学习记忆油管道额神经递质,该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ACh发挥效应后在乙酰胆碱酯 酶的催化下水解,本实验是通过检测单位时间内胆碱的生产量,进而计算该酶的活性。‎ ‎(3)表中结果表明:脑组织铅含量越高,ACh水解速度越慢。‎ ‎(4)水迷宫实验过程中,使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的措施是重复训练,以此强化神经元之间的联系。‎ ‎【试题点评】此题以实验为出发点,考查学生从题干和图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但同时也考查了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和运用的能力,只要认真读题和审题,在题干和表格中可以找得到相关的答案,对突触的考查十分基础,学生只要牢固掌握了,便可回答正确。此题总体难度中等,对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有一定的要求。‎ ‎(2013北京卷)31.(16分)研究者发现,小鼠舌头上的某些味觉细胞和小肠上皮细胞表面均存在蛋白C,该蛋白能和脂肪结合。为研究蛋白C的功能,进行了系列实验。‎ ‎(1)蛋白C是一种膜蛋白,它在细胞内的 上合成,然后在 和 中加工。‎ ‎(2)实验一:让小鼠舌头接触脂肪,结果发现正常小鼠小肠出现脂肪消化液,而去除蛋白C基因的小鼠分泌的脂肪消化液明显减少。由此推测,脂肪通过与味觉细胞表面的蛋白C结合,刺激了脂肪味觉 ,产生兴奋,传到相关中枢,再通过刺激 刺激消化腺分泌。‎ ‎(3)实验二:分别培养实脸一中两种小鼠的小肠上皮细胞,向培养液中加入脂肪分解物。与正常小鼠细胞相比,进入去除蛋白C基因的小鼠细胞的脂肪分解物减少,表明小肠上皮细胞表面蛋白C的功能是 。‎ ‎(4)为了证实其他哺乳动物的蛋白C也有相似作用,可行的做法是从该种动物的基因文库中 蛋白C基因序列,然后以 的小鼠为受体,导入该基因序列,检测发育出的小鼠相关指标的恢复程度。‎ ‎【答案】(1)核糖体 内质网 高尔基体 (2)感受器 传出神经 ‎ ‎(3)促进脂肪分解物的吸收(4)获取/获得 去除蛋白C基因 ‎【解析】(1)蛋白质是在核糖体上合成,首先在内质网中加工,然后在高尔基体中进行分类包装。‎ ‎(2)舌头接触脂肪,结果在小肠中出现脂肪酶,说明通过反射弧作用于效应器分泌脂肪酶,所以脂肪通过与味觉表面的蛋白C结合,刺激了脂肪味觉的感受器,传导相关的神经中枢,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效应器。‎ ‎(3)单独培养正常小鼠细胞核去除蛋白C基因的小鼠细胞,发现进入去除蛋白C基因的小鼠细胞的脂肪的分解物减少,说明蛋白C细胞有促进脂肪分解物的吸收的作用。‎ ‎(4)获取蛋白C基因的方法是从基因文库中获得并进行扩增,动物细胞的基因工程的受体细胞是受精卵细胞,然后检测发育出的小鼠相关指标的恢复程度。‎ ‎【试题评价】本题综合考查了细胞器功能、酶、内环境调节方式、基因工程和实验结果分析等方面的知识,综合性较强、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对于学生来说难度适中。‎ ‎14.植物的激素调节 ‎ ‎(2013安徽卷)5.科学家温特做了如下实验:把切下的燕麦尖端放在琼脂块上,几小时后,移去胚芽鞘尖端,将琼脂块切成小块。再将经处理过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燕麦胚芽鞘一侧,结果胚芽鞘会朝对侧弯曲生长。但是,如果放上的是没有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胚芽鞘则既不生长也不弯曲。该实验证明了 A. 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 B. 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是某种化学物质 C. 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 D. 胚芽鞘会弯向光源生长 ‎【答案】B ‎【解析】1928年,荷兰科学家温特在实验中,把切下的胚芽鞘尖端放在琼脂块上,几小时以后,移去胚芽鞘尖端,并将这块琼脂切成小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一侧,结果发现这个胚芽鞘会向放琼脂的对侧弯曲生长。如果把没有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小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一侧,结果发现这个胚芽鞘既不生长,也不弯曲。由此说明,胚芽鞘的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物质,这种物质从尖端运输到下部,并且能够促使胚芽鞘下面某些部分的生长。‎ ‎【试题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旨在考查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分析,难度较小。‎ ‎(2013大纲卷)4.关于植物生长素和生长素类似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A.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可促进无子果实的发育 B.同一植株和芽生长所需的最适生长素浓度相同 C.单侧光照射燕麦胚芽鞘可使其生长素分布发生变化 D.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插条可促进其生根 ‎【答案】B同一植株的根和芽生长所需要的最适生长素浓度不同,根对生长素浓度要敏感些,B错误。‎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植物激素的了解,难度适中。‎ ‎(2013浙江卷)5.光照、赤霉素和赤霉素合成抑制剂对某种植物茎伸长影响的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茎伸长受抑制均由赤霉素合成抑制剂引起 B.赤霉素是影响茎伸长的主要因素之一 C.植物茎伸长与光照时间无关 D.该植物是赤霉素缺失突变体 ‎【答案】B【解析】根据题图,光照时间长短、赤霉素、赤霉素合成抑制剂等均会影响茎的伸长,各组限制因素不同,不能一概而论,A项错误;对比1组和2组的茎长,说明赤霉素是影响茎伸长的主要因素之一,B项正确;对比1组和4组的茎长,说明植物茎伸长与光照时间长短有关,C项错误;对比4组和5组的茎长,同样光照时间情况下,使用赤霉素合成抑制剂的小组茎长较短,说明该植物体自身的赤霉素合成受阻导致茎长伸长受阻,该植物不是赤霉素缺失突变体,D项错误。‎ ‎【试题评价】本题以条形图为信息载体,综合考查了光照、赤霉素和赤霉素合成抑制剂对植物茎伸长的影响,同时考查了考生识图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综合性。‎ ‎15.种群和群落 ‎ ‎(2013浙江卷)4.下列关于出生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A.若某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 B.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 C.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 D.若比较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 ‎【答案】B ‎【解析】种群年初个体数为100,一年新生个体数量为20,出生率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死亡率为10%,种群年增长率为10%,A项错误;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的动物,当雌雄比例为1:1时,每个个体都能产生后代,此时的出生率最高,越接近该比例,出生率越高,B项正确;调控环境条件,使动物性成熟推迟,动物的繁殖时期推迟,会导致年平均出生率更低,C项错误;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增长型的出生率最高,D项错误。‎ ‎【试题评价】本题以出生率为切入点,考查出生率计算以及性别比例、性成熟时间、年龄组成等对出生率的影响等相关内容,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较易得分。‎ ‎(2013福建卷)3.在两块条件相同的退化林地上进行森林人工恢复和自然恢复的研究,20年后两块林地的生物多样性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人工种植的马尾松人工恢复林植物种数为137种,无人工种植的自然恢复林植物种数为226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可采用样方法调查林地上植物的种群密度 B.森林恢复提高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C.人工恢复林比自然恢复林的植物丰富度低 D.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初生演替 ‎【答案】D【解析】样方法可以用来调查植物和活动能力弱的动物的种群密度,A正确;森林恢复扩大了植被面积和垂直高度,提高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B正确;人工恢复林中植物种数为137种,无人工种植的自然恢复林植物种数为226种,自然前者的植物丰富度低,C正确;初生演替是发生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等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过的地面,或者原来存在过植物,但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退化林地显然不属此例,应属次生演替,D错误。‎ ‎【试题点评】通过比较人工恢复林和自然恢复林中的植物种类数,考查了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流经生物群落的太阳能总量、物种丰富度、群落演替等概念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2013江苏卷)10. 在一段新建公路的边坡(甲)上移栽灌木和草本植物以保护边坡,另一段边坡(乙)不进行移栽,其他实验条件相同,1 年后两段边坡的检测结果如下表。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A. 可以推测移栽植物会降低该群落结构的稳定性 B. 小型土壤动物的增多是移栽植物的预期结果 C. 边坡甲上因没有移栽乔木而不可能自然长出乔木 D. 边坡甲上的群落演替会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剧 ‎【答案】B【解析】种植植物与不干预相比,生物数量及种类都明显提高,因此移栽植物会提高该群落结构的稳定性,A错误;种植植物后小型土壤动物的明显增多B正确; 边坡甲实验时没有移栽乔木,但也有可能发生群落的演替自然长出乔木,C错误;群落演替过程达到相对稳定阶段后不会再继续加剧,D错误。‎ ‎【试题评价】此题考查生态系统稳定性相关知识,难度不大。‎ ‎(2013山东卷)26、(8分)稻田中除水稻外,还有杂草、田螺等生物。‎ ‎(1)调查稻田中田螺种群密度时可采用样方法,选取样方的关键是 。根据右侧的取样调查表可估算出稻田中田螺的种群密度为 只/m2。‎ 样方编号 ‎1‎ ‎2‎ ‎3‎ ‎4‎ ‎5‎ ‎6‎ 样方面积(m2)‎ ‎1‎ ‎1‎ ‎1‎ ‎1‎ ‎1‎ ‎1‎ 田螺数量(只)‎ ‎15‎ ‎18‎ ‎15‎ ‎19‎ ‎15‎ ‎14‎ ‎ (2)稻田中经控制后的有害生物密度与所需的防治成本有关,并影响作物的价值。图中曲线 (填“Ⅰ”或“Ⅱ”)表示将有害生物控制在不同密度时的防治成本。若将有害生物密度分别控制在图中A、B、C三点,则控制在 点时收益最大。‎ ‎(3)如在适当时间将鸭引入稻田,鸭能以稻田中的杂草、田螺等有害生物为食,从而可以减少 使用,减轻环境污染。稻田生态系统中的 能将鸭的粪便分解成 以促进水稻的生长。‎ ‎【答案】(1)随机取样 16‎ ‎(2)Ⅰ B ‎ ‎(3)农药 分解者(或:细菌、真菌等) 无机物 ‎ ‎【解析】(1)样方法中取样的关键是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有人的主观因素;田螺的种群密度取各样方的平均值:(15+18+15+19+15+14)/6=16只/m2。‎ ‎(2)经控制后的有害生物的密度越小,防治成本越高,但作物价值也大,反之,经控制后的有害生物的密度越大,防治成本越低,但作物价值也越低。由于作物价值与防治的成本之间的差值为收益,所以防治成本为曲线I,作物价值为曲线II;选ABC三点中B点防治最好,此时二者差值最大,即收益最大。‎ ‎(3)进行生物防治以后,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从而减轻环境污染;稻田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能够将鸭粪分解成水稻所需要的无机物,促进水稻的生长。‎ ‎【试题评价】本题主要考查样方法和有害生物防治规律,意在考查考生数据分析、识图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013安徽卷)30.(20分)‎ Ⅰ.(8分)将蛙脑破坏,保留脊髓,做蛙心静脉灌注,以维持蛙的基本生命活动。暴露蛙左后肢屈反射的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分别连接电位计和。将蛙左后肢趾尖浸入0.5%硫酸溶液后,电位计和有电位波动,出现屈反射。右图为该反射弧结构示意图。‎ ‎(1)用简便的实验验证兴奋能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而在反射弧中只能单向传递 ‎(2)若在灌注液中添加某种药物,将蛙左后肢趾尖浸入0.5%硫酸溶液后,电位计有波动,电位计未出现波动,左后肢未出现屈反射,‎ 其原因可能有:① ;② 。‎ Ⅱ.(12分)合理密养、立体养殖是提高池塘养殖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 (1) 某池塘中有水草、绿藻、草鱼、鳙鱼(主要摄食浮游动物)和鳜鱼(肉食性),以及水溞、轮虫等浮游动物。请按主要捕食关系,绘出该池塘生态系统的食物网。‎ ‎(2)轮虫和水溞的种间关系是 。‎ ‎(3)研究池塘生态系统不同水层光合速率,对确定鱼的放养种类和密度有参考价值。从池塘不同深度采集水样,分别装入黑白瓶中(白瓶为透明玻璃瓶,黑瓶为黑布包裹的玻璃瓶)并封闭。然后将黑白瓶对应悬挂于原水样采集位置,同时测定各水层剩余水样溶氧量,作为初始溶氧量。24h后,测定各黑白瓶中溶氧量。若测得某水层初始溶氧量为A mg·L-1,白瓶溶氧量为B mg·L-1,黑瓶溶氧量为C mg·L-1,则该水层总光合速率为 mg·L-1·d-1.若上午黑白瓶被悬挂于水深25cm处时,白瓶意外坠落至池塘底部,短时间内,该瓶内绿藻叶绿体重C3含量 。‎ ‎(4)从群落结构的角度分析,立体养殖可以 。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合理密养可以 。‎ ‎【答案】I ‎(1)方法和现象:刺激电位计与骨骼肌之间的传出神经。观察到电位计有电位波动和左后肢屈腿,电位计未出现电位波动。‎ ‎(2)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不能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 突触前膜不能释放递质 II (1)如右图 ‎(2)竞争 ‎(3)B–C 增加 ‎(4)充分利用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等资源 提高能量利用率,使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解析】I.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但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只能从突触前膜传递给突触后膜,因此在传出神经给予合适刺激不会将兴奋传递给传出神经;灌注某种药物后电位计能记录到电位波形,在电位计能记录到电位波形说明并非抑制神经纤维膜上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因此该药物应该是抑制突触兴奋的传递,所以可能是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不能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也可能是突触前膜不能释放递质。‎ II.浮游动物以浮游植物为食,食物链从生产者开始,顶级消费者结束。‎ 轮虫和水蚤的食物相同存在竞争关系。‎ A-C为呼吸量,B-A为净光合作用,两者的和为总光合作用。水的深度越深光照越少,光反应产生的[H]和ATP减少,C3积累。‎ 立体养殖从群落结构的角度考虑,充分利用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等资源,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合理密养可以帮助人们合理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试题点评】本题综合性很强,综合考查了神经调节、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关系、群落结构,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与能量流动,对核心概念理解和掌握的要求很高。难度较大。‎ ‎(2013新课标Ⅰ卷)32(6分)‎ 南方某地的常绿阔叶林等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得以恢复。下表为恢复过程一次更替的群落类型及其植物组成。‎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地常绿阔叶林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类型为 演替。常绿阔叶林遭到破坏后又得以恢复的原因,除了植物的种子或者繁殖体课得到保留外,还可能是原有的 ‎ ‎ 条件也得到基本保留。‎ ‎(2)在有上述群落构成的生态系统中,恢复力稳定性最强的是 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最强的是 生态系统。‎ ‎(3)与草丛相比,针叶林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 (填“简单”或“复杂”),原因是 。‎ ‎【答案】(1)次生 土壤 ‎(2)草丛 常绿阔叶林 复杂 针叶林中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更复杂 ‎【解析】(1)该地是因为过度砍伐造成的森林破坏,所以土壤没变,土壤中会留下原来植物的种子和根系,所以只能是次生演替 ‎(2)上述群落中草丛群落生物种类最少,营养结构最简单,遭到破坏后最容易恢复,常绿阔叶林群落生物种类最多,营养结构最复杂,所以抵抗力稳定性最强。‎ ‎(3)植物为动物提供了食物和栖息场所,动物随植物分层而分层,所以与草丛相比,针叶林中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复杂。‎ ‎【试题点评】本题通过考查生态系统的空间结构、恢复力稳定性和演替等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对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恢复力稳定性等概念的理解能力;考查对动物分层的原因的理解和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 ‎16.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 ‎ ‎(2013新课标Ⅰ卷)5.某农场面积约140hm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很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前来捕食。某实验小组用标志重捕法调查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了1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了280只,发现其中有2只带有标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 ‎ B.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00只/ hm2 ‎ C. 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该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 ‎ D. 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中,第三营养级含能量最少 ‎【答案】C ‎【解析】鹰是黑线姬鼠的天敌,引入天敌后,会引起黑线姬鼠种群密度下降,A正确;种群密度=280×100÷2÷140=100只/hm2,B正确;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种群的数量,而非指某个种群中个体的数量,C错误;能量传递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第三营养级能量最少D,正确。‎ ‎【试题点评】本题通过种群密度的测量与计算、能量流动特点等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对种群密度的计算能力、对能量流动特点的分析能力。‎ ‎(2013四川卷)6.稻田生态系统是四川盆地重要的农田生态系统,卷叶螟和褐飞虱是稻田中两种主要害虫,拟水狼蛛是这两种害虫的天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害虫与拟水狼蛛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B.防治稻田害虫,可提高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C.精耕稻田与弃耕稻田的生物群落,演替的方向与速度有差异 D.用性外激素专一诱捕卷叶螟,短期内褐飞虱的种群密度会下降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知识。信息传递能够调整生物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A项正确;防治稻田害虫,可以使能量更多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但是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B项错误;人为因素可以影响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精耕稻田为人为影响的群落,和弃耕稻田的自然演替不同,C项正确;用性外激素专一诱捕卷叶螟,使卷叶螟密度降低,拟水狼蛛会更多以褐飞虱为食,所以褐飞虱种群密度会下降,D项正确。‎ ‎【试题点评】本题综合考查了信息传递的功能、能量流动的意义、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以及种群密度的变化,意在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难度中等。针对此类题型,复习时需要对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进行整合,重点围绕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进行复习。‎ ‎(2013江苏卷)26.(7分)在江苏某地进行稻田养鱼的实验研究。6月5日在一定面积的实验小区插秧后放养300条小鲫鱼(杂食性),稻田水深8—10cm。对照小区不放鱼,其他条件相同。所有处理设置3次重复实验持续2个月,期间检测浮游植物生物量(干重)。请回答下列问题:‎ ‎(1)每个处理设置3次重复,其主要目的是 。‎ ‎(2)实验的第一个月期间,检测发现实验组浮游植物生物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原因分析如下:放养鱼对浮游植物的不利之处是鱼的取食作用;有利之处是鱼粪为浮游植物提供营养物质,以及鱼会大量捕食 从而减弱其对浮游植物的捕食作用。在此期间,有利因素占据优势。‎ ‎(3)实验的第二个月期间,所有小区的浮游植物生物量均显著下降,主要原因是此时生长旺盛的水稻与浮游植物之间具有 关系。‎ ‎(4)放养鱼增加了该生态系统中 的复杂性,从而增加了该生态系统中 的速率。‎ ‎(5)除了上述因素之外,对该实验研究影响最大的不定因素是 (填序号)‎ ①鸟 ②土壤质地 ③光照 ④水体肥力 ⑤稻田杂草 ‎【答案】(7分)‎ ‎(1)减少实验误差(增加实验的准确性) ‎ ‎(2)浮游动物 ‎ ‎(3)竞争 ‎(4)营养结构(食物网或食物链) 物质转化和能量流动 ‎ ‎(5)①‎ ‎【解析】(1)进行实验时设置重复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排除偶然因素对实验结果造成的误差,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2)鱼类会捕食体型较小的浮游动物,减小这些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捕食,使实验组浮游植物生物量显著高于对照组。‎ ‎(3)生长旺盛的水稻和浮游植物会因水中的矿质营养、光照等因素而产生竞争关系。‎ ‎(4)放养鱼类增加了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增加了该生态系统中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鱼类作为消费者可以加快生态系统中物质转化和能量流动的速率。‎ ‎(5)鸟类的存在会改变整个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而影响生物的种间关系,故对该实验研究影响最大。‎ ‎【试题评价】本题以稻田养鱼实验研究为背景,综合考查了高中生物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生物群落的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功能与结构等知识,具有一定的综合性,难度适中。‎ ‎(2013大纲卷)33.(11分)某一池塘中有三个优势种群,分别是鳙鱼、浮游动物A和浮游植物B,其中鳙鱼以浮游动物A为食,浮游动物A以浮游植物B为食。‎ 回答下列问题:‎ ‎(1)为提高池塘鳙鱼的产量,采取向池塘中施肥和捕捞小型野杂鱼等措施,其中施肥的作用是直接提高 的种群数量。捕捞野杂鱼的作用是降低其与鳙鱼对 、 和空间等资源的竞争。‎ (1) 若大量捕捞使池塘中的鳙鱼数量减少,则短时间内会导致 的种群数量迅速下降。‎ (2) 若池塘施肥过量,一段时间后,池塘内上述三个优势种群消失了两个,它们是 ,消失的主要原因是缺少 。再经过一段时间后,仅存的一个优势种群也基本消失,而另一类生物如微生物大量繁殖,使水体变黑发臭,该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 。‎ ‎【答案】(1)浮游植物B 食物 氧气(或溶解氧)‎ ‎(2)浮游植物B ‎(3)浮游动物A和鳙鱼 氧气(或溶解氧) 分解者 ‎【解析】(1)根据能量流动和种间关系的相关知识分析,为了提高池塘鳙鱼的产量,可以通过减少其竞争者和捕食者的数量或增加其食物来源两种手段。鳙鱼和竞争者主要是竞争食物和氧气等资源。‎ ‎(2)根据食物链和种间关系分析,鳙鱼数量减少,会使得浮游动物的数量增加,进而导致浮游植物的数量减少。‎ ‎(3)施肥过多,会导致池塘内微生物大量繁殖,而造成池塘中融氧降低,三个优势种群中,因为缺氧最先死亡的是鳙鱼和浮游动物。大量繁殖的微生物分解动植物的遗体,所以属于分解者。‎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生态系统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难度适中。‎ ‎(2013天津卷)8.(16分)菌根是由菌根真菌与植物根系的联合体。菌根真菌从土壤中吸取养分和水分供给植物,植物为菌根提供糖类等有机物。下表为不同温度下菌根对玉米幼苗光合特性影响的实验结果。‎ 组别 光合作用速率 ‎(μmol CO2·m-2·s-1)‎ 气孔导度·‎ ‎(mmol·m-2·s-1)‎ 细胞间CO2浓度 ‎(μmol·mol-1)‎ 叶绿素相对含量 ‎25℃‎ 有菌根 ‎8.8‎ ‎62‎ ‎50‎ ‎39‎ 无菌根 ‎6.5‎ ‎62‎ ‎120‎ ‎33‎ ‎15℃‎ 有菌根 ‎6.4‎ ‎58‎ ‎78‎ ‎31‎ 无菌根 ‎3.8‎ ‎42‎ ‎157‎ ‎28‎ ‎5℃‎ 有菌根 ‎4.0‎ ‎44‎ ‎80‎ ‎26‎ 无菌根 ‎1.4‎ ‎17‎ ‎242‎ ‎23‎ ‎·气孔导度是描述气孔开放程度的量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菌根真菌与玉米的种间关系是 。‎ ‎(2)25℃条件下,与无菌根玉米相比,有菌根玉米叶肉细胞对CO2的利用率 。‎ ‎(3)15℃条件下,与无菌根玉米相比,有菌根玉米光合作用速率高,据表分析,其原因有 ‎① ,促进了光反应;② , 促进了暗反应。‎ ‎(4)实验结果表明:菌根能提高玉米的光合作用速率,在 条件下提高比例最大。‎ ‎(5)在菌根形成率低的某高寒草甸试验区进行菌根真菌接种,可提高部分牧草的菌根形成率。下图为接种菌根真菌后试验区内两种主要牧草种群密度和群落物种丰富度的变化结果。‎ ‎①图中种群密度数值应采用样方调查结果的 值。‎ ‎②据图推测,两种牧草中菌根依赖程度更高的是 。接种菌根真菌后,该试验区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提高,原因是 。‎ ‎【答案】(1)互利共生 ‎ ‎(2)高 ‎ ‎(3)①叶绿体相对含量高,利于吸收光能 ②气孔导度大,CO2供给充分 ‎(4)5℃(或低温) ‎ ‎(5)①平均 ②优质牧草A 物种丰富度升高,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升高 ‎【解析】‎ ‎(1)由题可知,菌根真菌从土壤吸收养分和水,同时有利于植物光合作用,植物为菌根真菌提供糖类等有机物,两者是互利共生关系。‎ ‎(2)在25℃条件下,有菌根玉米细胞间CO2浓度相对于无菌根玉米较低,说明有菌根玉米利用率较高,光合作用较强。‎ ‎(3)在15℃条件下,有菌根玉米光合作用速率高,据表分析,有菌根叶绿素相对含量较大,有菌根玉米,吸收光能速率较大,促进光反应进行,气孔导度较大,细胞间CO2浓度较小,CO2供应充足,促进暗反应进行。‎ ‎(4)对比三个温度条件下,在5℃条件下,有菌根玉米与无菌根玉米光合速率相比,提高程度最大。‎ ‎(5)①牧草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且取各样方平均值,保证数据的科学有效性。②从图表中分析,优质牧草在真菌作用下,种群密度逐年升高,而劣质牧草种群密度逐年降低。接种真菌后,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不断增加,物种多样性增强,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增强,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试卷评价】本试题考查植物光合作用、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数据分析能力,属于理解层次,但考查内容相对简单,容易得分。‎ ‎18现代生物科技 ‎ ‎(2013江苏卷)4. 某同学用洋葱进行DNA 粗提取和鉴定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A. 加入洗涤剂后用力进行快速、充分的研磨 B. 用蛋白酶纯化过滤后的研磨液中的 DNA C. 加入酒精后用玻璃棒轻缓搅拌 D. 加二苯胺试剂摇匀后沸水浴加热 ‎【答案】A【解析】加入洗涤剂后研磨动作要轻缓、柔和,否则容易产生大量的泡沫,不利于后续步骤的操作,A错误;利用蛋白酶分解杂质蛋白,从而使提取的DNA与蛋白质分开,起到纯化的作用,B正确;加入酒精溶液,静置溶液中出现的白色丝状物就是粗提取的DNA,用玻璃棒沿一个方向轻缓搅拌,防止断裂,C正确;用二苯胺鉴定DNA需要水浴加热,D正确。‎ ‎【试题评价】此题考查用洋葱进行DNA粗提取和鉴定实验,需要掌握实验的目的,流程及注意事项,考查基础全面,难度不大。‎ ‎(2013江苏卷)13. 软骨发育不全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基因型为HH 的个体早期死亡。一对夫妻均为该病患者,希望通过胚胎工程技术辅助生育一个健康的孩子。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A. 首先经超排卵处理后进行体外受精 B. 从囊胚中分离细胞,培养后检测基因型 C. 根据检测结果筛选基因型为hh 的胚胎 D. 将胚胎培养至原肠胚期后移植到子宫 ‎【答案】D【解析】超数排卵可以得到多个次级卵母细胞,以便于体外受精得到更多的胚胎,A正确;检测基因型,是从囊胚中分离细胞,以便于选择正常胚胎,B正确;软骨发育不全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健康个体基因型应为hh,C正确;人类进行胚胎移植的时间一般8-16个细胞时期,D错误。‎ ‎【试题评价】此题考查胚胎工程的原理及关键技术,难度不大。‎ ‎(2013江苏卷)15.下列关于转基因生物安全性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我国已经对转基因食品和转基因农产品强制实施了产品标识制度 B.国际上大多数国家都在转基因食品标签上警示性注明可能的危害 C.开展风险评估、预警跟踪和风险管理是保障转基因生物安全的前提 D.目前对转基因生物安全性的争论主要集中在食用安全性和环境安全性上 ‎【答案】B【解析】转基因生物是否存在安全问题,尚在争论之中,国家为了维护消费者对转基因产品的选择权和知情权,一般会加贴标注,但不会警示性注明可能的危害,B错误。‎ ‎(2013江苏卷)22.小鼠杂交瘤细胞表达的单克隆抗体用于人体试验时易引起过敏反应,为了克服这个缺陷,可选择性扩增抗体的可变区基因(目的基因)后再重组表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多选)‎ A.设计扩增目的基因的引物时不必考虑表达载体的序列 B.用PCR方法扩增目的基因时不必知道基因的全部序列 C.PCR体系中一定要添加从受体细胞中提取的DNA聚合酶 D.一定要根据目的基因编码产物的特性选择合适的受体细胞 ‎【答案】BD【解析】设计引物时应当与表达载体两端的序列进行互补配对A错误;PCR法扩增目的基因只需要知道基因两端的序列设计合适的引物即可,而不必知道其全部序列,B正确;PCR中应用耐高温的DNA聚合酶C错误;根据目的基因的编码产物选择合适的受体细胞,以有利于基因的表达,D正确,因此答案为BD。‎ ‎【试题评价】本题主要考查基因工程中PCR技术等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2013浙江卷)6.实验小鼠皮肤细胞培养(非克隆培养)的基本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甲过程需要对实验小鼠进行消毒 B.乙过程对皮肤组织可用胰蛋白酶消化 C.丙过程得到的细胞大多具有异倍体核型 D.丁过程得到的细胞具有异质性 ‎【答案】C【解析】动物细胞培养需要无毒无菌的环境,甲过程指从实验小鼠身上取下皮肤组织,该过程需要对小鼠进行消毒处理,A项正确;乙过程表示将得到的皮肤组织分散成单个细胞制备成细胞悬液,可用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进行处理,B项正确;丙过程表示原代培养,此时的细胞仍能保持正常的二倍体核型,C项错误;丁过程表示传代培养,克隆培养法培养出来的是纯系,非克隆培养得到的是不纯的细胞群,D项正确。‎ ‎【试题评价】本题以小鼠皮肤细胞培养为载体,综合考查了动物细胞培养相关操作过程和考生的识记理解能力,涉及组织块的处理、原代培养和传代培养等相关内容,整体难度不大。‎ ‎(2013大纲卷)2.关于动物细胞培养和植物组织培养的叙述,错误的是 1. 动物细胞培养和植物组织培养所用培养基不同 2. 动物细胞培养和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都要用到胰蛋白酶 3. 烟草叶片离体培养能产生新个体,小鼠杂交瘤细胞可离体培养增殖 4. 动物细胞培养可用于检测有毒物质,茎尖培养可用于植物脱除病毒 ‎【答案】B【解析】植物组织培养不需要用胰蛋白酶,B错误。‎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细胞工程技术的了解,难度较低。‎ ‎(2013重庆卷)2.题2图是单克隆抗体制备流程的简明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①是从已免疫的小鼠脾脏中获得的效应T淋巴细胞 B.②中使用胰蛋白酶有利于杂交瘤细胞的形成 C.③同时具有脾脏细胞和鼠骨髓瘤细胞的特性 D.④是经筛选培养获得的能分泌特异性抗体的细胞群 ‎【答案】D【解析】①是获得已经免疫的B细胞,A项错误;胰蛋白酶使得组织块分散为单个细胞,B项错误;③同时具有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的特性,C项错误;④经筛选后获得能够获得分泌特异性抗体的杂交瘤细胞,D项正确。‎ ‎【试题评价】本题考查单克隆抗体制备流程相关只是和考生的识图能力,属理解层次,较易得分。‎ ‎(2013安徽卷)6.下图为通过DNA分子杂交鉴定含有某特定DNA的细菌克隆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根据培养皿中菌落数可以准确计算样品中含有的活菌实际数目 B. 外源DNA必须位于重组质粒的启动子和终止子之间才能进行复制 C. 重组质粒与探针能进行分子杂交是因为DNA分子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 D. 放射自显影结果可以显示原培养皿中含有特定DNA的细菌菌落位置 ‎【答案】D【解析】根据菌落数只能大约推测出活菌数,A错误;外源DNA作为一个完整的基因,自身含有启动子和终止子,B错误;DNA杂交是利用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进行的,C错误;因为放射性标记的DNA探针能与相应的DNA杂交,而产生放射自显影,而只有特定的DNA才与探针相结合,所以可以显示原培养皿中含有特定DNA的细菌菌落位置,D正确。‎ ‎【试题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细菌培养和基因工程等有关知识,选修内容回归选择题,难度适中。‎ ‎(2013重庆卷)5.某兴趣小组拟用组织培养繁殖一种名贵花卉,其技术路线为“取材→消毒→愈伤组织培养→出芽→生根→移栽”。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消毒的原则是既杀死材料表面的微生物,又减少消毒剂对细胞的伤害 B.在愈伤组织培培养中加入细胞融合的诱导剂,可获得染色体加倍的细胞 C.出芽是细胞再分化的结果,受基因选择性表达的调控 D.生根时,培养基通常应含α—萘乙酸等生长素类调节剂 ‎【答案】B【解析】消毒剂的使用既要杀死表面微生物,有防止伤害组织细胞,影响组织培养,A项正确;植物细胞融合是指经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处理后得到的原生质体的诱导融合,带有细胞壁的愈伤组织细胞不能诱导融合形成染色体加倍的细胞,B项错误;出芽和生根都是细胞再分化的结果,其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C项正确;α—萘乙酸为生长素类似物,可诱导愈伤组织生根,D项正确。‎ ‎【试题评价】本题考查植物组织培养相关知识和考生的理解能力,涉及外植体的消毒、植物体细胞杂交、细胞分化及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组织培养的影响等内容,较易得分。‎ ‎(2013新课标II卷)40.[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15分)‎ 甲、乙是染色体数目相同的两种二倍体药用植物,甲含有效成分A,乙含有效成分B。某研究小组拟培育同时含有A和B的新型药用植物。‎ 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培育该新型药用植物,可取甲和乙的叶片,先用 酶和 酶 去除细胞壁,获得具有活力的 ,再用化学诱导剂诱导二者融合。形成的融合细胞进一步培养形成 组织,然后经过 形成完整的杂种植株。这种培育技术称为 。‎ ‎(2)上述杂种植株属于多倍体,多倍体是指 。假设甲与乙有性杂交的后代是不育的,而上述杂种植株是可育的,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 。‎ ‎(3)这种杂种植株可通过制作人工种子的方法来大量繁殖。经植物组织培养得到的 等材料用人工薄膜包装后可得到人工种子。‎ ‎【答案】(1)纤维素酶 果胶酶 原生质体 愈伤 再分化(或分红) 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 ‎(2)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前者染色体联会异常,而后者染色体联会正常 ‎(3)胚状体、不定芽、顶芽、腋芽 ‎【解析】(1)纤维素和果胶是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去除细胞壁常用的方法是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去除。去除细胞壁后,得到原生质体。诱导融合后,原生质体需要经过脱分化过程形成愈伤组织,然后再经过再分化过程形成完整的杂种植株。‎ ‎(2)略 后代不育一般是由于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联会紊乱引起的。‎ ‎(3)制造人工种子一般采用经植物组织培养得到的胚状体、不定芽、顶芽或腋芽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植物细胞工程的相关内容并结合考查了多倍体育种,试题以识记考查为主,难度较低。‎ ‎(2013新课标Ⅰ卷)40【生物——选修3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15分)‎ 阅读如下材料:‎ 材料甲:科学家将牛生长激素基因导入小鼠受精卵中,得到了体型巨大的“超级小鼠”;科学家采用农杆菌转化法培育出转基因烟草。‎ 材料乙:T4溶菌酶在温度较高时易失去活性,科学家对编码T4溶菌酶的基因进行改造,使其表达的T4溶菌酶的第3位的异亮氨酸变为半胱氨酸,在该半胱氨酸与第97位的半胱氨酸之间形成了一个二硫键,提高了T4溶菌酶的耐热性。‎ 材料丙:兔甲和兔乙是同一物种的两个雌性个体,科学家将兔甲受精卵发育成的胚胎移植到兔乙的体内,成功产出兔甲的后代,证实了同一物种的胚胎可在不同个体的体内发育。‎ 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甲属于基因工程的范畴。将基因表达载体导入小鼠的受精卵中常用 法。构建基因表达载体常用的工具酶有 和 。在培育转基因植物是,常用农杆菌转化发,农杆菌的作用是 。‎ ‎(2)材料乙属于 工程范畴。该工程是指以分子生物学相关理论为基础,通过基因修饰或基因合成,对 进行改造,或制造制造一种 的技术。在该实例中,引起T4溶菌酶空间结构改变的原因是组成该酶肽链的 序列发生了改变。‎ ‎(4)材料丙属于胚胎工程的范畴。胚胎移植是指将获得的早期胚胎移植到 种的,生理状况相同的另一个雌性动物体内,使之继续发育成新个体的技术。在资料丙的实例中,兔甲称为 体,兔乙称为 体。‎ ‎【答案】(1)显微注射法 限制性内切酶 DNA连接酶 农杆菌可感染植物,将目的基因转移到受体细胞中 ‎ ‎(2)蛋白质 现有蛋白质 新蛋白质 氨基酸 ‎(3)同 供 受 ‎【解析】(1)将基因表达载体导入小鼠的受精卵中常用显微注射法,构建基因表达载体常用的工具酶是限制性内切酶和DNA连接酶。农杆菌的作用是将目的基因导入到植物(受体)细胞内。‎ ‎(2)资料乙中的技术属于蛋白质工程的范畴,该工程是指以分子生物学相关理论为基础,通过对基因修饰或基因合成,对现有的蛋白质进行改造,或制造一种新的蛋白质的技术。在该实例中,引起T4溶菌酶空间结构改变的原因是组成该酶肽链的氨基酸序列发生了改变。‎ ‎(3)胚胎移植是指将获得的早期胚胎移植到同种的、生理状态相同的另一个雌性动物体内,使之继续发育为新个体的技术。在资料丙实例中,兔甲称为供体,兔乙称为受体。‎ ‎【试题点评】本题通过基因工程和胚胎工程知识结合,主要考查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识记能力。‎ ‎(2013天津卷)9.(15分)花椰菜易受黑腐病菌的危害而患黑腐病,野生黑芥具有黑腐病的抗性基因。用一定剂量的紫外线处理黑芥原生质体可使其染色体片段化,并丧失再生能力。再利用此原生质体作为部分遗传物质的供体与完整的花椰菜原生质体融合,以获得抗黑腐病杂种植株。流程如下图。‎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过程①所需的酶是 。‎ ‎(2)过程②后,在显微镜下观察融合的活细胞中有供体的 存在,这一特征可作为初步筛选杂种细胞的标志。‎ ‎(3)原生质体培养液中需要加入适宜浓度的甘露醇以保持一定的渗透压,其作用是 。原生质体经过 再生,进而分裂和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 ‎(4)若分析再生植株的染色体变异类型,应剪取再生植株和 植株的根尖,通过 、 、染色和制片等过程制成装片,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比较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 ‎(5)采用特异性引物对花椰菜和黑芥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得到两亲本的差异性条带,可用于杂种植株的鉴定。下图是用该引物对双亲及再生植株1—4进行PCR扩增的结果。据图判断,再生植株1—4中一定是杂种植株的有 。‎ ‎(6)对杂种植株进行 接种实验,可筛选出具有高抗性的杂种植株。‎ ‎【答案】(1)纤维素酶和果胶酶 (2)叶绿体 ‎(3)保持原生质体完整性 细胞壁 ‎(4)双亲(或花椰菜和黑芥) 解离 漂洗 ‎(5)1、2、4 (6)黑腐病菌 ‎【解析】(1)过程①表示原生质体的制备,要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去掉植物细胞的细胞壁 ‎(2)用于融合的两个细胞,一个是黑芥苗的叶肉细胞,一个是花椰菜的根部细胞,其中供体细胞特有的结构是叶绿体,可通过观察叶绿体的有无作为初步筛选杂种细胞的标志。‎ ‎(3)原生质体没有细胞壁的保护,需要加入适宜浓度的甘露醇以保证渗透压的稳定,以避免原生质体吸水或失水破坏原生质体的完整性;原生质体通过细胞壁杂声形成杂种细胞,进而形成愈伤组织。‎ ‎(4)分析再生植株染色体变异类型,需要将再生植株细胞染色体和黑芥苗与花椰菜细胞中的染色体制片观察进行比较,制片的基本程序是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5)根据图谱,花椰菜含有碱基对为300和600的DNA片段,黑芥还有碱基对为1000、1300和1500的片段,再生植株3,只含有长度为300和600的片段,与花椰菜一致,1、2、4既含有花椰菜DNA片段,又含有黑芥DNA片段,为杂种植株。‎ ‎(6)对杂种植株接种黑腐病菌,能正常生长的即为具有高抗性的杂种植株。‎ ‎【试题评价】本题以抗黑腐病花椰菜的培育为信息载体,综合考查了植物细胞工程、细胞分裂装片的制作观察、PCR图谱的识别等相关内容,同时也考查了考生识图获取信息的能力,具有一定难度。‎ ‎(2013山东卷)35、(8分)【生物-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科学家通过诱导黑鼠体细胞去分化获得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继而利用iPS细胞培育出与黑鼠遗传特性相同的克隆鼠。流程如下:‎ ‎(1)从黑鼠体内获得体细胞后,对其进行的初次培养称为 ,培养的细胞在贴壁生长至铺满培养皿底时停止分裂,这种现象称为 。‎ ‎(2)图中2-细胞胚胎可用人工方法从灰鼠输卵管内获得,该过程称为 ;也可从灰鼠体内取出卵子,通过 后进行早期胚胎培养获得。‎ ‎(3)图中重组囊胚通过 技术移入白鼠子宫内继续发育,暂不移入的胚胎可使用 方法保存。‎ ‎(4)小鼠胚胎干细胞(ES)可由囊胚的 分离培养获得。iPS与ES细胞同样具有发育全能性,有望在对人类iPS细胞进行定向 后用于疾病的细胞治疗。‎ ‎【答案】(1)原代培养 接触抑制 (2)冲卵 体外受精 ‎(3)胚胎移植 冷冻(或:低温)(4)内细胞团细胞 诱导分化 ‎【解析】(1)原代培养指将动物组织用酶处理成单个细胞后进行的初次培养。接触抑制指贴壁的细胞分裂生长到表面相互接触时,细胞就会停止分裂增殖的现象。‎ ‎(2)将早期胚胎从母牛子宫中冲洗出来的方法叫冲卵。‎ ‎(3)暂不进行胚胎移植的胚胎可放入—196℃的液氮中冷冻保存。‎ ‎(4)胚胎干细胞简称ES或EK细胞,是由早期胚胎或原始性腺分离出来的一类细胞。iPS与ES细胞一样,可通过定向诱导分化修补某些功能异常的细胞来治疗疾病。‎ ‎【试题评价】本题主要考查动物细胞培养和胚胎移植等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和理解应用能力。‎ ‎(2013福建卷)33. [生物-现代生物科技专题]必答题(10分)‎ 克隆猪成功率较低,与早期胚胎细胞的异常凋亡有关。Bcl-2基因是细胞凋亡抑制基因,用PCR技术可以检测该基因转录水平,进而了解该基因与不同胚胎时期细胞凋亡的关系。克隆猪的培育及该基因转录水平检测流程如图。‎ 卵母细胞 良种猪→体细胞 重组细胞 早期胚胎 受体子宫 克隆猪 胚胎移植 核移植 总mRNA cDNA 扩增产物 PCR X 不同发育时期提取 请回答:‎ (1) 图中重组细胞的细胞核来自 细胞,早期胚胎移入受体子宫后继续发育,经桑椹胚、囊胚和 胚最终发育为克隆猪。‎ (2) 在PCR过程中可检测出cDNA中Bcl-2 cDNA的分子数,进而计算总mRNA中Bcl-2 mRNA的分子数,从而反映出Bcl-2基因的转录水平。‎ ‎①图中X表示 过程。‎ ‎②从基因组数据库中查询Bcl-2 mRNA的核苷酸序列,以便根据这一序列设计合成 ‎ 用于PCR扩增,PCR扩增过程第一轮循环的模板是 。‎ ‎【答案】(1)体 原肠 ‎ ‎(2)①反转录 ②引物 Bcl-2 cDNA ‎【解析】(1)图中重组细胞的细胞核来自良种猪的体细胞,胚胎发育过程中囊胚继续发育形成原肠胚。‎ ‎(2)以mRNA为模板形成DNA的过程为反转录(或逆转录)。PCR扩增的前提是需要有一段已知的核苷酸片段,以便根据这一序列合成引物。图示可知,PCR扩增过程第一轮循环的模板是以mRNA为模板反转录形成的cDNA,因引物是依据Bcl-2 mRNA的核苷酸序列合成,故模板实际是其中的Bcl-2 cDNA。‎ ‎【试题点评】本题通过胚胎工程和基因工程的综合知识,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和理解应用能力。‎ ‎19.实验(2013江苏卷)2.下列关于生命科学研究方法与发展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源细胞学说从一个方面揭示了生物界的统一性:中教网]‎ B. 标志重捕法解决了活动性不强的动物取样方法上的难题 C. 格里菲斯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直接证明了DNA 是遗传物质 D. 按孟德尔方法做杂交实验得到的不同结果证明孟德尔定律不具有普遍性 ‎【答案】A ‎【解析】生物界具有统一性,而细胞学说提到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结构和功能的基础这一个方面揭示了生物界具有统一性,A正确;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B错误;格里菲斯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了存在转化因子,但不能证明遗传物质是什么,C错误;基因与性状的关系非常复杂,孟德尔定律有其适用条件,按孟德尔的方法做杂交实验没有得到的相同结果,不能说明孟德尔定律不具有普遍性,D错误。‎ ‎【试题评价】此题通过细胞学说、标志重捕法、格里菲斯实验、孟德尔杂交试验等科学研究方法或过程,考查学生对经典实验及实验方法的掌握及理解,难度不大。‎ ‎(2013江苏卷)5. 关于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操作,正确的是( )‎ A. 使用定性滤纸过滤研磨液 B. 将干燥处理过的定性滤纸条用于层析 C. 在划出一条滤液细线后紧接着重复划线2-3 次 D. 研磨叶片时,用体积分数为70%的乙醇溶解色素 ‎【答案】B【解析】过滤主要是将滤渣和滤液分开,要用吸水性差的纱布而不能用吸水性强的滤纸过滤研磨液,A错误;干燥处理定性滤纸是为了让层析液能够更快的上升,使色素更好地分离,B正确;画滤液细线,要等一次画完干燥后才能重复,防止滤液细线过粗,C错误;叶绿体中色素为脂溶性的,要用无水乙醇溶解,D错误。‎ ‎【试题评价】此题着重考查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的注意事项,要求注重细节,难度不大。‎ ‎(2013江苏卷)9. 一个班级分组进行减数分裂实验,下列操作及表述正确的是 A. 换用高倍镜时,从侧面观察,防止物镜与装片碰擦 B. 因观察材料较少,性母细胞较小,显微镜视野应适当调亮 C. 为观察染色体不同层面的精细结构,用粗准焦螺旋调节焦距 D. 一个视野中,用10×物镜看到8 个细胞,用40×物镜则可看到32 个细胞 ‎【答案】A【解析】高倍镜镜头较长,换用时应从侧面观察,防止物镜与装片碰擦,A正确;本实验要用高倍镜观察,视野应适当调暗,但原因不是材料少,性母细胞少,B错误;观察染色体不同层面的精细结构时,使用的是高倍镜,应用细准焦螺旋调节焦距,C错误;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细胞数目越少,D错误。‎ ‎【试题评价】此题重点考查显微镜的使用及注意事项,难度不大。‎ ‎(2013北京卷)5.关于高中生物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噬菌体须在活菌中增殖培养是因其缺乏独立的代谢系统 B.提取组织DNA是利用不同化合物在溶剂中溶解度的差异 C.成熟植物细胞在高渗溶液中发生质壁分离是因为细胞壁具有选择透(过)性 D.PCR呈指数扩增DNA片段是因为上一轮反应产物可作为下一轮反应的模板 ‎【答案】C【解析】噬菌体必须在活菌中增殖培养是因其没有细胞结构,缺乏独立的代谢系统没法完成各项生命活动,A正确;提取组织DNA是利用不同化合物在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进行萃取,B正确;成熟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是由于存在浓度差、原生质层和细胞壁全透且伸缩性差,细胞壁不具有选择透过性,C错误;PCR呈指数扩增是因为DNA的半保留复制,所以上一轮的产物可作为下一轮的模板,D正确。‎ ‎【试题评价】此题考查学生对生物实验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特别是实验原理的理解,难度适中。‎ ‎(2013福建卷)4.下列为减少实验误差而采取的措施,错误的是 选项 实验内容 减少实验误差采取的措施 A 对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进行计数 多次计数取平均值 B 探索2,4-D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预实验确定浓度范围 C 调查人群中红绿色盲发生率 调查足够大的群体,随机取样并统计 D 比较有丝分裂细胞周期不同时期的时间长短 观察多个装片、多个视野的细胞并统计 ‎【答案】B【解析】对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进行计数时,多次计数取平均值,而且次数越多越接近真实值,可以减少实验误差,A正确;探索2,4-D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应该是找到浓度范围后,再细分浓度梯度,反复实验,找到最适合浓度,B错误;调查人群中某病的发生率,确实应该调查足够大的群体,随机取样并统计,C正确;比较有丝分裂细胞周期不同时期的时间长短,确应观察多个装片、多个视野的细胞并统计,而且样本数量越大越准确,D正确。‎ ‎【试题点评】通过采取措施,减少实验误差的实验,考察了学生对减少实验误差的不同方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013重庆卷)3.下列与实验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马铃薯块茎捣碎后的提取液可检测出蛋白质 B.光学显微镜,可用于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现象 C.检测酵母菌培养过程中是否产生CO2,可判断其呼吸方式 D.在95%乙醇中加入无水Na2CO3后可提高色素的溶解度 ‎【答案】C ‎【解析】马铃薯中块茎中也含有蛋白质,A项正确;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用光学显微镜就可以观察到,B项正确;酵母菌细胞无论是有氧呼吸还是无氧呼吸都产生二氧化碳,不能以是否产生二氧化碳作为判断细胞呼吸类型的方式,C项错误;无水Na2CO3可以与95%酒精中的水分子结合生成10H2O·Na2CO3,提高乙醇纯度,利于色素的溶解,D项正确。‎ ‎【试题评价】本题考查考生对教材实验的理解识记情况,涉及蛋白质鉴定原料选择、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及复原、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探究及色素的提取等相关实验,跨度较大,并与化学学科有一定交叉,具有一定难度。‎ ‎(2013山东卷)4. 生物实验中常用盐酸处理实验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盐酸解离根尖的同时也为龙胆紫染色创造酸性环境 B. 盐酸处理染色质能促进DNA与派洛宁(吡罗红)结合 C. 盐酸浓度过高会破坏过氧化氢酶的空间结构导致其失活 D. 盐酸处理细胞有利于健那绿(詹纳斯绿B)对线粒体染色 ‎【答案】 C【解析】 在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盐酸的作用是解离,将细胞相互分开并且杀死细胞。龙胆紫溶液为碱性染色剂,盐酸的存在不利于染色体的染色,A错误;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盐酸的作用是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是染色质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DNA与甲基绿结合,而不是与吡罗红,B错误;酶的作用条件温和,过酸会导致酶的空间结构受到破坏而失活,C正确;健那绿是活细胞染色剂,盐酸会杀死细胞,所以不有利于健那绿对线粒体染色,D错误。‎ ‎【试题评价】此题考查实验与识记能力,对高中实验中常用试剂的作用进行综合考查,难度适中,注意辨析。‎ ‎(2013浙江卷)31.(12分)某同学为研究甲状腺的功能,提出以下实验思路:‎ ‎①将若干只未成年小鼠分为2组:‎ 甲组:不切除甲状腺(假手术)     乙组:切除甲状腺 ‎②实验开始时和实验中每隔一段时间,分别测定每只小鼠的耗氧量和体长,并记录。‎ ‎③对测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 ‎(要求与说明:假手术指手术但不切除甲状腺;耗氧量用单位时间的氧气消耗量表示;实验持续时间合适;实验条件均适宜)‎ 请回答:‎ ‎(1)实验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预测实验结果(在以下坐标系中用耗氧量和体长变化的示意曲线表示)‎ ‎(3)分析与讨论   ‎ ‎①用耗氧量作为检测指标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切除甲状腺后,小鼠体长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上述分组时,还可增设丙组作为实验组,丙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探究甲状腺激素对小鼠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或耗氧量和体长)的影响 ‎ ‎(2) ‎ A∶甲组耗氧量 B∶乙组耗氧量 C∶甲组体长 D:乙组体长 ‎(3)①甲状腺激素促进新陈代谢,此过程需消耗氧 ②甲状腺激素缺乏,小鼠生长发育停滞 ③切除甲状腺、给予甲状腺激素(或不切除甲状腺、给予甲状腺激素)‎ ‎【解析】(1)本题的自变量是甲状腺激素的有无,因变量为小鼠的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情况,检测指标是小鼠的耗氧量和体长。故实验目的是探究甲状腺激素对小鼠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或耗氧量和体长)的影响。‎ ‎(2)甲组小鼠有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组小鼠的新陈代谢正常,故甲组体温正常;乙组小鼠因切除甲状腺缺乏甲状腺激素,故乙组小鼠体温会逐渐有所下降。甲状腺激素还能促进幼年动物的生长发育,故具有甲状腺的甲组小鼠体长能有所增加,切除甲状腺的乙组小鼠不能正常生长发育,体长不再增加。‎ ‎(3)由于甲状腺激素能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体内物质的氧化分解,该过程需消耗氧气,故可用耗氧量作为检测指标。切除甲状腺后,小鼠体长不变的原因是缺乏甲状腺激素,小鼠不能完成正常的生长发育过程。本实验还可增加切除甲状腺后给予甲状腺激素的实验组,也可以是不切除甲状腺、给予甲状腺激素的实验组,以便进一步确定是甲状腺激素在发挥作用。‎ ‎【试题评价】本题考查了甲状腺激素的生理功能、实验设计和结果预期与分析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实验设计中课题的确定与对照原则的遵循,同时考查考生的分析理解与绘图能力,试题难度适中。‎ ‎(2013新课标II卷)29.(10分)‎ 已知大麦在萌发过程中可以产生α-淀粉酶,用GA(赤霉素)溶液处理大麦可使其不用发芽就产生α-淀粉酶。为验证这一结论,某同学做了如下实验:‎ 试管 号 GA溶液 缓冲液 水 半粒种 子10个 实验步骤 实验结果 步骤1‎ 步骤2‎ ‎1‎ ‎0‎ ‎1‎ ‎1‎ 带胚 ‎25℃保温24h后去除种子,在各试管中分别加入1ml淀粉液 ‎25℃保温10min后各试管中分别加入1ml碘液,混匀后观察溶液颜色深浅 ‎++‎ ‎2‎ ‎0‎ ‎1‎ ‎1‎ 去胚 ‎++++‎ ‎3‎ ‎0.2‎ ‎1‎ ‎0.8‎ 去胚 ‎++‎ ‎4‎ ‎0.4‎ ‎1‎ ‎0.6‎ 去胚 ‎+‎ ‎5‎ ‎0.4‎ ‎1‎ ‎0.6‎ 不加种子 ‎++++‎ 注意:实验结果中“+”越多表示颜色越深。表中液体量的单位均为mL。‎ 回答下列问题:‎ ‎(1)α-淀粉酶催化 水解可生成二糖,该二糖是 。‎ ‎(2)综合分析试管1和2的实验结果,可以判断反应后试管1溶液中的掂分量比试管2中的 ,这两只试管中淀粉量不同的原因是 。‎ ‎(3)综合分析试管2、3和5的实验结果,说明在该实验中GA的作用是 。‎ ‎(4)综合分析试管2、3和4的实验结果,说明 。‎ ‎【答案】(1)淀粉 麦芽糖(2)少 带胚的种子保温后能产生α-淀粉酶,使淀粉水解 ‎(3)诱导种子生成α-淀粉酶(4)GA浓度高对a-淀粉酶的诱导效果好 ‎【解析】(1)α-淀粉酶能催化淀粉水解,淀粉的结构单体是葡萄糖,其水解后生成的二糖由两个葡萄糖组成,所以此二糖为麦芽糖。‎ ‎(2)试管1和试管2两组进行对比,相互之间的自变量为是否有胚(或有无α-淀粉酶存在),因变量是试管中淀粉的含量。在此实验中淀粉的含量由生成的α-淀粉酶的量决定,α-淀粉酶含量高,则淀粉被水解的多,α-淀粉酶含量低,则淀粉被水解的少,无α-淀粉酶,则淀粉不被水解。检测时,加入碘液后,颜色较深的含淀粉多,颜色较浅的含淀粉少。‎ ‎(3)以试管5作为空白对照,对比试管2和试管3,仅有试管3中的淀粉被分解,说明试管3有α-淀粉酶产生,而试管2没有淀粉酶产生。由此,可以推断GA溶液在无胚的情况下可诱导种子生成α-淀粉酶,继而促进了淀粉的水解。‎ ‎(4)观察试管2、3和4, 三者加入的GA呈梯度分布,且当GA含量越多时,试管中的淀粉越少。由此可推测,GA浓度高对α-淀粉酶的诱导效果好。‎ ‎【试题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实验分析能力,主要要求学生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区分能力较强,对于学生来此题有一定的难度。‎ ‎(2013重庆卷)9.(14分)研究发现豚鼠血清对人淋巴瘤细胞有抑制作用,而对正常细胞无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发挥作用的物质是L-天冬酰胺酶,它能将L-天冬酰胺分解,而淋巴瘤细胞自身不能合成该氨基酸,增殖被抑制。‎ ‎(1)为验证该酶对两种细胞的影响,某兴趣小组进行了以下实验。‎ 实验材料:正常细胞、淋巴瘤细胞、培养基(含细胞生长所需的物质)、L-天冬酰胺酶 实验步骤:‎ a.分组 实验组:培养基 + L-天冬酰胺酶 + 淋巴瘤细胞 对照组:培养基 + ‎ b.适宜条件下培养后,观察细胞生长状态、检测L-天冬酰胺含量。‎ 实验结果(如下表)‎ 实验分组 生长状态 L-天冬酰胺含量 培养液 细胞内 实验组 ‎①‎ 缺乏 缺乏 对照组 正常 缺乏 正常 结果分析:‎ 该实验利用了酶的 特性;表中①应为 ;对照组细胞内L-天冬酰胺含量正常的原因是 。‎ ‎(2)患者多次静脉注射该外源性酶后疗效降低,是因为发生了 反应;该酶口服无效,原因是 。‎ ‎(3)根据实验结果,你认为理想的抗肿瘤药物应该具有的特性是 。‎ ‎【答案】(1)L-天冬酰胺酶+正常细胞;专一性;抑制;能合成L-天冬酰胺酶(有合成L-天冬酰胺的酶)(2)免疫(拮抗);酶被分解作用,(3)对肿瘤细胞有专一性杀伤作用,对正常细胞无影响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生物实验设计原则的应用和考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1)实验的目的是验证L-天冬酰胺酶对两种细胞的影响,实验组加入了淋巴瘤细胞,对照组应在相同条件下加入正常细胞,即:培养基+ L-天冬酰胺酶+正常细胞;该实验利用了酶的专一性;肿瘤细胞自身不能合成天冬酰胺,体内已有的天冬酰胺会被L-天冬酰胺酶分解,而正常细胞中的天冬酰胺尽管会被酶分解,但自身能够继续产生天冬酰胺,故含量正常。‎ ‎(2)外源性L-天冬酰胺酶会被免疫系统当抗原进行处理,多次注射后发生免疫反应,L-天冬酰胺酶被免疫系统处理失活,疗效降低;L-天冬酰胺酶化学本质为蛋白质,若口服的话会被消化系统消化分解成氨基酸,从而丧失其功能。‎ ‎(3)作为人体肿瘤康复治疗的药物是即不损伤机体又达到疗效宗旨就是只专一性杀伤肿瘤细胞,而对正常细胞无负面影响。‎ ‎【试题评价】本题以验证性实验为载体,通过实验方案的完善,实验结果的分析等环节,考查考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以及对高中生物实验原则的理解运用能力,难度不大,较易得分。‎ ‎(2013大纲卷)32.用某种降血糖物质X做以下实验(注:用生理盐水配制X溶液)。‎ 回答下列问题:‎ ‎(1)某同学要验证X的降血糖作用,进行如下实验:‎ 选择一批体重相同的正常小鼠,测定____________,并将小鼠随机等量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注射适量的________,对照组注射等量的_________,一段时间后,测定两组小鼠的________,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表明X有降血糖的作用。‎ ‎(2)若要验证一定量的X能使患糖尿病的小鼠的血糖浓度下降到正常的范围,进行如下实验:‎ 用__________小鼠作为实验组,用患糖尿病小鼠作为对照组1,用______小鼠作为对照组2;实验组注射______________,对照组1、2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一定时间后若实验组和对照组___的血糖浓度均在正常范围内,而对照组___的血糖浓度高于正常范围,则表明一定量的X能使患糖尿病的小鼠的血糖浓度下降到正常范围。‎ ‎【答案】‎ ‎(1)血糖浓度 X溶液 生理盐水 血糖浓度 对照组血糖浓度不变,实验组血糖浓度下降 ‎(2)患糖尿病 正常 一定量的X溶液(或X溶液) 2 1‎ ‎【解析】(1)实验目的是验证X的降血糖作用,那么此实验的自变量是有无X,而因变量是血糖的变化。基本思路是,建立一个对照组和一个实验组,测得两组小鼠血糖浓度,在分别注射一定量的生理盐水和等量的X,一段时间之后测两组小鼠的血糖浓度。若实验组相比对照组有明显的血糖下降,则证明X有降低血糖的作用。‎ ‎(2)该实验的目的是验证一定量的X能使患糖尿病小鼠的血糖浓度下降到正常范围。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有无一定量的X,而因变量是患糖尿病小鼠的血糖浓度。基本思路是建立两个对照组:患病小鼠组和正常小鼠组,注射生理盐水;一个实验组,注射一定量的X;观察注射X前后小鼠的血糖和哪个对照组的值更近。‎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难度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