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7 MB
  • 2021-05-14 发布

2020高考物理 月刊专版 专题4 曲线运动与天体运动卫星专题

  • 4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曲线运动与天体运动 ‎ 一、难点形成原因:‎ 卫星问题是高中物理内容中的牛顿运动定律、运动学基本规律、能量守恒定律、万有引力定律甚至还有电磁学规律的综合应用。其之所以成为高中物理教学难点之一,不外乎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不能正确建立卫星的物理模型而导致认知负迁移 由于高中学生认知心理的局限性以及由牛顿运动定律研究地面物体运动到由天体运动规律研究卫星问题的跨度,使其对卫星、飞船、空间站、航天飞机等天体物体绕地球运转以及对地球表面物体随地球自转的运动学特点、受力情形的动力学特点分辩不清,无法建立卫星或天体的匀速圆周运动的物理学模型(包括过程模型和状态模型),解题时自然不自然界的受制于旧有的运动学思路方法,导致认知的负迁移,出现分析与判断的失误。‎ ‎2、不能正确区分卫星种类导致理解混淆 ‎ 人造卫星按运行轨道可分为低轨道卫星、中高轨道卫星、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地球静止卫星、太阳同步轨道卫星、大椭圆轨道卫星和极轨道卫星;按科学用途可分为气象卫星、通讯卫星、侦察卫星、科学卫星、应用卫星和技术试验卫星。。。。。。由于不同称谓的卫星对应不同的规律与状态,而学生对这些分类名称与所学教材中的卫星知识又不能吻合对应,因而导致理解与应用上的错误。‎ ‎3、不能正确理解物理意义导致概念错误 卫星问题中有诸多的名词与概念,如,卫星、双星、行星、恒星、黑洞;月球、地球、土星、火星、太阳;卫星的轨道半径、卫星的自身半径;卫星的公转周期、卫星的自转周期;卫星的向心加速度、卫星所在轨道的重力加速度、地球表面上的重力加速度;卫星的追赶、对接、变轨、喷气、同步、发射、环绕等问题。。。。。。因为不清楚卫星问题涉及到的诸多概念的含义,时常导致读题、审题、求解过程中概念错乱的错误。‎ ‎4、不能正确分析受力导致规律应用错乱 由于高一时期所学物体受力分析的知识欠缺不全和疏于深化理解,牛顿运动定律、圆周运动规律、曲线运动知识的不熟悉甚至于淡忘,以至于不能将这些知识迁移并应用于卫星运行原理的分析,无法建立正确的分析思路,导致公式、规律的胡乱套用,其解题错误也就在所难免。‎ ‎5、不能全面把握卫星问题的知识体系,以致于无法正确区分类近知识点的不同。如,开普勒行星运动规律与万有引力定律的不同;赤道物体随地球自转的向心加速度与同步卫星环绕地球运行的向心加速度的不同;月球绕地球运动的向心加速度与月球轨道上的重力加速度的不同;卫星绕地球运动的向心加速度与切向加速度的不同;卫星的运行速度与发射速度的不同;由万有引力、重力、向心力构成的三个等量关系式的不同;天体的自身半径与卫星的轨道半径的不同;两个天体之间的距离L与某一天体的运行轨道半径r的不同。。。。。。只有明确的把握这些类近而相关的知识点的异同时才能正确的分析求解卫星问题。‎ 二、难点突破策略:‎ ‎(一)明确卫星的概念与适用的规律: ‎ ‎1、卫星的概念:‎ 由人类制作并发射到太空中、能环绕地球在空间轨道上运行(至少一圈)、用于科研应用的无人或载人航天器,简称人造卫星。高中物理的学习过程中要将其抽象为一个能环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物体。‎ ‎2、适用的规律:‎ 牛顿运动定律、万有引力定律、开普勒天体运动定律、能量守恒定律以及圆周运动、曲线运动的规律、电磁感应规律。。。。。均适应于卫星问题。但必须注意到“天上”运行的卫星与“地上”运动物体的受力情况的根本区别。‎ ‎(二)认清卫星的分类:‎ 高中物理的学习过程中,无须知道各种卫星及其轨道形状的具体分类,只要认清地球同步卫星(与地球相对静止)与一般卫星(绕地球运转)的特点与区别即可。‎ ‎(1)、地球同步卫星:‎ ‎①、同步卫星的概念:所谓地球同步卫星,是指相对于地球静止、处在特定高度的轨道上、具有特定速度且与地球具有相同周期、相同角速度的卫星的一种。‎ ‎②、同步卫星的特性:‎ 不快不慢------具有特定的运行线速度(V=‎3100m/s)、特定的角速度(ω=7.26x10-5 ra d/s )和特定的周期(T=24小时)。‎ 不高不低------具有特定的位置高度和轨道半径,高度H=3.58 x‎107m, 轨道半径r=4.22 x‎107m.‎ 不偏不倚------同步卫星的运行轨道平面必须处于地球赤道平面上,轨道中心与地心重合,只能‘静止’在赤道上方的特定的点上。‎ 证明如下:‎ 如图4-1所示,假设卫星在轨道A上跟着地球的自转同步地匀速圆周运动,卫星运动的向心力来自地球对它的引力F引,F引中除用来作向心力的F1外,还有另一分力F2,由于F2的作用将使卫星运行轨道靠向赤道,只有赤道上空,同步卫星才可能在稳定的轨道上运行。‎ 由 得 ‎∴h=R-R地 是一个定值。(h是同步卫星距离地面的高度)‎ 因此,同步卫星一定具有特定的位置高度和轨道半径。‎ ‎③、同步卫星的科学应用:‎ 同步卫星一般应用于通讯与气象预报,高中物理中出现的通讯卫星与气象卫星一般是指同步卫星。‎ ‎(2)、一般卫星:‎ ‎①、定义:‎ 一般卫星指的是,能围绕地球做圆周运动,其轨道半径、轨道平面、运行速度、运行周期各不相同的一些卫星。‎ ‎②、、卫星绕行速度与半径的关系:‎ 由 得:即 (r越大v越小)‎ ‎③、、卫星绕行角速度与半径的关系:‎ 由得:即;(r越大ω越小)‎ ‎④、、卫星绕行周期与半径的关系:‎ 由得:即(r越大T越大),‎ ‎(3)双星问题 两颗靠得很近的、质量可以相比的、相互绕着两者连线上某点做匀速圆周运的星体,叫做双星.双星中两颗子星相互绕着旋转可看作匀速圆周运动,其向心力由两恒星间的万有引力提供.由于引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所以两子星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大小是相等的,因两子星绕着连线上的一点做圆周运动,所以它们的运动周期是相等的,角速度也是相等的,线速度与两子星的轨道半径成正比.‎ ‎(三)运用力学规律研究卫星问题的思维基础: ‎ ‎①光年,是长度单位,1光年= 9.46×‎‎1012千米 ‎②认为星球质量分布均匀,密度,球体体积,表面积 ‎③地球公转周期是一年(约365天,折合 8760 小时),自转周期是一天(约24小时)。‎ ‎④月球绕地球运行周期是一个月(约28天,折合672小时;实际是27.3天) ‎ ‎⑤围绕地球运行飞船内的物体,受重力,但处于完全失重状态。‎ B 同步轨道 地球 A 图4-2‎ ‎⑥发射卫星时,火箭要克服地球引力做功。由于地球周围存在稀薄的大气,卫星在运行过程中要受到空气阻力,动能要变小,速率要变小,轨道要降低,即半径变小。‎ ‎⑦视天体的运动近似看成匀速圆周运动,其所需向心力都是来自万有引力,‎ 即 应用时根据实际情况选用适当的公式进行分析。‎ ‎⑧天体质量M、密度ρ的估算:‎ 测出卫星围绕天体作匀速圆周运动的半径r和周期T,‎ 由得:,(当卫星绕天体表面运动时,ρ=3π/GT2)‎ ‎⑨发射同步通讯卫星一般都要采用变轨道发射的方法:点火,卫星进入停泊轨道(圆形轨道,高度200—‎300km),当卫星穿过赤道平面时,点火,卫星进入转移轨道(椭圆轨道),当卫星达到远地点时,点火,进入静止轨道(同步轨道)。如图4-2所示。‎ ‎⑩明确三个宇宙速度:‎ 第一宇宙速度(环绕速度):v=‎7.9千米/秒;(地球卫星的最小发射速度)‎ 第二宇宙速度(脱离速度):v=‎11.2千米/秒;(卫星挣脱地球束缚的最小发射速度)‎ 第三宇宙速度(逃逸速度):v=‎16.7千米/秒。(卫星挣脱太阳束缚的最小发射速度)‎ 人造卫星在圆轨道上的运行速度是随着高度的增大而减小的,但是发射高度大的卫星克服地球的引力做功多,所以将卫星发射到离地球远的轨道,在地面上的发射速度就越大。‎ 三、运用力学规律研究卫星问题的基本要点 ‎1、必须区别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与万有引力定律的不同 (1) 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 ‎ 开普勒第一定律:所有行星围绕太阳运动的轨道均是椭圆,太阳处在这些椭圆轨道的一个公共焦点上。‎ 开普勒第二定律(面积定律):太阳和运动着的行星之间的联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的面积总相等。 开普勒第三定律(周期定律):各个行星绕太阳公转周期的平方和它们的椭圆轨道的半长轴的立方成正比。若用r表示椭圆轨道的半长轴,用T表示行星的公转周期,则有k=r3/T2是一个与行星无关的常量。   开普勒总结了第谷对天体精确观测的记录,经过辛勤地整理和计算,归纳出行星绕太阳运行的三条基本规律。开普勒定律只涉及运动学、几何学方面的内容。开普勒定律为万有引力定律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基础,此三定律也是星球之间万有引力作用的必然结果。‎ ‎(2)万有引力定律 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是:‎ 宇宙间一切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两个物体间的引力大小,跟它们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万有引力定律的公式是:‎ F=, (G=6.67×10-11牛顿·米2/千克2,叫作万有引力恒量)。‎ 万有引力定律的适用条件是:‎ 严格来说公式只适用于质点间的相互作用,当两个物体间的距离远远大于物体本身大小时公式也近似适用,但此时它们间距离r应为两物体质心间距离。‎ ‎(3)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与万有引力定律的关系:‎ 万有引力定律是牛顿根据行星绕太阳(或恒星)运动的宇宙现象推知行星所需要的向心力必然是由太阳对行星的万有引力提供,进而运用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推导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是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论基础。‎ 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从轨道形状、运动速度、转动周期、轨道半径等方面描述、揭示了行星绕太阳(或恒星)运动的宇宙现象,表明了天体运动运动学特征和规律。万有引力定律是从行星转动所需要的向心力来源与本质上揭示了行星与太阳(或恒星)以及宇宙万物间的引力关系,描述的是行星运动的动力学特征与规律。‎ 例1: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环绕地球运行轨道的长轴比第二颗人造地球卫星环绕地球轨道的长轴短‎8000km,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环绕地球运转的周期是96.2min,求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环绕地球轨道的长轴和第二颗人造地球卫星环绕地球运转的周期(已知地球质量M=5.98X‎1024kg).‎ ‎【审题】本题中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环绕地球轨道的长轴与第二颗人造地球卫星环绕地球运转的周期均是待求量,仅由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难以求解。因此可以假想有一颗近地卫星环绕地球运行,由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的关系求出引卫星的R3/T2,又由开普勒第三定律知,所有绕地球运行的卫星的r3/T2值均相等,只要把假想卫星的R3/T2题中的二卫星的r3/T2值相比较即可求得结论。‎ ‎【总结】由于此题中有两个待求物理量,单纯地运用万有引定律或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难以求解,故而联立两个定律合并求解。同时,再假想有一颗近地卫星环绕地球运行,由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的关系求出卫星的R3/T2,由开普勒第三定律得知所有绕地球运行的卫星的r3/T2值均相等,找出等量关系即可求解。这种‘虚拟’卫星的思路十分重要,也是此题求解的‘切入口’。‎ 图4-3‎ 例2:如图4-3所示,在均匀球体中,紧贴球的边缘挖去一个半径为R/2的球形空穴后,对位于球心和空穴中心边线上、与球心相距d的质点m的引力是多大?‎ ‎【解析】 把整个球体对质点的引力看成是挖去的小球体和剩余部分对质点的引力之和,即可求解完整的均质球体对球外质点m的引力 此引力可以看成是挖去球穴后的剩余部分对质点的引力F1与半径为R/2的小球对近质点的引力F2之和,即F=F1+F2。因为半径为R/2的小球质量M′=;则,所以挖去球穴后的剩余部分对球外质点m的引力为:‎ ‎ ‎ ‎【总结】如果先设法求出挖去球穴后的重心位置,然后把剩余部分的质量集中于这个重心上,应用万有引力公式求解.这是不正确的.万有引力存在于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之间,但计算万有引力的简单公式却只能适应于两个质点或均匀的球体。挖去空穴后的剩余部分已不再是均质球了,故不能直接使用上述公式计算引力。‎ ‎2、必须区别开普勒第三行星定律中的常量K与万有引力定律中常量G的不同 ‎(1)开普勒第三定律中的常量K:‎ 开普勒第三定律中的常量K= r3/T2,对于行星与太阳的天体系统而言,常量K仅与太阳的质量有关而与行星的质量无关。此规律对于其它的由‘中心天体’与‘环绕天体’组成的天体系统同样适用。常量K仅由‘中心天体’的质量决定而与‘环绕天体’的质量无关。‘中心天体’相同的天体系统中的常量K相同,‘中心天体’不同的天体系统的常量K也不同。“K= r3/T2=常量”的伟大意义在于启发牛顿总结、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2)万有引力定律中的常量G:‎ ‎ 万有引力定律中的常量G是由万有引力定律F=变形求出的,G=F r2/m‎1m2‎,数值是G=6。67×10-11Nm2/Kg2.是卡文迪许扭秤实验测出的,适用于宇宙间的所有物体。万有引力定律中的常量G的测定不仅证明了万有引力的存在,更体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研究中的巨大价值。‎ ‎(3)常量K与常量G的关系:‎ ‎ 常量K与常量G有如下关系,K= GM/4π2,或者G=4π2/GM。K的值由‘中心天体’的质量而定,而常量G则是一个与任何因素无关的普适常量。‎ 例3:行星绕太阳运转的轨道是椭圆,这些椭圆在一般情况下可以近似视为圆周轨道,试用万有引力定律和向心力公式证明对所有绕太阳运转的行星,绕太阳公转轨道半径的立方与运转周期的平方的比值为常量。论述此常量的决定因素有哪些?此结论是否也适用于地球与月球的系统? 【审题】 本题中行星绕太阳运转的轨道近似视为圆周轨道时,只要运用万有引力定律和向心力公式即可证明得出结论。‎ ‎【解析】 因为行星绕太阳运转需要的向心力是由太阳的万有引力提供,设太阳质量为M,行星的质量为m,行星绕太阳运转轨道的半径为r,运行周期为T,则,‎ GMm/r2=m4π2r/T2,故,r3/T2=GM/4π2,即,K= GM/4π2。‎ 图4-4‎ 显然,由于太阳质量一定,K的数值仅由太阳质量M决定,与其它因素无关。这一结论适用于地球与月球系统,也适用于其它‘中心天体’与‘环绕天体’组成的天体系统。‎ ‎【总结】开普勒第三定律中的常量K与万有引力定律中的常量G的这种关系(K= GM/4π2,或者G=4π2/GM)可以用来方便的求解卫星类的问题,作为一种解题的‘切入口’应在解题过程中予以重视。‎ ‎3、必须区别地面物体的万有引力与重力以及向心力的不同 ‎(1)地球对地面物体的万有引力:地面上的物体所受地球引力的大小均由万有引力定律的公式F=决定,其方向总是指向地心。‎ ‎(2)地面物体所受的重力: ‎ 处在地面上的物体所受的重力是因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其大小为mg,方向竖直向下(绝不可以说为“垂直向下”和“指向地心”)。‎ 地面上同一物体在地球上不同纬度处的的重力是不同的。在地球的两极上最大,在地球赤道上最小,随着位置从赤道到两极的移动而逐渐增大-----这种现象不是‘超重’,应该与‘超重’现象严格区别开来。‎ 以地球赤道上的物体为例,如图4-4所示,质量为m的物体受到的引力为F=GMm/R2 ,因此物体与地球一起转动,即以地心为圆心,以地球半径为半径做匀速圆周运动,角速度即与地球的自转角速度相同,所需要的向心力为 F向=mωR2 =mR4π2/T2.因地球自转周期较大,F向必然很小,通常可忽略,故物体在地球两极M或N上时其重力等于受到的万有引力。‎ 一般说来,同一物体的重力随所在纬度的变化而发生的变化很小,‎ 有时可以近似认为重力等于万有引力,即mg=。‎ 在任何星体表面上的物体所受的重力均是mg=,而物体在距星体表面高度为h处的重力为mg’=Gm‎1m2‎/(r+h)2‎ ‎(3)地面物体随地球自转所需的向心力:‎ 由于地球的自转,处于地球上的物体均随地球的自转而绕地轴做匀速圆周运动,所需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大小是F向=mω2r=mr4π2/T2(ω是地球自转角速度,r是物体与地轴间的距离,T是地球的自转周期),其方向是垂直并指向地轴。对于同一物体,这一向心力在赤道时最大,F大=mω2R(R是地球半径);在两极时最小,F小=0。‎ 图4-5‎ 因地球自转,地球赤道上的物体也会随着一起绕地轴做圆周运动,这时物体受地球对物体的万有引力和地面的支持力作用,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是由这两个力的合力提供,受力分析如图4-5所示.‎ 实际上,物体受到的万有引力产生了两个效果,一个效果是维持物体做圆周运动,另一个效果是对地面产生了压力的作用,所以可以将万有引力分解为两个分力:一个分力就是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另一个分力就是重力,如图4-5所示.这个重力与地面对物体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在赤道上时这些力在一条直线上.‎ 当在赤道上的物体随地球自转做圆周运动时,由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第二定 律可得其动力学关系为,式中R、M、、T分别为地球的半径、质量、自转角速度以及自转周期。‎ 当赤道上的物体“飘”起来时,必须有地面对物体的支持力等于零,即N=0,这时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完全由地球对物体的万有引力提供.由此可得赤道上的物体“飘”起来的条件是:由地球对物体的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以上的分析对其它的自转天体也是同样适用的。‎ ‎(4)万有引力、重力、向心力三者间的关系:‎ 地面物体随地球自转所需向心力F向=mω2r=mr4π2/T由万有引力F引=GMm/R2提供,F向是F引的一个分力,引力F引的另一个分力才是物体的重力mg,引力F引是向心力F向和重力mg的合力,三者符合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大小关系是F引≥mg>F向。‎ 例4:已知地球半径R=6.37×‎106m.地球质量M=5.98×‎1024Kg,万有引力常量G=6.67×10-11 Nm2/Kg2.试求挂在赤道附近处弹簧秤下的质量m=‎1Kg的物体对弹簧秤的拉力多大?‎ ‎【审题】对物体受力分析如图4-6所示,弹簧秤对物体竖直向上的拉力和地球对物体竖直向下的万有引力的合力提供了物体随地球自转而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图4-6‎ ‎【解析】在赤道附近处的质量m=‎1Kg的物体所受地球的万有引力为 F=GMm/R2=6.67×10-11×5.98×1024×1/ (6.37×106)2 N=9.830N 此物体在赤道所需向心力为 F向=mω2R=mR4π2/T2=‎ ‎1×()2×6.37×106 N=0.0337 N。‎ 此物体在赤道所受到的弹簧秤拉力为F拉=F-F向=(9.830-0.0337)N ‎=9.796N。‎ 由牛顿第三定律可知,物体对弹簧秤的拉力为F拉=9.796N。亦即物体所受到的重力也是9.796N。‎ ‎【总结】由计算可知,引力F=9.830N远大于向心力F向=0.0337 N,而物体所受重力9.796N与物体所受的万有引力F=9.830N相差很小,因而一般情况下可认为重力的大小等于万有引力的大小。但应该切记两点:①重力一般不等于万有引力,仅在地球的两极时才可有大小相等、方向相同,但重力与万有引力仍是不同的两个概念。②不能因为物体随地球自转所需要的向心力很小而混淆了万有引力、重力、向心力的本质区别。‎ 例5:‎ 地球赤道上的物体重力加速度为g,物体在赤道上随地球自转的向心加速度为a,要使赤道上的物体“飘”起来,则地球转动的角速度应为原来的( ) 倍 A. B. C. D. ‎ 由于物体受到的支持力与物体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所以有 ②‎ 当赤道上的物体“飘”起来时,只有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设此时地球转动的角速度为,有 ③‎ 联立①、②、③三式可得,所以正确答案为B选项。‎ ‎【总结】当赤道上的物体“飘”起来时,是一种物体、地球之间接触与脱离的临界状态,地球对物体的支持力为零,只有万有引力完全提供向心力,只要正确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列式求解即可。 ‎ 例6:假设火星和地球都是球体,火星的质量M火和地球质量M地之比M火/M地=p,火星的半径R火和地球半径R地之比R火/R地=q,那么离火星表面R火高处的重力加速度和离地球表面R地高处的重力加速度之比等于多少?‎ ‎【审题】解题时要明确以下二点:‎ 一、因为已知火星的质量M火和地球质量M地之比M火/M地=p以及火星的半径R火和地球半径R地之比R火/R地=q,故可以运用比例法进行求解。‎ 二、所求的是离火星表面R火高处的重力加速度和离地球表面R地高处的重力加速度之比,而不是火星表面与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之比。‎ ‎【解析】 物体的重力来自万有引力,所以离火星表面R火高处:m=GM火·m/(2R火)2‎ ‎=。离地对表面R地高处:m=GM地·m/(2R地)2,=‎ ‎∴/=·=P/q2‎ ‎【总结】 由于引力定律公式中只有乘法与除法,故可以运用比例法进行求解。对星球表面上空某处的重力加速度公式,也可以这样理解:g′和星球质量成正比和该处到球心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4、必须区别天体系统中‘中心天体’与‘环绕天体’的不同 对于天体质量的测量,常常是运用万有引力定律并通过观测天体的运行周期T和轨道半径r(必须明确天体的运行周期T和轨道半径r是研究卫星问题中的两个关键物理量),把天体或卫星的椭圆轨道运动近似视为匀速圆周运动,然后求解。但是必须区别天体系统中‘中心天体’与‘环绕天体’的不同。‎ 所谓‘中心天体’是指位于圆周轨道中心的天体,一般是质量相对较大的天体;如,恒星、行星等等。所谓‘环绕天体’是指绕着‘中心天体’做圆周运动的天体或者卫星以及人造卫星,一般是质量相对较小的天体或卫星。此种方法只能用来测定‘中心天体’的质量,而无法用来测定‘环绕天体’的质量。这是解题时必须注意的。‎ ‎(1)根据天体表面上物体的重力近似等于物体所受的万有引力,由天体表面上的重力加速度和天体的半径求天体的质量,其公式推证过程是:‎ 由mg=G 得 .(式中M、g、R分别表示天体的质量、天体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和天体的半径.)‎ ‎(2)根据绕中心天体运动的卫星的运行周期和轨道半径,求中心天体的质量 卫星绕中心天体运动的向心力由中心天体对卫星的万有引力提供,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得 若已知卫星的轨道半径r和卫星的运行周期T、角速度或线速度v,可求得中心天体的质量为 ‎【审题】此题中的目的是求解‘地球’的质量,其关键在于题中所给四个情景中“地球”是否是一个‘中心天体’.若地球是一个‘中心天体’,则可在题中所给的四个情景中找到以地球为‘中心天体’、以‘月球’或‘卫星’为运‘环绕天体’的系统,再运用万有引力定律和匀速圆周运动的规律联合求解。此外,还要注意到每一个选项中给定的两个物理量能否用得上,只有做好这样的分析判断之后,解题才能事半功倍。解此题关键是要把式中各字母的含义弄清楚,要区分天体半径和天体圆周运动的轨道半径.‎ ‎【解析】 对A选项。此选项之中“地球绕太阳运转”,给定的条件是”地球绕太阳的运转周期”和”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显然此处的”中心天体”是太阳而非地球,地球是一个”环绕天体”, 而已知的是地球绕太阳运行的周期和地球的轨道半径,只能求出太阳的质量,因此无法计算出地球的质量。故A选项错误.‎ 对B选项。在此选项中,月球绕地球运转,月球是“环绕天体”,而地球是“中心天体”,且已知月球绕地球的运转周期T和月球与地球之间的距离r,由万有引力定律与匀速圆周运动的规律可得,故有地球质量为M= ,显然,式中的各量均为已知量,即地球质量由此式可计算出来。故B选项正确。‎ 对C选项。在此项中人造地球卫星是“环绕天体“,而地球则是中心天体,又已知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行速度v和运动周期T,由万有引力定律与匀速圆周运动规律可得 和,又因为此人造地球卫星是”近地“卫星,则h<1)。为了解释T与T0之间的差异,目前有一种流行的理论认为,在宇宙中可能存在着一种用望远镜观测不到的“暗物质”,作为一种简化的模型,我们假定认为在这两个星体的边线为直径的球体内部分布着这种暗物质,若不再考虑其他暗物质的影响,试根据这一模型理论和上述的观测结果,确定该双星系统中的这种暗物质的密度。‎ ‎  【解析】 (1)由于“双星”的两个星体之间的万有引力提供二者的向心力,且因二者的质量相等,故各自的运动半径均为,设各自的运行速度为v,由万有引力定律得 ‎=,即得V= .‎ 周期得公式可得,双星得运动周期为==‎ ‎(2)此“双星”各在半径为的圆形轨道上运动,由实际得天文观测知,其实际运行的周期为,(N>1),即实际运动周期T<,表明“双星’还受到其他物质的引力,且该引力必然指向圆心,由题可知,这一万有引力的来源必定时双星的范围之内均匀分布的暗物质。把这种暗物质等效于总物质集中在圆心处的星体。如图4-8所示,‎ 设考虑了暗物质的作用之后,观测到的每个星体的运行速率为 ‎,暗物质的总质量为M,由引力定律与圆周运动规律可得 ‎+=,则=。又因T=,在半径r一定时,T与v成反比。由题意得,(N>1),则==,把V= 和=代入此式可得暗物质得总质量为M=。‎ 又设所求暗物质的密度为ρ,则“暗物质”质量M==,所以,‎ ρ=。‎ ‎【总结】 此题中出现的“双星”“暗物质”均式很新颖的名词,是天文学的一种模型。求解“双星”问题必须把握几个要点:‎ ‎①运用等效抽象的思维建立“双星”运行的空间物理情景;‎ ‎②运用逻辑思维的方法,依据万有引力定律和匀速圆周运动的规律以及密度公式进行求解。‎ ‎11.必须区别人造地球卫星的圆周轨道与椭圆轨道的运行规律的不同 ‎ 此处首先要明确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速度和环绕速度,环绕速度是指卫星在某一圆周轨道上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运行速度,环绕速度并不仅指7。‎9km/s.‎ 图4-9‎ ‎  要使人造地球卫星最终进入预定轨道而稳定运行,要经过火箭推动加速——进入停泊轨道(圆周运动)——再次点火变轨——进入转移轨道(椭圆轨道)——开启行星载动力——进入预定轨道(圆周轨道)等过程。‎ ‎ 卫星的预定运行轨道均是圆周轨道,卫星在此轨道上做匀速圆周运动,万有引力完全提供向心力,卫星处于无动力稳定运行(其漂移运动此处暂略)的状态。‎ 当发射速度大于7。‎9km/s而小于11。‎‎2km ‎/s时,卫星则做椭圆运动逐渐远离地球,由于地球引力的作用,到达远地点P后,又会沿椭圆轨道面到近地点Q,如图4-9所示。在椭圆轨道的某一位置上,卫星所受地球的万有引力可以分解为切向分力(产生卫星的切向加速度)和沿法线方向的分力即向心力(产生卫星的向心加速度)。卫星在由近地点Q向远地点P运动的过程中做加速度和线速度都逐渐减小的减速运动;而由远地点P向近地点Q运行的过程则是加速度和线速度逐渐增大的加速运动,椭圆轨道是将卫星发射到预定轨道之间的一个过渡轨道。‎ 例16:(1998年上海高考)发射地球同步卫星时,先将卫星发射至近地圆形轨道1,然后经点火使其沿椭圆轨道2运行,最后再次点火将卫星送入同步轨道3。轨道1、2相切于P点如图4-10所示,则当卫星分别在1、2、3轨道上正常运行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卫星在轨道3上的运行速率大于轨道1上的速率 图4-10‎ ‎ B.卫星在轨道3上的角速度小于在轨道3上的角速度 ‎ C.卫星在轨道1上经过Q点时的加速度大于它在轨道2上经过Q点时的加速度 ‎ D.卫星在椭圆轨道2上经过P点时的加速度等于它在轨道3上经过P点时的加速度 求解此题需要运用牛顿定律、万有引力定律和匀速圆周运动的规律,必须明确以下几点:‎ ‎①只有在圆周轨上才会有万有引力定律完全提供向心力;‎ ‎②卫星的轨道半径与卫星到地心的距离是不同的;‎ ‎③‎ 在比较卫星在不同轨道上的角速度、线速度、加速度时要注意选用不同的公式.‎ ‎ 【解析】对A选项.此选项比较的是卫星的线速度.由于万有引力提供卫星的向心力,则有GMm/r2 =m v2/r,所以v =;因轨道1的圆半径小于轨道3的圆半径,故此卫星在轨道1上的速度大于卫星在轨道3上的速度.故A选项错误.‎ 对B选项.此选项求的是卫星的角速度,由于万有引力提供卫星的向心力,则有GMm/r2 =mω2r ,所以ω=,因轨道1的圆半径小于轨道3上的圆半径,故此卫星在轨道1上的角速度大于在轨道3上的角速度.故B选项正确. ‎ ‎ 对C选项.Q点是圆周轨道1与椭圆轨道2的相切点,Q点即在圆周轨道1上又在椭圆轨道2上,Q点到地心的距离r一定.由于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则有GMm/r2=m,所以=GM/r2.显然,卫星在圆周轨道1上的Q点和在椭圆轨道2上的上的Q点时具有的向心加速度均是=GM/r2.故C选项错误.‎ ‎ 对D选项.由上面的讨论可知,因为圆周轨道3上的P点与椭圆轨道2上的P点是同一点,P点到地心的距离是一定的,由=GM/r2得,其在P点得向心加速度是相同的.故D选项正确.‎ ‎ 在这里,明确把卫星发射到预定轨道的过程能够加深对此题意的理解.‎ ‎ 同步卫星的发射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垂直发射”,是用火箭把卫星垂直发射到 ‎36000km的赤道上空,然后使之做的旋转飞行,使卫星进入同步轨道.另一种方法是“变轨发射”,即先把卫星发射到高度为‎200km至‎300km高处的圆形轨道上(也叫“停泊轨道”)。当卫星穿过赤道平面时,末级火箭点火工作,使火箭进入一个大的椭圆轨道,其远地点恰好在赤道上空的‎36000km处。此轨道叫做“转移轨道”.当卫星达到远地点时,启动卫星的发动机使之再加速进入同步轨道(即稳定运行的预定的圆形轨道).第一种方法在全过程种,火箭推动卫星处于“强动力”的飞行状态,必须消耗大量燃料,且要求在赤道上修建发射场,很不科学。第二种方法,运载火箭的耗能较少,发射场地设置受限较小,但技术要求很高。目前人类发射同步卫星均用第二种方法。‎ ‎12.必须区别地面物体的受阻减速与人造地球卫星的受阻变轨的不同 ‎ 对于地面上做直线运动的物体而言,由运动学规律和牛顿第二定律可知,如果受到阻力的作用,必然产生与运动速度方向相反的加速度而做减速运动,直到最后停止运动.‎ 对于处在轨道上正常运行的人造地球卫星,由于是万有引力完全提供向心力,其速度由GMm/r2 =m v2/r得v =, ‎ 其加速度由GMm/r2=m得=GM/r2.显然,卫星的线速度v和加速度a均与轨道半径r存在特定的关系.当正常的“无动力”运行的卫星突然受到阻力的作用时,由运动学的原理可知,此时卫星的速度就会瞬时减小。然而,此处最易出现的错误就是:既然卫星由于阻力的作用其速度必然减小,则由v =可知,其轨道半径r变大,运行周期也将变大,显然这是错误的. 导致这种错误的根本原因是,仅仅片面考虑了阻力的作用而遗忘了还有万有引力的存在.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决定人造地球卫星运动状态的主要因素是万有引力而不是所受的阻力.‎ 正确的分析思路是:由于阻力的作用,卫星的速度v必然减少,假定此时卫星的轨道半径r还未来得及变化,即有万有引力=GMm/r2也未变化;而向心力= m ‎ v2/r则会变小.因此,卫星正常运行时“=”的关系则会变为“>”,故而在万有引力作用下卫星必做近地向心运动,从而使轨道半径r变小;又由公式v =可知,卫星的运行速度必然增大.究其实质,此处卫星速度的增大是以轨道高度的减小(或者说成是引力做正功,重力势能减少)为条件的.‎ 例17: (2000年全国高考)某人造地球卫星因受高空稀薄气体的阻力作用,绕地球运转的轨道会慢慢改变.某次测量中卫星的轨道半径为,后来变为且>。以、分别表示卫星在这两个轨道的动能.、分别表示卫星在这两个轨道绕地球运动的周期,则有 ( )‎ A. < <‎ B. < > ‎ C. > < ‎ D.> >‎ ‎【审题】:求解此题必须明确以下几点:‎ ‎①卫星动能的大小能代表速率的大小,其关系是动能=,因而可以通过分析速率的大小来分析动能的大小.‎ ‎②决定卫星运动状态的主要因素是地球的万有引力而不是空气的阻力.‎ ‎③就卫星的瞬时状态的变化而言,阻力的作用必然会使卫星的速度减小;但从一般变化的过程来看,卫星的速度是增大的,这种“增大”是以其轨道高度的变小为条件的。‎ ‎④依据万有引力等于向心力的关系式GMm/r2 =m v2/r =m4π2 r/T2,可得到v =和T=2π,从而进行分析讨论即可。‎ ‎ 【总结】此题的本质是人造地球卫星的受阻而变轨变速的问题.其中存在着内在关系的物理量就是卫星的动能、速度v、周期T和轨道半径r,要分析这些量的“连锁”变化情形时,不能孤立地只看某一个量,而要抓住运动速度v这个最先、最易变化的关键量,然后运用v =和T=2π进行定量讨论.‎ ‎13.必须区别地面直线运动的“追及”问题与航天飞机“对接”宇宙空间站的不同 对地面的直线运动而言,当两个运动物体发生追赶运动时,只要“追赶物体”的速度大于“被追物体”的速度时即可追赶成功.且追赶成功时必有“追赶物体”与“被追物体”相对于同一起点的位移相同。这是“追及问题”的必备条件。‎ 对于航天飞机与宇宙空间站的“对接”其实际上就是两个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追赶问题,本质仍然是人造天体的变轨运行的变轨运行问题。‎ 图4-11‎ 要使航天飞机与宇宙空间站成功“对接”,必须让航天飞机在较低轨道上加速,通过速度v的增大——所需向心力增大——离心运动——轨道半径r增大——升高轨道的系列变速、变轨过程而完成航天飞机与宇宙空间站的成功对接。 ‎ 如图4-11所示,是航天飞机宇宙空间站的对接轨道示意图。其中轨道1是地球卫星的一个环绕轨道(圆形轨道),轨道3是宇宙空间站的运行轨道,轨道2是一个长轴的两端点Q、P分别相切于轨道1与轨道3的椭圆轨道。航天飞机只有从预定的环形轨道1上的Q点,以一定的速度和加速度方式沿轨道2的半个椭圆轨道运动,才能恰好在轨道3上的P 点与宇宙空间站实现“对接”。‎ 例18:在地球某一圆形轨道上运行的宇宙空间站,是适于人类长期生活的大型人造航天器。“和平号”空间站是人类历史上发射的第九座空间站,其中设有工作舱、过渡舱、服务舱等构件,自1986年2月进入太空轨道后先后与五个太空舱“对接”成功。15年来,“和平号”宇宙空间站先后同90多艘载人航天飞机及货运飞船成功对接,总共接纳了28个长期考察组和30个国际联合考察组,有108名宇航员登上了“和平号”空间站。“和平号”空间站于‎2001年3月23日回收坠落入南太平洋。试回答下列问题。‎ 宇航员乘坐航天飞机加速升空进入轨道与“和平号”空间站对接后才能进入空间站。航天飞机为了追上并实现与空间站的成功对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能从空间站同一轨道上加速 B.只能从较高轨道上加速 C.只能从较低轨道上加速 D.无论在什么轨道上加速均行 ‎【审题】此题中的“宇宙空间站”“航天飞机”其实都是人造天体,当进入轨道运行时与卫星一样遵守万有引力定律,其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要实现航天飞机与宇宙空间站的“对接”,既要考虑航天飞机的加速,又要依据公式v =分析航天飞机因加速导致的变速、变轨、变向的问题。‎ 对D选项。由以上的分析讨论可知,“无论在什么轨道上加速都行”是绝对不行的。故D选项错误。‎ ‎【总结】在太空中,航天飞机与宇宙空间站的对接,绝不同于地面上直线运动物体的“追及”问题,不可因定势思维而导致错误的理解。必须充分明确航天飞机由于加速度而导致的变轨问题,进而明确只有让航天飞机从低轨道上加速才能完成对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