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8.00 KB
- 2021-05-22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8-2019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物理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每题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8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第9~14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错选的得0分。
1.如图,两物块P、Q置于水平地面上,其质量分别为m、2m,两者之间用水平轻绳连接。两物块与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现对Q施加一水平向右的拉力F,使两物块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轻绳的张力大小为
A. B. C. D.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对PQ的整体:;对物体P:;解得,故选D.
2.如图,滑块以初速度v0沿表面粗糙且足够长的固定斜面,从顶端下滑,直至速度为零。对于该运动过程,若用h、s、v、a分别表示滑块的下降高度、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大小,t表示时间,则下列图象最能正确描述这一运动规律的是( )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由题意知,在下滑的过程中,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得:,故加速度保持不变,物块做匀减速运动,所以C、D错误;根据匀变速运动的规律,可得B正确;下降的高度,所以A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牛顿第二定律、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3.一质点沿x轴运动,其位置x随时间t的变化规律为x=15+10t-5t2 (各物理量均采用国际单位制单位)。下列关于该质点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质点的加速度大小为5 m/s2 B. t=3 s时刻该质点速度为零
C. 0~3 s内该质点的平均速度大小为10 m/s D. 质点处于x=0时其速度大小为20 m/s
【答案】D
【解析】
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公式为:x=v0t+at2与x=15+10t-5t2对比得:该质点的初速度:v0=10m/s,加速度a=-10m/s2.故A错误。t=3s时刻该质点速度为:v=v0+at=10-10×3=-20m/s,故B错误。将t=0代入x=15+10t-5t2得:x1=15m,将t=3s代入x=15+10t-5t2得:x2=0,所以0~3s内该质点的平均速度大小为:,故C正确。由上知:t=3s时质点的坐标是x=0.根据速度时间公式得:v=v0+at=10+(-10)×3=-20m/s,速度大小为20m/s,故D正确。故选CD。
4.如图,PQ为圆的竖直直径,AQ、BQ、CQ为三个光滑倾斜轨道,分别与圆相交于A、B、C三点。现让三个小球(可视为质点)分别沿着AQ、BQ、CQ自轨道顶端由静止下滑到Q点,它们运动的平均速度分别为v1、v2、v3,则有( )
A. v2>v3>v1 B. v1=v2=v3
C. v3>v2>v1 D. v1>v2>v3
【答案】C
【解析】
【详解】设任一斜面的倾角为,圆槽直径为,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到,斜面的长度为,则有,解得,可见物体下滑时间与斜面的倾角无关,则有;因,根据可知
A. v2>v3>v1不符合题意,A错误
B. v1=v2=v3不符合题意,B错误
C. v3>v2>v1符合题意,C正确
D. v1>v2>v3不符合题意,D错误
5.如图,粗糙的水平地面上有一斜劈,斜劈上一物块正在沿斜面以速度v0匀速下滑,斜劈保持静止,则地面对斜劈的摩擦力( )
A. 等于零
B. 不为零,方向向右
C. 不为零,方向向左
D. 不为零,v0较大时方向向左,v0较小时方向向右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中由于小木块与斜面体间有相对滑动,但无相对加速度,可以当作两物体间相对静止,摩擦力达到最大静摩擦力的情况,然后运用整体法研究.
由于物块匀速下滑,而斜劈保持静止,都处于平衡状态,将两者看做一个整体,整体在水平方向上不受摩擦力作用,故A正确;
此处有视频,请去附件查看】
6.如图所示,A、B、C三球的质量均为m,轻质弹簧一端固定在斜面顶端、另一端与A球相连;A、B间由一轻质细线连接;B、C间由一轻杆相连。倾角为θ的光滑斜面固定在地面上,弹簧、细线与轻杆均平行于斜面,初始系统处于静止状态。则细线被烧断的瞬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A球的加速度沿斜面向上,大小为3gsinθ
B. C球的受力情况未变,加速度为零
C. B、C两球的加速度均沿斜面向下,大小均为gsinθ
D. B、C之间杆的弹力大小为mgsinθ
【答案】C
【解析】
【详解】A、初始系统处于静止状态,把看成整体,对其受力分析,受重力、斜面的支持力、细线的拉力,对重力沿斜面和垂直斜面进行正交分解,根据共点力平衡条件得;对进行受力分析,受重力、斜面的支持力、弹簧的拉力和细线的拉力,对重力沿斜面和垂直斜面进行正交分解,根据共点力平衡条件得,细线被烧断的瞬间,绳在断后弹力会突变为零,弹簧的弹力不变,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球的加速度沿斜面向上,大小为,故选项A错误;
BC、细线被烧断的瞬间,把看成整体,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球的加速度,两球的加速度均沿斜面向下,故选项B错误,C正确;
D、对进行受力分析,受重力、杆的弹力和斜面的支持力,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解得,所以、之间杆的弹力大小为0,故选项D错误。
7.将一个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竖直向上抛出,0.8 s末物体的速度大小为8 m/s,不计空气阻力,g取10 m/s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体在3.2 s末回到抛出点
B. 0.8 s时物体的运动方向可能向下
C. 物体的初速度为20 m/s
D. 0.8 s时物体可能位于抛出点下方
【答案】A
【解析】
【详解】BD、物体做竖直上抛运动,在0.8s内的速度变化量,由于初速度不为零,可知时刻速度的方向一定竖直向上,不可能竖直向下,物体处于抛出点的上方,故选项B、D错误;
AC、根据可知初速度,则上升到最高点的时间,则回到抛出点的时间,故选项A正确,C错误。
8.如图,质量为M=24 kg的木板放在水平地面上,质量为m=22 kg的木箱放在木板上。一根轻绳一端拴在木箱上,另一端拴在天花板上,轻绳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α=37°。若用大小为200 N的水平力F可将木板匀速抽出,已知木箱与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1=0.5,sin37°=0.6,cos37°=0.8,重力加速度g取10 m/s2,则木板与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2为( )
A. 0.3 B. 0.4
C. 0.5 D. 0.6
【答案】A
【解析】
【详解】对受力分析如图甲所示,由题意得,,,联立可得;对、整体受力分析如图乙所示,由题意得,,,联立并代入数据得
A.0.3符合题意,A正确
B.0.4不符合题意,B错误
C0.5不符合题意,C错误
D.0.6不符合题意,D错误
9.图a、图b分别表示伽利略在对“自由落体运动”“运动和力的关系”研究中的推理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a通过对小球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合理外推得出小球在斜面上的运动是匀变速运动
B. 图a通过对小球在斜面上运动的研究,合理外推得出小球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运动
C. 图b实验为“理想实验”,通过逻辑推理得出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D. 图b实验为“理想实验”,通过逻辑推理得出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
【答案】BC
【解析】
【详解】AB、伽利略设想物体下落的速度与时间成正比,因为当时无法测量物体的瞬时速度,所以伽利略通过数学推导证明如果速度与时间成正比,那么位移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由于当时用滴水法计算,无法记录自由落体的较短时间,伽利略设计了让铜球沿阻力很小的斜面滚下,来“冲淡”重力得作用效果,而小球在斜面上运动的加速度要比它竖直下落的加速度小得多,所用时间长的多,所以容易测量。伽利略做了上百次实验,并通过抽象思维在实验结果上做了合理外推,故选项A错误,B正确;
CD、实际中没有摩擦力的斜面并不存在,所以图实验为“理想实验”,伽利略用抽象思维、数学推导和科学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得到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故选项C正确,D错误。
10.静止于粗糙水平面上的物体,受到方向恒定的水平拉力F作用,其大小随时间的变化图象如图甲所示。在拉力F从零逐渐增大的过程中,物体的加速度随时间变化图象如图乙所示,g取10 m/s2,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体与水平面间的摩擦力先增大后保持不变
B. 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1
C. 物体的质量为2.0 kg
D. 4 s末物体的速度大小为4 m/s
【答案】BD
【解析】
【详解】ABC、由乙知0−2s内物体静止不动,物体所受的静摩擦力与拉力平衡,则知摩擦力逐渐增大;时静摩擦力达到最大值,后物体开始运动,受到滑动摩擦力作用,并且保持不变;在2−4s内,由牛顿第二定律得,由图知当时,,代入可得,当时,,代入可得,联立解得,,所以滑动摩擦力小于最大静摩擦力,所以物体所受的摩擦力先增大,后减小至某一值并保持不变,故选项B正确,A、C错误;
D、根据图象与时间轴所围的面积表示速度的变化量,可知4s内物体速度的变化量为,由于初速度为0,所以4s末物体的速度为4m/s,故选项D正确。
11.两实心小球甲和乙由同种材料制成且甲球质量大于乙球质量。两球在空气中由静止下落,假设运动时受到的阻力与球的半径成正比,与球的速率无关。若它们下落相同的距离,则( )
A. 甲球用时间比乙球长
B. 甲球末速度的大小大于乙球末速度的大小
C. 甲球加速度大小小于乙球加速度的大小
D. 甲球平均速度的大小大于乙球平均速度的大小
【答案】BD
【解析】
【详解】AC、设小球的密度为,半径为,则小球的质量为,重力,小球的加速度,可知小球的质量越大,半径越大,则下降的加速度越大,所以甲的加速度比较大;两个小球下降的距离是相等的,根据可知加速度比较大的甲运动的时间短,故选项A、C错误;
B、根据可知加速度比较大的甲球末速度的大小大于乙球末速度的大小,故选项B正确;
D、根据可知甲球平均速度的大小大于乙球平均速度的大小,故选项D正确。
12.一质点在外力作用下做直线运动,其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在图中标出的时刻中,质点所受合外力的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的有
A. B. C. D.
【答案】AC
【解析】
试题分析:如果质点所受合力的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物体做加速运动;合力的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物体做减速运动。在、时刻,速度都在不断增加,因此合力的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A、C正确;而在、时刻,速度在不断减小,合力的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B、D错误。
考点:图象
13.如图,平直路面上有A、B两块挡板,相距6 m。一物块以8 m/s的初速度从紧靠A板处出发,在A、B两板间做往复匀减速运动。物块每次与A、B板碰撞后以原速率被反弹回去,现要求物块最终停在距B板2 m处。已知物块和A挡板只碰撞了一次,则物块的加速度大小可能为( )
A. 1.2 m/s2 B. 1.6 m/s2
C. 2.0 m/s2 D. 2.4 m/s2
【答案】BC
【解析】
物块以8m/s速度紧靠A出发,物块最终停在距B板2m处且和A挡板只碰撞了一次,故位移可能为16m,也可能为20m;
物体每次与挡板碰撞后都是原速率返回,可以将整个过程看作匀减速率直线运动,
根据速度位移关系公式,有− =2ax
解得a=−
当x=16m时,加速度a=−2m/s2
当x=20m时,加速主a=−1.6m/s2.
故物块的加速度大小可能为2m/s2或1.6m/s2
故选:BC.
点睛:物体每次与挡板碰撞后都是原速率返回,速率随时间均匀减小,故可以将整个过程看作匀减速直线运动;然后根据题意得到物体可能的位移;再根据运动学公式求解可能的加速度.
14. 如图,将小砝码置于桌面上的薄纸板上,用水平向右的拉力将纸板迅速抽出,砝码的移动很小.这就是大家熟悉的惯性演示实验.若砝码和纸板的质量分别为M和m.各接触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砝码与纸板左端的距离及桌面右端的距离均为d.现用水平向右的恒定拉力F拉动纸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纸板相对砝码运动时,纸板所受摩擦力的大小为μ(M+m)g
B. 要使纸板相对砝码运动,F一定大于2μ(M+m)g
C. 若砝码与纸板分离时的速度小于,砝码不会从桌面上掉下
D. 当F=μ(2M+3m)g时,砝码恰好到达桌面边缘
【答案】BC
【解析】
试题分析:对纸板分析,当纸板相对砝码运动时,所受的摩擦力μ(M+m)g+μMg,故A错误.设砝码的加速度为a1,纸板的加速度为a2,则有:f1=Ma1,F-f1-f2=ma2,发生相对运动需要a2>a1,代入数据解得:F>2μ(M+m)g,故B正确.若砝码与纸板分离时的速度小于,砝码匀加速运动的位移小于,匀减速运动的位移小于,则总位移小于d,不会从桌面掉下,故C正确.
当F=μ(2M+3m)g时,砝码未脱离时的加速度a1=μg,纸板的加速度,根据,解得,则 此时砝码的速度,砝码脱离纸板后做匀减速运动,匀减速运动的加速度大小a′=μg,则匀减速运动的位移,而匀加速运动的位移,可知砝码离开桌面,故D错误.故选BC。
考点:牛顿第二定律的综合应用
二、实验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5分。按题目要求作答。
15.学生课外实验小组使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测量重力加速度大小。实验时,他们先测量分液漏斗下端到水桶底部的距离s
;然后使漏斗中的水一滴一滴地下落,调整阀门使水滴落到桶底发出声音的同时,下一滴水刚好从漏斗的下端滴落;用秒表测量第1个水滴从漏斗的下端滴落至第n个水滴落到桶底所用的时间t。
(1)重力加速度大小可表示为g=_____(用s、n、t表示);
(2)如果某次实验中,s=0.90m,n=30,t=13.0s,则测得的重力加速度大小g=________m/s2;(保留2位有效数字)
(3)写出一条能提高测量结果准确程度的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2). 9.6 (3). “适当增大n”或“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一个利用自由落体运动规律测量重力加速度的实验
【详解】(1)已知第1个水滴从漏斗的下端滴落至第n个水滴落到桶底所用的时间t,所以一个水滴从漏斗的下端滴落到桶底所用的时间,所以,故
(2)2
(3)提高精度可以提高测量时间的精度和距离的精度,也可以适当增大n,或多测几次取平均。
16.某同学利用图(a)的装置测量轻弹簧的劲度系数。图中,光滑的细杆和直尺水平固定在铁架台上,一轻弹簧穿在细杆上,其左端固定,右端与细绳连接;细绳跨过光滑定滑轮,其下端可以悬挂砝码(实验中,每个砝码的质量均为)。弹簧右端连有一竖直指针,其位置可在直尺上读出。实验步骤如下:
①在绳下端挂上一个硅码,调整滑轮,使弹簧与滑轮间的细线水平且弹簧与细杆没有接触;
②系统静止后,记录砝码个数及指针的位置;
③逐次增加砝码个数,并重复步骤②(保持弹簧在弹性限度内):
④用n表示砝码的个数,l表示相应的指针位置,将获得的数据记录在表格内。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下表的实验数据在图(b)中补齐数据点并做出图像__________。
l
1
2
3
4
5
10.48
10.96
11.45
11.95
12.40
(2)弹簧的劲度系数k可用砝码质量m、重力加速度大小g及图线的斜率表示,表达式为________。若g取,则本实验中________(结果保留3位有效数字)。
【答案】 (1). (1)图见解析; (2). (2); (3). 109N/m
【解析】
【详解】(1)做出图像如图;
(2)由胡克定律:,即,则,解得;由图形可知,解得
三、计算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9分。解答时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主要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17.如图所示为一滑草场的示意图,山坡AB、BC可视为斜面,AB长25 m,BC长97 m。一滑行者从山坡顶端A由静止开始匀加速下滑,在AB段下滑时加速度大小为a1=2 m/s2,进入BC段下滑时加速度大小为a2=1 m/s2,从斜面AB滑上斜面BC时速度大小不变。滑行者在离C点适当距离处开始以大小为a3=2 m/s2的加速度制动减速后,恰好能停在C点。求滑行者从A到C所用的时间。
【答案】16s
【解析】
(1)AB过程,由运动学公式可得:,,解得:,。
(2)设滑行者在D点开始减速,从B到D的过程中,根据运动学公式可得:
,
从D到C的过程,根据运动学公式可得:
, ,
根据题意可得:
联立解得:,故从A到C的总时间。
点睛:本题考查运动学公式的应用,要注意能正确分段进行分析,明确运动学公式的正确应用才能准确求解。
18.如图所示,一长l=2 m、质量M=4 kg的薄木板(厚度不计)静止在粗糙的水平台面上,其右端距平台边缘L=5 m,木板的正中央放置一质量为m=1 kg的小物块(可视为质点)。已知木板与平台、物块与木板间动摩擦因数均为μ1=0.4。现对木板施加一水平向右的恒力F,其大小为48 N,取g=10 m/s2,试求:
(1)F作用1.2 s时,木板的右端到平台边缘的距离;
(2)要使小物块最终不能从平台上滑出去,则物块与平台间的动摩擦因数μ2应满足的条件。
【答案】(1)0.64 m (2)μ2≥0.2
【解析】
【分析】
假设开始时物块与木板会相对滑动,由牛顿第二定律求出两者的加速度,从而判断出物块与木板会相对滑动.根据小物块恰好从木板左端滑离时位移之差等于,由位移公式求得时间,并求出此时两者的速度.在小物块从木板上滑落后,由牛顿第二定律和位移公式求出木板发生的位移,即可求得木板的右端离平台边缘的距离;小物块滑至平台后,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由牛顿第二定律求得物块的加速度.若小物块在平台上速度减为0,求得其位移,由几何关系分析μ2应满足的条件。
【详解】(1)假设开始时物块与木板会相对滑动,由牛顿第二定律,
对木板有:F-μ1(M+m)g-μ1mg=Ma1;
解得:a1=6 m/s2。
对物块有:μ1mg=ma2;
解得:a2=4 m/s2。
因为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