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2 MB
- 2021-06-02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
1
讲 功 功率与动能定理
专题二
能量和动量
内容索引
考点一 功和能基本概念及规律辨析
考点二 功率的分析与计算
考点三 动能定理的应用
考点四 动力学和能量观点的综合应用
功和能基本概念及规律辨析
考点一
1.
功的正负
:由
W
=
Fl
cos
α
,
α
<90°
,力对物体做正功;
α
=
90°
,力对物体不做功;
α
>90°
,力对物体做负功
.
2.
恒力做功的计算方法
1
基础
知识梳理
3.
变力做功:
变力做功的求解要注意问题的正确转化,如将变力转化为恒力,利用
F
-
l
图象曲线下的面积求功,利用
W
=
Pt
计算,也可应用动能定理或功能关系等方法求解
.
4.
总功的计算
(1)
先求物体所受的合外力,再求合外力做的功;
(2)
先求每个力做的功,再求各功的代数和
.
5.
机械能
(1)
机械能包括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2)
重力势能:重力做正功,重力势能就减小,重力做负功,重力势能就增加,即
W
G
=-
Δ
E
p
;
(3)
弹性势能:弹力做正功,弹性势能就减小,弹力做负功,弹力势能就增加,伸长量与缩短量相等时,弹性势能相同
.
1.
[
正、负功的判断
]
(2018·
温州市期中
)
载人飞行包是一个单人低空飞行装置,如图
1
所示,其发动机使用汽油作为燃料提供动力,可以垂直起降,也可以快速前进,若飞行包
(
包括人
)
在竖直匀速降落的过程中
(
空气阻力不可忽略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发动机对飞行包
(
包括人
)
做正功
B.
飞行包
(
包括人
)
的重力做负功
C.
空气阻力对飞行包
(
包括人
)
做负功
D.
飞行包
(
包括人
)
的合力做负功
答案
√
2
基本题目训练
图
1
解析
解析
飞行包
(
包括人
)
在竖直匀速降落的过程中,发动机的动力向上,则发动机对飞行包
(
包括人
)
做负功,故
A
错误
.
高度
下降,飞行包
(
包括人
)
的重力做正功,故
B
错误
.
空气阻力
竖直向上,与位移方向相反,则空气阻力对飞行包
(
包括人
)
做负功,故
C
正确
.
飞行包
匀速运动,合力为零,则飞行包的合力不做功,故
D
错误
.
2.
[
做功的分析
]
如图
2
所示,坐在雪橇上的人与雪橇的总质量为
m
,在与水平面成
θ
角的恒定拉力
F
作用下,沿水平地面向右移动了一段距离
l
.
已知雪橇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μ
,雪橇受到的
A.
支持力做功为
mgl
B.
重力做功为
mgl
C.
拉力做功为
Fl
cos
θ
D.
滑动摩擦力做功为-
μmgl
答案
√
图
2
解析
解析
对坐在雪橇上的人与雪橇整体进行受力分析,可知雪橇受到的支持力
F
N
=
mg
-
F
sin
θ
,滑动摩擦力
F
f
=
μF
N
=
μ
(
mg
-
F
sin
θ
)
,由功的定义式可知,支持力做的功为零,重力做的功也为零,选项
A
、
B
错误
;
滑动摩擦
力做功
W
f
=-
F
f
l
=-
μl
(
mg
-
F
sin
θ
)
,选项
D
错误
;
拉力
做功为
Fl
cos
θ
,选项
C
正确
.
3.
[
重力势能
]
(2018·
浙江
4
月选考
·13)
如图
3
所示,一根绳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两座猴山上的
A
、
B
处,
A
、
B
两点水平距离为
16 m
,竖直距离为
2 m
,
A
、
B
间绳长为
20 m.
质量为
10 kg
的猴子抓住套在绳上的滑环从
A
处滑到
B
处
.
以
A
点所在水平面为参考平面,猴子在滑行过程中重力势能最小值约为
(
绳处于拉直状态
)
A.
-
1.2
×
10
3
J
B
.
-
7.5
×
10
2
J
C.
-
6.0
×
10
2
J
D
.
-
2.0
×
10
2
J
答案
解析
√
图
3
解析
重力势能最小的点为最低点,结合
“
同绳同力
”
可知,在最低点时,两侧绳子与水平方向夹角相同
,记
为
θ
,
设
右边绳子长为
a
,则左边绳长为
20
-
a
.
由几何关系得:
20cos
θ
=
16
;
a
sin
θ
-
(20
-
a
)sin
θ
=
2
猴子的重心比绳子最低点大约低
0.5 m
,
所以
在最低点的重力势能约为-
750 J
,故选
B.
4.
[
机械能守恒
]
(2018·
绍兴市选考诊断
)
“
神舟十一号
”
飞船在发射至返回的过程中,哪个阶段中返回舱的机械能是守恒的
A.
飞船加速升空阶段
B.
飞船在椭圆轨道上绕地球运行的阶段
C.
返回舱与轨道舱分离,进入大气层后加速下降
D.
返回舱在大气层运动一段时间后,打开降落伞,减速下降
答案
√
功率的分析与计算
考点二
1.
首先要明确所求功率是平均功率还是瞬时功率
.
2.
平均功率与一段时间
(
或过程
)
相对应,计算时应明确是哪个力在哪段时间
(
或过程
)
内做功的平均功率
.
(1)
可用
P
=
.
(2)
可用
P
=
F
v
cos
α
,其中
v
为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
3.
计算瞬时功率时应明确是哪个力在哪个时刻
(
或状态
)
的功率
.
求解瞬时功率时,如果
F
和
v
不同向,可用力
F
乘以沿
F
方向的分速度,或用速度
v
乘以沿速度方向的分力求解
.
(
1)
公式
P
=
F
v
cos
α
,其中
v
为某时刻的瞬时速度
.
(2)
P
=
F
v
F
,其中
v
F
为物体的速度
v
在力
F
方向上的分速度
.
(3)
P
=
F
v
v
,其中
F
v
为物体受到的外力
F
在速度
v
方向上的分力
.
例
1
(2017·
浙江
11
月选考
·13)
如图
4
所示是具有登高平台的消防车,具有一定质量的伸缩臂能够
在
5
min
内使承载
4
人的登高平台
(
人连同平台的总质量为
400 kg)
上升
60 m
到达灭火位置
.
此后,在登高平台上的消防员用水炮灭火,已知水炮的出水量
为
3 m
3
/min
,
水离开炮口时的速率为
20 m/
s
,则用
于
图
4
答案
解析
A.
水炮工作的发动机输出功率约为
1
×
10
4
W
B.
水炮工作的发动机输出功率约为
4
×
10
4
W
C.
水炮工作的发动机输出功率约为
2.4
×
10
6
W
D.
伸缩臂抬升登高平台的发动机输出功率约为
800 W
√
解析
若不计伸缩臂的质量,抬升登高平台的发动机输出功率
但伸缩臂具有一定质量,发动机输出功率应大于
800 W
,故选项
D
错误;
喷出去水的重力势能为
E
p
=
m
′
gh
=
50
×
10
×
60 J
=
3
×
10
4
J
,
所以
1 s
内水增加的能量为
4
×
10
4
J
,
所以
水炮工作的发动机输出功率为
4
×
10
4
W
,选项
B
正确,
A
、
C
错误
.
5.(2018·
金、丽、衢十二校联考
)
跳绳是丽水市高中毕业生体育测试的项目
之一,如图
5
所示,高三的小李同学在某次
测
验
过程中,一分钟跳
180
次,每次跳跃,脚与
地
面的
接触时间为跳跃一次所需时间的,
g
取
10
m/s
2
,
则
他克服重力做功的平均功率约为
A.20 W
B.35
W
C.75
W
D.120
W
答案
√
拓展训练
图
5
解析
他跳离地面向上做竖直上抛运动,
故
C
正确,
A
、
B
、
D
错误
.
解析
物块受到的阻力与速度成正比,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F
-
k
v
=
ma
,所以物块做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又因拉力功率
P
=
F
v
,
F
为恒力,所以功率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和速度
v
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一致,故
C
正确,
A
、
B
、
D
错误
.
6.
一
物块放在水平面上,在水平恒力
F
的作用下从静止开始运动,物块受到的阻力与速度成正比,则关于拉力
F
的功率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正确的是
√
答案
解析
7.(2018·
台州市高三期末
)
如图
6
所示,中国版
“
野牛
”
级重型气垫船,自重达
540
吨,装有额定输出功率为
8 700 kW
的大功率燃汽轮机,最高时速为
108 km/h.
假设气垫船航行过程中所受的阻力
F
f
与速度
v
成正比,即
F
f
=
k
v
.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该气垫船的最大牵引力为
2.9
×
10
5
N
B.
从题中给出的数据,无法计算
k
值
C.
在输出额定功率下以最高时速航行时,
气垫
船
所受的阻力为
2.9
×
10
5
N
D.
以最高时速一半的速度匀速航行时,
气垫船
发动机
的输出功率为
4 350 kW
答案
解析
√
图
6
解析
在额定输出功率下以最高时速航行时,
v
m
=
108 km
/h
=
30 m/
s
,
解得
F
′
=
1.45
×
10
5
N
,则
P
′
=
F
′
v
′
=
1.45
×
10
5
×
15 W
=
2 175 kW
,故
D
错误
.
此时匀速运动,则
F
f
=
F
=
2.9
×
10
5
N
,若以恒定牵引力启动时,开始的牵引力大于匀速运动的牵引力,所以最大牵引力大于
2.9
×
10
5
N
,故
A
错误,
C
正确;
动能定理的应用
考点三
1
.
解题步骤
2.
注意事项
(1)
动能定理往往用于单个物体的运动过程,由于不涉及加速度及时间,比动力学研究方法要简便
.
(2)
动能定理表达式是一个标量式,不能在某个方向上应用动能定理
.
(3)
应用动能定理时,必须明确各力做功的正、负
.
当一个力做负功时,可设物体克服该力做功为
W
,将该力做功表示为-
W
,也可以直接用字母
W
表示该力做功,使其字母本身含有负号
.
例
2
如图
7
所示,倾角为
θ
=
37°
的斜面固定在水平地面上,劲度系数为
k
=
40 N/m
的轻弹簧的轴线与斜面平行,弹簧下端固定在斜面底端的挡板上,弹簧与斜面间无摩擦
.
一个质量为
m
=
5 kg
的小滑块从斜面上的
P
点由静止滑下,小滑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μ
=
0.5
,
P
点与弹簧自由端
Q
点间的距离为
L
=
1 m.
已知整个过程弹簧始终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弹性势能
E
p
与其形变量
x
的关系为
E
p
=
kx
2
,
sin 37°
=
0.6, cos 37°
=
0.8
,重力加速度
g
取
10 m/s
2
.
求:
图
7
(1)
小滑块从
P
点下滑到
Q
点时所经历的时间
t
;
答案
答案
1 s
解析
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小滑块沿斜面下滑的加速度
a
=
g
sin
θ
-
μg
cos
θ
=
2 m/s
2
解析
(2)
小滑块运动过程中达到的最大速度
v
m
的大小;
答案
解析
设弹簧被压缩
x
0
时小滑块达到最大速度
v
m
,此时小滑块加速度为零,根据平衡条件有
mg
sin
θ
-
μmg
cos
θ
=
kx
0
对小滑块由静止滑下到达到最大速度的过程,由动能定理有
解析
(3)
小滑块运动到最低点的过程中,弹簧的最大弹性势能
.
解析
设小滑块运动至最低点时,弹簧的压缩量为
x
1
,
由
动能定理有
mg
sin
θ
·(
L
+
x
1
)
-
μmg
cos
θ
·(
L
+
x
1
)
-
E
pm
=
0
解析
答案
答案
20 J
解得
E
pm
=
20 J.
8.
如图
8
甲所示,质量
m
=
1 kg
的物体静止在光滑的水平面上,
t
=
0
时刻,物体受到一力
F
的作用,
t
=
1 s
时,撤去力
F
,
某
拓展训练
图
8
解析
时刻
物体滑上倾角为
37°
的粗糙斜面
.
已知物体从开始运动到滑上斜面最高点的
v
-
t
图象如图乙所示,不计其他阻力,
sin 37°
=
0.6
,
cos 37°
=
0.8
,
g
取
10 m/s
2
.
求:
(1)
力
F
做的功;
答案
答案
72 J
解析
物体
1 s
末的速度
v
1
=
12 m/s
,
根据
动能定理得:
W
F
=
m
v
1
2
=
72 J.
(2)
物体从斜面底端滑到最高点过程中克服摩擦力做功的平均功率
.
解析
答案
答案
36 W
解析
物体在
1
~
2 s
内沿水平面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在
2
~
3 s
内沿斜面向上做减速运动
.
物体到达斜面底端的速度
v
2
=
12 m/s
,到达斜面最高点的速度为零,根据动能定理得:
9.
如图
9
所示为一滑梯的实物图,滑梯的斜面段长度
L
=
5.0 m
,高度
h
=
3.0 m
,为保证小朋友的安全,在水平面铺设安全地垫
.
水平段与斜面段平滑连接,小朋友在连接处
速度大小不变
.
某
图
9
小朋友从滑梯顶端由
静止
开始
滑下,经斜面
底
端
后水平滑行一段距离,停在水平地垫上
.
已知小朋友质量为
m
=
20 kg
,小朋友在斜面上受到的平均阻力
F
f1
=
88 N
,在水平段受到的平均阻力
F
f2
=
100 N.
不计空气阻力,取重力加速度
g
=
10 m/s
2
.
求:
(1)
小朋友在斜面滑下的过程中克服摩擦力做的功;
解析
答案
答案
440 J
解析
小朋友在斜面滑下的过程中克服摩擦力做的功为:
W
f1
=
F
f1
L
=
88
×
5 J
=
440 J
(2)
小朋友滑到斜面底端时的速度
v
的大小;
解析
答案
答案
4 m/s
解析
小朋友在斜面上运动
,
由
动能定理得
mgh
-
W
f1
=
m
v
2
代入数据解得:
v
=
4 m/s
(3)
为使小朋友不滑出水平地垫,地垫的长度
x
至少多长
.
解析
答案
答案
1.6 m
解析
小朋友在水平地垫上运动的过程,由动能定理得:
-
F
f2
x
=
0
-
m
v
2
解得:
x
=
1.6 m
动力学和能量观点的综合应用
考点四
1.
动力学观点:
牛顿运动定律、运动学基本规律
.
2.
能量观点:
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
.
3.
解题关键
(1)
抓住物理情景中出现的运动状态和运动过程,将物理过程分解成几个简单的子过程
.
(2)
两个相邻过程连接点的速度是联系两过程的纽带,也是解题的关键
.
例
3
(2017·
台州市选考模拟
)
如图
10
所示,质量为
m
=
0.1 kg
的可视为质点的小球从静止开始沿半径为
R
1
=
40 cm
的
圆弧
轨道
AB
由
A
点滑到
B
点后,进入与
AB
平滑连接
的
圆弧
管道
BC
.
管道出口处为
C
,圆弧管道半径为
R
2
=
20 cm
,在紧靠出口
C
处,有一半径为
R
3
=
8.4 cm
、水平放置且绕其水平轴线匀速旋转的圆筒
(
不计筒皮厚度
)
,筒上开有小孔
D
,筒旋转时,小孔
D
恰好能经过出口
C
处,小球射出
C
出口
时
,恰好能接着穿过
D
孔进入圆筒,并
越
过
轴线再从
D
孔向上穿出圆筒,到
最高点
后
返回又能向下穿过
D
孔进入圆筒,
不计
摩擦
和空气阻力,
g
取
10 m/s
2
.
问:
图
10
(1)
小球到达
B
点的瞬间前、后对轨道的压力分别为多大?
解析
答案
答案
3 N
5 N
解得
F
N
B
=
3 N
解得
F
N
B
′
=
5 N
由牛顿第三定律得,小球到达
B
点瞬间前、后对轨道的压力分别为
3 N
和
5 N.
(2)
小球穿出圆筒小孔
D
时的速度多大?
解析
答案
答案
0.8 m/s
解析
从
A
到穿出
D
过程中,由机械能守恒可得:
解得:
v
D
=
0.8 m/s
(3)
圆筒转动的最大周期
T
为多少?
解析
答案
答案
0.08 s
解得:
v
C
=
2 m/s
穿越圆筒过程中:
v
C
-
v
D
=
g
(
nT
+
0.5
T
)
从圆筒穿出到又进入圆筒过程中:
2
v
D
=
gn
′
T
得到关系式:
3
n
′
=
4
n
+
2
要使周期最大,
n
和
n
′
必须同时取正整数且
n
最小
取
n
=
1
,得
T
=
0.08 s.
0.10
kg
的小物块
P
从斜面上端
A
点无初速度下滑,物块
P
与斜面
BC
部分之间的动摩擦因数
μ
=
0.75.
取
sin 37°
=
0.6
,
cos 37°
=
0.8
,重力加速度
g
=
10 m/s
2
,忽略空气阻力
.
求
:
(
1)
物块第一次通过
C
点时的速度大小
v
C
;
10.
如图
11
所示,斜面
ABC
下端与光滑的圆弧轨道
CDE
相切于
C
,整个装置竖直固定,
D
是最低点,圆心角
∠
DOC
=
37°
,
E
、
B
与圆心
O
等高,圆弧轨道半径
R
=
0.30 m
,斜面长
L
=
1.90 m
,
AB
部分光滑,
BC
部分粗糙
.
现有一个质量
m
=
拓展训练
图
11
答案
解析
解析
根据几何关系得,斜面
BC
部分的长度为:
l
=
0.40 m
设物块第一次通过
B
点时的速度为
v
B
,根据动能定理有:
物块在
BC
部分滑动时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为:
F
f
=
μmg
cos 37°
=
0.60 N
在
BC
部分下滑过程中受到的合力为:
F
=
mg
sin 37°
-
F
f
=
0
(2)
物块第一次通过
D
点时受到轨道的支持力大小
F
D
;
解析
解析
设物块第一次通过
D
点时的速度为
v
D
,则由动能定理有
:
答案
答案
7.4 N
代入数据得:
F
D
=
7.4 N.
(3)
物块最终所处的位置
.
解析
解析
物块每通过一次
BC
部分减小的机械能为:
Δ
E
=
F
f
l
=
0.24 J
答案
答案
在斜面
BC
段且距离
C
点
0.35 m
设物块第四次从下端进入
BC
部分后最终在距离
C
点
x
处静止
,
则有
mg
(
L
-
x
)sin 37°
-
F
f
(3
l
+
x
)
=
0
,代入数据得:
x
=
0.35 m.
11.(2018·
杭州市期末
)
如图
12
所示,倾角为
30°
的光滑斜劈
AB
长
L
1
=
0.4 m
,放在离地高
h
=
0.8 m
的水平桌面上,
B
点右端接一光滑小圆弧
(
图上未画出
)
,圆弧右端切线水平,与桌面边缘的距离为
L
2
.
现有一小滑块从
A
点由静止释放,通过
B
点后恰好停在桌面边缘的
C
点,已知滑块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μ
=
0.2.
(1)
求滑块到达
B
点的速度
v
B
的大小;
解析
图
12
答案
答案
2 m/s
解析
滑块从
A
到
B
的运动,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得:
代入数据解得:
v
B
=
2 m/s
(2)
求
B
点到桌面边缘
C
点的距离
L
2
;
解析
答案
答案
1 m
解析
从
A
到
C
根据动能定理可得
:
mgL
1
sin
30°
-
μmgL
2
=
0
解得:
L
2
=
1 m
;
解析
从
A
到
C
根据动能定理可得:
mgL
1
sin 30°
-
μmg
(
L
2
-
Δ
L
)
=
m
v
C
2
-
0
,代入数据解得
v
C
=
1.6 m/s
,
滑块
离开
C
后做平抛运动,根据平抛运动的规律可得:
h
=
gt
2
,解得:
t
=
0.4 s
,
所以落地点
P
距
C
点正下方的
O
点的距离为:
x
=
v
C
t
=
0.64 m.
(3)
若将斜劈向右平移一段距离
Δ
L
=
0.64 m
,滑块仍从斜劈上的
A
点由静止释放,最后滑块落在水平地面上的
P
点
.
求落地点
P
距
C
点正下方的
O
点的距离
x
.
解析
答案
答案
0.64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