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51 KB
  • 2021-06-03 发布

备战2018年高考语文考点掘金系列金脉07小说阅读之情节构思(含解析) (1)

  • 2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小说阅读之情节构思 【考点掘金】 考点展示: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 F。 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 F。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 F。 考点掘金: 金脉 7:小说阅读之情节构思 金脉 8:小说阅读之环境描写 金脉 9:小说阅读之人物形象 金脉 10:小说阅读之语言风格 金脉 11:小说阅读之感情主旨 【金脉分布】 考向 省市 17 课标 1 17 课标 3 浙 16 课标 1 16 课标 2 16 课标 3 考向 7:情节构思 √ √ √ √ √ √ 考向 8:环境描写 √ √ √ √ 考向 9:人物形象 √ √ √ √ √ 考向 10:语言风格 √ √ √ 考向 11:感情主旨 √ √ √ √ √ 【考情预测】 从今年的高考情况看,高考九套卷有四套(包括山东)考查了小说,和前几年相比,小说的考查似乎 有“退潮”之意,尤其是一直以来坚持考查小说的全国课标卷,卷二文学类“居然”考查散文。但这一变 化并不意味着小说的重要性降低,事实上,相对于散文的文本阅读难度大、命题相对范围小等特点,作为 文学类考查的重头戏,小说考查一直被广泛的重视。这一趋势不会短期内发生根本转变。 以新课标卷为例,小说的考查采取了 1+2 的模式,即一个选择题加两个主观题。不仅题目数量减少, 选择题也从五选二改为四选一,难度降低。考查重点仍然以小说的三要素——人物、环境和故事情节为主。 由此可以预知,18 年的高考,小说是仍是各省市尤其是新课标的重点,考查重点仍然是兄说的三要素, 复习时,要紧紧抓住这几个重点考向,踏实训练循序渐进,就可以在考试中从容应对,考出理想的成绩。 情节构思的考查是小说考查的重点,从 17 和 16 的课标卷来看都有考查,特别是 17 年全国课标 1 更是 用两个大题考查情节构思,这绝对是一个崭新的动向。在 2018 年高考复习备考中要特别重视才行。 【高考金脉】 真题:【2017 年高考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天 嚣 赵长天 风,像浪一样,梗着头向钢架房冲撞。钢架房,便发疟疾般地一阵阵战栗、摇晃,像是随时都要散架。 渴!难忍难挨的渴,使人的思想退化得十分简单、十分原始。欲望,分解成最简单的元素:水!只要 有一杯水,哪怕半杯,不,一口也好哇! 空气失去了气体的性质,像液体,厚重而凝滞。粉尘,被风化成的极细极小的砂粒,从昏天黑地的旷 野钻入小屋,在人的五脏六腑间自由巡游。它无情地和人体争夺着仅有的一点水分。 他躺着,喉头有梗阻感,他怀疑粉尘已经在食道结成硬块,会不会引起别的疾病,比如矽肺?但他懒 得想下去。疾病的威胁,似乎已退得十分遥远。 他闭上眼,调整头部姿势,让左耳朵不受任何阻碍,他左耳听力比右耳强。 风声,丝毫没有减弱的趋势。 他仍然充满希望地倾听。 基地首长一定牵挂着这支小试验队,但无能为力。远隔一百公里,运水车不能出动,直升机无法起飞, 在狂虐的大自然面前,人暂时还只能居于屈从的地位。 他不想再费劲去听了。目前最明智的,也许就是进入半昏迷状态,减少消耗,最大限度地保存体力。 于是,这间屋子,便沉入无生命状态…… 忽然,处于混沌状态的他,像被雷电击中,浑身一震。一种声音!他转过头,他相信左耳的听觉,没 错,滤去风声、沙声、钢架呻吟声、铁皮震颤声,还有一种虽然微弱,却执着,并带节奏的敲击声。 “有人敲门!” 他喊起来。 遭雷击了,都遭雷击了,一个个全从床上跳起,跌跌撞撞,竟全扑到门口。 真真切切,有人敲门。谁?当然不可能是运水车,运水车会揿喇叭。微弱的敲门声已经明白无误地告 诉大家:不是来救他们的天神,而是需要他们援救的弱者。 人的生命力,也许是最尖端的科研项目,远比上天的导弹玄秘。如果破门而入的是一队救援大军,屋 里这几个人准兴奋得瘫倒在地。而此刻,个个都像喝足了人参汤。 “桌子上有资料没有?当心被风卷出去!” “门别开得太大!” “找根棍子撑住!” 每个人都找到了合适的位置,摆好了下死力的姿势。 他朝后看看。“开啦!”撤掉顶门棍,他慢慢移动门闩。 门闩吱吱叫着,痛苦地撤离自己的岗位。当门闩终于脱离了销眼,那门,便呼地弹开来,紧接着,从 门外滚进灰扑扑一团什么东西和打得脸生疼的砂砾石块,屋里刹时一片混乱,像回到神话中的史前状态。 “快,关门!”他喊,却喊不出声。但不用喊,谁都调动了每个细胞的力量。 门终于关上了,一伙人,都顺门板滑到地上,瘫成一堆稀泥。 谁也不作声,谁也不想动。直到桌上亮起一盏暗淡的马灯,大家才记起滚进来的那团灰扑扑的东西。 是个人。马灯就是这人点亮的。穿着毡袍,说着谁也听不懂的蒙语。他知道别人听不懂,所以不多说, 便动手解皮口袋。 西瓜!从皮口袋里滚出来的,竟是大西瓜!绿生生,油津津,像是刚从藤上摘下,有一只还带着一片 叶儿呢! 戈壁滩有好西瓜,西瓜能一直吃到冬天,这不稀罕。稀罕的是现在,当一口水都成了奢侈品的时候, 谁还敢想西瓜! 蒙古族同胞利索地剖开西瓜。红红的汁水,顺着刀把滴滴嗒嗒淌,馋人极了! 应该是平生吃过的最甜最美的西瓜,但谁也说不出味来,谁都不知道,那几块西瓜是怎么落进肚子里 去的。 至于送西瓜人是怎么冲破风沙,奇迹般的来到这里,最终也没弄清,因为谁也听不懂蒙语。只好让它 成为一个美好的谜,永久地留在记忆里。(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开头不仅形象地描写了风沙的狂暴,也细致具体地表现了人物的直觉印象与切身感受,烘托 并渲染了“天嚣”的恐怖气氛。 B.被困队员身陷绝境却调动起所有能量开门救助敲门人,送瓜人在被困队员生死关头奇迹般的出现, 这都说明生命奇迹无法解释。 C.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开门前试验队员一句“桌子上有资料没有?当心被风卷出去”,就 体现了科研工作者高度的责任意识。 D.试验队被困队员与素不相识的送瓜人之间的故事,不仅令人感动,还揭示出一个朴素而有意味的 人生道理: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 5.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5 分) 6.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6 分) 【答案】 4.B 5.①省去许多不必要的叙述交代,使情节更简洁;(2 分)②集中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状态与感受,使 主题更突出。(3 分) 6.①小说人物“他”所知有限,这样写很真实;②故事戛然而止,强化了小说的神秘氛围;③打破读者的 心理预期,留下了更多想象回味的空间。 【解析】 4.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文本的内容和技巧。B 项“这都说明生命奇迹无法解释”错误。 【名师点睛】通读全文,关注细节。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小说刻画人物的个性特点与作品 陈述的基本事实,分析主人公的性格、情感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明确主旨,关注手法。 结合小说主旨和艺术技巧作出准确判断。 【名师点睛】作用题采用三位一体分析法:人物、情节、主题的作用。 6.试题分析:本题是针对小说的结尾设题,先明确结尾的形式,再从结尾本身的作用、情节上的作用、情 感上的作用、主旨上的作用等几个角度答题。 【名师点睛】结尾的作用,结尾的类别,读者的作用。 【掘金技巧】 情节是由人物之间的关系、矛盾和性格冲突所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情节一般是通过描写人物思想 性格和情感欲望的冲突以及由此引起的人物关系、人物命运的变化来展开的。在情节的展开中,通过人物 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活生生的鲜明个性。因此,欣赏人物形象,应从情节入手,据情论人。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命题 者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此为出发点,先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 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住场面;②寻找线索;③理清小说的结构。 分析小说故事情节时要注意两点: ① 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体现,分析小说的情节时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② 分析情 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所以,在分析情节的过程 中,要随时注意体会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一、情节结构手法的作用 1.悬念。 特点是在小说的叙述中设置谜面,在之后的叙述中逐渐解密。作用是可以使小说显得跌宕起伏、引人 入胜,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2.铺垫。 为了表现主要写作对象而提前的基础性描写,可以是环境、人物或事件。作用是为主要人物或事件做 铺垫;蓄积气势,突出文章的主旨。情节层层铺垫,能使文章结构严谨。 3.抑扬 在同一表达过程中,对特定的描述对象进行“揉直使曲、叠单使复”的褒贬或渲染,使所描写的对象 的某些方面前后形成反差。作用是在抑扬中形成反差,两相对照,突出中心;使文章跌宕起伏,出乎读者 意料,引起新奇的审美效果。 4.对比 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作用是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 被表现的食物的本质特点,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突出文章主旨。 5.戛然而止 故事情节在故事的高潮部分结束。作用是留下空白,留给读者思考的空间。 6.突转 又称为“欧亨利笔法”指情节向相反方面的突然变化,即由逆境转入顺境,或由顺境转入逆境。作用 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震撼读者心灵;彰显文章主旨。 二、情节安排评价 ① 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② 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③ 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如《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写祥林嫂是怎 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起到制造悬念的作用。 ④ 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此外,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喜剧式等。 ⑤ 贯穿情节的线索,可作线索的有:事、物、人、情、时间、空间,如《药》中的“人血馒头”、《故 乡》中的“我”等。 三、情节叙述手法的作用 1.小说的叙述方式 小说中的叙事方式,常见的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等。 顺叙是指按照事件发生的自然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顺叙的类型具体又有按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叙写, 按事件发展的阶段进行叙述,按事件发生的空间顺序叙述等。顺叙法的优点在于情节环环相扣、脉络清晰。 倒叙是指把事件的结局或事件中最关键、最精彩、最激动人心的部分提到开头来写,并非是把整个事 件倒过来叙述。倒叙法的优点在于能把情节安排得曲折离奇,增强对读者的吸引力。 补叙是指在叙述过程中,插入少量文字对人物或事件作简短的补充说明。补叙的作用是使情节跌宕起 伏、结构完整、更好的表现主旨。 插叙是指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场中,为了表达某种表达上的需要,帮助开展情节,刻画人物性格,暂 时中断原来的叙述而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有关的文字。它多用于材料众多、情节复杂的作品中。插叙的作 用是对主要情节做铺垫、说明、补充或者照应,使情节更充实,结构更完整。 平叙是叙述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发生的两件事或多件事的叙事方法。 3.叙述人称。 第一人称的作用: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拉进作者与读者的距离,使情境显得更为真切,,便于抒 发情感和进行心理描写。 第三人称的作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有比较广阔的活动范 围,作者可以在这当中选择最典型的事例来展开情节,而没有第一人称写法所受的限制。 第二人称的作用: 这种写法像是“我”向“你”诉说衷肠,一下子把“我”与“你”的距离拉近了, 也把读者和主人公的距离拉近了。读时令人倍感亲切 。 4.线索 小说的线索就是贯穿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也是结构全文的脉络。其目的是用来贯穿全文情节, 把全文的人物、事件串联起来,使作品浑然一体,结构完整严谨。因此它与结构或层次、情节一道成为作 品谋篇布局的重要环节。如小说的结构,从情节的发展来划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几个步骤,而线 索则是流淌于这些步骤间的血液,不得中断。 (1)单线型结构 也就是一条线索的作品。这类作品的情节单纯,线索明晰,自始至终都是围绕中心人物展开情节,这 是最简单也最常用的一种线型结构。尤其因为篇幅的短小的原因,常用于中、短篇小说中,甚至长篇用的 也相对较多。 这种结构的特点是:从人物上说,这种结构一般一两个主要人物;从情节安排上也只有一条线索。情 节的发展过程是由开始——展开——结局直至尾声,链条式展开,环环相扣。 (2)双线型结构 明言也就是线索有两条,一般都是以作品中的二个主要人物(事件)分别进行。长篇小说中常用,中、 短篇也可适用。不过有时二条中也有主辅或明暗之分的情况,如鲁迅作品的《药》就采用了明暗二条线索。 这种结构的特点是在长篇中,因为两条线索的同时展开,可使小说可以展示作品的内容,人物形象也 会刻画得更丰满、更充分。 (3)多线型结构 是三条以上线素互相交叉,盘根错节构成的一种结构。 特点是作品中需独自表现的相对平列的人物众多,或是各自代表着一种势力,但又不可或缺。如《水 浒传》中的 108 将,每个都有自己的故事,只是有的人物是随故事情节的发展交织出现的,而省略了部分 章节。这种结构一般比较适用于篇幅较长的小说中。 不过虽然几条线索看似无缘,但最终都会围绕主题思想的要求而走到一起,或是集中于矛盾冲突的爆 发,最终的结局往往都会联系在一起。 (4)板块型结构 这是一种以各自板块形式构成的结构,每个板块间看似相关。有些随意性,似东一鎯头西一棒子似的 敲打,每个板块间有一定的独立性和特定的内容,显得相对稳定。尽管这些板块有时也会互相靠拢,发生 碰撞与偶连,但仍不能使人了解整个情节的过程。 【名师挖宝】 答题指要 (1) 命题指向: 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或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或用填空的形式 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②某一情节的特点和作 用分析;③情节的高潮或结尾作用的理解;④小说的叙述故事情节过程中顺叙、倒叙、插叙等方法的使用; ⑤哪一个情节最吸引你; ⑥情节的合理性探究等。 (2) 解题技巧 ①找出情节线索,理清情节的来龙去脉。②由事及人,看情节发展如何为塑造人物服务。③见微知著, 从场面和细节描写中分析情节对表现主题的意义。④赏析技巧,注意发现作者组织情节的艺术匠心。 (3) 答题思路 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的宗旨,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①情节(使情节波澜再起,引出另一个情节,制造悬念,情节更突出,照应前文情节)→②人物(丰 富人物,表现人物性格,)→③主题(深化某种主题,突显某种主题)。当然,这个三级概念中,本级和上 一级为最基本。按照顺序,与之相近的是答案的重点。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 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 【小试身手】 一、【2017 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9~22 题。 七岔犄角的公鹿 (鄂温克族【注】)乌热尔图 ①“你,你别打啦!”我两眼盯着他,一串泪珠滚出眼窝。 ②“喊啥,小崽子?你像只猫,整天待在帐篷里,靠我养活!”他吼着,举起熊掌似的大手,又朝我打 来。 ③“我去打猎,给我枪——我爸爸留给我的猎枪。” ④他愣了一下,那双醉红的眼睛像打量陌生人似的瞅着我。我不哭了,再也不想哭了,挺着胸脯站在 他面前,我感到一下子长大了。我爸爸早死了,妈妈为了过活跟了他,没过几年,妈妈也病死了,我就只 好和他在一起熬日子。我从未叫过这位继父一声“爸爸”,只在心里喊他的名字:特吉——部落里的人都这 样叫他。 ⑤“给,小崽子。明天,你上山,见啥打啥。你有这个胆子吗?” ⑥几乎和我一般高的猎枪,差点把我撞个跟头。我紧紧攥住枪筒,毫不示弱地说:“我不怕,你能打, 我也能打。” ⑦“先别吹。打猎可不像往嘴里灌酒那么容易。”说完,他又抓起酒瓶,咕嘟咕嘟地喝起来。 ⑧这天早晨,我起得比往常都早。我脚上穿的软靴是妈妈留给我的,子弹袋和猎刀是爸爸用过的。我 要靠这些,再加上我自己的勇敢,成为一个猎手,一个让全部落人都服气的猎手。 ⑨我慢慢地攀上山顶。这是一个漂亮的山峰,它的背上长满松树和桦树,前胸盖着白雪,侧面是片凹 下去的向阳坡。这里准有野兽。等了大半天,果然没叫我失望,桦树林里有什么的影子在晃动。我咬紧牙, 瞄准黑影,端平猎枪。枪响了,野兽晃了晃,踉跄着奔出树林。是一头健壮的公鹿,它头上顶着光闪闪的 犄角,犄角分成了七个支岔,很有气势。鹿一眼瞥见我,扭头叫了一声。顿时,又从树林里跑出五只受惊 的野鹿,有母鹿,有小鹿。公鹿一瘸一拐地跟在最后,不时扭头戒备而憎恶地瞅着我。看得出来,它在保 卫鹿群。转眼间,它们爬过山岗,消失在密林里。这时,太阳已经溜到山尖,树林变得黑森森的,我想今 天是撵不上它了。 ⑩晚上,坐在火堆旁,我心里也有一个不安的火苗在上下乱蹿。“今天,我打了个鹿。是七岔犄角的公 鹿,可大啦!它流的血真多,要不是天晚了,我真……”我对特吉说。他不喝酒的时候,脸上没有凶相, 但总是阴沉沉的。 ⑪“嘿,傻小子。流点血,这能算你打了鹿?打鹿的人,剥了鹿皮,先把鹿腰子拿回来,让大家尝尝…… 鹿可不像你,碰一下就哭。公鹿,那才是真正的男子汉,它就是死也不会屈服。懂吗?” ⑫我好像被灌了一脖子雪,心里又气又恼:“明天,我会拿鹿腰子让你尝的。” ⑬第二天,天刚亮,我就赶到昨天打猎的山坡,沿着伤鹿留在雪地上的蹄印追着。不知什么时候,雪 地上多了一行奇怪的蹄印。突然,从左侧山脚的桦树林里传来咔嚓咔嚓的响声,六只野鹿在那里惊慌奔逃。 我认出那头被我打伤的公鹿,它瘸了一条腿,跑在鹿群后面。一只狼在后面拼命地追赶,并且越追越近。 公鹿扭头瞅瞅,撇开鹿群,一瘸一拐地直奔山坡跑来,它跑上山顶,到石崖前放慢脚步,一步一步蹬着石 崖。看起来它很费力,忍着痛。 ⑭快点,狼追上来啦!我被这头危难中的受伤的鹿吸引了,忘记了自己狩猎的使命。 ⑮猛冲过去的狼一口咬住鹿的后腿,几乎就在同时,鹿猛地一蹬,狼怪叫一声,滚了下来。我看见鹿 的后腿被连皮带肉撕下一块。啊,真有一手。为了弄死这家伙,甘心让它咬去一块肉。可惜那一蹄没踢在 狼的脑壳上。 ⑯狼在地上打了个滚,弓着腰,咧着嘴,发疯似的朝石崖冲去。鹿低下头,把粗壮、尖利的犄角贴在 脚下的石头上,沉着地等待着。 ⑰啊,这只狼真坏。它借助跑的冲力腾空朝鹿扑去。我的心一下子揪紧了。 ⑱就在狼对准鹿脖子下口的一刹那,鹿猛地扬起低垂的犄角,狼像被叉子叉中似的,从鹿的头顶上像 块石头被甩过石崖,跌进山谷。 ⑲鹿胜利了。它骄傲地扬起头,把漂亮的犄角竖在空中。“呦——”七岔犄角的公鹿站在崖顶呼唤同伴, 山谷里传来鹿群的回音。 ⑳我躲在它的下风,着迷地瞅着它。它那一岔一岔支立着的犄角,显得那么刚硬;它那细长的脖子挺 立着,象征着不屈;四条直立的腿,似乎聚集了全身的力量。我想起特吉的话:“公鹿,那才是真正的男子 汉,它就是死也不会屈服。” ○21公鹿疲倦地走过我的眼前,还是那么骄傲。我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它似乎觉察出什么,停下步来。 我觉得自己的心被撞击了一下,我想起了自己。我不是看热闹的孩子,而是一个猎手。我的眼睛转向鹿腿 上的伤口:一处是我的猎枪打的,看来没伤到骨头,但也穿了窟窿;另一处是狼咬的,血淋淋的。在这个 时候要想补它一枪真是太容易了,我下意识地摸了摸枪栓,看着它一瘸一拐的身影…… (节选自乌热尔图《七岔犄角的公鹿》,有删改) 【注】鄂温克族: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和黑龙江讷河等地,传统上多从事 农牧业和狩猎业。 19.本文以“我”与特吉的冲突开篇,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 分) 20.本文第⑬~⑱段描写公鹿与狼搏斗的过程,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4 分) 21.请简要概况七岔犄角公鹿的形象特征。(4 分) 22.本文结尾写到“我”下意识地去摸枪栓,那么“我”会再向公鹿开枪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6 分) 【答案】 19.①通过紧张的冲突,引起读者阅读兴趣,把读者迅速带入小说情境;②引出下文“我”去打猎的故事; ③交代“我”的孤儿身份、与继父的情感隔阂,以及“我”对亲情的渴望;④初步刻画“我”性格的 倔强和好强。 20. 动作描写,从正面对公鹿与狼恶斗的过程作了细致描写,如公鹿忍者剧痛攀爬石崖的姿势,恶狼弓 腰、咧嘴、凶残的发起进攻的动作细节等,生动传神。 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被鹿角叉起的狼比喻成 石头,表现公鹿的勇猛。 侧面烘托。通过“我”的心理描写,烘托出狼鹿恶战的紧张气氛,表达“我” 对公鹿形象的塑造。(或:通过写狼的凶残,侧面烘托出公鹿的勇猛和机智) 21. 体格健壮,长有漂亮的犄角。 刚猛傲然,斗志高昂。 沉稳而有智慧 有头领气质和牺牲精神, 时时保护弱小。 22.看法一:不会再向公鹿开枪。①公鹿健硕的体态,它在与恶狼搏斗中展现出的勇气和智谋都让“我” 着迷。②“我”从公鹿身上汲取到作为男子汉应有的不屈气概,这让“我”对它心生敬意。③公鹿对 鹿群的保护,触动了“我”内心的痛处,“我”不忍母鹿和小鹿失去公鹿。④公鹿已受重伤,“我”此 时如再开枪,胜之不武,并不能证明“我”具有让全部落的人都服气的狩猎能力。 看法二:会再向公鹿开枪。①“我”已意识到自己是一名猎手,而不是看热闹的孩子,“我”负有狩猎的使 命。②公鹿的刚猛和骄傲激发了“我”的斗志,“我”也能应该展现出我的勇气和骄傲。③“我”需要 通过向狩鹿向特吉证明自己可以不再仰人鼻息。④公鹿已经受伤,无法快速奔跑,是狩鹿的大好时机。 【解析】 【名师点睛】段落的作用有两方面,一是结构,二是内容。内容方面主要是写了……,表现了……。结构 上的作用主要看段落在文中的位置。开头段在结构上主要有呼应(照应)标题(与标题的关系),引出 下文、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呼应后文(与下文的关系;而内容上主要有渲染烘托映衬(与形象 的关系),体现暗示主旨(与主旨的关系)。该题中主要考核“引出下文”。 20.试题分析:本题考核表现手法。从文中“扭头瞅瞅,撇开鹿群,一瘸一拐地直奔山坡跑来”“鹿猛地一 蹬,狼怪叫一声,滚了下来”可以分析运用了动作描写。从“快点,狼追上来啦!”可以分析得出为心 理描写,侧面烘托狼鹿恶战的紧张气氛。从“狼像被叉子叉中似的,从鹿的头顶上像块石头被甩过石 崖”分析为比喻。 【名师点睛】高考命题一般不会孤立地考查小说的表现手法,而是常常和小说“三要素”联系起来,考查 表现手法对塑造人物、营造环境、推动情节所起的作用。阅读、解答这类题,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 面考虑:其一,从选材组材角度,看材料和中心的关系,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 新颖、有力。其二,从表达方式角度,看各种表达方式是否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其三,从狭义的表 现手法角度,看文章是否运用了象征、对比、衬托、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手法及其对塑 造形象所起的作用。其四,从情节结构角度,看开头结尾是否各有特色;结构是否严谨、完整、匀称; 是否烘托铺垫、前后照应;是否设置悬念、制造波澜;是否起承转合、曲折有致等,并了解它们对塑 造形象和表现主题所起的作用。其五,从语言运用角度,看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各种 修辞手法创造出了怎样的意境及表达效果如何等。该题中主要考核描写与修辞手法。 21.试题分析:本题考核作品的形象。可以先到文中找现成的形容词,如“沉着”“不屈”,然后通过描写 的方式来概括形象。主要有两大方式,一是正面描写(肖像、动作等)与侧面描写(狼的凶残)。 【名师点睛】小说形象类解题思路:面对这些题型,一般可从四方面揣摩: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 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第二,通过人物的 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第三,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 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第四,注意作者对人 物的介绍和评价。该题中考核“鹿”的形象,主要从动作描写入手分析,结合主人公“我”的心理描 写分析。 【名师点睛】 就阅读而言,探究是学习性阅读与研究性阅读的初步结合,是客观性阅读和主观性阅读的 结合。就高考而言,探究性试题是具有一定开放性和独立思考性的试题,要求说出“你的理解”“你 的看法”而在文中找不到现成答案的试题。答题角度:(1)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2)联系 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 折射出的时代特征;(3)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主题。该题探究时可从“形象”入手。 二、【2016 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战争 【美】 迈尔尼 1941 年 9 月,我在伦敦被炸伤,住进了医院,我的军旅生涯就此黯然结束。我对自己很失望,对这场 战争也很失望。 一天深夜,我想给一位朋友打电话,接线生把我的电话接到了一位妇女的电话线上,她当时也正准备 跟别人通话。 “我是格罗斯文诺 8829.”我听见她对接线生说,“我要的是汉姆普斯特的号码,你接错了,那个倒 霉蛋并不想跟我通话。” “哦,我想是。”我忙插嘴。 她的声音很柔和,也很清晰,我立刻喜欢上了它。我们相互致歉后,挂上了话筒。可是两分钟后,我 又拨通了她的号码,也许是命中注定我们要通话,我们在电话中交谈了 20 多分钟。 “你干吗三更半夜找人说话呢”她问。 我跟她说了原因,然后反问“那么你呢?” 她说她老母亲睡不好觉,她常常深夜打电话与她聊聊天,之后我们又谈了谈彼此正在读的几本书,还 有这场战争。 最后我说:“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 “是吗?好了,就到这里吧,晚安,祝你做个好梦。”她说。 第二天整整一天,我老在想昨晚的对话情形,想她的机智、大方、热情和幽默感。当然还有那悦耳的 口音,那么富有魅力,像乐曲一样老在我的脑海里回旋。到了晚上,我简直什么也看不进。午夜时,格罗 斯文诺 8829 老在我脑海里闪现。我实在难以忍受,颤抖着拨了那个号码。电话线彼端的铃声刚响,就马上 被人接起来。 “哈罗?” “是我,”我说,“真对不起,打扰你了,我们继续谈昨晚的话题,行吗?” 没说行还是不行,她立即谈起了巴尔扎克的小说《贝姨》。不到两分钟,我们就相互开起玩笑,好像 是多年的至交。这次我们谈了 45 分钟。午夜时光和相互的不认识,打破了两人初交时的拘谨。我们提议彼 此介绍一下各自的身份,可是她婉言谢绝了。她说这会把事情全弄糟,不过她留下了我的电话号码。我一 再许诺为她保留,直到战争结束。于是她说了一些她的情况,17 岁时她嫁给一个自己不喜欢的男人,以后 一直分居。她今年 36 岁,唯一的儿子在前不久的一次空袭中被炸死了,年仅 18 岁。他是她的一切。她常 常跟他说话,好像他还活着。她形容他像朝霞一样美,就跟她自己一样,于是她给我留下了一幅美丽的肖 像,我说她一定很美,她笑了,问道:“你怎么知道的?” 我们越来越相互依赖,什么都谈。我们在大部分话题上看法相似,包括对战争的看法,我们开始读同 样的书,以增加谈话的情趣。每天夜晚,不管多晚,我们都要通一次话。如果哪天我因事出城,没能通话, 她就会埋怨说她那天晚上寂寞得辗转难眠。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愈来愈渴望见到她。我有时吓唬她说我要找辆出租车立刻奔到她跟前。可是她不 允许,她说如果我们相见后发现彼此并不相爱,她会死掉的。整整 12 个月,我是在期待中度过的。我们的 爱情虽然近在咫尺,却绕过了狂暴的感情波澜,正平稳地驶向永恒的彼岸。通话的魅力胜过了秋波和拥抱。 一天晚上,我刚从乡间赶回伦敦,就连忙拿起话筒拨她的号码。一阵嘶哑的尖叫声代替了往日那清脆 悦耳的银铃声,我顿时感到一阵晕眩。这意味着那条电话线出了故障或者被拆除了。第二天仍旧是嘶哑的 尖叫。我找到接线生,请求他们帮我查查格罗斯文诺 8829 的地址,起先他们不理睬我,因为我说不出她的 名字。后来一位富有同情心的接线小姐答应帮我查查。 “当然可以。”她说,“你好像很焦急。是吗?嗯,这个号码所属的那片区域前天夜里挨了炸弹,号 码主人叫……” “谢谢,”我说,“别说了,请你别说了。” 我放下了话筒。 (沈东子译,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小说以“1941 年 9 月,我在伦敦被炸伤”开头,不仅是为了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更是为了 强调这是作者的一段亲身经历。 B.“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话中有话,既委婉地表达了“我”对女主人公的喜爱 之情,又为两人进一步交往作了铺垫。 C.得知事情真相时“我”只说了句“别说了,请你别说了”,就放下了话筒,这看似不合常情的表 现,背后传达的却是难以言说的悲哀。 D.接线生的失误让两人相识,心灵的需要让他们相恋,无情的轰炸让他们永别,小说情节既在意料 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设计自然而又精巧。 E.小说不仅描写了战时一对普通恋人的悲欢离合,也以真实的笔触,描绘了一幅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的历史画卷,表现了民众的必胜信念。 (2)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 分) (3)小说以“电话”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4)小说写的只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故事,却用了“战争”这样一个大题目,你认为这样处理合适吗?请结 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8 分) 【答案】 (1)答案:D 项 3 分,C 项 2 分,B 项 1 分,AE 不给分。 (2)①大方热情、机智幽默,懂得及时化解生活矛盾;②乐观向上、热爱生活,战争和不幸都不能阻止她 对美好生活和爱情的追求;③善良真诚、理性克制,有责任感,关心母亲,思念儿子,真诚待“我”。 (3)①一个电话将两人命运连在一起,偶然与必然交错,凸显了战争背景,强化了戏剧性情节;②主人公 言行主要通过电话聊天呈现出来,便于透露人物心声,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③电话交流的限制性给 小说留下较多空白,丰富了人物与主题的想象空间。 (4) 观点一:合适。 ①小故事冠以大题目,对比鲜明,强化了艺术张力;②战争是故事发生的契机与悲剧的根源,是小说构思 的基础;③小说写的虽是爱情故事,但主题却是对战争的“失望”与反思。 观点二:不合适。 1 故事冠以大题目,故作高深,不符合写作的一般原则;②小说的艺术感染力源自战争中的爱情,而不是 战争;③小说情节设置以小人物的坚强与不幸为主干,战争只是引起情节变化的背景。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文本的内容和技巧。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 恰当的两项”。可在整体感知小说内容的基础上,从小说的人物、故事情节、环境等三个角度分析。 解答本题,首先应根据小说的三要素把握小说的故事梗概,比如有哪些人物,主人公是谁;主要情节 是什么,写了谁干什么事,体现了人物什么特点,表现了什么主旨;塑造人物形象的过程中,使用了 哪些方式,是正面还是侧面,选项中如有误涉及这些方面,就应该到文中找一找,看是否有这种描写 方式,以及对这些描写方式的分析是否有问题;有无环境描写,这些环境描写又什么作用。A 项,“更 是为了强调这是作者的一段亲身经历”错。B 项,不委婉。E 项,“表现了民众的必胜信念”有误。 【名师点睛】解答本题,首先应根据小说的三要素把握小说的故事梗概,比如有哪些人物,主人公是谁; 主要情节是什么,写了谁干什么事,体现了人物什么特点,表现了什么主旨;塑造人物形象的过程中, 使用了哪些方式,是正面还是侧面,选项中如有误涉及这些方面,就应该到文中找一找,看是否有这 种描写方式,以及对这些描写方式的分析是否有问题;有无环境描写,这些环境描写又什么作用。文 学类文本阅读 5 选 2 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 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 的赏析,分析文意要对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情感、人物的形态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 概括不当。A 项是考查小说开头的作用,同时也考查小说中第一人称的作用。小说中的“我”一般是线 索人物,用“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串起故事情节,同时增加故事的真实性,一般不是作者。B 项是 分析小说的语言技巧。E 项是考查小说的主旨,本文应是揭示战争的残酷,并非是“表现民众的必胜信 念”,有拔高之嫌。 【名师点睛】首先,要分析人物的典型性格。典型人物的典型性如何体现呢?这就需要注意人物的共性和 个性的统一,共性是指典型人物所代表的那一类人的共同性格。其次,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情节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我们需要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 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 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 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故事情节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 现了人物性格。第三,分析矛盾冲突,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矛盾冲突是构成情节的基础,是展示人物 性格的手段.优秀的小说,总是充分地揭示社会生活本质的矛盾和斗争,在典型的矛盾冲突中展示人 物的性格特征.一般说来,矛盾冲突展开得越充分,人物性格也就越鲜明。第四,借助描写方法分析 人物形象。第五,借助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探究形成人物命运和性格的社会原因)。 第六,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第七,借助作者倾向分析人物形象(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 和评价或联系小说主题分析)。比如本题,可以抓住“我”的感受和对她的描写进行概括。 (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小说以‘电话’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这其 实是考查物象的作用。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思考。可以从人物形象、情节结构以及本身的特色 角度思考作答。因为是电话交流,故对人物语言的描写居多,这样可以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透露出 人物的心声;两人因电话而结缘,更有戏剧性。 【名师点睛】对于此类题目要认真审题。审题要点如下:一审清问的角度 ,看有无限定角度;还是综合角 度,即没有明显要求答题角度,此时一般从多角度思考。其中,题干中若有“艺术表现”几个字,其 实名义是限定角度,实则也是多角度。 二审清描写物象的范围。小说描写物象的文字,不是统贯全文, 而是限定在特定的区域文字中,需要把与该物象相关的文字都找出来。规范答题:自身作用+环境作 用+人物作用+情节结构作用+点题作用。①“自身作用”,指的是它作为小说形象世界的一个组成 部分,有它自身的独到特点、作用和审美价值。②“环境作用”,指的是它对时代特点氛围作了怎样 的揭示或暗示,对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的作用。③“人物作用”,指的是它从哪个角度表现了主要人 物的什么特点和性格。 ④“情节结构作用”,指的是它对小说情节结构的影响,如是否开头、结尾各 有特色,是否结构严谨、完整匀称,是否用以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造成波澜, 形成线索 等。 ⑤“点题作用”,指的是揭示了怎样的主题。基本作用有: ①突出人物性格,揭示深化主题; ② 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全文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 ③衬托环境,或者具 有象征意义。 【名师点睛】对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可以从下几方面去分析:①表达方式。一般涉及到描写的角度,叙 述人称的选择。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 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 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叙述顺序的安排手法的运用及作用。顺叙:能按某一 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 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人物形象或内容更加充实丰满,与 上文或下文对比照应;人物前后变化的对比照应。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 代。平叙:俗称“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 体);描写的特点——白描、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等的作用。白描:纯用线条勾画,不加渲染烘托。 以小见大,寥寥几笔勾勒出画面,表现了性格、主题。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 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景 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 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特别注意,如果是对景物的描写,要注意:A 抓住事物 的特点来描写;B 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描写角度;C 常见技巧的使用。②表现手法角度。看是否运用 了象征法、对比法、衬托法、先抑后扬法、托物言志法、借景抒情法等手法,以及用它们塑造形象所 起的作用;③从结构安排角度。看是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是否结构严谨,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 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等。 【掘金实战】 一、(2015 年高考湖南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5-18 题。 童年随之而去(节选) 木心 (节略部分内容提示)母亲、姑妈等人在睡狮庵请和尚做佛事。“我”随着在山上呆了一段时间后, 天天吵着要回家,终于—— 回家啰! 回望了一眼 ——睡狮庵,庵是小的啊,怎么有这样大的庵呢?这些人都不问问。 家庭教师是前清中举的饱学鸿儒,我却是块乱点头的顽石,一味敷衍度日。背书,作对子,还混得过, 私底下只想翻稗书。那时代,尤其是我家吧,“禁书”的范围之广,连唐诗宋词也不准上桌,说:“还早。” 所以一本《历代名窑释》中的两句“雨过天青云开处,者般颜色做将来”,我就觉得清新有味道,琅琅上 口。某日对着案头一只青瓷水盂,不觉漏了嘴,老夫子竟听见了,训道:“哪里来的歪诗,以后不可吟风 弄月,丧志的呢!”一肚皮闷瞀的怨气,这个暗趸趸的书房就是下不完的雨,晴不了的天。我用中指蘸了 水,在桌上写个“逃”,怎么个逃法呢,一点策略也没有。 满船的人兴奋地等待解缆起篙,我忽然想着了睡狮庵中的一只碗!那碗却有来历。——我不愿吃斋, 老法师特意赠我一只名窑的小盂,青蓝得十分可爱,盛来的饭,似乎变得可口了。母亲说: “毕竟老法师道行高,摸得着孙行者的脾气。” 我又诵起:“雨过天青云开处,者般颜色做将来。”母亲说: “对的,是越窑,这只叫盌①,这只色泽特别好,也只有大当家和尚才拿得出这样的宝贝,小心摔破了。” 每次餐毕,我自去泉边洗净,藏好。临走的那晚,我用棉纸包了,放在枕边。不料清晨被催起后头昏 昏地尽呆看众人忙碌,忘记将那碗放进箱笼里,索性忘了倒也是了,偏在这船要起篙的当儿,蓦地想起: “碗!” “什么?”母亲不知所云。 “那饭碗,越窑盌。” “你放在哪里?” “枕头边!” 母亲素知凡是我想着什么东西,就忘不掉了,要使忘掉,唯一的办法是那东西到了我手上。 “回去可以买,同样的!” “买不到!不会一样的。”我似乎非常清楚那盌是有一无二。 “怎么办呢,再上去拿。”母亲的意思是:难道不开船,派人登山去庵中索取——不可能,不必想那 碗了。 我走过正待抽落的跳板,登岸,坐在系缆的树桩上,低头凝视河水。 满船的人先是愕然相顾,继而一片吱吱喳喳,可也无人上岸来劝我拉我,都知道只有母亲才能使我离 开树桩。母亲没有说什么,轻声吩咐一个船夫,那赤膊小伙子披上一件棉袄三脚两步飞过跳板,上山了。 船里的吱吱喳喳渐息,各自找乐子,下棋、戏牌、嗑瓜子,有的开了和尚所赐的斋佛果盒,叫我回船 去吃,我摇摇手。这河滩有的是好玩的东西,五色小石卵,黛绿的螺蛳,青灰而透明的小虾……心里懊悔, 我不知道上山下山要花这么长的时间。 鹧鸪在远处一声声叫。夜里下过雨。 是那年轻的船夫的嗓音——来啰……来啰……可是不见人影。 他走的是另一条小径,两手空空地奔近来,我感到不祥——碗没了!找不到,或是打破了。 他憨笑着伸手入怀,从斜搭而系腰带的棉袄里,掏出那只盌,棉纸湿了破了,他脸上倒没有汗——我 双手接过,谢了他。捧着,走过跳板…… 一阵摇晃,渐闻橹声欸乃,碧波像大匹软缎,荡漾舒展,船头的水声,船梢摇橹者的断续语声,显得 异样地宁适。我不愿进舱去,独自靠前舷而坐。夜间是下过大雨,还听到雷声。两岸山色苍翠,水里的倒 影鲜活闪袅,迎面的风又暖又凉,母亲为什么不来。 河面渐宽,山也平下来了,我想把碗洗一洗。 人多船身吃水深,俯舷即就水面,用碗舀了河水顺手泼去,阳光照得水沫晶亮如珠……我站起来,可 以泼得远些——一脱手,碗飞掉了! 那碗在急旋中平平着水,像一片断梗的小荷叶,浮着,氽着,向船后渐远渐远…… 望着望不见的东西——醒不过来了。 对母亲怎说——那船夫。 母亲出舱来,端着一碟印糕艾饺。 我告诉了她。 ”有人会捞得的,就是沉了,将来有人会捞起来的。只要不碎就好——吃吧,不要想了,吃完了进舱 来喝热茶……这种事以后多着呢。” 最后一句很轻很轻,什么意思? 现在回想起来,我的一生中,确实多的是这种事,比越窑的盌,珍贵百倍千倍万倍的物和人,都已一 一脱手而去,有的甚至是碎了的。 那时,那浮氽的盌,随之而去的是我的童年。 【注】①盌(wǎn),一种敞口而深的食器。也作“碗”。 15.文章以 为叙事线索;第 3 自然段在文章的记叙顺序上属于 。(4 分) 16.分析文中画波浪线段落景物描写手法。(5 分) 答: 17.“有人会捞得的,就是沉了,将来有人会捞起来的,只要不碎就好——吃吧,不要想了,吃完了进舱 来喝热茶…… 这种事以后多着呢。”“最后一句很轻很轻,什么意思?”什么意思呢?谈谈你的理 解。(6 分) 答: 18.综合全文,从情节的发展分析“我”的心理变化。(6 分) 答: 【答案】 15.盌(碗) 插叙 16.(1)运用比喻(碧波像大匹软缎)、反衬(橹声、水声、语声反衬“异样地宁适)等手法描写景物, 形象生动,动静相宜。(2)从听觉(橹声、水声)、触觉(风“又暖又凉”)、视觉(碧波、山色苍 翠、水中倒影鲜活闪袅)描写景物,有声有色,使人如身临其境。 17.(1)母亲的话含义丰富:美好的东西要珍惜,但未必要占有;即使失去,也要以平常心对待。(2) 母亲的话是深谙世事的感喟,这句很轻很轻的话,影响了“我”的一生。 18.(1)兴奋地回家,登船时发觉忘带心爱的盌,固执而任性的“我”执意要取回,不肯妥协。(2)等 盌时,心生懊悔,得盌后,心怀感激,“我”有了自省。(3)失盌后,“我”觉得难以面对母亲与船 夫,既惋惜又自责;母亲的劝慰与教诲,引发了“我”更多的思考。 【解析】 【名师点睛】首先要注意审题,题干中问的是“叙事的线索”,一般排除情感的变化,“叙事的线索”往 往包含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都与这一线索有关;同时线索的展开技巧,一借助描写加以展开,就是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事件、景物的存在与变化的具体状态作精细的描绘。本文整个事件都是 围绕一只碗展开,忘记带碗——回去取碗——等待碗来——再次失去碗——引发思考。故本文的线索 是碗。第二小问是考查记叙的顺序。此类题目学生要注意题干,一定要抓住所问段落在文中的位置, 一般处于中间的段落常常是插入的内容,同时一定要关注前一段和后一段时空上的落脚点,两相比较, 即可得出答案。 16.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画波浪线段落景物描写手法”,可见是考查鉴赏句子的能力;同时问的是“景 物描写的手法”,就可以把不是描写景物的内容省略掉。一般先从修辞的角度进行分析,“渐闻橹声 欸乃,碧波像大匹软缎,荡漾舒展,船头的水声,船梢摇橹者的断续语声,显得异样地宁适”,一个 “像”字说明此处使用比喻,把“碧波”比作“大匹软缎”,同时前面写“橹声”“水声”“断续语 声”,后面却说“异样的宁适”,这是以动衬静或以声衬寂的手法(反衬);“两岸山色苍翠,水里 的倒影鲜活闪袅,迎面的风又暖又凉”,“碧波”“苍翠”的“山色”“水里的倒影”这都是眼中所 见,“橹声”“水声”都是耳中所闻,“又暖又凉”的“风”是身体所觉,故从感官角度来说,有听 觉,有视觉,有触觉。 【名师点睛】鉴赏句子的提问方式:赏析、鉴赏、品味句子。此类题目答题的角度:修辞角度、感官角度、 写景方式角度、用词角度、句式角度、选材角度。一般都是先考虑修辞,比如本题,“碧波像大匹软 缎”,这里很明显使用了比喻的手法。还可以结合句子的表达方式来优先选择答题的角度。如果是描 写性的句子,一般是从修辞和描写的角度入手分析,“渐闻橹声欸乃”“船头的水声”“船梢摇橹者 的断续语声”都是动,“显得异样地宁适”这是静,那么前面的动就是为了衬托此处的静;如果是叙 事性的句子,一般从用词和描写的角度(细节描写)入手;如果是抒情性的句子,一般会从修辞和句 式角度入手。 【名师点睛】理解句子的含义方法有如下几种,一是关键词分析法,一是句子结构分析法,一是语境分析 法,一是句子特色分析法。关键词一般是代词、指示代词、动词、关联词等等,本句中的关键词是“这 种事”“多着呢”;理解关键词的意思要回归文本,结合前后的语境来分析,前面母亲说“有人会捞 得的,就是沉了,将来有人会捞起来的。只要不碎就好”,可见心态很平和,后面“我”的感慨是“现 在回想起来,我的一生中,确实多的是这种事,比越窑的盌,珍贵百倍千倍万倍的物和人,都已一一 脱手而去,有的甚至是碎了的”,可见,这很轻很轻的一句话却影响了“我”的一生。 18.试题分析:本题的题干要求“情节的发展分析‘我’的心理变化”,这就要求学生先分析情节,找到 情节的变化,再从中找能体现“我”心理变化的内容。当得知碗忘记带了时,“我走过正待抽落的跳 板,登岸,坐在系缆的树桩上,低头凝视河水”;等碗的时候,“心里懊悔,我不知道上山下山要花 这么长的时间”;得到碗后,“我双手接过,谢了他”;当丢失碗后,“对母亲怎说——那船夫”。 找到这些内容再概括心理的变化就容易多了。 【名师点睛】此类题目较为简单。这里要分两步走,第一步,分析情节的变化,这一点可以借助前面的线 索题,情节都是围绕线索展开的,也就是说本文的情节都是围绕“碗”展开;第二步,就要在“忘碗 ——取碗——等碗——得碗——失碗”的过程中找能体现其心情的句子或词语,有现成的词可以直接 拿过来用,没有的话要依据内容进行概括。同时要注意答题的模式,不能仅仅答心理的变化,要加入 心理变化的原因,也就是说因何而这样。 二、【2014 年高考新课标 1 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古渡头 叶紫 太阳渐渐地隐没到树林中去了,晚霞散射着一片凌乱的光辉,映到茫无际涯的淡绿的湖上,现出各种 各样的色彩来。微风波动着皱纹似的浪头,轻轻地吻着沙岸。 破烂不堪的老渡船,横在枯杨的下面。渡夫戴着一顶尖头的斗笠,弯着腰,在那里洗刷一叶断片的船 篷。 我轻轻地踏到他的船上,他抬起头来,带血色的昏花的眼睛,望着我大声说道:“过湖吗,小伙子?” “唔,”我放下包袱,“是的。” “那么,要等到明天哆。”他又弯腰做事去了。 “为什么呢?”我茫然地,“我多给你些钱不能吗?” “钱?你有多少钱呢?”他的声音来得更加响亮了,教训似的。他重新站起来,抛掉破篷子,把斗笠脱 在手中,立时现出了白雪般的头发,“年纪轻轻,开口就是‘钱’,有钱就命都不要了吗?” 我不由得暗自吃了一惊。 他从舱里拿出一根烟管,饱饱地吸足了一口,接着说:“看你的样子也不是一个老出门的。哪里来的呀?” ‘‘从军队里回来。” “军队里?……”他又停了一停,“是当兵的吧,为什么又跑开来呢?”“我是请长假的。我妈病了。” “唔!…·”” 两个人都沉默了一会儿,他把烟管在船头上磕了两磕,接着又燃第二口。 夜色苍茫地侵袭着我们的周围,浪头荡出了微微的合拍的呼啸。我的心里偷偷地发急,不知道这老头 子到底要玩什么花头。于是,我说: “既然不开船,老人家,就让我回到岸上去找店家吧!” “店家,”老头子用鼻子哼着,“年轻人到底不知事。回到岸上去还不同过湖一样的危险吗?到连头镇去 还要退回七里路。唉!年轻人……就在我这船中过一宵吧。” 他擦着一根火柴把我引到船艘后头,给了我一个两尺多宽的地方。好在天气和暖,还不至于十分受冻。 当他再擦火柴吸上了第三口姻的时候,他的声音已经和缓多了。我躺着,一面细细地听着孤雁唳过寂 静的长空,一面又留心他和我谈的一些江湖上的情形,和出门人的秘诀。 “……就算你有钱吧,小伙子,你也不应当说出来的。这湖上有多少歹人啊!……我欢喜你这样的孝顺 孩子。是的,你的妈妈一定比我还欢喜你,要是在病中看见你这样远跑回去。只是,我呢?……我,我有一 个桂儿。你知道吗?我的桂儿,他比你大得多呀!你怕不认识他吧?外乡人……那个时候,我们爷儿俩同驾着 这条船。我给他收了个媳妇……”“他们呢?” “他们?那一年,北佬来,你知道了吗?北佬打了败仗,从我们这里过,我的桂儿给北佬兵拉着,要他 做佚子。桂儿,他不肯,脸上一拳!我,我不肯,脸上一拳!……小伙子,你做过这些个丧天良的事情吗?…… “小伙子!你看,我等了一年,我又等了两年,三年……我的儿媳妇改嫁给卖肉的朱胡子了,我的孙 子长大了。可是,我看不见我的桂儿,我的孙子他们不肯给我……他们说:‘等你有了钱,我们一定将孙子 给你送回来。’可是,小伙子,我得有钱呀! “结冰,落雪,我得过湖;刮风,落雨,我得过湖…… “年成荒,捐重,湖里的匪多,过湖的人少,但是,我得找钱…… “小伙子,你是有爹妈的人,你将来也得做爹妈的。我欢喜你,要是你真的有孝心,你是有好处的, 像我,我一定得死在这湖中。我没有钱,我寻不到我的桂儿,我的孙子不认识我,没有人替我做坟,没有 人给我烧纸钱……我说,我没有丧过天良,可是天老爷他不向我睁开眼睛……” 他逐渐地说得悲哀起来,终于哭了,不住地把船篷弄得呱啦呱啦地响;他的脚在船舱边下力地蹬着。 可是,我寻不出来一句能够劝慰他的话,心头像给什么东西塞得紧紧的。 外面风浪渐渐地大了起来,我翻来覆去地睡不着,他也翻来覆去地睡不着。 可是,第二天,又是一般的微风,细雨。太阳还没有出来,他就把我叫起了。他的脸上丝毫看不出一 点异样的表情来,好像昨夜间的事情,全都忘记了。 我目不转睛的瞧着他。 “有什么好瞧呢?小伙子!过了湖,你还要赶你的路程呀!” 离开渡口,因为是走顺风,他就搭上橹,扯起破碎风篷来。他独自坐在船艘上,毫无表情地捋着雪白 的胡子,任情地高声朗唱着: 我住在这古渡前头六十年。 我不管地,也不管天, 我凭良心吃饭,我靠气力赚钱! 有钱的人我不爱,无钱的人我不怜! …… (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作品以抒情的笔调叙述了渡夫的人生遭遇和心灵世界,反映了动荡不安的现实,表达了作者对底层 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当时社会的不满。 B.渡夫不愿马上开船送我过湖,还教训我:“年纪轻轻,开口就是‘钱”,有钱就命都不要了吗?”这 让我暗自吃惊,因为我担心他谋财害命。 C.渡夫没有让我回到岸上去,而是让我在他船里过一宵,因为他看我太年轻,怕我遇到不测,想告诉 我一些江湖上的情形和出门在外的经验。 D.渡夫在船里把他儿子桂儿被北佬抓做佚子的事情告诉我,这一方面表达他对我孝顺母亲的赞赏和羡 慕之情,一方面表达他失子之后的孤独和忧虑。 E.第二天一早,我被渡夫叫起来之后,目不转睛地瞧着他,发现他的脸上没有什么异样的表情,想知 道他为什么把昨夜的事情全都忘记了。 【答案】A3 分,D2 分,B1 分,CE 不给分。 【解析】这是一道综合赏析的题目,涉及文章的细节和人物形象和表现手法等,答题时注意对读原文,认 真分析。B“担心图财害命”不准确,有合理的成分,所以 1 分;C“想告诉我一些江湖上的情形和出 门在在外的经验”错误,不是特意告诉,而是闲谈中提及;E 作者目不转睛的瞧着他的原因是对老人的 同情和对老人的感激。 (2)作品中的渡夫有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6 分) 【答案】热情坦诚,乐于助人,喜欢孝敬父母的孩子;(2)刚强不屈,不畏身心劳苦,靠自己的力气赚钱; (3)坚忍不拔不向命运低头,坚持自由自在的生活信念。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人物形象的概括的题目,小说中塑造人物的手法主要正面和侧面,正面主要是肖像、 语言、动作、心理,侧面主要是环境的烘托,对他人的影响以及他人的评价等,在文中找到这些句子 进行归纳,可以找到到答案。答题时注意用文中的事实对性格进行解释分析。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复。 (3)作品是怎样叙述渡夫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 分) 【答案】(1)以“我”的视角来叙述,使事件显得真实可信;(2)以“钱”为话题引入渡夫的故事,提起 读者的阅读兴趣;(3)以对话的形式,以渡夫之口自述他自身的经历,使叙事更加集中;(4)情景描 写和渡夫的自述相结合,赋予渡夫的故事哀而不伤的诗意美。(一点 2 分,6 分为止)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小说材料材料作者的题目,注意小说的三要素“人物”“环境”和“情节”,这一 一道情节的题目,注意情节本身,以及和人物与环境的关系。答题时注意人称的选取,叙述的顺序, 组织的方式,和环境、抒情、议论的结合等,此题主要抓住“视角”是第一人称我,作用是“亲切, 真实”,对话的形式,作用是“情节集中“,便于塑造人物性格;然后是和”景物描写的结合,渲染气 氛,烘托人物。 (4)作品为什么以渡夫的任性高歌为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 分) 【答案】(1)艺术结构上通过突转产生戏剧想效果,最后以歌声结尾,余韵悠长,耐人寻味。(2)情感表 现上以渡夫的无表情代替哭泣,以任情高歌代替苦诉,强化了苦难的力度。(3)人物形象上,既表现 渡夫的洒脱豪放,也反衬他的现实痛苦之深,使渡夫的形象更加丰满。(4)思想内容上,从批判现实 的黑暗到表现渡夫追求自由生活的信念,深化了文章的主旨。(答出 1 点 2 分,2 点 5 分,3 点 8 分) 【解析】 三、【2014 年高考新课标 2 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鞋 刘庆邦 有个姑娘叫守明,十八岁那年就定了亲。定亲的彩礼送来了,是几块做衣服的布料。 媒人一走,母亲眼睛弯弯的,说:“给,你婆家给你的东西。” “谁要他的东西,我不要!” “不要好呀,我留着给你妹妹作嫁妆。” 妹妹跟过来,要看看是什么好东西。守明像是捍卫什么似的,坚决不让妹妹看,她把包被放进箱子, 啪嗒就锁上了。 家里只有自己时,守明才关了门,把彩礼包儿拿出来。她把那块石榴红的方巾顶在头上,对着镜子左 照右照。她的脸红通通的,很像刚下花轿的新娘子。想到新娘子,不知为何,她叹了一口气,鼻子也酸酸 的。 按当地的规矩,守明该给那个人做一双鞋了。她的表情突然变得严肃起来。 她把那个人的鞋样子放在床上,张开指头拃了拃,心中不免吃惊,天哪,那个人人不算大,脚怎么这 样大。脚大走四方,不知这个人能不能走四方。她想让他走四方,又不想让他走四方。要是他四处乱走, 剩下她一个人在家可怎么办?她想有了,把鞋做得稍小些,给他一双小鞋穿,让他的脚疼,走不成四方。 想到这里,她仿佛已看见那人穿上了她做的新鞋,由于用力提鞋,脸都憋得红了。 “合适吗?” 那个人说合适是合适,就是有点紧。 “穿的次数多了就合适了。” 那个人把新鞋穿了一遭,回来说脚疼。 “你疼我也疼。” 那个人问她哪里疼。 “我心疼。” 那个人就笑了,说:“那我给你揉揉吧!” 她赶紧把胸口抱住了。她抱的动作大了些,把自己从幻想中抱了出来。摸摸脸,脸还火辣辣的。 瞎想归瞎想,在动剪子剪袼褙时,她还是照原样儿一丝不差地剪下来了。 第一次看见那个人是在社员大会上,那个人在黑压压的会场中念一篇稿子。她不记得稿子里说的是什 么,旁边的人打听那个人是哪庄的,叫什么名字,她却记住了。她当时想,这个男孩子,年纪不大,胆子 可够大的,敢在这么多人面前念那么长一大篇话。她这个年龄正是心里乱想的年龄,想着想着,就把自己 和那个人联系到一块儿去了。不知道那人有没有对象,要是没对象的话,不知道喜欢什么样的…… 有一天家里来了个媒人,守明正要表示心烦,一听介绍的不是别人,正是让她做梦的那个人,一时浑 身冰凉,小脸发白,泪珠子一串串往下掉,母亲以为她对这门亲事不乐意,守明说:“妈,我是舍不得离开 您!” 媒人递来消息,说那个人要外出当工人,守明一听有些犯愣,这真应了那句脚大走四方的话。此-去 不知何时才能回还,她一定得送给那人一点东西,让那个人念着地,记住她,她没有别的可送,只有这一 双鞋。 那个外出的日期定下来了,托媒人传话,向她约会。她正好亲手把鞋交给那个人。约会的地点是村边 那座高桥,时间是吃过晚饭,母亲要送她到桥头去,她不让。守明把一切都想好了,那个人若说正好,她 就让他穿这双鞋上路——人是你的,鞋就是你的,还脱下来干什么。临出门,她又改了主意,觉得只让那 个人把鞋穿上诚试新就行了,还得让他脱下来,等他回来完婚那一天才能穿。 守明的设想未能实现.她把鞋递给那个人时,让那个人穿上试试.那个人只笑了笑,说声谢谢,就把 鞋竖着插进上衣口袋里去了。直到那个人说再见,鞋也没试一下。那个人说再见时,猛地向守明伸出了手, 意思要把手握一握。 这是守明没有料到的。他们虽然见过几次面,但从来没有碰过手。她犹豫了一会儿,还是低着头把手 交出去了。那个人的手温热有力,握得她的手忽地出了一层汗,接着她身上也出汗了。那个人大概怕她害 臊,就把她的手松开了。 守明下了桥往回走时,见夹道的高庄稼中间拦着一个黑人影,她大吃一惊,正要折回身去追那个人, 扑进那个人怀里,让她的那个人救她,人影说话了,原来是她母亲.。怎么会是母亲呢!在回家的路上,守 明一直没跟母亲说话。 后记: 我在农村老家时,人家给我介绍了一个对象。那个姑娘很精心地给我做了一双鞋.参加工作后,我把 那双鞋带进了城里,先是舍不得穿,后来想穿也穿不出去了。第一次回家探亲,我把那双鞋退给了那位姑 娘。那姑娘接过鞋后,眼里一直泪汪汪的。后来我想到,我一定伤害了那位农村姑娘的心,我辜负了她, 一辈子都对不起她。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小说注重从细微处表现人的心灵秘密,守明照镜子时,“不知为何,她叹了一口气,鼻子也酸酸的”, 寥寥数语,初恋少女的微妙心理就显露出来了。 B.小说善于使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守明的美好形象,就是在与母亲收人家的彩礼、偷偷监视女儿约 会等一系列言行的鲜明对比中,逐渐凸显出来的。 C.小说擅长在平淡叙述中营造不平常的效果,守明与未婚夫分别后见一黑影,大吃一惊,原来是母亲, 这一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情节就颇具匠心。 D.小说地方特色鲜明,尤其是“守明像是捍卫什么似的”“在黑压压的会场中念一篇稿子”等日常生 活语言的大量使用,更增添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E.小说善于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未婚夫和守明约会时随意把鞋插进口袋,分手时又主动与守 明握手,表明他虽是一个农村青年却有现代意识。 【答案】(5 分)答 C 给 3 分,答 A 给 2 分,答 E 给 1 分。 【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分析各选项表述,从各选项关于小说主题、人物性格、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 方面的表述中发现问题。题中,B 项错误在于:“对比”的说法不正确。D 项所举的例子不能证明“地 方色彩”。E 所举之例不能证明“有现代意识”。 (2)小说以“鞋”为中心叙亊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筒要分析〃(6 分) 【答案】(6 分)①做鞋是当地的规矩,这样的故事既有生活气息,又有时代特点;②用鞋能较好地传递主 人公守明的深情与期盼,有利于开展故事情节;③以鞋为线索,可以使故事情节更集中、紧凑;④鞋 是情感的寄托物,有助于主人公内在情感与深层心理的发掘与表现。 (3)小说中守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她有什么样的心态,请简要分析(6 分) 【答案】第一问(2 分):守明是一个有着朴素善良、柔顺品性和传统美德的农村的青年女性形象。第二问 (4 分):①她对爱情和幸福生活满怀憧憬;②对未来人生和未知命运感到不安。 【解析】回答此题,要从文本对人物心理活动、行为动作和语言等的描写以及一些细节描写和社会环境描 写中捕捉信息。比如文本中对主人公守明在做鞋看到鞋样时心中的想法和近乎梦境般的描写,就可以 从中归纳出主人公朴素善良、品性柔顺的美德,以及她对于未来人生和未知命运的态度;从守明的梦 境既可看出她对爱情的憧憬,也可看出她对未来人生的不安;等等。 (4)文末“后记”是独立于小说外的写作说明,还是属于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 点和理由。(8 分) 【答案】观点一:“后记”是独立于小说外的写作说明。①从形式上看,“后记”与小说没有直接关系,两 者是各自独立的文本;②从内容上看,小说是乡土生活的诗意想象,“后记”是作者的自我忏悔,两者 无法融为一体;③从人物塑造上看,“后记”是真实的事实,限制了小说的想象空间。观点二:“后记” 属于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①从形式上看,小说是一个开放性的文本结构,“后记”是其中的有机组成 部分;②从内容上看,“后记”的“真实”改变了小说的田园牧歌风格,于诗意中多了一丝冷峻;③从 创作倾向上看,“后记”中的自我审视,将传统与现代联系起来,深化了小说的思想主题。 【解析】回答此题,可从小说的形式、内容、人物塑造以及作品的创作倾向等方面分析,找出各自观点的 理由,然后组织成文。比如,从形式上看,既可认为“后记”和小说是有机的整体,也可认为是两个 各自独立的部分;从内容上看,既可认为两者内容相近、互相关联,也可认为两者各自一体、互不融 合;从人物塑造上看,既可认为两者中的人物有相似的感情经历,也可认为两者一为虚构一为真实、 互不相关;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