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9.28 KB
  • 2021-06-03 发布

高中语文第9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课时作业1含解析 人教版必修4

  • 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9课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我之所以被人爱是因为我使对方快乐,而不是出于我自己的意愿——归根结蒂我不是被人爱,而是被人需要而已。‎ ‎②实际上,雾霾是污染造成的,污染的产生与我们每一个人休戚相关,减少污染排放,每一位市民都有责任。‎ ‎③父爱应该受一定的原则支配并提出一定的要求,应该是宽容的、耐心的,不应该是咄咄逼人和专横的。‎ ‎④后来幼儿开始学走路、说话和认识世界,这时同母亲的关系就失去了一部分相濡以沫的重要性,而同父亲的关系开始重要起来了。‎ ‎⑤进入高中后,孩子们通常会进入自主阅读阶段,学校在此时如果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更个性化的阅读,将会事半功倍。‎ ‎⑥如果可以的话,真希望能一直留在这样的小城生活,闲暇时,看天边云卷云舒,观日出日落,过瓜田李下的生活,好不惬意。‎ A.①③④ B.①③⑤‎ C.②⑤⑥ D.②④⑥‎ 答案 D 解析 ①归根结蒂:归结到根本上。使用正确。②休戚相关: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不合语境,应用“息息相关”。③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使用正确。④相濡以沫:比喻同处困境,相互救助。不合语境,应用“休戚相关”。⑤事半功倍:形容花费的气力小,收到的成效大。使用正确。⑥瓜田李下:泛指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望文生义。‎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母亲热爱新生儿,并不是因为孩子满足了她的什么特殊的愿望,符合她的想象,而且是因为这是她生的孩子。‎ B.他不再依赖于接受爱以及为了赢得爱必须使自己弱小、生病或者听话、孤立无援。‎ C.弗罗姆在文中阐述了孩子对父母爱的发展过程,也指出了不成熟的爱的原则和成熟的爱的原则。‎ D.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显示,在工作过程中适当地娱乐可提高幸福感和工作效率,并且能够提升士气。‎ 答案 C 解析 A项关联词语搭配不当,应把“而且是”改为“而是”,与前面的“不是”呼应。B 7‎ 项语序不当,应把“孤立无援”移至“使自己弱小”后。D项句式杂糅,应去掉“根据”。‎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儿童的可贵在于单纯,因为单纯而不以无知为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看不到事物的真相。这正是许多大人的可悲之处。‎ ‎①这两点正是智慧的重要特征 ‎②利欲使人顾虑重重,盲从社会上流行的意见 ‎③相反,偏见和利欲是智慧的大敌 ‎④因为单纯而又无所忌讳 ‎⑤偏见使人满足于一知半解 ‎⑥在自满自足中过日子,看不到自己的无知 A.④①③⑤⑥② B.⑥⑤①③②④‎ C.④①③⑥⑤② D.⑥④①③⑤②‎ 答案 A 解析 注意句间逻辑关系,还要注意标点符号的作用。‎ ‎4.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如果不是一个仁慈的命运在保护婴儿,不让他感觉到离开母体的恐惧的话,那么在诞生的一刹那,婴儿就会感到极度的恐惧。(用“仁慈”修饰“命运”,为后文写母亲无私的关爱做铺垫,形象地表现母爱的特点。)‎ B.他看到如果他吃东西,母亲就微笑;如果他哭泣,母亲就把他抱起来;如果他消化好,母亲就称赞他。(这段话用排比的句式概括了婴儿成长中的特点,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对孩子的深沉的爱。)‎ C.母亲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说明母爱是一种自然渊源,渲染突出了母爱的伟大、宽广、博大以及它的不可替代性。)‎ D.父爱应该受一定的原则支配并提出一定的要求,应该是宽容的、耐心的,不应该是咄咄逼人和专横的。(这里连用几个“应该”,表明这不是观察实验所得,而是从父亲的职责上,从道义上,应该是这样的。)‎ 答案 B 解析 结合原文中总领的句子“他也开始学习同人打交道”可知,这里应该是形象地描述了孩子与人最初的交往。‎ ‎5.请仿照画线句,续写两个句子,表达你对母亲的赞美之情。要求内容与画线句相似,并构成一组排比句。‎ 母亲是疲惫时的一杯龙井,当你软弱无力时,沁脾的茶香使你神清气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母亲是痛苦时的一声安慰,当你痛不欲生时,温柔的话语和鼓励使你信心倍增 ‎ 7‎ 母亲是黑暗里的一盏明灯,当你误入歧途时,温馨的灯光和明亮使你迷途知返 ‎6.请从以下7个词语中至少选择4个,写一段话。要求语意完整,合乎情理,不少于80字。‎ 父母 孩子 适应 批评 挫折教育 赏识教育 健康心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现在很多家庭都是以孩子为中心,对孩子的要求,不管合理不合理,父母往往是百依百顺。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一旦遇到不顺,或是一点挫折,往往都无法适应,动辄离家出走。看来,除了多给孩子“赏识教育”,还需多一些“挫折教育”。‎ ‎7.阅读下面两则材料,结合课文,写出你对母爱的理解。‎ 高尔基说:“爱自己的孩子,这是母鸡也会做的事。”‎ 俗语说:“惯子不孝,肥田出瘪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作者说,母爱并不是爱的高级阶段,因为它仅仅是人类的一种本能。这两则材料都说明了这个观点。母爱是普遍存在于动物界的,在没有理性指导的前提下,母爱往往会流于一种本能;而一味地宠,一味地给,一味地迁就,于是,悲剧便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所谓慈母败儿。‎ ‎8.下面是一幅剪纸画,请以其中一个人物的身份写一段抒情性文字,表现画面应有的内涵。要求:语言准确、鲜明、生动、连贯、得体,合理运用两种以上修辞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父爱其实很简单。它像白酒,辛辣而热烈,让人醉在其中;它像咖啡,苦涩而醇香,容易让人为之振奋;它像茶,平淡而亲切,让人感到自然清新;它像篝火,给人温暖却令人生畏,容易让人激奋不已。‎ ‎(示例二)父亲的爱,是春天里的一缕阳光,和煦地照耀在我的身上;是夏天里的一丝凉风,吹散了我心中的烦热;是秋天里的一串串硕果,指引我感受收获的喜悦;是冬天里的一把火,温暖着我那颗冰冷的心。父亲的爱,无处不在!‎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借月亮表达对亲人美好祝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2)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现游子思乡情深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师说》中,作者强调自己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2)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3)吾师道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二、课内阅读强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他发展了一个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一个父亲的良知。母亲的良知对他说:“你的任何罪孽,任何罪恶都不会使你失去我的爱和我对你的生命、你的幸福的祝福。”父亲的良知却说:“你做错了,你就不得不承担后果;最主要的是你必须改变自己,这样你才能得到我的爱。”成熟的人使自己同母亲和父亲的外部形象脱离,却在内心建立起这两个形象。同弗洛伊德的“超我”理论相反,人不是通过合并父亲和母亲,从而树立起这两个形象,而是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己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断力上。成熟的人既同母亲的良知,又同父亲的良知生活在一起,尽管两者看上去互为矛盾。如果一个人只发展父亲的良知,那他会变得严厉和没有人性;如果他只有母亲的良知,那他就有失去自我判断力的危险,就会阻碍自己和他人的发展。‎ ‎10.在“他发展了一个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一个父亲的良知”中,两个“良知”意思是否相同?具体指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不相同。“母亲的良知”指无条件的爱与关怀,“父亲的良知”指具有指引和权威作用的有条件的爱。‎ ‎11.怎样理解“人不是通过合并父亲和母亲,从而树立起这两个形象,而是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己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断力上”的深刻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母亲是孩子的“自然世界”,父亲是孩子的“思想世界”。人的成熟意味着他不是依赖母亲、父亲给他提供的爱融入对别人的仁爱之举上,把父亲有条件的爱贯彻到具有理性、判断力的活动中去并适应社会。既独立、温和,又自信、理智。‎ ‎12.为什么既要发展一个母亲的良知,又要发展一个父亲的良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母亲的良知”和“父亲的良知”是一个成熟的人应该具有的两种素质。“母亲的良知”就是对别人有仁爱之心,“父亲的良知”就是对问题有理性的判断力。‎ 7‎ 三、课外阅读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目 送 龙应台 华安上小学第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学。九月初,家家户户院子里的苹果树和梨树都缀满了拳头大小的果子,枝丫因为负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树篱,钩到过路行人的头发。‎ 很多很多的孩子,在操场上等候上课的第一声铃响。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妈妈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他们是幼儿园的毕业生,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 铃声一响,顿时人影错杂,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那么多穿梭纷乱的人群里,我无比清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在一百个婴儿同时哭声大作时,你仍旧能够准确听出自己那一个的位置。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汇。‎ 我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 十六岁,他到美国做交换生一年。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 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地往前挪。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忽不见。‎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现在他二十一岁,上的大学,正好是我教课的大学。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有时他在对街等候公交车,我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一会儿公交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寞,仿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 博士学位读完之后,我回台湾教书。到大学报到的第一天,父亲用他那辆运送饲料的廉价小货车长途送我。到了我才发觉,他没开到大学正门口,而是停在侧门的窄巷边。卸下行李之后,他爬回车内,准备回去,明明启动了引擎,却又摇下车窗,头伸出来说:“女儿,爸爸觉得很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 我看着他的小货车小心地倒车,然后“噗噗”驶出巷口,留下一团黑烟。直到车子转弯 7‎ 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 每个礼拜到医院去看他,是十几年后的时光了。推着他的轮椅散步,他的头低垂到胸口。有一次,发现排泄物淋满了他的裤腿,我蹲下来用自己的手帕帮他擦拭,裙子也沾上了粪便,但是我必须就这样赶回台北上班。护士接过他的轮椅,我拎起皮包,看着轮椅的背影,在自动玻璃门前稍停,然后没入门后。‎ 我总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机场。‎ 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米。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地、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13.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龙应台的这篇《目送》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一份血浓于水的亲情的感慨和温暖,更有一份对生命的本质、生命的起点与终点的深刻思索。‎ B.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你的孩子并不属于你,他们是生命延续的代表,他们经你而来但非为你而生,你可以给他们爱却不能给予他们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心。你可以尽力去爱他们,却不能要求他们爱你。‎ C.我们的这一生,被父母目送着,然后我们会目送着我们的孩子蹦跳着离开。但是我们都很难去回头张望,只因我们知道那份可以依靠的爱一直坚实地存在着。‎ D.“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说明孩子离去,母亲分明地感到内心的失落和孤独之感。‎ 答案 B 解析 “不能要求他们爱你”错,应教会孩子学会爱,学会感恩。‎ ‎14.你认为文中的“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文中的“我”是一个细腻温婉(感情细腻)、爱子心切、孝顺父亲、冷静思考的女教师形象。‎ ‎15.文中两次写到同一段话:“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用目送两代人离别的共同感受,强化了对亲人间这种难舍难分却又不得不舍的人生 7‎ 滋味的理解,增强了文章的哲理性和感染力。②前后呼应,使结构浑然一体。(或:使文章层次分明,结构完整。)③反复感叹,使语言富有韵味。‎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