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50 KB
  • 2021-06-03 发布

2020届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作业(全国卷用)(3)

  • 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20届二轮复习 现代文阅读 作业(全国卷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秋有信 处暑以后,天气渐凉。‎ 漫山遍野都是疲倦,犹如门前的野茉莉,克勤克俭开了一夏,真的累了。蜀葵差不多全部枯谢,芦苇叶子自根部一点点枯竭,濒临枯瘦,仿佛焦墨的点点勾划。桦树叶子,每天哗哗哗往下掉,铭黄色系,锦缎一般华丽,村得原本萧瑟的秋天有了贝壳的脆响。地上的草尚绿着,但这种绿,再也不是蓬勃的绿,是不出声的哑绿,克制的绿,如人到中年,苦的,冷的,经历的多了,一颗心难免荒凉苍老,身体里也装的一卡车的疲惫。‎ 秋天成了果实的天下,小区里,柿子,石榴,无花果一日日的收服自己,渐渐饱满。微风振枝,熟果坠地,是木槿的紫白缤纷,也是糖炒栗子的幽香甜洌……银杏树上白果累累,疲倦而幸福的等待着圆满的凋落。鸟雀们吃柿子、石榴、无花果,在飞行的过程中排泄,粪便一旦落入泥土,尚未消化掉的籽实则发起芽来,于草丛里层出不穷的生长。自然万物的循环该有多么幽微和奇妙。‎ 前几日天色,是汝窑的淡青,衬了泾宣一样的云朵,偶有风过,慢慢地,又轻了,薄了,狂草里添了飘逸,是王献之的草书,浑然里尽是勃勃生气,如虫沥沥。‎ 近期,连日来都是阴的,沟渠旁,园林工人在割草,草汁的甜香沁人心脾,来来回回一趟一趟,闻着闻着,恍如置身深山泉林,有长风万里的辽阔。‎ 最大的苦恼是屋子前后草地里油蛉开始了大面积的鸣叫,吵的睡不踏实,前后窗户关起来,又闷,开一扇吧,即便用上耳塞,也阻挡不了油蛉们潮水般汹涌的叫声,要到霜降以后,这些小虫子们才会停止鸣叫。仿佛是为了抗争属于自己的生命时光的短暂。‎ 夜里,了无睡意,随手翻书,又翻到汪曾祺《晚饭花集》,重复读了多遍,真是好。有一个短小说就叫《晚饭花》,不及三千字,淡的不得了,清清浅浅的笑风,娓娓而来,更像一小幅淡墨点画的册页,虽无《世说新语》那般传奇激烈,但堪比宋人小品,寡寒枯瘦,古中国的气质一下出来了。即便一张桌子用旧了,纹理尚在,仿佛可以触摸到温度。读这样的小说犹如喝了一碗家常的热汤,那份生活的朴素的静气,把你深慰良久。‎ ‎《晚饭花》里的李小龙就是汪曾祺自己。一个作家纵然到了年老,依然尚可借助文字去还原一颗远去的少年心。 ‎ 李小龙每天放学经过巷子里,东看西看的,石榴垂在树枝上,王玉英家的墙根边一排晚饭花。王玉英坐在这一排花前做针线。要是没有王玉英,黄昏就不成其为黄昏了。后来王玉英许了人家,未婚夫是钱老五。李小龙听说钱老五风流浪荡不务正业,还传说他跟一个寡妇相好,不仅住在那个寡妇家里,还花寡妇的钱……后来,一顶花轿把王玉英抬走了,晚饭花还开着。李小龙很气愤,他觉得王玉英不该嫁给钱老五。从此,这世界上再也没有原来的王玉英了。 ‎ 重读废名短篇小说系列,以及长篇《桥》,一样简淡,绝句一样,不肯浪费语言。无论废名,抑或汪曾祺,都曾受了古诗词极深的影响吧,只点染,不铺排,一直往内收,留下大片空白,简直是倪云林的远山图卷啊,一派苍烟枯老,飘拂了人世间淡淡忧伤,总要等到读完以后,去咂摸,有一种莫名的情绪肆意流泻,渐渐地,不晓得怎么了,又浓烈起来,就是那种余音不竭的浑然、缭绕,令人怦然。 ‎ 把小说写到单纯的境界,也是一种生命的还原吧,点点滴滴,把你打动,然后有了白菊花茶一样的寂寞,很淡很淡的惆怅。‎ 这世上,单纯的,都是永存的。‎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对自己在秋天的所见、所听、所读做了诗意的叙写,语言清新,情趣盎然。 B.文中“但堪比宋人小品,寡寒枯瘦”一句,微微流露出作者对汪曾祺小说的一些批判色彩。 C.文章的第一段,短小精悍,平淡的叙述中颇有远村孤烟的含蓄淡静之致。 D.这篇文章是在说秋天的典型事物的特点,其实也是在诉说一种人生况味。所有的事物身上也有人的影子。 2.结合文章,说明文中的两个“疲倦”分别具有怎样的含意。 3.请分析秋天的“信”有哪些?这些“信”分别给予了作者怎样的思考?‎ 答案:1.B; 2.第一个“疲倦”是指没有生气,没有精神。 ‎ 第二个“疲倦”是指果实累累,压迫树枝,让树枝有承受不住的样子。 3.示例:‎ ‎(1)满山遍野的植物,让作者体会到生命到暮年后缺乏生机。‎ ‎(2)果实和鸟雀,万物的成熟与新生。‎ ‎(3)天色和草香,衰落中的生机。‎ ‎(4)虫鸣,生命的渺小和短暂。‎ ‎(5)汪曾棋和废名作品,单纯的事物可以长存。 解析:1.“微微流露出作者对汪曾棋小说的一些批判色彩”理解有误,原文“虽无《世说新语》那般传奇激烈,但堪比宋人小品,寡寒枯瘦,古中国的气质一下出来了”,很明显是对汪曾祺小说的肯定,而非批判。 2.第一个“疲倦”在文中第二段段首——“漫山遍野都是疲倦”,据本段内容,“疲倦”是指“真的累了”“差不多全部枯谢”“一点点枯竭,瀕临枯瘦”“哗哗哗往下掉”“不出声的哑绿,克制的绿”,由此可概括出“疲倦”的意思为“没有生气,没有精神”。第二个“疲倦” 在第三段——“微风振枝……银杏树上白果累累,疲倦而幸福地等待着圆满的凋落”,“疲倦”是指果实累累,即将坠地,树枝承受不住的样子。 3.可先划分层次,再在此基础上探究其意蕴。如第1—2段写漫山遍野的疲倦,给予作者对暮年后生命的思考;第3段写果实的凋落和鸟儿不经意间的播种,给予作者“自然万物的循环该有多么幽微和奇妙”的思考;第4一5段写淡青的天色有勃勃生气、草汁的甜香给人长风万里的辽阔感,这些使作者发现秋天的衰落中也有生机;第6段写油蛉的鸣叫,使作者联想到生命的渺小和短暂等。 ‎ ‎ ‎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人生树下 王开岭 ‎①“维桑与梓,必恭敬止。”语出《诗经·小雅·小弁》,意思是说:桑树梓树乃父母所栽,见之必肃立生敬。父母者,为何要在舍前植这两种树呢?答案是“以遗子孙给蚕食、具器用者也”(《朱熹集传》),即让子孙有衣裳穿、有家具使。后来,“桑梓”便成了“故里”“家乡”的代称。‎ ‎②树非速生,非一季一岁之功,它耐受、持久、长命,伴着年轮涟漪和虬枝皴肤,它春华秋实、生生不息,像一位高寿的家族长老,俯看儿孙绕膝。所谓“荫泽”“荫蔽”“荫佑”之说,皆缘于树。有祖必有根,有宅必有树。再穷的人家,也能给后人撑起一片盛大的荫凉。这是祖辈赠予子嗣最简朴、最牢固的遗产了。‎ ‎③幼时,父亲带我回山东的乡下祖宅,院子里有一棵粗壮的枣树,上筑鹊窝,下落石几。逢孩子哭闹,祖母便将房梁上的吊篮勾下,摸出红油油的干枣来。后来,老人去世,老屋拆迁,“老家”便没了。虽非桑梓,但我知道,此树乃祖辈所植,在其下纳过凉、吃过枣子的,除了我,还有我的父亲,还有父亲的父亲……它是一轮轮人生的见证者,见证了他们从跌撞的蒙童、攀爬的顽少,变成拄杖的耄耋……‎ ‎④这样的树,犹若亲属。‎ ‎⑤老人们讲,闹饥荒时,都是树先枯、人后亡,因为果腹的最后一样东西,是树皮。人,只要熬到春天就不会饿死,这时候,树抽芽,野菜生,槐花、榆钱、椿叶、杨穗,都是好食材。‎ ‎⑥几千年来,凡户居,必在一棵大树下;凡村首,必有一棵神采奕奕的老树。无荫不成庐,无林不成族。就像民谣里所唱,“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树,是家舍的象征,是地址的招幡。它比屋高,比人久。离家者,最后一眼看到的是它;返乡者,第一眼瞅见的也是它。‎ ‎⑦游同里古镇,听到一个说法:江南的殷实人家,若生女婴,便在庭院栽一棵香樟,女儿待嫁时,树亦长成,媒婆在墙外看到了,即登门提亲;嫁女之际,家人将树伐下,做成两只大箱子,放入绸缎做嫁妆,取“两厢厮守”之意(谐音“两箱丝绸”)。多美的习俗!女儿待字闺中时,对那棵树的感情定是窸窸窣窣的微妙,那是自己的树啊,盼它长大,又怕它长大。想想吧,像儿伴一样耳鬓厮磨,像丫鬟一样贴身随嫁,多么私密,多么亲昵。‎ ‎⑧我若有女,必种一棵香樟。‎ ‎⑨如今的家业里,少了样东西:树。‎ ‎⑩没有了庭院,没有了供根深入的大地,只剩下盆栽、根雕和花瓶。“家”,失去了树荫的覆护,光秃秃地曝于烈日下。我们解除了与草木共栖的古老契约,我们告别了在家门口折朵撷果的实用和浪漫,我们放弃了对一棵树、一株花的亲近与认领,我们失去了对四季和年轮的细辨……‎ ‎⑪树,在马路上流浪。我们只是乘车迅速地掠过它们。它们身上,没有我们的指纹和体温,也没有儿童的笑声和攀爬的身影。人和树,亲情已断,形同陌路。‎ ‎⑫大自然中,没有了我们的亲属。我们成了路人,那淡漠的旁观者。‎ ‎⑬那年去贵州,遇一苗寨,叫岜沙,据说这支部落是蚩尤的后代。它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林子可真密啊!那些人、房子、生活,全是躲在翠绿里的。撞见人,感觉他不是走出来,而是像泥鳅一样,突然从绿潭里钻出来。‎ ‎⑭岜沙,即苗语“草木茂盛”。‎ ‎⑮最触动我的,是岜沙人的葬礼。一个婴儿降生时,村民会替他栽一棵树苗,祈祝他像它一样茁壮、正直、坚韧;待他年迈去世,家人就找到那棵树,凿空做棺,去密林深处下葬,不设坟头、不立墓碑。最后,在平填好的新土上,埋下一棵小树苗,预示生命再次启程,也象征灵魂的回家之桥。这一切,要赶在太阳落山前完成。‎ ‎⑯这是我听过的关于人和树最好的故事。‎ ‎⑰那天,夕阳西下,听着山风和鸟鸣,我坐在岜沙的石头上,心想——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应有一棵关系亲密的树。至少一棵。我们要在大自然里,找到自己的亲属,找到自己的根和床。(有删改)‎ ‎1.分析第①段中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指出树在传统文化中的特殊地位,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引出下文对树与人亲密关系的叙写,并照应了文题。‎ ‎2.第⑦⑩两段画线部分的语言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请结合内容加以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⑦段画线部分叠词及比喻的运用生动细腻地表现出女儿对树的微妙感情;整个画线部分整散结合,错落有致,节奏和谐。这样写既表现出了作者对这个美好习俗的细致想象、回味,又较好地表达了作者听到这个习俗的欣喜之情。而第⑩段画线部分通过排比,语气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当今我们与树关系疏远的悲痛、反思、批判,排比加强了抒情的力度。两处画线部分,对象不同,要达到的效果不同,便呈现出不同的语言特点。‎ ‎3.本文把写岜沙苗寨见闻的内容放到文末,而没有放在第⑨段之前,请赏析这样构思的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⑨段之前主要从生活、生存的角度表现人和树的密切关系,它荫泽家族的繁衍生息,在荒年为人们提供果腹的食材,成为人离乡返乡时的精神寄托,甚至成为女儿的终身陪伴。而对于岜沙人来说,树和人的整个生命是密不可分的。它不仅伴随人降生,还伴随人离世,乃至伴随生命再次启程。把岜沙见闻放于文末,不仅清晰地体现出了文意的推进,还能在指出当今人树关系疏远的沉痛现实之后,给人以更直观的比照和更深的启示,从而自然地引出结尾的深思与呼告。所以,这样的构思是合理而巧妙的。‎ ‎4.评析本文所表达的思想的意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作者表达了对当今人与树、人与自然失去了传统的亲密关系的忧思,他认为人要在大自然里找到自己的根和床,把自己的成长、命运和树、和大自然紧密联系起来。这种态度对当下人有警醒和引导的意义。在生活中,我们应该重视传统,恢复与大自然的亲密关系,寻找建立关系的纽带,从而加深我们对传统、对生命的认识、体悟。‎ ‎(示例二)作者表达了对当今人与树、人与自然失去了传统的亲密关系的忧思,他认为人要在大自然里找到自己的根和床,把自己的成长、命运和树、和大自然紧密联系起来。这种态度总体而言有正面的意义。但是,时代在变,人的居住方式、生活方式也在变,不能因为我们现在的居住格局发生变化就武断地认为我们遗失了传统,失去了和大自然的亲密关系。我们当然要重视传统,亲近自然,但我们与自然的亲密关系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