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50 KB
  • 2021-06-05 发布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论述类文本阅读·学术论文作业

  • 1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论述类文本阅读·学术论文 作业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儒学文化的本质特性 ‎   儒学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世界,儒学的思想价值可以用来为实现各国各地区共同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世界新秩序、促进和改善全球治理服务。这是由儒学所具有的本质特性决定的。儒学在中国产生以后,不仅存在和发展于中国,而且传播到亚洲和世界其他地方,一直传承和延续到今天。儒学具有持久不衰的生机与活力,有着不断进步的发展前途,也是由它所具有的本质特性决定的。那么,儒学具有哪些本质特性呢? ‎ ‎   儒学具有开放包容的特性,所以它对别的学说能够兼收并蓄、海纳百川,能够在共存之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也就能够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自己。当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产生之时,与它同时并立的还有老子所代表的道家思想、墨子所代表的墨家思想等等。正是由于虚心向道家、墨家等学说学习,认真从中吸取思想营养,儒家思想才成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首屈一指的“显学”。当它传播到东亚其他地区时,又能与当地的思想文化相融合,促进了东亚文化圈的形成。当佛学传入中国后,儒学不仅与之共存,而且将其引为自己的借鉴取长对象。这些都体现了儒学开放包容的特性,以及由此具备的生生不息的发展活力。 ‎ ‎   儒学具有实事求是的特性,所以它要求人们“惟是以求、知错即纠”,而不能“知错不改、文过饰非”。实事求是出自中国史籍《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刘德是一个具有儒学思想的人,《汉书》说他“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实事求是的精神,在中国儒学文化的发展历程中是一以贯之的,是中国历代儒学学者所追求和坚持的。这里举一个例子。东汉著名儒学思想家王充的《论衡》一书有《问孔》《刺孟》两篇文章。文中认为,即使对孔子、孟子这样的圣贤和儒家学说创始人,如果发现他们思想中有疏失有错误,也应加以“问难”,以纠“非”而明“是”。像王充这样敢于指出和纠正前辈儒学思想家著述与言行中错误的学者,在古往今来的中国儒学界所在多有。这说明,求实、求真、求是是儒学文化所具有的重要特性。 ‎ ‎  ‎ ‎ 儒学具有经世致用的特性,所以它要求人们做到“知行合一、躬行为务”。所谓经世致用,就是要坚持将儒学的道德要求和思想主张应用于个人的修养和国家、社会的治理,也就是儒学大家们坚持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实干兴邦”。在中国西汉时期,著名儒学思想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方针,为汉武帝所采纳。实行这一方针的目的和实质,就是要把积极进取、致用为上的儒家学说确立为治国理政的主导思想。正是由于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充分发挥了治国理政、开物成务的实践功能,才不仅成就了它对中国文明发展不断作出重大贡献,而且保证了它不断从社会实践中吸取养分,不断丰富和发展。这也是儒学能够长久保持旺盛生命力的一个法宝。 ‎ ‎(节选自《教育文化论坛》)‎ ‎1.下列关于“儒学本质特性”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学产生、存在和发展于中国,且传播到亚洲乃至世界,一直传承和延续到今天。它具有旺盛的生机与活力,不断进步,推陈出新。 B.儒学有开放包容、实事求是、经世致用等几个最主要方面的本质特性。它因开放包容所以能海纳百川,对别的学说兼收并蓄。 C.儒学成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位居第一的“显学”,是儒学比老子所代表的道家思想、墨子所代表的墨家思想等更有影响力的结果。 D.求实、求真、求是是儒学所具有的重要特性,中国儒学在文化的发展历程,都对自身思想存在的问题,加以了指出和纠正。‎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儒家思想与佛学等共存的事实,论证儒学具有开放包容的特性及发展活力。 B.文章因果论证,指出因为儒学具有实事求是的特性,所以它要求人们求是并改错。 C.文章举刘德的例子,论证实事求是的精神是中国历代的儒学学者所追求和坚持的。 D.文章引用王充《论衡》中相关的观点,说明王充敢于纠正孔孟思想中存在的错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学的经世致用,保证了它不断从社会实践中吸取养分,不断丰富和发展,这也是儒学能够长久保持旺盛生命力的一个法宝。 B.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充分发挥了治国理政、开物成务的实践功能,对中国文明的发展不断作出重大贡献。 C.西汉时期,因为把积极进取、致用为上的儒家学说确立为治国理政的主导思想,所以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方针。 D.儒学在中国产生以后的两千年间,能够存在和发展,并传播到亚洲和世界其他地方,是由它所具有的本质特性共同决定的。‎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   黄梅戏是从民间的采茶调发展成为如今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的,它的发展及艺术特点的形成是学习借鉴的结果。‎ ‎   黄梅戏原名“黄梅采茶调”,起源于唐初。清乾隆时期,湖北黄梅县一带大别山采茶调传入毗邻的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的戏曲剧种。其后黄梅戏又借鉴吸收了青阳腔和徽调的音乐、表演和剧目,开始演出“本戏”。但作为地方剧种,黄梅戏也存在一定的局限。念白及唱词,很多用的是地方语言,剧情反映的也是老百姓所熟悉的故事和人物。黄梅戏中经常演出的大本戏,只限于男女情爱、伦理道德等,很少演出反映重大历史题材及文学经典的剧目。黄梅戏长期以来局限在安庆地区以及安徽其它地区范围内演出,这也局限了眼界和视角。黄梅戏的传承者们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作出了很多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   首先,在形体语言上要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吴亚玲主演的《墙头马上》,就在形体语言上做了很大突破,这出戏把舞蹈和戏曲程式经过精心提炼,二者融成一体,戏中人物形象达到了现代古典艺术的审美高度。《墙头马上》的成功,使我们相信:形体语言的拓展与解放是可行的,甚至是必须的。当然,在借鉴的同时,也不能本末倒置,失去剧种本身的特点,而应当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所以,黄梅戏在继承的同时,需要学习借鉴,与时俱进,逐步建立起具有自身特点的、完善的艺术体系,从而向更高的艺术领域迈进。‎ ‎   其次,要创新运用声光电等新技术手段打造感官盛宴。近些年来,大量的高科技声光电产品运用到舞台上来,这奠定了灯光在戏曲表演中的重要地位,它不光把环境和人物照亮,更把人物立体化、背景生活化,为舞台美术增色添彩。舞台灯光在戏剧舞台中有了思想,起到了刻画人物、转换时空、渲染气氛的作用。新创作的3D版舞台剧《牛郎织女》正是一部集声光电于一体的视觉大餐,为黄梅戏舞台艺术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由此可见,积极研究与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将会越来越成为黄梅戏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内容。‎ ‎   最后,要处理好新剧目创作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如今,在文化体制改革的大潮中,如何处理好新剧目创作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平衡关系,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同时,这也是每一个文艺团体所面临的一个比较难的课题。黄梅戏剧团转企后,首先面临的是生存问题,一个企业要生存下去,经济效益是第一关注点。没有了效益,企业就失去了生存的基础,艺术创作也就无从谈起了。但如果一味的追求经济效益,追求利润最大化,那么,就会忽视艺术创作,忽视生存的意义,最终也会因为没有好的艺术产品提供给社会而退出市场舞台。所以,在两者之间如何权衡,如何博弈,成为了在市场经济下顺利发展黄梅戏艺术的最重要的课题,这一点对于其它艺术形式也同样适用。‎ ‎【注】本戏:是成本演出的戏曲,内容包括一个完整的故事,有时不一定一次演完。‎ ‎1.从原文看,下列对黄梅戏存在“一定局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黄梅戏是产生于湖北黄梅县大别山采茶调,传入安庆并结合当地的民间艺术,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剧种。 B.黄梅戏的念白与唱词很多用的是地方语言,剧中故事和人物也广为老百姓所熟悉。 C.黄梅戏剧目题材只限于男女情爱、伦理道德等,较少涉及重大历史题材及文学经典。 D.由于眼界和视角的局限,黄梅戏发展进程很缓慢,演出的范围也只局限在安徽地区。‎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提出了文章观点:作为如今中国五大剧种之一的黄梅戏,其发展及艺术特点的形成是学习借鉴的结果,引出下文。 B.第二段介绍了黄梅戏的来历和发展,由于受到语言、题材和演出地区等方面的局限,黄梅戏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阻碍。 C.第三、四段指出黄梅戏的传承者在形体语言和声光电新技术创新运用上,作出了很多努力与突破,会促进黄梅戏艺术的发展。 D.纵观全文可知,如果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问题,突破演出地区范围的局限,做好传统与创新之间的权衡和博弈,那么黄梅戏剧团会走得更远。‎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黄梅戏是大别山采茶调与怀宁地方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进行演出的地方戏曲剧种。后为青阳腔、徽调所吸收,诞生出"本戏"。 B.吴亚玲主演的黄梅戏新作品《墙头马上》的成功说明,只要能够解放与拓展形体语言,就能很好地处理黄梅戏艺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C.声光电等新技术手段可以创新运用到黄梅戏中,为舞台增色添彩,为观众带来视觉享受,它已成为黄梅戏发展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D.新创作的3D版舞台剧《牛郎织女》能够说明舞台灯光在戏剧舞台中有了思想,起到了刻画人物、转换时空、渲染气氛的作用。‎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   ①关于唐赋的价值与地位,一向有“唐无赋”与“唐赋高峰”之说。两极之间,多有争议。这些争议,不无道理,也不无局限。这些局限往往与时代思潮和著述体例有关。随着思想的开放与唐以后赋研究的深入,重新估量唐赋的价值与地位,我们心气会更加平和,心态更加开放。‎ ‎   ‎ ‎②唐赋的题材承旧而出新、因时而变。大唐开国,充溢着向上生长的力量,颂美王朝君国的作品为数不少,讽谏的成分也有所加强,士人的报国之志与不平之气在赋体创作中开始振发,君臣唱和的风气殊为显盛。到了盛唐时代,赋体创作已突破题材的拘束,达到无人、无物、无情、无事不可以入赋的程度。中唐因古、律之分而有所侧重,古体多见科考失意、贬谪愤懑、社会批判,律赋则多写礼乐刑政、典章制度、祥瑞献奉;命题出入经史,意在探究治乱、推行教化、颂赞君国。晚唐赋作,一面吊古伤今,一面讽时刺世,更多末世景象与情怀。‎ ‎   ③赋经汉魏六朝,题材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但唐人还是尽量在传统的题材上寻求突破并致力于新题材的开创,直到晚唐,赋的题材内容还在因时、因人而变,而全部的唐赋既反映了深广的社会现实,也显现着丰富的生命意识。‎ ‎   ④唐代有散体大赋、骈赋、诗体赋、骚体赋等传统赋体,不仅集传统赋体之大成,而且衍生出律赋、文赋等新的赋作体式,并留存有杰出的俗赋篇章。唐赋体裁不仅多样而且多变,赋体流动不居的品格在唐代展示得最为明显。赋体的表现手法与赋作的体裁、体制关联互动,其中每类手法又自有其细致的技巧与演革的过程。‎ ‎   ⑤唐代辞赋大家的身份也发生了改变。汉世赋家,多为言语侍从之臣,身份类同俳优,魏晋文学自觉,激发了个体意识,不过赋家仍以高门士族居多。唐赋作家,身份既多,意识也更复杂。不同的身份意识影响及于赋作,形成不同视角与话语。‎ ‎   ⑥赋体的演革到唐代已达极致,以后基本处于停滞。赋体演革的停滞让后人不再有创新的机会与空间,而对于唐人来说,恰恰是一种幸运。唐赋因时代精神的影响与个体意识的彰显而形成了一定的风格;较之汉赋的雄霸夸饰与六朝赋的繁缛绮丽,唐赋康健朗畅,更可贵的是唐赋风格多元多貌,并有着时代与个人的特质。‎ ‎   ⑦总言之,唐赋对王朝盛衰、江山风物、社会生活、个体情怀的铺陈,表征了多元多貌的政治形态、礼仪制度、文化谱系、身份意识,展示了唐朝与唐人开放的胸襟、革新的精神、批判的意识、家国与个我并重的情怀。唐赋赋体的集成、对赋艺的探索、辞赋大家的出现与赋体风格的形成,也造就了它众体兼备、承前启后的赋史地位。‎ ‎(摘编自刘伟生《唐赋:多元多貌广纳万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唐无赋”与“唐赋高峰”两种说法都毫无道理,存在自身的局限性。 B.随着思想的开放与赋研究的深入,人们确信唐赋的价值与地位高于其他朝代。 C.盛唐时代,赋体创作不受题材的限制,达到一切可写的都可以入赋的程度。 D.晚唐时期赋的题材才开始反映深广的社会现实,显现出丰富的生命意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提出了在思想更加开放、研究更加深入的情况下须对唐赋的价值与地位重新估量的问题。 B.第②③段肯定了唐赋在题材上的突破及新题材的开创的贡献,也指出了唐赋的不足。 C.第⑤段从作家身份的角度论述了唐赋作者身份的不同及其对赋作所带来的影响。 D.最后一段总结了唐赋的发展变化特点,得出了唐赋“众体兼备、承前启后的赋史地位”的结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赋的体裁与题材一样,承旧而出新,衍生出律赋、文赋等新的赋作体式。 B.赋体的表现手法与赋作的体裁、体制关联互动,可见唐赋的表现手法与以往也会有所不同。 C.唐代辞赋大家打破了魏晋时期高门士族居多的状况,出现了各种身份的辞赋大家。 D.赋体的演革到唐代已达极致,因此后人不再有创新的机会与空间,从而造成赋体演革的停滞。‎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 ‎“宋四家”之一黄庭坚,诗书俱佳,与苏軾并称“苏黄”。黄庭坚书法对当代书法创作有多重意义:对其形式语言的模仿借鉴,是书法学习的初级阶段:对其书理的发现运用,是书法学习的中级阶段;对其天人合一精神的领悟贯通,是书法学习的高級阶段。这三个阶段,姑且称之为由“无我之境”到“有我之境”,再到“本我之境”。 ‎ 这里的“无我之境”是指深入学习对象,意识不到“我”的存在。学习任何一门艺术或任何一种风格,对其形式语言进行模仿和运用是最为重要的基础阶段。为深入了解和学习书法对象, 习书者需要做到“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责似”,需要澄心静虑,下大力气研究书法传统,深耕艺术经典,做到李可染先生所言的“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认真体悟经典艺术特点。在这个阶段,遵从要比变通重要,因为只有达到信仰的程度才会深入其中。专一不二是为“无我之境”。 ‎ 进一步的学习则是了解与掌握书法经典的方法和原則,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即达到“有我之境”。这是对方法论的学习和掌握,大致属于“遣貌取神”,“神”就是艺术本体的方法和原理。例如,黄庭坚书理,体现在幸法、结字和笔法等方面。黄庭坚萆书的幸法是“大九宫”原理,是穿插争让的“嵌合”之法。推而广之,凡是一流书法作品在形式上都符合“大九宫”原理和“嵌合”之法。黄庭坚的书法结字上灵活多变,他把每个字内部的矛眉关系——软正、 疏密、宾主、参差、虚实、向背、繁简等,夸张出来,又能处理安当,创造了独特的结字法。黄庭坚的笔法也充满律动和涩势,中锋行笔,笔画圆幼而有弹性,如千里阵云,力逢纸背,对后世影响很大。上述对黄庭坚书风的研究与熟练运用,属于“有我之境”‎ ‎。因为这个阶段不再是生呑活刹地搬用形式,而是幵始回味审视所学对象,并运用其原理形成新的形式。不过,这个阶段还不是真正的“自我”,因为自我的独创性还未形成。 ‎ ‎“本我之境’,是出乎对象之外,发现与形成独特的艺木“自我”,即形成个人艺术独特的风格面貌。通过艺木历程中漫长的“无我” “有我”阶段,有作为的艺木家一定会形成独特的“自我’,,即“本我”。“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是黄庭坚关于书法原创性的宣言,显示出他卓尔不群的铮諍风骨。黄庭坚最终从自然中获得书法创造的原动力。他在《山谷题跋》中写道:“张长史折钗股,颜太师屋滿法,王右军锥画沙、印印泥,怀素飞鸟出林、惊坨入草,索靖银钩虿尾,同是一笔心不知手、手不知心法耳。”黄庭坚找到了书法艺木与自然规律相通之关键——“同是一笔法”,也就是从自然界发现书法刨造的原动力。实质上,艺术家只有回到自然,在自然、社会、人生中得“道”,才会获得艺术创造的本源,从而通过“天人合一”的体验,钊造出新的艺术风格。 ‎ ‎(节选自刘宗超《书法研习三境界》,有删改) ‎ ‎1. ‎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庭坚学习书法有三个阶段,这三阶段分别是无我之境、有我之境和本我之境。 B.无我之境指对艺术对象的形式语言进行模仿和运用,这阶段遵从要比变通重要。 C.有我之境指对艺术本体的方法原理的学习和掌握,这阶段运用原理形成新形式。 D.本我之境指出乎对象之外形成个人艺术独特的风格,有作为艺术家表现出自我。 2. ‎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谈到黄庭坚及其书法学习的三阶段,对下文的深入论述起总领作用。 B.文章第二段引用李可染先生等言论,论述了书法学习基础阶段如何进行模仿。 C.文章以黄庭坚书理为例,从章法、结字和笔法等方面解析了有我之境的含义。 D.文章指出黄庭坚的书法因为达到了本我之境,所以能从自然之中获得原动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模仿借鉴、书理运用到领悟天人合一精神,这过程仅仅适用于书法艺术。 B.只要深入书法学习对象,达到信仰的程度,就能自然达到书法的本我之境。 C.如果学习黄庭坚书法时理解并熟练运用其书理,就能达到书法的有我之境。 D.艺术家回到自然就能获得艺术创造本源,从而通过体验创造新的艺术风格。 ‎ ‎ ‎ ‎ ‎ ‎ ‎ 答案 ‎ ‎ 一答案:1.B; 2.D; 3.C 解析:1.A“推陈出新”无中生有;‎ C“比……更有影响力”错,原文是说儒学向道家等学说学习,才位居百家第一;‎ D绝对化错误,原文是“在古往今来的中国儒学界所在多有” 2.文章引用王充《论衡》中相关的观点,旨在说明求真务实、实事求是是儒学文化所具有的重要特性。 3.原文中是目的关系,“实行这一方针的目的和实质”,选项曲解为“因为把积极进取……所以汉武帝……”因果关系。‎ ‎ ‎ 二答案:1.B; 2.D; 3.D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从原文看,下列对黄梅戏存在‘一定局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然后到文中圈出“黄梅戏存在一定局限”的内容,再浏览选项的内容,与文本进行比较。‎ 本题中,A项,“黄梅戏是产生于湖北黄梅县大别山采茶调,传入安庆并结合当地的民间艺术,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剧种”错误,这是黄梅戏的定义,选项答非所问,不是谈对“黄梅戏存在‘一定局限’”的理解。‎ C项,“黄梅戏剧目题材……较少涉及重大历史题材及文学经典”错误,选项转述不当。文章第二段说的是“黄梅戏中经常演出的大本戏……很少演出反映重大历史题材及文学经典的剧目”,文中说的是“黄梅戏中经常演出的大本戏”,而选项为“黄梅戏剧目题材”;文中说的是“很少演出”,选项说的是“较少涉及”。‎ D项,“由于眼界和视角的局限,黄梅戏发展进程很缓慢,演出的范围也只局限在安徽地区”错误,选项因果倒置,原文为“黄梅戏长期以来局限在安庆地区以及安徽其他地区范围内演出,这也局限了眼界和视角”。故选B项。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本题中,D项,“……做好传统与创新之间的权衡和博弈……”错误,从文中来看,需要搞好“权衡与博弈”的主体弄错了,文章最后一段中说的是“……没有了效益,企业就失去了生存的基础,艺术创作也就无从谈起了。但如果一味的追求经济效益,追求利润最大化,那么,就会忽视艺术创作,忽视生存的意义,最终也会因为没有好的艺术产品提供给社会而退出市场舞台。所以,在两者之间如何权衡,如何博弈”,由此可知,“权衡和博弈”的主体应是“经济效益”和“艺术创作”,选项属张冠李戴。故选D项。 3.‎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本题中,A项,“后为青阳腔、徽调所吸收,诞生出‘本戏’”错误,从文中来看,不是青阳腔、徽调吸收了黄梅戏,而是黄梅戏借鉴吸收了青阳腔和徽调,开始演出“本戏”;“大别山采茶调”错,文中说的是“黄梅县一带大别山采茶调”。‎ B项,“只要能够解放与拓展形体语言,就能很好地处理黄梅戏艺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错误,“只要……就……”的说法太绝对。‎ C项,“它已成为黄梅戏发展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错误,“已成为”,文中说的是“将会越来越成为”,选项变未然为已然。故选D项。‎ ‎ ‎ 三答案:1.C; 2.B; 3.D 解析:1.A“两种书法都毫无道理”理解错误,原文“不无道理”的意思是在当时都有自身的理由。B“人们确信唐赋的价值与地位高于其他朝代”于文无据。D“晚唐时期赋的题材才开始”错误,原文“全部的唐赋既反映了深广的社会现实,也显现着丰富的生命意识”。 2.“也指出了唐赋的不足”错误,于文无据。 3.赋体的演革到唐代已达极致与赋体演革的停滞之间无因果关系。‎ ‎ ‎ 四答案:1.A; 2.D; 3.C 解析:1.错在“黄庭坚学习书法”,据原文信息应该是学习黄庭坚书法。 2.错在“因为……,所以……”因果倒置,“从自然之中获得原动力”是“达到本我之境”的原因。 3.A项错在“仅仅适用于书法艺术”,据文意应该是适用于任何艺术;B项错在“就能自然达到书法的本我之境”,达本我之境还须经过“有我”磨练、追求“自成一家”等过程;D项错在“回到自然就能获得艺术创造本源”,忽略“在自然、社会、人生中得‘道’”条件。‎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