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5.50 KB
  • 2021-06-06 发布

2018-2019学年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

  • 1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玉溪一中2018—2019学年下学期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 语文学科试卷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应将姓名、考号等信息准确填写、填涂在规定位置;‎ ‎ 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3、客观题填涂使用2B铅笔,主观题作答使用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 ‎ 4、保持答题卡整洁,不可折叠、污损、弄破、弄皱,不得使用涂改液、修正带(贴)、胶带纸等,不得在答题卡上乱涂乱画或做标记。‎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以往的全球观都是以某一种文化形态为本位框定全球关系,但人类命运共同体则试图超越民族国家与意识形态的差异,寻求人类文明整体上的安全和进步。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环境污染、气候变化、恐怖主义等人类整体性困境也同时出现,其解决必须有赖于一个整体性的方案,更需要各民族国家求同存异。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着眼于未来人类和平与发展所做出的时代新诠释。‎ 从本质上看,它是超越了种族中心主义的全球观。其实,种族中心主义的观念和行为亘古有之,这种观念以自身文化的价值和理念为标准来评判其它文化的优劣,并试图将自身价值强加于对方。历史上它曾间接或直接导致了近代之后世界纷争和冲突。之后,种族中心主义不断被反省,和平共处和有序竞争成为了国际秩序的主流,维护人类共同价值已成为文明发展的诉求。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民族国家和意识形态的超越、对种族中心主义的超越,是应时顺势而生的全球观。‎ 从特征上看,它是依托中国文化面向世界文明的哲学表达。形成人类命运的理论需要深厚的文化渊源和长久的历史经验做支撑。中国数千年文明虽经百折而犹向前,始终保持着统一、和平发展的主基调。维持这种多元一体文明格局的凝聚力,来自中国哲学中“天人一体”的宇宙观、“天下一家”的世界观、“民胞物与”的人类观、“和而不同”的中庸智慧。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是在充分吸收、提炼中国文化价值精神的基础上,面向世界文明提出的。‎ 从实践上看,它是具有自律性和非强制性的价值范导。基于中国文化精神的特征,这决定了它要依靠自律、反省、互相监督等软性方法来维系,而不是靠硬性手段贯彻执行。全球交往的历史证明,一旦用强制性手段推广“普遍性”的价值,就等于向一些强势文化提供了执行者和法官的角色,使得霸权主义有可乘之机。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量的伙伴关系,促进和而不同、兼容并蓄的文明交流……这些都要靠各民族国家的协商、交流和自律来完成。‎ 当前,在全球化发展大势中,中国致力于公平互惠的全球贸易规则的达成,致力于地区合作的共赢。有赖于这种不懈努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在广泛凝聚共识,并已经开始对全球治理产生实质性影响。‎ 选自邹广文、刘文嘉《文化哲学视域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人类命运共同体试图超越民族国家与意识形态的差异,寻求人类文明整体上的安全和进步,很好地解决了当下的时代问题。‎ B.种族中心主义试图将自身价值强加于对方的霸权做法会给世界带来纷争与冲突,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所反对的。‎ C.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是以中华文化为本位,充分地表达了中国文化价值精神。‎ D.用硬性手段推广“普遍性”的价值,就等于向一些强势文化提供了机会,因缺少自律性与非强制性的价值范导,必然会导致霸权主义。 ‎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开头由“以往的全球观”引出一种全新全球观——人类命运共同体,并重点阐述这一全球观是时代的要求。‎ B.文章以“总分总”的结构展开论述,并在最后一段依托“人类命运共同体”当前的发展状况论述了它的可行性。‎ C.文章主体部分三段的内容实质上阐述的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什么”“为什么要构建它”和“怎么做”的问题。‎ D.材料中间部分紧承第一段内容,从三个方面分别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蕴,使读者进一步认识人类命运共同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在全世界被广泛地接受认可,受此影响,种族中心主义不断被反省,和平共处和有序竞争成为了国际秩序的主流。‎ B.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要依靠自律、反省、互相监督等软性方法来维系,也唯有如此才能产生和而不同、兼容并蓄的文明交流。‎ C. 面对人类的全球性困境,弱肉强食的观念往往只能导致对抗、发动战争,这不符合“天下一家”的世界观。‎ D.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使中国数千年文明始终保持统一、和平发展的主基调,还可为今天全球的很多问题提供启示。‎ ‎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一6题。‎ 挺拔之姿 朱以撒 晋人普遍有好竹之癖,打开魏晋史册,一群生机勃勃我行我素的人就涌了出来,在山阴道上的竹林深处,放浪形骸,快然自足,得大自在。‎ 这当然是我三十几岁以后才意识到的。我和魏晋间人相近之处,就是有过比较长的山野生活,与竹相近。常常会站在山顶,看山峦连绵起伏,竹海无际。那时我想着自己的出路,如果能像一竿竹子这般凌空而起那就好了。竹海里纤尘不染,枝叶让天水洗净,摇曳中偶尔闪过阳光的光泽,它们的顶端是最先接触到每一天太阳的光芒的,不禁使我艳羡。山野稼穑,先是基于温饱的认识--每一竿竹都可以构成生存的支架,把一个个家庭托住,不至于坠入饥寒之中。而每一枚笋,春日之笋也罢,冬日之笋也罢,对于一位腹内空洞的人而言,简单地烹调之后,无异于美味了。那些没有成为餐桌美味者,不舍昼夜继续伸长,令人仰望。那些被山农认为是成熟了的竹子,在叮叮咚咚的刀斧声中倒下,削去枝叶,顺着规划好的坡道滑下,被长长的平板车载着,进入再加工的程序。和竹子一样,人也是善于生存的植物,贫瘠清苦中也会挣扎着生长。我注意到一些竹子的确没有长好,是吃力地拱出石块的,此后也就一直不能顺畅,总是被压制着扭曲着,不禁让人生出怜悯。只是我一直认为它会更具备倔强的美感,它的根后来制成了一个老者形象的工艺品,比其他的更有铁枝虬干的峥嵘了。‎ 待到我在鹤峰原度假,已经到了闲适的年龄了。风随夕阳西下而愈加强劲,一些植物已在形态上仓皇失措,叶片翻飞如鸟兽惊散。竹林在随风俯仰中显示了一种从容,在徐徐的摇曳里,山野之风的张狂之力往往被斯文地化解开来。在魏晋的文字中有不少“徐徐”的记录,“徐徐”看起来只是肢体上的动作,实则是内心的从容优雅。内心慢了,整个人的举止也就慢了,斯文了,有风度了。竹被称为四君子之一,它在四君子中是最为清俊的,风来了,风过了,余韵袅袅。‎ 竹子从笋尖出土就开始了笔直向上的里程,追慕光明,从而略去了许多天下扰攘。竹子作为人格气节的象征是有道理的。屈原的《离骚》充满了香草的芳香,可惜,他写的都是湘沅泽畔之物。他一定离竹林很远吧,要不,他一定会以孤竹自况,向楚怀王表示自己砥节立行的井渫之洁和安穷乐志卓然自异于俗常的格调--以竹子作为喻体,会胜过那些优柔的香草,也会使屈原风骨遒劲,不至于最终绝望而自沉汨罗。当然,竹子在我眼中也有一些孤高兀傲的意象。争相轩邈,思逐风云,都像梁山好汉单干时那般独标奇崛。相比于王维在夜间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长啸,弄得一片喧哗,我则以为竹下独坐静听风来会更与竹默契。李白就是这般静静地坐在敬亭山上的。竹是清肃之物,郑板桥曾在《兰竹石图》上题写了“各适其天,各全其性”,认为它是循自然之道的。如果它是一个人,一定是心怀素淡,性喜萧散,有一些不可犯之色。每一个人的内心都会有一个位置来安放一竿竹子,或者一片竹林。所谓风骨,就是内在的支撑。‎ 一个人爱竹,在他笔下会有哪一些流露呢,真要用两个字说道,那就是“清”和“简”了。庾子山在《小园赋》中有不少数字,不过最让人欣赏的是“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读到此处,清出来了,简也出来了。在魏晋这样一个尚竹时代,竹是环境的背景,也是心境的背景,如果观察他们的雅集轨迹,竹林七贤、金谷宴集、兰亭修禊,都是在茂林修竹间,在这里挥麈清谈、稽古观心,是很有一些清简之趣的,像王羲之的《大道帖》、王献之的《鸭头丸帖》、王珣的《伯远帖》,都那么小,一张便笺般大小,清简出风尘,三笔两笔,精气神都聚于此了。在笔墨清简的背后是唯美的人格--一个人可以奇点、怪点,也可以不循常轨剑走偏锋,却不可落入尘俗的泥淖里。想想当年的阮籍,以青眼、白眼待人,相比于今人内怀奔竞之心,好冠盖征逐之交,那时节的人在处理人的关系上显然清简得多。‎ 我是在农耕兄弟的老房舍里大量的竹器中看到竹子之力的,力透到寻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紧紧地箍住了一家人的生活、一个村子的生活,不使失散。渐渐地,在竹林环绕中的人们也有了坚韧和忍耐。实在的劳作泥泥水水寒暑无间,使人长于自守,默然无语。而另一面又使我察觉到民风的强悍,只是平素在体力蓄积着,不使外泄。所不同的是农耕者远没有竹子的挺拔俊秀,少年时过早地负重,后来再也长不高了。尽管我离开那里很久了,我还是固执地认为他们就是一片会行走的竹子。‎ 回到城里看到的更多是与园林建筑相匹配的纤纤细竹,优雅而有骨感。进入古色古香的庭院,玩味钟鼎彝器、瓦甓青花,又翻动图籍残纸。忽然有一缕淡淡的流逝感浮了上来--日子是越发小巧婉约起来了。算算此时,是农历的六月七月之交,时晴时雨,山野在潮湿中,无数的竹鞭在奋力吮吸,竹节争先向上,风雅鼓荡,场面奇崛,整座山岭充盈着大气与生机,让热烈的阳光照彻。‎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第三段运用了比喻、比拟、排比等修辞,文意生动,兼之长句断句错杂,富于变化,体现了散文之美。‎ B.“每一个人的内心都会有一个位置来安放一竿竹子,或者一片竹林”这句话是说,每一个懂竹的人都会获得内在支撑,成为有风骨的人。‎ C.随着年龄的增长、境遇的改变,同样的竹子,“我”却“读”出了不同的内涵。‎ D.文章采用倒叙、插叙的手法,综合运用了记叙、说理、抒情等表达方式,谈古论今,托物言志,旨在表达对农耕兄弟的赞美,对乡村文化的眷恋。‎ ‎5.题目为“挺拔之姿”,但画线部分却写扭曲的竹子,是否合乎题旨?为什么?(5分)‎ ‎6.文章最后一段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54分)‎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2题。‎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活用类型分类恰当的一项是(3分)( )‎ ‎①侣鱼虾而友麋鹿 ②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③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④群贤毕至 ‎⑤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⑥敬贤礼士 ‎⑦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必蹶上将军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⑦/⑤⑥‎ C.①/②③//④⑥/⑤⑦ D.①/②/③⑥/④⑦/⑤‎ ‎8.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①快然自足 ②何为其然也 B.①既其出 ②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C.①扣舷而歌之 ②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D.①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②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9.下列各句的特殊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②死生亦大矣 ‎③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④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⑤而今安在哉? ⑥月出于东山之上 ‎⑦荆州之民附操者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刘备天下枭雄 A.①⑥/②⑨/③⑦/④⑧/⑤ B.①⑥/②④⑨/③⑧/⑤⑦‎ C.①⑤/②④/⑥⑧/⑦⑨/③ D.①⑤/②⑨/③⑦/④/⑥⑧‎ ‎10.下列几组加点的实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修禊事也 茂林修竹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举酒属客 C.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此余之所得也 D.引次江北 余船以次俱进 ‎11.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兰亭集序》是一篇宴集序。宴集序,古人宴集时,一起赋诗后,公推一人所作的序;赠序,亲友之间作文相赠,以表惜别、祝愿、劝勉之意。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赠序。‎ B.赋体经历了长期的演变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 C.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谥号文,又称“王文公”。‎ D.《资治通鉴》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由北宋司马光等花了19年时间编成,编书的目的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12.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望日,指月亮圆的那一天,通常指旧历每月之十五日。既望,“既”表示达到的状态,表示每月月圆后一天,即十六 。‎ B.禊,一种祭礼。古时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三国魏以后用三月三日 ,不再用“巳”日。禊事,古代的一种风俗,三月三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戏游玩,祈福消灾。‎ C.阴阳:山北水南为阳,山南水北为阴。我国许多地名与此有关,如“江阴”、“淮阴”“河阳”等,《愚公移山》中“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汉阴就是汉水的北面。‎ D.庐冢,古人在服丧期间,于父母或师长坟墓旁搭建的守护的屋舍,叫做“庐冢”,亦作“庐墓”。‎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6题。‎ 林兴祖,字宗起,福州罗源人。至治二年,登进士第,授承事郎,同知黄岩州事,三迁而知铅山州。铅山素多造伪钞者,豪民吴友文为之魁,远至江淮、燕蓟,莫不行使。友文奸黠悍鸷,因伪造致富,乃分遣恶少四五十人,为吏于有司,伺有欲告之者,辄先事戕之,前后杀人甚众,夺人妻女十一人为妾。民罹其害,衔冤不敢诉者十余年。兴祖至官,曰:“此害不除,何以牧民!”即张榜禁伪造者,且立赏募民首告。俄有告者至,佯以不实斥去;又有告获伪造二人并赃者乃鞠之款伏友文自至官为之营救兴祖命并执之。须臾,来诉友文者百余人,择其重罪一二事鞠之,狱立具,逮捕其党二百余人,悉置之法。民害既去,政声籍甚。升南阳知府,改建德路同知,俱未任。‎ 至正八年,特旨迁为道州路总管,行至城外,撞贼已迫其后,相去仅十余里。时湖南副使哈剌帖木儿屯兵城外,闻贼至,以乏军需,欲退兵,兴祖闻,即夜诣说留之。哈剌帖木儿曰:“明日得钞五十锭、桐盾五百,乃可破贼。”兴祖许之。明日甫入城视事,即以恩信劝谕盐商,贷钞五千锭。‎ 且取郡楼旧桐板为盾,日中皆备。哈刺帖木儿得钞盾大喜,遂留,为御贼计。贼闻新总管至,一日具五百盾,以为大军且至,中夕遁去。永明县洞瑶屡窃发为民害,兴租以手榜谕之。皆曰:“林总管廉而爱民;不可犯也。”三年不入境。春旱,虫食麦苗,兴祖为文祷之,大雨三日,虫死而麦稔。已而罢兴作,赈贫乏,轻徭薄敛,郡中大治。宪司考课,以道州为最。以年老致仕,终于家。‎ ‎   (选自《元史·林兴祖传》,有删改)‎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又有告获伪造二人并赃者/乃鞠之/款伏/友文自至官/为之营救/兴祖命并执之 B.又有告获伪造二人/并赃者乃鞠之/款伏/友文自至/官为之营救/兴祖命并执之 C.又有告获伪造二人并赃者/乃鞠之款伏友文/自至官/为之营救/兴祖命并执之 D.又有告获伪造二人并赃者/乃鞠之/款伏友文自至官为之/营救兴祖/命并执之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至正,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B.知府,别称“太守”、“府尹”,是中国古代地方官职名,是州府一级最高长官,掌一府之政令,总领各属县。‎ C.考课,包含着两种意义:一是考,就是考察自中央至地方各级官吏在其任职期间执行国家法令的具体表现;二十课,就是依照国家的行政计划进行督课。‎ D.致仕,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致仕”,与此同义的说法还有“致事”“休致”“乞骸骨”等。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铅山州一向有许多造假钞的人,吴友文是这些横行不法伪造钱币的人中的首领,狡诈、蛮横、凶狠,杀人很多。‎ B.林兴祖颁布禁伪钞令不久,就有一个人前来告发,他假装用不符合实情的理由斥责那人离去。‎ C.林兴祖为百姓剪除祸害,声誉大振,升任南阳知府,改任建德路知府,但他都没有到任。至正八年,升官为道州路总管。‎ D.湖南副使哈剌帖木儿驻军在城外,听说敌人到了,因为缺乏军需物资,想要撤兵,后在林兴祖的反复劝说下,才答应不撤兵。‎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明日甫入城视事,即以恩信劝谕盐商,贷钞五千锭。(4分)‎ ‎(2)已而罢兴作,赈贫乏,轻徭薄敛,郡中大治。(4分)‎ ‎(3)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4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7—18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注释】年少:年轻。指孙权十九岁继父兄之业统治江东。兜鍪(dōu móu):指千军万马。原指古代作战时兵士所带的头盔,这里代指士兵。‎ ‎1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词中“何处望神州”的“神州”指词人心中不忘的中原故土,是他一生都想收复的地方。‎ B.词中“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既指往事悠远,又指时间漫长,表现了词人心中无尽的愁思和感慨。‎ C.词中的“曹刘”指曹操和刘备。词人赞赏孙权,意在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讽喻当朝统治者。‎ D.全词三问三答,互相呼应。词人极力赞颂孙权的年少有为,功绩斐然,流露出自己内心的愧疚之情。‎ ‎18.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6分)‎ ‎ (四)名篇名句默写(6分)‎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了一句来批评:“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 ‎(2)针对客人对人生苦短,生命无常的感慨,苏轼以江水、明月为喻,提出了“ , ; , ”的观点。‎ ‎(3)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亦不能至也”则说明成功做好一件事,光有“志”与“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借助“物”才能实现。‎ 三、语言文字运用(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状元笔记”的热销,究其原因,是国人的“状元”情结在作祟。今天,虽然高考与科举大相径庭,但作为最严格的全国性标准化选拔中脱颖而出的高考状元身上仍然寄寓着千百年来国人集体意识中的“精英”崇拜。任何人的成功都不是______________的,学习“状元笔记”并不能让人步入精英行列,这个道理众人皆知。( )说到底,他们内心深处还是有“状元崇拜”情结。“状元笔记”凝聚着“学霸”的学习方法、学习经验;倘若“状元笔记”名副其实,学生将其拥有的文化资本进行利益变现__________。然而,目前网上的“状元笔记”大都是“赝品”。商家往往为迎合家长、学生的需求,将一些所谓尖子生的笔记被贴上“状元笔记”的标签,_____________,进行营销。可见,对于“状元笔记”,消费者应理性地对待。一方面,“状元笔记”质量参差不齐,学生难分好坏,很容易上当受骗。另一方面,学生之间具有很强的差异性,“状元笔记”即便是真的,也不是每人都适用的“考试秘籍”。与其_______________,捧着一本不属于自己的“秘籍”而顶礼膜拜,不如学习状元们求真务实、刻苦钻研的精神。‎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但在从最严格的全国性标准化选拔中脱颖而出的高考状元身上仍然附着着国人千百年来集体意识中的“精英”崇拜。‎ B.‎ 但国人在最严格的全国性标准化选拔中脱颖而出的高考状元身上仍然寄寓着千百年来集体意识中的“精英”崇拜。‎ C.但从全国性最严格的标准化选拔中脱颖而出的高考状元身上看到了国人千百年来集体意识中的“精英”崇拜。‎ D.但在从最严格的全国性标准化选拔中脱颖而出的高考状元身上仍然充满国人千百年来集体意识中的“精英”崇拜。‎ ‎2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但这些跟“状元光环”擦点边的东西也会让那些急功近利的家长学生当成制胜的法宝。‎ B.虽然那些东西跟“状元光环”只是擦点边,但急功近利的家长、学生也会将此当成制胜的法宝。‎ C.急功近利的家长、学生之所以会当成制胜的法宝,是因为这些状元笔记跟“状元光环”擦点边。‎ D.但急功近利的家长、学生对哪怕是跟“状元光环”擦点边的东西,也会当成制胜的法宝。‎ ‎2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一蹴而就 无可非议 鱼龙混杂 亦步亦趋 B.一蹴而就 无可厚非 鱼目混珠 拾人牙慧 C.一挥而就 无可厚非 鱼目混珠 亦步亦趋 D.一挥而就 无可非议 鱼龙混杂 拾人牙慧 ‎23.下面是某市地下老旧管线管理的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5个字。(4分)‎ 四、作文(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①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论语·子罕》‎ ‎②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 ——王羲之《兰亭集序》‎ ‎③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 ——苏轼《赤壁赋》‎ ‎ 请从上面三则材料中任选两则组合立意,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 ‎①围绕材料的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②文体明确;③自拟标题;④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 B 【 解析 】A.尚不能说“解决了”;C、“人类命运共同体”只是凝聚了中华文化,并非以中华文化为本位;D、给霸权主义可乘之机,并不一定会导致霸权主义,把或然说成必然。‎ ‎2.C 【 解析 】第二层是讲为什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基于中国文化价值精神而提出。‎ ‎3.A 【 解析 】“受此影响”错误,强加因果。‎ ‎4.D 【解析】D 这是一篇散文,作者紧扣竹子的特点,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托物言志,对竹子般的精神气质给以礼赞。文章没有用倒叙、插叙的手法,“对乡村文化的眷恋”文中无体现。‎ ‎5.参考答案:合乎题旨。(2 分)竹子虽外形扭曲,但仍具挺拔之质,象征着艰苦环境下顽强奋进的人生,深化了主旨。(3 分)‎ ‎【解析】解答本题要细查画线句“扭曲的竹子”,明确这样的竹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这 里扭曲的竹子表现的是一种在艰苦环境下顽强拼搏不服输的精神;进而思考这一形象在文中有何用意及作用,看文字和文本题旨有无联系,弄清了这些,关于它的描写是否合乎题旨就明了了。题目“挺拔之姿”不仅指竹子外在的形态特征,更应该是竹子的内在特征,所以写扭曲的竹子是合乎题旨的。‎ ‎6.参考答案:①想象山野里竹子生机勃发,与城市里竹子的优雅纤细形成对比。②赞美了竹子争先向上的顽强生命力,给读者更深广的思考空间。③照应前文,以景收束全篇,增强了抒情性。(每点 2 分)‎ ‎【解析】本题要求明确,分析作为结尾段的作用,应结合主旨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解答。‎ 末段写回到城里的所见所想,看到的多是与园林建筑相匹配的细竹、庭院等,感叹日子小巧婉约,又想象山野中竹鞭在奋力向上生长,山岭充盈着大气与生机,都体现了作者对竹子的一种特殊的情感,另外末段写竹抒情也照应前文,以景收束全篇。‎ ‎7.D 【解析】①侣,把……当作伴侣;友,把……当作朋友。名词的意动用法。②舞,使……起舞;泣,使……哭泣。使动用法。③舍,筑舍定居,名词活用作动词。④贤,贤才,形容词作名词。⑤见,见到的景象,动词活用作名词。⑥礼,以礼相待,名词活用作动词。⑦险远,危险偏远的地方,形容词活用作名词。⑧蹶,使……受挫,使动用法。‎ ‎8.D 【解析】A、①然:……的样子。②然:代词,这样。B、①其:助词,无实义。②其:代词,他的。C、①而,表修饰。②而,表并列。D、①②连词,因为。‎ ‎9. A 【解析】①⑥状语后置②⑨判断句③⑦定语后置④⑧被动句⑤宾语前置 ‎10.C 【解析】A、修:举行,动词;高高的,形容词。B、属:类,名词;劝酒,动词。C、得:心得,收获。D、次:驻扎,停驻,动词;次序,名词。‎ ‎11.D 【解析】《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编年体史书,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12.C 【解析】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13.A 【解析】本题中“友文”“兴祖”都作主语,所以它们的前面应该断开,排除 C、D 两项。“官”为“至”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由此排除 B 项。‎ ‎14.D 【解析】(“乞骸骨”与“致仕”不同)‎ ‎15.D 【解析】(“在林兴祖的反复劝说下,最终答应不退兵”理解错误,哈喇铁木儿是在林兴祖备齐了军需物资后才答应不撤兵的。)‎ ‎16.(1) 第二天兴祖刚一进城任职,就用恩德和信用劝告晓谕盐商,借到五千锭钱钞。‎ ‎(“甫”“视事”“劝谕”“贷”各 1 分,大意 1 分)‎ ‎(2)不久停止兴建土木工程,赈济贫穷百姓,减轻徭役和税收,郡里非常太平 ‎(“罢”、“赈”“大治”各 1 分,大意 2 分)‎ ‎(3)后代人弄错了它的流传(文字),而没有人能够说明白的(情况),哪能说得完呢!‎ ‎(注意“谬”“传”“名”“胜”“道”落实)‎ ‎17.D 【解析】“流露出自己内心的愧疚之情”错,抒发的是词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 ‎18.参考答案:本词借登亭遥望中原并追忆三国时期孙权旧事,含蓄地讽刺了南宋统治者的昏庸和软弱无能,抒发了词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 ‎19.(1)齐彭殇为妄作 ‎(2)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3)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20.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综合各个选项中的句子看,B 项,“国人……寄寓着”主谓搭配不当;C 项,“从全国性最严格的标准化选拔中脱颖而出的高考状元身上”介词残缺,“从”是后面的“中”搭配,就不能与后面“……的身上”搭配了,故应在“从”前加“在”,就变成“在……的高考身上”;D 项,“充满……‘精英’崇拜”动宾搭配不当。故选 A 项。‎ ‎21.D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根据前后语境,括号前面说“学习‘状元笔记’并不能让人步入精英行列,这个道理众人皆知”,括号后面说“说到底,他们内心深处还是有‘状元崇拜’情结”,可见中间应是说他们有“状元崇拜”的表现,这一表现在四个选项中都提到,即把“跟‘状元光环’擦点边的东西”当作法宝,明明知道学习“状元笔记”并不能让人步入精英行列,却依然会把它当作法宝,前后内容之间应是呈现转折关系,排除 C 项;前面说“众人皆知”,后面说“他们……”,可见中间部分应也是从“他们”的角度来说,这就排除 A 项;B 项,“虽然那些东西跟‘状元光环’只是擦点边”中“那些东西”显然是指前面的“状元笔记”,选项中说“状元笔记”跟“状元光环”“只是擦点边”,这显然说的过于绝对化,故排除;D 项,既体现与上文的转折关系,又突出后文“他们”承前指代的内容,故选 D 项。‎ ‎22.B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近义成语的能力。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段,把握语境含意,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一蹴而就”,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一挥而就”,形容才思敏捷,一动笔就写成。第一处说的是“任何人的成功”,应使用“一蹴而就”。“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摘的,表示言行合乎情理。“无可厚非”,表示没有可过分责难的。第二处要说的是这种做法不必过分责难,应使用“无可厚非”。“鱼龙混杂”,形容好人和坏人混在一起。“鱼目混珠”,比喻用假的冒充真的。第三处说的是“笔记”,应使用“鱼目混珠”。“拾人牙慧”,比喻拾取别人的一言半语当作自己的话,也比喻窃取别人的语言和文字。“亦步亦趋”,比喻由于缺乏主张,或为了讨好,事事模仿或追随别人。第四处说的是“捧着一本不属于自己的‘秘籍’而顶礼膜拜”,应使用“拾人牙慧”。故选 B 项。‎ ‎23.参考答案:地下老旧管线的管理分为两个阶段:先对供排水系统及燃气、电力管线进行普查,再通过制定建设计划、统筹安排建设、预留接口来完成改造。‎ ‎24.略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