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4.50 KB
  • 2021-06-07 发布

广东省佛山一中石门中学顺德一中国华纪中四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 2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广东省佛山一中、石门中学、顺德一中、国华纪中四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共10页。‎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和座位号填涂在答题卡上。‎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直根系”这一概念是苏秉琦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来的。苏先生认为,中华文明起源所涉及的范围是从关中西部起,经山西全境向西北至内蒙古河曲地区,向东北经冀西北延伸至辽西地区,形成“Y”字形文化带。这一地带是中华诸文明升起最早也是最光亮的地带,也是“中华文化总根系中一个最重要的直根系”。红山文化处在“Y”字形的右上部,是直根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红山文化和中华古文化都有着高度发达的祖先崇拜。中国没有传统的宗教,以血缘为纽带的祖先崇拜是中国人信仰和崇拜礼仪的主要形式,也是中国文化传统的根脉。安阳殷墟西北岗王陵区内上千座祭祀坑和卜辞中对先公先王各类祭祀礼仪的记载表明,商代的祖先崇拜十分发达,为国家重典,礼繁而隆重,向前追溯到史前时期顺理成章,但目前所知的史前文化中,只有五千年前的红山文化可以与之有较为紧密的衔接。红山文化被认定为中华古文化直根系,发达的祖先崇拜是一个主要实证。‎ 祭祀遗存的规范化也是理解红山文化为中华古文化直根系的重要方面。苏先生最早注意到辽西地区的红山文化,是在发现东山嘴遗址之时。这个遗址面对河川和大山山口的高岗,布局以中轴线为中心南圆北方、左右对称,这完全不同于其他史前文化,却与后世建筑,特别是礼仪性建筑如天坛、太庙、明十三陵的布局相近。红山文化建筑地址的规范化可视为中国传统祭祀礼仪的源头所在。‎ 红山文化是史前两大玉文化中心之一,其玉文化具有高度抽象化又高度规范化的特点。以其中的龙和凤题材为例,红山文化玉器中的龙凤造型都已定型化,商代玉龙与玉雕龙在造型上一脉相承,玉凤的翅与尾的表现方式也与商代青铜器上的凤鸟纹如出一辙。尤其是红山文化中已出现的龙凤合体题材,而且设计精妙,神态成熟,是后世玉器基本造型龙凤玉佩的祖型。这是红山文化作为中华古文化直根系的一个显著标识。‎ 同玉器规范化和制度化相关的,是红山文化特殊的埋葬习俗,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现象是“唯玉为葬”。玉器作为古代墓葬随葬品,见于全国各地各时期的考古文化,但唯红山文化只葬玉器而不葬其他陶石器等。玉器是一种被赋予思维观念的非实用器,有别于来自生活和生产等实用性的其他随葬器物。独以玉器为唯一随葬品而排斥其他,当反映红山人精神重于物质的观念。礼的源头,是理解红山文化为中华古文化直根系的重要方面。王国维释“礼”字的初型为“以玉事神”。红山文化“唯玉为葬”的习俗是礼起源于史前时期最为典型的证据。一般认为,礼是从夏商周三代开始的,现将中国传统礼制的起源追溯到五千年前的红山文化,这就再次确立了红山文化在中华文化总根系中的直根系地位。‎ ‎(摘编自郭大顺《为什么说红山文化是中华古文化的“直根系”》)‎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红山文化是中华文化直根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已经有五千多年的历史。‎ B. 红山文化是目前所知唯一能与商代祖先崇拜形成较为紧密衔接的史前文化。‎ C. 红山文化玉器中龙凤造型与商代极其相似,也是后世玉器龙凤玉佩的祖型。‎ D. 红山文化唯玉为葬,不葬其他实用性器物,是国内各地考古文化中独有的。‎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四个维度充分论证了红山文化在中华文化总根系中的直根系地位,层次清晰。‎ B. 红山文化与后世文明之间存在渊源关系,这是论证红山文化直根系地位的关键所在。‎ C. 第四段详述红山玉文化龙凤题材的影响,旨在证明其具有高度抽象化和规范化特点。‎ D. 中国传统礼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红山文化,王国维对“礼”字的阐释是其有力佐证。‎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在研究过程中,既重视文物、遗址的发掘,又关注文献资料,二者相互印证,是考证古代历史文化的重要途径。‎ B. 红山文化作为直根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处在“Y”字形的右上部,是中华诸文明之中升起最早也最光亮的地带。‎ C. 东山嘴遗址南圆北方、左右对称的布局,不同于其他史前文化,足以证明中国的传统礼仪起源于红山文化。‎ D. 如果红山文化中没有“唯玉为葬”的习俗,中国传统礼制将失去源头,红山文化也将难以确立其直根系地位。‎ ‎【答案】1. C 2. C 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C项“红山文化玉器中龙凤造型”不是后世龙凤玉佩的“祖型”,据第四段“龙凤合体题材……是后世玉器基本造型龙凤玉佩的祖型”可知,“龙凤合体题材”才是“龙凤玉佩的祖型”。故答案为C。‎ ‎【2题详解】‎ 此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查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以及论证的方法。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曲解文意,“旨在证明其具有高度抽象化和规范化特点”错,应是证明红山玉文化是“红山文化作为中华古文化直根系的一个显著标识”。故答案为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观点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B项张冠李戴,“中华诸文明升起最早也是最光亮的地带”是“‘Y’字形文化带”而非“红山文化”。C项扩大范围,“中国的传统礼仪”错,应是“中国的传统祭祀礼仪”,“足以证明”也夸大其词。D项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红山文化‘唯玉为葬’的习俗是礼起源于史前时期最为典型的证据”但是不能反推为“如果红山文化中没有……中国传统礼制将……,红山文化也将……”。故答案为A。‎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 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字母词指汉语中单独由字母构成,或者由字母、数字、符号、汉字混合构成的词。自20 世纪90年代以来,字母词在汉语中得到广泛使用,已成为汉语词汇系统产生新词的重要形式之一。‎ 通过对1990-2014年《人民日报》语料库中字母词使用情况的调查发现,《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所收录的字母词总数(244个)约占25年里《人民日报》使用的字母词总数(约8000个)的3%,使用总词次(110748次)约占所有字母词使用总词次(近200000词次)的50%。‎ 词典收录的244个字母词中,高频使用的字母词(66个)约占27%。其中字母词GDP的使用频次最高并一直呈上升趋势,与此同时,GDP的汉译词“国内生产总值”的使用频次呈下降趋势。这一变化趋势体现出国家对经济发展的重视,也体现出在词汇系统接纳这一经济领域术语的博弈时,字母词形式所表现出的表达优势。类似的字母词还有A股、CPI、IPO等。还有一类高频字母词的使用频率与当时的社会热点有关,波动较大。如WTO一词在2001和2002年使用频次特别高,与2001年底中国正式加入WTO这一事件息息相关。而字母词APEC、PM2.5的使用频次,与2001年APEC会议在上海召开、近年来悬浮于空气中的细颗粒物的社会热点话题密不可分。还有些高频词如卡拉OK、VCD、IP 电话等,虽然25年总使用频次很高,但是正处于年度使用频次变化的下降期,进而可能进入低频期。‎ ‎25年里总使用频次小于50的字母词被划入“低频字母词”,占收录字母词总词条的40% 。从语言学视角分析,导致低频的原因有:第一,接受度不如其汉译词,如AI(人工智能)、DC(数码相机)等;第二,只在口语交际中使用占优势,如K歌等;第三,只在非大众传播媒介,如专业领域交际中使用占优势,如SSD(固态硬盘)、HDMI(高清晰度多媒体接口)等。‎ 综上所述,在汉语系统中,真正高频稳定使用的字母词总数并不多,使用总词次却很多,并通过反复使用而渐渐为人们所熟知。‎ ‎(摘编自王秋萍关于“字母词使用情况”的调查报告)‎ 材料二:‎ 近来百名学者投诉《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正式收录外来字母词涉嫌违法,引起了较大争议。‎ 这些学者认为《现代汉语词典》违法,是因为语言文字法规定:“汉语言出版物应当符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和标准。”但这一规定当时主要针对的是汉语方言和不规范汉字(包括繁体字和异体字)。字母词是汉语发展中出现的新现象——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字母词才大量进入汉语。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是2000年公布的,对字母词的使用并未作出规定。“法无禁止即可为”,因此,不存在《现代汉语词典》因收录字母词而违法的问题。‎ 当然,由于汉语发展了,汉语言文字使用中出现了新情况,相关法律应该对此作出规定。笔者认为,语言文字法应该尽快修改,对字母词的使用等相关问题作出规定。‎ ‎(摘编自邹玉华《字母词入词典,既不违法又不违理》)‎ 材料三:‎ ‎《现代汉语词典》收录的字母词从最初的39条增至244条,表明字母词在实际生活中使用范围扩展得相当快。我们也几乎处处都会碰到字母词。像X光、B超、QQ这些词,都已深入人们的生活。但也确有一些字母词,存在生造冷僻、使用不当等现象。近日见报上一则标题:“教师节幼儿园老师不收红包,只收小朋友DIY贺卡。”干嘛一定要用“DIY”替代“自做”?直讲“智商”挺好懂,又何必定要玄乎成“IQ”呢?有些生造的字母词,更是一种人为的时髦。如分明是中国自己的篮球联赛,却要用英文称作“CBA”,岂不见“中超”、“乒超”这种实在的称呼也挺好嘛。此外,还有许多只在特定场合使用、专业人士才能懂的字母词,像股票市场中的行话、药品说明书上用词、通讯传播术语等等,现在常广泛使用在媒体上。这样滥用的结果,不仅很多人看不懂,而且易招人反感。可见字母词一滥,就难免走向反面。‎ ‎(摘编自李景瑞《必须高度重视净化语言生态》)‎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选取《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和《人民日报》作为调查的对象,看重样本的权威性、典型性;材料三使用的论据较有生活气息。‎ B. 材料一通过周密的调查、分析得出明确的结论,尽量避免引起争议;而另两则材料的观点则更加个性化,允许不同观点、不同意见的争鸣。‎ C. 材料一依照调查内容的性质进行分类、归纳,体现调查的科学性;另两则材料则依照先述后评的思路来写作,体现评论的写作特点。‎ D. 材料一语言准确,逻辑严密;另两则材料的语言都比较通俗易懂。材料三比材料二在表达上更加口语化,因而比材料二具有更强的说服力。‎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三则材料都结合字母词在汉语中得到广泛使用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而材料二、三对词典收录字母词一事都明确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B. 三则材料分别侧重于字母词使用情况、合法性、负面影响这三个角度,材料二、三围绕着“如何对待字母词”这一话题展开分析。‎ C. 材料一对字母词使用情况的调查较为详尽,力求准确严谨;而另两则材料侧重于对新闻热点的评论,力求迅速及时地反映生活。‎ D. 材料二对词典收录字母词一事持肯定的态度,认为其合法、合理;材料三则持完全否定的态度,并反对在生活中滥用字母词。‎ ‎6. 字母词的广泛使用,对汉语发展有哪些利与弊?‎ ‎【答案】4. D 5. D ‎ ‎6. 利:①丰富汉语表达形式及语汇系统。②有利于汉语适应时代(热点)、实际生活的需要”。③具有一定的表达优势,易于被大众接受。弊:①损害汉语言词汇系统的稳定性。②破坏汉语语言生态(损害汉语的纯洁性)。③涉嫌违反语言文字法。④滥用字母词影响汉语的交际效果。‎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本题选不正确的一项。D 项错在“因而比材料二具有更强的说服力”。“说服力”与语言的通俗性有关,但更倚重于论证的逻辑性,而材料二的逻辑性要强于材料三。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如本题问的是“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准确理解选项内容,再到文中找到其对应的内容,进行理解比对。本题选不正确的一项,D项错在材料三中写“《现代汉语词典》收录的字母词从最初的39条增至244条,表明字母词在实际生活中使用范围扩展得相当快”,并没有表明自己对词典收录字母词一事“持完全否定的态度”,‎ ‎ 材料三中还写“但也确有一些字母词,存在生造冷僻、使用不当等现象”“这样滥用的结果,不仅很多人看不懂,而且易招人反感。可见字母词一滥,就难免走向反面”,可见作者批评的只是“滥用字母词”,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基本能力。在阅读中要把握关键,具体辨别,严格筛选,这样才能在众多的材料中略过那些无关的信息,抓住主要信息。然后辨别哪些信息是同一关系,哪些信息是包容关系,哪些信息是并列关系等。通过整体阅读,筛选和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态度。这方面的信息一般隐含在文章的材料及作者相关的评说中,做题时一定要准确分析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把握文章的主体内容与思想倾向,并要具备一定的抽象分析和归纳概括能力。解答本题先找出其对汉语发展的有利之处。根据材料一第1段:“字母词在汉语中得到广泛使用,已成为汉语词汇系统产生新词的重要形式之一”,材料二第2段:“字母词是汉语发展中出现的新现象”可以得知丰富汉语表达形式及语汇系统;据材料一第3段概括:“这一变化趋势体现出国家对经济发展的重视”,材料二第2段:“由于汉语发展了,汉语言文字使用中出现了新情况。”据材料三开头:“表明字母词在实际生活中使用范围扩展得相当快……都已深入人们的生活”可以得知有利于汉语适应时代(热点)、实际生活的需要。据材料一第3段:也体现出在词汇系统接纳这一经济领域术语的博弈时,字母词形式所表现出的表达优势,可以得知具有一定的表达优势,易于被大众接受。概括弊端时,根据材料一的内容尤其是第4段“字母词使用频次高低中接受度不如汉语词的字母词”的分析可得出其损害汉语言词汇系统的稳定性;据材料二第1、2段内容归纳出其涉嫌违反语言文字法的弊端;据材料三“生造冷僻、使用不当等现象”、文章标题“必须高度重视语言生态”可归纳出破坏汉语语言生态(损害汉语的纯洁性)的弊端;据材料三“看不懂”“招人反感”归纳出其滥用字母词影响汉语的交际效果。‎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八十年代的第一个春天,中国社会生活开始大面积地解冻了。阳历二月下旬到三月初,庄稼人出牛动农之前生产责任制的浪潮大规模地席卷了整个黄土高原。‎ 双水村的孙玉厚父子们眼下的腰杆确实硬了许多。只要这政策不变,他们有信心在几年中把光景日月变个样子。尤其是孙少安,他现在手里破天荒有了一大笔积蓄,去年拉砖除过运输费、房租和牲口草料钱,净赚了两千元。另外,铁青骡子卖了一千六百元,这头牲畜干赚了五百元。两千五百块钱哪!‎ 孙玉厚老汉早已表明了态度,他对儿子说:“这钱是你赚的,怎个花法,你看着办吧!爸爸不管你……”秀莲一门心思要拿这钱箍几孔新窑洞。‎ 他想拿这钱作资金,开办一个烧砖窑。他先征求了父亲的意见,父亲仍是老话,秀莲让步的附加条件是,烧砖只要一赚下钱,首先就要修建窑洞(不能一辈子住在饲养院)。‎ 他,他父亲,少平,秀莲和他妈一齐上手,用了近半个月的时间,终于修建起了一个烧砖窑。少安在城里拉砖时,已经把烧砖的整个过程和基本技术都学会了。烧砖窑建好后,他率领一家人开始打土坯。‎ 第一窑砖坯很快装就绪。烧砖的炭也用县运输公司的包车拉来了。‎ 这天晚上一直弄到大半夜,才把最后的一切细节都安排好——明天早晨就要点火呀!‎ 鸡叫头遍的时候,少安和秀莲才回到一队的饲养院。现在,牲口都分给了个人,饲养员田万江老汉也搬回家住了,这院子一片寂静。‎ 秀莲累得头一挨枕头就睡着了。但孙少安怎么也合不住眼——明天一早,烧砖窑就要点火,年轻的庄稼人兴奋得睡不着觉啊!‎ 在这静悄悄的夜晚,他的思绪像泛滥的春水一般。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无数流逝的经历和漫无边际的想象在脑子里杂乱地搅混在一起,皎洁如雪的月光洒在窗户上,把秀莲春节时剪的窗画都清晰地映照了出来:一只卷尾巴的小狗,两只顶架的山羊,一双踏在梅花枝上的喜鹊……‎ 少安猛然听见外面什么地方有人说话的声音。‎ 他的心一惊:这时候外面怎么可能有人呢?‎ 他在被窝里轻轻抬起头,支棱起耳朵,可又没听见什么,他正准备把头放到枕头上,却又听见了外面的说话声——这下确切地听见了,似乎就在外面院子里,而且声音很低,就像传说中的神鬼那般絮絮叨叨……少安尽管不迷信,头皮也忍不住一阵发麻。他本来想叫醒妻子,但又怕惊吓了她。他就一个人悄悄爬起来溜下炕,站在门背后听了一阵——仍然能听见那声音!‎ 他于是顺手在门圪崂里拿了一把铁锨,然后悄悄开了门,蹑手蹑脚来到院子里。‎ 院子被月光照得如同白昼。‎ 他仔细听了一下,发现那奇怪的说话声来自过去拴牲口的窑洞中。‎ 少安紧张地操着家伙,放轻脚步溜到这个敞口子窑洞前。啊!原来这竟然是田万江老汉!‎ 老汉没有发现他,立在当初安放石槽的土台子前,仍然喃喃地说道:“……大概都不应时吃夜草了……谁能在半夜里几回价起来添草添料呢……唉,牲灵不懂人言呀,只能活活受罪……”‎ 孙少安忍不住鼻子一酸。他眼窝热辣辣地走到了田万江老汉面前。‎ 万江老汉吓了一跳,接着便嘴一咧,蹲在地上淌起了眼泪。‎ 原来他是在对那些已经被分走的牲口说话!‎ 人啊……‎ 少安也蹲下来,说:“大叔,我知道你心里难过。队里的牲灵你喂养了好多年,有了感情,舍不得离开它们。石头在怀里揣三年都热哩,更不要说牲灵了。你不要担心,庄稼人谁不看重牲灵?分到个人手里,都会精心喂养的。再说,这些牲灵都在村里,你要是想它们,随时都能去看望哩……”‎ 万江老汉这才两把揩掉皱纹脸上的泪水,不好意思地笑了,对队长说:“唉,我起夜起惯了,睡不踏实,就跑到这里来了……这不由人嘛!”‎ 少安也笑了,说:“今晚上我也睡不着,干脆让我把旱烟拿来,咱两个拉话吧。我还有点好旱烟哩,头茬,我爸喷上烧酒蒸的!”‎ 少安于是又转回家里,尽量不惊动睡熟的妻子,拿了烟布袋和卷烟的纸条,悄悄溜出了门。‎ 他来到隔壁饲养室,和田万江老汉面对面蹲在一块,一边抽烟,一边拉话。这两个被生活的变化弄得睡不着觉的庄稼人,竟然一直呆到庙坪山那边亮起了白色……‎ 天大明以后,仍然精神抖擞的孙少安,就吆喝起一家人,来到了他的烧砖窑前。‎ 在亲人们的注视下,他用微微发抖的手划着一根火柴,庄严地点燃了那团希望的火焰。‎ 清晨,在双水村上空,升起了一片浓重的烟雾……‎ ‎(节选自路遥《平凡的世界》)‎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只要这政策不变,他们有信心在几年中把光景日月变个样子”,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实施生产责任制改革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 “这钱是你赚的,怎个花法,你看着办吧!爸爸不管你……”父亲孙玉厚的懦弱反衬出孙少安的果敢,使孙少安的个性更加突出。‎ C. 田万江老汉“不好意思地笑了”是一种掩饰,“少安也笑了”是一种理解。月夜两人心与心的交流,给人一种真诚和温暖的感觉。‎ D. 节选部分叙述故事不失匠心。如钱如何使用的矛盾解决一笔带过,重点写孙少安一夜无眠的经过,充分展示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8. 请举例简要分析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9. 路遥《平凡的世界》对孙少安这个改革先行者的形象塑造得非常成功。作者是怎样塑造孙少安这一典型人物的?请结合节选部分的内容对此作简要分析。‎ ‎【答案】7. B 8.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如开头一段中概括地写“春天”和“大面积地解冻了”,就是为了交代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生产责任制”改革大面积推广的社会环境。(2)衬托人物心理,表现人物个性。如月夜景物描写,表现了主人公期待砖窑点火的兴奋与激动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3)寄予深刻寓意,预示创业成功。如结尾处写点火场景,就暗含一种成功的寓意,“希望”与“升起”令人回味,留给读者无限想像的空间。 ‎ ‎9. (1)通过衬托刻画人物。孙少安和家人对两千五百元钱的用途产生分歧,衬托出孙少安敢于进取的品格。田万江老汉舍不得牲口,守旧的思想衬托出孙少安的开拓进取。(2)在特定的环境中刻画人物。小说将人物置于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中,并具体描绘人物活动的场景,彰显人物个性。(3)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刻画人物。如主人公与田万江老汉的对话,展示了曾经的队长对群众的了解和关心。‎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文学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涉及到人物、部分情节和感情等。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结构,然后注意把握人物描写的细节,明确主旨,关注手法 。本题B项,“父亲孙玉厚的懦弱反衬出孙少安的果敢”错,这句话并不是表现孙玉厚懦弱,表现的是老人的开明和对儿子的尊重和信任,所以反衬的说法不成立。故答案为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环境描写 作用。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先分清文中是自然环境描写还是社会环境描写,如自然环境描写,可首先答时间、地点、季节特点等,在从人物、情节、主旨方面思考。如是社会环境,则主要考虑对人物、主旨的作用。本题第一处环境描写在开头“八十年代的第一个春天,中国社会生活开始大面积地解冻了”,“解冻”一语双关,既指春天大地解冻,又指土地改革开始全面推广,所以这处描写既指自然环境,也指小说的社会背景。第二处环境描写是“皎洁如雪的月光洒在窗户上,把秀莲春节时剪的窗画都清晰地映照了出来:一只卷尾巴的小狗,两只顶架的山羊,一双踏在梅花枝上的喜鹊……”,联系上下文可知,这处描写主要表现少安兴奋喜悦的心情,而“小狗”“喜鹊”等也表现他对未来的美好憧憬。第三处环境描写“庄严地点燃了那团希望的火焰。清晨,在双水村上空,升起了一片浓重的烟雾”,这处描写具有象征意义,“火”代表希望,“升腾”预示着创业的成功。‎ ‎【9题详解】‎ 本题考查人物塑造的手法。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人物塑造的方法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就是直接写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侧面描写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评价来塑造人物。还可用其他人物衬托主要人物。也可以用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本题主要从正面描写、其他人物的衬托以及典型社会环境的烘托来塑造人物。答题时要结合具体分析。比如正面描写:“少安也蹲下来,说:‘大叔,我知道你心里难过。队里的牲灵你喂养了好多年,有了感情,舍不得离开它们。’”体现了队长对群众的关心。比如人物衬托:他对儿子说:“这钱是你赚的,怎个花法,你看着办吧!爸爸不管你……”秀莲一门心思要拿这钱箍几孔新窑洞。用父亲的不参与以及妻子对钱的用途的安排衬托少安的积极进取,有眼光。比如环境描写:“中国社会生活开始大面积地解冻了”,使人物置身于改革的大背景中,从而塑造人物个性;末尾点火的描写,烘托人物要大展宏图的进取精神等。‎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主要是文意、情感、人物的形象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如是小说,应根据小说的三要素把握小说的故事梗概,比如有哪些人物,主人公是谁;主要情节是什么,写了谁干什么事,体现了人物什么特点,表现了什么主旨;塑造人物形象的过程中,使用了哪些方式,是正面还是侧面,选项中如有误涉及这些方面,就应该到文中找一找,看是否有这种描写方式,以及对这些描写方式的分析是否有问题;有无环境描写,这些环境描写又什么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 (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世为农。幼有异质,七岁入学,问其师曰:“读书何为?”师曰:“取科第耳!”‎ ‎ 曰:“如斯而已乎?”师大奇之。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久之,师谓其父母曰:“儿颖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人者,吾非其师也。”遂辞去,父母强之不能止。如是者凡更三师。稍长,嗜学如饥渴,然遭世乱,且贫无书。既逃难徂徕山,始得《易》王辅嗣说。时兵乱中,衡夜思昼诵,身体而力践之。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 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居三年,闻乱且定,乃还怀。凡丧祭娶嫁,必征于礼,以倡其乡人,学者浸盛。家贫躬耕,处之泰然,讴诵之声闻户外如金石。财有余,即以分诸族人及诸生之贫者。人有所遗,一毫弗义,弗受也。 姚枢尝被召入京师以其雪斋居衡命守者馆之衡拒不受庭有果熟烂堕地童子过之亦不睨视而去其家人化之如此。甲寅,世祖出王秦中,思所以化秦人,乃召衡为京兆提学。秦人新脱于兵,欲学无师,闻衡来,人人莫不喜幸来学。郡县皆建学校,民大化之。中统元年,世祖即皇帝位,召至京师。阿合马擅权,势倾朝野,一时大臣多阿之,衡每与之议,必正言不少让。俄除左丞,衡屡入辞免。帝久欲开太学,会衡请罢益力,乃从其请。八年,以为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亲为择蒙古弟子俾教之。时所选弟子皆幼稚,衡待之如成人,爱之如予,出入进退,其严若君臣。以疾请还怀。十八年卒,年七十三。怀人无贵贱少长,皆哭于门。四方学士闻讣,皆聚哭。有数千里来祭哭墓下者。 ‎ ‎(节选自《元史· 列传第四十五》)‎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姚枢尝被召/入京师以其雪商居衡/命守者馆之/衡拒不受/庭有果熟烂堕地/童子过之亦不睨/视而去/其家人化之如此 B. 姚枢尝被召入京师/以其雪斋居衡/命守者馆之/衡拒不受/庭有果熟烂堕地/童子过之/亦不睨视而去/其家人化之如此 C. 姚枢尝被召/入京师以其雪斋居衡/命守者馆之/衡拒不受庭/有果熟烂堕地/童子过之/亦不睨视而去/其家人化之如此 D. 姚枢尝被召入京师/以其雪斋居衡/命守者馆之/衡拒不受庭/有果熟烂堕地/童子过之亦不睨/视而去/其家人化之如此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字”即表字,古代男子成人后另取一个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字,用以日常称呼。‎ B. 《易》是五经之一,五经是儒家典籍《周易X尚书X诗经翼礼记》《春秋》的合称。‎ C. “甲寅”“中统”都是皇帝年号,年号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D. “太学”是设在京师全国最高教育机构,有的朝代称国子监,最高长官为祭酒。‎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许衡聪明颖悟,与众不同。七岁上学时,他就表露出对单纯读书做官不以为然的态度;年纪稍长,嗜学若渴,即使在避难中也昼夜勤学不辍。‎ B. 许衡坚持原则,严于自律。一次酷暑天外出,别人都摘路边梨吃,唯有许衡毫无所动;别人的馈赠只要有一丝一毫不合礼义,他就不会接受。‎ C. 许衡笃志教育,成绩显著。他任京兆提学期间,各地建起学校,百姓因此大受教育感化;他主持太学期间,要求严格,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D. 许衡人格高尚,深受爱戴。阿合马揽政专权,其他大臣阿谀奉承,许衡直言不讳,从不退让;他因病去世后,百姓、学者纷纷到他灵前哭拜。‎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遂辞去,父母强之不能止。如是者凡更三师。‎ ‎(2)衡待之如成人,爱之如子,出入进退,其严若君臣。‎ ‎【答案】10. B 11. C 12. C ‎ ‎13. (1)于是告辞离去,许衡的父母极力挽留也没能留住。像这样共换了三任老师。‎ ‎(2)许衡对待他们如同成人,爱护他们就像自己的孩子,出入进退的礼节,严格得就如同君臣关系。‎ ‎【解析】‎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姚枢尝被召入京师/以其雪斋居衡/命守者馆之/衡拒不受/庭有果熟烂堕地/童子过之/亦不睨视而去/其家人化之如此”,这句话的含义是“姚枢曾经被召入京师,将自己的雪斋让许衡居住,命令留守的人招待他,许衡坚辞不受。庭院中有水果熟透掉到地上,许衡的小孩由此经过,不用正眼看一下就离开,许衡的家人受他感化如此之深”,这段话主要是叙述事情,要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姚枢”“京师”“雪斋”“衡”“守者”“之”“庭”“童子”等,然后借助语法知识进行排除,如“被召入”的地方是“京师”,二者不能断开,排除AC两项,“衡拒不受”的不是“庭”,而是指前面的“以其雪斋居衡/命守者馆之”,且“庭”是指庭院,后面“有果熟烂堕地”都是庭院里的景象,二者不能分开,排除D项。‎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C项,“‘甲寅’……都是皇帝年号”错误,“甲寅”不是皇帝年号,是干支纪年。‎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C项,“他主持太学期间,要求严格,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有误,选项无中生有,从文中来看,文中说“八年,以为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亲为择蒙古弟子俾教之。时所选弟子皆幼稚,衡待之如成人,爱之如予,出入进退,其严若君臣”,文中只是说许衡如何对待这些弟子,但没有说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 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考生可以先到文中找到C项对应的内容,考生可以借助“京兆提学”“主持太学”等快速找到设题区域,主要在文章的最后,从文中来看,只提到许衡如何对待这些学生,但没有说这些学生最终是否成才,故选项所说“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无中生有。‎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第一句中,“辞”,告辞;“去”,古今异义,离开;“强”,极力挽留;“如是”,像这样;“凡”,共;“更”,更换。第二句中,“待”,对待;“若”,像,如同。‎ 文言文参考译文:‎ 许衡,字仲平,怀州河内人,世代务农。自幼就有与众不同的气质,七岁入学,许衡问他的老师说:“读书是为了干什么?”老师说:“为了科举考试中第!”许衡说:“就为了这个吗?”老师大为惊讶。每次教他读书,他都要问书文的旨义。时间长了,老师对他的父母说:“这个孩子聪明非凡,将来有一天肯定能远远超出常人,我不适合当他的老师。”于是告辞离去,许衡的父母极力挽留也没能留住。像这样共换了三任老师。逐漸长大之后,许衡嗜好读书如饥似涡,可当时遭遇天下大乱,且家里贫穷,没有藏书。后来逃难到徂徕山,才开始得到王辅嗣对《易》的解说。当时正处在战乱时期,许衡晚上思考,白天诵读,亲身体验,努力践行,曾经在酷署天路过河阳,渴得很厉害,道路旁边有棵梨树,大家都争着摘梨吃,唯独许衡在树下正身独坐,神情自若。有人问他,他回答说:“不是自己的却拿来吃,是不可以的。”那人说:“世道混乱,这棵树是没有主人的。”许衡回答:“梨树无主,我的内心难道也没有主人吗?”许衡在徂徕山呆了三年,听说战乱将要平息,于是又回到了怀州,凡是婚丧娶嫁,他必定要根据礼法,并以此倡导同乡的人如此做,学习的人逐渐多起来。家境贫穷,许衡亲自下田耕作,处之泰然自若,朗读诗书的声音传到屋子外就如音乐一样优美动听,如果家里财产有余,许衡就把他分给同族人以及贫困的学生。人们如果有所馈赠,只要有一丝一毫不符合礼义,他就不会接受。姚枢曾经被召入京师,将自己的雪斋让许衡居住,命令留守的人招待他,许衡坚辞不受。庭院中有水果熟透掉到地上,许衡的小孩由此经过,不用正眼看一下就离开,许衡的家人受他感化如此之深。甲寅年,世祖受封在秦中为王,考虑感化教育秦人的办法,于是征召许衡担任京兆提学,秦地百姓刚刚脱离战乱,想要学习没有老师,听说许衡前来,所有人没有不高高兴兴前来学习的。所属郡县都建起了学校,百姓大受教育感化。中统元年,世祖登上皇帝大位,召请许衡回到京师,阿合马揽政专权,权势远超朝野其他人,一时之间大臣多对他阿谀奉承,许衡每次与他讨论,必定直言不讳,一点也不让步,不久调任左丞,许衡屡次请求辞职。皇帝早就想要开设太学,正巧许衡一再尽力请辞,于是就先答应了他的请求。至元八年,皇帝命许衡担任集贤大学士,兼任国子祭酒,亲自替许衡选择蒙古弟子让他进行教育。当时所选的弟子都还幼小,许衡对待他们如同成人,爱护他们就像自己的孩子,出入进退的礼节,严格得就如同君臣关系。后来许衡因疾病请求返回家乡怀州,至元十八年许衡去世,享年七十三,怀州人无论富贵贫贱年轻年长,都哭拜于许衡灵前,四方学者听到许衡去世的消息,都聚在一起失声痛哭。有的人不远数千里前来许衡墓前痛哭祭拜。‎ ‎(二)古代诗歌阅读 (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郊居岁暮①‎ 柳宗元 屏居负山郭,岁暮惊离索。‎ 野迥樵唱来,庭空烧烬落。‎ 世纷因事远,心赏随年薄。‎ 默默谅何为,徒成今与昨。‎ ‎【注释】①此诗作于元和十年冬,是柳宗元贬居永州时期的作品。‎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的首联点题,交代了写诗的环境、时间以及因“离索”而“惊”的情绪变化。‎ B. 颔联紧扣“野”字,“庭空烧烬落”是说野火的灰烬飘落在空旷的庭院之中。‎ C. 尾联写出了诗人的情态,在“今与昨”也就是过去和现在,都是在“默默”中度过的。‎ D. 全诗的前四句重在描写景物,后四句重在议论抒情,景、情融为一体,浑然天成。‎ ‎15. 结合全诗,说说诗人究竟为何“默默”。‎ ‎【答案】14. A 15. ①屏居的孤独,郊野辽远、庭院空落的寂寞。②被贬之后的苦闷和压抑。③壮志消磨的失落。纷乱世事已渐行渐远,心境也随时光的流逝空留叹息,只剩下一天天地空耗岁月。‎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选“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A项说“诗的首联点题,交代了写诗的环境”,结合诗歌标题可知首联交代的是诗人居住的环境。另外诗歌首联重点突出因离群索居而“惊”,而非情绪变化。故选A。‎ ‎【15题详解】‎ 本题属于理解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解答此类题目需理解诗歌基本内容,在准确把握诗人情感的基础上,深层次探究情感生发的原因。诗人屏山离群而居,看似环境幽静怡人,却形同“囚居”,诗人强调“离索”,孤独愁苦之情立现。樵夫能悠然唱歌,轻松愉悦,而诗人却只能“默默”细想、苦苦思索,这一强烈的对比,将诗人的苦情展现得淋漓尽致。年关已近,诗人也已近“迟暮”,虽空怀大志却被贬荒野,不能施展,悠悠往事又忆上心头,一切都成了今与昨的默默的忧怨感愤。‎ ‎(三)名篇名句默写 (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________”,但是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________”。‎ ‎(2)《劝学》中,蚯蚓因为用心专一,所以即使没有爪牙也可以“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与此形成对比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白居易《琵琶行》中“ __________”一句描写了众人在了解琵琶女身世后,再听弹奏而被感动落泪的情景。‎ ‎【答案】 (1). 封狼居胥 (2). 赢得仓皇北顾 (3). 蟹六跪而二螯 (4).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5). 用心躁也 (6). 满座重闻皆掩泣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比如“赢、螯、鳝、躁、座”等字。‎ ‎【点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看清要求,答题时从最有把握的题做起;要看清出处,根据出处提示回想原文信息,搜索所需语句。确定语句后,默写要注意易错字、生僻字及语气词的写法,学生记忆时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快速崛起,强力推动了媒体融合,带来了一场“传播革命”,极大地改变了文艺创作、生产、评论、传播和消费等各个环节。文艺生态发生了 的变化,文艺评论也出现了 的新特征。但是,近年来,作为文艺评论的重要对象,文艺作品因为资本等市场力量和互联网等科技力量的强力介入,其数量呈爆炸式增长,但质量上却 。‎ 文艺评论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 )。不管技术如何进步,也改变不了评论者对文学作品创作主体的决定性影响,不管网络文艺如何喧嚣热闹,更改变不了文艺评论引领大众审美潮流和社会价值判断的功能和作用。优秀的文艺评论,不仅能够发现和解决不良的创作倾向,批驳错误的文艺现象,匡正文艺风气,推动良好文明风尚的形成,而且可以帮助创作者总结创作得失,帮助读者更好地欣赏优秀作品的精髓。因此,文艺批评者要 、主动应对,坚守艺术理想、批评精神和独立品格,引领文艺朝着健康繁荣的方向阔步前进。‎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翻天覆地 空前绝后 参差不齐 首当其冲 B. 铺天盖地 空前绝后 良莠不齐 当仁不让 C. 翻天覆地 前所未有 参差不齐 当仁不让 D. 铺天盖地 前所未有 良莠不齐 首当其冲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 B. 是多出精品、引导创作、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 C. 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引领风尚、提高审美重要力量。‎ D. 是提高审美、引领风尚、引导创作、多出精品的重要力量。‎ ‎19. 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不仅优秀的文艺评论,能够发现和抵制不良的创作倾向,批驳错误的文艺现象,匡正文艺风气,推动良好文明风尚的形成,而且可以帮助创作者总结创作得失,帮助读者和观众更好地欣赏优秀作品的精髓。‎ B. 优秀的文艺评论,不仅可以帮助创作者总结创作得失,帮助读者和观众更好地欣赏优秀作品的精髓,而且能够发现和抵制不良的创作倾向,批驳错误的文艺现象,匡正文艺风气,推动良好文明风尚的形成。‎ C. 不仅优秀的文艺评论,能够发现和解决不良的创作倾向,批驳错误的文艺现象,匡正文艺风气,推动良好文明风尚的形成,而且可以帮助创作者总结创作得失,帮助读者和观众更好地欣赏优秀作品的精髓。‎ D. 优秀的文艺评论,不仅可以帮助创作者总结创作得失,帮助读者和观众更好地欣赏优秀作品的精髓,而且能够发现和解决不良的创作倾向,批驳错误的文艺现象,匡正文艺风气,推动良好文明风尚的形成。‎ ‎【答案】17. C 18. A 19. B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翻天覆地:形容变化巨大而彻底;铺天盖地:形容来势猛,声势大,到处都是。此处指文艺生态的变化而不是声势;前所未有:从来没有发生过的。空前绝后:指从前没有过,今后也不会再有。夸张性地形容独一无二。也形容非凡的成就或盛况。此处新特征应该之前未有,不能断言包括以后;参差不齐:本意是长短、高低、大小不一致。形容很不整齐或水平不一。良莠不齐:指好人坏人都有,混杂在一起。侧重于品质,不能用于形容水平、成绩等。此处对象为文艺作品质量;当仁不让:原指以仁为任,无所谦让。后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到灾难。此处是指文艺批评者要积极主动。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也考查选用句式的能力,题型是语句复位题。做题时要从话题是否统一、句间逻辑关系是否合理、语言风格是否一致、句式是否合适等角度综合考虑。此处根据后文提示,文艺评论作用对象首先应是文学作品的创作主体,其次是文艺作品和文艺评论等的阅读者即大众,最终是对社会风气的作用,排除C项、D项;再根据行为先后逻辑顺序排序,应是先创作才有精品,排除B项。故选 A 。‎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然后比对选项,找出选项间的不同之处再比较。此题“不仅”应放在“优秀的文艺评论”之后,排除A、C两个选项;“解决”和“倾向”属于搭配不当,排除C、D两个选项。根据内容的递进关系,应先是具体性的帮助创作者、读者和观众,然后才是对抽象性的文艺风气、文明风尚等产生影响,故可排除A选项。故选B。‎ ‎【点睛】语言表达连贯的语句复位题,既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也考查选用句式的能力。语句复位题指根据所提供的语境,选择与语境最相符、与上下文衔接最连贯的一句话。语句复位题一般是定位选句,大多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做好语句复位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话题是否统一。要注意陈述主体、陈述内容、叙述的角度要保持一致;前后是否勾连。要关注形成句群或复句的各分句之间存在的顺承、因果、假设、并列等关系,做到思路清晰,层次合理;事理是否相承。既要注意注意逻辑关系,如因果、条件、并列、递进、总分、先后、大小、多寡、快慢、轻重、难易、表里等的思维顺序,又要注意符合生活的事理;意境是否协调。要注意画面、情调、风格的和谐统一。或阴沉凄凉,或欢乐热烈,或简洁明快,或隐晦曲折等,文段中所体现的情感意蕴,同其中的物象要高度契合统一;句式是否一致。如句子的结构、关联词的搭配等,所选的句子要和语段信息前后照应,表意上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音节是否和谐。要考虑语句前后句子的字数、音节、句式、平仄等。‎ ‎20.下面一段文字是小明邀请好朋友来参加自己生日派对的微信,其中有五处表达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 明天是我十六岁诞辰,我想邀请你来府上参加我的派对。时间是晚上7点,还希望你能拨冗参加,敬候你的莅临!‎ ‎【答案】①“诞辰”改为“生日”;②“府上”改为“家里”; ③“拨冗”改为“抽空”或“抽出时间”;④“敬候”改为“等候”;⑤“莅临”改为“光临”或“到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得体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小明邀请好朋友来参加自己生日派对的微信,其中有五处表达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然后依据语言使用的场合、使用的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辨析正误。本题中,“明天是我十六岁诞辰”中“诞辰”使用不当,“诞辰”指生日,多用于所尊敬的人,句中说的是自己,不当,可以改为“生日”;“邀请你来府上”中“府上”使用不当,“府上”,敬辞,指称对方的家或老家,此处说自己家,使用不当,可以改为“家里”;“希望你能拨冗参加”中“拨冗”使用不当,“拨冗”,具有文言色彩的客气话,请对方从繁忙的工作中抽出一些时间,此处说邀请好朋友来参加自己生日派对的微信,过于正式,可改为“抽空”或“抽出时间”;“敬候你的莅临”中“敬候”使用不当,“敬候”是敬辞指等候,用于此处过于正式,不当,可以改为“等候”;“莅临”指来到,来临,多用于长辈、上级及贵宾的光临,与语境不合,可以改为“光临”或“到来”。‎ ‎【点睛】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冰箱里的面包快吃完了,花该浇水了,皮鞋该擦了……在5G时代,这些信息将由物品自己“告诉”主人。如果说4G时代的上网主体是人,那么 ①________。我们周围的所有物品,包括花盆、门窗和皮鞋、腰带等很可能都会联网。万物互联,只在云端智能控制,这将给我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带来巨大变化。不仅如此,②______。未来,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视频学习,使学习不再需要以教室为基础集中进行。当然,普及同样也是面临挑战的,比如工业互联网应用到民航、高铁、电网等国家重要基础设施,③______,一旦受到攻击,代价将非常大。因此网络安全的投入与网络建设运行需要同步,解决安全问题需要技术与管理并重。‎ ‎【答案】 (1). ①5G时代的主体将是物。 (2). ②5G还将颠覆传统教育方式。 (3). ③网络没有足够的防御能力的话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语言表达简明、连贯。这种题型是一种综合性题型,以考查语言连贯为主,兼有对压缩、仿写和推断能力的考查。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阅读语段,明确话题,然后再认真分析空白处与前后句的关系,做到既要前瞻又要后顾,不要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再结合题干要求答题,这样做起来就得心应手了。此题第一处对应前面的句子“4G时代的上网主体是人”和后面对物情况的表述,此处要点为:5G时代(时间修饰)、主体(主语)、物(宾语),意思对即可。第二处对应前面的句子“这将给我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带来巨大变化”,此处要点为:改变或颠覆(动词)、传统或现有(修饰语)、教育方式(对象),意思对即可。第三处结合后面一句“一旦受到攻击”,此处要点为:句意上的假设、足够的(修饰语)、防御能力(对象),意思对即可。‎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材料一: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鲁 迅 材料二: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习近平 材料三:2018年5月,演员范冰冰获德国某企业颁发的“国家精神造就者荣誉”奖,舆论哗然。6月6日,《人民日报》公众号发表文章称:“中国精神,到底在哪里?今天,我们必须要搞清楚!”随后,“中青在线”“新华报业网”等主流媒体以及众多自媒体纷纷转载这篇文章,一时间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关于中国精神的讨论热潮。‎ 针对“中国精神”的话题,XX中学准备举行一场演讲比赛,请你写一篇演讲稿,可以谈你对话题的思考,也可以讲和自己有关的故事。‎ 要求: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 ‎【答案】我身边的中国精神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我身边的中国精神”。‎ 中国精神博大精深,包括众志成城抵御外辱的爱国主义精神,包括勇于改革不断创新的时代精神,包括挺身而出救人水火的人道主义精神,当然也包括爱岗敬业默默奉献的职业精神等。正是有了这些精神,中华民族才能在世界民族之林挺立成一座不倒的丰碑。‎ 中国精神源远流长,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精神,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乐观精神,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牺牲精神,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精神,这些都是中国精神。在先贤精神之光的照耀下,中华大地上诞生了“三李”精神。这种精神就是新时代的中国精神,我今天要谈的,就是洋溢在我身边的“三李”精神。‎ 有这样一位老人,战争年代出生入死,英勇善战,先后参加了济南、淮海、渡江、平潭岛等战役,为建立新中国立下显赫战功;和平建设时期,他却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收起荣誉,藏起功勋,返回农村,隐姓埋名。在将近50年的后半生中,他自力更生,务农耕田,不炫耀功勋,不计较索取。他就是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李文祥。李文祥老人身上这种功成身退、淡泊名利的精神难道不是洋溢在我们身边的中国精神?‎ 有这样一位村干部,他在致富路上摸爬滚打了7年,成为村中的首富后,却义无反顾地担起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重任。被选为村支书后,他身先士卒,实干苦干,抓生产,跑项目,筑巢引凤,招商引资。16年来,他没喝过村里一杯酒,没乱花村里一分钱。他说:“当干部,就要带头,带吃苦的头,带吃亏的头。”他就是西辛庄村的党支部书记李连成。李连成书记身上这种吃亏奉献、务实创新的精神难道不是洋溢在我们身边的中国精神?‎ 有一个名为“老李热线”的团队,多年来一直坚守“家有难题,请找老李”的承诺。谁家供热管坏了,哪里漏水了,只要一个电话,他们就会在第一时间赶到。团队领导人李全芳更是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带领热线队员为全市人民提供义务维修服务。23万多次上门维修,100%处置及时率,队员用行动践行着“用心服务、真诚奉献”的热线精神,17年来,领导人换了三任,但“家有难题,请找老李”的承诺一直不变。这种忠诚履职、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难道不是洋溢在我们身边的中国精神?‎ 功成身退、淡泊名利,吃亏奉献、务实创新,忠诚履职、爱岗敬业,“三李”精神这就是洋溢在我身边的中国精神。岁月静好,生活如歌,正是有一群像“三李”一样默默奉献着他们爱与温暖的人,才有了我们富裕、和谐、美丽的新中国。‎ 国无魂不立,人无魂则亡,中国精神就是千千万万中国人民身上显现出来的兴国和强国之魂。书写着精彩华章,彰显出精神力量,千千万万在平凡岗位上做出贡献的人,在日常生活中闪耀着真善美的人,都是“中国精神”的制造者。伟大时代呼唤高尚精神,高尚精神助推伟大实践,让我们在中国精神的照耀下,自强不息,奋发图强,克难攻坚,开拓创新!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解析】‎ ‎【详解】审题:此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道给出多则材料的话题作文,解答这类题目,要求学生首先在读懂每则材料的基础上,找出相同点及不同之处,抓住内在联系,继而进行立意分析,列出几则立意,最后结合题目要求及自身积累,选择适合自己写作的最佳角度进行写作。本则作文的话题明确为“中国精神”。命题契合当前社会现象、高考命题原则。中国精神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华优秀文化,是几千年中华文明孕育出来的核心价值,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系统和意义系统;中国精神涵养着中国人的气质,夯实着中国人的信仰基础,凝聚着全民族的最大共识,更是铸就中国梦的动力之源。中国精神迥异于其他文明,在世界文明体系中散发着永恒的人文光芒。材料一,被鲁迅称之为“中国的脊梁”的人,他们以具体的行为诠释着“中国精神”的内涵,在他们身上闪耀着“中国精神”的光辉。材料二,强调了“中国精神”的时代价值,新时代“中国精神”以改革创新为特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它对当下中国人有着引领、教化之功。材料三,在现实中,人们对中国精神的认知出现了偏差,甚至有人忘却了“中国精神”,出现了有违“中国精神”的言行。要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就必须正视这一现象,把中国精神安放内心,把中国精神付诸行动。考生在具体分析的时候,可以结合几则材料的共同点,来展现出民族精神内涵,以及新时代如何树立正确的民族意识和思想等角度进行具体分析,准确立意即可。另外写作时要符合演讲稿的一般文体特点。议论或记叙的特征要明显。写成记叙文要注意讲述“和自己有关的故事”。‎ 参考立意:谈中国精神的来源及表现,谈中国精神的力量价值,将中国精神与其他国家的民族精神进行比较,深入思考其内涵和价值,均符合立意要求。重要的是结合当下,谈中国精神对兴国强国、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意义,突出知行合一、行胜于言,做面向世界的豪迈中国人,成为中国精神的承载者和践行者,此为更高立意。‎ ‎1、弘扬民族精神,共享时代内涵。‎ ‎2、从民族精神中崛起,在新时代成就自我。‎ ‎3、中国精神是中国梦的力量源泉。‎ ‎4、中国精神是中国人的脊梁。‎ ‎5、传承中国精神,建设富强中国。‎ 可用素材:‎ 中国精神,到底在哪里?我们必须要搞清楚! ‎ 中国精神在哪里?在英雄的生命和鲜血里!在林俊德院士生命最后的冲锋里!更在南仁东倾尽一生打造的“天眼”里!中国精神,也在钟扬教授一颗颗为自然延续物种的种子里……他们是国之栋才,是民族脊梁;他们,才是最值得我们崇拜的中国精神! ‎ 中国精神在哪里?在平民英雄的英勇无畏里!真正的英雄,从不穿铠甲披披风。他们都是平凡人,在岁月静好时,他们默默奉献爱与温暖;在危急出现时,他们化身英雄挺身而出!这,不是中国精神是什么?‎ 唯有推崇中国之精神,才能化为中国之力量!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今天,让我们传递和传播中国精神!把中国精神安放内心,把中国精神付诸行为,把中国精神讲给孩子,把中国精神视为使命!因为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 ——节选自《人民日报》公众号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毛泽东同志说过:“人总是要有点精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更是如此。这种“精神”是一种情怀、一种超越,是一种不甘平庸、不甘屈服、不甘落后、不甘得过且过的血性和品格。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 ‎ 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智慧的民族,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作为的民族,也是一个十分注重精神世界的修炼和砥砺的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中,向往国家统一、民族兴旺、人民安康、人生幸福的梦想,如永不熄灭的灯光,照耀中华民族前行,也激发、培育和塑造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这种民族精神包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仁义博爱”“扶危济困”的利他精神,“诚实守信”“谦敬礼让”的自律精神,“忧劳兴国”“俭以养德”的勤俭精神等。这其中的核心就是爱国主义,主要内容是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正是凭着这种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创造和不断发展了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 ‎ 伟大的时代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支撑伟大的梦想。在实现中国梦的新征途中,只有大力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让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融入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我们才能更加朝气蓬勃地迈向未来、谱写伟大复兴的精彩乐章,中华民族才能更加自信、更加昂扬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节选自《浙江日报》‎ 参考结构:我身边的中国精神 写作本文时第一部分先阐述中国精神的内涵,指出其重要的价值意义。中国精神博大精深,正是有了这些精神,中华民族才能在世界民族之林挺立成一座不倒的丰碑。第二部分多角度援引事例,具体展开论述。这一部分需紧扣题目“我身边的中国精神”,从古代的屈原、李白、林则徐指出中国精神源远流长,滋养孕育了当代中国精神的典范——三李。具体列举分析事例之后进行总结:功成身退、淡泊名利的李文祥老人;吃亏奉献、务实创新的李连成书记;忠诚履职、爱岗敬业的“老李热线”团队,这些洋溢在我身边的中国精神,成就了我们富裕、和谐、美丽的新中国。第三部分发出号召,升华中心。伟大时代呼唤高尚精神,高尚精神助推伟大实践,让我们在中国精神的照耀下,自强不息,奋发图强,克难攻坚,开拓创新。‎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