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4.50 KB
  • 2021-06-07 发布

2018-2019学年山东省潍坊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 2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二语文 2019.7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 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 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題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庄子天道》篇中的一则寓言非常具有启发性。舜问尧如何治理百姓,尧回答说,自 己不慢待孤苦伶仃的人,不放弃贫穷的人,悲悯死者,喜爱小孩,同情妇人。舜说:“美则 美矣,而未大也。”尧问原因,舜说,真正的治政应该像四时运行有序,像昼夜交替有常。 舜肯定尧的美政,但又声称“美则美矣,而未大也”,从而将有限之美引向无限,以无限为 参照系,不断超越各种具体之美的局限性。这种思路,在《庄子》和《红楼梦》中都有所体 现。 《庄子》强调“合内外之道”,把内圣(立德明道)与外王(应物而不穷)结合起来, 主动超越具体之美的局限性,促成美的无限生成。不过,《红楼梦》中没有一个单独的人物 形象能够把内圣与外王结合起来,承载“合内外之道”的高妙境界。这种境界是在整体象征 世界中体现出来的。 《红楼梦》中“大观园”的命名即使不是有意为之,也很有可能是对道家“美则美矣, 而未大也”之大观视域深切体会的一种无意流露;“茫茫大士”“渺渺真人”貫穿全年始终, 可理解为以时空之无限突破拘于虚、笃于时的遮蔽;士隱、宝黛等人对功名富贵的疏离,可 视为对束于教、囿于物、拘于俗的超越。 《葬花词》当然不能深刻体现哲人之思,却以诗性智慧描述了一种极为大观的视域: 诗中的花不是园林之花,甚至不是大自然中的花,而是向无限飘飞的花——“花谢花飞花满 天”“随花飞到天尽头”:宝玉听闻《葬花词》后有了深刻的生命体会,也是因为这篇作品 引发了宝玉“逃大造、出尘网"的大观视域。 《红楼梦》艺术世界的时空建构耐人寻味。要说主体部分仍是描述特定时期、特定空 间中的故事,但“又何必拘于朝代年纪哉"的说法便有达变中知常的意味。开头女娲炼石的 神话传说与“又向荒唐演大荒”的叙事结构将特定时期放置在“古往”与“今后”之中,向 前通向无限,向后也通向无限。另外,贾府、朝廷、宅院、庄园、乡村、庙观等特定空间被 放置在“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之中,由封闭空间变成向无限敞开的空间。小说结尾写宝玉拜 别贾政,将这种向无限敞开的空间意识写得极有诗意:“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背景中,一 袭“大红猩狂毡的斗篷”渐行渐远,走向远方,走向无限。这样富有象征意味的时空建构使 得《红楼梦》具有其他古典小说难以企及的大观视域,让读者体认到具体、有限之美“美则 美矣,而未大也”,从而不对具体、有限之美产生依赖感,而是得以唤醒人的超越精神,促 成美的无限生成。 如果说《三国演义》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特定历史时期英雄人物的具体之美,《水浒传》 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江湖世界英雄人物的具体之美,《金瓶梅》通过“极写人情世态之歧” 呼唤人性之美,《儒林外史》通过“成而能谐,婉而多讽”寄托人格之美,它们都对具体之 美表现出依恋与执着,那《红楼梦》虽然也对具体之美表现出由衷的欣賞之情,却少了执念 与依赖。 在“无限”的参照之下,曾经的具体之美如梦似幻,不可永久依恃。人的心灵被净化, 妄念被消除,不会陷入具体之美的局限性中不能自拔。在“无立足境”的情况下,也就不会 驻足不前,而是随道运化,不断创造新美。 (摘编自王冉冉《怎样品赏《庄子》和《红楼梦》)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尧需要抛弃掉一味关怀弱者的治政思路,才能克服“美则美矣,而未大也”的局限。 B. 《红楼梦》作者运用道家大观视域构思全书,“大观园”的命名就是这种思想的流露。 C. 《红楼梦》主体部分描述的虽然是特定时空中的故事,却能将有限之美引向无限。 D. 其他古典小说只要具有象征意味的时空建构,就能描述出等同《红楼梦》的大观视域。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篇引用尧舜问政的故事,既引出作者的现存,同时又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 文章主体部分采用并列式结构,论证了《红楼梦》借助整体象征世界体现无限之美。 C. 文章多处运用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体现出了辩证的态度,增强了论证的严密性。 D. 文章论述《红楼梦》的空间构建时,将贾府等特定空间与“白茫茫大地”作了对比。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贾宝玉听闻《葬花词》后产生大观视域,此时他已初步达到了“立德明道”与“应物而 不穷”的内在结合。 B. 在诗文中,哲人之思能给人以深刻的启迪,但是诗性智慧也可以在给人以美的享受的同 时,净化人们的心灵。 C. 《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古典小说在一定程度上依恋和执著于对具体之美 呈现,导致 它们的艺术水平低下。 D. 《大学》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与本文 内圣外王理念相通。 【答案】1. C 2. D 3. B 【解析】 【1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 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 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A 项,“尧需要抛弃 掉一味关怀弱者的治政思路,才能……”错误。结合“尧回答说,自己不慢待孤苦伶仃的人, 不放弃贫穷的人,悲悯死者,喜爱小孩,同情妇人”“真正的治政应该像四时运行有序,像 昼夜交替有常”“将有限之美引向无限,以无限为参照系不断超越各种具体之美的局限性” 等分析,“抛弃掉一味关怀弱者的治政思路”不是“克服‘美则美矣,而未大也’的局限” 的条件。 B 项,“‘大观园’的命名就是这种思想的流露”错误。结合“《红楼梦》中‘大观园’的 命名即使不是有意为之,也很有可能是对道家‘美则美矣,而未大也’之大观视城深切体会 的一种无意流露”分析,原文只是一种推断。 D 项,“……只要……就……”错误。结合“这样富有象征意味的时空建构使得《红楼梦》 具有其他古典小说难以企及的大现视域,让读者体认到具体、有限之美‘美则美矣,而未大 也’”分析,“只要……就……”表述绝对化。 故选 C。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 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 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 的 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 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 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 的选项。 【2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 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 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 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D 项,“将贾府等特定空间与‘白茫茫大地’作了对比” 错误。结合“贾府、朝廷、宅院、庄园、乡村、庙现等特定空间被放置在‘白茫茫大地真干 净’之中,由封闭空间变成向无限敞开的空间”分析,并没有把贾府等特定空间与“白茫茫 大地”作对比。故选 D。 【3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 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 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A 项,“此时他已初步达到了‘立德明道’与‘应物而不穷’的内在结合”错误。结合“宝 玉听闻《葬花词》后有了深刻的生命体会,也是因为这篇作品引发了宝玉‘逃大造、出尘网’ 的大现视域”分析,“此时他已初步达到了‘立德明道’与‘应物而不穷’的内在结合”于 文无据。 C 项,“导致它们的艺术水平低下”错误。结合“如果说《三国演义》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 特定历史时期英雄人物的具体之美,《水浒传》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江湖世界英雄人物的具 体之美”“它们都对具体之美表现出依恋与执着,那《红楼梦》虽然也对具体之美表现出由 衷的欣賞之情,却少了执念与依赖”等分析,原文没有说“它们的艺术水平低下”。 D 项,“与本文内圣外王理念相通”错误。大学八条目,认为从一个人内在的德智修养,到 外发的事业完成,构成一贯不断开展的过程。以修身为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 即其内在的德智修养,就是大学三纲领中“明明德”的功夫。齐家、(立业)、治国、平天下 为管理者外发的事业完成,便是第二纲领“亲民”的发扬。而物格、知至、意诚、心正、身 修、家齐、国治、天下平,表示每一阶段调整得恰到好处的状态,即系第三纲领“止于至善” 的境界。结合“《庄子》强调……结合起来,主动超越具体之美的局限性,促成美的无限生 成”分析,本文内圣外王理念相通,主要强调超越具体之美的局限性,促成美的无限生成。 故选 B。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养心殿维修保护工程,在故宫古建筑维修保护历史上,可能算不上大事。仅近年来, 故宫博物院就有太和殿、慈宁宫等大体量故宫古建筑维修保护工程竣工;相比较来说,养心 殿古建筑规模和体量要小得多。然而,此次养心殿维修保护在故宫古建筑维修保护历史上, 又可以算得上大事,不仅在于养心殿知名度高、影响深远,还在于此次养心殿维修保护被确 定为“研究性保护项目”,这在故宫古建筑维修保护历史上是第一次。 面对故宫古建筑维修保护所出现的传统营造技艺传承后继无人、高质量材料不能正常 使用、维修保护过程中记录与研究缺失等一系列问题,故宫博物院创新古建筑保护机制,以 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等作为示范项目,建立专家咨询机制,对文物现扶及维修保护进行全 过程科学记录,冲破古建筑工程招投标制度的制约,探索工匠招募制度,实现全过程人才培 养,建立起故宫博物院古建筑保护传承队伍,为古建筑维修保护提供了经典案例,为文化遣 产保护探索了可行之路。 (摘编自单霁翔《留住传统建筑的精髓》) 材料二: 4 月 15 日傍晚,位于法国首都的巴黎圣母院发生大火,造成巴黎圣母院塔尖倒塌,建 筑损毁严重。这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警讯。我国是文物大国,与西方建筑以石结构为主不同, 我国古代建筑多以木结构为主,留下的木质结构文物不胜枚举,毁于火灾的文物不在少数, 近年来,就有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古建筑群的遇真宫主殿、云南香格里拉独宗克古城遭大火 荼毒。 权威统计显示,2009 年至 2014 年年初,全国文物古建筑发生火灾 1300 余起,生活用 火不慎引发火灾居首位,占总数近 40%,电气原因占总数 20%,其他原因依次为放火、玩火、 吸烟、雷击。这组数据,让人悲哀,也说明我们在防火上还有较大改进空间。在唏嘘中吸取 教训,在喟叹中反求诸己,把我们的古建筑保护得更好,绝不蹈其覆辙,这应是我们的底线 责任。 (摘编自王石川(巴黎圣母院火灾为重点文物保护再次敲响警钟》,(光明日报)2019 年 4 月 18 曰) 材料三: 古建筑的维修,根据其残损程度和工程性质,一般分为 5 种类型: (1)经常性保养维护工程。古建筑需进行经常性保养与维护,包括崖顶勾抹、局部补 漏、梁柱和墙壁等支顶加固、庭院清理整顿、室内外排水等小型工程。 (2)抢险加固工程。古建筑的某些部分在发生了危及文物安全险情时要进行抢救,如 支顶、牵拉、堵挡、加固等应急工程。 (3)重点修缮工程。古建筑进行较全面和较大规模的修缮,必须事先做好调查研究, 在充分掌握科学资料的基础上进行设计。 (4)局部复原工程。是指对存有遗址而地面建筑残缺不全或巳损毁部分的古建筑进行 局部复原。 (5)保护性建筑与构筑物工程。为了保护不可移动文物而附加的排水防洪堤坝、防雨 房、消防站等安全设施,应与文物本身及环境风貌相协调。 (摘编自秦半两《古建筑施工修缮常见的五种类型与方法》)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养心殿维修保护工程是大事,不仅因为养心殿地位特殊,更在于工程本身意义重大。 B. 2009 年至 2014 年初,全国文物古建筑发生火灾千余起,大多数是因生活用火不慎。 C. 古建筑重点修缮工程最好经过认真分析,广泛征求有关专家的意见后,再进行施工。 D. 为保护武当山古建筑群而修建消防站时,应充分考虑到建筑的风格、环境的风貌。 5. 下列古建筑的维修属于局部复原工程的一项是 A. 北京故宫太和殿更换破碎琉璃瓦。 B. 山西高平二郎庙木构件补接榫卯。 C. 巴黎圣母院被烧毁塔楼尖顶重建。 D. 锦州广济寺古建筑群修建拦雀网 6. 请结合材料,分析怎样才能更好地保护、维修古建筑。 【答案】4. B 5. C 6. ①创新古建筑保护机制,留住传统建筑精髓。②吸取教训,重点故好防火工作。③根据古 建筑残损程度和工程性质,分类科学维修。 【解析】 。 【4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 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 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B 项,“大多数是因生活 用火不慎”错误。结合“权威统计显示,2009 年至 2014 年年初,全国文物古建筑发生火灾 1300 余起,生活用火不慎引发火灾居首位,占总数近 40%,电气原因占总数 20%,其他原 因依次为放火、玩火、吸烟、雷击”分析可知,原文是说“生活用火不慎引发火灾居首位, 占总数近 40%”,不能表明“大多数是因生活用火不慎”导致的。故选B。 【5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及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 试题,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 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 会。解答此题时,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需要理解“局部复原工程”的意思,结合材料 三内容“局部复原工程。是指对存有遗址而地面建筑残缺不全或已损致部分的古建筑进行局 部复原”分析,可以理解“局部复原工程”的意思。结合材料三,分析选项内容, A 项,结合“古建筑需进行经常性保养与维护”分析,“更换破碎琉璃瓦”属于经常性保养 维护工程; B 项,结合“古建筑的某喳部分在发生了危及文物安全险情时要进行抢救”分析,“二郎庙 木构件补接榫卯”属于抢降加固工程; C 项,结合“对存有遗址而地面建筑残缺不全或已损致部分的古建筑进行局部复原”分析, “被烧毁塔楼尖顶重建”属于局部复原工程; D 项,结合“为了保护不可移动文物而附加的排水防洪堤坝、防雨房、消防站等安全设施, 应与文物本身及环境风貌相协调”等分析,“古建筑群修建拦雀网”属于保护性建筑与构筑 物工程。 故选 C。 【6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及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 能力。本题答案来源于材料,但高于材料,现有材料是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依据,但现有材 料的原句绝不是最佳答案,更不是最佳答案的全部,这就考查了考生真正读懂多文本的内涵、 联系社会生活现实而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层次能力。结合“故宫博物院创新古建筑保护机制, 以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等作为示范项目,建立专家咨询机制,对文物现扶及维修保护进行 全过程科学记录……为文化遣产保护探索了可行之路”分析,可以创新古建筑保护机制,留 住传统建筑精髓,更好地保护、维修古建筑。结合“2009 年至 2014 年年初,全国文物古建 筑发生火灾 1300 余起,生活用火不慎引发火灾居首位……也说明我们在防火上还有较大改 进空间。在唏嘘中吸取教训,在喟叹中反求诸己,把我们的古建筑保护得更好,绝不蹈其覆 辙,这应是我们的底线责任”分析,吸取教训,重点故好防火工作,更好地保护、维修古建 筑。结合“古建筑的维修,根据其残损程度和工程性质,一般分为 5 种类型:(1)经常性 保养维护工程。古建筑需进行经常性保养与维护,包括崖顶勾抹、局部补漏、梁柱和墙壁等 支顶加固、庭院清理整顿、室内外排水等小型工程……为了保护不可移动文物而附加的排水 防洪堤坝、防雨房、消防站等安全设施,应与文物本身及环境风貌相协调”分析,可以根据 古建筑残损程度和工程性质,分类科学维修,更好地保护、维修古建筑。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 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 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 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 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 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 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 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 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 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 来源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題,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青苔撑起的一片绿意 洪振秋 春日,人们的视野里总是万物葱绿,百花次第开放,一派勃勃生机。百花繁,万花灿, 唯有苔草很少被人提及,因为它实在微小,可以说是微不足道。我却惊讶于这细小低微的青 青苔草,它没有茂林的硕大气象,也没有百花的美妙身姿,只是静静地躲藏在不容易被人注 视的角落里。但她依然有着茂林一般的风情、百花一样的美丽。 江南民间有句谚语:“三月青苔露绿头,四月青苔绿满河。”在我的印象里,春风拂面, 青苔们趴在残旧的瓦片上,粘在厚重的砖头间,爬到高高的墙头上,附在苍老的树干中,布 满在瘦硬的岩石上,从故乡街上的青石板夹缝中撑 出绿意,写出一个又一个方正的“回”字。不远处的春江,“江水绿如蓝”,这是青苔 的大写意、大手笔。 在乡间的古楼里,当青苔从不远处的山坡上,开始随着春风波动、蔓延时,门前的台阶 也变绿了,古楼便春光融融,于是陋室不陋。此时,只要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这些微不足 道的青苔,竟是如此有气势。她们都是一根连着十根,十根连着百根,连绵起伏,渐成气象。 无论是断墙残垣,还是悬崖绝壁,别的植物无法落脚,青苔却能从墙缝里、石隙中奋力拱出, 四处蔓延着绿意,在荡漾的春风中记录着比石头还硬的倔强。 小时候,我的家乡,每年春日,也就是春雨即将来临之前,父亲总要爬上古楼,上屋顶 清理盖瓦,家乡人称之“拾漏”。他总是弓着腰,小心翼翼地翻起一片片布满青苔的瓦,或 剥下苔绿,或扯下苔丝,或拔出瓦沟中的苔草……然后装进一个蓝色的布袋里。他从木梯上 下来后,便径直去后花园,从布袋里掏出一撮撮、一把把的青苔,或填于兰花盆,或黏附于 梅花树干上,或塞进干枯的罗汉松那一个个细小的木洞穴中……父亲说,青苔也有一些诗意 的名字,叫“绮线”,也称呼为“绿衣元宝”,百花有青苔衬托,人世间才会春色满园。 在岁月的戏台上,青苔似乎错过了《诗经》,却赶上了唐诗宋词的好时光,也融进了明 清纷繁的花事。在诗意的年代,青苔倍加受人珍爱,“应怜屐齿印苍苔”,园子的主人因怕 满地青苔被人践踏,所以闭门谢客。但有时也夹杂着几分苍凉和凄美,“小庭春老,碧砌红 萱草”,青苔似乎总是见不到阳光,只在凄凄惨惨中顽强地生长着。 真正懂得青苔心意之人,应是清代的袁枚先生。我非常喜欢袁枚先生的那首《苔》 诗: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诗人笔下的青苔生长环境是很恶 劣的,可它依然长出绿意来,展现出自己的青春。青春从何处来?它从苔草旺盛的生命力中 来,它凭着坚强的活力,冲破困境,焕发青春的光彩。苔草是不会开花的,但她“也学牡丹 开”,既是谦逊,也是骄傲。她虽然如此弱不禁风,却凭着自身的自强不息,争得和百花一 样的开放权利,春天有她们不断地点缀,才显得如此春意盎然。 所以,中国人很喜欢把青苔之绿意融入古画中,使其诗意更加飞扬。最早是“元四家”, 后有沈周、唐伯虎、徐渭等。到了清代,苔草在中国画中出现的频次渐多,随心所欲,恣意 点苔,笔情墨趣,已臻成熟。尤其是“扬州八怪”中的金农,其画梅善于在粗干上以浓墨点 苔,使梅花显得气韵非凡,虽苍老而生机勃发。青苔虽然微小,却点缀出画中的春色;虽然 微不足道,却烘托出画中梅花的冰光雪影。他深爱着“苔花如米小”的气质,把自己也取名 为“小善庵主”“如来最小者”,可谓青苔知己也。 我是江南人,深爱着门前残墙上的青苔,绿意由她而生。青苔的绿痕从墙根开始,一直 蔓延到墙顶上。春光总是被那些摇曳的芦草占尽,她却自有一番风情。 她们总是满腔热情地在你回乡的青石板石缝里,撑起一些绿意,让你享受着“春满大地” 的时光。也许你脚踏在其身上,目光却关注着斜枝的桃花,或是墙头上的芦苇花。她们总是 那个恬静的俏模样,哧哧地笑着,悄无声息地吐着绿,伸展着,绵延着,变幻着。一点点, 一处处,一丛丛…… 我想,没有青苔的世界,一定会是寂寞的。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篇写“万物葱绿,百花次第开放,一派勃勃生机”,接着写青苔“微不足道”“细 小低微”,运用了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 B. 文章中的“江水绿如蓝”和白居易词中的“春来江水绿如蓝”描述重点不一样:前者是 强调青苔的繁茂,后者是强调江水的澄澈。 C. 文章用词生动贴切。如描写父亲在春雨来临前“拾漏”后,“掏”“填”“黏附”“塞” 等词语准确地表现出对青苔的重视。 D. 袁枚和“扬州八怪”中的金农都是懂青苔之人,他们深知青苔的特点,欣赏青苔的气韵, 把青苔作为审美对象,融入作品之中。 8. 作者为什么说“没有青苔的世界,一定会是寂寞的”?请简要分析。 9. 散文讲究“形散神聚”。请结合全文,从“形散”和“神聚”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7. A 8. ①青苔虽然微小,但自有风情,能衬托百花,点缀春光。②青苔自强不 息,有顽强的生命力。③青苔融入诗画,在传统文化中有丰富的意蕴。 9. 形散:①选材上,纵向横向联想。由眼前所见青苔,想到印象里的青苔、乡间古楼里的青苔、 小时候家乡的青苔。②思路上,虚实结合。由现实中的青苔联想到民间谚语中的青苔、古代 文人眼中的青苔。神聚:本文紧紧围绕对青苔的赞美与喜爱这一主题展开,融古今、虚实为 一体,使主题更凝练、集中。 【解析】 7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 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 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 A 项,“运用了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错误。写青苔“微不足道”“细小低微”,作者借青 苔的普通、卑微,生长环境恶劣却努力生长,象征在艰苦环境中自强不息,坚韧自持,努力 抗争,谦逊,高洁,不屈服于命运的的千千万万的普通劳动者的精神和意志。并不是“欲扬 先抑手法”。故选A。 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 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 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抓住关键段把握全文情感主旨。 (3)吟咏精读主体段落,抓住表现形式鉴赏评价语言与情旨。(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 住关键词句揣摩挖掘作者情感内蕴。(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考生可以按照上述方 法逐一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8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及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 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作者为什么说‘没有青苔的世界,一定会是寂寞的’,请简要分 析”,需要理解“没有青苔的世界,一定会是寂寞的”的意思,立足文本内容,结合语句出 现的位置,联系上文内容分析,可以结合青苔的品质特征、影响作用等方面分析。结合“我 却惊讶于这细小低微的青青苔草,它没有茂林的硕大气象,也没有百花的美妙身姿,只是静 静地躲藏在不容易被人注视的角落里。但她依然有着茂林一般的风情、百花一样的美 丽”“她们总是满腔热情地在你回乡的青石板石缝里,撑起一些绿意,让你享受着‘春满大 地’的时光。也许你脚踏在其身上,目光却关注着斜枝的桃花,或是墙头上的芦苇花。她们 总是那个恬静的俏模样,哧哧地笑着,悄无声息地吐着绿,伸展着,绵延着,变幻着。一点 点,一处处,一丛丛……”分析可知,青苔虽然微小,但自有风情,能衬托百花,点缀春光。 结合“在我的印象里,春风拂面,青苔们趴在残旧的瓦片上,粘在厚重的砖头间,爬到高高 的墙头上,附在苍老的树干中……‘江水绿如蓝’,这是青苔的大写意、大手笔”“在乡间 的古楼里,当青苔从不远处的山坡上,开始随着春风波动、蔓延时,门前的台阶也变绿了, 古楼便春光融融,于是陋室不陋……青苔却能从墙缝里、石隙中奋力拱出,四处蔓延着绿意, 在荡漾的春风中记录着比石头还硬的倔强”分析,青苔自强不息,有顽强的生命力。结合“在 岁月的戏台上,青苔似乎错过了《诗经》,却赶上了唐诗宋词的好时光,也融进了明清纷繁 的花事。在诗意的年代,青苔倍加受人珍爱……只在凄凄惨惨中顽强地生长着”“诗人笔下 的青苔生长环境是很恶劣的,可它依然长出绿意来,展现出自己的青春。青春从何处来?它 从苔草旺盛的生命力中来,它凭着坚强的活力,冲破困境,焕发青春的光彩。苔草是不会开 花的……春天有她们不断地点缀,才显得如此春意盎然”“中国人很喜欢把青苔之绿意融入 古画中,使其诗意更加飞扬”分析,青苔自强不息,有顽强的生命力。 【9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文体特征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本题要 求分析作品如何体现“形散”和“神聚”的,需要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散文的形式看似松散, 却贯串着一个主题,这个主题就是“神”。散文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常常把抒情、状物、 写景、说理、叙事等内容综合起来,以作者的感受、思想为主,信笔写开,这就是散文中的 “形散神聚”。“形散”,结合“我却惊讶于这细小低微的青青苔草,它没有茂林的硕大气象, 也没有百花的美妙身姿,只是静静地躲藏在不容易被人注视的角落里。但她依然有着茂林一 般的风情、百花一样的美丽”“在我的印象里,春风拂面,青苔们趴在残旧的瓦片上,粘在 厚重的砖头间,爬到高高的墙头上,附在苍老的树干中,布满在瘦硬的岩石上,从故乡街上 的青石板夹缝中撑出绿意,写出一个又一个方正的‘回’字”“小时候,我的家乡,每年春 日,也就是春雨即将来临之前,父亲总要爬上古楼,上屋顶清理盖瓦,家乡人称之‘拾 漏’”“在乡间的古楼里,当青苔从不远处的山坡上,开始随着春风波动、蔓延时,门前的 台阶也变绿了,古楼便春光融融,于是陋室不陋”等分析,选材上,运用纵向横向联想的方 式。结合“江南民间有句谚语:‘三月青苔露绿头,四月青苔绿满河’”“在诗意的年代, 青苔倍加受人珍爱”“真正懂得青苔心意之人,应是清代的袁枚先生”“中国人很喜欢把青 苔之绿意融入古画中,使其诗意更加飞扬。……可谓青苔知己也”等分析,运用虚实结合的 手法构思文章。“神聚”,结合“但她依然有着茂林一般的风情、百花一样的美丽”“只要 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这些微不足道的青苔,竟是如此有气势”“父亲说,青苔也有一些诗 意的名字,叫‘绮线’……人世间才会春色满园”“诗人笔下的青苔生长环境是很恶劣的, 可它依然长出绿意来,展现出自己的青春。青春从何处来?它从苔草旺盛的生命力中来,它 凭着坚强的活力,冲破困境,焕发青春的光彩。苔草是不会开花的,但她‘也学牡丹开’, 既是谦逊,也是骄傲。她虽然如此弱不禁风,却凭着自身的自强不息,争得和百花一样的开 放权利,春天有她们不断地点缀,才显得如此春意盎然”“我是江南人,深爱着门前残墙上 的青苔,绿意由她而生。青苔的绿痕从墙根开始,一直蔓延到墙顶上。春光总是被那些摇曳 的芦草占尽,她却自有一番风情”“她们总是满腔热情地在你回乡的青石板石缝里,撑起一 些绿意,让你享受着‘春满大地’的时光”等分析,青苔,不管多么普通、卑微,生长环境 恶劣,但都自强不息、顽强生长、志存高远,抒发了我对青苔由衷的敬意和赞美之情,对青 春、对人生的思考和执着追求。本文紧紧围绕对青苔的赞美与喜爱这一主题展开。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題共 4 小埋,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沈璞字道真林子少子也童孺时神意闲审有异于众太祖问林子闻君小儿器质不凡甚欲相 识林子令璞进见太祖奇璞应对谓林子曰:“此非常儿。”年十许岁,智度便有大成之姿,好 学不倦,善属文,时有忆识之功。尤练究万事,经耳过目,人莫能欺之。弱冠,吴兴太守王 韶之再命,不就。张邵临郡,又命为主簿,除南平王左常侍。太祖引见,谓曰:“吾昔以弱 年出蕃,卿家以亲要见辅,今日之授,意在不薄。王家之事,一以相委,勿以国官乖清涂为 罔罔也。”元嘉十七年,始兴王漆为杨州刺史,宠爱殊异,以为主簿。时顺阳范晔为长史, 行州事。晔性颇疏,太祖召璞谓曰:“神畿之政,既不易理。濬以弱年临州,万物皆属耳目, 赏罚得失,特宜详慎。范晔性疏,必多不同。卿腹心所寄,当密以在意。彼虽行事,其实委 卿也。”璞以任遇既深,乃夙夜匪懈,其有所怀,辄以密启。每至施行,必从中出。晔谓圣 明留察,故深更恭慎。在职八年,神州大治,民无谤黩,璞有力焉。除秣阳令。时天下殷实, 四方辐辏,京邑二县,号为难治。璞以清严制下,端平待物,奸吏敛手,猾民知惧。其闾里 少年,博徒酒客,或财利争斗,妄相诬引,前后不能判者,璞皆知其名姓,及巧诈缘由,探 擿是非,各标证据,或辨甲有以知乙,或验东而西事自显,莫不厌伏,有如神明。以疾去职。 太祖厚加存问,赏踢甚厚。三十年,元凶弑立,璞乃号泣曰:“一门蒙殊常之恩,而逢若斯 之运,悠悠上天,此何人哉!”日夜忧叹,以至动疾。会二凶逼令送老弱还都,璞性笃孝, 寻闻尊老应幽执,辄哽咽不自胜,疾遂增笃,不堪远迎,世程义军至界首,方得致身。先是, 琅邪颜竣欲与璞交,不酬其意,竣以致恨。及世程将至都,方有谗说以墣奉迎之晚,橫罹世 难,时年三十八。 (《宋书•沈璞传》) 【注】元凶:指宋文帝刘义隆之子刘劭,刘义隆被刘劭所杀。后文“二凶”指刘劭以及其弟 刘睿。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沈璞/字道真/林子少子也/童孺时神/意闲审/有异于众/太祖问林子/闻君小儿器质不凡/ 甚欲相识/林子令璞进见太祖/奇璞应对/ B. 沈璞/字道真/林子少子也/童孺时/神意闲审/有异于众/太祖问林子/闻君小儿器质不凡/ 甚欲相识/林子令璞进/见太祖/奇璞应对/ C. 沈璞/字道真/林子少子也/童孺时/神意闲审/有异于众/太祖问林子/闻君小儿器质不凡/ 甚欲相识/林子令璞进见/太祖奇璞应对/ D. 沈璞/字道真/林子少子也/童孺时神/意闲审/有异于众/太祖问林子/闻君小儿器质不凡/ 甚欲相识/林子令璞进/见太祖/奇璞应对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弱冠,指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人,但体犹未壮。后指二十岁左右的男子。 B. 行,意为兼摄,指本职外同时代理其他职务。古文中类似的词语还有“守”“领”。 C. 神州是中国 别称,也指京都。在文中,指京都的附近地区——扬州。 D. 太祖为庙号,庙号是皇帝、贵族、大臣等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所起的名号。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沈璞乐读强记,不同流俗。沈璞好学不倦,善写文章,且记忆力超群,只要见过的、听 过的事,他就不会被欺骗。 B. 沈璞不负重托,善理政务。沈璞不负太程信任嘱托,在职八年,做出了很大贡献,任职 之地治理得非常好,百姓没有谤讥轻慢之言。 C. 沈璞清严公正,治理有方。沈璞治理京城一带时,对于不能判明的案件,细心追査探究, 让事情大白天下,深得百姓信服。 D. 沈璞遭人诋毁,死于非命。世程义军到界首,沈璞因病不能远迎,此时,颜竣想与他交 友而被拒绝,进谗言导致沈璞被杀。 13.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璞以任遇既深,乃夙夜匪懈,其有所怀,辄以密启。 (2)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魏公子列传》) 【答案】10. C 11. D 12. D 13. (1)沈璞因为被如此信任礼遇,于是日夜努力不松懈,他有什么想法,总是暗中上告。(2) 公子为人仁爱宽厚并且礼贤下士,士人无论贤德或者不贤德,他都谦恭有礼地同他们交往, 不敢因为自己富贵面轻慢士人。 【解析】 【10 题详解】 的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 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童孺时”表示时间,是时间状语,是“孩童时候”的意思;“闲审”,文雅谨慎,形容“神 意”,是谓语,“神意”意思是“神态”“神气”,是主语,应该在“神”前面断开,排除A 项、D 项。 “进见”,指上前会见尊长者等;“太祖”是“奇”的主语,结合句意分析,排除B 项。 句意:沈璞字道真,是沈林子的小儿子。孩童时,他便神气闲雅从容,与众不同,太祖问沈 林子:“听说你的小儿子气质不凡,我很想见一见。”沈林子命令沈璞进见,太祖认为沈璞 的应答与众不同。故选 C。 【11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 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 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D 项,“贵 族、大臣等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所起的名号”错误。庙号是东亚地区皇帝于庙中被供奉时 所称呼的名号,起源于重视祭祀与敬拜的商朝。对国家有大功、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 就会特别追上庙号,以示永远立庙祭祀之意。有的君主死后,会有多个庙号,庙号并不唯一, 这是追尊、改谥等原因造成的。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太祖、高祖、 世祖、圣祖、太宗、高宗、显宗、肃宗等。故选 D。 【12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 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 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D 项,“沈璞因病不能远迎,此时,颜竣想与 他交友而被拒绝”错误。结合“疾遂增笃,不堪远迎,世程义军至界首,方得致身。先是, 琅邪颜竣欲与璞交”分析,并不是世祖的义军到了界首,颜竣想与他交友而被拒绝,而是之 前,琅邪颜竣想和沈璞交朋友,选项忽略了“先是”这一表时间的词语,把两个时间段的事 件放到一起了。故选 D。 【13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 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 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以”,介词,因为;“任”,信 任;“乃”,连词,于是;“夙”,早晨;“匪”,通“非”,不是;“懈”,松懈;“其”,代 词,他;“所怀”,所+动词构成名词性成分,心中所想;“辄”,副词,总是、往往; “以”,介词,用;“启”,陈述、禀告。(2)“仁”,仁爱宽厚;“而”,连词,表并列;“下 士”,降低自己的身份结交一般有才能的人;“无”,无论;“不肖”,指不才,没有出息, 不贤德;“谦”,谦恭、谦逊;“礼”,尊敬,以礼相待;“之”,代词,他们;“以”,介词, 因为;“其”,代词,他,指自己;“骄”,对……傲慢无礼,傲慢对待。 【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 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 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 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 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参考译文: 沈璞字道真,是沈林子的小儿子。孩童时,他便神气闲雅从容,与众不同,太祖问沈林 子:“听说你的小儿子气质不凡,我很想见一见。”沈林子命令沈璞进见,太祖认为沈璞的 应答与众不同,对沈林子说:“这不是一般的孩子。”沈璞十岁左右,智慧风度就显示出将 有成就的姿态,他爱好学习,不知疲倦,擅长写文章,时常表现出记忆和判断的能力。对日 常种种事务尤其精熟,凡经过他看一遍或者听一遍的,别人都不能欺骗他。长大之后,吴兴 太守王韶之两次请他做官,他都没有应命。张邵担任郡太守,又命他担任主簿,授予南平王 左常侍一职。太祖召见他,说:“我当年二十左右便出外镇;守,你家因为亲近皇室而辅佐 过我,今日授予你这职务,这官不算低,王室的事情,都托付给你,不要因为落国官职有背 清途而感到失意。”元嘉十七年,始兴王刘溶任扬州刺史,很受宋文帝宠爱,让沈璞担任刘 溶的主簿。当时顺阳的范晔正担任刘溶的长史,兼管州中事务。范晔性格颇为疏狂,太祖召 见沈璞说:“京城一带的政务,不容易管理。刘济因为年纪轻轻在任,天下人都看着他,赏 罚得失之间,特别应该谨慎。范晔性格疏放,必然有很多不同意。你是我亲近的人,应该暗 地里把州事放在心上。范晔虽然管事,我实际上是委任给你了。”沈璞因为被如此信任,于 是日夜努力不松懈,他有什么想法,便暗中上告。每到施行时,必是由朝廷发出指示才敢执 行。范晔以为皇上留心扬州政务,所以更加恭谨小心。沈璞在职八年,扬州太平无事,人民 没有谤讥轻慢之言,沈璞做了巨大贡献。任命为秣阳县令。当时天下富裕,四面八方的人汇 集京城一带,京城附近的两个县被认为特别不好治理,沈璞清明严肃管理属下,以方正公平 待人,奸诈的官吏因此敛手,奸猾的小民也不敢犯法。那些乡间恶少、赌棍酒鬼,有的争夺 财物,胡乱诬陷他人,以前不能判明的案件,沈璞都了解他们的姓名,以及巧诈的来龙去脉, 探明是非寻找证据。有的追究甲犯从中来查询乙犯,有的验证东边的事情,西边的事情自然 明白,百姓无不心服口服,认为他如同神明一样。沈璞因为有病离职,太祖多次慰劳,赏赐 非常丰厚。元嘉三十年,刘劭弑杀文帝自立,沈璞于是哭着说:“我家蒙受皇上特别的思宠, 却遇到这样的祸事。悠悠苍天,这是什么人啊!”日夜忧虑叹息,以致因极度悲哀而生病。 恰遇刘劭和刘溶逼迫大臣送老弱家人回到京城,沈璞性格孝顺,不久又听说父老会被幽禁, 便哭得不能承受,病情更加严重,因此不能远迎,世祖的义军到了界首,才能去迎接。之前, 琅邪颜竣想和沈璞交朋友,沈璞不接受,颜竣便怀恨在心。到世祖将到京城时,就进谗言说 沈璞奉迎太晚,沈璞便被冤杀,时年三十八岁。 (二)古代诗歌阅读(共 2 小題,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甘泉书院 陈与义 甘泉坊里林影黑,吴氏舍前书榜鲜。 床座略容摩诘①借,桂枝应待小山②传。 兵横海内犹纷若,风到湖南还穆然。 勉效周生述孔业,赋诗吾独愧先贤。 【注】摩诘:唐诗人王维,字摩诘。小山:汉淮南王刘安招集文人从事著述,各造辞賦,以 类相从,分别称为大山、小山,犹《诗经》之有《大雅》《小雅》。③周生:指东晋儒生周续 之。周续之等人曾在极差的环境里讲解和校勘《礼记》。 14.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句写甘泉坊里树木投下黑色的影子,营造了凄清幽静的氛围,为全诗奠定基调。 B. 颔联意为书院中多是像王维这样的文人,他们纷纷用优美的辞赋描写美好的事物。 C. “兵横”“纷若”表现了当时兵荒马乱会状况,与下句静穆的学院环境形成对比。 D. 诗歌由书院情形的描述转而联系社会现实,最后议论、抒情作结,层次分明。 15. 尾联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是如何表达的? 【答案】14. A 15. (1)①对甘泉书院师生的赞扬、勉励之情。②对周生等先贤传播儒道文 化的敬慕之情。③自己传承儒道不力的愧疚之情。(2)①“周生述孔业”是用典。②书院师 生传承儒道文化的行为与自己传承不力的行为形成对比。③诗歌最后一句是直抒胸臆。 【解析】 【14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 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 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 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A 项,“营造了凄清幽静的 氛围”“为全诗奠定基调”错误。“甘泉坊里林影黑,吴氏舍前书榜鲜”,结合标题“题甘 泉书院”分析,这是对甘泉坊里的景物描写,首句写甘泉坊里树木投下黑色的影子,为了突 出书院环境的清幽静穆等,并非“凄清”,而且并没有为全诗奠定感情基调。故选A。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 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 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 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15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及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为两问,需要分析情感,还需要分析抒情方式。 对于情感的把握,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 析。在抒情方式上,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 借古喻今等。“勉效周生述孔业,赋诗吾独愧先贤”,结合注释内容“周生:指东晋儒生周 续之。周续之等人曾在极差的环境里讲解和校勘《礼记》”及“勉效”分析,“周生述孔业” 是用典,主要表达对甘泉书院师生的勉励之情,对周生等先贤传播儒道文化的敬慕之情。结 合“吾独愧先贤”分析,一个“愧”字,写出了自己传承儒道不力的愧疚之情。“勉效周生 述孔业,赋诗吾独愧先贤”,直抒胸臆,把自己的传承儒道不力和甘泉书院师生等传播儒道 文化的行为形成对比,表达自己的愧疚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辙在《上枢密韩太尉书》认为,孟子和司马迁的文章文气相称,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子》中说,圣人的言行有类于水,因为“_________,_______”最接近“道”。 (3)《孟子•公孙丑上》中论述徳治王道时,以孔子的杰出弟子都心服孔子为例论证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答案】 (1). 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 (2). 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 (3). 水善利万 物而不争 (4). 处众人之所恶 (5). 以德服人者 (6). 中心悦而诚服也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 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 形 , 而 字 形 与 字 义 分 不 开 , 学 生 应 借 助 字 义 来 识 记 字 形 。 注 意 重 点 字 的 写 法 。 如 “溢”“见”“善”“德”“悦”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大运河全线贯通的公元 1292 年,马可波罗结束东方游历回国。这位意大利旅行家回到 威尼斯后, 了他游历运河城市的见闻,令欧洲乃至世界对古老的中国 , 在古代大运河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以洛阳为中心的隋唐运河体系与丝绸之路相连, 浙东运河又与海上丝绸之路相通,形成了气势磅礴、沟通世界的商贸运输与文化交流通道, 在人类杜会发展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 。在当代,( ),为中国乃至其他国家 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大运河是一项庞大的世界遣产,沿线的保护管理工作涉及民生、环境、水利等各领域, 其复杂程度,令人 。但我们因“河”制规,科学治理,成效显著,让大运河重新 焕发了生机。 此前召开的第 42 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我国大运河保护管理工作获得了世界遗产委员会 的高度赞赏。大会报告指出,中国为缓解管理工作和遗产保护方面的问题做了大量工作,具 有重要意义。 17. 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分享 刮目相看 印记 望风而逃 B. 分享 心驰神往 印记 望而却步 C. 共享 刮目相看 痕迹 望而却步 D. 共享 心驰神往 痕迹 望风而逃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大运河成为了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交汇点 B. 大运河再次成为了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交汇点 C. 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交汇点再次落脚在了大运河身上 D. 大运河像一个交汇点,使中外文明能交流互鉴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大会报告指出,中国为缓解管理工作和遗产保护方面的问题做的大量工作,具有重要意 义。 B. 大会报告指出,中国为应对管理工作和遗产保护方面的问题做了大量工作,具有重要意 义。 C. 大会报告指出,中国为缓解遗产保护和管理工作方面的问题做了大量工作,具有重要意 义。 D. 大会报吿指出,中国为应对遗产保护和管理工作方面的问题做的大量工作,具有重要意 义。 【答案】17. B 18. B 19. D 【解析】 【17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 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 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 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分享:是指与他人分着享受、使用、行使。 共享:是分享,将一件物品或者信息的使用权或知情权与其他所有人共同拥有,有时也包括 产权。结合“这位意大利旅行家”“游历运河城市的见闻”分析,应该是“分享”见闻。刮 目相看:意思是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心驰神往:整个心思都奔向那里。 形容思想集中在追求和向往的事情或地方上,一心向往。心神飞到(向往的地方),形容非 常向往。结合“令欧洲乃至世界对古老的中国”分析,应该是非常向往古老的中国,选用“心 驰神往”。印记:基础意义指公章、图章或盖章的印记,后又引申为一种标记。痕迹:指事 物经过后,可察觉的形影或印迹。结合“在人类杜会发展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分析,语 境主要讲留下的是一种不可磨灭的标志等,选用“印记”。望风而逃:在很远处对方的气势 很盛,就吓得逃跑了,没勇气面对强悍的敌人。望而却步:指远远望见了就吓得直后退,不 敢前行。结合“沿线的保护管理工作涉及民生、环境、水利等各领域,其复杂程度”分析, 主要讲大运河沿线的保护管理工作非常复杂,让人紧张、担忧,不敢随便行动等,选用“望 而却步”。故选B。 【18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 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 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 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 结合“在古代,大运河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在当代”“为中国乃至其他国家的发 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分析,主语应该是“大运河”,排除C 项。 结合前面“以洛阳为中心的隋唐运河体系与丝绸之路相连……在人类杜会发展史上留下了不 可磨灭的”等分析,主要讲古代大运河在古代的作用,语境讲大运河在当代的作用,用“再 次”好,排除 A 项。 结合语境分析,“大运河”是“交汇点”,而不是“像交汇点”,排除D 项。 故选 B。 【19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 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 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 度不大。 A 项,搭配不当,“缓解”“问题”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合前面两段内容分析,应该先 讲“遗产保护”方面,后讲“管理工作”方面。 B 项,语序不当,结合前面两段内容分析,应该先讲“遗产保护”方面,后讲“管理工作” 方面。 C 项,搭配不当,“缓解”“问题”搭配不当。 故选 D。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 20 个字。 地震预警和地震预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地震预报是对尚未发生的地震事先发出通告, ①_______地震发生时,首先出现的是无破坏性的上下震动的 P 波,要经过大约 10 秒到 1 分 钟的时间差,水平运动的 S 波才会到来,造成严重破坏。地震预警系统通过探测地震 P 波, 发出警报,利用②_______为人们避险提供更多时间。这一系统的特点是高度集成、实时监 控、迅速响应。这三个特点中,③_______因为地震预警其实就是在和地震波赛跑,多跑赢 一秒,就能多获得一秒的应对时间。 【答案】 (1). ①地震预警则是对已经发生的地震及时发出警报 (2). ②P 波与 s 波之 间的时间差 (3). ③迅速响应至关重要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的表达能力。这是一道语言运用的综合考核题。此类 试题解答时,首先应浏览语段,把握主要内容,然后要注意上下文的衔接和前后的照应。第 ①处,结合“地震预警和地震预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地震预报是对尚未发生的地震事先 发出通告”分析,此处应该是对“地震预警”的定义阐述,结合“地震预警系统通过探测地 震 P 波,发出警报”分析阐述即可;第②处,结合“首先出现的是无破坏性的上下震动的P 波,要经过大约 10 秒到 1 分钟的时间差,水平运动的 S 波才会到来”分析,此处主要讲利 用 P 波与 s 波之间的时间差为人们避险提供更多时间;第③处,结合“其实就是在和地震 波赛跑,多跑赢一秒,就能多获得一秒的应对时间”“高度集成、实时监控、迅速响应”分 析,三个特点中,迅速响应至关重要。 【点睛】本题与排序题有点小小的区别,那就是要用文字将上下文串联起来,故难度要大一 些。考生在解答此类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话题要统一。首尾谈的是同一话题,中间也不 应有所偏离,没有岔开或暗换话题之处。②注意照应、过渡。首尾要照应,过渡应有过渡性 语句作为桥梁。③顺序要合理。句间的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在安排上是合理的。 逻辑顺序还体现在关联词语的合理使用上。解答这类题目的关键在于,要反复研读横线前后 的句子,辨明前后内容之间的关系,借助这种关系以及前后句的内容和形式来确定横线句子 的内容和形式。 21.梁衡在《把栏杆拍遍》中说:“我常想,要是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 杆拍遍’。”如果让你为下列候选人物中的一位造像,你会起什么题目?要求结合小说相关 情节,至少给出两条理由,语言通顺,不少于 100 字。 候选人物:探春 刘姥姥 诸葛亮 张飞 人物:__________题目:__________ 理由: __________ 【答案】 (1). 探春 (2). 铿锵玫瑰 (3). 她有玫瑰般的美丽,削肩细腰,俊眼修眉, 顾盼神飞,令人见之忘俗;她有玫瑰般的高雅,一生仰慕雅趣,喜爱“真卿墨迹”,牵头组 织海棠诗社;她有带刺玫瑰的魅力,在大观园兴利除弊,抄检大观园时更是怒扇了王善保家 的。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微写作的能力。写好微写作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虑: ①为什么要写作,即写作目的;②写给谁或写给谁看,即写作对象;③用什么形式来承载表 达的内容;④语言表达。根据写作目的、写作对象所需要的得体的语言。微写作的语言要求 准确、简明、合理、得体。题干要求“如果让你为下列候选人物中的一位造像,你会起什么 题目?要求结合小说相关情节,至少给出两条理由”,需要明确选取的人物,然后结合人物 的特征起题目,结合小说相关情节阐述理由。如人物:刘姥姥。题目:醉闯怡红院。理由: “醉闯怡红院”是《红楼梦》描写刘姥姥人物形象最生动的章节。她二进大观园,给众人带 来了欢声笑语,表现了她的幽默风趣;她醉闯怡红院,见到大观园奢华的装饰,以令人啼笑 皆非的动作,让人捧腹不已,表现了她乡村老妪的身份。人物:诸葛亮。题目:稳坐中军帐。 理由:他在隆中对策中就提出了拒蜀、联吴、抗魏的长远战略思想;三气周瑜,免除了刘备 人主西蜀的后患;七擒孟获,稳定了大后方,“稳坐中军帐”最能体现他的足智多谋。人物: 张飞。题目:横枪立马眼圆睁。理由:怒眼圆睁,挺枪立马,是张飞作战时的标志性动作。 保护刘备撤退时,他怒目横矛,立马于长坂桥上,三声巨喝,吓退曹军;迎战张邰时,他巧 计诱敌,睁圆环眼,声如巨雷,挺矛跃马,大败张邹。这些都体现了他的勇冠三军等。 【点睛】微作文,顾名思义,就是微小的作文,字数一般在 100 到 300 字以内。从表达方式 看,可以把微写作分为六大类:记叙类、描写类、说明类、议论类、应用类、抒情类。本题 属于议论性微写作。议论类微写作要求考生能够对某一事物、某种现象、某篇文章等发表评 论或加以赏析。此类微写作一般先叙述现象或引用材料,然后明确论点,接着分析材料,用 合适的论证方法,或举事例,或引名言,围绕现实和自身论述自己的观点。结尾再总结全文, 照应开头或强化中心,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记叙类微写作,不必六要素(时间、地点、人 物、起因、经过、结果)面面俱到,一般以事件的某个环节或人物的某个方面为中心,描绘 出一个精彩的镜头,或是动人的画面,进而揭示事件的意义,展示人物的个性。说明类微写 作的对象可以是日常物品、影视作品,可以是场所、建筑、时令特征,也可以是漫画等。事 物说明文的写作关键是要抓住事物的特征,而漫画说明文重在准确、全面。语言要通俗易懂、 科学严谨。直抒胸臆的抒情类微写作,可以借鉴颁奖词的写法,采用第二人称,使用直接表 白的形式,直接抒发对景物、人物、事物的感情。也可以采用第三人称,借助比喻、拟人、 夸张等修辞手法,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生动化。间接抒情的抒情类微写作,往往需要结合 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抒发对景物、人物、事物的感情。应用类微写作要了解其基本格式 要求,如标题、称呼语、问候语、结束语、落款等,同时还要积累一定量的谦辞与敬辞,注 意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非学无以广才”,学习是成才的基础,也是强国的基础。“凿壁偷光”“囊萤夜读”, 热爱学习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不绝。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学习, 不愿意学习,不明白为什么而学习。有的说:“这是拼爹的时代,学习没有用!”有的说: “现在百度这么好用,不会的搜索一下就行,还学习那么多知识干什么?”也有人说:“我 学习是为了满足我爸妈的期待,将来容易找工作、赚大钱。”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 不重视学习的言论和现象。 对于学习,你有什么样的想法和思考?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 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学习的价值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现当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要生存,要发展, 要满足时代的需求,必须接受教育。勤于学习,更新知识,提升能力。社会在进步,学海永 无涯,所以我们应树立一个终身学习的观念。 生命有限,而学海无涯。我们成为怎样的人,决定于我们所学到的东西,每天都努力学 点新的东西。这一天才称得上是没有白费。 一个出生于贫困家庭的人,一个学龄五年级的人,一个让世界变成自己学校的人,最终 却是一个不同凡响的人,一个负责的好爸爸,一个负责的好“老师”。他就是巴克尔。 巴尔克认为,最不可宽恕的是一个人晚上上床时还像早上起床时一样无知。他常说:该 学的东西太多了,虽然我们出生时一无所知,但只有蠢人才永远如此。为了防止孩子们陷入 自满的陷阱,巴克尔要让自己的孩子每天都学一个新的知识在饭前进行交流,说出后才能吃 饭。然而当他的孩子们介绍各种知识时,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小知识,他也不觉得琐碎,而是 鼓励孩子们认真学习。一次,他的儿子费利斯为了完成任务在饭前匆匆找了一个新知识:尼 泊尔的人口是……。餐桌上顿时鸦雀无声。大家都觉得这个知识实在太琐碎了。但巴尔克却 说:“好,孩子他妈,你知道这个答案吗?”妻子的回答总是会使严肃的气氛变得轻松起来, 她说:“尼泊尔?我非但不知道它的人口是多少,连它在世界上的哪个角落也不知道呢!”这 个回答正中巴尔克的下怀。于是他说:“把地图拿来,我们来告诉你们妈妈尼泊尔在哪 儿。”就这样,全家人忘了吃饭,在地图上寻找起尼泊尔来。一天又一天,日积月累,全家 人在饭桌上学习了许多知识,大家共同进步着。 巴尔克说:“一个人“不一定终身受雇,但必须终身学习。”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够追 求和享受更美好的人生。 是呀,要想有成就就要发奋读书。学无止境是一句老话,但它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现代 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谁还能够说我学够了呢?不过话又说回来要想真正学到一点知识、决 心、信心、恒心是必不可少的。还有就是不能没有勇气,一定要不怕困难,敢于挑战。学习 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唯有持之以恒者,方有希望到达目的地。当然,尽管一个人不断 学习,如果他只是十分死板的学习那也是无效的。因为死学习不等于掌握了知识,更不等于 有了智慧。“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你也不能把学习当作一种任务去完成。 如果你是这种人的话,那么只会掌握了一些皮毛小的知识。其实说来说去你就是要不断的去 学习知识。 学习不等于能力。学习必须转化成能力与素质才能体现出其价值。就像一个人吃下食物 不等于增强体质,需要吸收才可能增加体质一样。只有把学习同实践相结合,产生效果时, 才能体现能力。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写作的能力。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 的写作要求关键在于识别并完成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发表对材料的看法。写作考场作文的 第一步是审题,即审读题干要求和审读材料内容。本题题干要求考生针对材料来谈自己的思 考与感悟,写一篇文章。材料重点在于引导考生思考学习并树立正确的学习观,这就要求考 生要把握材料的内容,明确材料的中心话题,在中心话题的指引下进行立意作文。 【审题】材料主要讲学习是成才的基础,也是强国的基础。热爱学习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可是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对学习的作用产生了质疑,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出现了很多不 重视学习的言论和现象。那么,如何认识“学习”呢?本材料的话题为:如何看待学习的有 用、无用,学习的方法,学习的目的等。本题结合“学习是成才的基础,也是强国的基础” 分析,建议从学习的重要性、作用、影响等方面立意,不建议从不重视学习的角度立意。 参考立意:人生需要学习;不可用太功利的标准去衡量学习的有用与否;学习不仅仅是追求 实用价值,也包括对人的全面素质修养;切勿以物质与技术的“有用”性去替代健全人格和 高尚精神的塑造;应该学以致用,不能让知识走进“象牙之塔”;树立正确的“学习观”等。 行文结构:可以结合一些关于学习的名人名言分析引出论点“人需要学习”。如“人有知学, 则有力矣”“知识就是力量”“要满足时代的需求,必须接受教育”“活到老学到老”等。 然后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论述,如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不断深化的社会变革,我们面临的新 机遇和新挑战,使我们对知识与力量的关系有了新的体验,学习的重要性日显突出;学习既 是一面窗子,也是一面镜子,我们在不断的学习中,还可以学会理性地思考;学习是没有边 界的,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学以立德、增智、致用等。最后可以写自己的感悟或做法,如 为了社会的繁荣,国家的强大,民族的兴旺,为了科技的进步和发展,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 不知疲倦地学习吧;学习使我们的明天一定会更好等。 【素材】在当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信息“爆炸”,知识激增。要生存,要发展,要满足 时代的需求,就要勤奋学习,更新知识,提高能力、学会学习。社会在发展,学习无止境。 在社会中,一个国家的发展,要靠人类用学来的知识去改变它;一个正确理论的产生, 也要靠人类用学来的知识去总结;要推翻迷信思想,更需要人类用知识来改造。 学习的动力来自不断求知上进的内在要求,也来自竞争和生存的外在压力。 当我们用有没有用而不是有没有趣来衡量一件事情时,我们已经长大了,追求的更多的 是物质的实用性。这么多年读的书在生活中发挥的作用好像极小,这么想让人悲从中来。可 细细回想,看似无用的学习还是给了我们一些隐性的财富,锻造了我们的心灵和品格。 学习,让我们掌握知识,摆脱了无知;学习,丰富了我们的精神世界;学习,让我们开 阔眼界,我们以不同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发现生活中的各种奇妙的事物。所以,人生需要 学习。 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学会在困境中克服困难,学会突破 自我。 有人抱怨学唐诗宋词无用,却不知它们陶冶了自己 情操;有人抱怨学物理化无用,却 不知它们锻炼了自己的逻辑思维,提高了自己的应变能力;有人抱怨历史哲学无用,却不知 正是前人的经验推动了时代的发展。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养成了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而这恰恰能够培养 我们的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巴金说得对:“人不只是单靠吃米活着,”追求一点精神的自由和富足,有时比物质的 的 享受和丰富显得更为珍贵。可惜如今的社会太多人总是功利地去学习,只想到学习能给自己 带来什么物质需求,却往往忽略自己的精神需求,而认为学之无用! 【点睛】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很多,立意方向也呈现多样化特点。但是有一 点必须加以重视,只有那些抓住核心立意及重要立意方向的作文才能得一类分。由于“矛盾 性”,更由于作文材料的多则,材料本身没有做价值的判断,材料意义的容涵性与开放性强, 那么考生必须权衡,只有衡量、考虑、斟酌之后,才能做出恰当、准确的选择,才能有自己 真切的认识与思考、冷静的分析、逻辑性的表达。在行文中,辨析关键概念、辨析是非、辨 析因果、辨析本质。试题是否具有思辨性,能否引导学生进行思辨。这就牵涉作文题设置的 题型功能和题型考查目标的问题。作文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写作能力,其中包括思想内容、 情感态度、布局谋篇,以及对这些加以整合的逻辑思维能力。思辨应该是一个文章写作的切 入点。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更能贴近社会生活,注重材料的启发和引导作用,更能体现学生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角度、立意、文体和标题等方面,给考生留出更大的自 主选择空间。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