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50 KB
  • 2021-02-27 发布

其他(心得)之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 2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其他论文之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 ‎  目前,在中小学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共识,不少学校开设了心理辅导活动课,设立了心理辅导或咨询室,举办了家长学校等,这些活动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但是,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忽视学科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要地位和作用是一个主要方面。学术界对此问题未见专门探讨。因此,有必要深入理解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探讨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以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实施。‎ ‎  一、什么是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在授予学生一定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智力和创造力的同时,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形成学生健全人格所采取的各种积极措施。‎ ‎  “学科教学过程”包括教学设计(目标、内容、方法等的设计),课堂心理环境和课堂管理等。这些问题关系到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  在教学设计上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要求在课程的编制、教材内容的选择上,既要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又要符合学生发展的年龄特征;既要考虑到知识的传授,又要考虑到学生各种心理品质的发展。‎ 其他论文之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 ‎  目前,在中小学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共识,不少学校开设了心理辅导活动课,设立了心理辅导或咨询室,举办了家长学校等,这些活动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但是,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忽视学科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要地位和作用是一个主要方面。学术界对此问题未见专门探讨。因此,有必要深入理解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探讨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以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实施。‎ ‎  一、什么是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在授予学生一定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智力和创造力的同时,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形成学生健全人格所采取的各种积极措施。‎ ‎  “学科教学过程”包括教学设计(目标、内容、方法等的设计),课堂心理环境和课堂管理等。这些问题关系到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  在教学设计上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要求在课程的编制、教材内容的选择上,既要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又要符合学生发展的年龄特征;既要考虑到知识的传授,又要考虑到学生各种心理品质的发展。‎ ‎  针对目前情况,在数理化等学科上切忌偏深、偏难;在文史政等学科上,切忌唱高调,一味强调道德信仰,忽视道德行为、习惯培养。在教学方法方面, 要根据学科内容的需要,采用多种方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成果,使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下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防止疲劳和厌学情绪的发生。在教学目标上,要根据学生发展的年龄特点,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创新意识的能力。在评估学生学习成绩方面,要以鼓励性评价为主,重视形成性评价,不要将考试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惟一标准,防止考试焦虑的发生。‎ ‎  在课堂心理环境和课堂管理中, 要优化教学情境,建立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能在愉快、有安全感、无心理压力的课堂气氛中去学习。‎ ‎  二、学科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在学科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可见,学科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阵地。这主要是因为:‎ ‎  (一)课程、教材、教法、考试等方面的内容安排要合理。‎ ‎  这些方面是教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将产生直接、巨大的影响。中小学生的诸多适应不良问题,如厌学、逃学、考试焦虑、批判性思维缺乏等与当前存在的课程繁杂、教材偏难、教法单一、只注重学习结果的选拔性考试等直接相关,这些问题不加以解决,只通过个别的心理辅导等解决学生身上存在的这些适应不良问题是不可能的。‎ ‎  (二)注意学生的课堂表现行为。‎ ‎  学科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活动在学校的全部教育活动中所占时间最多,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中度过的。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表现出他们的各种心理品质,心理状态,适应能力,人际关系,而且,他们的不适应行为,心理障碍也会在教学过程的自然状态下表露出来,这使得教师可以在第一时间更广泛、更真实地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及时采取预防和补救措施,这是学校专职心理辅导员所不能做到的。倘若能彻底实施,则全体学生无时不在全体教师的关注协助引导之下,符合教师人人参与心理辅导的基本精神。‎ ‎  (三)学科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影响极大。‎ ‎  目前,在课堂教学中,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引发学生的心理障碍,或对学生已有的轻微的心理障碍、征候行为起着负强化作用的显在或潜在因素。在课堂教学中若不采取积极措施净化教学情境,任其蔓延,将会危害学生心理健康,即使在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中取得的成效,也会被削弱或抵消。‎ ‎  (四)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的个别差异很大。‎ ‎  对他们的心理辅导工作应随时随地进行,不可能预期某个学生于某一时间、某一地点发生某种行为,以等待专门心理辅导教师去辅导,实有赖于全体教师在教学情景中给与学生及时的辅导。  学科渗透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与技术,帮助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活动中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水平。例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运用强化理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结合教材进行记忆策略训练以提高学生记忆力等等。也就是说,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的各种因素和手段来培养和完善学生的心理品质和人格。‎ ‎  实践证明,要使心理辅导与教学有机结合,相互渗透,就必须做好下列几个教学因素的转变。  第一,树立现代教学观念, 具体体现为主体性的学生观, 广义的知识观、发展性的教学目标观。传统的教学,将学生视为接受知识的被动容器,现代认知心理学理论和实验证实,有效的学习,只有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之下才能发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作用在于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传统的教学,视知识为信息的贮存和提取,现代的广义知识观将知识、技能、策略融为一体;传统的教学目标着眼于知识的获得,现代的教学目标更着眼于人的可持续性发展,它要求在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要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策略,以为未来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  第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具体体现为合作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和互动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以基本的人性观为前提的,传统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不正确的人性观基础上的,认为人的天性是懒惰的、不思进取的,需要严格的教诲才能启迪良知,教师应是权威,学生是被管束的对象,现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本身具有成长需要,包括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这些需要越得到满足,由此而产生的动机越强烈,人具有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不以教育者自居,不以训斥、羞辱,向家长告状等强制手段强迫学生服从教师的意志。教师要信任学生,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在和谐、互动、合作的基础上,调动学生自身的潜能,使学生获得自主发展。‎ ‎  第三,掌握必备的心理辅导技能,包括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了解心理辅导的一般过程,发展辅导的技能,与家长等其他教育资源的沟通合作技能等。依据现代的教学发展性目标,教育要促进人的各种心理品质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要了解所教的学科知识,而且要了解学生各种心理品质的发展规律,学会观察他们,评估他们的发展水平并及时加以辅导。这对现代教师来讲是更加重要的必备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所在。‎ ‎  第四,组织教学、管理教学的技能。它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必需的环境条件和活动程序,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使他们与教师合作,消除课堂冲突、矫正问题行为,努力将课堂教学时间用于教学活动和评价活动。‎ ‎  “在授予学生一定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能力和创造力的同时,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形成学生健全人格”这里的“同时”‎ ‎,涉及对渗透含义的理解。‎ ‎  好的学科教学,必须贯彻心理辅导的思想,心理辅导和学科教学是融合的,对大多数课堂教学来讲,不必把心理辅导单独抽出来,变成“穿衣、戴帽”的样式,一堂好课就像一个漂亮的苹果,学生见了就喜欢,吃了它营养也自在其中。维生素C就好像一堂课的心理辅导,如果把它从苹果中提炼出来,制成片剂,再和剩下的苹果一起给你吃下去,反而不顺乎自然了。所以说,渗透不等于机械的做加法,在目标上都加上一点心理辅导,它是寓心理辅导于学科教学之中。这一思想与美国教育家克伯屈(William H.Kilpatrick)所提出的“同时学习”的观点是一致的。他将学习分为三类:主学习(Primary Learning),指教学时直接所要达成的目标,包括知识、或是技能、或理想、态度、情操等,视目标性质而定。副学习(Associat Learning),多属于主学习的有关知识、思想、观念,是偏重于知识方面的,可视之为补充材料。辅学习(Concomitant Learning),又可称为附学习,是指学习时所要养成的态度、理想、情感、兴趣而言。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注重辅学习方面,亦即发展性目标的最后达成,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建立远大的理想,合理的态度,适当的抱负,丰富的情感,高尚的兴趣,对是非、善恶、美丑的价值判断,身体力行、变化气质,发展健全的人格。‎ ‎  第五、转变教学内容,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的掌握知识,促进学生智慧和人格的发展。必须挖掘教材的潜在的智力价值和精神价值,使教学内容既有意义又有兴趣,以惊异吸引学生,以悬念维持学生的注意,以满足增强学生的自信,以情趣感染学生。同时,还可以利用各科教学内容的特点,如人物、事物等来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完善自我意识,学会自我控制,培养自我发展能力,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的健康成长的榜样和范例。如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要有意识地紧密结合教学内容,介绍科学家的百折不挠、攀登科学高峰的感人业绩,使学生获得积极的心理体验。在上化学课讲纯碱时,向学生介绍我国的化学家、制碱工业的先驱和奠基人候德榜为打破外国技术垄断,投入全部身心完成了氨碱法,并将其研究成果毫无保留地公布与众的高尚人格。在讲解硝基化合物时,向学生介绍诺贝尔为研制硝化甘油,多次冒着生命危险,去操作一个又一个实验的感人事迹。激励学生奋发图强、不怕困难的精神和形成坚持性、自制性、果断性等良好的意志品质。教师还可以抓住化学教学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利用化学实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如除按大纲和教材做好规定的实验外,还可采用设计无机、有机系列实验,增加实验考核的权重,开放实验室,布置家庭实验,设计含有新信息的综合实验等方式。使学生在实验氛围中去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在获得发现的喜悦同时,深刻领悟到化学学习既是一个复杂的认识和崐实践过程,又是一项艰苦的创造性的劳动,只有具备坚韧的毅力、顽强的精神,善于控制自己的消极的情绪和行为,及时地调控自己的内外活动状态,才能实现学习目的。‎ ‎  第六、转变教学方法,注意师生间的协商或讨论式的教学,提倡民主的、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的方法。我国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曾给许多省市自治区的学生上语文课。学生课堂都很活跃,学习积极性、主动性非常高,而在课前,他们都没预习过一分钟,听课后,许多老师问他是用什么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的,他说:“根本的办法其实只有两个字‘民主’。教师树立了教学民主的思想,教学中多和学生商量,另一方面科学需要在民主的土壤上生存。没有民主常常找不到好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即使找到了,也常因缺乏民主而难于实行。”教师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以学生的实际出发,在教学过程中树立平等、民主、互相协助、互相竞争的参与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主动参与学习,使他们主动发展,才能促进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培养和建立。‎ ‎  第七、转变教学效益观,教学评价方式 ‎ 目前,在我国的中小学校里仍普遍以学生知识、智能的获得为标准,以学生的学业成绩来评价教学效益。只关心学生的学习而不关心学习的成长。不管学生其它方面发展如何,只要成绩考得不好,就认为教学是失败的。但是,丰富多彩的世界,培育了人们多种多样的个性,世界的丰富多彩又需要人们具有多种多样的个性。我们社会主义祖国也不需要每个学生都成为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诗人。实际上,国家需要我们现在培养的学生80%以上将来成为高素质的各行各业的工作者、劳动者。所以,应以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来衡量和评估教学,综合地评价教学质量。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特长,发展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和能力,使师生生活在一种相互理解、尊重、关怀、帮助、谅解、信任的和谐气氛中,使学生健康向上的发展。‎ ‎  三、学科教学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消除教学设计、评价和管理中一切有害于学生心理健康的不利因素,预防由此而导致的学生心理失常,使学生能在宽松、和谐、愉快的情境中,无过重心理压力的状态下学习,以维护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总结许多教师在这方面的成功经验,概括出以下几条原则(一)积极情绪原则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状态,是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重要指标,对其学习成绩产生重要影响。学生以积极饱满的热情参与课堂教学,就会积极开动脑筋思考, 课堂知识吸收率高,从长远看,会获得教师和同学更多的尊重与接纳。在这一方面,可采取下列措施:  创设积极环境 积极的教学环境,指良好的课堂气氛。它是教学的软情境,通常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课堂气氛可以分成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类型。积极的课堂气氛是恬静与活跃、热烈与深沉、宽松与严谨的有机统一。消极的课堂气氛以紧张拘谨、心不在焉、反应迟钝为基本特征。而对抗的课堂气氛则是失控的气氛,学生过度兴奋,各行其是,随便插嘴,故意捣乱。 ‎ ‎ 研究表明,教师的教学和领导方式,教师的移情,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以及教师的焦虑是影响课堂气氛的主要因素。‎ ‎  创设安全的教学环境 安全的教学环境,指的是教师要接纳学生,并设法使学生之间在互相了解的基础上互相接纳,形成一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彼此接纳的社会心理气氛,进而使每个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良好的自我形象,以调动他们的成就动机,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为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避免使用惩罚性的控制技巧,不挖苦、讽刺学生,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尊重每个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的人格。‎ ‎  (二)体验成功原则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过程中,通过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使自己的个性变得更加自信,达到增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这是现代发展性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 ‎  下列做法可供参考:‎ ‎  确保每个学生透过教学获得成功感。成功所产生的是一种自我满足和积极愉快的情绪体验,它与自尊自信相辅相成,互为因果,是学生自身潜能得以发挥的强大动力。教育教学的实践表明,没有比取得成功更能使学生激动和受鼓舞的了。对学生来讲,成功本身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那种成功的感受,也就是体验到做成自己想做的事,实现自己计划时的那种满意的心情。如果学生在校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训斥和同学的冷嘲热讽,在家里经常受到家长的责备,享受不到成功的乐趣,就会视学习如猛兽,提到学习就害怕,遇到考试就发慌,学习带给他们的是沉重的心理负担。经常的失败,使他们感到心灰意冷,产生自卑和失望,导致恶性循环。‎ ‎  贯彻成功原则,要求教师提出的要求是合理的,应因人而异,帮助学生确立适宜的目标,要求教师去发现每一个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发现每一个学生心理发展的可能性,给以正确的引导和培植。如果要求过低,缺乏挑战意味,会失去目标对学生的激励作用,相反,如果要求过高,学生也会因失败而却步,并导致自暴自弃的消极的自我观,导致学生发展性心理障碍的出现。‎ ‎  避免考试压力造成的不良后果。学校常常将考试成绩作为评定学生学习好坏甚至人格优劣的惟一标准,这种标定,不一定与学生的真实情况相符,但却影响学生的自我行动。如果学生考不好,就会受到老师的批评,怕同学看不起,觉得没面子,感到一切不如别人,故而逐渐对考试形成恐惧,产生考试焦虑,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  合乎心理健康要求的考试,应重视学生的成功,满足他们的成就需要。为此,教师应强化考试的诊断功能,弱化考试的价值评价功能,应帮助学生及时发现学习中的不足,而不要当着全体学生的面,拿考试分数来讽刺、挖苦学生,消除学生的焦虑情绪。‎ ‎  (三)民主自治原则在课堂教学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体现为民主自治原则。要求教师克服对课堂管理所持有的“压、训、罚”的错误观念,实行民主化管理,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合作意识, 以积极的指导为主,消极的限制为辅;标明恰当行为在先,奖惩在后。一旦学生发生课堂行为问题,在处理时,也应坚持正面教育为主,惩罚应就事论事,切忌把惩罚作为教师报复泄愤的手段,切忌滥施体罚。其目的是透过课堂管理,培养学生自动、自发、自强、自律的能力,尽量消除引起课堂纪律问题的各种因素,维护和增进学生心理健康。‎ ‎  (四)合理负担原则现在的中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过重的学习负担,带给学生的直接后果是疲于奔命地完成教师留的作业及家长留的课外辅导作业,学生用于自己支配的时间有限,没有时间去独立思考,去与人交往,去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使得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受到限制,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减轻学生学习负担,需要教育行政部门、校长、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就课堂教学来讲,要求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限制课外作业量。有的教师在课内完不成教学任务,靠占用学生的大量课余时间,靠大量课后练习去提高学习效果,有的学校不是引导教师们去比谁的教学效率高,而是比谁能加班加点,多占用学生的课余时间,这些做法无疑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  (五)个别辅导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发现他们的心理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随时会表现出自己在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人际关系、情绪状态等方面存在问题,教师要善于从学生表面的行为问题捕捉和发现学生行为背后的心理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并采取相应的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这样才能帮助学生从根本上解决自己的问题。‎ ‎  总之,要实现教学与心理健康辅导的相互渗透,有机结合,必须首先转变以上教学因素和条件,不能简单、机械地把两者相加或者随意地组合。否则,就会收效不大。学科渗透可以促进更多的教师学习和运用心理学理论,提高其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让更多的教师参与心理辅导,有利于在学校中营造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氛围,学校心理辅导单靠心理辅导教师开展工作,孤掌难鸣,势单力薄,学科渗透是一种全员性策略。老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育人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育心。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个老师都应该是心理辅导者。‎ ‎  学科渗透要求教师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既要培养学生的智力因素,又要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它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必须从传授型的教书匠转变为研究型的教学家。  学科渗透对于教师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工作,需要教师努力学习理论,钻研理论,勇于实践,同时它又是富有创造性的工作,为教师才华的施展提供了广泛的舞台。‎ ‎  学科渗透是每一个教师一生中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  整体性发展,最好能根据学生具体情况,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和技术。此外,还要协调学校辅导与家庭教育的关系,善用各种社会资源,发挥各种因素在统一的育人活动中的作用。‎ ‎  四。学校心理辅导途径目前国内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心理辅导主要是通过以下途径来完成的:‎ ‎  (一) 开设以讲授为主的有关课程开设心理学课、心理卫生课、心理健康教育课或举办有关的知识讲座,向学生传授、普及心理辅导有关知识,对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有效地调控自己心理和行为无疑是有必要的。在开展心理辅导工作初期,这种方式也比较易于为教师所掌握。但从解决学生身上存在着的实际问题来说,其作用还是有限的。因为心理辅导的作用不是要扩展学生的知识,而且还要改善学生情绪状态、转变态度、养成必要的社会技能等,所有这些单靠知识传授是难以奏效的。‎ ‎  (二)‎ ‎ 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这是为开展心理辅导而专门设计的一种活动课程,一般都列入教学计划之中。其特点在于:形式上以学生活动为主,内容选取上充分适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活动组织上以教学班为单位,活动课的目的、内容、方法、程序均是有计划、有系统地安排设计的。通过这一途径开展心理辅导的好处是:在专门组织的活动中可以对学生的认知、情感、态度、行为各方面有目的地施加积极的影响;学生活动,有利于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以教学班为活动单位便于组织管理,且能使班级全体学生在辅导活动中受益;将心理辅导列入课程,也使这项工作的开展在人员、时间上有了保证,因此比较正规。只是如何在班级活动中考虑每个学生具体情况,实行个别化对待,则是要认真解决的问题。‎ ‎  (三) 结合班级、团体活动开展心理辅导不把心理辅导作为一门课程单独开出、列入课程计划,而是结合班会活动、课外活动、团体活动来进行,是这一途径的特点。新生入学时的”始业辅导“、毕业时的升学就业辅导也属于这一类。其有利的一面是能把心理辅导与班级、团队活动以及学校的其他例行活动结合在一起,便于发挥这几项工作在统一的育人活动中的整体功能。但要注意的是,心理辅导仍须有自身的目标和内容,不要让心理辅导被班级、团队的日常活动所代替而丧失自己的特色。‎ ‎  (四)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学习辅导是辅导的重要方面,它主要是结合学科教学来进行的。‎ ‎  学习是学生的主导活动,学生大量的心理困扰都产生于学习过程中,理应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满意地解决。实际上各科教材中蕴含有不少适用于心理辅导的内容素材,教学过程中还会经常出现在有利于实施心理辅导的教育情境。教师只要细心挖掘、善加利用,一定可收到心理辅导的实效。近年来,已有中学小学教师在语文、数学、思想品德、社会等科目中尝试渗透心理辅导,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  (五)‎ ‎ 个别辅导个别辅导是辅导教师通过与学生一对一的沟通互动来实现的专业助人活动,比较常用的方式有个交谈、电话咨询、信函咨询、个案研究等。有些小学开展的”知心姐姐信箱“活动,就是信函咨询的一种形式。个案研究是针对个别学生(通常是一些特殊学生包括资质优异学生、情绪困扰学生、行为偏差学生、家庭处境不利的学生等所实施的一种比较深入的、持续时间较长的个别辅导方式。它要求广泛地收集资料,客观地分析问题的性质与成因,依据诊断的结果,拟定辅导方案,以协助学生解决问题。由于心理辅导的精髓在于个别化对待,因此可以说个别辅导是一种不可替代的辅导方式。一所学校在开展心理辅导时无论以什么途径为主,如果不以个别辅导相配合,则其辅导工作都是不完整的。‎ ‎  000['fn???@?‘宋体'; ”‎ ‎ >育实施的必要性及自身要求1.班主任要将自己定位成一个心理导师青少年时期是人的一生中最容易偏离心理正常状态从而导致不适应行为或心理健康问题的时期,如上所述,青少年学习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离开心理问题。不成功的班主任往往是警察式的或保姆式的,对学生的问题缺乏预见和对症下药的方法;而成功的班主任把自己看成一个引导者而非学生的对立面,对于暴露出的问题不是忙着呵斥和禁止,而是能透过看本质,懂得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用科学的方法加以心理输导。把自己当作学生的心理导师,是班主任承担心理健教的必要条件,也是班主任师德提高的必经途径,因为要做到这种角色转换,就要求班主任站在一个比学生高的位置。只有悦纳学生,才能教会学生悦纳自己,只有不断锻炼自己的人格,才能做到悦纳学生,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体罚和变相体罚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培育人和塑造人的目标。‎ ‎  2. 班主任的自我心理健康首先班主任要有健康的心理。要树人,必先正己,己不正,又怎能树人呢?自己的心理不健康,又怎能以健康的心态对待学生和学生心理上发生的问题呢? 据调查,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存在心理障碍或疾病,这不仅影响了整个教师队伍的素质,更为重要的是会严重学生的健康成长。比如,强迫班上的其他同学轮流打犯错误的学生,动辄用抄写百余边遍课文的方式惩罚学生,对学生恶言恶语、冷嘲热讽等行为,都清晰映射出某些教师心理的阴暗面,因此,必须要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特别是要重视班主任老师的心理健康。可以说,班主任不健康的心态可能直接导致学生的心理障碍,尤其是班主任喜怒无常的情绪和暴躁乖戾的性格常常是造成学生心理障碍的直接动因;教师不健康的心态也会影响正常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也是影响学生心理状态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作为一个班主任老师首要的条件是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要深刻了解良好、健康的心理素质在教师整体素质中地位和意义,从而增强自我完善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真正的搞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除了具备良好的修养外,班主任还应具备一定的心理健教知识,教师在日常工作中也要不断自我教育,自我完善。‎ ‎  总的来说,心理健康教育不是班主任工作的全部内容,但是作为一名班主任重视对学生消极心理状态的改良和不良行为的矫正,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来开展工作,又是必要和有效的。 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类进步。人们不断探索如何发挥教育的功效。分数教育曾耽误了一批有潜力的人才,在呼吁素质教育的今天,人们认识到知识比考分重要,智慧比知识重要。而人格、个性是最具决定性的东西。青少年是人格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班主任肩负重任。从对学生负责的态度上,从要真正发展学生的素质上讲,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搞,而且要切切实实搞好!特别是我们这些班主任老师,更要首当其冲,配合学校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  四、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上的几个误区1、“好”学生不需要心育。‎ ‎  实际上,那些学习优秀、在教师看来是“好”孩子的学生,也同样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许多研究与实践证明,有时这些“好”学生反而更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因为,往往由于学习成绩好,这些“好”学生心理发展中不健康的侧面就常常被忽视,得不到教师的重视和及时的帮助教育。‎ ‎  如,一些“好”学生由于长期被宠、被捧,心理承受能力已变得极脆弱,稍不如意就发脾气,有的还采取极端措施进行打击、报复,甚至走上犯罪道路,有的就此迈上了自杀、轻生的道路来面对失败和挫折的压力。‎ ‎  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并非只是个别学生教育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重要课题,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我们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 ‎  2、心育会增加学生和老师的负担。‎ ‎  产生这种想法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老师的负担,特别是班主任的负担已经非常重了,再要求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那不是太重了吗?表面上这是符合逻辑的。‎ ‎  但实际上却并非如此,因为,我们的老师是否反思过,为什么我们会做得这么辛苦?‎ ‎  难道仅仅是因为任务多吗?‎ ‎  为什么有的人可以做得轻松,有的人却做得很辛苦呢?‎ ‎  我们是否检讨过我们的教育方法,或者说是管理方法存在问题呢?‎ ‎  “能在忙中显闲,能在闲中忙活,才是高人!”一个人如果能够将繁忙的工作悠闲地完成,将看似无足轻重、闲适的工作中寻找到可以忙活的,他肯定有他的过人之处。‎ ‎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忙,是因为我们的方法不对。而心理健康教育,会让老师改进自己的管理方法,让你的工作轻松起来。这不是我个人的看法,这是我在参加心理学交流会的时候,其他的老师总结的经验。‎ ‎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很忙,是因为我们始终想着要控制住环境、控制住学生,不让他们犯错误,而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你谁也不能控制,包括你自己。‎ ‎  每个孩子心中都有一个美好的愿望,那就是“要求进步”。有些孩子的进步明显,但大多数孩子在前进道路上不免磕磕碰碰,不能如愿地享受成功。于是我在班主任工作中融入了心理健康的辅导,旨在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使他们能更快更好地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