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39 KB
  • 2021-05-17 发布

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录用考试小学教育基础知识考试说明

  • 1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录用考试小学教育基础知识考试说明 ‎ ‎ Ⅰ.考试性质 ‎  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录用考试是为全省教育行政部门招聘教师而进行的选拔性考试, 其目的是为教育行政部门录用教师提供智育方面的参考。各地根据考生的考试成绩,结合面试情况,按已确定的招聘计划,从教师应有的素质、文化水平、教育技能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择优录取。因此,全省教师招聘考试应当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  Ⅱ.考试目标与要求 ‎  考试内容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政策法规三个主要部分。考试要求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识记,要求考生对从事教育所需的背景性知识和领域有大致的了解;二是理解与掌握,要求考生对所涉及的领域或者问题能够清楚地知道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三是运用,要求考生能够根据所学理论分析教育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现象。‎ ‎  Ⅲ.考试范围与要求 ‎  第一部分 教育学 ‎  一、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  (一)识记 ‎  1、“教育”的概念,‎ ‎  2、教育的基本要素。‎ ‎  (二)理解 ‎  1、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和特征。‎ ‎  2、教育学学科发展的历史。‎ ‎  3、教育学发展过程中中西方著名教育思想家的主要思想观点与意义。‎ ‎  4、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主要代表人物的教育思想。‎ ‎  (三)运用 ‎  1、“教育”概念与其他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  2、根据现代社会的特点以及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对教育现象做出正确的评价。‎ ‎  二、教育目的与功能 ‎  (一)识记 ‎  1、教育目的概念。‎ ‎  2、国外发达国家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教育目的或学校教育目的的最新表述。‎ ‎  3、我国教育目的以及小学阶段培养目标。‎ ‎  4、马克思主义关于全面发展教育理论及其意义。‎ ‎  5、教育功能及其类型,不同的教育功能观。‎ ‎  (二)理解 ‎  1、我国不同历史阶段教育宗旨变革。‎ ‎  2、新中国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目标的历史演变。‎ ‎  3、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  4、教育功能的演变 ‎  (三)运用 ‎  1、能够根据自己对当前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面临问题的认识,就当前应该重点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哪些关键素质提出自己的见解 ‎  2、能够识别不同的教育功能观和功能的类型。‎ ‎  三、学校教育制度 ‎  (一)识记 ‎  1、教育制度与学校教育制度内涵、类型。‎ ‎  2、教育行政体制与教育管理体制内涵、类型。校长负责制 ‎  3、学校概念及其基本性质 ‎  4、校园文化 ‎  (二)理解 ‎  1、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历史和趋势;‎ ‎  2、了解学校在东西方文明社会产生、 发展的历史。‎ ‎  3、我国教育行政体制的历史和变革,小学内部领导体制的演变、现状及未来改革的重要方向。‎ ‎  4、我国学校现有的运行机制及其创新 ‎  (三)运用 ‎  1、运用相关理论分析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问题。‎ ‎  2、能够根据校园文化特征和校园文化理论,为创建理想的学校组织文化提供基本思路。‎ ‎  3、能够对进一步实施和完善校长负责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  四、教师与学生 ‎  (一)识记 ‎  1、教师的职业角色、职业特征。‎ ‎  2、教师的权利和义务。‎ ‎  3、教师专业发展、阶段及其途径。‎ ‎  4、校长的职责和素质要求。‎ ‎  5、学生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学生群体文化的特征 ‎  6、学生的权利和义务 ‎  7、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及小学生的学习规律 ‎  (二)理解 ‎  1、教师职业及中国教师职业的发展历史 ‎  2、教师和学生关系的变化 ‎  2、校长的地位和作用。‎ ‎  (三)运用 ‎  1、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理论,明确自己专业发展目标,能够对自己的教师职业生涯进行规划。‎ ‎  2、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发展的需要,能够准确定位中学校长的职责和作用。‎ ‎  3、能够根据对教师学生地位的认识,确立自己对良好师生关系的认识。‎ ‎  五、课程 ‎  (一)识记 ‎  1.课程概念(广义与狭义)‎ ‎  2.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  3.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 ‎  4.活动课程论、要素课程论、结构课程论 ‎  5.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  6.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的特征 ‎  (二)理解 ‎  1.课程内涵的发展。‎ ‎  2.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  3.三级课程管理 ‎  4.校本课程开发 ‎  5.课程资源开发 ‎  (三)运用 ‎  1.有效实施课程的条件。‎ ‎  2.课程资源利用与教学效率的关系。‎ ‎  3.活动课程与结构课程比较。‎ ‎  4.校本课程开发实践。‎ ‎  六、教学 ‎  (一)识记 ‎  1.教学、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任务 ‎  2.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与结构。‎ ‎  3.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  4.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 ‎  5.课的类型与一般结构。‎ ‎  6.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  (二)理解 ‎  1.教学与学生个性发展的关系。‎ ‎  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  4.教学的教育性。‎ ‎  5.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规律。‎ ‎  6.有效教学的原则及理解。‎ ‎  (三)运用 ‎  1.教师应如何备课。‎ ‎  2.如何组织学生复习。‎ ‎  3.范例教学论、最优化教学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 ‎  4.提高教学效率的策略。‎ ‎  七、学校德育 ‎  (一)识记 ‎  1、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 ‎  2、德育过程本质、结构与基本矛盾;‎ ‎  3、德育原则概念、德育的途径与方法;‎ ‎  (二)理解 ‎  1、德育的目标确定依据、我国初级阶段中学的德育目标 ‎  2、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思想品德的基本因素;思想品德形成基础 ‎  3、德育的基本原则: 导向性原则,疏导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写和原则,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  4.德育的组织形式:教学,团队、学生会及其活动特点、内容和形式,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特点、内容和形式,社会实践活动特点、内容和形式 ‎  (三)运用 ‎  1、通过案例分析和理解德育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规律 ‎  2、运用德育基本理论分析新时期德育教育中的新问题、新方法;‎ ‎  七、班主任工作 ‎  (一)识记 ‎  1、班集体概念、班级管理的功能和目的 ‎  2、班主任概念、班主任的地位作用和工作的意义 ‎  (二)理解 ‎  1、班集体的特征与发展阶段 ‎  2、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  3、班主任领导方式:权威型、民主型、放任型 ‎  4.班级管理内容 ‎  5、班主任了解学生的内容与方法 ‎  (三)运用 ‎  1、运用所学班集体和班主任工作的基本理论分析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2、通过案例分析和理解班集体及班主任基本理论和观点;‎ ‎  八、教育研究与教育改革 ‎  (一)识记 ‎  1、教育研究的内涵、性质、类型 ‎  2、教育研究方法。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 ‎  3、教育改革含义、作用 ‎  (二)理解 ‎  1、教育研究发展趋势 ‎  2、教师在教育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  3、掌握教育研究中收集资料、分析资料的方法和手段;掌握叙事、随笔等反思性、质性研究方法。‎ ‎  4、了解国外教育改革背景和趋势。‎ ‎  5、理解国内教育改革的历史、现状和背景;了解国内近期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价值取向和具体进展情况。‎ ‎  (三)运用 ‎  1、能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我国教育改革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现象。‎ ‎  2、能够运用各种教育研究方法开始教育科学研究。‎ ‎  第二部分 心理学 ‎  一、心理学概述 ‎  (一)识记 ‎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  2、心理学的产生、独立与发展。‎ ‎  (二)理解 ‎  1、心理学研究的任务;‎ ‎  2、普通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的关系、教育心理学的关系;‎ ‎  3、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  (三)应用 ‎  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心理学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意义。‎ ‎  二、认知过程 ‎  (一)识记 ‎  1、感觉的概念、感受性、感觉阈限、感觉的适应、感觉的对比、感觉后效;‎ ‎  2、知觉的概念、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似动现象、诱导运动、错觉;‎ ‎  3、注意的概念和特点、有意注意、无意注意、有意后注意、注意的起伏现象、注意稳定性、注意广度、注意分配、注意转移;‎ ‎  4、记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有意识记、无意识记、机械识记、意义识记、保持、遗忘、再认、有意回忆、无意回忆、追忆、前摄抑制、倒摄抑制、记忆的系列位置效应、艾宾浩斯遗忘规律;记忆的几个品质;‎ ‎  5、思维的概念和特点、思维的种类、思维的品质、创造性思维;‎ ‎  6、问题解决的概念;‎ ‎  7、想象的概念和种类、再造想象与创造想象、幻想;‎ ‎  8、言语的概念和特点;严于的感知与理解。‎ ‎  (二)理解 ‎  1、感觉的种类;‎ ‎  2、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关系;‎ ‎  3、感觉间的相互作用;‎ ‎  4、感觉与知觉的关系;‎ ‎  5、知觉的特征;‎ ‎  6、影响注意稳定性、注意广度、注意分配、注意转移的条件;‎ ‎  7、影响识记的因素;‎ ‎  8、思维的过程;‎ ‎  9、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  10、问题解决的阶段;‎ ‎  11、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  12、创造想象对活动的意义;‎ ‎  13、言语的种类。‎ ‎  (三)应用 ‎  1、运用感知觉的规律提高直观教学的效果;‎ ‎  2、运用注意的规律提高学生课堂的注意力;‎ ‎  3、运用记忆和遗忘规律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 ‎  4、联系实际说明机械识记的必要性和意义识记的优越性;‎ ‎  5、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根据记忆和遗忘的规律防止不必要的遗忘;‎ ‎  6、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  7、结合学生谈谈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活动的能力;‎ ‎  8、根据言语感知与理解的特点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  三、 情感和意志过程 ‎  (一)识记 ‎  1、情绪和情感的概念及其关系;‎ ‎  2、情绪与情感的种类;‎ ‎  3、意志的概念与特征;‎ ‎  4、意志品质。‎ ‎  (二)理解 ‎  1、情绪与情感的功能;‎ ‎  2、意志行动的过程。‎ ‎  (三)应用 ‎  1、根据情绪与身心健康的关系谈谈如何调节人的情绪;‎ ‎  2、谈谈对学生意志力的培养。‎ ‎  四、 人格心理 ‎  (一)识记 ‎  1、人格的概念与特征;‎ ‎  2、需要的概念;‎ ‎  3、动机的概念;‎ ‎  4、气质的概念;‎ ‎  5、性格的概念;‎ ‎  6、智力、创造力的概念;‎ ‎  7、智力的结构、创造力的结构。‎ ‎  (二)理解 ‎  1、人格的结构;‎ ‎  2、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  3、需要的种类;‎ ‎  4、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  5、动机的种类、功能;‎ ‎  6、气质类型的特点;‎ ‎  7、性格的类型;‎ ‎  8、影响性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  9、智力结构的有关理论,尤其是多元智力理论;‎ ‎  10、影响智力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  (三)应用 ‎  1、谈谈如何培养学生优良的性格;‎ ‎  2、如何根据学生气质特征因材施教;‎ ‎  3、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  4、多元智力理论与新课程改革。‎ ‎  五、人生全程发展 ‎  (一)识记 ‎  1、人生全程发展的概念、人生全程发展观;‎ ‎  2、个体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划分及年龄特征;‎ ‎  3、认知结构、认知发展、图式、同化与顺应等概念;‎ ‎  4、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 ‎  5、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  6、科尔伯格关于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的划分。‎ ‎  (二)理解 ‎  1、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 ‎  2、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基本观点及其评价;‎ ‎  3、艾里克森关于人格发展的基本观点及其评价;‎ ‎  4、科尔伯格关于儿童道德发展的基本观点及其评价。‎ ‎  (三)应用 ‎  1、根据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谈谈如何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 ‎  2、根据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谈谈如何培养小学生(或中学生)的人格发展;‎ ‎  3、根据科尔伯格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谈谈如何提高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 ‎  六、小学生心理发展特征 ‎  (一)识记 ‎  1、小学生动作发展的特点 ‎  2、感知觉发展的特点 ‎  3.记忆发展的特点 ‎  4、思维与智力发展的特点 ‎  5、言语发展的特点 ‎  6、情感发展的特点 ‎  7、个性发展的特点 ‎  (二)理解 ‎  1、道德发展的特点 ‎  2、小学生人际关系发展的特点 ‎  (三)应用 ‎  1、根据小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提高小学生的认知能力 ‎  2、根据小学生情感发展特点丰富小学生的情感体验 ‎  3、根据小学生个性社会性发展的特点促进小学生个性、社会性的发展 ‎  4、根据小学生道德发展的特点提高小学生的道德能力。‎ ‎  七、学习理论 ‎  (一)识记 ‎  1、学习的概念 ‎  2、安德森、加涅、奥苏伯尔关于学习的划分 ‎  3、替代性强化的概念 ‎  4、发现学习 ‎  5、有意义言语学习 ‎  6、加涅的智慧技能 ‎  7、观察学习的过程 ‎  8、先行组织者的概念与作用。‎ ‎  (二 )理解 ‎  1、桑代克与苛勒关于学习的过程、学习的实质 ‎  2、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与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 ‎  3、华生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  4、布鲁纳的发现学习与奥苏伯尔接受学习的比较 ‎  5、加涅对教学心理学的贡献 ‎  6、罗杰斯的有意义学习与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的区别 ‎  7、加涅的认知加工学习观。‎ ‎  (三)应用 ‎  1、强化对学习的意义 ‎  2、斯金纳关于行为塑造、程序教学的意义 ‎  3、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意义 ‎  4、加涅关于学习结果的划分与学生的全面发展 ‎  5、罗杰斯的非指导性学习理论对新课程改革的意义。‎ ‎  九、知识的学习与迁移 ‎  (一)识记 ‎  1、知识的概念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 ‎  2、安德森关于知识的分类 ‎  3、概念的学习 ‎  4、规则学习及其方式 ‎  5、问题解决学习 ‎  6、程序性知识学习的一般过程 ‎  7、策略的概念与种类 ‎  8、学习中的主要认知策略 ‎  9、学习中的主要监控策略 ‎  10、学习迁移的概念、迁移的种类 ‎  (二)理解 ‎  1、知识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 ‎  2、规则学习的条件 ‎  3、问题解决的策略 ‎  4、陈述性知识的掌握方式 ‎  5、陈述性知识的教学策略 ‎  6、程序性知识的掌握方式 ‎  7、程序性知识的教学策略 ‎  8、迁移的共同要素说、概括化理论、关系理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迁移的产生式理论 ‎  9、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  (三)应用 ‎  1、如何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概念 ‎  2、如何帮助学生掌握陈述性知识 ‎  3、如何帮助学生掌握程序性知识 ‎  4、如何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  5、如何促进学生有效地迁移。‎ ‎  十、学习动机 ‎  (一)识记 ‎  1、学习动机的概念 ‎  2、自我效能感 ‎  3、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  (二)理解 ‎  1、动机的种类 ‎  2、成就动机理论 ‎  3、归因理论 ‎  4、自我效能理论 ‎  5、学习动机对学习结果的影响。‎ ‎  (三)应用 ‎  1、教师如何帮助学生正确归因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  2、根据学习动机理论谈谈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  十一、教师心理 ‎  (一)识记 ‎  1、角色的概念 ‎  2、角色期待 ‎  3、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 ‎  4、教师的人格特征 ‎  5、教师的行为特征 ‎  6、教师期望效应(皮革马利翁效应)‎ ‎  7、专家型教师 ‎  8、心理健康。‎ ‎  (二)理解 ‎  1、教师角色期待的形成 ‎  2、教师职业成长的过程 ‎  3、专家型教师与新手教师的比较 ‎  4、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 ‎  5、教师的压力与应对 ‎  6、教师的职业倦怠与干预。‎ ‎  (三)应用 ‎  (1)如何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如何促进教师的成长?‎ ‎  (2)如何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 ‎  第三部分 教育政策法规 ‎  一、教育政策法规基础知识 ‎  (一)识记 ‎  1.教育政策、教育法规的概念。‎ ‎  2.我国教育政策、法规的体系、类型、结构及特征。‎ ‎  3.教育法律规范、教育法律关系、教育法律适用、教育行政执法、教育法律责任、教育法律救济等教育法学基本概念。‎ ‎  (二)理解 ‎  1.教育政策、法规在国家政策、法规体系中的地位;教育政策、法规的功能。‎ ‎  2.教育政策的制定、实施、评价、调控与教育法规的制定、执行(适用)、监督等过程程序。‎ ‎  3.有关教育法律规范、教育法律关系、教育法律适用、教育行政执法、教育司法、教育法律责任、教育法律救济等教育法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  (三)运用 ‎  1.能够辩析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的联系与区别。‎ ‎  2.能够运用教育政策、教育法规(或教育法学)基本理论分析小学教育中的政策、法律问题案例。‎ ‎  二、现行主要的教育政策及重要规定 ‎  (一)识记 ‎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育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教育政策文献的名称、颁布时间及其与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密切相关的政策规定。‎ ‎  (二)理解 ‎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育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教育政策文献的基本精神和它们对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意义。‎ ‎  (三)运用 ‎  能够运用上述教育政策文献的主要思想、观点及其有关的政策规定,分析小学教育中的政策问题案例。‎ ‎  三、现行主要的教育法律法规及重要规定 ‎  (一)识记 ‎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有关教育的主要条款;‎ ‎  2.我国现行教育法律的的名称、颁布与开始施行的时间。‎ ‎  3.我国教育基本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关于教育方针、教育(办学)基本原则、公民受教育权、教育基本制度、学校和学生的权利与义务、教育投入与条件保障、法律责任等方面的重要法律规定。‎ ‎  4.《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修订)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教育单行(专门)法律关于义务教育的制度、方针、领导与管理体制、实施主体与职责、学生、学校、教育教学、经费保障与教师的权利和义务、资格和任用、培养和培训、考核、待遇、奖励及法律责任等方面的重要法律规定。‎ ‎  5.《教师资格条例》关于教师资格的获得条件和撤销、丧失法定情形等规定。‎ ‎  (二)理解 ‎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性质、地位和意义。‎ ‎  2.《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教育法律的相关内容及法律规定。‎ ‎  3.《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教育相关法律的主要内容及其有关规定。‎ ‎  4.《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禁止使用童工条例》、《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教育行政法规的主要内容及其有关小学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规定。‎ ‎  4.《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 ‎ 、《中小学校园环境管理的暂行规定》、《小学德育纲要》、《小学管理规程》、《中小学德育规程》、《教育行政处罚暂行实施办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以及《小学教师职务试行条例》、《小学班主任工作暂行规定》(试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奖励规定》、《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浙江省中小学学生人身安全事故预防与处理办法》等教育规章和教育规范性文件的主要内容及其有关小学教师、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规定。‎ ‎  (三)运用 ‎  1.能够识别不同的教育法规类型:教育法律、教育行政法规、地方性教育法规、部门教育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等。‎ ‎  2.能够运用我国现行的教育法律法规及有关法律规定,判别现实中的教育违法现象,分析教育违法问题。‎ ‎  四、“依法执教”、预防常见违法行为(侵权)等方面的知识内容 ‎  (一)识记 ‎  “依法执教”的涵义和依法执教的标准(或要求)。‎ ‎  (二)理解 ‎  1.依法执教的意义。‎ ‎  2.教师违法(侵权)行为的主要类型(侵犯学生受教育权、人格权、隐私权、生命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肖像权、名誉权、财产权、著作权以及性侵害和不作为违法侵权)及表现特征 ‎  3.教师违法(侵权)行为的主要法律责任。‎ ‎  4.预防教师违法(侵权)行为的必要措施。‎ ‎  (三)运用 ‎  能够按照“依法执教”标准(或要求),进行案例分析,判别现实中的教师违法现象和侵权行为,明确相应的法律责任,并能提出必要的预防措施。。‎ ‎  Ⅳ.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  一、考试形式 ‎  闭卷,笔试。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限定用时150分钟。‎ ‎  二、试题类型 ‎  (一)选择题 ‎  (二)名词解释 ‎  (三)简答题 ‎  (四)论述题 ‎  (五)材料分析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