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8.36 KB
  • 2021-05-17 发布

【中学科二】2019下教资笔试最后三套卷(三)参考答案

  • 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1 - 2019下教资笔试最后三套卷(三)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1.D【解析】杜威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之一,他论述教育的本质观点 有“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学校即社会”,从而认为教育是 无目的的。故本题选D项。 2.B【解析】教育的历史性是指教育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反映一定历史时期 的特点。结合题干信息,目前我国的教育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教育存在不同,正是体 现了教育的历史性。故本题选B项。 3.D【解析】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是“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教育理想 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故本题选D项。 4.C【解析】学校精神文化又称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主要包括办学宗 旨、教育理念、道德观念等。故本题选C项。 5.A【解析】内发论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来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题 干中弗洛伊德所强调的性本能属于内在因素,属于内发论的代表观点。故本题选A 项。 6.A【解析】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 方法。故本题选A项。 7.D【解析】行动研究法的主体是教师,是以提高行动质量和解决实际问题为首 要目标的研究方法,题干描述的是行动研究法的概念。故本题选D项。 8.B【解析】目的游离评价模式是由美国学者斯里克文提出的,主张把评价的重 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到“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来。故本题选B项。 9.D【解析】现代课程评价的理念是发展性评价和激励性评价,评价的特点是立 足过程、促进发展。故本题选D项。 10.C【解析】这句话强调了在教学过程中既要传授知识,又要进行思想品德教 育,即达到知、情、意的统一。故本题选C项。 11.A【解析】陶冶教育法是指教师创设良好的情境,自觉利用自身因素,潜移默 化地培养学生的品德的方法。故本题选A项。 - 2 - 12.D【解析】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 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故本题选D项。 13.A【解析】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对他的其他特征做相似判断, 这就是晕轮效应,也称光环效应。故本题选A项。 14.B【解析】创造性的研究表明,创造性与智力并非成简单的线性关系,二者既 有独立性,又在某种条件下具有相关性,在整体上呈正相关趋势。高智商是高创造性 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故本题选B项。 15.C【解析】班杜拉不同于其他的行为主义者,认为期待因素影响人的行为,他 认为有两种期待:一种是结果期待,一种是效能期待。结果期待指的是个体对某个行 为是否导致某个结果的期待;效能期待指的是个体对自己能否完成某种行为的期待。 效能期待和自我效能感的含义是一致的。根据题中所描述,该学生的结果期待高,效 能期待低。故本题选C项。 16.D【解析】情绪和情感的组织功能表现为积极的情绪和情感具有调节和组织作 用,消极的情绪和情感则具有干扰、破坏作用。情绪的动机功能强调的是情绪能够激 励人的活动,提高人的活动效率。根据题干信息,题干强调了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的 情绪状态带来的结果,属于组织功能。故本题选D项。 17.B【解析】少年期是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具有半幼稚、半成熟的特 点。故本题选B项。 18.A【解析】近景的直接性学习动机是指由活动的直接结果所引起的对某种活 动的动机,这种动机很具体,但不够稳定,容易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故本题选A 项。 19.D【解析】正例是指包含着概念或规则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例证,麻雀和 燕子作为正面例子说明鸟的本质特征,故本题选D项。 20.A【解析】题干所述的是学生社交恐惧的表现,社交恐惧是学生恐惧症中的 常见类型。恐惧症是对特定的无实际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非理性的惧怕,除社交恐惧 外,恐惧症还包括单纯恐惧症和广场恐惧。故本题选A项。 21.A【解析】题中学生在老师在时认真学,不在时就放松了要求,可见受老师的 约束更大,故选择专制型。民主型是师生共同维护纪律,放纵型是教师对学生不做约 束,任务型是以明确目的为导向形成的纪律。故本题选A项。 - 3 - 二、辨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22.【参考答案】 错误。智育不仅仅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文化知识与技能的教育。因为虽然智育的任 务主要是用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武装学生,教给他们基本技能、技巧,发展他们的智 力。但在智育的过程中,也要注重教授学生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如兴趣、情 感、意志等的教育。由此可见,智育不能狭隘地理解为对学生进行科学文化知识与技 能的教育。因此本题说法错误。 23.【参考答案】 错误。备课不仅仅是钻研教材,写教案。因为备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它包括 备教材、备学生、备教学法,具体来讲就是要研读课程大纲以及教科书等,还要了解 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方法、学习兴趣等;同时备课还要制定教学进度计划,包括学 年计划、单元计划、课时计划(教案)。由此可见,备课就是写教案是对备课的狭隘 理解。所以本题说法是错误的。 24.【参考答案】 错误。注意的分散属于注意的不稳定,与注意的动摇是不同的。因为注意的动摇 指的是当注意某一对象时,人的注意不能长时间地保持固定的状态,而是在间歇地加 强或减弱。注意的这种周期性变化称为注意的起伏,有时也称注意的动摇。而注意 的分散就是指的“分心”,是指注意离开了当前应当完成的任务而被无关的事物所吸 引,由此可见,两者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因此本题说法错误。 25.【参考答案】 正确。过多的外部奖励确实会削弱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根据行为主义动机观, 一定的外部奖励确实会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产生激励作用,但是如果过多地使用或者使 用不当,也会产生消极的影响,著名的德西效应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也就是说,外 部奖励使用过多或不当时很可能削弱甚至损伤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因此本题说法正 确。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26.【参考答案】 隐性课程也叫潜在课程、自发课程,指的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 现的课程。 - 4 - 隐性课程的基本类型有: (1)物质性隐性课程。包括学校建筑、教室的布置、校园环境等。 (2)制度性隐性课程。包括学校管理体制、学校组织机构、班级管理方式等。 (3)观念性隐性课程。包括隐藏于显性课程之中的意识形态,学校的校风、学 风,有关领导与教师的教育理念、价值观、知识观、教学风格、教学指导思想等。 (4)心理性隐性课程。主要包括学校人际关系状况,师生特有的心态、行为方式 等。 27.【参考答案】 一堂好课的具体标准如下: (1)教学目标明确。教师上课时明白这堂课要使学生掌握一些什么知识和技能, 要学会什么方法等。 (2)重点突出。教师授课时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化难为易。 (3)内容正确。教师讲授的知识必须是科学的、确凿的、符合逻辑的。 (4)方法得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善于对各种教学方法创造性地加以 运用,力求使教学取得较好效果。 (5)表达清晰。教师上课语言要流畅、生动、明白易懂。 (6)组织严密。教师授课的进程次序分明,有条不紊,教学各环节进行紧凑。 (7)课堂气氛热烈。整个课堂要始终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 性。 28.【参考答案】 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有: (1)问题的表征。个体解决有关问题时,常常受到问题的类型、呈现的方式等因 素的影响。 (2)功能固着。功能固着是指一个人看到某个制品有一种惯常的用途后,就很难 看出它的其他新用途。 (3)反应定势。反应定势是指以最熟悉的方式做出反应的倾向,定势的作用存在 两面性。 (4)酝酿效应。酝酿效应打破了解决问题不恰当思路的定势,从而促进了新思路 的产生。 (5)原型启发。原型启发是指从其他事物上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 5 - (6)情绪与动机。肯定、积极的情绪状态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7)个体的智力水平。个体的智力水平是影响问题解决的极重要的因素。 29.【参考答案】 中学生情绪调节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转换认知角度 换一个角度再重新看待发生的事情,纠正原有的认知,负面情绪就会消除。 (2)自我暗示 自我暗示是运用内部语言的形式来调节情绪的一种有效方法。 (3)调节期望值 要学会知足,对于不可能达到的目标,不现实的目标最好不去设想。 (4)适当宣泄 人的情绪处于压抑状态时,应该加以宣泄,进行适当的合理的宣泄,情绪才能使 情感达到平衡的状态。 (5)转移注意力 当坏情绪来临时,可通过转移注意力来平静情绪,如走出去、户外运动、听听音 乐等。 (6)升华 升华可以将情绪情感激起的能量引导到对人、对自己、对社会都有利的方面。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 30.【参考答案】 (1)材料中的“我”使用了因材施教原则。这一原则是指教育者应根据学生的 年龄特征、个性差异以及思想品德发展的实际现状,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加强德育 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材料中,“我”了解了该女生性格内向的具体原因,有针对性引 导,并多次暗地里给她创造机会:把她的演讲稿、学习心得等多次在班上进行展示, 并在学校广播站广播,帮助该生重拾信心,体现了因材施教原则。 (2)进行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主要有: ①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发展特点和能力水平。这是实行因材施教的前提和 基础。材料中的教师通过观察,发现该学生性格孤僻,并深入了解了其性格孤僻的原 因,对该学生的个性特点、发展特点和能力水平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这是因材施教 - 6 - 的前提。 ②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要对不同生活环境、成长经历和个性 特点的学生,采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来进行教育。材料中,该老师有意将班上宣传委 员的位置空缺,多次暗地里给该学生创造机会,把她的演讲稿、学习心得等多次在班 上进行展示鼓励其发挥个人特长,作文也获得了学校的“新蕾奖”。最终,帮助该生 恢复自信,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③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迅速,自尊心 强,强烈关注自己的个性。材料中,该女生在初中阶段,遭到班主任三番五次的严厉 批评,致使她的自我效能感降低,自尊心受挫;但是高中阶段,在“我”的有计划地 用心鼓励下,该女生对自身评价逐渐客观,性格也变得开朗,也愿意与同学交流了, 学习上也取得了很大进步。 31.【参考答案】 (1)日记内容主要反映出初中生的自我意识和情绪情感两个方面的心理变化特 点。 ①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自我意识中独立意向的发展,出现了成人感,产 生反抗心理;同时强烈关注自己的个性和自我形象,自我评价也更加全面,从关注生 理的自我(关注身高、外貌)向心理的自我转变(关注自己的烦恼、感受),更多关 注自己内心世界。材料中,该男生不愿意继续成为父母眼里的孩子,也觉着自己不再 是“小小少年”,说明了其独立意识的发展;出门时候,与父母拉手,嫌丢人,关注 自己在同学和老师的眼中的形象与个性,体现了自我意识中关注自己个性和自我形象 的一面。 ②情绪情感的发展主要表现为: 情绪上的冲动性和两极性;心理上出现闭锁性,很多事情难以启齿,无从倾诉; 同时性意识的萌芽,在异性面前容易紧张。材料中,该少年为了一个小问题,会与同 学争得面红耳赤;当答不出老师的提问时,又会觉得羞愧难当,其情绪强度高低变 化体现了情绪的冲动性和两极性;当跟女同学打个招呼会感到脸红心跳,体现了性意 识的萌芽;虽然有这些烦恼,但是不知道向谁倾诉,表面上却装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 子,体现了其情绪的闭锁性和内隐性。 (2)针对该少年的问题,建议如下: ①培养该少年情绪自知力和情绪调节能力; - 7 - ②引导该少年转换认知角度,学会向父母倾诉心声; ③对该少年加强教育,理解性心理的变化,认识异性交往的意义; ④教会该少年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当坏情绪来的时候,可以走出去、听听音乐, 调节下自己的注意力; ⑤充实学校的精神生活,如通过实际锻炼提高情绪调节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