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8 MB
  • 2021-08-25 发布

高中历史第3章北魏孝文帝改革第2节孝文帝的改革学案北师大版选修1

  • 1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二节 孝文帝的改革 学习目标: 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1.重点:掌握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 2.难点:分析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之间 的关系,探究文化认同对巩固和深化改 革的影响。 教材整理 1 冯太后主持的改革 1.制定官吏俸禄制 (1)原因:北魏前期吏治腐败,贪污现象严重。 (2)内容:规定官吏俸禄由国家筹集,按级别发放,各级官吏不得征收自筹。 (3)影响: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吏治。 2.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 时间 冯太后采纳汉族谋臣的建议,于 485 年颁布均田令 内容 ①荒地和私有土地都归入分配之列 ②凡有户籍的居民,都分给一定数量的土地,但土地不能买卖 ③受田农民每年必须向国家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丁男还要负担一定 的徭役和兵役 影响 ①以法律的形式承认了受田者的土地占有权和使用权,改变了赋税征 收的混乱状况 ②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③缓和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和各民族的融合,为北 魏政权提供了稳定的经济基础 3.实行三长制 (1)目的:为了遏制豪族隐匿户口,增加小农数量。 (2)作用:加强了国家对地方基层的控制,使均田制得以顺利推行。 4.改革朝廷礼仪和社会风俗 加速了鲜卑和北方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深度点拨] 冯太后的改革在历史上起到的作用 历史的发展离不开杰出人物的推动作用,冯太后在当时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中起到 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 教材整理 2 孝文帝亲政与迁都洛阳 1.孝文帝亲政:490 年,冯太后病逝,孝文帝亲政。 2.迁都洛阳 (1)原因 ①平城地处边塞,气候寒冷干旱,农业生产条件差。 ②位置偏北,交通不便,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③保守势力强大,也不利于学习和接受先进的汉文化。 (2)过程:以讨伐江南齐国为名,设计迁都。 (3)意义 ①便于加强对中原的统治。 ②有利于对汉文化的学习和吸收,从而为深入开展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深度点拨] 如何认识孝文帝的迁都 孝文帝迁都,实质上是一场是否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的斗争。以孝文帝为首的改革派,为 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迁都洛阳,这是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巩固统治的关键性行动,为后来的 一系列改革奠定了基础。 教材整理 3 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1.迁都前 (1)推行汉制:进行官制和礼制改革。 (2)继续推行均田制。 (3)改革传统的官员考核办法。 2.迁都后 (1)重点:改革鲜卑原有的风俗习惯,推行汉制。 (2)内容 改服饰 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 讲汉话 30 岁以下的官员不得讲鲜卑语 改汉姓 将鲜卑复姓改为单音汉姓 改籍贯 已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籍 建立门阀制度 参照魏晋的门第制度,为鲜卑贵族划分门第 通婚姻 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 (3)意义:促进了民族文化的融合,有利于巩固北魏统治政权。 [深度点拨] 如何认识孝文帝的汉化政策 孝文帝崇尚汉族文化,实行一系列的汉化政策,提高了鲜卑族的文化水准,是西北各民 族陆续进入中原后民族融合的一次总汇,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知识网络 史论要旨 1.孝文帝前期改革有力地促进了北魏经济 的恢复和发展,进一步巩固了北魏政权, 为后来推行更深层次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2.孝文帝崇尚中原文化,推动了政权向汉 族王朝统治模式的转化,这是西北地区各 民族陆续进入中原后民族融合的一次总 汇,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 作用。 探究点 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和意义 史 料 解 读 史料一 车驾南伐……自发都至于洛阳,霖雨不霁,仍诏六军发轸(即 车)。高祖戎服执鞭,御马而出,拜臣起颡于马首之前……高祖乃谕 群臣曰:“今者兴动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苟欲班师无以垂之 千载……若不南銮,即当移都于此,光宅土中(指建都洛阳)机亦时矣, 王公等以为如何?议之所决,不得旋踵,欲迁者左,不欲者右。”…… 高祖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谋南伐, 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 阳。 ——《魏书·李冲传》 注意省略号在 史料一中的作 用,抓住其前 后的信息。 史料二 北魏兴起于蒙古高原,初以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为首 都,为便于向南扩张而以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为南都,后遂迁都 平城。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平城被称为北京。 ——华林甫《中国地名史话》 注意“盛 乐”“平 城”“洛阳” 等关键词。 【史料应用】 (1)史料一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高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高祖采取了什么策略? 【提示】 事件:孝文帝迁都洛阳。目的: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策略:继续南征和迁都洛阳二者必选其一。 (2)根据史料二,归纳北魏迁都的过程及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北魏迁都洛阳的原因 是什么。 【提示】 过程:由盛乐迁至平城,再迁至洛阳。 特点:不断南迁。 原因:北方保守势力强大,经济落后,外来威胁严重;中原先进政治、经济、文化的吸 引;统治中原地区的需要。 【史论拓展】 孝文帝迁都的原因和意义 1.原因 (1)为了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2)为了解决都城粮食供应的严重匮乏问题。 (3)为了避开来自北方柔然族的侵扰。 (4)为了摆脱平城地区鲜卑贵族盘根错节的势力网,削弱他们对政治的影响力。 (5)根本目的是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改革鲜卑旧俗,深化改革,使北魏王朝以华 夏正统姿态雄踞中原,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 2.意义 为孝文帝深化改革创造了条件,有利于中原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政治统治秩序的稳定, 为民族融合注入了新的活力,是北魏政权进一步封建化的有力保障。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 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 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材料二 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 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跋氏旧的社会制度 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 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归纳孝文帝“迁都”对改革的作用。从材料看,孝文帝“改革之心”坚 定的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孝文帝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规范解答】 第(1)问,作用主要从移风易俗角度分析;原因从社会习俗改革需求、对 汉文化的仰慕等方面归结。第(2)问,根据材料“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 的民族关系”来进行总结。 【答案】 (1)作用:减少改革阻力,为彻底移风易俗(如禁鲜卑语、讲汉话等)创造条件。 原因:北魏风俗落后,迫切需要改革;孝文帝仰慕汉族文化,改革热情高。 (2)问题:民族关系问题(或鲜卑族与汉族文化的差异)。 1.公元 484 年,北魏帝国掀起一场反腐风暴,郡县长官因贪污被处死的有四十余人……。 这一举措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哪一措施( ) A.推行均田制 B.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C.新的租调制 D.设立三长制 【解析】 公元 484 年,孝文帝下诏实行俸禄制,同时制定惩治贪污的办法,这些措施 使吏治有所好转。 【答案】 B 2.“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孝文帝改革中能改 变这种状况的是( ) ①均田制 ②三长制 ③整顿吏治 ④改穿汉服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 题干材料反映了在旧的宗主督护制下农民的悲惨生活,①②③均有助于改善 这种状况,④是重要的汉化政策,和题干没有直接的必然联系,故选 C 项。 【答案】 C 3.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出现了一批“冬则居南,夏则居北”的候鸟般的“雁臣”,这 种现象说明( ) ①部分鲜卑贵族对迁都存在对立情绪 ②鲜卑族人与故乡的联系难以彻底割断 ③孝文 帝通过局部的让步来保证全局 ④迁都因为多数人的反对最终宣告失败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决心并未因保守贵族的反对而动摇,最终取得成功,因此 ④表述有误,排除,故选 A 项。 【答案】 A 4.北魏孝文帝不仅娶汉族士族地主的女儿为妻,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汉族大地主 范阳卢氏家族。他这样做的基本出发点在于( ) A.缓和民族矛盾 B.密切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的联系 C.平息阶级矛盾 D.加快鲜卑等北方少数民族汉化步伐 【解析】 孝文帝的做法是想通过这种政治联姻的方式把两族统治者的利益和命运紧密 联系在一起,以巩固统治,只有 B 项符合题意。 【答案】 B 5.孝文帝是中国著名的改革家,其改革措施多次被后人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高祖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兴。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 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 降爵黜官,各宜深戒,如此渐习,风化可新。” ——《魏书·献文六王传·咸阳王元禧传》 材料二 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提出:“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 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 (1)材料一中孝文帝改革的中心内容是什么?推行策略如何? (2)概括材料二中赵翼的观点。你如何理解赵翼这一观点。 【解析】 第(1)问,要求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回答,注意对材料的正确解读。第(2) 问,先概括材料观点,然后结合所学知识从全面性与客观性等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 (1)中心内容:推广汉话(汉化政策)。策略:按年龄逐步推行;严格惩罚故意 违反者。 (2)观点:北魏政权的灭亡源于“汉化”政策。理解:该观点是片面的。“汉化”政策有 利于北魏社会的进步。该观点全盘否定了北魏“汉化”举措的积极作用,北魏政权的败亡与 “汉化”措施无关。 学业分层测评(八) (建议用时:45 分钟) [学业达标] 1.孝文帝改革中的哪一制度,使北魏农民的负担大为减轻,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增多 ( ) A.推行均田制 B.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制 C.设立三长制,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D.推行新的租调制 【解析】 实行与均田制相适应的新的租调制,改变了原先赋税征收上的混乱现象,在 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答案】 D 2.下面是北魏时期实行的一种制度,该制度( ) A.是中央官制,加强了集权 B.意在减轻农民的负担 C.健全了基层行政体制 D.使政府对人民的统治松弛 【解析】 三长制是地方行政制度,不是中央官制,排除 A 项;这种制度保证了国家赋 役的征收,并没有减轻人民的负担,排除 B 项;该制度使政府加强了对人民的统治而不是放 松统治,排除 D 项。 【答案】 C 3.北魏前期的新政卓有成效,主要表现为( ) ①形成了一整套政治经济的制度 ②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③巩固了北魏政权 ④使鲜卑族的社会生活发生巨变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解析】 北魏前期改革是全方位的,涉及政治、经济方面,是针对北魏社会矛盾,为 解决社会问题而改革,但④得益于后期改革,故选 C 项。 【答案】 C 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有利于其直接控制黄河流域的是( ) A.迁都洛阳 B.实行汉化措施 C.推行均田制 D.采纳汉族统治制度 【解析】 洛阳地处中原腹地,交通便利。北魏迁都洛阳,有利于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 制;而平城地处塞北,交通不便,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答案】 A 5.右图是出土的北魏文官陶俑,你从中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 ) ①任用汉族地主 ②推行三长制 ③胡汉服装融合 ④接受汉族 文化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由北魏文官陶俑图像无法判断是否为汉族地主,故①错 误;三长制是孝文帝改革地方的制度,材料无法体现,故②错误;文官陶俑体现了汉服和胡 服的搭配,故③正确;服饰的变化说明北魏接受汉族文化,故④正确。 【答案】 D 6.移风易俗是孝文帝改革后期的侧重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其目的在于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B.其内容涉及服装、语言、婚姻等众多方面 C.其结果有利于鲜卑贵族巩固对中原的统治 D.其影响是鲜卑族因丧失自身特色而走向衰落 【解析】 解题关键是要对移风易俗的改革措施全面理解,孝文帝移风易俗的改革促进 了鲜卑族的进步和发展,而不是衰落。 【答案】 D [能力提升] 7.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北魏孝文帝的文化习俗改革是从婚俗改革开始的……拓跋贵族与汉族高门建立了 广泛的姻亲关系……太和二十年改鲜卑复姓,在把宗族十姓改为汉姓的同时,还特别规定十 姓百世不通婚……颁行按汉族服饰制定的衣帽式样……禁止百官尤其是年纪在 30 岁以下的官 员在朝廷中讲鲜卑语,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北语即鲜卑语,正音即汉族所讲语言)。 ——史仲文主编《中国全史》 (1)概括材料中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2)有人认为孝文帝的汉化政策使一个有近千年历史的纯粹的鲜卑族、鲜卑文化、鲜卑语 言很快消亡。你同意这一观点吗?说明你的理由。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逐条概括即可。第(2)问,属于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 可。 【答案】 (1)禁止鲜卑族同姓通婚,提倡与汉族通婚;改鲜卑姓为汉姓;改穿汉服;学 说汉话。 (2)①不同意。一个民族必须善于学习先进民族的思想文化和生活观念,大胆移风易俗, 才能不断发展壮大,使本民族立于不败之地。 ②同意。风俗习惯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习先进文化的过程中,必须注 重维护本民族的特性,保护传统文化。(两种观点,任选其一,言之有理即可)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 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材料二 材料三 北魏洛阳平面图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魏主”迁都的原因。 (2)结合材料三,说明北魏洛阳平面图反映了什么问题。北魏迁都洛阳对以后孝文帝进一 步改革有何影响? 【解析】 第(1)问,回答北魏迁都洛阳的原因时要注意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即原都城 平城的不利因素和迁都洛阳的有利因素。第(2)问,观察图片可知,北魏洛阳城的建设已深受 汉族文化影响;可从有利于孝文帝改革的角度分析影响。 【答案】 (1)要与汉族同“文轨”,即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要把都城设在“文治”先 进的地方;要有利于“移风易俗”的改革;黄河流域历来是帝王兴起之地;北方柔然的进犯。 (2)问题:北魏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影响:为以后进一步深化改革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有利于新的改革措施的实施。 9.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北魏王朝于孝文帝太和十七年(公元 493 年)“定迁都之计”。十八年“二月甲辰, 诏天下,喻以迁都之意。十二月壬寅,革衣服之制”。十九年“六月己亥,诏不得以北俗之 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克所居官。丙辰,诏迁都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 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二十年“诏改姓为元氏”。并任用南朝儒士制定礼乐制度,仿效 南朝建立士族制度,同汉族通婚。 ——《北朝时期龙门石窟与洛阳历史文化》 (1)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的汉化措施。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价孝文帝的汉化政策。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中“定迁都之计”“革衣服之制”“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 于朝廷”“死葬河南,不得还北”“诏改姓为元氏”“仿效南朝建立士族制度,同汉族通婚” 概括措施即可。第(2)问,对孝文帝的汉化政策的评价要注意全面地、辩证地进行分析,既要 看到其积极作用和存在的问题,同时又能总结出规律性的结论和认识。 【答案】 (1)措施:迁都洛阳;改穿汉服;在朝廷中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改籍贯, 迁都之民死后葬洛阳;皇族改姓元氏;仿南朝制定士族制度;同汉族通婚。 (2)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的移风易俗,加速了北魏社会的封建化;促进了民族交流和融合。 消除了鲜卑民族特性的全盘汉化,使拓跋贵族迅速腐化堕落,为北魏发展埋下了隐患。改革 必须在立足自身主体性和文化土壤的基础上,学习其他先进文明,不能直接移植、生搬硬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