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3.00 KB
  • 2021-08-26 发布

【历史】四川省成都市新津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4月月考(入学考试)试题(解析版)

  • 1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四川省成都市新津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4月月考(入学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礼记﹒王制》记载:“平民祭把祖先的献礼是:春天荐韭菜,夏天荐麦子,秋天荐黍子,冬天荐稻子;韭菜配以鸡蛋,麦子配以鱼,泰子配以小猪,稻子配以鹅。”这说明商周时期 A. 重农抑商意识严重 B. 小农经济的盛行 C. 对农耕经济的重视 D. 注意农牧业协调发展 ‎【答案】C ‎【解析】平民祭祀祖先,是希望先祖赐福,献礼是各种谷物和动物,表明百姓对谷物和动物的重视,即对农耕经济的重视。故答案为C。重农抑商意识出现于商鞅变法以后,排除A项;由材料内容看不出小农经济的盛行和农牧业的协调发展,排除BD项。故选C。‎ ‎2.从汉朝到唐朝,土地兼并被视为国之大害,千方百计加以抑制。宋朝开历史之先河,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但农作物产量倍增,工商业盛况空前,市民阶层壮大。这说明 A. 土地兼并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剥削 B. 租佃经营方式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 C. 不抑兼并政策导致了贫富分化严重 D. 放任土地兼并会导致政府税源锐减 ‎【答案】B ‎【解析】宋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等政策推动了农工商业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说明租佃经营方式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B项正确;“不抑兼并”等政策能够促进农工商业的发展不能说明地主减轻了对农民的剥削,A项错误;贫富分化严重和政府税源锐减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CD两项错误。‎ ‎3.明清时期,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这说明 A. 私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 重农抑商政策被废弛 C. 手工业商品化程度提高 D. 新的生产方式已经产生 ‎【答案】C ‎【解析】材料“尽逐绫绸之利”强调的是江南地区的农户主要从事丝绸的买卖和手工业生产,C选项符合题意;私营手工业得到发展的说法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B选项排除;材料未涉雇佣关系,不能体现资本主义萌芽,D选项排除。‎ ‎4.宋代时“坊市制”已经瓦解,商民们竞相开设商铺,各种“违章建筑”层出不穷,面对城市秩序混乱,宋朝政府专门设立“街道司”;为适应蓬勃发展起来的街市,宋政府还在街道两旁测量距离,竖立“表木”;徽宗时正式征收“侵街房廊钱”。这说明宋朝 A. 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管理的变化 B. 市打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C. 为增加收入巧立名目收取杂税 D. 商业发展不再受重农抑商政策限制 ‎【答案】A ‎【解析】由材料“宋代时‘坊市制’已经瓦解……宋朝政府专门设立‘街道司’”“为适应蓬勃发展起来的街市,宋政府还在街道两旁测量距离”等信息可知,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管理的变化,故选A;材料并未体现市在时间上的突破,排除B;材料中政府的做法是必要的城市管理措施,而不是巧立名目收取杂税,排除C;宋代依然固守重衣抑商政策,商业的发展依然受到封建政府的限制,排除D。‎ ‎5.下列各项叙述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选项 史实 结论 A 春秋战国时期,商人地位提高,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 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 B 秦汉至隋唐,“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 商业发展水平很高,突破了“抑商”政策的限制 C 宋朝时,市分散在城中,“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监管 D 清朝时期,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中国对外贸易被禁止 ‎【答案】A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商业繁荣,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A项结论符合史实,故答案为A项。秦汉至隋唐,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排除B项;北宋时期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而不是不再监管,排除C项;闭关锁国政策并非完全禁止中外贸易,而是严格限制中外贸易,排除D项。‎ ‎6.明清时期实行闭关和海禁政策,但至鸦片战争前,中国的对外贸易额仍在世界贸易中有举足轻重地位。中国的茶叶、丝绸和瓷器等商品遍及世界各地,全世界生产的白银大半流人中国。这说明当时 A. 闭关和海禁政策实际上没有实施 B. 官方朝贡贸易取代私商主体地位 C. 自然经济的解体带来市场的繁荣 D. 中国农耕文明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答案】D ‎【解析】闭关锁国政策下,中国的茶叶、丝绸等依然大量外销,大量白银流入中国,证明当时中国农耕文明发展程度较高,选项D正确;选项A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中并未涉及官商和私商的主次之分,两者地位的排序与题无关,排除B;当时自然经济尚未解体,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才开始解体,排除C。‎ ‎7. 一位美国历史学家这样总结道:在欧洲的海外扩张中最重要的人物不是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而是那些拥有资本的企业家们。对这一点最恰当的解释是 A. 企业家为航海活动提供了物质支持 B. 凸显了企业家的作用 C. 资本的发展和需求是海外扩张的根本原因 D. 否认了航海家们的贡献 ‎【答案】C ‎【解析】从题干“拥有资本的企业家们”可知此处考查的是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即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对海外扩张的需求。A、B、D均与材料不符,故答案选C。‎ ‎8.如图是不同时期威尼斯每年从亚历山大里亚(埃及地中海沿岸港口)进口香料数量的变化情况。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A. 商业危机的爆发 B. 传统商路被断绝 C. 美洲被发现开发 D. 商业革命的发生 ‎【答案】D ‎【解析】图表信息反映了地中海贸易的衰落,这是由于欧亚新航路开辟后,随着商业革命的发生,欧洲的贸易中心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故D正确;商业危机的爆发和传统商路被断绝都发生于新航路开辟前,而图表所示的16世纪初已经开通了欧亚新航路,排除A、B;美洲的发现和开发导致了欧洲的价格革命,而不是商业革命,与图表现象无关,排除C。故选D。‎ ‎9.新航路开辟以后,随着殖民扩张和世界贸易的发展,大量金银流人西欧,导致金价下跌,货币贬值,由此引起西欧经济、政治的一系列变化。这些现象被称之为“价格革命”。这里的“革命”是指 A. 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兴起 B. 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C. 加速了资产阶级力量的增长 D. 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答案】C ‎【解析】新航路的开辟,西方殖民者从美洲等地掠夺的大量贵金属流入欧洲,造成物价迅速上涨,货币贬值,被称为价格革命,价格革命使从事商品生产的资产阶级实力上升,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故C正确;1765年工业革命开始,15、16世纪新航路开辟,A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价格革命使人民生活水平相对下降,B错误;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排除D。‎ ‎10.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葡萄牙成为世界一流强国,但它们的地位随后却被荷兰取代,17世纪被称为“荷兰世纪”,但荷兰的地位后来被英国取代,这说明 A. 经济体制是衡量国家是否先进的基本依据 B. 军事实力是国家国际地位的根本 C. 英国的经济代表了世界经济整体发展趋势 D. 国家的综合实力决定其国际地位 ‎【答案】D ‎【解析】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等国称霸世界,相继成为世界一流强国,其决定因素是国家的综合实力,故答案为D项;A项说法错误,排除;军事实力只是国家综合实力的组成部分,不起决定作用,排除B项;C项说法片面,排除。‎ ‎11.如图是东西方两幅航海的地图,以下说法符合历史史实的是 A. 都是资本主义萌芽和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B. 其历史活动的政治经济目的基本相同 C. 呈现的都是东西方航海史上的壮举 D. 都引发和促成了东西方的社会转型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是15世纪末欧洲的地理大发现的新航路开辟以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险,因此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都是东西方航海史上的壮举,故C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郑和船队远航不是资本主义萌芽产物,故A选项错误;郑和下西洋属于朝贡贸易,新航路开辟伴随着西方殖民活动的开展,其政治经济目的不同,故B选项错误;郑和航海并未能促成中国转型,故D选项错误。‎ ‎12.据统计,19世纪前期中国茶叶出口占中国贸易总出口量的一半以上,但到了19世纪后期,茶叶出口却出现萎缩,甚至滞销的情况。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 中国关税主权完全丧失 B. 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 C. 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D. 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答案】D ‎【解析】19世纪后期,中国茶叶出口却出现萎缩,甚至滞销的情况,这说明中国茶叶的竞争力下降,这是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反映,故D正确;茶叶出口和关税无关,故A错误;茶叶出口萎缩不能说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故B错误;材料中没有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的信息,故C错误。‎ ‎13.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的做法,在通商口岸较为盛行。这一做法 A. 客观上促进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B. 冲击了洋务企业的运作 C. 反映西方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 D. 反映了中外的平等共处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在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严重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而材料中这一做法有利于减少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阻碍,客观上促进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因此A选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这一做法影响的是私人投资创办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与洋务企业的运作没有直接关系,B选项错误;资本输出是指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或资本家为了获取高额利润或利息在国外进行的投资和贷款,与材料中中国人借用外国人名字创办新式企业不符,C选项错误;这是在近代列强侵略中国的背景下产生的特殊现象,中外并非和平共处,D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4.以下是1895—1919年民族工业发展情况一览表 ‎ 年份 ‎ 新办民族工业总数 ‎ 新增民族工业资本(万元) ‎ 平均每年设厂数 ‎ 平均每年新增资本(万元) ‎ ‎1895—1900 ‎ ‎100 ‎ ‎4500 ‎ ‎16.7 ‎ ‎750 ‎ ‎1901—1911 ‎ ‎340 ‎ ‎5600 ‎ ‎31 ‎ ‎510 ‎ ‎1912—1919 ‎ ‎470多 ‎ ‎13000 ‎ ‎75 ‎ ‎1625 ‎ 其中,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发展的内部条件是 A. 国民政府奖励发展实业法令的颁布 B.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 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的掀起 D.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实施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95—1919年间民族工业出现两个发展高潮的内部原因是,人民群众掀起了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运动,C项正确;国民政府是在1924——1927年间的国民革命运动中建立并发展起来的,A项错误;1912年清政府被推翻,其政策与1912——1919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关,B项错误;“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是1927年建立的南京国民政府发动的,D项错误。‎ ‎15.1935年11月,国民政府以紧急法令宣布改革币制,施行法币政策,至全面抗战前夕,收兑民间银币物计白银3亿多盎司,并由中央、中国、交通三大银行统制了外汇买卖业务。币制改革的实施 A. 促使了民族工业黄金时代的到来 B. 导致了国统区恶性的通货膨胀 C. 构筑了抗战胜利坚实的物质基础 D. 保证了集中财力以应抗战之需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至全面抗战前夕,收兑民间银币银物计白银3亿多盎司”可知币制改革有利于集中财力以应抗战,故D正确。民族工业黄金时代的到来是在一战期间,故A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币制改革的不利影响,故B选项排除。构筑抗战胜利的坚实物质基础是对材料作用的夸大,故C选项排除。‎ ‎16.刘国良在《中国工业史:近代卷》中指出:1937年,重工业资本在工业中只占9.2%,工厂数占18.5%。到了1942年,重工业资本在国统区工业中则占78.86%,工人占48.69%,动力设备占81.85%。导致重工业比重大幅度提升的主要原因是 A. 重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 B. 国民政府借鉴苏联的模式 C. 抗战发展军工企业的需要 D. 国统区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答案】C ‎【解析】重工业一直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之一,但是基于中国的国情中国的重工业发展相对落后,因此A选项无法解释为何抗战期间突然比重上升,故错误;B选项,根据史实国民政府并没有借鉴苏联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而是更多参考资本主义工业发展模式;C选项,根据材料这个变化主要发生在抗战期间,此时国民政府采取战时体制,所以此时的工业发展主要是为了服务于抗战需要,故C选项正确;根据所学,抗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遭到巨大的冲击,且根据材料展示只是重工业的比例的变化,而并未涉及工业总量的提升,为此D选项不符合题意。‎ ‎17.1948年8月,某人写到“沪上抢购之风,日益如炽,所有日用百货,各店都抢购一空,……本公司半日之间货已购空。”导致此现象发生的直接原因是 A. 日本侵略导致社会经济崩溃 B. 国民政府恶性通货膨胀政策 C. 美国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D. 官僚资本的压迫和捐税负担 ‎【答案】B ‎【解析】1948年8月,中国已经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错误;1948年国民党政府在国统区滥发纸币,导致物价飞涨,通货膨胀严重,存钱不如存物,从而导致了抢购风潮,故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美国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故C错误;官僚资本的压迫和捐税负担,是材料中的抢购风潮的深层原因,不是材料中的抢购风潮的直接原因,故D错误。‎ ‎18.晚清民国时期,女子的社会地位不断发生变化,而评价女人“美丽”的标准也不断演化。下表反映了 时间 美丽女人标准 ‎1900—1909年 会说洋话的大脚女人 ‎1910—1919年 敢于婚姻自由的女人 ‎1920—1929年 才华横溢的女人 ‎1930—1939年 穿着时髦的名媛 ‎1940—1949年 投身政治的名女人 A. 女性经济地位得到提高 B. 近代教育推动男女平等 C. 女子开始关心国家命运 D. 社会价值风尚发生变化 ‎【答案】D ‎【解析】评价女性的标准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从服饰、婚姻思想,再到政治,说明社会价值风尚在变化,选项D正确;近代中国女性的经济地位并未有明显提高,排除A;材料未反映出教育的作用,排除B;选项C错在“开始”,排除。‎ ‎19.如图为中国电影局档案记载的新中国成立前后上海市上映影片变化情况。据此可知 A. 欧美电影在中国已丧失了市场 B. 国家意识形态影响影视艺术发展 C. 新中国初期文化氛围相对宽松 D. 国产电影制作技术得到迅猛发展 ‎【答案】B ‎【解析】‎ 旧中国的电影带有半殖民地色彩,表现为英美电影排片比重大,新中国民族独立,电影排片受到国家形态的影响,国产电影和苏联电影逐渐成为主流,B正确;材料表明欧美电影在中国仍有一定市场,排除A;受严峻的国际国内环境的影响,新中国初期文化氛围并不宽松,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电影技术问题,排除D。‎ ‎20.20世纪50年代,国家一方面通过农业互助合作,解决土地改革后部分农户生产资料不足、劳力、资金短缺的困难,促进农业发展;另一方面又实施“进口替代”政策,通过出口部分农产品换回发展重工业所需的生产资料。以上做法 A. 改变了农业落后面貌 B. 促进了工农业平衡发展 C. 适应了当时国家战略需求 D. 打破了西方对中国经济封锁 ‎【答案】C ‎【解析】‎ ‎“20世纪50年代”,国家帮助农户解决生产困难,促进农业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出口部分农产品换回“发展重工业所需的生产资料”,最终结果是解决了国家工业化需要的生产资料问题,故C正确;材料没有交代“农业落后”尤其是生产力落后的问题得以“改变”;没有说明“工农业平衡发展”的数据;也没有相关“西方对中国经济封锁”得到解决的信息,所以A、B、D项都是错误的。‎ ‎【点睛】本题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探索时“实事求是”的精神。‎ ‎21.1958年,全国掀起了大招工的浪潮,职工总数从上年度的3100万剧增至5194万。1961年,中央又作出大幅度精简职工的决策。随后两年,全国共减少城镇职工2546万人。这一变化 A. 不利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B. 是“左”倾错误发展的结果 C. 导致了中央对国民经济的调整和整顿 D. 说明当时生产力不足以支撑快速城市化 ‎【答案】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大跃进运动的开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严重超过了城市承受能力,因此,1961年,中又作出大幅度精简职工的决策,D正确;A不合题干主旨,排除;B是纠正“左”倾错误的表现,排除;C是纠正“左”倾错误的具体措施,排除。‎ ‎22.改革开放之初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有权归集体,承包经营权归农户,称为“两权分离”。2016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顺应农民保留土地承包权、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意愿,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再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形成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的格局,这一变化 A. 促进了农村生产关系出现根本性变革 B. 展现了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持久活力 C. 标志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退出历史 D. 从法律上肯定了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 ‎【答案】B ‎【解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改革开放之初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到当今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的“三权分置”,反映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持久活力,B项正确;改革开放的前提是坚持社会主义,农村生产关系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A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两权分离”到“三权分置”,得到了深化,并没有退出历史,C项错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土地所有权归集体,国家并没有从法律上肯定农民拥有土地所有权,D项错误。‎ ‎23.20世纪80年代初,火车、轮船和长途汽车上到处是拎着装有建筑材料、纺织品和食品等商品样本的大包小包的乡镇企业推销员,形成了“推销员满地跑”的景象。这一景象 A. 表明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 B. 反映出商品市场的活跃 C. 直接推动了国有企业改革 D. 体现了私营企业的活力 ‎【答案】B ‎【解析】乡镇企业的“推销员满地跑”,说明这些企业是自己找市场,这说明当时中国的商品市场较为活跃,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乡镇企业的销售状况,而不是生产状况,故无法得出A项结论,排除;材料现象虽推动了国有企业改革,但并非直接推动力,其只能起到间接的推动作用,故排除C项;乡镇企业不属于私营企业,而是集体所有制企业,故排除D项。‎ ‎24.下图所示是改革开放新时期重大历史事件时间轴,其中,对空白的三个时间曾经发生的事件解读正确的是 A. ①实行了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经济政策和政治制度 B. ②带动了珠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 C. ③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世界经济的增长 D. 以上三个事件都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的表现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世界经济的增长,③正确,故选C;1980年我国设立了四个经济特区,经济特区实行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经济政策,政治制度与其他地区一样,是社会主义制度,①错误,排除A;1990年我国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带动了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②错误,排除B;①②③都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措施,不属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排除D。‎ 二、材料题 ‎25.经济结构的变化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历程。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各方面主要表现 材料二 明清时期,耕地面积增长速度己经明显落后于人口膨胀规模,形成了严重的人地矛盾。在农具、耕作技术等环节上较之前代发展相对有限,过于富余的劳动力导致牛耕普及程度逊于前代,即使在地力尚算肥沃的江南地区,精耕细作越来越偏向“多劳”倾向,陷于劳动力过量投入.与此同时农业也出现了新的情况,高产作物引进和推广一定程度缓解了人力。而在江南等地区,经济作物如棉花、茶叶等品种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总体而言,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体,严重限制了社会财富积累和商品生产的扩大。 ‎ 材料三 ‎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陈启沅回到缫丝传统悠久的家乡南海简村,创办继昌隆缫丝厂。他从外国购进锅炉一座,……同时,陈启沅在简村和附近的吉水村一带招收男女工(以女工占大多数)数十人,亲自给这些新工人教授“仿西人缫丝之法”,择了个好日子,投茧开工,取名为“继昌隆”,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个民族资本经营的机器缫丝厂。 ‎ ‎——邢甲志《清末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创办人陈启沅》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并分析其产生的历史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明清时期农业生产难以突破小农经济制约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近代中国经济结构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历史条件。‎ ‎【答案】(1)基本特征: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历史条件: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渐普及;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统治者采取重农政策。‎ ‎ (2)特点:高产作物的引进;农作物品种增加(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仍为传统耕作方式;劳动力投入多;农业生产效率没有显著提升。 ‎ 原因:人地矛盾突出;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发展缓慢;农民的赋税负担重;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维护君主专制的需要。‎ ‎(3)变化: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条件: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外商企业利润刺激;洋务运动技术的诱导。‎ ‎【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一中“农夫行饷田,闺妾起缝素”,“种谷必杂五种,以备灾害”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条件:根据材料一中“牛耕”、“铁农具”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确立和国家重视等方面,分析其产生的历史条件。‎ ‎(2)特点:根据材料二中“高产作物引进和推广”,“经济作物……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人口膨胀”,“牛耕普及程度逊于前代”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农作物品种、生产目的、耕作方式、生产效率等方面,概括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特点。原因:根据材料一中“严重的人地矛盾”,“农具、耕作技术等环节上较之前代发展相对有限”,“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体”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生产关系、生产力、国家政策、社会政治等方面,分析明清时期农业生产难以突破小农经济制约的原因。‎ ‎(3)变化:根据材料三中“创办继昌隆缫丝厂”,“从外国购进锅炉一座……招收男女工(以女工占大多数)数十人”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中出现了民族资本主义。条件:根据所学知识,从自然经济解体、外商企业刺激和洋务运动诱导等方面,分析变化的历史条件。‎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一 宋朝最初未能收复边陲各省,后来又丢失了整个北中国,但宋代文明在别的方面达到顶峰也是事实。宋政府在广州、泉州、福州等地设立了市舶司,多次派使臣赴海外招徕外商并管理对外贸易。两宋亦利用民间力量来广招外商,友好往来。……政府甚至向外国商人开放仕途,同时制定了保护外商合法权益的法律,如《户婚律》中对外商来中国经商死后的财产处理作了专门规定。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二 明清时期对外国策的变化,以及东西方传统商路的改道,古老的丝绸之路遭到遗弃,失去了传统的意义与价值。从14、15世纪开始,欧洲人另辟的新商路使中国在古代世界的主流地位被取代,崭新的欧洲资本主义文明通过……积极的对外扩张,积累了大量资金,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费正清《剑桥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 年份 ‎ 进出口贸易总值 ‎ 世界贸易中的地位 ‎ 外汇 储备 ‎ 工业成品占 ‎ 出口贸易比 ‎ 贸易伙伴 ‎ ‎1978年 ‎ ‎206亿美元 ‎ 第22位 ‎ ‎/ ‎ ‎45.2% ‎ 几十个 ‎ ‎1997年 ‎ ‎3250.6亿美元 ‎ 第10位 ‎ ‎1399亿美元 ‎ ‎86.9% ‎ ‎227个 ‎ ‎——改编自苏星的《新中国经济史》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繁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对外政策的变化,并分析14、15世纪“欧洲人另辟的新商路”产生的影响。‎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对外开放的角度,概述中国政府为推动对外贸易发展而采取的举措。指出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重要意义。‎ ‎【答案】(1)原因: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崛起,传统的陆路贸易受阻;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重农抑商政策松动;宋代造船、航海技术先进等。‎ ‎(2)变化:实行海禁或闭关锁国。影响:欧洲的主要商路和国际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引起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促进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3)举措: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经济特区;开放大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辟长三江、珠三角等经济开放区;设立海南省,划定海南为 经济特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地区。加入亚太经合组织;从“复关”谈判到“入世”谈判。意义: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一中“宋朝最初未能收复边陲各省”,“宋代文明在别的方面达到顶峰”,“政府甚至向外国商人开放仕途,同时制定了保护外商合法权益的法律”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陆上丝绸之路受阻、经济重心南移、重农抑商政策松动和造船、航海技术先进等方面,分析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繁荣的原因。‎ ‎(2)变化:根据材料二中“明清时期对外国策的变化”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对外实行海禁或闭关锁国政策。影响:根据材料二中“欧洲资本主义文明通过……积极的对外扩张,积累了大量资金,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结合所学知识,从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和世界市场形成等方面,分析14、15世纪“欧洲人另辟的新商路”产生的影响。‎ ‎(3)举措:依据材料三中“1978年”、“1997年”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对外开放的角度分析,可知中国政府为推动对外贸易发展,通过设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港口城市等,初步建立起了对外开放的格局,并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力度,同时还采取了加入亚太经合组织、争取“复关”到“入世”谈判等举措。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7.下面四幅漫画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人们的购物方式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支付手段也从传统的现金到现代的刷卡、移动支付、刷脸支付等多种方式。‎ 朱慧卿漫画 请结合所学知识,选取其中两张或两张以如图片,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进行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实正确,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一:论题:改革开放前后新中国经济体制发生了变化。(选择图一,图二)‎ 论述:经过“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在我国逐步确立。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国家实行统购统销,发行票证来解决物质供应的紧张局面,城乡居民只有持票证到供销社才能买到日用生活品。20世纪80年代,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和对外开放的发展,生产力得到解放,物资供应逐步丰富,我国逐步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百货商场逐渐取代供销社成为人们新的购物场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从计划经济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们的购物方式也了巨大变化,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示例二:论题: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购物方式,影响人们的社会生活。(选择图一、二,四)‎ 论述:上世纪70年代,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通过发行票证来解决物资供应的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我国逐步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票证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改革开放使人们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人们可以去商场自由购物。‎ 进入21世纪,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商务快速崛起,网络购物拓宽了人们的购物渠道,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综上,经济的发展和科技进步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改变着人们的购物方式。‎ 若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等角度拟定论题,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新中国成立以来,人们的购物方式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从图一购物到供销社到图二购物到商场,可得出论题:改革开放前后新中国经济体制发生了变化。论述:可从“一五”计划后确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国家实行统购统销、物质匮乏,说明图一城乡居民只有持票证到供销社才能买到日用生活品。可从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和对外开放促进生产力解放、物资供应逐步丰富、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说明百货商场成为人们新的购物场所。最后,进行总结:人们购物方式的变化,反映了我国从计划经济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