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9.50 KB
- 2021-08-30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河北望都中学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9月月考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 命题人:王学敏 审题人:王宏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共60分每小题1.5分)
1. 反映我国禅让制被世袭制度所代替的史料是( )
A. 《国语》中记载“防风后至,禹杀而戮之”
B. 《越绝书》“禹穴之时,以铜为兵”
C. 《左传》“茫茫禹迹,划为九州”
D. 《礼记》“天下为家…大人世及以为礼”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反应映夏朝存在的史料。夏朝的基本特征是王位世袭制,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由公天下变为家天下。A的意思是“防风氏的首领晚到一步,大禹就杀了他 ”;B的意思是“ 到了禹的时代,用铜做兵器打仗”,C的意思是“《禹贡》中将天下划为9个州,后来泛指中国”。所以只有D符合题意
考点: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点评:做好这道题首先要能够理解每个选项的意思,然后再考虑夏朝的基本特征。本题属于中等难度题。
2.《吕氏春秋》记载:“微子启虽长,系庶出,不得立;纣王虽幼,以嫡立。”材料反映了
A. 财产继承的原则 B. 兄终弟及的传统
C. 任人唯才的要求 D. 宗法制的基本法则
【答案】D
【解析】
“以嫡立”就是以嫡长子立的意思,这遵循的是宗法制的基本法则,选D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财产继承问题,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嫡长子继承而非兄终弟及,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体现任人唯才的信息,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以嫡立”是宗法制的基本法则。
3.《左传》载:“其怀柔天下也,犹惧有外侮,捍御侮者,莫如亲亲,故以亲屏周。”材料涉及的制度是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行省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题干 “故以亲屏周”是关键信息。结合所学,西周建立后,为巩固对周边的统治,大规模分封诸侯,在重要地区建立统治据点,形成对全国的控制网,故B符合题意;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末期民主推选部落或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故A不符合题意;《左传》相传是春秋末期的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而秦朝推行郡县制,而元朝实行行省制,时间不符,故CD不符合题意。
4.据史料记载,春秋时期诸侯称“王”现象很少,到了战国时期,许多诸侯纷纷称“王”。这反映了
A. 春秋战国时期逐渐走向统一
B. 春秋时期周天子势力强大
C. 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走向瓦解
D. 战国时周天子无法控制诸侯
【答案】C
【解析】
【详解】“到了战国时期,许多诸侯纷纷称“王”表明春秋战国政治秩序遭到挑战,从侧面佐证了分封制走向瓦解,故C符合题意;材料没有诸侯国逐渐减少的信息,故A不符合题意;春秋时期周天子威性下降,势力衰弱,故B
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反映周天子与诸侯的关系,故D不符合题意。
5.《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除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堙(yīn)谷,直通之。”这一举措
A. 加强北部边防
B. 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有效管辖
C. 是岭南地区归入中央王朝管辖的开端
D. 使“西南夷”地区开始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九原位于秦朝北部,根据材料可知,秦朝修建了直通云阳的道路,这有利于加强北部边防,选项A正确;材料未涉及对少数民族的管理,选项B排除;九原属于北方,选项C、D排除。
6.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曾出现了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变化,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 交通发展的需要
B. 疆域拓展的需要
C. 经济文化交流的需要
D. 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
【答案】D
【解析】
【详解】分封制下周王室没有对地方形成有效的控制,郡县制下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所以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故选D项;交通发展、疆域拓展和经济文化交流都不是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出现变化的最主要的原因,排除ABC项。
7.秦始皇结束了诸侯割据的局面,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该制度的核心是
A. 规定皇权至高无上
B. 中央设三公九卿
C. 地方推行郡县制度
D. 颁布秦律,严刑峻法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的决策方式而言的,具体说就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至行使立法、行政、司法等权力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中央集权这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由此可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使地方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中央权力高度集中于皇帝,其核心正是皇权的至高无上,因此A选项正确。B、C选项都是在皇权至上的基础上建立的该制度的具体体现;D选项不是该制度的核心内容,不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8.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和教化,郎中令掌宫廷警卫,少府管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宗正管皇室宗族事务等。这反映了古代中国政体的本质是
A. 职分细化,各负其责
B. 化国为家,君权至上
C. 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D. 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答案】B
【解析】
【详解】秦朝的“三公九卿”中的一些职位是专为皇帝事务所设,即皇帝事务与国家事务同等对待,反映出古代中国政体的本质是化国为家,皇权至上,答案为B;材料反映的是这些职位与皇室的关系,A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没有涉及官员产生方式,C错误;材料没有反映D内容,排除。
9.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死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A. 建立中央集权制
B. 实行三公九卿
C. 开创皇帝制度
D. 统一度量衡、货币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秦朝政治制度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抓住题干要求“从政治上看”,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被历代王朝所沿用,对后世影响深远,故A正确;D是经济方面的措施,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BC属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从属于A项,故排除。
10.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这反映出西周政治
A. 实现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权力集中
B. “家天下”开始取代“天下为公”
C. 具有血缘关系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的特点
D. 实行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西周的封建社会……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存在着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反映了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相结合,体现了血缘关系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的特点,故C正确;西周尚未形成权力集中的体制,故A错误;“家天下”取代“天下为公”在夏朝已经开始,故B错误;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现了中央集权制度,西周时期没有实行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故D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有几级的封建……存在着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西周时期家国一体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
11.“宰相”两字的古文注解揭示了中国古代从“王国”转换成“帝国”后所形成的相权的本质。“宰”有控制、掌握之意,原为“罪人在屋下执事者”,后引申为宰制的意思。“目接物曰相”,故相又有“交接扶助”之意。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相权的本质是
A. 是皇权的分权制约力量
B. 由皇权决定并为其服务
C. 统帅百官以及协调政务
D. 拥有较为独立的施政权
【答案】B
【解析】
【详解】相权对皇权来说是有一定威胁的,而不是皇权的分权制约力量,故A错误。宰相的职能是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宰相的权力是皇帝赋予的,是为皇权服务的,皇帝的需求决定着相权的大小,因此,中国古代相权的本质是由皇权决定并为其服务的,故B正确。宰相虽然具备这两个特点,但并不是相权的本质,故C D项错误。
12.下列选官制度的标准按顺序排列正确的是世官制(夏商周)→察举制(汉朝)→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科举制(隋唐宋)
A. 血缘→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
B. 功绩→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
C. 血缘→品行才学→门第声望→考试成绩
D. 血缘→门第声望→品行才学→考试成绩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商周时期的选官制度是世卿世禄制度,标准是血缘关系;汉朝察举制的选拔标准是孝廉;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的选拔标准是门弟声望;唐朝时期科举制的选拔标准是考试成绩,因此C选项符合题意;汉朝察举制的选拔标准是孝廉,因此A选项排除;世官制的标准是血缘,因此B选项排除;九品中正制的选拔标准是门弟族望,因此D选项排除。
13.西汉时,主父偃提出的“令请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的办法非常高明,被武帝立即采用。汉武帝此举意在
A. 加强中央集权
B. 加大反腐力度
C. 削弱宰相权力
D. 缓解皇族矛盾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推恩令,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此举目的在于打击地方王国势力,增强中央集权,A项正确;多设立侯国,与反腐问题无关,B项错误;王国问题的解决与中央的宰相权力削弱无关,C项错误;增多王国数量,在不激化皇族的矛盾的情况下,削弱王国实力是主要目的,其目的不是缓和皇族矛盾,D项错误。
【点睛】主父偃提出的“令请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即汉武帝推行的“推恩令”。
14.汉武帝期间,丞相权位受到严重打击,以致人们视相职位畏途。下列属于削弱丞相职权的措施是
A. 设立“内朝”和“外朝”
B. 创设刺史制度
C. 颁布“推恩令”
D.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汉武帝削弱丞相职权的措施主要是设立内朝和外朝,A项正确;刺史的主要职能是监察地方高官和诸侯王,B项错误;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是为了解决王国对中央集权的威胁,C项错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要用思想的“大一统”维护政治的“大一统”,与削弱相权无关,D项错误。
【点睛】中国古代通过分化事权削弱相权,加强中央集权。
15.“欲天下之治,莫如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国小则亡邪心”(《贾谊·治安策》)。这段话反映了贾谊的治国观点是
A. 再次实行分封制
B. 夺取王侯的爵位
C. 削弱和分散王国实力
D. 剥夺王国的权利和封地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 “ 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结合所学可知,贾谊的治国观点是要分散和削弱诸侯国的实力,C
项正确;“众建诸侯”目的是为了“少其力”,而不是真正要再次实行分封制,A项错误;“众建诸侯”与并没有要夺取诸侯的爵位,也不是要直接剥夺王国的权力和封地,BD两项错误。
16.下面是秦朝与唐代的中央官制示意图。两图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
A. 唐代中央官吏日渐增多 B. 唐代以分权而得以集权
C. 唐代尚书省的权力最大 D. 太尉的权力下放到兵部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秦朝和唐朝中央机构示意图可知,唐朝对相权进行分割,其实质在于加强皇权,选项B正确;材料反映的主旨是唐代相权的削弱,而非官员数量的变化,排除选项A;唐代三省掌管均为宰相,共同执掌行政权,仅仅依靠材料信息无法得出尚书省权力最大,排除C;秦朝和唐朝,兵权均掌握在皇帝手中,排除D。
17.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曾发出这样的感叹:“中国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选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甚至称之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隋唐时期该“发明”创设的出发点在于
A. 抑制门阀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B. 弘扬儒学正统,选拨优秀人才
C. 防范武将专权,完善官僚体制
D. 强化君主专制,培养忠臣顺民
【答案】A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经历了世卿世禄制、军功爵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荫官和科举并行制、科举制,隋唐时期正是荫官和科举并行的时期。自魏晋以来,门阀世族通过九品中正制不断扩大势力,至隋唐统一,门阀势力已经成为中央集权发展的极大阻碍,皇帝为扩大选官来源,抑制门阀势力,加强中央集权,便创造出科举制这一选官制度,故答案选A项。弘扬儒学正统,选拔优秀人才可以用来描述西汉时期的察举制,可排除B项;防范武将专权,完善官僚体制描述的是北宋时期的文官制度改革,可排除C项;强化君主专制,培养忠臣顺民描述的是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制度,可排除D项。
18.关于明朝内阁制度的评述,正确的是
①在明初殿阁大学士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②设立后地位日益提高
③是位居六部之上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
④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内阁制的前身是明太祖时期的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时正式设立内阁,符合题意;②后来内阁大臣获得票拟权,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表明其地位日益提高,符合题意;③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不符合题意,排除;④内阁是君主专制的产物,不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不符合题意,排除。故答案为A项。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本题属于记忆型选择题,熟悉内阁制的相关史实即可知道答案。
19.“(明代)大学士成为没有宰相名义的宰相……但大学士毕竟不同于正式宰相,正式宰相可以单独推行政令,大学士便无此权。他只能依靠‘票拟’——签注意见,来窃弄皇帝的权力,只有黑市地位,没有法定地位。”材料意在表达
A. 大学士权力无制度保障
B. 设立大学士有利于限制皇权
C. 大学士擅长于玩弄权术
D. 大学士是宰相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只有黑市地位,没有法定地位”可知,明朝大学士没有法定地位,权力没有制度上的保障,故A项符合题意;大学士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的成员,并不能对皇权起到限制作用,故B项排除;材料并非意在表达大学士擅长玩弄权术,故C项错误;大学士不是宰相,故D项错误。
20.清代一位军机大臣用一首诗来形容自己的工作:“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该诗直接说明了
A. 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处理军国大事
B. 军机大臣在皇帝心目中毫无地位,完全被视为走卒
C. 军机大臣接替丞相职权,替皇帝处理政事
D. 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说军机处的工作是“依样画葫芦”,说明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没有实权,故选A。军机大臣辅助皇帝处理政务,虽没实权,但毫无地位的说法有失偏颇,排除B;军机大臣虽辅助皇帝处理政务,但无宰相的决策权,故接替一说无从谈起,排除C;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但材料侧重于描述军机处的工作职能,而不是其意义,故材料不能直接说明,排除D。
【点睛】本题考查清朝的军机处,易错选项为D,学生在审题的过程中切记一定要细心留意题目的设问条件,如本题的“直接说明”。
21.大规模“改土归流”的政治意义在( )
A. 促进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
B. 改变了当地人民的风俗习惯
C. 创立了新的赋税制度
D. 加强了中央对西南少数民族的控制
【答案】D
【解析】
“改土归流”就是废除西南地区的土司制度,由中央改派流官治理。土司制度源于元代,明成祖时期有土司叛乱,“改土归流”因此开始。雍正时期,实行大规模“改土归流”,其目的是加强对西南地区的控制,故答案选D。A属于经济影响;BC与史实不符,排除。
22.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之处是
A. 参与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B. 参与决策,负责朝廷事务
C. 负责行政,安排地方事务
D. 统领军队,处理各种军务
【答案】A
【解析】
内阁和军机处都是皇帝的助理机构,都参与决策,没有决策权,故A正确;朝廷事务和地方事务均有六部负责管理,故B错误;D属于兵部管理。
23.古代中国与近代英国都出现过内阁制度,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①两国内阁都对君主负责 ②明朝内阁是备皇帝顾问的内侍机构;英国内阁是对议会负责的最高行政机构 ③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英国内阁是权力民主的象征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②③
【答案】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内阁对议会负责,明朝内阁对皇帝负责,故①错误;明朝内阁是内侍机构,英国内阁是最高行政机构,故②正确;明朝内阁是皇权加强的结果,英国内阁是民主制度的体现,故③正确。因此本题答案为C项,ABD项错误。
点睛:组合式选择题解题的技巧是首先确定完全正确或完全错误的选项,然后进行排除即可。本题中①绝对错误,由此排除ABD三项。
24.钱穆曾说:“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厅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钱穆认为皇帝成为“政府的真正领袖”是因为
A. 唐朝设政事堂
B. 元朝设中书省
C. 明朝废除宰相制
D. 清朝设军机处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皇帝成为“政府的真正领袖”是指皇帝越过宰相直接管理行政事务,由此可知此时丞相制度已被废除,作为皇帝秘书机构的内阁出现,答案选C项;A、B还没真正做到材料所说的程度,排除;D选项时间过晚,排除。
25.故宫”军机处”景点的文字说明是这样写的:军机处一日日程噎噎接折(阅读奏折)要要见面(请皇帝旨)要要述旨(拟皇帝旨意)要要过朱(皇帝过目确定)要要交发(下发旨意)……这说明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
A. 纵论军务,谋划战策
B. 辅佐皇帝,参与决策
C. 陪读陪写,赋诗作画
D. 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军机处一日日程”如接折、述旨、过朱和交发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D项正确;军机处虽然涉及军事事务,但没有谋划、决策权,AB两项错误;军机处不是皇帝的书房,职责不是陪读写,C项错误。
26.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称:“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这也是中国传统政治上的大毛病。”下列史实可以为此观点的成立提供依据的是
A. 秦朝推行郡县制
B.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C. 北宋文官任知州
D. 明朝废除丞相制度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题干说的是专制主义皇权的加强,是皇权与相权矛盾斗争的趋势,ABC都说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不符合题意;明朝废除丞相制度,加强了皇权,故本题答案选D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废除丞相
27.中国古代实行君主集权于上、行政体制分权于下的权力制衡体制,它包含两种专制模式,一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二是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下列选项包含这两种专制模式的是。
A.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宋朝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
B. 汉武帝“中外朝制度”;清朝设立军机处
C.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明朝设置内阁制
D. 明朝设置内阁制;清朝设立军机处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它包含两种专制模式,一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二是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因此可以说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明朝设置内阁制,内阁不是正式行政机构,只是辅助皇帝的秘书机构,故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创立内阁。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28.“虽无相名,实有相职。既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责。”以上描述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
A. 秦代的三公九卿制度
B. 唐代的三省制度
C. 元代行省制度
D. 明代的内阁制度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秦朝的三公九卿”“唐代的三省制”不符合材料“无相名”的说法,故AB项不正确;元代行省是地方制度,C不符合题意;明代废宰相,以殿阁大学士来为皇帝襄理文墨,备顾问,因此其“无相名”,后来并可以参机务,又“实有相职”,这是内阁,故答案选择D项。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内阁制
29.《元史·百官志》称:“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据此可知,元行省
A. 最初是中央的派出机构
B. 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
C. 极大地削弱了中央集权
D. 辖区广阔且权力较大
【答案】A
【解析】
从材料信息“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可知,行省最初为中央派出“任军民之事”的机构,是中书省的外派机构,代表中央管理地方,故选A。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极大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排除BC;D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
30.王安石于公元1042年中进士,先后做过苏州通判、常州知州等地方官,到公元1069年被提拔为参知政事。以下对王安石仕途中职位的描述,错误的是
A. 知州负责管理地方行政
B. 通判负责监督州郡长官,放又名“监州”
C. 参知政事行使中央监察权
D. 通判的设置有利于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属于逆向选择题。北宋知州是地方行政长官,负责管理地方行政事务,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通判有监察职能,负责监督地方州郡长官,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北宋行使中央监察权,故C错误,符合题意;通判监督地方州郡长官,这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宋代中央和地方官制相关知识,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通判的监察职能出发,区分通判、知州、参知政事等官职的不同点,即可从逆向思维入手,排除无关选项,得出答案。
31.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到战国时期已经瓦解,被郡县制取代。但是,汉高祖刘邦灭异姓王后,又大封刘姓诸王,“刑白马而盟”,“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分封制的回潮说明
A. 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表现形式
B. 有利于中央集权和政权的长期稳定
C. 西周的分封制被后世普遍推崇
D. 分封对象主要为同姓子弟
【答案】A
【解析】
【详解】血缘分封是分封制度中的一个重要表现,“大封刘姓诸王”在本质上是汉高祖巩固皇权的表现形式,故A正确;相比于分封制来说,郡县制更利于中央集权,故B错误;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已经瓦解,后世基本不沿用分封制,故C错误;材料主旨不是说明分封的对象,而是说明汉高祖为巩固皇权而分封刘姓诸王,故D错误。故选A。
32.唐朝中期,唐政府每年春天都要举行一次恩科(即春季高考)来选拔人才,按当时的制度,规定其工作程序是
A. 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礼部 B.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礼部
C. 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礼部 D. 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礼部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程序是中书草拟,门下审核,尚书执行,而唐朝时期管理科举考试的是礼部,所以B项正确;其它ACD
三项在回答时,都没有按照唐朝史实对行政程序进行正确表述,是错误的。
【点睛】三省六部制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的成熟。
33.时人评说:“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对这番话,下述理解与史实相符的是
A. 东汉察举制度的流弊,推举出来的文人及武将多不适任
B. 唐代科举制度的弊端,考上秀才的寒门子弟才识多平庸
C. 宋代科举取士的结果,导致重文轻武,武将怯于外侮
D. 明代八股取士的遗毒,造成文人品性不端,武人不能打仗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说明了汉代初期实行的察举制此时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弊端,并未真正选拔出德才兼备的官员,结合史实可知这一现象出现在东汉后期,答案选A, B C D三项时间与察举制史实不符。
考点:汉代察举制
点评:本题的考查角度还可以采用如下形式: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这段话充分反映了( A )
A.两汉时期察举制的弊端 B.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的腐朽
C.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影响 D.明清时期八股取士的危害
34.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指出:“至秦汉以来的郡县政治,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绩效”指郡县制
A. 是中央集权制形成的重要环节
B. 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C. 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D. 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郡县制“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可以得出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选项C正确;A、B、D项属于郡县制意义,表述正确,但是不属于深远影响,不符合钱穆观点主旨,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郡县制对中国的深远影响,从本题的关键词“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切入,得出答案。
35.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是
A. 分封制和郡县制
B. 宗法制和郡县制
C. 分封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D. 宗法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材料的意思是,分封制导致了周的灭亡。而秦朝的灭亡并不是推行郡县制,在于暴政,故A正确;周的灭亡主要是的分封制的弊端造成的,而不是宗法制,排除B、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造成秦朝暴政,导致秦朝灭亡,不符合题意,C错误。
36.有学者在研究汉朝制度变革时指出:如果天下是块大奶酪话,在一定时期内,奶酪的大小不变化,那么参与分这块奶酪的人越多,每个人得到的奶酪就越少,也就意味着参加分配的人实力就越小。这里所描述的制度变革是
A. 郡国并行制度
B. 郡县制
C. 推恩令
D. 察举制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诸侯国势力逐渐强大,威胁中央集权,汉武帝时实行推恩令,众建诸侯,地方诸侯国势力日益削弱,无法威胁中央。材料所描述的状况与推恩令相符,故选C项。材料并没有体现郡县制的内容,故排除AB两项;材料不是在讲选官制度,故排除D项。
37.有位学者在论及三公九卿时说:“论其性质,均近于王室之家务官,乃皇帝之私臣,而非国家之政务官,非政府正式之首吏”,政府“有几处亦只是一个家庭规模之扩大”。此材料表明
A. 三公九卿之间相互配合
B. 王室与政府管理职责分开的特点
C. 三公九卿之间互相牵制
D. 权力分工仍带有家国一体的特点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三公九卿“均近于王室之家务官,乃皇帝之私臣,而非国家之政务官,非政府正式之首吏”说明皇室和政府的界限相当模糊,大臣就等于皇帝的私臣,这体现了家国一体的特征,故D项正确;材料信息未涉及三公九卿之间的相互配合和互相牵制,故AC项错误;材料信息是王室与政府管理职责不分,故B项错误。
38.有学者认为,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的演变,是政治文明的一大进步。从制度变革层面看这里的“进步”是指
A. 中央机构行政效率提高
B. 决策程序趋于规范化
C. 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
D. 分权制衡限制了皇权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项没有体现出“制度变革”,故A项错误;三省六部制,中书省和门下省分别掌握决策、审议,都是决策机构,决策程序有一个机构转变为两个机构,体现决策程序趋于规范化,故B项正确;C项是科举制的影响,故C项错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分权制衡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汉政治制度的演变•决策程序规范化
39. 电视剧《大宋提刑官》讲述的是南宋人宋慈判案的传奇故事。历史上确有宋慈其人,据宋慈墓志铭记载,他先后做过“提点广东、江西、湖南刑狱”。历史上与宋慈的“提刑官”职能较为类似的是 ( )
①刺史 ②都察院 ③御史台 ④参知政事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④ D. ①③④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提点刑狱公事,简称提刑官,是中国宋代特有的一种官职名称,主要掌管刑狱之事,并总管所辖州、府、军的刑狱公事、核准死刑等,也有权对本路的其他官员和下属的州、县官员实施监察。“提刑官”有监察之职, 汉朝的刺史负责监察诸侯王和地方官员,御史台是东汉至元朝的中央监察机构,明清时期的都察院由御史台发展而来,主掌监察、弹劾及建议。参知政事是宋朝的副相,掌行政之权,无监察之责。故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古代监察制度
40.明朝建立后,明太祖与臣下讨论元朝灭亡的教训时说: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为避免出现这一弊政,明太祖
A. 设参知政事以分相权
B. 废丞相,权分六部
C. 废行省,设三司
D. 设殿阁大学士作皇帝顾问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人君不能躬览庶政……”等分析可知,明太祖废除丞相,“躬览庶政”,以杜绝大臣专权,故B项正确;A项是宋朝时分割相权的措施,排除;行省是地方行政制度,故C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殿阁大学士,故D项排除。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分析题(共40分41题22分,42题18分)
41.材料解析题我国古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二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一个形成、发展、巩固、强化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武帝施主父(即主父偃)之策,下……,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
——摘自《汉书·诸侯王表》
材料三: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为了解决君相之争,……于1380年,将丞相胡惟庸诛杀,在随后的十年里,大肆捕杀其党羽,株连杀戮3万余人,并对我国政治制度进行了重大改组。
材料四:清朝沿用明朝政治制度,内阁任然是政府的中枢机构。但因受清朝建立并保留下来的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制约,权力有限,使皇帝集权受到较大影响……后来,清朝统治者对中央中枢机构进行了改组。
(1)图一这种行政管理制度创立于哪个朝代?该朝代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统治推行了什么制度?取代了以往的什么制度?
(2)图二这种行政管理系统的名称是什么?
(3)材料二中省略号所代表的是哪一政治制度?
(4)材料三和材料四中明朝和清朝为了进一步强化中央皇权,在政治上分别采取了什么具有代表性的措施?
(5)列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中国社会的两对最主要矛盾。
【答案】(1)秦朝;郡县制;分封制
(2)三省六部制
(3)推恩令
(4)废除丞相,权分六部,设立内阁;设立军机处。
(5)君主与大臣之间的矛盾;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秦、汉、明、清朝采取的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注意材料的解读,联系所学即可得出答案。
(1)由图表可知,这是秦朝采取的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统治,秦朝实行了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
(2)由图表可知是在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有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构成。中书省负责草拟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分工明确,提高了效率。
(3)从材料“汉武帝”“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是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了诸侯的势力,解决了王国威胁中央政府的问题。
(4)明朝:从材料三“将丞相胡惟庸诛杀”可以看出明太祖废除了丞相,权分六部;联系所学可知明成祖设立内阁加强统治。从材料四并联系所学可知在清朝设立军机处,标志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5)根据所学可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君主专制制度,即君主与大臣之间的矛盾;二是中央集权制度,即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选举制度,在三代以前,是与世袭并行的。之后,由于上级的腐化和下级的进步,主持国政者,为求政治整饬起见,不得不逐渐引用下级分子。乡间的贤能,渐有升于朝廷的机会。汉代的用人,是比较没有什么阶级之见的。但是,贵族的势力,本来潜伏着;而是时的选举,弊窦又甚多。遂至激成九品中正之制,使贵族在选举上,气焰复张。结果,就酿成晋初刘毅所说的,“惟能知其阀阅,非复辨其贤愚"。进士科始于隋,科举之制兴于唐,在取士上,是比较公平的。进士科虽亦兼试经义及策,然所重的是诗赋。明经所重的是帖经、墨义。诗赋固然与政治无涉,经学在政治上,有用与否,自今日观之,亦成疑问。明清,考试关防,日益严密。此似不尊重人格,但利禄之途,应试者和试之者,都要作弊,事实上亦是不得不然的。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材料二 下列图片所示为唐代前后期高级官员中,贵族出身的“官二代”“贵二代”以及平民出身的非“官二代”的比例情况。
——摘编自代谦、别朝霞《土地改革、阶层流动性与官僚制度转型:来自唐代中国证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汉代到唐代,选官制度发生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科举制利与弊,并说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
【答案】(1)原因:东汉后期,豪强地主势力发展,选官之权逐渐被世家大族支配;隋唐时期,士族门阀衰落,庶族地主兴起,要求冲破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国家统一,要求把选官权力从地方豪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
(2)利:标准客观,打破了家世、门第的选拔标准;考试程序严格体现公平、公正,考试制度严密;抑制了门阀势力,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弊:不利于选拔真正有思想、有能力的人才,易造成士人忽视实用性的学问。
趋势:从重血缘到重才能,由世袭到考试选拔。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一中“汉代的用人,是比较没有什么阶级之见的。但是,贵族的势力,本来潜伏着;而是时的选举,弊窦又甚多。遂至激成九品中正之制,使贵族在选举上,气焰复张。”等信息结合所学可从东汉后期选官权力被世家大族支配、隋唐时期庶族地主兴起要求冲破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国家强化中央权力的要求等方面分析从汉代到唐代,选官制度发生变化的原因。
(2
)依据材料一中“进士科始于隋,科举之制兴于唐,在取士上,是比较公平的。”等信息及上述问题的作答结合所学可从打破了家世门第的选拔标准、考试程序严格体现公平公正,制度严密、抑制了门阀势力,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等方面指出科举制的积极影响;依据材料一中“诗赋固然与政治无涉,经学在政治上,有用与否,自今日观之,亦成疑问。”、“明清,考试关防,日益严密。此似不尊重人格,但利禄之途,应试者和试之者,都要作弊,事实上亦是不得不然的。”等信息结合所学可从不利于选拔真正有思想、有能力的人才,易造成士人忽视实用性的学问等方面指出科举制的消极影响。依据材料一中信息及材料二中“唐代前后期高级官员中,贵族出身的‘官二代’‘贵二代’以及平民出身的非‘官二代’的比例情况”的变化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是从重血缘到重才能,由世袭到考试选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