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4.50 KB
  • 2021-09-17 发布

2019届一轮复习湘教版:第3章第1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案

  • 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1节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本节复习脉络:‎ 考点一|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 ‎ ‎ ‎[识记—基础梳理]‎ ‎1.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 (1)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 ‎ ①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 ‎ ‎ ‎ ②环境变迁与生物灭绝: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是两大全球性生物灭绝时期。‎ ‎ (2)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 ‎ ①表现:产业革命以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造成自然地理环境的显著变化,如温室效应增强。‎ ‎ ②要求:人类必须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防止过度的开发活动诱发和加剧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注重协调社会经济建设与环境生态保护的关系。‎ ‎2.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以土壤形成为例)‎ 自然地 理要素 对土壤的作用 成土 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 母质 影响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 气候 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外力地貌形态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间接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生物 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与土壤肥力的产生密切相关 地形 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 我国南北方土壤肥力特性差异成因 ‎(1)北方纬度较高,气温较低,有机质分解较少,积累较多;北方雨水较少,水分蒸发较多,表层土壤盐分积累多,故呈碱性。‎ ‎(2)南方纬度较低,气温较高,有机质分解多,积累少;南方雨水较多,淋溶作用强,故呈酸性。‎ ‎ [理解—要点突破]‎ 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 地理要素 相互影响 典例 气候与地貌 气候→地貌 云贵高原的岩溶地貌形成于湿热的气候;西北内陆的风沙地貌形成于干旱的气候条件下 地貌→气候 横断山区山高谷深,气候垂直变化大,形成“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 气候与水文 气候→水文 我国北方河流大多有结冰期;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河流水位变化小 水文→气候 在湖泊、水库周围,空气湿度大,昼夜温差小 气候与生物 气候→植物 ‎→动物 赤道附近为雨林,动物耐热;亚寒带地区则为针叶林,动物耐寒 植物→气候 森林茂盛的地方,周围的气候相对湿润 气候与土壤 气候→土壤 东北平原气候冷湿,土壤有机质分解慢,形成肥沃的黑土;东南丘陵地区气候湿热,有机质分解快,形成贫瘠的红壤 土壤→气候 冻土加剧气候的寒冷 地貌与水文 地貌→水文 刚果河的向心水系与盆地地形有关;北欧高地上湖泊多是冰川地貌积水而成的 水文→地貌 黄土高原的沟壑地形是流水侵蚀的结果;华北平原、长江三角洲等是河流堆积作用而成 地貌与生物 地貌→生物 阴坡、阳坡植物不同,如马尾松在阳坡,冷杉在阴坡 生物→地貌 生物对地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加快了岩石的风化过程,改变地貌形态;另一方面又具有保持水土、减少侵蚀的作用,保护了原始地表形态 ‎[运用—考向通关]‎ ‎(2017·全国卷Ⅲ)一般情况下,海水中的浮游植物数量与营养盐、光照、水温呈正相关,但在不同的季节、海域,影响浮游植物生长繁殖的主导因素不同。下图示意长江口附近海域某年8月浮游植物密度的水平分布。据此完成1~3题。‎ ‎1.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自西向东(  )‎ ‎ A.递减        B.先减后增 ‎ C.先增后减 D.递增 ‎2.导致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水平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 A.水体营养盐 B.太阳辐射 ‎ C.水体含沙量 D.洋流流向 ‎3.与夏季相比,冬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  )‎ ‎ A.总数量减少,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 ‎ B.总数量增多,密度高值区向外海方向移动 ‎ C.总数量减少,密度高值区向外海方向移动 ‎ D.总数量增多,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 ‎ 1.D 2.C 3.A ‎ ‎[第1题,读图可知,8月份(夏季),自西向东离长江口越远,浮游植物的密度越大。第2题,读图结合上题分析可知,长江口附近8月的浮游植物密度自西向东逐渐增大,这是由于夏季河流径流量大,携带泥沙能力强,流水携带的泥沙中营养盐类物质丰富,有利于浮游植物生长。第3题,冬季,河流径流量减少,携带泥沙能力降低,河口地区泥沙淤积量较夏季少,流水携带泥沙中营养盐较夏季少,所以总体上浮游植物的密度降低,总量减少;由于河流流速降低,泥沙沉积更靠近河口,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 考点二|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意义 ‎ ‎ ‎[识记—基础梳理]‎ ‎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 (1)自然地理环境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人类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 ‎ (2)每一个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 (3)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 ‎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 ‎ (1)资源开发利用影响到周围的其他环境要素。‎ ‎ (2)各地区之间的自然资源是相互影响的。‎ ‎ (3)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需要其他资源的配合。‎ (1)在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中,气候是主导性因素,植被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要素,土壤为各要素的中心环节。‎ (2)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有机组合成一个整体,产生了生产功能、平衡功能等整体性功能,这是单个地理要素所不具有的。‎ ‎[理解—要点突破]‎ 一个区域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各自然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案例分析时不能截然分开。‎ 整体性 的表现 举例说明 意义 自然地理环境 具有统一的演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及影响 化过程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 地理要素的变 化会“牵 一发而动全身”‎ 全球变暖的原因及影响 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并以此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 一个区域的变 化不可避免地 影响到其他地区 青藏高原隆起产生的影响 全球共同努力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 ‎[运用—考向通关]‎ 考向1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2018·河北唐山一中质检)瓦尔德斯半岛位于阿根廷南部大西洋沿岸,地面野草、荆棘丛生,半岛上没有高大树木,但半岛陆地上栖息着181种鸟类,半岛海湾内繁殖着大量鲸等大型海洋动物,是闻名遐迩的“海鸟和海洋动物乐园”,一直以来,瓦尔德斯半岛人迹罕至,但近年来日益受到各国游客的重视。据此回答1~2题。‎ ‎1.瓦尔德斯半岛上不能生长高大树木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 A.海陆位置       B.纬度 ‎ C.地形 D.洋流 ‎2.不属于瓦尔德斯半岛周边海域成为“海鸟和海洋动物乐园”的原因是(  )‎ ‎ A.海湾内风浪小、栖息环境好 ‎ B.寒暖流交汇处,饵料丰富 ‎ C.人烟稀少,人类活动影响小 ‎ D.半岛上多盐湖,盐度适宜 ‎ 1.C 2.D [第1题,根据材料提示,瓦尔德斯半岛位于阿根廷南部大西洋沿岸,半岛位于安第斯山脉的东侧, 虽然靠近海洋,但由于受地形阻挡,处于西风的背风坡,降水量小, 所以不能生长高大树木,选C。第2题,瓦尔德斯半岛周边海域成为“海鸟和海洋动物乐园”,说明该海域适宜海洋动物生存,生存环境好。读图可知,海湾内风浪小、栖息环境好,寒暖流交汇处,饵料丰富;材料提到瓦尔德斯半岛人迹罕至,人类活动影响小,所以成为“海鸟和海洋动物乐园”。半岛上有盐湖,但海鸟和海洋动物是生存在海洋里,所以 D项所述不是其原因。]‎ 考向2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的应用 ‎(2018·湖南师大附中测试)矮蒿草甸植被是高寒地区的典型植被。下表示意气候变暖下矮蒿草甸植被物候期的变化。读表,完成3~5题。 ‎ 物候期类型 始期变化/天 末期变化/天 营养期 ‎+0.37‎ ‎-2.42**‎ 花蕾期 ‎-0.84*‎ ‎-0.16*‎ 花期 ‎-1.47**‎ ‎+1.26**‎ 结果期 ‎+2.84**‎ ‎-0.42‎ 果后营养期 ‎+0.37‎ ‎-5.74**‎ 枯黄期 ‎+0.89*‎ ‎-3.00*‎ 生长期 ‎+0.37*‎ ‎-4.58**‎ 注:“+”表示提前,“-”表示延迟,“*”表示差异显著,“**”表示差异极显著 ‎3.全球气候变暖使矮蒿草甸植被(  )‎ ‎ A.植物种群平均生长期缩短 ‎ B.营养期和结果期始期推迟 ‎ C.花期末期延迟 ‎ D.生长期比正常年份延长 ‎4.矮蒿草物候变化,使得(  )‎ ‎ A.植物提前展叶和开花,减小遭受春季霜冻的可能性 ‎ B.植物成熟时期避开秋季霜冻,避免物种生殖失败 ‎ C.各物种间物候变化不同步,物种间相互作用脱节 ‎ D.减少物种间竞争,有利于减缓物种淘汰、灭亡速度 ‎5.该植被类型可能分布在(  )‎ ‎ A.华北平原 B.内蒙古高原 ‎ C.青藏高原 D.江南丘陵 ‎ 3.D 4.C 5.C [第3题,全球气候变暖热量增加,矮蒿草甸植被生长期比正常年份延长;营养期和结果期始期提前;花期末期提前。选D正确。第4题,矮蒿草物候变化,各物种间物候变化不同步,有的提前有的延迟,物种间相互作用脱节。选C正确。第5题,矮蒿草甸植被是高寒地区的典型植被,应分布在青藏高原;华北平原、内蒙古高原、江南丘陵都没有高寒区。故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