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00 KB
  • 2021-11-12 发布

人美小学美术二上《第1课 会变的线条》word教案 (9)

  • 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会动的线条》 说课稿 人美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美术第六册 《会动的线条》说课 昆明高新第一小学 王云洁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六册第四课《会动的线条》。 我准备从指导思想、教材分析、学法指导、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四个方面加以说 明。 一、说指导思想 美术教学应以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要注重对学生 审美能力的培养,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与 探究性的学习。基于以上理念,根据教材的特点,以及三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 征和美术学习的实际水平,我在本节课的设计中将赏、画、做、玩融为一体,以 游戏性为手段,强调学生的直观感受和亲身体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线造型的表 现活动,突出了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 二、说教材分析 1、内容、地位、作用 线条是点移动所形成的轨迹,由于点移动方向和速度的不同,产生不同形状和特 点的线条,给人不同的审美感受。绘画离不开线条。线条随着儿童涂鸦的开始, 伴随儿童的成长,逐渐成为孩子们表达内心世界的主要手段。了解、掌握、运用 线造型,能帮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创造性,开发学生的潜力和智力。本课教学 能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条这一基本造型要素,理解感受线条的节奏感,激发他们 大胆运用各种各样的线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创作出个性化的美术作品。 2、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通过观察、体验、感受、了解哪类线条能表现出动感,感悟线的表 现能力,培养学生线造型能力和创造能力。 ②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在小组学习探究中,相互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 识,提高审美能力。 ③情感目标:通过欣赏活动,培养学生对线造型活动的兴趣和热爱美术的情感。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了解哪些线条能表现出动感,学习运用线条表现 动感。 难点:线的动感的表现及疏密的组织。 三、说学法指导 线条是绘画艺术领域中的重要语言与工具。理解它们的节奏与情感是比较抽象 的,需要全面的知识技能和创造思维,要让三年级的学生在短时间内运用不同的 线条来表达各种不同的情绪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因此我利用实例和课件的演示, 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感性地认识身边的线条以及绘画中的线条,感受 线的动感。在课堂中我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参与有趣的美术游 戏,增加了直观性,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说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 本课通过教师对教材的再处理,在画线条、找线条、用线条和赏线条的过程中,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发现和探究的实践中,师生在此过程中共同欣赏美、发现美、 创造美和展示美。从导入到拓展,从欣赏罗马城市雕塑到赏析国内外著名近、现 代美术家的名作,再到分析摄影作品、欣赏学生作品,各个教学环节以“会动的 线条”为主线,紧扣教学重点和难点开展教学。具体教学程序由引趣导入——探 究学习——自主创作——评价展示——课后拓展五个环节组成。 1、引趣导入(画线条) 根据教育学原理,直观性教学能显示事物的内容结构、发展过程,使肉眼感知不 到的现象或事实出现在学生的面前,有利于学生充分观察和思考事物的变化。因 此,在课堂教学之初我让学生随意摆动手中的丝带,并画一画、说一说摆动丝带 时发现的线条,以轻松的游戏方式切入主题,创设出问题情境。在此基础上,复 习以前学过的各种各样的线。紧接着,播放课件动画片片段,学生仔细观察后用 手势表现看到的线条轨迹,感受动感的线。学生思考,在静止不动的美术作品中, 有会动的线条吗?板书课题,引出主题:4 会动的线条。这样的导入设计,不仅 把新旧知识紧密联系到了一起,更激发出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审美愿望。 这个环节中,我运用“启发——引导法”,以实例为线索,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 和教具,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交替采用欣赏、 启发、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调动了学生美术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做 到面向全体。 2、探究学习(找线条)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 系,因此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 习。基于以上思想,我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材的设置和对本课重、难点 的理解,在课件中挑选补充了近、现代中外画家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中国绘画 大师徐悲鸿的《奔马图》、齐白石老人的《青蛙和蝌蚪》、荷兰画家梵高的《星月 夜》等)。作品的挑选紧密联系课题,通俗易懂,使教材内容得到有机补充,并 使这一课的教学体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重点介绍敦煌壁画的同时,培养学生 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 根据教育心理学原理,再造现象是根据词语的描述或图样、图解、符号记录等的 示意,在人脑中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我针对三年级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运用多 媒体教具,展示教学相关资料及课件,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使全班学生 都能用多种感观感知到演示对象。师生在共同赏析教材和课件展示的各类作品 后,共同讨论,找一找、说一说作品中哪些线条给人动感,猜一猜画者在绘画这 幅作品时的心情,分析“会动”的线条是怎样“动”起来的?了解哪类线条能表 现出动感等。此时,我抓住契机,及时对学生的讨论做小结:艺术家们常用曲线 或是流动的笔触显示作品的动感。学生在这一环节中积极投入,在愉快、兴奋的 气氛中不知不觉地融入到美术的艺术魅力中。这种“研究性学习”方法的使用, 能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在探索中尝试,在探索中创新,使学生主动学习,从“要 我学’变为“我要学”,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3、教师示范,学生作业(用线条) 为了让学生能够领会作业要求,进入创作状态,我在学生作画前采用了“演示 法”。由于是线描作品,示范起来速度快,而且刚好把我要在作业中强调的要点 和技法表现穿插了进去。如创作前先构思、确立主角、选取横或竖构图、注意画 面线条的疏密处理等。在教师贯穿了重、难点知识的示范后,学生大胆构思,快 速创作,达到了示范环节的作用。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 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且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 特别强烈。”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给学生参与机会,展示个体智慧与小组智慧。 重视以平等的方式与学生共同研究、探讨重难点,和学生共同认识、感受作品的 美感,体验创新过程。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我以“流动”组员的身份与他们 交流,及时对学生在创作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指导,如构图中存在的过空现象、 主角与背景的绘画顺序、线条的疏密对比关系等,使学生能在轻松、“安全”的 氛围中进行创作。有了以上的创作情境,学生对会动的线条的理解在他们的作品 中以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和独特的个性表现了出来。 4、评价展示(赏线条) 评价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可以 提高美术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有效地提高学习质量。 在这个环节中,我尝试以学生自评为主的评价方式。学生可以在教室里巡回参观、 把最满意的作品展示到黑板上。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对他人作品的评价过程。在此 基础上,再由学生相互评价和教师点评,使学生不仅能正确肯定自己和他人,并 且能在相互的评价中发现不足,进而有效改进。 在课堂上,我努力体现评价标准的多维性和多级性,帮助学生正确了解自己的学 习能力和水平,肯定每个学生作品的优点,实现了评价的功能。 5、课后拓展 出示课件,欣赏分析我国现代画家吴冠中的作品《春如线》以及西班牙画家毕加 索和法国画家米罗的两幅风格独特、代表性突出的作品。学生用语言描述作品, 说出其中线条特色,表到感受。我及时小结:“线”是美术家创造形象和表现自 己思想感情的造型语言。最后,我提出本课拓展要求,希望学生在今后的创作中 大胆使用各种各样的线条,表现内心丰富的世界。全课结束。 本课通过教师对教材的再处理,对学生现状的分析和对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让 学生积极参与到欣赏美、发现美、创造美和展示美的过程中。在教学中,我遵循 学生的审美规律,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积极创设能激发学生创新精神的学习环境, 引导学生以感受、观察、体验、表现等学习方法进行学习、交流与评价,不仅激 发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还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情趣,突破了本课的重、难点, 使本课的教学目标得以圆满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