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2 MB
  • 2021-11-24 发布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第二单元《蚯蚓》教科版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蚯蚓》活动设计 科目版本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 课名 第二单元第4课《蚯蚓》‎ 学习目标 1. 能在附近找到蚯蚓,在观察研究的过程中不伤害蚯蚓,研究完毕后将蚯蚓放回原处。‎ 2. 能认真地观察蚯蚓,并会用简图画出蚯蚓的身体结构,特别是口、环带、肛门,并初步了解其功能。‎ 3. 知道蚯蚓遇到外界刺激时会有反应,如对外力刺激的反应、对水的反应。‎ 4. 能够用维恩图比较蜗牛与蚯蚓的异同点。‎ ‎5.了解蚯蚓与人类的关系。‎ 重难点 能在附近找到蚯蚓,在观察研究的过程中不伤害蚯蚓,研究完毕后将蚯蚓放回原处 具体环节设计 教学环节 内容 ‎1.教师上课 ‎1导入新课 ‎1导入新课 欢迎同学们继续来到动物乐园。今天我们将请到哪种小动物呢? ‎ 短短一段绳,‎ 泥中能穿行,‎ 松土又施肥,‎ 农民好帮手。‎ ‎ 谜底 ‎2探索新知 ‎2探索新知 哪位同学带来了蚯蚓?说说从哪里可以找到蚯蚓?‎ ‎2探索新知 蚯蚓生活在地下,如花坛、菜园、草地、墙角等潮湿、疏松、肥沃的土壤下。‎ ‎2探索新知 由于蚯蚓经常把粪便排在泥面上,因此可以根据蚯蚓的粪便找到蚯蚓的踪迹。‎ ‎(注意:捕捉时一定小心不要弄断身体,还要连它栖息的土壤一起放入盒里,等科学观察完将蚯蚓送回去。)‎ ‎2探索新知 蚯蚓究竟长得什么样呢?请每个组的同学用手指轻轻拿起蚯蚓,放在白纸上,仔细地观察,将蚯蚓的外形画在本上。‎ ‎2探索新知 蚯蚓的身体外形是什么样的?能区分清蚯蚓的前端和后端吗?它的口、环带、肛门及环节、刚毛都能找到吗?‎ ‎2探索新知 蚯蚓的身体呈长圆筒形,颜色褐色稍淡,由许多个体节组成。前端稍尖,有进食器官——口;后端稍圆,有排泄器官——肛门。在前端有一个分节不明显的环状结构,叫做环带。蚯蚓腹面的颜色较浅,大多数体节中间有刚毛。‎ ‎2探索新知 如果用笔轻轻触碰蚯蚓的身体,它会有什么反应呢?‎ ‎2探索新知 从图中可以看到,当触碰蚯蚓身体中部后,蚯蚓身体顿时伸长;触碰蚯蚓身体前后部时,顿时缩紧。‎ ‎2探索新知 我们把蚯蚓放在水里,看看蚯蚓在水中的反应。‎ ‎(注意:千万别把蚯蚓长时间放在水中哦!)‎ ‎2探索新知 我们看到:蚯蚓在水中拼命的挣扎,向盘子的边缘爬行,试图脱离水中的环境。‎ 说明:蚯蚓尽管喜欢潮湿的环境,但是不适应水环境。‎ ‎2探索新知 因此,夏天暴雨过后,我们会看到蚯蚓慢慢爬出地面。‎ ‎2探索新知 你们观察到的蚯蚓是怎么运动的?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视频。‎ ‎3能力反馈 ‎3 能力反馈 蚯蚓的运动方式与蜗牛一样吗?那这两种小动物有着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让我们借助维恩图来总结一下吧。‎ ‎3 能力反馈 蜗牛、蚯蚓共同的特点是:身体柔软;喜欢潮湿环境;吃菜叶;会排泄;会繁殖后代;都会爬行;‎ ‎ 蜗牛的特点:生活在地上;有触角;有壳;靠腹足运动 ‎ 蚯蚓的特点:生活在地下;‎ 有环带;靠肌肉和刚毛摩擦地面运动;‎ ‎(提示:可在黑板上完善维恩图)‎ ‎3。能力反馈 我们的动物朋友——蚯蚓陪伴着我们的学习也辛苦了,我们一起把它们送回它自己的家。‎ ‎2.学生自学 ‎1跟我学 ‎ 蚯蚓喜欢什么样的生存环境?我们一起通过动画了解下。‎ ‎2学生练习 ‎ 蚯蚓知识直通车:‎ 1. 同学们,一场雨过后,路面上纷纷爬出了许多条蚯蚓,这是为什么呢?‎ 2. 小明将几条蚯蚓捞到空盘子里做实验,忘了放回土壤里,第二天早上一看,蚯蚓都死掉了,小明很伤心,这是为什么呢?‎ 3. ‎3.小明和小红在争论:小明说蚯蚓对庄稼有害,因为它会吃植物地下部分的根、茎;小红说蚯蚓对农作物有益,谁说的对呢?‎ ‎3.拓展资源 ‎1.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2.教学视频 蚯蚓的作用 ‎3.常见问题 ‎1.课堂教学注意事项 老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准备一些蚯蚓,老师自己也可以找一些蚯蚓,带到课堂上。学生轻轻拿出蚯蚓,克服畏惧心理,并学会用触觉观察蚯蚓。另外提示轻轻地拿,目的培养学生爱护小动物,不伤害小动物的积极健康态度。‎ ‎2.蚯蚓观察注意事项 蚯蚓生活的环境是潮湿的,但是蚯蚓不能生活在水中,因此,蚯蚓在水中放置时间不宜太长,老师在实验时一定要提醒学生,最大限度的保护蚯蚓。‎ ‎3.关于蚯蚓刺激反应的相关问题 在对蚯蚓的刺激反应中,教学设计只提供了图片,但是课堂实验所达到的效果要比看图更直观,更能说明问题,建议如果条件具备,可以小组实验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