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8.00 KB
  • 2021-05-14 发布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发达的古代农业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课时提升作业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课时提升作业 十六 发达的古代农业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共12小题,48分)‎ ‎1.(2016·石家庄质检)清代蒲松龄在《养蚕经》中提道:“棚中猪多,囷中米多,养猪乃种田之要务。”可见家猪对提供肥料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古代家猪的饲养 ‎ ‎(  )‎ A.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 B.是农耕文明的组成部分 C.推动了自然经济的产生 D.是农商皆本思想的体现 ‎【解析】选B。根据材料中“棚中猪多,囷中米多,养猪乃种田之要务”说明了家猪对提供肥料的意义,与解决温饱问题无直接关系,故A错误;家猪饲养有利于提供肥料,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故B正确;自然经济的产生主要得益于铁犁牛耕的使用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故C错误;农商皆本的思想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错误。‎ ‎【加固训练】‎ ‎《后汉书》载:“建武初……(任延)诏征为九真太守。……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民常告籴交阯,每致困乏。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这段记载反映了当地 (  )‎ A.推广曲辕犁后增加了耕地面积 B.开始注重精耕细作提高农业产量 C.自然资源的贫乏导致生活贫困 D.农民意识的落后导致生活贫困 ‎【解析】选B。“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提高技术以增加单位面积产量,符合精耕细作的特点,故B正确。‎ ‎2.(2016·南昌联考)据古代文献记载:秦汉时期铁犁牛耕技术虽有进步,但尚未普及,占主导地位的起土、翻土农具仍以锸、锄为主。导致此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 A.冶铁技术的落后 B.精耕细作的需要 C.小农经济的阻碍 D.耕牛的极度缺少 ‎【解析】选C。冶铁技术的落后与否与铁犁牛耕技术的推广无必然的联系,故A错误;铁犁牛耕技术更加有利于精耕细作的需要,故B错误;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 进行分散生产,由于财力有限,使得占用一定财力的铁犁牛耕技术推广受阻,而锸、锄适应了小农生产需要,故C正确;耕牛的极度缺少会在一定程度影响牛耕的推广,但不是主要原因,故D错误。‎ ‎3.(2016·河南名校联考)魏国李悝曾对当时的粮食产量估计说,一亩地(约当今三分之一亩)在平常年景,可以产粟一石半……平常年景一家种地百亩所产粮食,够全家一年半食用。战国时期农业的发展 (  )‎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解析】选A。战国时期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收益增加,使得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的生产成为可能,从而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A正确;战国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与农业发展无直接关系,故B错误;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导致农业发展,故C错误;国家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与农业发展无直接关系,故D错误。‎ ‎【加固训练】‎ ‎(2015·皖南八校联考)清代学者包世臣在《郡县农政》一书中说:“凡治稻皆宜精,虽地宽之处,广种薄收者多耗本……可举代田之法,每田一区,分三分,每岁更代,收成过漫种不治者。”“代田之法”最早出现于 (  )‎ A.西周时期      B.春秋战国 C.西汉时期 D.明清时期 ‎【解析】选C。代田法是西汉赵过推行的一种合理利用地力、保苗抗旱的栽培方法,故C正确。‎ ‎4.公元前246年秦国修建郑国渠之后,该灌区面积为4万余顷,粮食亩产达到6石4斗,而当时其他诸侯国粮食单产普遍只有1石5斗左右。这反映出 (  )‎ A.粮食在民间的价格随之降低 B.其他诸侯国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 C.秦国农业生产技术进步较大 D.农业发展为秦国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 ‎【解析】选D。秦国粮食亩产高于其他诸侯国,这为秦国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故D正确。‎ ‎【拓展延伸】古代“农本”思想与生态环境 中国古代“农本”思想对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生态的脆弱使古代劳动人民很早就认识到水利的重要性。古人虽然在某些方面认识到农业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总结出了二十四节气,并能够因地制宜,兴修水利,为农业发展创造条件。但在生产的过程中也存在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因此道家、儒家思想中有关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体现了古代的自然生态保护意识。‎ ‎5.《新唐书·列传·卷九十》记载,“江淮田一善熟,则旁资数道,故天下大计,仰于东南。”这从本质上说明了唐代 (  )‎ A.开始注重精耕细作 B.广泛引种经济作物 C.南方经济发展迅速 D.经济重心已经南移 ‎【解析】选D。从“故天下大计,仰于东南”反映江淮农业经济开始超过北方,说明经济重心已经南移。‎ ‎【加固训练】‎ ‎(2015·深圳模拟)据研究,自明初到清末的500余年间,尽管全国总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但城市人口数量几乎没有变化,城市化进程陷入停滞。其根源在于 ‎ ‎(  )‎ A.君主专制的强化 B.“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C.闭关锁国的政策 D.宋明理学的消极影响 ‎【解析】选B。明初到清末中国依然处于封建社会,政府坚持“重农抑商”政策,从而使自然经济进一步发展,农村人口迅速增加,故B正确。‎ ‎6.(2016·潍坊模拟)“自嘉靖中年,田赋日增,田价日减,细户不支……则人逃,即不逃而丁口不复隶于图册……今日赋税之法,密于田土而疏于户口,故土无不科之税,而册多不占之丁,是以租税不亏而庸调不足,生齿日繁,游手日众。”材料反映了当时 (  )‎ A.土地兼并的现象日趋严重 B.赋税制度发生根本变化 C.政府对农民迁徙限制放松 D.社会风气日益消靡没落 ‎【解析】选C。由材料中“疏于户口”“游手日众”等信息,可以看出明代赋税改革,放松了对农民人身的控制,故选C。‎ ‎7.《史记·货殖列传》记载:“鲁人俗俭啬,而曹邴氏尤甚,以铁冶起,富至巨万……邹、鲁以其故多去文学而趋利者,以曹邴氏也。”由此判断此时 (  )‎ A.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 B.春秋战国时期冶铁技术发达 C.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被打破 D.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解析】选B。由材料中“以铁冶起,富至巨万”,并引领一批“去文学而趋利者”,可以看出当时冶铁技术的发达程度。‎ ‎8.(2016·鄂豫晋陕冀模拟)“景德镇瓷业习俗是景德镇制瓷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景德镇在宋代出现‘村村窑火,户户陶埏’的景观,瓷业习俗已具雏形。……由于分工不同,工匠必须各自掌握一种专门技艺,并以此为终身职业。”材料反映出景德镇 (  )‎ A.形成了具有区域特点的商帮 B.制瓷工艺导致瓷业生产分工细致 C.瓷业习俗助推工艺水平提高 D.瓷业习俗深刻影响新工艺的发明 ‎【解析】选C。材料一方面阐明了宋代景德镇制瓷业兴盛,已成民间习俗,另一方面指出了由于分工的细致推动了手工业专门技艺水平的提高。‎ ‎9.(2016·太原联考)据记载,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作坊多配有专门“技工学校”,工匠要根据不同的工种接受期限不同的技术训练和学习。秦代《均工律》中就规定“工师善教工,故工一岁而成,新工二岁而成”。由此可知,古代官营手工业 ‎ ‎(  )‎ A.注重新技术的研究与传承 B.强化了对技术市场的垄断 C.注重保证官营产品的质量 D.具有严密的产品制作工序 ‎【解析】选C。材料体现了重视技术的传承,但是不能说明重视技术的研究,故A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对技术的垄断,故B错误;官营手工业产品主要服务于皇室和官府,对生产技术人员注重技能培训,旨在保证官营产品的质量,故C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对技术人员的技能培训,而不是产品制作工序,故D错误。‎ ‎10.(2016·衡水模拟)下表是据《宋史·地理志》统计的宋代时华北地区贡绢州数量,这表明当时 (  )‎ 路(行政单位)‎ 贡绢 州数 该路 州数 贡绢州所占比例 河北东西路 ‎29‎ ‎38‎ ‎76.3%‎ 京东东西路 ‎12‎ ‎19‎ ‎63.2%‎ 京畿、京西北路 ‎8‎ ‎11‎ ‎72.7%‎ 小计 ‎49‎ ‎68‎ ‎72.1%(占全国 总州数的21%)‎ A.政府收赋税以丝织品为主 B.华北地区的丝织业最为发达 C.华北地区丝织业分布较普遍 D.丝织业范围扩展到华北地区 ‎【解析】选C。依据表格可知:表格只是表明贡绢州的数量,并没有体现贡绢在赋税中所占的比例,排除A;材料中数据体现不出“华北地区的丝织业最为发达”,B排除;华北地区早已有丝织业,D排除;从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华北70%以上的州都要缴纳贡绢,说明“华北地区丝织业分布较普遍”。‎ ‎11.明末,某地出现了收蚕、烘煮、缫丝等家庭作坊几百家,并有“桑植满田日,户户皆养蚕;步步闻机声,家家织绸缎”的民谣。这说明该地 (  )‎ A.手工工场普遍建立起来 B.农业生产地位降低 C.手工业实行专业化生产 D.农工商业协调发展 ‎【解析】选C。材料详细地记录了丝织业从原料准备到成品的分工环节,主要体现了明朝末年该地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程度,故C正确。‎ ‎12.“(明政府规定)政府以钱粮、银两或预先购好的丝料分发机户,机户织毕交官取酬。但粮钱往往每发后期(延误时期),且多扣克。以剥削之余,市积压之料。”对材料最准确的理解是 (  )‎ A.明政府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B.明朝已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 C.机户没有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 D.明政府组织机户进行有序生产 ‎【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明代资本主义萌芽。根据材料“政府……机户……扣克”等信息可知,明政府的举措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故选A。‎ ‎【加固训练】‎ ‎(2015·重庆模拟)清《景德镇陶录》载:“景德……业制陶器……四方远近,挟其技能以食力者,莫不趋之如鹜。景德镇……以致陶之业、陶之人,及陶中所有之事,几皆半于浮。”材料说明当时 (  )‎ A.景德镇制瓷行业开始兴起 B.民营手工业产品占领整个市场 C.景德镇全员参与陶瓷生产 D.出现靠出卖劳动力谋生的群体 ‎【解析】选D。按材料上下文,其中“挟其技能以食力者”反映了当时景德镇制陶业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周边拥有相关技能的人员涌向景德镇以出卖劳动力为生,故D正确。‎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52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古代中国社会现象。‎ 材料一 夫在耘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储蓄。……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 ‎——《尉缭子·治本》‎ ‎(董仲舒)又言:“……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又颛川泽之利,管山林之饶,荒淫越制,逾侈以相高;邑有人君之尊,里有公侯之富,小民安得不困?又加月为更卒,已,复为正,一岁屯戍,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重以贪暴之吏,刑戮妄加,民愁亡聊,亡逃山林,转为盗贼,赭衣半道,断狱岁以千万数。汉兴,循而未改。……”‎ ‎——《汉书·食货志上》‎ 材料二 [注:公元前81年(汉昭帝始元六年)旧历二月,朝廷从全国各地召集“贤良文学”之士60多人到京城长安,与以丞相车千秋和御史大夫桑弘羊为首的政府官员共同讨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后人把这次会议称为盐铁会议。]所谓盐铁议者,起始元中,征文学贤良问以治乱,皆对愿罢郡国盐铁、酒榷均输,务本抑末,毋与天下争利,然后教化可兴。御史大夫弘羊以为此乃所以安边境,制四夷,国家大业,不可废也。‎ ‎——《汉书》‎ 材料三 (明代)连江县的杨崇家庭,六世同居,男女老幼有70口人,饮食一道,财产共有。南平廖氏,五代同居,也同耕同食。大田县吴氏六世同居,男耕女织,不分彼此,福清县王荣也是六世同居,不曾折箸争吵过,而且这个家庭一直发展到清代,是福建历史上受明清两代封建王朝表彰而名扬一时的大家庭。‎ ‎——彭文宇《历史上闽台家庭与家族交往》‎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处境艰难的主要原因。(8分)‎ ‎(2)盐铁会议上有哪两种观点?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你对两种观点的认识。(10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清时期福建地区大家庭的基本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统治者表彰这类大家庭的主要目的。(8分)‎ ‎【解析】第(1)题注意从材料一中概括,注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涉及的土地、租税、社会环境等影响生产发展的因素。第(2)题注意两种观点分别代表的阶层利益,因为盐铁官营是政府的专卖政策,涉及地方商人和中央政府的利益。第(3)题注意对大家庭的表彰实质是对小农经济的一种保护。特征注意从材料中归纳即可,目的可从小农经济对封建政权的作用来回答。‎ 答案:(1)原因:土地兼并严重,农民少地或无地;赋役、田租繁重,农民所受封建剥削、压迫沉重;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效率低;自然灾害和战乱频繁。(8分)‎ ‎(2)会上,对盐铁官营政策,“贤良文学”之士反对,而御史大夫桑弘羊则赞成。(2分)认识:“贤良文学”之士代表地方利益,尤其是地方上王侯、富商利益。这一政策的实行,大大削弱其既得利益,而且出现了价高质次、强征专卖、“与天下争利”等封建官营的弊病,所以他们持反对意见;而御史大夫则代表中央政府的利益,希望借盐铁官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提供物质保障。(8分)‎ ‎(3)特征:以血缘为基础,累世同居;共同生产,共同享有财产;家庭关系和睦。(4分)目的: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封建统治。(4分)‎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秦国)“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魏国改革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明初,瓷都景德镇有官窑58座,资金充足,设备先进,民窑不过20座。但官窑管理腐败,成本高昂,很快衰落下去。为完成上贡任务,只好改行“官搭民烧”,由民窑烧造。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迅速崛起,明末达到二三百座……清代御窑仅6座。‎ 材料三 明清时期,自由手工业者的数量扩大并成为手工业生产的主导,手工业产品大量增加,各具特色的专业化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匠有常主,计日受值”的生产方式更为普遍。‎ ‎(1)材料一的历史现象说明了什么?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8分)‎ ‎(2)材料二中提到的“官窑”“民窑”各属于什么经营形态的手工业?它们各有什么功能?(10分)‎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的发展出现了哪些新特点。(8分)‎ ‎【解析】第(1)题,分析材料一可知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得到较大提高、发展;农业生产发展的原因分析材料并归纳所学知识得出。第(2)题,根据材料信息分析即可。第(3)题,根据材料三,从“自由手工业者的数量扩大并成为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可知民营手工业者占据主导地位;从“各具特色的专业化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可知地区性分工更加明确、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从“匠有常主,计日受值”可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产生。‎ 答案:(1)说明: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发展。原因:水利工程的兴修,铁犁牛耕的推广,各国的变法,封建生产方式的确立。(8分)‎ ‎(2)官窑:官营手工业;功能:专门生产供宫廷消费的瓷器产品。民窑:民营(私营)手工业;功能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瓷器产品。(10分)‎ ‎(3)特点:民营手工业者占据主导地位,地区性分工更加明确,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产生。(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