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00 KB
  • 2021-05-14 发布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6 古代诗歌鉴教学设计

  • 3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9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6 古代诗歌鉴教学设计 ‎  2019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6 古代诗歌鉴教学设计 ‎ ‎ 1.理解诗歌中词语的含义 诗歌中的词语多是内涵丰富、文学性很强的词语,正确理解这些词语在诗歌中的含义,对于正确分析综合并鉴赏诗歌,有着重要的意义。如果对诗歌中词语的含义不能正确理解,也就很难谈得上对于整首诗作的分析与鉴赏。 ‎ ‎ 2.概括诗歌的中心思想 每一首诗歌都表达一定的思想,高考通过对概括诗歌中心思想的考查,透视考生的整体概括能力。 ‎ ‎ 3.分析作者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 诗歌是作者思想的产物,同一事物,作者的世界观、处境不同,审美情趣不同,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也不同。古代诗歌阅读,就是要透过诗歌的语言外壳,发掘出作者在作品中的思想情感。 ‎ ‎ 4.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诗歌是艺术地运用语言,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高考通过对诗歌形象、语言和艺术技巧鉴赏的考查,可以评估出一个人的文学品位。 ‎ ‎ 5.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对文学作品思想内容的评价属于创造思维的范畴,它不但需要调动考生阅读的积极性,还要开动考生主观思维的机器,因此,科学地评价一首诗的思想内容,非要下一番苦功不可。 ‎ ‎ 【专题突破】 ‎ ‎ 1.诗歌的基本类型 ‎ ‎ (1)送别类 ‎ ‎ 一般是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和高适的《别董大》。从诗题“送”和“别”上就可以看出这是送别诗。尽管前一首写得黯然神伤,深婉含蓄;而后一首写得豪爽自信,粗犷热情。但都表达了朋友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 ‎ (2)怀古类 ‎ ‎ 怀古类有两种基本类型:一类是通过昔盛今衰,古今变化,来借古讽今;另一类是通过赞扬古人建功立业的事迹,表达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同时委婉地对现实进行批评。如杜牧的《夜泊秦淮》是一首怀古诗,属第一种类型。这首诗通过写夜泊秦淮所见所闻的感受,揭露了晚唐统治阶级中的上层人物沉溺声色,醉生梦死的腐朽生活;抨击了他们只知贪图享乐,不问国家前途的罪行。 ‎ ‎ (3)边塞类与思乡类 ‎ ‎ (5)借景抒情类和咏物言志类 ‎ ‎ 是通过描写景物,抒发自己的忧愁哀思或远大抱负。“景语”即“情语”,也就是使人物思想感情与景物高度一致。咏物言志类是通过对独特事物的赞扬,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格或理想。如王维的《过香枳寺》就是一首写景诗,诗人描绘出山林古寺的幽邃的环境,从而造成一种清高幽僻的意境,表达出一种对恬淡宁静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宁静的情趣。 ‎ ‎ 如果我们在阅读诗歌时,能注意这些,就能比较容易进入诗歌内容,准确地对诗歌思想内容和所表达的情感作出评价。 ‎ ‎ 2.形象 ‎ ‎ 和小说戏剧一样,诗歌也塑造艺术形象,不同的是,诗歌中的形象,既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的,都是诗中的形象。例如杜牧的《山行》,诗中写山中景色,有山路,人家、白云、红叶等等,都构成了形象,且以枫林中经霜的红叶最具神韵。 ‎ ‎ 诗歌中的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包孕着诗人的感情。因此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 ‎ 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很多,可以对形象直接描写,也可以间接描写,可以粗线条白描,也可以浓墨重彩,精雕细刻,可以铺垫、衬托,也可以借助想象,联想塑造形象。 ‎ ‎ 3.意境 ‎ ‎ 意境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给出一种清新自然、安谧美好的农村劳动生活场景,作者那种淡泊宁静的心情就蕴含在这种生活的场景中。这种包含着作者感情的场景,就构成了这首诗的意境。 ‎ ‎ 4.语言特点 ‎ ‎ 由于作家的生活阅历、感情气质、艺术修养等不尽相同,因而在作品中往往表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古诗的语言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 ‎ ‎ (1)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别致,生动形象。如刘禹锡《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这首诗以清新的笔墨,形象地勾画出秋夜中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和画面。 ‎ ‎ (2)质朴。这类语言常见于叙事、抒情诗中,作者往往不刻意追求华美的语言,而是用明白如话的语言直接叙述,它是用语上的返璞归真。像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杜甫的《三吏》、《三别》都是这类语言的典范。 ‎ ‎ (5)简练。其特点是语言简洁、凝练,注重练字、炼句,如贾岛的诗就属这类。 ‎ ‎ 5.表达技巧 ‎ ‎ 表达技巧是一个含义很广泛的概念,在诗歌鉴赏中,主要应该掌握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方式。修辞方式在修辞一节已复习过,要应用到鉴赏的实践中去。下面主要介绍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 ‎ ‎ (1)抒情方式 ‎ ‎ ①借景或借物抒情。作者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就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菊、柳、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以及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等等,都是诗人常常借以抒情的对象,如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作者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发出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的感叹。 ‎ ‎ ②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此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比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则借景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家人的思念之情。另如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等等,都是情景交融的典范。 ‎ ‎ 以上两种抒情方式均属间接抒情。 ‎ ‎ ③直接抒情。也称直抒胸臆,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比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尾:“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就直截了当地抒发了诗人甘愿为天下贫寒的知识分子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操。再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全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直接通过登幽州台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 ‎ (2)几种常见的表现手法 ‎ ‎ ①烘托 ‎ ‎ 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像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像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人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更多的是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等心情;再如“桃花潭水深千尺”形象而鲜明地烘托了汪伦对诗人的深厚感情。 ‎ ‎ ②用典 ‎ ‎ 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比如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廉颇。这些典故都是京口这地方的历史掌故,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 ‎ ③虚实 ‎ ‎ 这是古人论文章常用的概念,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文艺作品在写到较复杂的事情时,往往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可使作品的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并使作品增加容量。比如《林黛玉进贾府》中,陆续介绍了贾府中几乎所有的主要人物,贾母‘王熙风、贾宝玉等登场亮相,为实写;贾赦、贾政等没出场,为虚写。再加《望庐山瀑布》,前三句描写眼前所见,是实写;第四句“疑是银河落九天”,以银河来比拟庐山瀑布,为虚写。 ‎ ‎ 表的婉约派,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同一流派作家的作品有大致相同的艺术风格,他们在题材的选择、形象的塑造、语言的运用以及创作方法的选择和运用等方面,都有许多共同点。例如婉约派词,写得比较婉曲、比较含蓄,多以艳情为题材,严格遵守音律;豪放派词,则反映比较广阔的社会生活,思想内容不拘于传统的离愁别绪,不严格遵守音律。但同一流派的作家不只有一种风格,他们可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例如同为豪放派,苏词广达洒脱,辛词则慷慨愤世。 ‎ ‎ 有关诗歌风格的一些常用术语: ‎ ‎ (1)雄浑。指力的至大至刚,气的浑厚磅礴。在具体作品中,有的壮志凌云,刚毅雄健,如刘邦的《大风歌》;有的慷慨悲歌、视死如归,如项羽的《垓下歌》,有的胸襟豁达、豪情横溢,如曹操的《观沧海》。雄浑尤其是盛唐诗歌的时代风格,反映了盛唐欣欣向荣的景象和朝气蓬勃的活力,特别是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人,在他们笔下有狼山大漠,有绝域孤域,有同仇敌忾的愤慨,有誓死戍边的决心。 ‎ ‎ (2)豪放。豪迈奔放,谓之豪放。就作为主体的诗人而言,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像奇特,志向高远,襟怀旷达。就作为描写对象的客体而言,往往显示出特有的壮美、崇高。李白是豪放风格的集大成者,苏轼则将慷慨激昂悲壮苍凉的感情融入词中。 ‎ ‎ (3)沉郁。指情感的浑厚、浓郁、忧愤、蕴藉。杜甫之诗为浓郁之极至,忧愁是杜诗沉郁的主要内容,但他的忧愁不只是个人的,更是国家的、民族的、人民的,因而这种忧愁具有丰富的情感层次,使其沉郁获得深厚的情感和崇高的价值。 ‎ ‎ (4)悲慨。触景生情,睹物伤怀,悲壮慷慨,谓之悲慨。悲慨的内容包括:慨叹风云变幻之疾,痛惜韶光流逝之速,目击人民灾难之重,身受命运坎坷之苦,郁积壮志未酬之愤。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辛弃疾的词。 ‎ ‎ (5)俊爽。即英俊豪纵,飒爽流利。如杜牧的诗,畅谈历史,痛砭时弊,总结教训,忧国忧民,既有撑天宏志,又感报效无门。 ‎ ‎ (6)冲淡。即冲和淡泊。王维的山水诗均有闲、静、淡、远的特点。其笔下的大自然往往就是诗人自己,反映着涛人冲淡的心情。 ‎ ‎ 7.论世知人 ‎ ‎ 所谓“世”主要指诗人所处的时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所谓“人”主要指诗人,他的生平遭遇、思想性格及艺术风格。论世知人,对鉴赏古典诗词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对这方面的知识,现撮其要略陈述如下。 ‎ ‎ (1)南北朝时代。 ‎ ‎ ①民歌分北方、南方。北方战乱频繁,加之少数民族性格粗犷剽悍,其民歌中往往表现出尚武精神。《木兰诗》就是女孩子“不爱红装爱武装”的典型例子。当然,连年的征战也给老百姓带来无穷的灾难,不少民歌也反映了这一主题。 ‎ ‎ 南方虽政权频繁更替,但与北方相比,还是比较安全。士大夫享乐之风延及民间,因此男女恋情几乎成了这一时期南方民歌的惟一主题。这类诗歌往往通过双关等手法含蓄地表达男女爱慕情怀。《西洲曲》是其代表作。 ‎ ‎ ②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厌弃官场,向往自然,去职后长期归隐,开创田园诗派,多写自然景色及农村生活,诗风平淡爽朗,语言质朴自然,极为精练。 ‎ ‎ (2)唐诗题材多样,风格多姿多彩。 ‎ ‎ 学习唐诗,必须了解“安史之乱”。唐王朝以此为界,前期鼎盛繁荣,后期逐步衰败。这对诗歌有重大影响,“安史之乱”也是唐诗的一个转折点。乱前诗歌大多气象雄阔,感情豪迈,诗坛弥漫着浪漫气息。尤以李白为代表,奇幻的情思,绚丽的文采,不羁的性格形成了他的飘逸奔放的浪漫主义风格。以高适、王昌龄、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集中反映了盛唐时代的积极进取的精神,这些诗主题大多为两点:一方面歌颂从军报国,英勇杀敌,另一方面反对无休止的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因此这些诗交织着英雄气概与儿女情肠,其诗雄奇瑰丽,其情则悲凉慷慨,又缠绵婉转。而以孟浩然、王维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则极为成功地描绘了幽静的景色,其诗恬静自然,用语精深华妙,借以反映其宁谧的心境。 ‎ ‎ 唐末以温庭筠为代表,温词偏重写闺情,词藻艳丽;五代以李煜为代表,其亡国之后的词感叹、沉痛,直抒胸臆,不加雕饰,生动形象。宋初以保持晚唐五代婉约风格的晏殊、欧阳修为代表。晏词闲雅而有情思,音调谐婉,华美工整;欧词则有所开拓,述怀、咏史、绘景,风格爽朗清丽。 ‎ ‎ 北宋中叶直到南宋,革新派词人先后兴起,以柳永、苏轼为代表。柳永是专力写词第一人,创制慢词,善于铺叙,长于情景交融,语言浅显平易,不避俚词俗语。苏轼以诗入词,大大扩展了词的题材范围,使词跳出了婉约词一般写离愁别绪、男欢女爱的狭窄范围,达到“无事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地步,其词境界宏阔,激昂慷慨,开创了豪放词派。当然苏轼也不乏清新婉丽之作。 ‎ ‎ 北宋的覆灭,是历史上少见的一次大浩劫,生活在这一时期的女词人李清照于汴京破后南渡,流离转徒,词情词风为之一变,前期词多写个人的离愁,后期词则带有深沉的家国之痛,多写无法排遣的悲愁惨痛。其词承继婉约,又兼豪放之长,长于抒情,善用白描,出语自然而创意新奇,富有音韵美。 ‎ ‎ 南宋偏安江南,中原沦入敌手,爱国之士“位卑未敢忘忧国”。这一时期的忧国爱国题材就成为诗词中的时代强音,涌现出了像辛弃疾、陆游等一批杰出的爱国作家。他们把自己的终生追求与国家的命运完全融为一体,而他们的作品就是这种融合的结晶。辛弃疾慷慨愤世,将抑郁不平之气寄于词中,成为豪迈词派的最杰出的代表。姜夔的词则以感喟哀时为主。 ‎ ‎ 【难点探究】 ‎ ‎ 古诗鉴赏设问的不同角度 ‎ ‎ (一)从内容、意境角度设问 ‎ ‎ 1.对抒情主体形象的认知理解 ‎ ‎ 例①:读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答问题。问:诗中第一、二句是如何概括出作者久客他乡的事实的? ‎ ‎ 答:第一句“少小离家”与“老大回”在句中自对;第二句以“鬓毛衰”具体写出了“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这样就写出了作者久客他乡的事实,也为下两句作了铺垫。 ‎ ‎ 例②: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人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回答问题。问:诗人的形象是如何通过诗句展现的? ‎ ‎ 答:苍茫的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出诗人送别时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出诗人的开朗胸怀和坚强性格,诗人这里以晶莹透明的冰心自喻,表明了诗人为官清白,心地纯洁。 ‎ ‎ 2.对诗歌意象的识别理解 ‎ ‎ 诗歌意象有单一的比喻性意象、象征性意象、烘托性意象,还有组合的意象等。 ‎ ‎ 例①:读曹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然后回答问题。问:这首诗用豆萁、豆子分别比喻什么? ‎ ‎ 答:用豆萁比喻曹丕,用豆子比喻曹植,含蓄地指出了曹丕对同胞兄弟的迫害。 ‎ ‎ 例②:读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回答问题。问:精美的酒杯和美酒衬托什么? ‎ ‎ 答:将士将畅饮时,战事告急。用美好的事物衬托战事的悲壮。 ‎ ‎ 3.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 ‎ 例①:阅读《长歌行》(节选)“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回答问题。问:本诗的主题是什么? ‎ ‎ 答:人生也有盛衰,宝贵的是精力旺盛的少壮时期,应该及早努力,如果不抓紧大好时机,等到老年时徒然伤悲也没有什么用了。 ‎ ‎ 例②:阅读韩翃的《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回答问题。问:本诗的主题是什么?体现在哪几句? ‎ ‎ 5.对诗歌深层含义的揭示 ‎ ‎ 例①:读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回答问题。问:全诗用梅花来比拟人的品格,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意? ‎ ‎ 答:作者赞美梅花的高贵品质,实际上是表明自己坚韧不拔,在逆境中洁身自好的心态,是借物言志的一种方法。 ‎ ‎ 例②:阅读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回答问题。问:本诗明写对项羽的赞扬,暗写了什么? ‎ ‎ 答:讽刺了以宋高宗为首的南宋君臣,是多么贪生怕死,懦弱无能。 ‎ ‎ 6. 对诗歌意境的体味(色彩、构成、情味等) ‎ ‎ 例①:阅读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回答问题。问:诗的第三、四句创造了怎样的意境? ‎ ‎ 答:原野辽阔无垠,天地相连,天比树低,水月映照,仿佛月在身边。描景状物非常真切动人。 ‎ ‎ 例②:阅读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回答问题。问:竹林、孤琴、长啸、明月这些普通景物能构成清幽意境的原因是什么? ‎ ‎ 答:因为作者恬淡澄净的心情与此情此景相互融合。 ‎ ‎ (二)从语言运用角度设问 ‎ ‎ 1.对语的品味(含义及表达作用) ‎ ‎ 例①:阅读卢纶的《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回答问题。问:“暗”“惊”“寻”“没”四字妙在何处? ‎ ‎ 答:“暗”字既透露了朦胧的夜色,又渲染出一片黑乎乎的森林;“惊”字不只是风吹草动,而且给人一种阴森的感觉;“寻”字说明昨晚夜射是误会;“没”字把将军射艺高超,臂力惊人的形象描绘出来了。 ‎ ‎ 例②:阅读杨万里的《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回答问题。问:“惜”字和“爱”字用得好在哪里? ‎ ‎ 答:诗人以一个“惜”字和“爱”字赋予泉眼、树阴以人的感情。泉眼爱惜,树阴爱恋,富有情趣。 ‎ ‎ 2.对关键诗句的理解(含义、色彩、情味、效果等) ‎ ‎ 例①:阅读杨万里的《小池》(见上)一诗,回答问题。问:“小荷才露尖尖角”一句,人们常用来赞美什么? ‎ ‎ 答:这句诗常被人们引用来赞美年轻人在学业、事业等方面取得优异成绩,初露头角,前程远大。 ‎ ‎ 例②:阅读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扛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回答问题。问:“春江水暖鸭先知”蕴含了怎样的哲理? ‎ ‎ 答;这句诗不仅写出了富有诗情画意的早春景色,而且强调了实践精神,也反映了作者对人生的探索精神。 ‎ ‎ 3.对语言风格的概括(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 ‎ ‎ 例①:阅读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旷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回答问题。问:本诗在语言运用方面有何特色? ‎ ‎ 答:这首诗充满了浓厚的抒情气息。全诗清丽自然,意境开阔,含蕴无穷。 ‎ ‎ 例②:阅读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回答问题。问:这首诗的语言有何特点? ‎ ‎ 答:这首小诗,无华丽的词藻,以平常用语入诗,显得清淡朴素,更加耐人寻味。 ‎ ‎ (三)从表达技巧角度设问 ‎ ‎ 1.对修辞方法的赏析(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借代、双关等) ‎ ‎ 例①:阅读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回答问题。问:诗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 ‎ 答:诗人只选取了野草、斜阳、飞燕三种景物进行描写,而把对历史盛衰兴亡的感慨寓于景,让人思而得之,含蓄有味。 ‎ ‎ 3.对表现手法的赏析(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对比映衬、虚实明暗、含蓄委婉、直抒胸臆等) ‎ ‎ 例①:阅读刘禹锡的《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回答问题。问:诗的后两句作者采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黄河? ‎ ‎ 答:诗人以浪漫的想象结合优美的传说,把黄河的汹涌澎湃写得更具体、生动、形象。 ‎ ‎ 例②:阅读苏轼的《题西林壁旷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回答问题。问:诗的第一、二句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 ‎ 答:第一句是实写,写出庐山“成岭”“成峰”的具体形象,给人以逼真的实感。第二句是虚写,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各个不同的角度看庐山,到底是什么状貌呢,诗人故意撇开不写,只说“各不同”,让读者去想象。 ‎ ‎ 考点一诗歌形象 ‎ ‎ 鉴赏古典诗歌的形象,常常表现为对意象、意境、象征和隐喻等的解读。形象常常包括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它们都是诗歌情志的寄托。诗歌所描写的形象往往有“冷”“热”之分,我们可以从形象的“冷”“热”中,体味诗歌独特而深邃的意境。在诗歌中,以景传情达意往往有一定的固定性,捕捉诗歌形象的能力是诗歌鉴赏中居于核心地位的艺术感受能力,了解一些经典的意象,对鉴赏古典诗歌有很大的帮助作用。鉴赏古典诗歌的形象,是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如: ‎ ‎ 曾巩 ‎ ‎ 海浪如云去却回, ‎ ‎ 北风吹起数声雷。 ‎ ‎ 朱楼四面钩疏箔注, ‎ ‎ 卧看千山急雨来。 ‎ ‎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 ‎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析之。 ‎ ‎ 答: ‎ ‎ ⑴连天的海浪伴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 ‎ ‎ ⑵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 ‎ ‎ 对诗歌意象的探究是解读诗歌的要核。透过意象感受意境,揣摩作者的思想情感,这是深入解读诗词作品的钥匙。因此我们要深入研究。 ‎ ‎ 这类题型答题时可分为三步: ‎ ‎ 第一步,分析形象含义、描摹诗歌图景。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写的意象、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可以利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适当加以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 ‎ 第二步,概括形象意境特点。在描摹出图景后,结合主旨分析为什么要写这一形象,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或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雄浑壮阔、高阔远深,或恬 ‎ ‎ 静优美,或萧瑟凄凉,或生机勃勃,或孤寂冷清……准确体现其特点和情调。 ‎ ‎ 第三步,剖析作者思想。根据这首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一般可表述为:愉悦、欢快、激动、沉痛、悲愤、哀伤,赞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 ‎ ‎ 等。 ‎ ‎ 4.对语言风格的概括(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 ‎ ‎ (一)炼字类答题 ‎ ‎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 ‎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有什么作用?或与其他某字比较提出优劣问题。 ‎ ‎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 ‎ 答题步骤:⑴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⑵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⑶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 ‎ 如: ‎ ‎ 南浦别 ‎ ‎ 白居易 ‎ ‎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 ‎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 ‎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 ‎ 答: ‎ ‎ 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 ‎ 答: ‎ ‎ “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 ‎ ‎ 解析:“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诗人笔下的自然万物好像被赋予了生命。你看,雁儿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显得形象、生动、活泼,情趣盎然。但如果考生答“雁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 ‎ ‎ (二)类答题 ‎ ‎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 ‎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查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 ‎ 如: ‎ ‎ 春夜洛城闻笛 ‎ ‎ 李白 ‎ ‎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 ‎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 ‎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 ‎ 答: ‎ ‎ ⑴“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⑵而诗歌的主旨是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 ‎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 ‎ 别薛华[注] ‎ ‎ 王勃 ‎ ‎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 ‎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 ‎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 ‎ 无论去与往,俱是梦中人。 ‎ ‎ 【注】本诗作于王勃入蜀之后,诗人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触怒唐高宗,从此不得重用。薛华,与王勃同乡,也是密友。 ‎ ‎ 你认为首联两句中的“诗眼”是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 ‎ 答: ‎ ‎ 者通过对比而委婉地表达内心的情感。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⑷平淡。其语言力求朴素,不追求词藻的华丽,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平淡中蕴含深意。如陶渊明的《饮酒》。⑸雄奇。气势雄伟,立意奇特。如李贺的《梦天》。⑹奔放。指直率而有气势。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⑺沉郁。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 ‎ ‎ 而在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上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配之相应的严格诗律和铿锵的音韵。如杜甫的《登高》。⑻清幽。清静而幽深,表面看似平淡自然,细细体味却意味深远。如王维的《鹿柴》。⑼悲慨。即悲壮、慷慨、苍劲的艺术风格。此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对时代的感慨,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如陈子昂的 ‎ ‎ 《登幽州台》。需要指出的是,风格指的是艺术创作上的独到之处,每一个诗人都各有自己的风格特点,而同一个诗人也可能有多种风格。 ‎ ‎ 答题步骤:⑴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⑵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⑶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如: ‎ ‎ 春怨 ‎ ‎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 ‎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 ‎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 ‎ 答: ‎ ‎ 解析:这首诗是女子的问辞,描写了青年男女在舟行途中的友好问答。形式活泼生动,充分表达了作品主人公的生活感受和思想感情,具有亲切动人的艺术感染力。全诗运用白描手法,把女子天真娇憨的神态生动地显示了出来,格调清新自然。 ‎ ‎ 考点三诗歌表达技巧 ‎ ‎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中的“表达”是广义的概念,是指凡是能够使得诗歌的形象更鲜明、语言更富有凝练性、意境更含蓄蕴藉、诗歌的表现力更强的所有方法都属于表达技巧的内容。 ‎ ‎ 表达技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阐释:⑴常见的修辞方法是“表达技巧”里面的最基本的元素,如比喻、比拟、借代、双关、衬托、排比、设问、反问、用典、对偶、夸张、反复、互文、化用、委婉、叠词、倒装等辞格。⑵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抒情、描写。其中重点的方式是抒情和描写,而抒情又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寓情于景);而描写可分为点面结合、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明暗结合、工笔细描和粗笔勾勒、乐景写哀、哀景写乐、诗画结合等等。常用的表现手法可分为赋比兴、寄托、讽喻、联想、想象、铺排、象征、含蓄、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等。⑶篇章结构方面,常用的术语及表达程式有:首句标目、卒章显志、首尾呼应、有总有分、以小见大、层层深入、伏笔照应、过渡铺垫等。⑷语言表达技巧指的是语言使用技巧,如动态化的词语、语言应用上的“细节”、化静为动的本领、表示词语色彩的词语、表示作者的主观感受的词语等。 ‎ ‎ 鉴赏古典诗歌的表达技巧,是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常见的考查类型是: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 ‎ 变体: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或就某一方面提具体问题。 ‎ ‎ 答题要领: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⑴准确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⑵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⑶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⑷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运用该手法的好处。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如: ‎ ‎ 白云泉 ‎ ‎ 白居易 ‎ ‎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 ‎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 ‎ 本诗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突出特点?试作赏析。 ‎ ‎ 答: ‎ ‎ 答鉴赏试题时,选取其中最主要的一种回答即可,不要面面俱到。⑶回答技巧时要具体、完整。特别是要结合诗歌里面的具体材料来分析,不要仅仅罗列鉴赏术语,搞“空对空”式的分析。⑷审题时要注意辨析不同的说法。如“艺术技巧”多侧重“艺术构思和创造”,“写作特色”要多从“描写方法”和“篇章结构”来考虑。 ‎ ‎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 ‎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 ‎ 柳宗元 ‎ ‎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 ‎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 ‎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 ‎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 ‎ 【注】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 ‎ 本诗颈联主要采用了什么艺术表现手法? ‎ ‎ 答: ‎ ‎ 答案;以动写静或反衬。 ‎ ‎ 解析:诗人抓住在静夜中听到的各种细微的声响来进行描写,以有声写无声,表现诗人所处环境的空旷寂寞,从而衬托他谪居中郁悒的情怀,即事成咏,随景寓情。从表面看来,似有自得之趣,而终真正超脱,不免生发难孤独愁苦之感。 ‎ ‎ 考点四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 ‎ 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是指诗歌所表达的意思、所蕴含的意义、所创造的意境、所表现的主题、所流露的感情等。准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⑴要从整体上认真辨读诗词中的字句,包括诗中的文言词语以及所用的典故等。其中,对文言词语的词义理解尤为重要,因为古代诗歌中的一些词语跟现代汉语在意义上有很大差别,若不理解词义,便很难把握诗句表达的意思。⑵要揣摩作品的深层含义。诗歌创作讲究含蓄,讲究意蕴,因此,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思想和抒发的感情往往不是直露的,而是通过具体的意象来寄托,借助巧妙的艺术手法来传递,这就需要结合语境仔细推敲,透过字面意思挖掘深层含义。⑶要对作品进行客观的分析。任何文学作品都是作者生活时代的产物,都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的烙印,因此,要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看待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不要故意拔高或贬低,更不要将今人的观点强加给古人。⑷要力求做到古人所说的“知人论世”。就是说要了解清楚作者 ‎ ‎ 所处的年代及作者的生活经历,这就要求我们真正读懂这首诗究竟写了什么,理解作者写诗的目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⑸要整体把握作品的基调和主旨。就是说要在认真辨读诗词中的字句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如何遣词立意,品味作者如何营造意境,领悟出其中蕴涵的感情。古典诗歌的重要主题:忧国忧民、怀古伤今、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相知相思、别恨离愁、昔胜今衰、沧海桑田的变化等。 ‎ ‎ 鉴赏古典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是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常见考查类型有:“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怎样的情趣”“主旨是什么”或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句某联发问等等。如: ‎ ‎ 采桑子 ‎ ‎ 欧阳修 ‎ ‎ 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解。鸥鹭闲眠,应惯寻常听管弦。 ‎ ‎ 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谁羡骖鸾,人在舟中便是仙。 ‎ ‎ 试分析这首词的内容主旨。 ‎ ‎ 答: ‎ ‎ 再如:阅读白居易的《村夜》诗,分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 ‎ 霜草苍苍虫切切, ‎ ‎ 村南村北行人绝。 ‎ ‎ 独出门前望野田, ‎ ‎ 月明荞麦花如雪。 ‎ ‎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由原先的孤独寂寞,到独出门后去排遣烦闷,看到了明丽景色而感到特别喜悦的感情变化。 ‎ ‎ 在分析某一首诗歌作者的观点与态度时,所用的方法并不一定是单一的、孤立的,往往是多方面的综合,只有这样才能比较完整、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态度与观点。 ‎ ‎ 作者的观点与态度是建立在语言、形象、表达技巧等外在形式之上的。古代诗歌的作者以诗歌作为载体表达的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其表现方式有别,手法各异:或直白张扬,或含蓄隐晦,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因此,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建立在广泛阅读和准确理解的基础上,必须准确分析诗歌的具体内容,这样才能概括出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观点和态度。一般而言,诗文作者表达观点态度有两种方式:一是直接表达,二是间接表达。 ‎ ‎ 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 ‎ 南柯子 ‎ ‎ 王炎 ‎ ‎ 山冥云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 ‎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注]。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 ‎ 【注】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 ‎ 试分析下阕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 ‎ 答: ‎ ‎ 答案: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作者通过对农民辛劳生活的感叹,抒发了怜悯农民的思想感情。 ‎ ‎ 解析: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情感可以从诗句的表述中得到答案,如“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对雨的态度不是怨恨风雨摧花,而是“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朝朝”“处处”表现了农民劳作的艰辛。“人间辛苦是三农”是抒情句,其怜悯农民的思想情感由此窥知。 ‎ ‎ 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 ‎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 ‎ 岑参 ‎ ‎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 ‎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 ‎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 ‎ 答: ‎ ‎ (1)“客愁”在诗中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4分) ‎ ‎ (2)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2分) ‎ ‎ 【答案】 ‎ ‎ (1)奔波忙碌(几问津、忙于我),孤身在外(孤枕),思念家乡(乡国梦),朋友零落(交游落落)。 ‎ ‎ (2)以到处飞翔的沙鸥衬托作者的孤单漂泊。 ‎ ‎ 【解析】本题的诗眼即为“客愁”,客愁为羁旅愁思,《宿建德江》(孟浩然)也有 “日暮客愁新”句,如果我们知道这是漂泊在外的愁思,那么我们就不难理解诸如“孤单”“思念”“缺少知己”这样的遭际是作者愁的原因了。意象是作者精心挑选的具有象征意味的 ‎ ‎ 物象,第一题已经给了我们提示,作者现在漂泊在外,沙鸥是作者内心的外化,天地一沙鸥正如作者孤身一人,所以才有对着沙鸥吟诗的举动以寄予同命相怜之感。 ‎ ‎ 二.(浙江)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1-22题。(7分) ‎ ‎ 蝶恋花·出塞 ‎ ‎ [清]纳兰性德 ‎ ‎ 今古河山无定拒,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 ‎ 21.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3分) ‎ ‎ 【答案】总领全词,点明主旨;议论开篇;奠定感情基调。 ‎ ‎ 22.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4分) ‎ ‎ 【答案】①以情相问,以景作答。②化抽象为形象之景,增强了全诗的抒情效果。③“深山”“夕照”“秋雨”三个意象连用,委婉地表达出词人心中的孤寂、惆怅之情。 ‎ ‎ 【高考考点】文学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 ‎ ‎ 【诗歌赏析】 ‎ ‎ 三.(天津)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8分) ‎ ‎ 骤雨 ‎ ‎ 【宋】华岳 ‎ ‎ 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 ‎ ‎ 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 ‎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 ‎ ‎ 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 ‎ ——《四库全书》 ‎ ‎ (1)第三、四句中“卷”“吼”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简析。(2分) ‎ ‎ (2)请结合全诗,赏析“雨势骤晴山又绿”一句。(3分) ‎ ‎ (3)有人说,本诗第五、六句可以放在开头,你认为好还是不好,为什么?(3分) ‎ ‎ 【答案】(1)卷从视觉角度,写出了骤雨来时的迅猛态势;吼从听觉角度,写出骤雨声势之大。 ‎ ‎ 骤晴写雨来得急、去得快,暗扣诗题;山又绿写出了下雨前后景色变化,隐含牧童因雨停而轻松的心情; ‎ ‎ 不好,开篇写骤雨至,先声夺人,和结尾雨的骤然停止形成呼应,体现出作者谋篇布局的艺术匠心。如果把第五六句放在开头,牧童就成了描写的重心,冲淡了艺术效果。 ‎ ‎ 好。先写牧童悠然自得的情状,衬托出骤雨初至的紧张场面,给读者提供了一个阅读视角,增强了身临其境的艺术效果。而按现在的顺序,在表达上略显突兀。 ‎ ‎ 【解析】第一题考查炼字。第二题考查对某一句的赏析。第三句考查谋篇布局。 ‎ ‎ 【高考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 ‎ 【诗歌简析】南宋诗人华岳是一个出了名的硬骨头。他以武学生出身,上疏请杀权相韩诧胃,结果自己被关进了监牢,直到韩倪胃死后才得以出狱做官。后来又策划铲除奸臣史弥远,事败而遭杖杀。他的一生屡遭打击,却坚守特立不驯的人格,“不肯附和浮议”。其诗歌也一反江西诗派和江湖诗派的饭仃、雕琢习气,把自己的真情实感痛快淋漓地表达出来,体现出苍劲豪健的风格。这首《骤雨》诗非常真切地写出了农村中夏日急雨的壮观景象。一个家住溪西水湾里的牧童,大清早骑着牛来到溪北放牧。正在放牧的时候,忽然风雨骤至。诗歌就从暴雨将至的一刹那写起。在牧童的身后,乌云密布,一片阴沉。泼浓墨,是说天空呈现出深黑色,就像泼上了大片浓墨一般。在他的眼前,暴雨已经倾泻了下来。翻车轴,形容风雨声的巨大,就像是农村里用水车汲水,轴翻水涌,发出哗啦哗啦的声响。波涛顷刻间卷上了沙滩,轰鸣的瀑布如同十万军队发出喊声。让原先心情悠闲早早出门的牧童慌忙冒雨渡溪,谁知天突然晴了。骤晴写雨来得急、去得快,暗扣诗题;山又绿写出了下雨前后景色变化,隐含牧童因雨停而轻松的心情。 ‎ ‎ 四.(陕西)古代诗歌阅读(11分) ‎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 ‎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① ‎ ‎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 ‎ ‎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 ‎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 ‎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 ‎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 ‎ 8.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 ‎ 【答案】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经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 ‎ 【解析】解答此题,关键是着眼于诗题中透露的信息;否则容易解读成行客思家,羁旅之愁。拟写答案时,不但要答出感情,还要具体阐述“怀古”“伤今”之情在诗文中的具体语句中是如何体现的。 ‎ ‎ 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 ‎ ‎ 【答案】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 ③写哀景抒哀情 ‎ ‎ 【解析】情景关系的一般术语有:触景生情、以景结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以景衬情(乐景衬乐情,哀景衬哀情,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内在关系),一一排查即可。 ‎ ‎ 五.(陕西)名篇名句默写(6分) ‎ ‎ 10.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 ‎ (1)子曰:“三人行,____________;择其善者而从之, 。”(《论语·述而》) ‎ ‎ (2)西当太白有鸟道, 。地崩山摧壮士死, 。(李白《蜀道难》) ‎ ‎ (3)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晦明变化者, 。(欧阳修《醉翁亭记》) ‎ ‎ 【答案】⑴必有我师焉 其不善者而改之 ‎ ‎ ⑵可以横绝峨眉巅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 ‎ ⑶云归而岩穴暝 山间之朝暮也 ‎ ‎ 【解析】⑴中注意遗漏“焉”“其”;⑵中注意不要写错“峨眉巅”“栈”“钩”;⑶中注意“暝”不要漏“也” ‎ ‎ 六.(山东)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 ‎ 咏山泉 ‎ ‎ 储光羲?? ‎ ‎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 ‎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 ‎ (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 ‎ ‎ 【答案】 ‎ ‎ 答: ‎ ‎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