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78 KB
  • 2021-11-23 发布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想起丨苏教版 (1)

  • 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想起 ‎ ‎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从条件出发展开思考,分析并解决相关问题。‎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价值,发展分析、归纳和简单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 1、学会用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探寻解题思路,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 2、体会解决问题的思路,明白解决问题要学会:理解题意--分析题意--解决问题--反思总结这个解决策略。‎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板贴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 同学们,我们同学都在学习下象棋,你们知道国王和象棋的故事吗?印度宰相发明了国际象棋,国王想要奖赏他。国王说:“你想要什么,我都可以答应你!”你猜宰相是怎么回答国王的?他要求在这个64格的棋盘上。。。。。‎ 生读。‎ 国王想:这么简单,一袋麦子足够了,答应你!‎ 接着,国王就派人按照宰相的要求数麦子。。。。‎ 他在棋盘的第一格放一粒麦子,第二个放2粒麦子,第三格放。。。。。。,结果放到第二十几格时,国王就发现即使把全国的粮食都拿来也兑现不了他对宰相的承诺。为什么呢?第21格是100万粒,第31格是10亿粒,等数到64格所有的麦子够我国13亿人吃13000多年。‎ 师:同学们,你们说国王为什么会吃这么大的亏?他真正理解宰相要求的意思了吗?‎ 师:国王与棋盘的故事其实是一个数学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解决这类数学问题的策略。‎ 二、导学探究 ‎(一)理解题意 ‎1、出示题目:“小猴帮妈妈摘桃,第一天摘了30个,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 说一说已知的条件是什么?‎ ‎2.理解题意 ‎ (1)题目中告诉我们两个条件:第一天摘了30个,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两个条件,你觉得哪个条件更值得我们研究?‎ ‎(2)“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是什么意思?先自己想一想,再和同桌说一说。‎ 预设生1: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摘5个,第三天比第二天多摘5个……‎ 小结:还能继续说下去吗 谁能像他这样有序地说一说?‎ 同桌互相说一说。‎ 这么多信息用一句话概括: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 过渡:同学们真会思考。换种角度,这句话还可以怎样理解?‎ 引导: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摘5个,也就是第一天摘的怎么样就是第二天的?‎ 引导出示:第一天摘的+5=第二天摘的,(课件出示)你们能明白他的意思吗?老师明白了,他是倒过来想的,比前一天多摘5个就是后一天摘的,看得懂吗?谁能继续往下说。(结合回答,出示第二天摘的+5=第三天摘的……)‎ 小结:还能继续说下去吗 谁能像他这样有序地说一说?‎ 同桌互相说一说。‎ 这么多信息也用一句话概括: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 师:简单的一句话经过细细推敲竟然隐藏了这么多信息。针对这两个条件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师:也就是说,根据这两个条件可以求出以后任意一天摘桃的个数,那么,老师提了两个问题,‎ ‎ 3.理清思路 现在你打算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生:根据第一天摘了30个,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摘5个,算出第二天摘了多少个,再根据第二天摘了多少个和第三天比第二天多摘5个算出第三天摘了多少个。。。。,。‎ 我们已经理解了题意,确定了思路,下一步做什么?‎ ‎(二)分析数量关系 打开数学书72页从列表和列式两种方法中选择一种进行解答。‎ ‎(三)列式计算 展示1(列算式):你来说说是怎么想的。‎ 结合学生介绍,相机板书算式。30指的是什么?这个5呢?求的是?‎ 第三天是怎么求的?为什么是35+5呢?你们看,第一步的结果,作为第二步的条件参与运算,帮助我们求出了下一个问题。数学就是这样,在已知、未知之间不停地转换。问题解决了吗?齐答一下。‎ 展示2(出示表格):这个同学的方法,能看得懂吗?谁来说说。(生说)他列了个表格把每天摘的个数依次写了出来。这个方法怎么样?‎ ‎5.回顾反思 ‎(1)刚才我们用了不同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尽管方法不同,但都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为什么要这样一步一步思考?哪句话提醒你这样去思考的?‎ 师:题目中的条件让我们想起这样一步一步思考最终解决这个问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想起(补全课题)。‎ ‎(2)回顾一下刚才的学习过程,我们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板书:读题、理解题意、确定思路、解答问题。(版贴)‎ 三、导练应用,增强认识 ‎(二)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猴子摘完桃,就去弹皮球了,弹皮球过程中也有数学问题,学生读题 要求什么问题,从哪里想起?告诉我们几个条件?‎ 有2个条件,你觉得哪个比较复杂(学生说后,多媒体划下横线)‎ ‎“每次弹起的高度总是它下落高度的一半”,怎么理解?‎ 学生口答。‎ 结合图观察:如果这里是16米,第一次下落后弹起的高度大概在哪?谁来指一指?‎ 第二次弹起的高度大概在哪儿呢?‎ ‎(3)(出示问题:第三次……):理解了题意,你能自己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问题吗。拿出作业纸,完成第2题。‎ 交流汇报。第一次弹起?第二次呢?‎ 反思:看第三次弹起的高度是?如果没有前两次的结果,你能直接得到第三次的结果吗?那有了第三次的结果我们就能进一步推断出第四次弹起的高度是几米?数学就是这样一环套着一环往下延伸。‎ 四、自主实践,导悟提升 ‎1、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1)指名读题。‎ ‎(2)你看见18个小朋友了吗?那怎么办?‎ ‎(3)(出示圆圈)一个圆圈表示1个小朋友,那18个圆圈就表示……?‎ 芳芳在什么位置?你是从哪里想起的,兵兵在哪里呢? 请同学们按照题目的要求,先找出芳芳和兵兵的位置,再解答。‎ ‎(3)谁来汇报一下。芳芳和兵兵之间有几个人?‎ ‎(4)从条件想起,我们顺利的解决了问题。你认为画图对解决这个问题有帮助吗?‎ 指出:有时难以理解的问题,画画图就变得容易理解了。‎ ‎(一)“想想做做”第1题。‎ ‎1、第1小题。‎ ‎(1)出示第一幅图。这是一个天平,看出了什么条件?还有吗?也就是——(出示:4个苹果重400克)‎ 真不简单,从天平上发现了两个条件,能求什么问题?会解答吗?‎ ‎(2)出示第2幅图,仔细看,又看出了什么条件?那根据这两个条件,又能求出什么?‎ ‎(3)(出示两幅图)刚才,我们先根据4个苹果重400克求出了平均每个苹果重多少克;再根据橙子比苹果重20克求出了橙子的质量。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也是从条件想起。‎ ‎2、第2小题。(出示题目)有三个条件了。你能根据这些条件提出问题吗?‎ ‎(1)学生提问,相机出示问题。‎ ‎(2)你觉得哪个问题最简单?根据哪两个条件来解决?怎么算?(出示算式)钢笔支数求出来了,下面我们可以求出(圆珠笔的支数),怎么算?‎ 圆珠笔支数知道了,这个高难度的问题也可以解决了吧,谁来?‎ ‎ 2、拓展延伸 一个正方形上摆了两个圆片,你来估一估这个正方形上可以放几个同样的圆片?题目提出了几个要求?有没有哪个条件不容易理解?问题是什么意思?‎ 花地砖:学生读题,你能解决这个这个问题吗?要从哪里想起?‎ 五、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你有什么收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