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22 KB
  • 2021-11-23 发布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等量代换 北京版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9年平谷区小学评优课教学设计 ‎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数学百花园——等量代换 是否属于 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 否 学科 数学 学段: 小学 年级 三年级 相关 领域 数与代数 教材 书名:义务教育教科书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因此在这节课上,我力求把所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的结合起来,注意从情境、探究、体验等方面入手,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自己发现数学的奥妙所在。‎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结合实际使学生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 学生情况:学生已经有了等量代换的意识,但是没有提升到这是一种数学思想。通过本节课的观察、操作、分析推理的过程,让学生初步体会等量代换这种数学思想。‎ 教学方式:学生动手实践、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教学手段:‎ ‎(1)创设情境,营造学习氛围 教学中我一直把所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让学生从生活中常见的换钱、换容器等“换一换”的游戏中,体会只有在两个相等的条件下,才可以把它们互相交换。让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是源于生活同时也将回到生活中去。通过创造情境为学生架起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8‎ ‎2019年平谷区小学评优课教学设计 ‎ ‎(2)小组合作,激发智慧火花 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来探究出“1个苹果等于多少克”。小组合作为所有的学生提供了成功的机会,每个学生都能说出自己的想法,同时又分享别人的想法,从而思路更加清晰、透彻。‎ ‎(3)动手体验,享受学习乐趣 儿童是天生的体验和探究者,他们获取知识的过程,多是通过自身的探索、体验和实践来获取的。因此,在教学中我多次设计让学生动手写一写、画一画、算一算等活动,让学生自己探究出问题的结果。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了对知识的主动建构。‎ 技术准备:自制PPT课件 8‎ ‎2019年平谷区小学评优课教学设计 ‎ ‎ 教学目标(内容框架)‎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现实情境中的各种量的相等关系,能初步感受、掌握等量代换的方法,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 ‎2、在观察、操作、分析推理的过程中,明确等量可以进行代换,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及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 ‎3、感受数学就在身边,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反思,感受等量代换在解决特定问题中的价值,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等量代换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会运用等量代换的方法解决简单的生活问题或数学问题。‎ 问题框架(可选项)‎ ‎1、100元可以换多少张50元、20元、10元的?都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才可以交换?‎ ‎2、2000毫升的水,如果把它灌在1000毫升的暖壶里,正好灌几壶呢?如果换成500毫升的小水壶呢?灌几壶?‎ ‎3、观察老师出示的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结合两幅图的信息你又发现了什么?‎ ‎4、观察第二组图,看看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能不能像老师刚才那样,你提出个数学问题?‎ ‎5、观察第三组图,你看到了哪些数学信息?下面请同学们用画一画、圈一圈、算一算的方法来找一找这道题的答案。‎ 教学流程示意(可选项)‎ 8‎ ‎2019年平谷区小学评优课教学设计 ‎ 巩固练习 检查新知 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课堂总结 提升认识 实践结束,首尾呼应。‎ 动手实践获取 新知 捕捉条件,感受代换。‎ 应用代换,解决问题。‎ 深入探究,感受推理。‎ 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 ‎“换一换”游戏导入。‎ 教学过程(文字描述)‎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学习新内容之前,我们先来做几个换一换的游戏!‎ 1、 王老师烧了一壶开水,有2000毫升,如果把它灌在1000毫升的暖壶里,正好灌几壶呢?如果换成500毫升的小水壶呢?灌几壶?‎ 2、 老师这有100元钱,想换零钱,可以怎么换呢?(生答)‎ ‎3、师:100元换成零钱的 师:只有在两个量相等的条件下,才可以把它们交换,在数学里面叫做:等量代换(老师板书),它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可以解决很多生活中的问题。你们愿意学习这种思想方法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 8‎ ‎2019年平谷区小学评优课教学设计 ‎ ‎【设计意图:通过两个“换一换”的游戏,让学生感悟“代换”的含义和价值。以真实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和理解“代换”的前提是“等量”,渗透等量代换的思想,揭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动手实践,获取新知 ‎ (一)捕捉条件,初步感受“代换”‎ ‎1、师:(出示)同学们,这个是平衡称,你们见过吗?当平衡称保持平衡时,说明左右两边物体的质量是相等的。那你从上面这幅图中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2、(出示)结合两幅图中的信息,你能想到什么?‎ ‎(1只鸭的重量=1只狗的重量)‎ ‎3、师小结:虽然小鸭和小狗没有直接的相等关系,但可以借助“小猫”,运用等量代换的方法找到它们的相等关系。‎ ‎【设计意图:借助平衡秤的直观信息,让学生学会从图中找到等量关系。通过中间量的简单代换过程,使学生感知等量代换在解决问题时存在的价值。】‎ ‎(二)深入探究,感受推理 ‎1、(再次出示)通过看这两幅图你又知道了什么信息?‎ 生:2只小猫的质量=1只小狗的质量 生:2只小狗的质量=1只小羊的质量 师:那你能不能像老师那样提出个问题呢?老师给你们加深难度,2只羊的重量等于几只猫的重量呢?现在拿出老师课前发给你们的学习材料一,选择你喜欢的方式,清楚明白地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具体说,可以写,可以画,也可以算。(指名回答)‎ ‎2、生汇报交流:‎ 生:1只羊的质量=4只小猫的质量 ‎ 师:那2只羊的重量是几只小猫的重量呢?‎ 师小结:虽然小羊和小猫没有直接的相等关系,但是可以借助中间量“小狗”,运用等量代换的方法找到它们的相等关系。‎ 8‎ ‎2019年平谷区小学评优课教学设计 ‎ ‎【设计意图:借助平衡秤呈现的“相等”关系,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并找准中间量。并运用“等量代换”的方法进行简单推理,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 (三)应用代换,解决问题 ‎1、刚才那些题你们都会了,那我们来看看这道题你会不会。师出示课件例题。‎ 师:你能从图中发现什么信息?能找到相等的关系吗?‎ ‎2、同桌之间可以用画一画、圈一圈、算一算的方法讨论一下这道题,开始吧。(生答)‎ ‎【设计意图:使学生充分感知等量代换解决问题的思想。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应用等量代换的方法灵活地解决问题。】‎ ‎3、通过上面的一些活动,我们发现重量相等、价钱相等、等等,这些相等的量之间都能进行代换。其实早在一千八百年前,就有个七岁的小孩运用了等量代换的方法,解决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这就是《曹冲称象》的问题。下面我们再一起来看一看:‎ ‎4、课件出示曹冲称象的故事。‎ 师:曹冲利用了谁的重量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生:石头。‎ 师:为什么曹冲称出了石头的重量也就知道了大象的重量?‎ 生:因为石头和大象的重量是相等的。‎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熟悉的故事,让学生再次建立等量代换的表象,感受等量代换的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对问题探究的积极性。】‎ 三、巩固练习,检验新知 师:像这样的等量代换的题你们明白了吗?那同学们你们想自己试一试吗?我们接着看题纸上的一题二题。‎ ‎(1)△=○○○ ○=☆☆☆‎ ‎ △=( )个☆‎ ‎(2)◆=□□□ □=●●‎ 8‎ ‎2019年平谷区小学评优课教学设计 ‎ ‎ ◆◆=( )个●‎ 四、课堂总结,提升认识 师:是呀!曹冲才7岁就用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解决了大人们都难以解决的问题,真是了不起。今天这节课我们也学习了这种方法,希望你们运用这种方法去解决问题。‎ 板书设计:‎ ‎ 等量代换 ‎ ‎ ‎ 水量相等 价钱相等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评价方式:‎ ‎1. 教师评价。‎ ‎ 教师对学生对答问题的准确性、完整性以及数学语言的运用进行评价。‎ ‎2.小组内学生自我评价与同学互评相结合。‎ 评价量规:‎ ‎1.能够正确、完整的回答问题的奖励一颗星。‎ ‎2.答案经过认真思考,具有创新性的奖励两颗星。‎ 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300-500字数)‎ 8‎ ‎2019年平谷区小学评优课教学设计 ‎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的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此,在教学中我特别重视把所学问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的联系起来,使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 ‎1、捕捉生活素材,展现数学源于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的存在,因此在教学中我重视捕捉贴近学生生活熟悉的事为学习材料,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原型。例如:在导入时,我通过学生熟知的换水的容器,换零钱等换一换的活动,让学生明白只有两个量相等的条件下,才可以进行交换。让学生经历把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生动有趣与丰富多彩,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利用生活经验,体现数学富于生活。‎ 数学知识本身是抽象的,但它又是富于生活,扎根于现实的,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加以理解。例如:学生已经对《曹冲称象》的故事有所了解,课的结尾我又借助这个小故事让学生再次建立等量代换的表象,感受等量代换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富于生活。 ‎ 8‎